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百科名片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
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过去均为盲人演唱。
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
本文从主要简介,历史溯源,艺术特色,民间传说等几方面来介绍一下陕北说书。
主要简介陕西曲种。
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
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
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
历史溯源"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
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历史考究的"稗官",这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
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
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书佣,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锤欲击,张口垂目,神态自若正在说讲有趣的故事。
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扬州说书就很盛行。
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淘真",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
清代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
《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
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
"再次说明了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
艺术特色陕北方音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陕北说书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念诵和表演故事,以传统说唱的方式展现出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
陕北说书的故事往往描绘了当地人民的苦难经历,反映了他们的苦难意识。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进行分析与探讨。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体现在对于自然灾害的描绘上。
陕北地区多山丘陵,土地贫瘠,常年缺水,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
陕北说书中的故事经常描绘农民因为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受到的苦难。
比如一些故事中会讲述农民因为缺水而无法种植庄稼,导致生活无法维持,甚至饿死的情节。
这种对于自然灾害的描绘,体现了陕北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无力和苦难感受。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还体现在对于社会不公的揭示上。
陕北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
在陕北说书中,一些故事会描绘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如贪官污吏的压迫、豪强欺压弱小等等。
这些故事通过描绘人们的苦难经历,表达了陕北人民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怒,并且呼吁正义的到来,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困境。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还体现在对历史苦难的思考和反思上。
陕北地区历史悠久,曾经经历过很多苦难,如战争、饥荒等。
陕北说书中的一些故事会回顾历史上的苦难经历,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连天、万众一心,以及长征过程中的艰辛等等。
通过对历史苦难的描述,陕北说书让人们思考历史的教训,提醒人们珍惜和平,珍惜幸福生活。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从自然灾害的描绘、对社会不公的揭示以及对历史苦难的思考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体现。
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人们在欣赏陕北说书的也在思考陕北地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从而加深了对于陕北地区苦难的理解和关注。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陕北说书”是陕西省陕北地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它源于明朝,发展于清朝,由陕北话书演变而来。
讲述者用陕北方言讲述故事,以口才、肢体、表情等手段表达情感,传递陕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意识形态。
陕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很多苦难,如战乱、自然灾害、贫困等。
这些苦难在陕北民间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陕北说书”中经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首先,在陕北说书中,反映出了陕北民间对于战争的刻骨铭心的印象。
多次战争给陕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人们不仅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也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这些战争的怨声载道被不断传颂下来,成为了陕北的历史记忆。
在讲述战争题材的故事时,演说者往往抒发出对于战争的强烈反感和痛心疾首的情感,为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在陕北说书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自然灾害。
陕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多山而少水,农业生产十分困难。
如果再加上不时发生的干旱、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导致陕北的生产困难重重。
这种生存状态也成为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雏形。
在陕北说书中,讲述者往往通过描绘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民的生活以及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表达了对于陕北人民的同情和深深的悲悯之情。
