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矛盾统一体

合集下载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_刘智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_刘智

清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 义。 清教徒是 "% 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 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要求清除国教内的天主教 “勤俭清洁” 旧制和繁琐仪式, 提倡 的生活, 故此得名
."/
+ 0’1, - 。清教徒在国内受到严厉镇压和残酷迫害,
他们希 于 "2 世纪初相继踏上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 冀在新大陆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把基督教的 “山巅之城, 真正精神赋予实施, 建造一个 为万众瞻 仰” 。
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
美国民主是西方民主的一个典型范例。 4"": 年 《独立宣言》 美国颁布的 阐明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此 后,美国人经过 : 年英勇的战争,结束了英国的统 《独立宣言》 治, 把他们在 中表达的人民主权的政治 理想,通过宪法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法定的观 念, 确立了共和代议制民主。 美国在西方率先建立民 主制有赖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其 中,早期清教移民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对促成美国民 主政体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 具体来看, 清教对美国 民主政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体现在: 其一,美国的移民先祖大多是因为在国内受到 宗教迫害, 为了追求宗教自由、 实现宗教生活的民主 化而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强烈的自由要 求成为美国民主思想的来源和社会基础。 其二,北美教会的自治原则对美国民主体制的 确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前已述及, 北美的清教徒自愿 组成教会, 自选牧师, 自行管理, 取消教会的等级制,
!"#
严苛自律和不断地自我完善来实现其宗教上的虔敬 和纯净,相信通过个人精神上的禁欲和劳动就可实 现与上帝同在, 不必信奉权威, 并且将其劳动成果和 积累看作上帝对自己的拣选、 恩赐和预定的救赎。 这 种思想在客观上激励人们努力向上, 不断完善自己, 争取获得成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 对此, 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 在其名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给予了高度 评价。 北美清教徒移民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反叛权威的 思想是个人主义产生的温床,为殖民地人民日后接 受世俗的个人主义创造了思想上的条件。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英本二班2012410010224魏宇婷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

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清教徒

清教徒

《美国文学史》课程作业题目:简述清教主义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英语1班学号:**************名:**2015年3月26日摘要: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要受到思想、文化、风俗、道德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美国文学从其萌芽状态起就受到清教思想的强烈影响。

这种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因而学习美国文学,必须了解清教主义,包括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教义,特点以及对对美国文学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一、历史根源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史人们长期在基督教压抑呆板的统治之下,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前面的文艺复兴的影响,长期受到压抑的人们像干涸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渴望自由,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空气。

于是,一场的“宗教改革”风暴在席卷欧洲大陆肆虐起来,1517 年,马丁·路德首先举起宗教改革的大旗,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了,新教出现。

而在英国,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就成为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理论传入英国,并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继而使宗教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宗教之中,有一支对后来北美殖民地以及再后来的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清教徒。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

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

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

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

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作为一个以自由、民主与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国家,其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清教主义的影响。

清教主义是早期英国改革运动的一部分,于17世纪初传入美洲,成为美国殖民地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清教主义深深嵌入了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塑造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主义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当时的英格兰国教会受到罗马天主教会积弊的影响,清教徒们希望通过改革使教会回归到早期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去除一切不合圣经教导的教义和仪式。

他们主张注重个体与神的直接联系,反对灵魂的中介,强调内心的信仰体验,推崇信徒的责任和个人的道德行为。

这些观念在美洲的殖民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清教主义。

清教徒们在寻求宗教自由和实践信仰自由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新大陆。

他们希望在新世界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会,可以在其中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生活。

在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这次迁徙标志着清教徒在美洲的开始,也为美国的建国奠定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将他们的信仰视为上帝赐予的使命,相信他们通过在新大陆上建立道德、纯洁的社区,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建立一支光辉的城市。

他们的信仰体系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个体的道德行为是获得救赎的表现,也是构建一个神圣社会的重要因素。

清教徒们积极追寻个人敬虔和社区公共生活之间的平衡点,他们注重个人的宗教体验,教导信徒诚实、廉洁和奉献的价值观。

清教主义对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对个体的重视和自由信仰的追求催生了美国的宪政传统。

