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音乐
民俗音乐

习俗
传统民俗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 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俗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 无直接,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 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 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 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 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 等。
谢谢观看
曲类及特色
民俗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 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 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 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 “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 《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 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 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除夕的传统民间音乐

除夕的传统民间音乐除夕,也被称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新年的来临,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还有独特而悠久的传统音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与除夕有关的传统民间音乐,以及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贺新年》《贺新年》是中国除夕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它通常由乐团演奏,包括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这首音乐以欢快、热烈的旋律为特点,乐曲开头使用了激昂的鼓声,瞬间带来欢乐的氛围。
演奏中还加入了一些常见的古代音乐元素,例如传统的锣鼓和古筝等,以突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二、《迎春乐》《迎春乐》是另一首与除夕庆祝活动有关的重要音乐作品。
这首曲子通常由打击乐和管乐器组成,以轻快的旋律为主,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喜悦。
演奏中,乐曲中穿插了一些独特的节奏变化,使整个音乐更富动感和活力。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也为人们带来了节庆活动中的欢乐氛围。
三、《大地回春》在中国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会表演一种称为《大地回春》的音乐舞蹈。
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旨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表演者通常会戴上彩色面具和特殊服饰,配合独特的舞蹈动作,以祈求来年的吉祥和丰收。
与此同时,表演者还会演奏传统乐器,如锣鼓和钹等,给舞蹈增加了更多的节奏感和活力。
四、《舞狮》《舞狮》是中国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农历新年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表演者身穿狮子服装,模仿狮子的动作,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节奏,跳跃、翻滚和扑咬,象征着祛除邪恶和迎来吉祥。
这一传统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除夕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除夕的传统民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更是人们对新年的热情和期待的表达。
通过欢快、激昂的旋律和精彩的表演,这些音乐作品将人们带入了新的一年,带来欢乐和祝福。
无论是《贺新年》、《迎春乐》、《大地回春》还是《舞狮》,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
音乐的传统和民俗

音乐的传统和民俗音乐一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而在不同的文化中,音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和民俗音乐,也打铁成了一种象征文化的鲜明标志。
传统音乐中国民间传统音乐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以器乐演奏为主,歌唱、舞蹈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琴”和“笛子”。
古琴是中国著名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复杂的指法而著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音色和韵味令人陶醉,因此很受欢迎。
古琴的音乐家多以学士和文学家为主,其演奏和搭配的音乐,大多取材于诗词、书画、武术及传统神话等内容。
古琴音乐富有内涵和神韵,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取向,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自然、清静、优雅的境界。
笛子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代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演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笛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灵性,其音重复而富于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笛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几千年的传奇故事,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有“古筝”、“二胡”、“琵琶”、“中胡”等,每种乐器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性质。