最后,在陕北说书中,与苦难意识息息相关的一个主题是贫困。
贫困是陕北终年存在的问题,许多农民长期生活在极度的困难中。
在陕北说书中,经常涉及到贫困农民的故事,讲述者用他们深情的语言,描绘贫困农民生活的艰辛,向聆听故事的人们展示陕北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陕北说书成为了突显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讲述陕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等内容,陕北说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客观的陕北,传递了陕北地区人们的乐观、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陕北说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韩起祥、张俊功、解明生、曹伯炎等
主要乐器
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随着时代的变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扬琴等也参与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故事情节的。
艺术特色
陕北方音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
百科名片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本文从主要简介,历史溯源,艺术特色,民间传说等几方面来介绍一下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精选推荐

陕北说书陕北说书(⼀)01《⽑主席在延安》⾼三⼩02呼延庆打擂03最原始的民间说书04李怀⽟投亲上105李怀⽟投亲上(2)06李怀⽟投亲上(3)07李怀⽟投亲上(4)08李怀⽟投亲上(5)09李怀⽟投亲上(6)10李怀⽟投亲下(1)11李怀⽟投亲下(2)12李怀⽟投亲下(3)13李怀⽟投亲下(4)14李怀⽟投亲下(5)15真假⽼汉116真假⽼汉217⼆兄弟分家(张俊功)18王⼆卖诗19三个⼥婿拜丈⼈20《⽜⽜念书》⾼三⼩21总书记⼜回咱安塞来22《过⼤年》⾼三⼩23⽼婆尿炕24⼆兄弟分家25乞丐娶妻126乞丐娶妻227后娘卖⼥⼦28狄马漫谈陕北说书29陕北说书夸榆林30横⼭说书131横⼭说书232《味浓浓情浓浓》33俩⼥婿拜丈⼈34改编《破迷信》35贺四逛⼦长36赵满多谈恋爱37张彦休妻138张彦休妻239张彦休妻340⽩⽟楼挂画141⽩⽟楼挂画242⽩⽟楼挂画343陕北说书增阳寿(⼀)44陕北说书增阳寿(⼆)45侨胞祭祖46瓷灌灌47丑媳妇拜公公48丑丑憨憨49⽼憨照相50⼀盘腊⾁51半碗饸饹52纱灯记153纱灯记254纱灯记355纱灯记456纱灯记557纱灯记658纱灯记759纱灯记860陕北说书刘存存神⽊佳县61陕北说书-浪⼦回头62杨⼩⼆开⿊店(上)63杨⼩⼆开⿊店(下)64巧断双头案165巧断双头案266陕北说书⼩⼋义167陕北说书⼩⼋义268陕北说⼩⼋义369陕北说书⼩⼋义470陕北说书⼩⼋义571陕北说书⼩⼋义672陕北说书⼩⼋义773陕北说书⼩⼋义874⾦镯⽟环记75珍珠汗衫记76呼延庆打雷77善寺亭1 刘四贺四78善寺亭2 刘四贺四79善寺亭3刘四贺四80善寺亭4-刘四贺四81《五⼦葬⽗》82姊妹装新上集83姊妹装新下集84三逆⼦---陕北说书85⾼天鹅夜逃太师府186⾼天鹅夜逃太师府2 87⾼天鹅夜逃太师府388王三卖马89贾秀英闹书馆1-陈⽟印90贾秀英闹书馆2-陈⽟印91姐夫戏⼩姨-贺四92按⽿朵-⽥永峰93⾦莲偷男⼈上94丈⼈杀⼥婿1-刘四95丈⼈杀⼥婿2-刘四96丈⼈杀⼥婿3-刘四97穆桂英⼤破相国寺198穆桂英⼤破相国寺2 99穆桂英⼤破相国寺3100穆桂英⼤破相国寺4陕北说书(⼆)01两千元存款上02两千元存款下集03杜凤英夜劫囚车上04杜凤英夜劫囚车下05罗成算卦06陕北说书《快嘴》07三逆⼦08罗成表功09王贵与李⾹⾹上10王贵与李⾹⾹下11陕北说书懒⼤嫂12⽑主席在延安13待续14待续15待续16待续17待续18待续19待续20待续欢迎转载。
陕北说书书词赏析(一)

渴 了香 茶 润 喉 咙 。
爪子把鼯 鼠来踏定 , 口咬 在 脖 巷 颈 。
有 天 大的冤枉 。 阎君 抬头一 看 , ” 前 面 只 有 鼯 鼠 一 个 。 阎 君 一 声 喊
道 : “ 有 胆 大 的 蹶 毛 畜 生 ,你 好 有 什 么 冤 枉 ,快 快 讲 出 口 来 ,本
艺 形 式 使 用 的 题 材 有 相 当 程 度 的交 义 ,如 《 公 案》 系 列 、 包
《 公 案 》 系 列 、 《 唐 演 义 》、 施 隋 “ 小 五 义 ”、 《 家 将 》 等 。 大 杨
四个爪儿赛龙爪 , 凤凰 见我飞得 高。
饿 了吃 猪 头 肉 ,
御猫把 贫猫说 一声 ,
咱们省下看 下个啥。
贫猫说
御猫 回在武朝 门,
( ) 唱
富猫 回 在 员外 府 事 中。 西的西来 东的东 ,
各 家回在各 家中。 不说 它们 回家中 , 再 说 贫 猫把 老 鼠 用 。
听 我 慢 慢 讲 来 。 ”
贫猫 不 好 真 不好 ,
书 文 连表 一 时 声 。 书 中不表 别 朝 多 , 单表 宋朝事一 宗。
宋王登基 坐东京 ,
风调 雨顺保 太平。
种 以讲 故 事 为 目的的 艺 术 门类 ,
因 此 说 书 的 内 容 是 否 引 人 入 胜 是 说 书 表 演 是 否 成 功 的 关 键 因 素 。 传 统 的 陕 北 说 书 书 目 , 与 我 国 其 他 地 区 流 行 的 戏 曲 、 曲
集 中 在榆 林 地 区 的 绥 德 、米脂 、 子 洲 、清 涧 、横 山 各 县 , 由于 陕 北 说 书 艺 人 流 动 性 很 强 , 活 动 范 围 广 , 因 此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也 逐 渐 流 传 至陕 北 的 其 他 地 区 。 延 安 文 艺 运 动 时 期 , 陕 北 说 书
陕北说书大全

陕北说书大全一、简介陕北说书是陕西北部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
说书演员用方言讲述各种历史故事、传说和经典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为您介绍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表演特点以及经典作品。
二、发展历程陕北说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
经过千年的发展,陕北说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陕西北部农村地区,群众晚上常常聚集在一起,聆听说书演员讲述各种故事。
说书不仅起到了娱乐的作用,还传承了历史和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中,陕北说书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三、表演特点陕北说书在表演方式上独具特色,以下是其主要特点:1.方言韵味:陕北说书使用陕西方言进行演唱,富有地方特色,使得表演更加生动真实。
2.说唱结合:说书演员既讲述故事,又会边说边唱,借助简单的击节乐器伴奏,形成独特的节奏感。
3.直接面向观众:说书演员通常直接面向观众,与他们保持互动,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4.故事丰富多样:陕北说书的故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传说、寓言以及名著改编等。
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四、经典作品陕北说书有许多经典作品,下面是其中几个代表作:1.《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陕北说书演员通过生动的表演和唱腔,将这个经典故事传递给观众,引人入胜。
2.《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108位好汉的英雄事迹。
陕北说书演员通过精彩的演绎,将这些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不凡的观赏体验。
