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工艺处理基本知识1

地表水工艺处理基本知识1
地表水工艺处理基本知识1

给水工艺处理基本知识

一、城镇供水系统

1.1.供水系统分类和组成

1.1.1 供水系统分类:

供水系统是由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组成的总体工程。

供水系统的分类:

⑴按水源分类,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系统;

⑵按供水方式,分为重力供水系统、压力供水系统和混合供水系统;

⑶按使用目的,分为生活用水、生产供水和消防供水系统;

⑷按服务对象,分为城镇供水和工业供水系统。

1.1.2 供水系统组成:

供水系统一般由取水构筑物、原水输水管(渠)、水处理构筑物、调节及增压构筑物、配水管网等部分组成。

1.取水构筑物:取集原水而设置的各种构筑物的总称。

2.原水输水管(渠):将取水构筑物取集的原水送入净水厂处理的管(渠)

设施。

3.水处理构筑物:对原水进行处理,以达到用户对水质要求的各种构筑物,

通常把这些构筑物布置在水厂。

4.调节及增压构筑物:贮存和调节水量、保证水压的构筑物,如清水池、泵

站等,一般设在厂内,也可在厂内外同时设置。

5.配水管网:用以向用户配水的管道系统。

1.1.3 分质、分压和区供水:

统一供水系统是指城镇供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消防三者合一,统一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

除了统一供水系统外,还可分为:分质供水系统、分压供水系统、分区供水系统。

1.分质供水系统

根据不同用户对水质要求不用,采用分质供水的系统。如将水质要求较低的工业用水与城镇供水系统分开单独设置的供水系统;将海水或城市污水处再生后作为厕所冲洗、绿化等杂用水供水系统。

2.分压供水系统

根据管网分压的不同要求,分别供应的系统。如城镇中某些高层建筑区,或地势较高的地区要求较高的供水压力,可采用不同的压力供水系统。

3.分区供水系统

在一个城市中由于地形不同形成分别供水的成为分区供水系统。按布置方式可分成并联供水系统(由同一泵站分别向二区单独供水);串联供水系统即高区泵站从低区取水,然后向高区供水。

1.1.4 影响供水系统布置的因素

1.城市规划的影响

2.水源的影响

3.地形的影响。

1.2.供水水量、水质、水压要求

1.2.1 供水量一般由以下各项组成:

1.综合生活用水

2.工业企业用水

3.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4.管网漏损水量

5.未预见用水 6 消防用水。

供水系统中水厂设计规模应按上述1-5项的最高日用水量之和确定。在净水厂各个构筑物设计时,还应考虑水厂内部生产工艺过程和其他用途所需要的用水量。

1.2.2 水质要求:

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规定的水质指标是指居民用户的龙头水要求达到的水质。

1.2.3 水压要求:

供水管网的最小服务水头是指城镇配水管网在用户接管点处可维持的最小水头。

城市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当按直接供水的建筑层数确定供水管网水压时,其用户接管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一层为10m,二层为12m,二层以上每增加一层增加4m。

二、取水系统

2.1.供水水源

2.1.1地下水源的特点:

水质澄清、水温稳定、分布面广。但地下水径流量较小,有的矿化度和硬度较高,如铁、锰、氟、氯化物、硫酸盐等。

2.1.2地表水源的特点:

水量充沛、流量较大,由于受地面各种因素影响,水质通常表现出与地下水相反的特点。例如,河水浑浊度较高(特别是在汛期),水温变幅大,有机物和细菌含量高,地表水易受到污染。

2.2.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2.2.1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形式

按水源分,有江河、湖泊、水库、海水取水构筑物;

按取水构筑物的构造形式分,有固定式(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和活动式(浮船式、缆车式)两种。

2.2.2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

1.设在水质较好地带

2.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深,具有稳定河床和河岸

3.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影响

4.尽量不妨碍航运和泄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体规划的要求。

三、水泵与水泵站

3.1.水泵的基础知识

3.1.1泵的分类

泵分为三类: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其他类型泵。

1、叶片式泵

叶片式泵是通过工作叶轮的高速旋转运动,将能量传递给流经其内部的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的泵。

(1)按工作原理分: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它们的叶轮入流方向皆为轴向,所不同的是叶轮出流方向。

(2)按泵轴的工作位置分为卧式泵、立式泵、斜式泵;

(3)按压出室形式可分为蜗壳式和导叶式泵;

(4)按叶轮的吸入方式可分为单吸式泵和双吸式泵;

(5)按泵的叶轮级数目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

2、容积式泵

容积式泵是通过工作室容积周期性变化,将能量传递给流经其内部的液体。按工作室容积变化的方式又可分为往复式泵和回转式泵。属于往复式的有活塞泵;属于回转式泵有齿轮泵、螺杆泵。

3、其他类型泵

其他类型泵工作原理各异,如射流泵、水锤泵、气升泵等。它们基本上都是利用工作液体传递能量来输送液体。

3.1.2.泵站分类:

按其在城镇供水中的作用可分为一级泵站、二级泵站、加压泵站。

一级泵站的功能:将水从水源输送到净水构筑物的泵站,又称进水泵站、浑水泵站。

二级泵站的功能:将净化后的水输送到管网、用户或水塔的泵站,又称送水泵站、清水泵站。

加压泵站的功能:在管网中提高水压的泵站,又称中途泵站。

3.1.3. 离心泵

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是离心泵在启动之前,应先用水灌满泵壳和吸水管道,然后驱动电机,使叶轮和水做高速旋转运动,此时,水收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出叶轮,经蜗形泵壳中的流道流入水泵的压水管道,由压水管道输入到管网中去;与此同时,水泵叶轮中心处由于水被甩出而形成真空,吸水池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通过吸水管而源源不断地流入水泵叶轮,水又受到高速转动叶轮作用,被甩出叶轮而输入压水管道。这样就形成了离心泵的连续输水。

3.1.4泵的主要零件组成

(1)叶轮:叶轮的作用是将动力机的机械能通过叶轮的高速旋转传递到液体,使被抽液体获得能量;叶轮常由盖板、叶片、轮毂组成。叶轮有封闭式、敞开式、半开式之分,一般都用封闭式。

(2)泵轴:用来旋转泵的叶轮,常材料是碳素钢和不锈钢。叶轮和轴之间用

建来连接,泵中一般采用平键。

(3)泵壳:泵壳通常铸成蜗壳型。泵壳顶上设有充水和放气的螺孔,以便在泵启动前用来充水和排出泵内空气。泵壳底部设有泄水螺孔,当泵停车检修时用来放空积水。

(4)泵座:泵座上有与底板或基础固定用的法兰孔。在泵座的横向槽底设有泄水螺孔。以便随时排出由填料盒内流出的水滴。

(5)填料函:在泵轴穿出泵壳时,泵轴与泵壳之间存在着间隙,有间隙就会泄露,就必须采用轴封措施。填料盒就是一种起着阻水或阻气作用的轴封手段。

3.2.水泵的运行和维护

3.2.1泵的运行:

