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论述

合集下载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摘要】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源自当地民间道情艺人的表演。

其特点包括独特的音调、朴实的歌词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道情音乐通过口口相传,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出多种表现形式。

传承者努力将道情音乐传承下去,并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道情音乐对当地文化及民众情感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陕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符号。

未来,道情音乐有望在现代化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

它的独特魅力、文化意义和娱乐价值不容小觑,对于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道情音乐将继续传承下去,为陕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道情音乐,陕北,起源,特点,流传,演变,传承,影响,发展趋势,独特魅力,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道情音乐的起源陕北道情音乐是陕西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古老的陕北地区。

道情音乐起源于民间祭祀和宗教仪式,受到当地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道情音乐是一种通过歌唱和器乐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音乐形式,其歌词内容包括祝福、祈福、感谢、赞颂等,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道情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

道情音乐的起源不仅反映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和信仰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由于道情音乐的起源与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因此在陕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2 道情音乐的特点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元素。

道情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真挚:道情音乐的演唱多为情感真挚、深沉的方式,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情感故事。

歌词内容质朴朴实,直白感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 曲调古朴:道情音乐的曲调多为陕北地区传统的古老曲调,旋律简单而富有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是一首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艺术特色的歌曲。

这首歌以其深刻的创作背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当地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是陕北地区长期以来的贫困和艰苦生活。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居民多为农民,生活贫困。

特别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陕北地区的经济更是陷入了空前的困难。

这种生活状况使得陕北地区的民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歌曲内容大多是描写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无奈、对未来的期盼。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陕北民歌诞生了许多反映农民生活情感的经典之作,其中《翻身道情》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翻身道情》借助于歌声,表现了陕北农民对贫困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以简单朴实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困苦命运的反抗。

歌曲的歌词贴近生活、情感真挚,使得广大农民深有感触,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

《翻身道情》还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歌曲的编曲中,采用了大量的陕北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使得歌曲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歌曲的旋律简单朴实,易于传唱,深受陕北农民的喜爱。

歌曲的节奏鲜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使得《翻身道情》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首经典民歌。

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是一首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歌曲。

它深刻地反映了陕北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困苦生活的不满。

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编曲方式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得它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首经典之作。

《翻身道情》的存在与流传,不仅丰富了陕北地区的民歌文化,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陕北地区的生活状况和民俗风情,具有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意义。

陕北道情与道教

陕北道情与道教

陕北道情与道教*导读: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

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

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

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

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

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按其时间划分,又可分为古道情和新道情。

1943年春节期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用清涧道情曲调编演了《减租会》等。

此后,又出现了闻名全国的《翻身道情》这一艺术珍品。

以之为界,此前的道情曲艺一般被称为古道情,以后的则称为新道情。

但不论陕北道情怎么划分,它们的源头是同一的,均渊源于道教道曲,故陕北道情与道教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道情的产生、发展一直与道教相联系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

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

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

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

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

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

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

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

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

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

陕北道情戏

陕北道情戏

陕北道情戏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

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

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

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

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儒伦的老爷爷,称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

光绪年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

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

演出形式从坐唱发展为舞台演出,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

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

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

剧目表现内容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

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

常演的剧目有一百余出,主要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万金》、《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两世姻缘》、《合凤裙》、《毛鸿跳墙》、《二女子游花园》等。

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

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

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

重唱工,无武打戏。

包头(旦角)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

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

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音乐体裁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

陕北道情戏音乐特点

陕北道情戏音乐特点

陕北道情戏音乐特点作者:张瑜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陕北道情是陕北地区古老艺术戏曲形态,它具有独特的唱腔体系、音乐特征、风格韵味,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本文从陕北道情的历史考述出发,对它的发展流变、思想内容、曲牌特点等进行了阐发。

陕北道情是珍贵的民间音乐,但目前发展现状堪忧,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运营的广泛展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和西方音乐形式的汇入等,该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都面临巨大考验,有些区域已经濒临灭绝,以此保护和继承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陕北;道情;曲调陕北道情是陕北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陕北清涧流传一首道情词为“三材挂板响连声,口口声声唱道情,祖祖辈辈传下来,洪武年间传到今”,大概在明代就已经存在,具体诞生时间不可考,但口耳相授的方式却是它传承的方式。

道情以广场艺术形式传播传统曲目,最开始以弘扬道教思想为主。

1935年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民间艺术家重新创作了新的曲目,如《周子山》《家庭图》《结婚图》《王长生揽工》等,展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生活,有着豪迈乐观的时代特征,被称为翻身道情。