民俗音乐民俗音乐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之一,其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俗音乐以其极富民族特色的节奏和旋律,表达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民俗音乐的演奏和传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统的村落音乐、民俗舞蹈,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和生动性。
中国的民俗音乐种类繁多,例如“黑龙江大拜年”、“昆曲”、“花鼓戏”等等。
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不仅要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民间音乐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习俗。
在北方地区,民间的“庙会”“集市”与“花灯”非常著名,这些几乎是俗话的精髓。
在庆祝新年的时候,会在街头演奏一些象征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乐曲,如《贺新年》、《马踏飞燕》、《荷塘月色》等等。
浅析民俗音乐的重要性

浅析民俗音乐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民俗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浅析民俗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首先,民俗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传达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帮助口传心授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在很多农村地区,民俗音乐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必备工具。
例如,在中国许多村庄,人们会利用民俗音乐来传达祝福、祭祀和庆祝的信息。
这些音乐作品通常代表了一个村庄或社区的独特风格,传递着世代相传的记忆和情感。
所以,通过民俗音乐的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加深对祖先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认识。
其次,民俗音乐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社区或小型部落中,民俗音乐可以促进社会联系和合作。
当人们在一起演奏或欣赏音乐时,他们可以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且在共同创造和分享音乐的过程中建立起紧密的社会关系。
这种共同体验有助于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并帮助人们建立起更紧密的社会网络。
在许多地方,民俗音乐还参与到庆典和节日活动中,人们会一起跳舞、唱歌,共同庆祝并加强社区的凝聚。
此外,民俗音乐可以带来心理健康和情感的舒缓。
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不安时,民俗音乐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
无论是通过演奏还是欣赏,民俗音乐都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放松和愉悦。
因此,民俗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此外,民俗音乐也是文化交流和多元性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民俗音乐也成为了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音乐经常通过音乐节或演出等方式进行展示,使人们能够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欣赏和研究民俗音乐,人们可以跳出自己的文化框架,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浅析民俗音乐的重要性

浅析民俗音乐的重要性民俗音乐是指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中形成的旋律、节奏、歌词和舞蹈等各种民间音乐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音乐艺术,反映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与情感。
民俗音乐在传承历史文化、传递情感、建立社会联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性。
首先,民俗音乐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在传统社会中,民俗音乐是人们记录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歌词、旋律与舞蹈等形式,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的人民生活、信仰、情感等因素,成为中外学者了解、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的有力依据。
其次,民俗音乐是相互交流的桥梁。
传统民俗音乐能够跨越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凝聚起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
通过传统音乐的交流,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
再者,民俗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外化。
民俗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
歌词、歌声、旋律、乐器、舞蹈等元素,能够非常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欢乐、悲哀、失落、期待等情感状态,成为人们在情感沟通中最直接、最纯粹的手段。
最后,民俗音乐是人文生态的延续。
人们在生活中发展出不同的习俗和民俗,歌舞便自然而然地与这些习俗和民俗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的仪式、节庆、婚丧嫁娶等活动中,传统民俗音乐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这些音乐作为人文生态中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祥和社会。
综上所述,民俗音乐在传承历史文化、传递情感、建立社会联系、人文生态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努力让这些音乐艺术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基因。