1.启动前检查:

(1)盘车检查。用手转动联轴器,感觉是否灵活、是否均匀、有无受阻和异常声响。

(2)轴承和填料函检查。检查轴承中润滑脂或润滑油是否清洁、适量、油位是否符合标准线;填料函水封冷却阀是否打开,填料压盖扣紧程度是否合适。(3)水位与闸门检查。检查吸水井水位是否足够,吸水管侧闸门是否全开、压力管侧闸门是否全闭;

(4)仪表检查。电流表、电压表是否处在合适位置,真空表、压力表是否正常;

(5)外部条件检查。供配电设备、电动机是否完好,真空吸水条件是否成熟,周围环境是否正常。

2.开泵

(1)灌水或抽真空。都应先打开泵顶上抽气阀,当进行一段时间后,如发现水泵上水标管已显示有水或真空表上已达到额定真空度时,则表示水泵和吸水管已充满水,此时可开泵。

(2)向值班调度报告。水泵真空完成后,即向值班调度或能决定开泵的负责人报告,得到明确启动命令后,即可启动。

(3)启动。启动前要注意现场人员不要距电机、水泵太近。启动按钮开关时,要沉着、果断,目光要注意真空表和压力表的读数。

(4)开启出水闸门。水泵启动后压力读数开始上升,当水压已达到零流量的封闭扬程时,即可徐徐启动出水闸门。

(5)检查启动后的情况。再次对电机、电气设备、轴承、填料函、各项仪表做一次全部检查。

(6)填写开泵记录。每次开泵后都要认真在值班日志薄上填写开泵记录。3.运行中的检查

(1)查看仪表。水泵、电机的压力表、真空表、电流表、电压表直接反映了水泵电机是否正常工作,检查时如果超过水泵额定值,则属不正常、要仔细追查原因。

(2)音响和振动。在正常运行时,机组应平稳、声音应正常、连续而不间断。(3)注意温升。泵与电动机轴承温升一般不得超过周围温度35℃,最高不超过75℃。

(4)观察滴水。水泵填料函处一般经验应以每分钟60滴左右速度一滴滴地淌水。

4.停泵

(1)首先徐徐关闭出水阀;

(2)切断电源开关,停止电机运转;

(3)停泵后,关闭真空表、压力表及冷却水管的闸阀,对没有底阀靠真空泵

启动的,则打开真空破坏阀,使泵内水放回吸水井中;半地下室的泵房,还需关好吸水管的阀。

(4)做好泵体清洁卫生,与周围环境的清扫;

(5)填写停泵记录。

3.2.2泵的故障与排除

水泵一般常见的故障原因如下所述:

(1) 充水或启动困难:故障原因一般是底阀和吸水管有漏水;水泵底部

放空螺丝或阀门关闭;水泵或吸水管漏气、真空泵抽不成真空等。

(2) 水泵启动后不出水或水量过小:故障原因一般是泵壳中存有空气;

或电压、频率太低;吸水管有堵塞,有空气带入水泵等。

(3) 振动和噪声:故障原因一般是水泵安装不完善;泵与电机安装不同

心;进入空气或发生气蚀;轴承损坏或磨损。

(4) 水泵开启不动或开动后轴功率过大:故障原因一般是轴承安装不良;

联轴器间隙太小或电压过低等。

(5) 轴承发热:故障原因一般是轴承安装不良;轴承缺油或油太多;油

质不良,不干净等。

(6) 电机过负荷:故障原因一般是转速过高,流量过大,电机或水泵机

械损失过大等。

(7) 填料函发热:故障原因一般是填料压盖太紧;填料函位置安装不对;

水封环位置不对或冷却水不足;填料函与轴不同心等。

四、饮用水常规处理

4.1概论

4.1.1原水中的杂质

原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这些杂质不外乎两种来源:一是自然过程;二是人为因素即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的污染。这些杂质按尺寸大小可分为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

图4-1 水中杂质分类

1. 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悬浮物尺寸较大,易于水中下沉或上浮。下沉的一般是大颗粒泥砂及矿物质

废渣等;上浮的一般是体积较大而密度小的某些有机物。

胶体颗粒尺寸很小,在水中长期静置也难下沉。水中所存在的胶体通常有黏

杂质 溶解物(低分子、离子)

胶体 悬浮物 颗粒尺寸 0.1nm 1nm 10nm 100nm 1μm 10μm 100 μm 1mm 分辨工具 电子显微镜可见 超显微镜可见 显微镜可见/肉眼可见 水的外观 透明 浑浊 浑浊

土、某些细菌、病毒、腐殖质及蛋白质。天然水中胶体一般带负电荷,有时也含有少量带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胶体。

悬浮物和胶体是使水产生浑浊现象的根源。也是饮用水的主要去除对象。2.溶解杂质

溶解杂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无机溶解物是指水中所含的无机低分子和离子。有机溶解物主要来源于水源污染,也有天然存在的,如腐殖质等。

当前在饮用水处理中,溶解的有机物已成为重点去处对象之一。

4.1.2各种天然水源的水质特点

1.地下水

水在地层渗滤过程中,悬浮物和胶质已基本上或大部分去除,水质清澈,且水源不易受到外界污染和气温影响,因而水质、水温较稳定,一般以作为城镇饮用水的水源。

由于地下水流经岩层时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矿物质,因而水的含盐量通常高于地表水。地下水硬度高于地表水。含铁地下水分布较广,地下水中的锰与铁共存,但含量比较少。

2.江河水

江河水易受自然条件影响,水中悬浮物和娇态杂质含量较多,浊度高于地下水。其最大缺点是:易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他各种人为污染,因而水的色、臭、味变化较大,有毒有害物质易进入水体。水温不稳定,夏季不能满足工业冷却用水要求。

3.湖泊及水库水

湖泊及水库水,主要由河水供给,水质与河水类似。但由于湖水流动性小,储存时间长,经过长期自然沉淀,浊度较低。只有在风浪时以及暴雨季节由于湖底沉积物或泥沙泛起,才产生浑浊现象。水的流动性小和透明度高又给水中浮游生物特别是藻类的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湖水中一般含藻类较多。同时,湖底积存大量腐殖质,一经风浪泛起,湖水也易受废水污染。

4.1.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是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的。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为强制性标准。

几种常见的生活饮用水指标及限值如下:

1.微生物指标:

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

菌落总数(CFU/ml):100;

2.毒理指标:

指标限值指标限值氟化物(mg/l) 1.0 硝酸盐(以N计,mg/l)10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铂钴色度单位)15 铁(mg/l)0.3

