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文化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浅谈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 前进

浅谈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摘要: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他与陕北独特的地缘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窑洞传承着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
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历史、修筑、构件、修饰的介绍,论述了陕北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陕北窑洞体现了在陕北文化中对神灵的敬拜,对当地艺术发展的促进还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窑洞陕北文化一、陕北窑洞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
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成的窑洞。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陕北历史文化巡礼

陕北历史文化巡礼陕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
陕北文化史,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杂居、互相交流渗透的历史。
这一历史特征深刻影响了陕北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陕北文化是指以榆林、延安两地为中心,北连鄂尔多斯高原,西接六盘山东麓,东抵吕梁,南至关中北山的区域文化。
这一区域也是黄土丘陵沟壑地带,经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及农业生产等因素的作用,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农耕文化为主体,融合游牧民族文化的多民族文化格局。
民族融合秦汉之前,陕北高原曾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激烈对抗之地。
为了解决争端,只好诉诸战争,如《诗经·采薇》所云:“靡室靡家,猃狁(中国古代民族民,即北狄,活动于今陕、甘一带)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汉王朝建立之后,通过战争、和亲等方式,逐渐解决了匈奴袭扰等民族问题,匈奴、羌、乌桓等民族还曾率领部族成员内附中原,定居在陕北一带的亦不在少数。
双方杂居并和平共处,这必然带来文化上的互相融合。
这一阶段,农业文化作为优势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更为深远,他们大多是学习、接受,最终转变为农业民族。
但是,影响是双方面的,受陕北高原一带适宜农牧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里形成了亦农亦牧的经济结构。
这一经济结构与民族结构深刻影响了此后陕北文化的面貌和格局。
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动荡,给黄河流域的生产力带来极大的破坏。
隋唐安定和平的大一统局面为社会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唐代,陕北高原又迎来了大批内附的突厥、党项等游牧民族。
西夏时,党项族占据陕西西北部,虽为游牧民族,但也积极鼓励农业生产。
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在陕北等地推广屯田,鼓励百姓垦荒,耕地有所扩大。
明代为解决驻地粮食供应问题,大兴民垦与军屯,还向沿边地区迁移了大量人口,发展农业生产。
这些人口的大规模迁入,将中原等地的文化带入陕北,使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明清两代,多有从京城及江南等繁华地区迁入陕北的居民,他们或是戍边将士,或是官商士人,随之而来的文化被当地人所仿效,从而落地生根,与本地文化融合,遂产生了榆林小曲、四合院等文化样式。
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最终五篇)