送你10首经典民族歌曲,太好听了

送你10首经典民族歌曲,太好听了一、《茉莉花》这首歌曲是我国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歌曲通过描绘茉莉花娇艳的花姿和芬芳的香气,展现了南方风光的独特魅力,给人以清新、纯洁的美感。
二、《敖包铁布衫》这是蒙古族的经典歌曲之一,歌曲通过歌颂敖包山的壮美和辽阔、蒙古族勇敢豪迈的精神,展现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
歌曲具有磅礴的气势和激情澎湃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高山青》这首歌曲是藏族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柔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称。
歌曲通过歌颂高山环绕的美丽景色和藏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四、《竹枝词》这是江南地区的经典民歌之一,以其婉转动人的旋律和清新雅致的歌词著称。
歌曲以竹枝为象征,歌颂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和勤劳善良的人民,展现了充满诗意的江南风情。
五、《百花深处》这是彝族的代表歌曲之一,以其悠扬动人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歌曲通过歌颂百花深处的美景和彝族人民的聪明能干,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六、《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是经典的朝鲜族音乐之一,以其激情澎湃的旋律和豪放洒脱的歌词著称。
歌曲通过歌颂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朝鲜族人民勇敢乐观的品质,展现了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风采。
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是蒙古族的代表歌曲之一,以其豪放激情的旋律和生动活泼的歌词著称。
歌曲通过歌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蒙古族人民的豪放豁达,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魄力。
八、《沂蒙山小调》这是山东地区的经典民歌之一,以其悠扬动人的旋律和真挚深切的情感著称。
歌曲通过歌颂沂蒙山区的壮丽风景和沂蒙人民的勤劳朴实,展现了沂蒙山区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九、《映山红》这首歌曲是华夏大地的经典之一,以其柔美动人的旋律和真挚深切的情感著称。
歌曲通过歌颂映山红的绚丽景色和勤劳善良的人民,展现了华夏大地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十、《梁祝》这是我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悠扬动人的旋律和真挚深切的情感著称。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一、内蒙古蒙古族歌曲:1、《银杯》(祝酒歌)属于习俗歌短调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牧歌》(长调)无伴奏合唱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独唱(德德玛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创作歌曲单二部曲式结构4、《天边》独唱创作歌曲蒙古族器乐曲:《万马奔腾》马头琴领奏、齐奏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二、新疆歌曲:1、《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齐唱王洛宾搜集整理2、《我的金色阿勒泰》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3、《赛乃姆》是木卡姆“琼拉克曼”部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大曲,它的结构形式由:琼拉克曼(即大曲);达斯坦(即叙事歌曲)及麦西热普(即歌舞组曲)。
4、《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5、《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库木孜弹唱器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曲作者:陈钢两个部分内容:“纵情高歌”及“热烈起舞”三、西藏歌曲:1、《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藏族民歌(弦子)弦子: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在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和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
弦子以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歌唱性、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2、《天路》独唱创作歌曲屈塬词印青曲一首极富藏族风格的抒情歌曲。
如曲中的一字多音、波音、前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充满了藏族民歌的高原韵味。
表达了藏族儿女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心情,更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赞美。
3、《阿玛勒火》藏族民歌(囊玛)囊玛: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城市,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
集歌、舞、乐为一体,其音乐由中速的引子、慢速的歌曲、快板的舞曲组成。
歌曲部分的音乐优美典雅,演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浅析民俗音乐的重要性

浅析民俗音乐的重要性【摘要】民俗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首先从定义入手,介绍了民俗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接着深入探讨了民俗音乐的种类、作用、传承方式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强调了民俗音乐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在结尾部分,文章指出了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展望了民俗音乐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音乐、文化传承、种类、作用、传承方式、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当代社会、人们心灵影响、未来发展、社会重要性、文化传统、艺术表达、社会发展。