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 1 锰(mg/l) 0.1 PH 6.5~8.5 氯化物(mg/l) 250 铝(mg/l) 0.2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450 耗氧量(CODmn,mg/l) 3

4.饮用水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

消毒剂名称与水接触时间出厂水中限值出厂水中余量管网末梢余量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游

至少30min 4 ≥0.3 ≥0.05 离氯,mg/l)

一氯胺(总氯,mg/l)至少120min 3 ≥0.5 ≥0.05

二氧化氯(ClO2,mg/l) 至少30min 0.8 ≥0.1 ≥0.02

4.1.4供水处理方法概述

1.常规处理工艺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生活饮用水的常用处理工艺通常包括混凝、沉淀、过滤。

处理对象是水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原水加药后,经混凝使水中悬浮物和胶体形成大颗粒絮凝体,而后通过沉淀池进行重力分离。过滤是利用粒状滤料截留水中杂质,用以进一步降低水中的浑浊度。根据原水水质不同,在上述澄清工艺系统中还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构筑物,但过滤是必不可少的。

消毒是灭活水中致病微生物,通常在过滤后进行。主要消毒方法是在水中投加消毒剂以杀灭致病微生物。我国普遍采用的消毒剂是氯,也有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及次氯酸钠等。臭氧消毒也是一种消毒方法。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可称之为生活饮用水的常规处理方法。

2.除臭、除味

当原水中臭和味严重而采用澄清和消毒工艺系统不能达到水质要求时方可采用。对于水中有机物所产生的臭和味,可用活性炭吸附或氧化法去除;对于溶解性气体或挥发性有机物所产生的臭和味,可采用曝气法去除;因藻类繁殖而产生的臭和味,可采用微滤机或气浮法去除,也可在水中投加除藻剂去除;因溶解盐类所产生的臭和味,可采用适当的除盐措施去除。

3.除铁、除锰和除氟

当地下水中的铁、锰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时,需采用除铁、除锰技术。常用的方法:自然氧化法和接触氧化法。前者通常设置曝气装置、氧化反应池和砂滤池;后者通常设置曝气装置和接触氧化滤池。还可采用药剂氧化、生物氧化法及离子交换法等。通过上述方法(离子交换法除外)可使溶解性二价铁和锰分别转成三价铁和四价锰沉淀物而去除。

4.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

对污染水源来说,水中溶解性的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简称“三致物质”或“三致”前体物(如腐殖酸)是常规处理方法难以解决的。于是,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增加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前者置于常规处理前,后者置于常规处理后,即: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

预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粉末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或高锰酸钾氧化法;生物接

触氧化法等。各种预处理法除了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外,还具有除味、除臭及除色作用。

深度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活性炭联用法;膜过滤法等。

4.2混凝

4.2.1混凝机理

混凝剂对水中胶体粒子的混凝作用有三种:电性中和、吸附架桥、卷扫作用。

1.电性中和作用主要是降低或消除排斥能峰。一般投加高价电解质或聚合离子。

2.吸附架桥作用。理论认为不仅带异性电荷的高分子物质与胶粒具有强烈吸附作用,不带电甚至带有与胶粒同性电荷的高分子物质与胶粒也有吸附作用。当高分子链的一段吸附了某一胶粒后,另一端又吸附另一胶粒,形成“胶粒—高分子—胶粒”的絮凝体。高分子起到了胶粒与胶粒之间相结合的桥梁作用,故称为吸附架桥作用。

3.网捕或卷扫作用是指当铝盐或铁盐混凝剂投量很大而形成大量氢氧化物沉淀时,可以网捕或卷扫水中胶粒以致产生沉淀分离。所需混凝剂量与原水杂质含量反比,即原水胶体杂质含量少时,所需混凝剂多,反之亦然。

4.2.2混凝剂和助凝剂

为使胶体失去稳定性和脱稳胶体相互聚集所投加的药剂称为混凝剂。为改善絮凝效果所投加的辅助药剂称助凝剂。

1.混凝剂

(1)硫酸铝

1)分子式为Al

2(SO

4

)

3

·18H

2

O,分为液体和固体。

2)固体硫酸铝外观为灰白色粉末或块状晶体。在空气中长期存放易吸潮结块,由于有少量硫酸亚铁存在使产品表面发黄。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反应。

3)混凝作用与投药后水的PH值有关。当PH较低时,形成的络合物以带正电荷居多,可通过吸附和电中和使胶体脱稳;PH较高时,则形成带负电荷较多,主要起架桥联结作用;当药剂投加量充分、PH值适中时,则可通过网捕达到聚凝。

(2)碱式氯化铝

1)分子式Al

n (OH)

m

Cl

3n-m

是一种高分子无机化合物,其分子量较一般的混凝剂

大,但最大不过数千,比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分子量要小。

2)碱式氯化铝的絮凝体较硫酸铝的致密且大,形成快,易于沉降,混凝效果好。碱式氯化铝在混凝过程中消耗碱度少,适应的PH范围较硫酸铝宽且稳定。与硫

酸铝比较,含Al

2O

3

成分高,具有投药少,节省药耗,降低治水成本等优点。

3)其混凝效果与盐基度关系密切。原水浊度越高,使用盐基度高的碱式氯化铝,其混凝沉淀效果好。当原水浊度在80~10000NTU时,相应的碱式氯化铝最佳盐基度在40%-85%之间。

(3)三氯化铁

1)固体三氯化铁为黑棕色结晶,大部分为薄片状,属于六方晶系,吸湿性强,易溶于水。三氯化铁水溶液稀释时,能水解生成棕色絮状氢氧化铁沉淀,其水解与浓度有关。

2)三氯化铁腐蚀性强,不仅对金属有腐蚀,对混凝土也有较强腐蚀,使用中要有防腐措施。

3)三氯化铁混凝效果受温度影响小,絮粒较密实,适用原水的PH约在6.0-8.4之间。

(4)硫酸亚铁

O 在水中溶解时,将分解成二价铁离1)硫酸亚铁又称绿矾,分子式FeSO4·7H

2

子和硫酸根离子,二价铁离子与水中碱度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而二价铁化合物是一种可溶性物质,絮凝速度很慢,且受PH值严格限制,因此一般需使其氧化成氢氧化铁。

2)理论上当PH≥7时,二价铁可氧化成三价铁,但实际上却很难被完全氧化。因此只有PH大于8.5,且原水有足够碱度和氧存在时应用硫酸亚铁絮凝才有较好效果。

3)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硫酸亚铁水解形成氢氧化铁胶体的过程很缓慢,此时可投加强氧化剂氯,直接将亚铁变为高铁。