美国国父们在起草宪法过程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他们坚信个体的信仰自由和人权应该受到保护,这就体现在《宪法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的重视。

此外,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摘要:部分英国清教徒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定居以来,清教思想就一直是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的主流思想。

对照《圣经》,我们就会发现清教主义严重偏离了耶稣的思想。

他们残杀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发明核武器威胁人类、以及在国外发动战争等,这都来源于清教主义的理论支持。

因此,清教徒应认真反思历史错误和邪恶,要真正以耶稣基督为师、根据耶稣的本质思想去修学。

这样才能拯救自己、拯救世界 !关键词:耶稣;清教徒;以耶稣为师;拯救自己清教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它来源于许多国际宗教形势和世俗形势的强大影响。

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本来都是一回事,信仰的都是《旧约》和《新约》,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但是主教们、信徒们对于经书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于是就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后来更是产生了许多的改良宗教。

清教原来是英国一个饱受迫害的小教派,最后由于美国的因素就演变成为世界上势力最大的一个新教派。

一清教主义的出现耶稣在公元元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城东南方向的伯利恒。

由于传播了不同于传统犹太教的思想,他就被自己的学生犹太人出卖给了仇恨耶稣的犹太长老。

长老们向罗马总督彼拉多告发了耶稣,并迫使彼拉多钉死了自己的思想对手。

其信徒被迫离开家乡,西去罗马秘密传教。

可是罗马人极端仇视,给予信徒的迫害颇为残忍严酷、惨不忍睹。

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被砖块砸死、或者被抓去放在竞技场中在几万人的目睹欣赏中被饥饿的雄狮吃掉。

但是地下教会依然继续发展壮大,最后迫使罗马帝国在公元 313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于是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了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强悍的日耳曼人灭亡之后,教会便成了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牧师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也都是教会人士。

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

于是,西欧便开始渐渐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和迫害异己的时代,史称“黑暗的中世纪”。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对照与分析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对照与分析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对照与分析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
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指集体目标优先于个人目标的一种政治体制。

个体特征由其所属的集体特
性所决定的一种价值观,集体主义强调整个社会需求比个人自由重要的多,一般倾向于经
济和政治上的极权。

在当代,集体主义的衣钵为社会主义所继承。

2.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是指个人应享有其经济和政治自由,个体特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价值观,
强调个人的利益应优先于集体利益。

个人主义强调对民主政治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建立在两个核心原则基础之上:第一个原则强调个人自由与个人表达的重要性;第二原则
强调只有通过让人民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不是由某个集体机
构来规定什么是社会的最高福利。

具体来讲,个人主义就是对民主政治体质和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

一般而言,个
人主义可以为国际商务的运营缔造一个更不利的环境。

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于中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也就集中反映了两种核心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或源于中美
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概念的定义不同,或受到出于不同的历史渊源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从文学的视角
阐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表现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以及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意义重大。
关键词:差异;文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超验个人主义在肯定个人自由和权利方面与其前辈是完 全一致的,但它又与一般人们所熟悉的世俗个人主义概念有 所不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他在《论自 助》一文中写道:“每个人在他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后总会 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即嫉妒是无知,模仿是自杀。”[4]他把一 个真正的人看做是一项事业,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无论任何 人,只要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不能随波逐流。特立独行 的风范,敢于藐视权威的勇气,独立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是 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核心。在爱默生看来每个人都与众不 同,都具有同样的潜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些伟人只不过是 已经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普通人。
另一位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托马斯·潘 恩(Thomas Paine)曾发表一系列小册子:《常识》(Common Sense)、《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人权论》(Rights of Man)、《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等。潘恩是一个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极力主张人格的平等,在他的思想体系 中国王和贵族已经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认为所 有国家的教会,不管是犹太教、基督教还是土耳其教,只不过 是为了奴役和恐吓人类[3]。他还发表了第一篇美国历史上有关 解放黑奴的文章。潘恩的许多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追求个人解 放、个人尊严和个人自由的渴望,不难看出,潘恩的作品中洋 溢着浓烈的积极的个人主义气息。