1. 引言1.1 民俗音乐的定义民俗音乐是指源自民间生活和习俗的音乐形式,是一种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音乐艺术。
它不同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更具有本土特色和传统风格。
民俗音乐通常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信仰和情感体验。
这种音乐形式往往是与特定节日、仪式或民间活动相结合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历史情感。
通过民俗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体会到祖先留下来的智慧和情感。
民俗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体验,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表现和传承形式。
1.2 民俗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民俗音乐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
通过民俗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民俗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体。
民俗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民族的故事、传说、历史等得以传承和延续,使得民族文化可以得以传承下去,不被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论文成绩: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学生姓名:贾静所在院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年级专业:社会工作学号:0121112502指导教师:布仁白乙完成日期:2015年5月31日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摘要]: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这个地区自己的特色。
同样,陕北民俗音乐是陕北璀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陕北民俗音乐的产生背景、特点及表现形式来阐述陕北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民俗;陕北;音乐文化;正文陕北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概念。
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带,辖榆林、延安两个地市级行政区。
自古以来,陕北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治拉锯的绳结地区,自秦始皇置上郡地,陕北的区域轮廓开始凸显。
虽然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演绎中,这片土地的政治归属不断更迭,但由于多民族共相杂处,文化接触,而使得陕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活跃的交叉趋向并被保留在传统的积淀中,陕北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牧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地带。
明清以降,以北部长城为界,陕北才真正地被掌控在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手中,但由于地缘关系,不仅继续与边蒙的游牧民族保持联系,还东跨黄河,西毗陇东,南接关中与周边行政区域多相往来,逐渐沉淀出陕北传统民俗文化混融杂陈的发展格局和特点。
音乐作为其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以其特有的音声表现方式,展露民众心迹,抒发个体情感,成为陕北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中,最富于活态和激情的生命气韵。
一、陕北的自然地理陕北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延安和榆林两个地级市,其中,延安市辖1区12县,居黄土高原中南部,总面积36712 平方千米;榆林市辖1区11县,居黄土高原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总面积总面积43578 平方千米。
延安、榆林两地合计总面积为80290 平方千米。
陕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不算很大,但与晋、蒙、宁、陇四省交界,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接宁夏、甘肃,北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相连,南出金锁关过铜川进入关中腹地二、陕北音乐产生的背景陕北以黄土、沙碛堆积而成的原、梁、峁、沟地貌组织形态,以及长期干旱少雨的温带季风气候条件,构成了这一区域贫瘠的自然生存条件,加上战争人祸,历史时期的陕北生态实际上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境地。
而在这样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陕北人不仅顽强、执着地繁衍着生命,而且用质朴与率真讴歌着生存体验。
如果说民俗构成了陕北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那么包括音乐在内的民间艺术则演绎出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
现保留在陕北传统民俗生活中的音乐类型包括民歌、唢呐鼓吹、秧歌、陕北说书、二人台、榆林小曲、道情以及白云观道教笙管等,它们或原生于本地,或传自于周边地区;或在交流变异中兴旺,或在接触碰撞中衰落……但无论孕孳于此还是成长于斯,都在历史的河流中经历着冲刷与筛汰,最终在与当地民俗文化诸因素的交织锤炼中熔铸成今天的生动样貌。
三、陕北音乐的特点陕北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乡村社会民俗生活之间保持着的不可剥离的唇齿关系。
陕北音乐文化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当地民俗的建构,另一方面以民俗生活为依托不断地完善着自身的发展需要。
大致上来说,陕北音乐文化的最鲜明之处,就在于它的民俗性职能大于艺术表现职能。
尽管在参与民俗活动或者履行民俗议程中,陕北音乐文化及其行为体现出一定的演艺性,发挥着娱神也悦人的作用,但其本质是作为民俗建构的一部分而存在着,这与纯粹作为舞台表演的艺术应该有所区别。
因此上,陕北的音乐文化活动多与年节庆祝、婚丧礼俗、乡村庙会、民间祭祀相为伍,在充任民俗角色、履行民俗仪式过程的前提下,发挥艺术功能。