(5)聚合硫酸铁

1)其絮粒形成速度快,颗粒密度大,沉降速度快,对于COD、BOD、色度等有一定去除效果,对于处理水的温度和PH值适应范围很广,原料价格低廉,生产成本较低。

2.助凝剂

水厂内常用的助凝剂为聚丙烯酰胺、活化硅胶。

(1)聚丙烯酰胺(PAM)

无色无味无臭,能溶于水,没有腐蚀性。在常温下比较稳定,高温时易降解,并降低絮凝效果。投加量一般以原水混凝试验或水厂的生产运行经验确定。由于产品中含未聚合的丙烯酰胺单体和游离的丙烯晴而有极微弱的毒性。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中规定丙烯胺含量应小于0.5μg/L。一般规定,聚丙烯酰胺允许投加量每年使用时间超过1个月的不得超过1mg/l,每年使用不超过1个月的,不得超过2mg/L。

(2)活化硅酸

活化剂的用量即加酸量多少一般不以PH控制,而以加酸后的水玻璃溶液剩余碱度来控制。

4.2.3影响混凝效果主要因素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以水力条件、PH值、碱度、水温和混凝剂投加量最为主要。

1.水力条件

(1)对混合的要求

混合要求快速、充分。因为混凝剂水解作用的时间极为短促,缓慢、不恰当的混合将导致投药量增加、反应效果不好。一般混合时间要求为10~30s。

(2)对絮凝的要求

1)控制好流速,絮凝池的流速一般要求由大变小,在较大的流速下,使水中的胶体颗粒发生充分碰撞吸附;在较小的流速下,使胶体颗粒能结成较大的絮粒。

2)充分的絮凝时间和必要的速度梯度。速度梯度就是水在絮凝水中流动时,靠近池壁、池底的流速或靠近中心或水面的流速是不同的,在非常靠近的两层水流之间的流速差就叫速度梯度,用“G”表示。G值大,颗粒相互碰撞的机会就增多,混凝效果可以好些,但G值过大也不好。同时,絮凝时间对混凝效果

也有很大影响,絮凝时间长则颗粒的碰撞机会就多。所以絮凝效果应决定于GT 值。

2.PH值

PH值对混凝的影响很大。混凝剂加入水中后要形成氢氧化物才能起混凝作用。但氢氧化物能否以胶体状态存在水中,则要看水的PH值。例如氢氧化铝只有当PH值在6.5~7.5时,氢氧化铝的溶解度最小,水中就有有利条件形成大量的氢氧化铝胶体,混凝效果就好。

3.碱度

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相作用的物质含量,在水中主要指重碳酸根、碳酸根、氢氧根等。

混凝剂加入水中后由于水解作用,氢离子的数量就会增加。如果这时水中有一定的碱度去中和,PH只就不会降低。所以在水中缺碱度时必须向水投加石灰等碱性物质,以提高水中PH值。

4.水温

水温低,化学反应慢,影响混凝剂的水解,水中杂质和氢氧化物胶体之间彼此碰撞机会也减少;水温低,水的粘度大,颗粒下降阻力增加,絮体不宜下沉。提高低温水的混凝效果常用方法是适当增加混凝剂投加量或增加投加助凝剂。

5.其他方面

混凝剂品种、投药量、配制浓度、投药方式也影响混凝效果。

4.2.4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

1.混凝剂溶解池和溶液池

混凝剂有固体和液体之分。固体混凝剂也要将固体溶解后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投入水中。

溶解设备一般建造溶解池并配以搅拌装置。常用的搅拌装置有机械搅拌、压缩空气搅拌、水力搅拌。

溶液池是配置一定浓度溶液的设施。通常用耐腐泵或自流将溶解池内的浓药液送入溶液池,同时用自来水稀释到所需浓度以备投加。

溶解池容积一般为溶液池的20%~30%。

2.混凝剂投加

混凝剂投加设备包括计量设备、药液提升设备、投药箱、必要的水封箱以及注入设备等。根据不同投药方式或投药量控制系统,所用设备也有不同。

(1)计量设备

药液投入原水中必须有计量设备,并能随时调节。计量设备多种多样,如:转子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苗嘴、计量泵等。

(2)投加方式

投加方式:水泵前投加,虹吸投加,水射器投加,加药泵投加

3.投加量自动控制

最佳投加量:既定水质目标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

一般采用混凝搅拌试验,确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然后进行人工调节。

自动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数学模型法:需要大量的生产数据、涉及仪表多

现场模拟试验法:根据试验结果反馈到投药,仍有一定滞后。

流动电流检测器(SCD):流动电流是指胶体扩散层中反离子在外来作用下随流体流动而产生的电流。

絮凝监测器:利用光电原理检测水中絮凝颗粒变化

4.2.5、混合及混合设备

水泵混合:投药投加在水泵吸水口或管上。

管式混合:管式静态混合器、扩散混合器,混合时间2-3秒

机械混合:搅拌

4.2.6、絮凝设备

?隔板絮凝池:

由往复式和回转式两种

水头损失由局部水头和沿程水头损失组成。

往复式总水头损失一般在0.3-0.5m,回转式的水头损失比往复式的小40%左右。

特点:构造简单、管理方便,但絮凝效果不稳定,池子大。适应大水厂

?折板絮凝池:

通常采用竖流式,分同波折板和异波折板。

折板可以组合应用。例如,前部异波、中部同

波、后面平板,这样组合有利于絮凝体逐步成

长而不易破碎。

同波折板:折板波峰对波谷平行安装。

异波折板:波峰相对安装。

?网格(栅条)絮凝池:

其平面布置由多格竖井串联而成。进水流顺序从一格流向下一格,上下交错流动,一般分3段控制。前段为密网或密栅,中段为疏网或疏栅,末段不安装网、栅。

?机械絮凝池:

浆板式和叶轮式

水平轴式和垂直轴式

调节容易,效果好,大、中、小水厂均可

但维修是问题。

4.3沉淀和澄清

4.3.1沉淀池和澄清池形式

1.沉淀池形式

按沉淀池的水流方向可分为竖流式、平流式、辐流式。

竖流式不常用;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圆形,池底做成倾斜,水流从中心流向周边,流速逐渐减小。辐流式沉淀池主要被用于高浊度水的预沉。

2.澄清池形式

澄清池是利用池中积聚的泥渣与原水中杂质颗粒相互接触、吸附,以达到清水较快分离的净水构筑物,可较充分发挥混凝剂的作用,提高澄清效率。

澄清池按泥渣的情况,一般分为泥渣循环(回流)和泥渣悬浮(泥渣过滤)等形式。泥渣循环(回流)型常有的形式为机械搅拌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泥渣悬浮型常有形式为脉冲澄清池、悬浮澄清池。