解放后道情融合了陕北地区民间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陕北道情戏的发展流变关于陕北道情的形成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中,未形成定论。

主要观点为:第一,形成于唐代。

杨志烈和王昭玺在《陕西道情》里指出:“陕西道情形成于唐代,至今约一千多年历史。

”书中讲述:“据对现今的陕北道情探考,鼓名座鼓,形同道院之鼓,唱词不分板眼,所唱皆七言,均与唐代法曲相同,亦可证实道情戏源于唐代道院念经唱词的。

”第二,形成于宋金时期。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道情”解读为:道教起源于唐代道教中道教的“经韵”。

在吸收词调曲牌后,它演变成民间布道中的“新经韵”,也被称为道歌。

根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一年的道家歌词与鼓子词相似,用的乐器是渔鼓、简板,可看出在南宋时期,道教戏曲里就有了曲白相和。

浅析陕北道情《翻身道情》中的音乐特点

浅析陕北道情《翻身道情》中的音乐特点

浅析陕北道情《翻身道情》中的音乐特点摘要:音乐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它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情感。

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分析好歌曲的结构曲式,了解歌曲的创作时代背景、歌曲音乐分析、歌曲演唱形式及演唱技巧和歌曲的情感表达,有助于把作品的灵魂和韵味呈现出来,对作品更加真实贴切地了解。

关键词:《翻身道情》陕北歌曲音乐分析一.《翻身道情》创作背景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毛泽东的演讲强调“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以延安为中心,以宣扬革命为宗旨的一系列歌曲创作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1943年,以延安“鲁艺”为主的传统文化举行了“新秧歌”的精彩演出。

在秧歌的传统基础上增加了特定的人物形象,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

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动员起来》等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内容的“新秧歌”的音乐。

在那个时候创作了由鲁艺文工团王岚、林农等人编剧,刘炽编曲的秧歌剧《减租会》,《翻身道情》便是秧歌剧《减租会》中的一首插曲。

二.《翻身道情》的音乐分析1曲式调性分析《翻身道情》的曲式结构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即(A-B-A`)。

首部、中部和再现部都由两个乐段构成,且每一部分的连接由伴奏器乐演奏的“间奏”组成,它的旋律音调也是运用陕北道情中的音调。

《翻身道情》以13小节的前奏展开,节奏相对规整,旋律热情欢快,可以让听者很快融入到音乐的意境当中。

第一部分【A】为G徵调式,结束音为“sol”。

它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现。

如以下谱例:第二部分【B】也是由两个乐段构成,乐段之间是由3小节的过门隔开,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后两个乐句和前两个乐句形成相似关系,如歌词“打下的粮食...毛主席领导咱..哎咳呀”。

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第一乐句的调式都为G徵调式,而从第二乐句里出现“xi”,因此,这一乐句为G徵六声+变宫调式,到第三乐句情绪开始变得激情澎湃,又回到了G徵调式。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翻身道情》是一首陕北民歌,它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农民生活的变迁和情感变化。

这首歌曲具有深厚的创作背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一、创作背景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20世纪末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一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面貌。

在陕北地区,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一些农村家庭面临着转型期的困难和矛盾。

2.民间文学和音乐的传统陕北是中国的民歌之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和音乐传统。

陕北民歌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历史,它们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了陕北人民述说民生、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

3.歌曲创作者的经历《翻身道情》的创作者深受陕北农民的破井取水、翻飞作业等农村生活状况的影响,他以此为创作素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多年来农民工作和生活的变化。

创作者通过与农民的深入交流,深刻理解了他们的疾苦和期盼,为这首歌曲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二、艺术特色1.歌曲旋律优美《翻身道情》的旋律优美悠扬,富有感染力。

它融合了陕北民歌的特点,用简单朴实的旋律表达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歌曲的旋律虽平易近人,却能触动人心,使人产生共鸣。

2.歌词真实情感歌曲的歌词真实、朴实,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歌词中不乏对当下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反映了陕北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心情变化。

歌词中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眷恋和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共鸣。

3.表现手法生动《翻身道情》以生动的表现手法,直观地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歌曲中对农民劳作、亲情、家园的描绘,非常贴近生活,使人无不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歌曲对农民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为人们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三、结语陕北民歌《翻身道情》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了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翻身道情》是一首陕北民歌,创作于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作品。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该歌曲进行论述。

一、创作背景1. 抗日战争时期《翻身道情》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歌曲,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持续了八年之久,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和生活。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斗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一次战斗。