概述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表现与思考

概述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表现与思考

三、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伴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而产生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它的历史上曾 经有多次移民的大潮,但给现代美国带来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被“五月花”号载到北美大陆的英国 人,这批移民主要是在英国大陆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清教徒主张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的天主 教认为个人只能通过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才能拯救自己,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他们的利益。因此,早 期清教徒受到了圣公会的迫害,被逼来到了美国。早期清教徒的主张实际上也就是美国民族精神 的核心——个人主义的根源。
四、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体现
(二)体现在பைடு நூலகம்言文化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 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 美国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 不在的。如:1)self-made(靠自我奋斗成功的),美国的亚伯拉罕林 肯出身卑微,生活艰难,通过坚强不息,自我创业,最终荣登总统宝 座,从此被首推为self-made man的典范。2)self-relience(自助)。 爱默生于1841年写下了一篇题为self-relience的杂文。从此 被推为他的最佳代表作,文中具有警句式的文字和热情洋溢的个 人主义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和广大的听众。对于个人主义者和不 墨守成规的人,对于厌恶古训追求真实内心的人来说,爱默生的 self-relience具有深邃的吸引力,它不断地激励这美国一代又一代 年轻人。
二、个人主义的本质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它源自清教主义的理性原则,源 自清教主义对个人自主的追求,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
在英语世界里首先使用“个人主义”一词的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他对个人主 义大加渲染和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没有政治者的 政府才是牢不可破的政府如今,美国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代表。 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 主义成了美国人的最高理想及社会理想和世界观。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等 于其生命攸关的身份认同。在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的起点 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矛盾统一体【摘要】美国清教思想孕育了美国的民族精神。

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平等意识和勤奋工作以及公共精神等已成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其中,个人应该在社会公共利益中负有重要责任是清教思想的核心。

自认为上帝选民的清教徒,具有很强的改善个人和其所在的公共社区历史责任感。

这来源自于清教思想中的因信称义和使命意识。

对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分析令我们能更深入了解清教思想对美国民主和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思想;个人主义;公共精神1 美国清教思想的起源1.1 加尔文教派。

在16世纪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区别于传统天主教的新教得以蓬勃发展。

新教教派受来自德国加尔文教派思想的影响,希望去除掉宗教仪式中的繁文缛节,打击和限制教会权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不满罗马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借机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成立了英国国教,成为新教的一个分支。

但是当时的英国国教虽然摆脱了罗马教皇在政治上的统治,其教义和宗教仪式没有什么变化,这使得一部分改革激进派大为不满。

他们希望完全净化(purify)基督教,改革英国国教。

因此得名清教派(puritans)。

他们的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

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教改革愿望,他们在英国发动了英国革命,也就是清教革命。

但是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后,清教派教徒由于其教义过于激进在英国受到迫害和排挤。

1.2 美国清教思想。

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开始移民美洲大陆,希望能够在新大陆实现他们净化基督教的梦想。

此后大批清教徒追随而至。

建立了早期的美国殖民地,包括普利茅斯,马萨诸塞,新罕普什,缅因等新英格兰的很多地区。

早期的清教思想在美国的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讨论美国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清教源头以及二者相互包容和矛盾的关系。

2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2.1 个人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础。

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主要来自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加尔文宗教思想。

[1]作为改革教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信称义”在推动个人主义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概念,只要有信仰,个人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的前提是预选论。

根据圣经的记载,亚当和夏娃当初的堕落是因为他们受了撒旦的诱惑,因而作为亚当和夏娃后代的人类,生而有罪,也就是所说的原罪。

加尔文教派认为,上帝预先选定一部分选民作为他拯救的对象,只有少数人能够被救赎,成为上帝的选民,剩下的其他人则为弃民。

这也就是预选论。

耶稣之死是为了那些被选中的上帝的子民,而不是全部人。

但在同时,加尔文教派又认为,上帝对人类的宽恕是上帝的恩典,圣经是获得信仰的唯一途径。

因此,个人通过阅读圣经,就能够得到上帝的救赎。

新教这一学说在宗教改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以往的天主教传统,信徒必须通过神职人员才能与上帝进行沟通。