4.3.2平流式沉淀池

构造:进水区、沉淀区、存泥区、出水区

(1)进水区

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进水截面上,并尽量减少扰动,为防止絮凝体破碎,穿孔墙孔口流速不宜大于0.15-0.2m/s。

(2)沉淀区

沉淀区的高度一般约3~4m;长度L决定于水平流速V和停留时间T,即L=VT;沉淀区的宽度取决于流量Q、池深H和水平流速V,即B=Q/HV

(3)出水区

沉淀后的水应尽量在出水区均匀流出,目前一般采用指形堰出水。

(4)存泥区和排泥措施

排泥方式有斗形底排泥、穿孔管排泥、机械排泥。

4.3.3斜板与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是把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60°)的众多斜板放置于沉淀池中构成。水从下向上流动(也有从上向下、水平向流动),颗粒沉于斜板底部。清水在池顶用穿孔集水管收集;污泥在池底用穿孔排污管收集,排入下水道。

4.3.4机械搅拌澄清池和水力循环澄清池

1.机械搅拌澄清池:主要由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及分离室组成。上部是圆筒形,下部是截头圆锥形。加过药剂的原水在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内与高浓度的回流泥渣相接触,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结成大而重的絮凝体,在分离室

中进行分离。

2.水力循环澄清池:主要由进水管、喷嘴、喉管、喇叭口、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泥渣浓缩室、分离室组成。原水与回流泥渣在喉管中剧烈混合后,送入第一絮凝室和第二絮凝室。流出的泥水混合液在分离室中进行泥水分离。清水向上,泥渣一部分进入泥渣浓缩室,一部分吸入喉管重新循环。

4.3.5高密度澄清池

主要由絮凝区、推流区、沉淀区、浓缩区、泥渣回流系统、剩余泥渣排放系统组成。

加注混凝剂的原水经快速混合后进入絮凝池,并与沉淀池浓缩区的部分沉淀泥渣混合。在絮凝区中加絮凝剂完成絮凝反应。絮凝采用螺旋搅拌器。水以推流方式进入沉淀区。在沉淀区中泥渣下沉,澄清水进一步经斜管分离后由集水槽收集出水。沉降的泥渣在沉淀池下部浓缩,浓缩泥渣的上层用螺杆泵回流与原水混合,底部多余的泥渣由螺杆泵排出。

4.4过滤

4.4.1概念

过滤:水流通过粒状材料或多孔介质以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称过滤。

滤料:用以进行过滤的粒状材料,一般有石英砂、无烟煤、重质矿石。

4.4.2滤池的分类:

1.按滤速不同分类:快滤池、慢滤池;

2.按滤料和滤料组合分类:单层滤料滤池、双层滤料滤池、三层滤料滤池;

3.按过滤流向分类:上向流滤池、下向流滤池;

4.按控制方式分类:普通快滤池(单阀、双阀、四阀、鸭舌阀)、无阀滤池、虹吸滤池、移动罩滤池、V型滤池、翻板滤池;

5.按冲洗方式分:单纯水冲洗(含小阻力、中阻力、大阻力)、气水反冲洗、水冲洗与表面冲洗滤池。

4.4.3滤池运行中的主要指标:

1.滤速:每平米滤池面积在1h内滤过的水量,m/h表示。

2.水头损失:滤层上面水位与过滤后水位之间的高差,m表示。

3.冲洗强度:滤池反冲洗时,单位滤池面积上冲洗水或气得流量,q表示。

4.膨胀率:冲洗前滤料厚度与冲洗时滤料膨胀后的厚度之比,%表示。

5.杂质穿透深度:过滤时,若从滤料中某一深度取的水样恰好达到了过滤后的水质要求,该深度就是杂质穿透深度,m表示。

6.滤料含污能力:滤池内单位面积滤料在一个周期内所截留的杂质重量,以kg/m3表示。

7.工作周期:滤池两次冲洗间隔实际运行时间,h表示。

4.5消毒

消毒的对象:消除水中致病微生物,包括病菌、病毒及原生动物胞囊。

消毒方法:氯、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

4.5.1液氯消毒:

1.氯气物理性能: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气化、易溶于水。

2.液氯消毒原理:氯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和氯化氢;次氯酸部分离解成次氯酸

根和氢离子。 其消毒作用的是次氯酸。它可以深入细菌内部氧化破坏细菌的酶系统使细菌死亡。次氯酸根带负电荷,难以接近带负电荷的细菌表面,杀菌能力比次氯酸差得多。

3.加氯量:水中加氯量分为需氯量和余氯量。

需氯量:是指用于灭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等所消耗部

分。

余氯量:是指为了抑制水中残余病原微生物的再度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

少量剩余氯。

我国规定出厂水游离性余氯在接触30min 后不应低于0.3mg/l ,在管网末梢

不应低于0.05mg/l 。

(1) 一般加氯量:设计加氯量应根据试验或相似条件下水厂的运行经验,按最大用量确定,并使余氯量符合要求。一般水源的滤前加氯为1.0~2.0mg/l ;滤后或地下水加氯为0.5~1.0mg/l ;氯与水接触时间不小于30min 。

(2) 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工艺多用于污染比较严重的水源,对去除水的嗅、味、色度效

果很好。

当水中氨氮等含量较高时,可采用折点加氯。即控制加氯量超过水中剩余

氯曲线从下降又上升的转折点的加氯方法。

1

H

2 B

0 M 加氯量(mg/l) 0 A 加氯量(mg/l)

图1 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 图2 折点加氯

当水的污染程度较严重时,而且水中的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的成分主要是

氨和氮的化合物,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如图2所示,当需氯量OA 满足以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剩余氯也增加,当剩余氯增至峰点H 时,A-H 段主要是NH 2Cl(一氯胺)和一定量的NHCl 2(二氯胺),此时氯与氨的重量比理论值为4:2:1.A-H 段称之为氯胺消毒。

继续加氯,水中的氯胺(NH 2Cl 、NHCl 2)逐渐被氧化成不起消毒作用的氮

气和其他化合物,剩余氯逐渐下降,最后降至B 点,水中的剩余氯全部被消耗,最低点B 称之折点。

再继续加氯,水中的余氯从折点B 又重新上升,此时新增加的余氯几乎都

是游离余氯(HOCl ),这是消毒能力最强的成分。这就是折点加氯的全过程。

4.加氯机:保证液氯消毒时的安全和计量正确。目前常用的加氯机有转自加余氯mg/l 余氯mg/l

氯机、自动真空加氯机、自动真空加氯系统。

5.液氯蒸发器:提高氯瓶出氯量,并保证加氯系统均衡均衡投加的辅助装置。

6.漏氯吸收装置:以对氯吸收较快且经济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与氯化合的药剂。生成较稳定的次氯酸钠、氯化钠和水。