2. 陕北的农民《翻身道情》是由陕北农民创作的一首歌曲,陕北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区域,农民是该地区的主要群体。

陕北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的主力军,他们在严苛的环境下,积极参加抗日战斗,为中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经历艰苦陕北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们要在枪林弹雨中生活,面对敌人的袭击和压迫。

这种残酷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他们没有放弃,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

4. 表达情感在这个背景下,陕北农民创作了《翻身道情》,通过歌曲表达了他们对困境的抗争和希望的追求。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二、艺术特色1. 真实感人《翻身道情》刻画了陕北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歌词真实感人,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通过描绘农民抗战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感受到农民的坚毅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2. 简单朴实《翻身道情》的音乐风格朴实、优美,旋律简单易懂。

歌曲采用了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如使用陕北方言演唱,使歌曲更具本土特色。

这种简单朴实的音乐风格使《翻身道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3. 动听嘹亮《翻身道情》以其激情澎湃的演唱方式和明快的旋律,给人一种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歌词热烈豪情,演唱者用深情浅唱的方式将主题表达出来,音乐和歌曲的内容相互配合,使整个作品富有感染力。

4. 唤起回忆《翻身道情》作为抗战时期的一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道情论述陕北道情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

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陕北道情- 简介陕北道情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

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

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

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

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因陕北道情是陕北独有的一个剧种,曲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

在榆林的清涧、子洲、绥德和延安的子长、延川、延长、安塞、宝塔等县区,群众不仅喜爱陕北道情,多数人还能哼唱几句,尤以子长、延川、清涧为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等道情剧,从陕甘宁边区一唱出,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唱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不失为陕北道情的代表。

陕北道情- 文化底蕴陕北道情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当时是诗赞体。

宋代后,经韵吸收了词、曲牌特点,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

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在原韵调的基础上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

根据其代表剧目《十万金》看,其早与《西游记》的面世,《十万金》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可以源于唐代国名变文。

由此可推断。

陕北道情是早于元杂剧或与元杂剧同期的古老剧种。

它也可作为我们研究陕北道情的一个课题。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中国汉至唐代的封建统治阶段,为了加强他们的皇权地位,提倡汉族道士创立和发展的道教,推崇黄帝和老子为教主,反对外来的佛教。

唐高祖李渊,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将他说成是《道德经》作者李耳的后裔,和老君(即老子)有亲缘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到道教支持夺取了皇位,故极力兴道抑佛。

为了维护道教地位,争取信徒,道士们采用有说有唱的俗讲变文来扩大宣传,这种说唱形式,说部为散文、唱部为音乐伴奏的韵文,其唱调被称为道情或道调。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道情,使它在一开始就与其它演唱形式迥然不同,不俗而贵、受人尊重。

如清涧闹道情的到了哪村,那村的人便在村口摆设酒肉,桌旁还要站上两名身穿道袍的人,来接侍、侍应秧歌班,而以演唱为乞食工具的其它戏曲艺术班社则无法得到这种礼遇。

而且,道情在发展成为戏曲剧种的初期,扮演的又都是清一色的神仙道化戏,如《目莲救母》、《王祥卧冰》、《刘秀烧窑》等。

使人们自然地能产生出一种敬畏感。

道情的许多传统戏如《湘子出家》、《上终南山》、《林英敬香》等,所反映的也都是道教中一些代表人物出家成仙的故事。

通过这种艺术方式来宣扬:人是精神自由、独往独来的,应抛弃一切功利,割断一切关系,摆脱羁绊,遁世绝俗,清静无为。

要与自然相通、契合,求得心灵的自由超越及对天地至道的直觉领悟,在内心的虚静状态中接纳万物,以此达到人格的完善与自足这样一种主宰自我、顺应自然、出尘拔世、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道家思想。

另外,道情的服装与道教的服装如出一辙,"盘道"时,男角大都身着道袍,手持佛尘(俗称蝇刷子),女角一般身穿彩服,持扇、提帕,使人自然地联想到道士的"盘道"。

正是道情带有的这些宗教色彩,使道情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陕北道情源于道教,与道教有种相承关系,随道教的兴盛而兴起,随道教的延续而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局囿于道教的兴衰,而广收并蓄其它艺术养份,使自身日臻成熟、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戏曲艺术;同时,陕北道情与道教又是一种相辅的关系。