而新教的这种“因信称义”则完全改变了这一点。

加尔文教派认为所有的教徒都是上帝的选民,选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与上帝进行沟通,得到上帝的救赎,不需要再借助教会这一中介。

因此这一革命性的理念肯定了对个人在信仰中所扮演角色,否定了教会在宗教信仰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打击了封建神学。

另外,“从世俗的层面看, 这种信仰个人主义肯定了个人的良心与判断, 假上帝之名保障个人自由, 提高了个人的地位与价值,使个人的思想与灵魂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解放, 个人的意志具有了独立性和神圣性。

它直接挑战封建等级观念,为个人主义奠定了宗教和哲学基础, 从理论上提供了合法性[2](p260)。

2.2 早期美国清教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观念及其影响。

在欧洲不被容纳的清教徒漂洋过海到了美国之后,也带来了个人主义的信念。

在清教徒建立的美国新殖民地上,个人主义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美国早期教会及政治体制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理念成立的公理制教会。

清教徒到达美国以后,自发组成了教会,对所有的教徒进行自治管理。

与罗马天主教会和英国国教所不同,公理制教会不再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相反,教会的重要事务,需要教会全体人员共同决定。

同时该教会认为,虽然教会成员必须经过了证明,是上帝的选民,但是该教会的一个核心原则是自愿原则。

也就是说,教会成员可以自愿加入某个公理教会,或者退出。

而且,虽然公理会可以对其教徒有重大影响,但是前提是其成员事先表明自己服从领导,否则公理会无权对其问责或开除教籍。

美国“清教思想研究之父”佩里?米勒认为新教个人主义在能在美国早期殖民地蓬勃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公理制教会政体中的制度化。

[3]清教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除了对宗教方面的影响之外,也促成了美国早期民主制度的萌芽。

最早的一批清教徒在前往弗吉尼亚的船上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主要精神是建立一个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进行自治的共和政体,每个成员都应当享有平等自由等权利。

该公约成为美国式民主的基础。

登陆后的清教徒以民主的形式管理教会,从而为日后美国的民主政制奠下基础。

个人主义在其政治体制的创建过程中,也发展了限制政府权力等原则,认为政治权力应该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不可否认,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也孕育了像罗杰﹒威廉斯这样的反叛人物,他倡导宗教自由,并在他所建立的殖民地上,坚持推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这些都是在清教主义早期思想个人主义中萌芽出现的,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3 美国早期清教思想中的公共精神虽然清教思想被认为是美国个人主义的源头,但同时清教思想中也包括了公共精神。

这种公共精神来自清教徒的宗教思想,具体来说,公共精神的来源于清教的使命意识和与上帝的民族契约,这种公共精神直接影响早期的清教徒的宗教生活并延伸到了很多其他领域。

1630年,在前往北美洲的航程中,清教主义的领袖人物温斯罗普做出了预言,他们将在前往的北美大陆建立一个新的耶路撒冷,新的基督教首都,建立一个为后世所效仿的“山巅之城”。

[4]因此迁往美国的清教徒把自己比作是是上帝的选民,正如耶路撒冷是上帝许给其选民以色列人一样,他们到美国的一个直接推动力就是要在这块上帝许给他们的新大陆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为欧洲甚至是世界各国所效仿。

因而清教徒的这种使命意识使得公共精神成为清教主义的不可缺少部分。

这种公共精神衍生于清教徒与上帝的契约。

根据新英格兰的几位著名神学家的学说,上帝当初与亚当有约,因为夏娃受到了撒旦的诱惑,受到了惩罚,但是上帝没有抛弃人类,后来上帝又与亚伯拉罕签订了新的契约,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的人就会得到拯救。