4.5.2二氧化氯消毒

1)二氧化氯性质:常温常压下深绿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爆炸、易溶于水,水溶液为黄绿色,随浓度的增加转成橙红色。

2)消毒原理:二氧化氯既是消毒剂又是氧化能力很强的氧化剂,对细菌的膜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破坏细菌内含硫基的酶,从而迅速灭活细菌。

3)二氧化氯的优点:杀菌能力比氯强,相同条件下投加量比氯少,余量在管网中保持较长时间,不水解,收PH值影响较小。

4)制取和投加:

1.制取:可用氯酸钠和硫酸制取,也可用氯酸钠和盐酸制取。这两种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氯纯度可达75%,成本低,但投资大,耗电,产品有效转化率通常只有50%。除此之外还可才用亚氯酸钠和盐酸(硫酸)制取,制取的二氧化氯纯度大于95%,不存在自由氯,不会产生三氯甲烷,理论上亚氯酸钠转化率80%,设备一次投资少,运行安全可靠,但原料价格较贵。

2.投加:

二氧化氯用于预处理时,为达到除藻、去铁、去锰效果,一般应在混凝剂加注前5min左右投加。

二氧化氯用于除臭或出厂饮用水消毒时,投加点设在滤后。与水接触时间应不小于30min。

在管道中投加,采用水射器,水射器设置尽量靠近加注点。在水池中投加,采用扩散器或扩散管。投加浓度必须控制在防爆浓度一下,水溶液浓度可采用6~8mg/l。

4.5.3其他消毒法

其他消毒法有氯胺消毒、漂白粉消毒、次氯酸钠消毒、紫外线消毒。

4.6清水池

4.6.1清水池功能

一般情况下,水厂的取水构筑物和净水厂规模是按最高日平均时设计的,而配水设施则需满足供水区的逐时用水量变化,为此需设置水量调节构筑物,以平衡两者的负荷变化,清水池就是起该作用的水量调节构筑物之一。同时,还起消毒接触池的作用,在容积计算上,应满足消毒接触时间的要求。

4.6.2清水池的组成

主要有进水管、出水管、溢流管、排水管、透气孔、检修孔、导流墙和池顶覆土等部分组成。布置应保证池水能经常流通,避免死水区。

五、饮用水生物预处理

5.1生物预处理基本概念

常规处理的水质不能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时,需进行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预处理:是指在常规净水工艺之前增设的处理工艺,预处理方法有预沉淀、化学氧化、活性炭粉末吸附。

生物预处理:是借助微生物群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对水中氨氮等含量较高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同时也对水中COD、色度、臭味、藻类、铁、锰等部分去除。

5.1.1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进行人工充氧,强化好氧微生物繁殖孳生条件,形成生物膜。当原水进入生物处理构筑物时,在足够的充氧条件下,与附着生长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不断接触,通过微生物自身生命代谢活动——氧化、还原、合成、分解等过程,以及微生物的生物絮凝、吸附、氧化、硝化、生物降解等作用,使水中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转化和去除。

5.1.2影响生物预处理的因素:

1.温度(低温时微生物活性受抑制);

2.停留时间;

3.PH值和余氯(最佳PH6~8之间);

4.溶解氧

5.2弹性填料生物预处理

弹性填料生物预处理是以弹性立体填料作为生物载体处理微污染原水的一种方法。

5.3悬浮填料生物预处理

悬浮填料生物预处理的悬浮填料由聚丙烯为原料,填料可随水流在曝气区和非曝气区翻腾,不需安装填料支架。

5.4颗粒填料生物预处理

与砂滤池相似,也称淹没式生物滤池。与砂滤池主要差异是滤料改为适合生物生长的颗粒填料以及增加了充氧用的布气系统。

生物滤池的运行可采用上向流也可以采用下向流方式,或两者交替运行,以提高滤池的处理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颗粒填料应用最多的是页岩陶粒。

布置: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滤池由配水系统、配气(布气)系统、生物填料、承托层、冲洗排水槽以及进、出水管道及阀门组成。

六、饮用水深度处理

6.1臭氧——活性碳处理

臭氧活性碳处理,也称生活活性炭法(BAC),它是利用臭氧氧化、颗粒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所组成的净水工艺。

6.1.1臭氧——生物活性碳工艺在供水处理中的应用

1.臭氧单独使用:

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消毒,将臭氧作为生活饮用水或游泳池的消毒原料。

二是在混凝沉淀池前投加臭氧,作为常规处理的预处理,作用是氧化铁、锰,去除色度和臭味,改善絮凝和过渡效果,取代前加氯,减少氯消毒副产物,以及促进有机物的氧化降解。

2.臭氧——生物活性碳的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也分为两种:

一是过滤后投加,然后经活性炭吸附再经消毒后出厂;

二是在沉淀后投加,然后经活性炭吸附,再经过滤、消毒后出厂。

6.2臭氧系统

组成:1.气源系统;2.臭氧发生系统;3.臭氧与水接触反应系统;4.尾气处理系统。

6.3活性炭吸附处理系统

6.3.1活性炭吸附机理

(1)吸附作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指水中污染物质在活性炭表面富集或浓缩的过程。

(2)吸附特性:活性炭能去除水中部分有机微污染物(常见的有:腐殖酸、异臭、色度、农药、烃类有机物、有机氯化物、洗涤剂、致突变物质及氯化致突变前驱物);活性炭也能去除水中部分无机污染物(如某些金属离子及其他化合物、剩余的氯和氯胺、将氰化物氧化为无毒的氰酸盐、某些放射性元素)。

6.3.2活性炭的性能指标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主要由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决定。

6.3.3活性炭处理工艺流程:

(1)预氧化+常规处理+臭氧化生物活性碳:

O 3臭氧预氧化

(2)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臭氧化生物活性碳:

(3)絮凝沉淀+臭氧化+砂滤+生物活性碳:

原水

澄清 砂滤 臭氧氧化 生物活性碳滤池

消毒

出水 原水

生物预处理 混凝沉淀 砂滤 O 3臭氧化 生物活性碳滤池 消毒 出水 原水 絮凝沉淀 O3臭氧化 砂滤 生物活性碳滤池 消毒 出水

(4)地下水曝气+常规处理+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碳:

6.4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反渗透(RO )、纳滤(NF )、超滤(UF )、微滤(MF )。

作为生活饮用水处理,除采用海水作原水外,通常采用微滤(MF )、超滤(UF )或纳滤(NF )。

原因是RO 不仅操作压力高,能耗大,而且在去除水中2,也能把有益于人体的元素去除。

MF 或UF 可截留水中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操作压力较低,但对溶解性小分子物质不能去除,对水中有机物去除率很低。