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最终五篇)第一篇: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陕北文化是陕西文化一个重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在陕北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诸因素下形成的。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的“前沿阵地”,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基于历史和地域因素,形成了陕北文化的独特的发展路径:陕北文化是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
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基质,传统的原始的淳风在这里长久地存留。
同时又由于它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较少接触,所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迟钝的文化圈。
秦皇汉武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
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其形成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
因而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得以在民间保存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陕北秧歌,古称阳歌,它起源于巫仪,隐含着远古“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
陕北方言中保留的古词语和宋元方言,如后生(青年人,后辈)、先后(妯娌)、夜来(昨天)、外后儿(后天)等等,都说明陕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陕北文化具有多元发展的特性。
陕北曾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广泛交融,互相影响,产生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的过程。
陕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的结果。
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
这种文化整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足以说明,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汉族的文化之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鲜卑人、匈奴人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陕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也较大。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摘要】陕北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有浓郁的黄土地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这一点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也表现在陕北剪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通过地域对陕北剪纸的文化来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延绥、绥米以及三边剪纸等地域剪纸进行认真梳理,以达到清晰的展现陕北剪纸的地域特色及其文化。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剪纸文化;地域特色自古至今,陕北人一直生活在这山峦起伏的黄土地上,这片苍茫的黄土地孕育了浓厚的民间文化,陕北部分地区因交通的阻隔,经济的落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陕北剪纸的发展中,古老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创作意识保留完整,对现今陕北民间艺术剪纸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
1 粗犷大气的延绥剪纸文化延绥剪纸是延安剪纸和绥德剪纸的简称,延绥剪纸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粗犷、古朴、简明等特色,自由率性,粗犷大气,豪情满志,将安塞人的豪迈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掺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展示人民生活的强烈感情色彩,不仅如此,延绥剪纸作品也有很多种包含着古老的风俗和文化传统样式,所以延绥剪纸不仅仅是一项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陕北人古巫的载体寄托,比如抓髻娃娃和扫天婆就是有着很强实用性的巫术剪纸作品,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延绥剪纸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艺术色彩,既有以表示吉祥的虎、狮、喜鹊、猴子、鱼等动物为创作原型,还有代表着祝福意味的植物如荷花、葡萄、梅花、石榴等创作原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延绥剪纸里有着大量的表现现实劳动生活的作品。
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延安作为抗日救亡的中心,文学艺术作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重要工具,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也为延安剪纸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红色延安的特定环境下,延安的剪纸文化才有了丰厚的发展基础,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们,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在国家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时刻,有了与黄土高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黄土文化为红色延安剪纸提供着革命化、民族化的机遇,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北地区,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身心文化生活。
一、粽子文化粽子是端午节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从端午节前就开始包粽子了。
陕北地区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豆沙粽,另一种是咸肉粽。
豆沙粽用糯米做成,放入甜枣、豆沙、桂花、莲蓉、花生、红枣等馅料,口感Q弹有嚼劲,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
咸肉粽用糯米包裹入口咸鲜的五花肉,再加入葱、姜、蒜、木耳、香菇等配料,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味。
传统的包粽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彼此商量着要放多少馅料,如何包裹。
把馅料用糯米包裹起来,再用竹叶子或菰叶子绑好,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即可。
在陕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活动,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龙舟竞赛在陕北地区,除了包粽子,还有龙舟竞赛的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当天,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起自己的龙舟队伍,进行竞赛。
最初的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竞赛时,龙舟队伍中会有一位舵手掌舵,指挥船的航行方向。
其他队员则要配合起来,划动浆,保持节奏。
整个比赛非常精彩,观众们会站在河岸上观看,为喜爱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因为这项活动而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三、赛艇运动除了龙舟竞赛外,陕北地区还有一项特色的运动项目——赛艇运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赛艇运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赛艇的船体呈狭长的圆筒形,使用桨或划浆控制船体行驶。
赛艇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
在陕北地区举行的赛艇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示。
人们往往在这个节日中亲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雅乐歌舞端午节时,雅乐歌舞也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旅游与文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或者具体来说是一个陕北人,我有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豪爽,讲义气,能歌善舞,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拘小节,他们骁勇善战,。
虽然他们曾经被当局鄙夷的称为蛮夷之族,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少有的英雄儿女。
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走进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所孕育的富有神秘传奇的文化中吧。
希望您对陕北的解读不仅是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窑洞这么浅显简单。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是革命老区。
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一·初识陕北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二·陕北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
后经过隋,隋末唐初。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
北宋时,榆林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紫)。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
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撤地设市,将榆林地区正式改为了榆林市。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
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陕北道情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
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
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滚白]四种。
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窑洞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五·陕北 - 地方小吃钱钱饭这本是陕北缺粮人家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
而现在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钱钱饭粘糊爽口,香浓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钱钱饭驱寒保暖,惬意极了。
火烧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
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
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猪肉剁大葱。
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
受外地游客称道。
黑楞楞由土豆做成沫状,去处淀粉,然后做成圆球状,放入锅内蒸熟,陪上调料便可食用。
虽然去处了淀粉在营养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其令人难忘的味道洋芋擦擦延安传统饭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
洋芋就是土豆。
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
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
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
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
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碗砣碗砣为延安风味小吃。
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
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
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
抿节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
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
食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
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
陕北大烩菜陕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风味,虽然此菜源与内蒙,但是随着在陕北的落地生根加进去了许多陕北独特的风味,其主要有粉条、瘦肉、土豆、蔬菜等组成,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陕北的革命胜地几乎都在延安。
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
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央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主要介绍凤凰山革命旧址。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延安北门内凤凰山麓。
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到这里。
中共中央在此先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国代表大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
凤凰山麓有毛泽东旧居,毛泽东曾在这里会见白求恩大夫。
这里还有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朱德旧居、刘伯承旧居等。
1938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由此迁往杨家岭。
除了这些最富盛名的革命胜地,陕北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比如黄帝陵、壶口瀑布、统万城、红碱淖、清凉山、宝塔山,子长龙虎山分景区,钟山寺石窟、万花山、红碱淖、白云山、洛川纪念馆、在红石峡风景区还可以领略一下大漠风光。
神木县隶属榆林,境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后来成为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前沿,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
神木的建制始于秦汉,唐置麟州,金设“神木寨”,明称神木至今。
相传城郭东南原有古松三株,遮天蔽日,冠如华盖,当地人皆称“神松”,神木县名由此得来。
北宋时,以生长于麟州的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满门忠烈杨家将英雄群体,戍边卫疆,忠勇无敌,流芳百世。
一代名臣范仲淹曾到此巡边,写下了不朽名篇——《渔家傲·麟州秋词》。
红碱淖,中国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内一淡水内流湖,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属高原性内陆湖。
红碱淖内主要有16种淡水鱼类生长,湖边发现有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种群。
红碱淖也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淼,水草丰盛,环境宜人,景色壮观,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是旅游度假的理想水上乐园。
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是湖泊的意思。
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想到从此乡关万里,顿时千般感慨,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红碱淖。
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地方向其走去,于是现在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崩,葬桥山。
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
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统万城位于鄂尔多斯草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的沙漠之中。
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5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俗称“白城子”,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