3.《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嫦娥因偷食仙草而成为仙子,并最终驾着玉兔奔月的故事。
陕北说书演员通过细腻的演唱和表演,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让人沉浸其中。
五、结语陕北说书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享受。
陕北说书郑伟319

陕北说书郑伟319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陕北说书
2.阐述郑伟 319 的背景和特点
3.分析郑伟 319 在陕北说书界的地位和影响
4.总结郑伟 319 对陕北说书的贡献
正文
一、介绍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源于我国陕西省北部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
陕北说书以生动、形象的说唱表演为特点,内容广泛,既有传统古典文学名著,也有现代生活故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阐述郑伟 319 的背景和特点
郑伟 319,原名郑伟,出生于陕北榆林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陕北说书艺术充满热情。
319 是他的艺名,取自其家乡的区号,寓意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传承陕北说书艺术的决心。
他师从著名陕北说书艺人,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嗓音浑厚、表情丰富、表演传神,尤以即兴创作和改编能力见长。
三、分析郑伟 319 在陕北说书界的地位和影响
郑伟 319 凭借其出色的表演技艺和扎实的基本功,逐渐在陕北说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璀璨的新星。
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曲艺比赛和演出,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郑伟 319 的表演不仅传承了陕北说书的传统艺术,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陕北说书的创新与发展,为这一地方曲艺形式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总结郑伟 319 对陕北说书的贡献
总的来说,郑伟 319 是当代陕北说书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彰显了陕北说书艺术的魅力,也为推动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十分重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
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
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
后经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钹。
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
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说书艺人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曲调来描摹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绪。
陕北说书的传统书目很多,长篇书目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
韩起祥从40年代初便开始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新书,几十年来创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说书》等几十种作品。
改编的现代书目有《王贵与李香香》、《雷锋参军》等。
陕北说书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风格,有影响的说书艺人还有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
一、历史源流“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
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的“稗官”,这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
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
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书佣,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锤欲击,张口垂目,神态自若正在说讲有趣的故事。
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扬州说书就很盛行。
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淘真”,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
清代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
《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
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
”再次说明了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
二、主要历程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推算起来,当和宋元话本及民间的莲花落有关。
宋元话本历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强,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但“说话的”只是干说,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在陕北农村,是叫做说古朝或说《西游》的。
说古朝的人也不以讲故事谋生,只是在业余时间的一种自我娱乐。
莲花落,从古代典籍或戏曲可查到,历史也很悠久了。
开始,只是乞丐行乞时才敲打的一种极简易的打击乐,边敲边打边信口唱上几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舍。
打莲花落,为的就是乞讨谋生。
陕北说书在旧社会是盲人的一种谋生的手段,盲人以说书挣几个糊口钱,行似乞讨,和打莲花落也差不了多少。
但不再是干唱,而有乐器伴奏;不再是随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细说故事情节。
不作定论的定义是,陕北说书借用了宋元话本以及其它演义小说的故事,采用了莲花落唱的形式,再添了一件乐器(三弦或琵琶),从而便发展成了一种陕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
三、主要乐器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
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
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扬琴等也参与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故事情节的。