陕北音乐文化特色凝聚和精神内涵建构,离不开自然环境和乡村社会生活条件,无论是生产劳作、居住、生活以及民间信仰中的体验,都会潜移默化地积淀在艺术创造心理养成和艺术表现中,使之远古的祭祀遗留、现世的情感宣泄、日常的伦理遵从,通过民俗活动,以艺术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展现。
其中,对存在的感应、对生命繁衍的领悟是其本质。
艺术表达中,通过质朴、甚至简陋的形式,折射出的却是来自心底的本真性体验。
以至于,信天游虽不仰仗舞台,但漫山遍野回荡着的却是生命的豪放;大唢呐鼓吹虽难成雄伟的仪仗,但迎亲路上、秧歌舞场上却能把激情燃放;说书人虽然孤独远行,但无论乡间院落还是庙会书场,总能通过苍凉歌喉和伶牙俐齿,跨越时间隧道把听者带到那历史的场景中……与其说陕北音乐文化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民俗,毋宁说其反映着一个区域的乡村生活。
陕北音乐文化的建构离不开这片土地,必定也以其特有的韵调,生动地展示这里的生活面貌。
四、陕北民俗生活中的音乐类型陕北民间风俗活动中,音乐文化的参与异常活跃,无论其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游艺等活动领域,都常常见其身影。
更有甚者,已经演化为仪式活动的主体,比如正月十五的扭秧歌,由原来的谒庙拜神、逐户唱阳歌驱瘟邪,上升为民间的集体狂欢仪式,扮演着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角色。
陕北现存民俗音乐类型包括民间歌曲、大唢呐鼓吹、闹秧歌、二人台等。
(一)民歌从彼此有紧密关联的乡村生活与民俗活动类型看,民间歌曲主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部分社会礼俗中。
以生产劳动为题的也不少见,特别是反映男性重体力劳动的各类号子,如佳县的《船夫调》,全曲虽仅有三个乐句,但却以其粗犷、舒展的音调,设问并自答式的唱词,把黄河艄公的豪迈气概与宽阔胸襟一展无余。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呀哈)来把船来扳。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呀哈)来把船来扳。
黄河船工号子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劳动环境里,船工门不仅以其一领众和的方式增加拉纤、推船的节律,而且赋予其中不少人生智慧与感悟,既发挥了号子的实际作用,也活跃了生产劳动气氛。
(二)大唢呐唢呐音乐虽不像民歌那样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但陕北大唢呐鼓吹的影响力实在不敢小觑。
有人说陕北人“一生最起码要与唢呐打三次交道,出生满月,唢呐声声迎来新生命;婚嫁迎娶,唢呐声声喜迎‘小登科’;死亡埋葬,唢呐声声悲痛送亡灵。
”唢呐横贯了陕北人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每当生命的关键时刻,似乎唯有唢呐才能倾吐心中情感垒块,才能承告上苍求得庇佑。
如正月十五闹秧歌时常用的曲牌包括《狮子令》、《大开门》、《红旗旗》、《海精海怪》等;婚嫁迎娶常用的曲牌包括《大摆队》、《西方赞》、《喜金亲》等,丧葬仪式常用的曲牌包括《苦伶仃》、《撒白银》、《满天星》等。
而作为庙会祭祀活动的参与者,吹手们除了要在专门的仪式上吹奏《不知调》、《千声佛》、《四合四》等相对隆重庄严的佛曲外,祭祀仪式外的庙会庆典也可吹奏热闹、喜庆的《红登山》、《六棒》、《十样景》等。
(三)闹秧歌闹秧歌习俗仅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但因其保留有古代祭祀、驱邪的傩风、土舞遗绪,加之聚众参与的活动特征,民间一直视其为节庆狂欢而备受喜欢。
闹秧歌也称“闹社火”,具有古老乡俗文化基因,民俗界一般认为自宋代成熟并发展到高潮后延续至今。
闹秧歌春节最热闹的活动和场面之一,由于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积淀,不仅特征明显、持续时间长,而且参与者众多、参与热情高涨,成为村村社社每岁必不可少的主要迎春活动。
“吃饭端个黑老碗,粗布衣衫身上穿。
锣鼓唢呐哇一声,扭起秧歌拧烂脚。
”歌谣唱出了陕北人喜扭秧歌的真实情感体验。
(四)二人台陕北二人台的传播则更有地域局限性,主要流行在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与山西河曲、内蒙西部河套二人台同根同宗。
在陕北传统文化研究中,一般多将二人台看作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人台的许多著名唱段确也成为陕北民歌中的精品而被广泛传唱,如《十对花》、《五哥放羊》、《走西口》、《挂红灯》等。
但从区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二人台仍有其不同于一般陕北民歌的特点存在,如一般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即兴而歌、随处可唱,以个人清唱为主。
而二人台则是以多人合作的坐唱为主,主唱与伴奏相和。
民间一般认为陕北二人台成型于清朝末年,俗称“打坐腔”、“打玩意儿”、“打店”、“打闹”等。
(五)榆林小曲在陕北还有一种类似于二人台的坐唱音乐品种——榆林小曲,旧称“耍丝弦”。
其流传地仅在榆林城内,属于典型的“飞地”艺术。
同为坐唱音乐,榆林小曲却与神府二人台有着不尽相同的音乐趣味,表演上,榆林小曲以管弦伴奏的清唱方式为主,而二人台则载歌载舞、唱调风趣;伴奏乐器上,榆林小曲以扬琴、琵琶、筝、三弦等弹弦乐器为主(后来加入了京胡、二胡),仅以执筷敲击小蝶为击节乐器,不似二人台的笛子、扬琴、四胡、板胡加上四块瓦的组合;曲调上,榆林小曲以明清江南歌谣为主体,委婉缠绵、华丽细腻,虽有当地歌调融入,但亦被柔化处理。
而二人台曲调来源丰富,主要以陕、晋、蒙民歌为主,大量融入了叙事性的分节歌、联曲或集曲,杂以歌舞性的格调,因而表现丰富。
传播范围上榆林小曲仅在榆林城内传播,受众范围十分有限,而二人台音乐遍布陕、晋、蒙、冀四省,影响力较大,近代还发展成歌舞戏曲形式。
由此可见,榆林小曲更趋向于文人士大夫之雅趣,而少有二人台的乡村僻野之俗风。
但毕竟具有明清江南俗乐之风的榆林小曲,因其水乡的蕴藉、身姿的柔弱,面对黄沙漫天时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未能受得边塞俗男庸女的怜爱,百十年来始终也未能飘出这榆林城的高墙仅偏安于城内一隅,供趋雅者、爱好者把玩,不能构成边塞民俗文化的大景观,只能被视作特例来看待。
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只有将其还原到民间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才可以真切地体验到艺术存在与乡村社会生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传统民俗折射出的是乡村社会的集体意志,方言乡音干脆就是一种乡村社会的交际密码,呈现出一种特色,表明了一种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2.高万飞:陕北大唢呐音乐[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3.雷润峰、耕牛编:陕北文化研究论文[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4.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上下卷)[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