在统治者信赖神权的封建时代,由于道情所具有的形象与情感的特殊感染力,使得统治阶级殚尽全力利用道情以及其它艺术形式来渲染、美饰道教,强化人们的道教心理和道教情感。

道教徒们将道情艺术作为宣扬道教的手段,使道情为传播道教服务,这就使道情发展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风格的,受道教影响至深、至久的,带有浓重道教色彩的戏曲艺术。

我认为,用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所说的:"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这两句话来概括道情与道教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陕北道情- 产生与发展陕北道情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

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

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

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

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

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

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

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

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

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

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

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音乐形式的建立和风格的形成。

元代,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为统一中国,均曾求助于道教。

他们对宣扬汉族统治之戏曲予以禁止,但对神仙道化戏却很少干涉,故元杂剧作家写八洞神仙度化之戏,在元曲中占到了四分之一多。

此时,已在民间广为流行的道情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坐班清唱发展成为广场演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皮影,成为有人物、情节的对唱表演,作为戏曲剧种已见雏型。

清代较重喇嘛教,道教渐趋低潮。

但因慈禧梦想长生不老,道士高云溪便"以神仙之术惑慈禧,时入宫数日不出",并秘密参与朝廷之事,故道教得以继续延续,而此时的道情也继续得以发展。

一些文人学士纷纷循旧调创新曲,使道情的体载更加丰富。

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罩罗袍"等为主要唱段,又吸收、采用了秦腔与其它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逐步形成为成熟的道情戏。

从上述道情戏经过的说唱、地摊坐唱、化妆表演、舞台演出这样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可看出,道情不仅源于道教,而且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与道教有着密切地联系,是一种与道教无法割裂的戏曲艺术形式。

[1]陕北道情- 分布区域陕北道情分布于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

最集中的是子长县、延川县和清涧县。

其幅射区域到内蒙古河套一带,晋西北及甘肃、宁夏靠近陕北的地区。

陕北道情- 按其时间划分陕北道情按其时间划分,又可分为古道情和新道情。

1943年春节期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用清涧道情曲调编演了《减租会》等。

此后,又出现了闻名全国的《翻身道情》这一艺术珍品。

以之为界,此前的道情曲艺一般被称为古道情,以后的则称为新道情。

但不论陕北道情怎么划分,它们的源头是同一的,均渊源于道教道曲,故陕北道情与道教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陕北道情- 基本内容陕北道情1、主要形式:陕北道情是陕北的地方戏曲。

以舞台(主要农村庙会)演出为主。

也有农村闹秧歌扎场子演出和道情自乐班的自娱自乐演出。

道情艺人在传统道情的基础上,于横山等地创造出一种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戏,故被群众称为"翻身道情"。

艺术风格与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壮,新道情欢乐、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时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欢迎。

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乡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涧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陈家坪班、坡家沟班、八斗岔班、淮家湾班、横山破罗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湾班、强家沟班、刘家川班、子长强家沟班、榆林镇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

2、音乐是曲牌体。

分东路和西路两种。

东路即新调,西路即老调。

其调式不同,东路为徵调式、西路为商调式。

但两音的曲牌名称基本相同。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

每调又有"平板"、"阳板"、"落板"、"代板"、"导板"等板头和板尾。

无帮腔"嘛韵",曲调词格一般为六字、八字、十字句式,也有三字、四字不等。

四句一段。

伴奏音乐分文武场面。

文场乐器有小三弦、四音子(用四股弦、双马尾制弓)、管子,号称三大件。

武场有简板、渔鼓和陕北道情特有的脆鼓子和小铰铰等,构成了陕北道情音乐的显著特征。

3、主要传统剧目有:《秋胡戏妻》、《鞭打芦花》、《十万金》(包括四本连台大戏《孟姜女哭长城》、《红桃山下界》、《打经堂》、《刘金进北瓜》、《韩湘子》、《伍员逃国》、《割肝救母》、《打棍出箱》、《汾河打雁》、《花柳记》、《李大开店》、《刘秀走南阳》、《红毛跳墙》)等。

主要的有《家庭图》、《二流子转变》、《王长生揽工》、《劝子归队》、《纺纱》、《南下开荒》、《难民图》、《王三小求妻》、《禁洋烟》等。

新道情的唱腔,经过艺人改造,板式变化体成分不断增多,采用《二流板》、《大起板》、《箭板》等板路。

乐器上,改用板胡为主奏,并增加了提琴、打琴、长笛等,丰富了音乐表现力。

清涧骆儿巷一琴师还在四音子的基础上,改制出一种六音子,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北新道情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