四、主要特点很长时间以来,陕北说书是盲人的专利权。
老盲人教小盲人,师傅收徒,全由口授。
师傅耐心地传授,徒弟认真地记忆,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延续的。
在旧社会,明眼人是不学说书的。
一是因为不道德,不能夺了可怜的盲人的生意;二是耻于操这种行业,认为是下贱的,不高尚的营生。
没有有知识的明眼人的指导,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艺人在极其狭小的圈子里创新发展,遂使得这种民间艺术虽然是群众极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可终归得不到大力发展。
在旧社会,从事说书的盲艺人为了糊口,还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动。
算命又多为“瞎子滚流星”,即须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个干支序列背得滚瓜烂熟,记住其中的某一个干支是哪一年,然后测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瞎子滚流星因系盲人所为,少了察言观色,又兼有一成不变的定论,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们,危害当然也很大。
五、艺术特色陕北方音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
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激扬粗犷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别具一格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
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
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六、代表节目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
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
七、代表艺人韩起祥(1915~1989)中国陕北说书演员。
男,汉族,陕西横山人。
3岁失明,13岁学艺,30岁能说唱几十部书,会弹50多种民歌小调,是陕甘宁边区的盲演员。
他自编自演了500多个新段子,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
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间艺术特点。
他还改革了说书的音乐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乐器,并创造性地把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户等剧种的曲调融于说书中,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满。
几十年中,他克服困难,坚持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演出,为曲艺界树立了榜样。
代表作有《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去说书》等。
张俊功(1932年—2008年)中国陕北说书演员。
男,汉族,陕北横山县人,陕北说书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于民间说书,是陕北说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早在上个世纪在70年代,张俊功扬起了改革说书的大旗,把坐场改为走场,把一人改为多人,自成一派。
改革后的陕北说书,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确,互相酬唱应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讲究舞台风度、手、眼、法、步等规范。
张俊功对陕北说书的改革,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大力发展。
主要作品有《说唐全传》、《金镯玉环记》、《对鞋记》、《观灯记》、《杨家将》等。
解明生延安市安塞县人,是张俊功年龄最长的徒弟,半盲人,53岁。
1964年,随师傅张俊公学艺,是安塞曲艺队队长曾于1995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
曹伯炎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男,陕北延川县人,1962年出生。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优秀青年艺术家。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在延安曲艺馆任职。
他表演的陕北说书,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大型文艺演出、比赛并获奖,十七次上中央电视台表演节目。
还有田治枝等众多的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为陕北的说书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八、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老汉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给人家当奴隶,赶牲灵,大儿子叫大黄,让奴隶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儿子二黄的一只腿被打坏了,三儿子三黄让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陕北的青化县乞讨为生。
一天大黄拾到两片烂木板,敲打着木板沿门乞讨,说上一些吉利话,主人便赐给他们一些残汤剩饭,有一次人家吃羊,他们捡来羊肠子,晒干绷在木板上,就弹出声音来,后来他们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从此相互配合,边打、边弹、边唱。
二黄心想大哥去世后谁来敲梆子,他灵机一动干脆把两块木板绑在腿上自打、自弹、自唱。
后来老大、老二去了山西临县一带,三黄却留在了陕北,婚后生了五个儿子,并将弹琵琶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们。
老大成家后收了三十六个徒弟,将三弦传给了十八个徒弟,在榆林一带安了家,把莲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艺传授给了后人。
这一民间传说足以见证陕北说书的历史久远。
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深受陕北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喜爱。
陕北说书最适宜在田间地头、庭院炕头上演出,听众可以是几百或几十人,也可以是几个人。
说书艺人一般为一个人,怀抱三弦或琵琶,脚绑木板,手弹三弦脚打板,边说边唱,边唱边说,一些短故事,也可以一唱到底,不说一句:或一说到底,不唱一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典型代表扣娃娃书词内容有特定的书词,其书词是:一柱名香上天空,天罗万象景致文。
打起铜锣铁面鼓,我在玉皇前点神兵,点起东方青甲神,青甲神,爱穿青,青人青马青将军。
马后又捎春天的神。
一根天绳丈二的长,一把铜锁够九的斤,我在东方路上锁鬼精。
有事鬼精锁回的城,无事鬼精打在后,急急如律令。
……扣娃娃赏析全长共四段,要把东西南北都点到,书词也是一成不变,毫无创造力。
但因是保佑性质的,也颇能迷惑人。
有时,被扣过的娃娃还要拜瞎子为“干大”,以便能消灾灭难地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