[5]对美国的清教徒而言,他们的契约不仅仅是个人与上帝的契约,而是清教徒作为一个整体与上帝所签的民族契约。

这种民族契约与个人的救恩之约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都需要为这个契约负部分责任。

因此,整个民族的灵魂是否能够得救必须依靠所有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

因为根据预选说,不是所有的灵魂都可以得救。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展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教徒个人需行善向上,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这会影响到整个集体。

在这种使命意识的影响下,清教徒认为社区参与在教会事务中非常重要。

所有信徒需无条件的服从教会。

虽然清教徒可以选择自己希望加入的教会。

但是一旦加入,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

因此,如果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个人理应服从集体的利益。

也就是集体利益至上,以实现他们建立山巅之城的这个梦想,因为这个宏伟的梦想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4 相互矛盾又相互包容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清教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6]在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的矛盾统一体中,清教徒所强调的个人在公共事务中所起的作用。

在清教思想中,理想的情况下,个人主义和公共利益能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但是在实践中,二者相互包容同时也相互矛盾。

4.1 相互包容的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

清教主义认为个人与集体并不矛盾,个人的身份认同感取决于他所处的集体。

如果集体不存在了,个人也无法正常进行生活,这一点与当时清教徒所处的环境有关。

早期定居美国清教徒不仅面临着严重的来自大自然的生存考验,同时也面临着当时甚为强大的印第安部落的威胁。

因此,在公共事务中,个人不是被看作是公共事务的对立和矛盾面,而是做为公共事务中的一种资产。

个人努力有助于整个公共事务的发展。

这种思想成为成为清教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认为个人应该服从于集体的同时,清教主义认为,集体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个人的利益。

为了代表所有人的利益,集体决定不应当是大多数人的决定,应该由全体人员通过讨论和不断的调整,以期代表全体人员的利益。

著名的早期殖民地马萨诸塞总督温斯洛普,在前往美国的途中发表了著名的布道演说:“我们将如山巅之城,为万世瞩目。

因此,我们如果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欺骗我主,使主收回以前赐予我们的庇护,我们将成为世人的笑柄,天下丑闻”[4] (p5)。

他还用了一个身体的比喻来形容个人与集体的包容关系。

他认为,整个身体就是教徒们所在的基督徒这一集体,而个人是身体的组成部分,因为基督的爱使得大家都团结在一起,这也表明了个人与集体的边界。

私人事务具有公共意义,会对整个集体的公共事务产生影响。

因此温斯洛普认为,公共事务应该优先于个人事务,用他前面提到的比喻,如果人的身体某处生病了,又不能及时处理,则会危及到整个身体。

所以为了整体的利益,个体需要调整或者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保护整体的利益。

在他后来发表的诸多布道词中,他也屡次告诫清教民众要“团结如一人”,“共同的幸福优先于个人利益”。

[6]4.2 二者的矛盾之处。

虽然个人主义和公共精神在理论上来讲可以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存在矛盾,这与清教主义本身理念相关。

清教徒前往美国的的直接原因是是宗教自由,这是他们追求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但是同时,清教主义为了建立纯洁的教会,不允许教会之内的不同观点。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他们个人主义与公共精神的矛盾之处。

美国清教徒建立的马萨诸塞公理教会曾经驱逐了两个著名人物。

[7]一个是安妮?哈钦森,她与其他清教徒一样,从英国移民到美国,希望能够获得宗教和言论自由,但是由于她所提倡的宗教自由超过了教会所能容忍的限度,被教会诉讼并被驱逐到罗得岛。

另一个被当时的清教教会驱逐的是罗杰?威廉斯,原因也是他的观点与教会不同。

他认为,个人应该能够自由选择他们的宗教自由,所以他反对当时对印第安人的强制性教化,他认为这是对于个人的不敬,更是对上帝的不敬。

最后,他被流放到了当时仍然非常荒凉的普罗维登斯。

清教主义认为如果太多个人试图改变宗教的权力结构,整个集体就不能繁荣发展。

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只有牺牲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会的纯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