因此,当水中含有溶解性有机物时,或者采用NF ,或在应用UF 的同时,辅以臭氧和粉末活性炭。

NF 的膜选择性介于RO 和UF 之间,使它不仅可以对水质软化和适度脱盐,还可有效去除原水中传染病毒、低分子有机物(杀虫剂)、高价重金属等,并可在较低压力下运行。因此,纳滤膜已成为生产生活饮用水的首选膜。

6.4.1膜处理的优缺点:

优点:1.水质优良;2.用药少;3.占地面积少;4.由于压力做驱动力,便于实现自动化,管理人员少,运行管理简单;5.反洗水可重复利用。

缺点:一次性投资大;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当被处理水通过膜时,水中的一些物质吸附或沉降在膜表面及膜孔中,导致过滤时膜阻力增加,严重时可使膜完全堵塞。

有效控制、减缓膜污染的措施主要有:1.压缩空气及化学剂反洗;2.投加臭氧与活性炭;3.预絮凝;4.其他:如前置一个预过滤器;采用间歇曝气;强化前处理工艺等。

6.5水厂应急处理技术

城镇供水安全,包括水源地的安全、水厂和泵站的安全、输配水管网和二次供水的安全等。

安全的标志是水量保证和水质安全。

供水水质安全性一是要保证供水水质不给人体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健康危害;二是指供水系统在遭受突发性事故威胁时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应急和恢复功能。 水厂应急处理技术是指在水源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时应采取的技术对策。对于常规处理工艺来说,一般都应有投加粉末活性炭或投加高锰酸钾的应急储原水(含铁锰地下水)

曝气 混凝沉淀 O3臭氧化 生物活性碳滤池

消毒 出水

备。

6.5.1投加粉末活性炭

作用:对去除水中臭味和色度有明显效果;有助于对藻类的去除;可使高锰)明显降低;还可以对水中的酚类及芳香族化合物、农药、消酸钾盐含量(COD

Mn

毒副产物及前提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粉末活性炭种选择:有煤质活性炭和木质活性炭之分。一般认为煤质活性炭更易沉降而且价格便宜。

投加量:需经过试验确定,在确定处理目标后,可通过吸附曲线确定最佳投加量。

投加点:(3种)1.水源吸水井投加;2.混合前投加;3.絮凝初期投加。

6.5.2投加高锰酸盐

作用:高锰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对锰的去除、对色度、臭味的去除、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对藻类的去除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投加点:通常在混合工序先投加高锰酸盐,再投加混凝剂;长距离输水时,也可在取水水源处投加。

投加量:应根据主要去除对象经过试验对比确定。

投加方法:投加系统由药剂配置和投加两部分组成。通常将固体高锰酸钾加水稀释成浓度为2%~5%的溶液,然后投加。

6.5.3其他应急处理技术

其他技术有:颗粒活性炭砂滤池改造法、化学沉淀法、对还原性污染物的化学氧化法等。

七、除铁除锰除氟

7.1除铁除锰方法:

1.除铁方法:主要有曝气氧化法、氯氧化法、接触过滤氧化法等。

2.除锰方法:主要有高锰酸钾氧化法、氯接触过滤法、生物固锰除锰法等。7.1.1影响除铁除锰的主要因素:

1.铁和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干扰;

2.水中溶解硅酸的影响(硅酸盐在曝气氧化除铁系统中能与氢氧化铁表面进行化学结合);

3.碱度、PH值的影响(水的PH值越高,越有利于反应向铁锰氧化方向进行);

4.有机物的影响(吸附的难以被氧化的有机质铁锰络合物降低滤料的催化作

用和氧化再生能力)。

7.1.2工艺流程:

1.除铁工艺流程: Cl

2

(1)空气自然氧化法:原水曝气沉淀池滤池除铁水 PAC

Cl

2 Cl

2

(2)氯氧化法:原水絮凝池沉淀池滤池除铁水

(Fe>2mg/l)

Cl

2

(3)接触氧化法:原水曝气装置接触过滤池除铁水

空气自然氧化不需投加药剂,滤池负荷低,运行稳定,原水含铁量高时仍可采用,但不适合用于溶解性硅酸含量较高及高色度地下水。

氯氧化适应能力强,几乎实用一切地下水。

接触氧化不需投药、流程短,出水水质良好稳定,但不适用于含还原物质多、氧化速度快以及高色度原水。

2.除锰工艺流程:

KMnO4

(1)高锰酸钾氧化法:絮凝沉淀过滤除锰水

Cl

2

(2)氯接触过滤法:过滤除锰水

空气

(3)生物固锰除锰法:曝气生物过滤除锰水

3.除铁、除锰工艺流程:

硫酸铝

Cl

2

(1)含铁含锰原水:絮凝池沉淀池除铁滤池

除锰除铁水除锰滤池

空气 Cl

2

(2)含铁含锰原水:除铁滤池除锰滤池除铁除锰水

空气 KMnO4

(3)含铁含锰水:除铁滤池除锰滤池除铁除锰水

循环水基础知识电子教案

1工业上使用循环水的意义 1.1冷却水对水质的要求 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水是直接或间接使用的重要工业原料之一,其中大量的是用来作为冷却介质,通常在选用水作为冷却介质时,需注意选用的水要能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 水温要尽可能低一些 在同样设备条件下,水温愈低,日产量愈高。同时冷却水温度愈低,用水量也相应减少。2) 水质不易结垢 冷却水在使用中,要求在换热设备的传热表面上不易生成水垢,以免影响传热设备的传热效率。这对工厂安全生产是一个关键。生产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水质不好,易结水垢而影响工厂生产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3) 水质对金属设备不易产生腐蚀 冷却水在使用中,要求对金属设备最好不产生腐蚀,如果腐蚀不可避免,则要求腐蚀性愈小愈好,以免传热设备因腐蚀太快而迅速减少有效传热面积或过早报废。 4) 水质不易滋生菌藻 冷却水在使用过程中,要求菌藻获等微生物在水中不易滋生繁殖,这样可避免或减少因茵藻繁殖而形成大量的粘泥污垢。过多的粘泥污垢会导致管道堵塞和腐蚀。 1.2循环冷却水运行时存在的问题 对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水在不断循环使用过程中,由于水的温度升高,水流速度的 变化,水的蒸发,各种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的浓缩,冷却塔和冷水池在室外受到阳光照射、风吹雨淋、灰尘杂物的飘落,以及设备结构和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产生以下三种危害: 1) 严重的水垢附着 2) 设备腐蚀 3) 菌藻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粘泥污垢堵塞管道等 这些危害会威胁和破坏工厂长周期地安全生产,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运行时,必须要选择一种经济实用的循环水处理方案,务使上述危害减轻,直至使其不发生。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 一、概述 循环冷却水在使用之後,水中的Ca2+、Mg2+、Cl-、SO42-等离子,溶解固体和悬浮物相应增加,空气中污染物如灰尘、杂物、可溶性气体以及换热器物料泄露等,均可进入循环冷却水,使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设备和管道腐蚀、结垢,造成换热器传热效率降低,过水断面减少,甚至使设备管道腐蚀穿孔。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结垢、腐蚀和微生物繁殖是相互关联的,污垢和微生物粘泥可以引起垢下腐蚀,而腐蚀产品又形成污垢,要解决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采用水质稳定技术,用物理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控制和改善水质,使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腐蚀、结垢、生物污垢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取得节水、节能的良好效益。臭氧产品已在国内电子、电力、饮料、制药行业广泛应用,质量达到国外同行业90年代水平。投入产出比的可比效益为:1:2-1:10以上,节约能源,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的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 臭氧可以作为唯一的处理药剂来替代其它的处理冷却水处理剂,它能阻垢、缓蚀、杀菌、能使冷却水系统在高浓缩倍数甚至在零排污下运行,从而节水节能,保护水资源;同时,臭氧冷却水处理不存在任何环境污染。国外应用臭氧进行循环水处理已经取得了成功,而我国在这个领域却是空白。 二、系统工艺 循环水冷却通常分为密闭式循环水冷却系统和敞开式循环水冷却系统。密闭式循环水冷却系统中,水是密闭循环的,水的冷却不与空气直接接触。敞开式循环水冷却系统,水的冷却需要与空气直接接触,根据水与空气接触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水面冷却、喷水冷却池冷却和冷却塔冷却等。 敞开式循环水冷却系统可分为以下3类: 1.压力回流式循环冷却系统 此种循环水系统一般水质不受污染,仅补充在循环使用过程中损失的少量水量。补充水可流入冷水池,也可流入冷却构筑物下部。冷水池也可设在冷却塔下面,与集水池合并。 补充水→ 冷水池→ 循环泵房→生产车间或冷却设备→冷却塔 压力回流式循环冷却系统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工业循环水国标word版本

工业循环水国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industrial re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treatment GB50050-95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10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年北京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循环冷却水处理 3.1一般规定 3.2敞开式系统设计 3.3密闭式系统设计 3.4阻垢和缓蚀 3.5菌藻处理 3.6清洗和预膜处理 4旁流水处理 5补充水处理 6排水处理 7药剂的贮存和投配 8监测、贮存和化验 附录A水质分析项目表 附录B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附:条文说明 1总则 1. 01为了控制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由水质引起的结垢、污垢和腐蚀,保证设备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年限,并使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 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间接换热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 1. 03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应符合安全生产、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节约用水的要求,并便于施工、维修和操作管理。 1. 04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应在不断地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 1. 05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循环冷却水系统Re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systemc 以水作为冷却介质,由换热设备,水泵、管道及其它关设备组成,并循环使用的一种给水系统。 2.1.2敞开式系统Open system 指循环冷却水与大气直接触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2.1.3密闭式系统Closed system 指循环冷却水不与大气直接触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2.1.4药剂Chemicals 循环冷却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 2.1.5异状养菌数学课Count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按细菌平皿计数法求出每毫升水中的异养菌个数. 2.1.6粘泥Slime 指微生物及其分泌的粘液与其它有机和无机的杂质混合在一起的粘浊物质。2.1.7粘泥量Slime content 用标准的浮游生物网,在一定时间内过滤定量的水,将截留下来的悬浊物放入量筒内静置一定时间,测其沉淀后粘泥量的容积,以mg/m3表示。 2.1.8.污垢热阻值Fouling resistance 表示换热设备传热面上因沉积物而导致传热效率下降程度的数值,单位为m2.k/w。 2.1.9腐蚀率Corrosion rate 以金属腐蚀失重而算得的平均腐蚀率,单位为mm/a。 2.1.10系统容积System capacity volume 循环冷却水系统内所有水容积的总和。 2.1.11浓缩倍数Cycle of concentration 循环冷却水的含盐浓度与补充水的含盐浓度之比值。 2.1.12监测试片Monitoring test coupon 放置在监测换热设备或测试管道上监测腐蚀用的标准金属试片。 2.1.13预膜Prefilming 在循环冷却水中投加预膜剂,使清洗后的换热设备金属表面形成均匀密致的保护膜的过程。 2.1.14间接换热Indirect heat exchange 换热介质之间不直接接触的一种换热形式。 2.1.15旁流水Side stream 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分流部分水量,按要求进行处理后,再返回系统。 2.1.16药剂允许停留时间Permitted retention time of chemicals 药剂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有效时间。 2.1.17补充水量Amount of makeup water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补充所损失的水量。 2.1.18排污水量Amount of blowdown 在确定的浓缩倍数条件下,需要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排放的水量。 2.1.19热流密度Heat load intensity 换热设备的单位传热面每小时传出的热量。以W/m2。 2.2符号 编号符号含义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演示教学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 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 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 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 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 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 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 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 (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 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 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 1)设计措施: (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 (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 (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 2)工艺措施

循环水处理标准GB

新版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 B50050-2007释义新版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要实施了,杭州冠洁工业清洗水处理科 技有限公司与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 说明 1. 新版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规范修订的背景、意义及其特点 1.1 我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我们这本《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规范》第一版是GBJ80-83,第二版,也就是现行版GB50050-95,发布至今已达12年之久,远远超过了标准化的规定,所以要进行修订。 1.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我国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及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紧跟国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国情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具有起点高、发展快的特点。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出HEDP、ATMP、EDTMP、PAA、DDM(G4)、聚马、马丙、聚季铵盐。瞄准具有70 年代水平的聚磷酸盐/膦酸盐/聚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循环冷却水处理“磷系复合配方”,进行研究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大化肥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国产化的要求。80 年代,随着石油装置和大型冶金装置的引进,对栗田、Nalco Drew、片山等国外著名公司的循环水处理剂及冷却水处理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一大批新的循环水处理剂配方相继开发成功,使我国的循环冷却水处

理技术又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磷系复合配方的基础上,开发出“磷系碱性水处理配方”、“全有机水处理配方”、“钼系水处理配方”和“硅系水处理配方”。实现了循环冷却水在自然平衡pH 条件下的碱性条件下运行,这类水处理配方除具有“磷系复合配方”的优点外,还避免了加酸操作带来的失误,深受用户的欢迎。90 年代以来,随着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国内水处理剂及技术开始出口。同时新型膦酸盐、新型水处理杀生剂的不断开发成功,水处理药剂的前沿研究与国外水平基本接近。“全有机水处理剂配方”应用比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低磷、无磷、无金属水处理配方不断推向市场。 我国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磷系配方开始的,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说明我国的水处理药剂应用水平不低,表1 为我国循环冷却水处理配方发展过程。 表1 我国循环冷却水处理配方发展 年代配方 1975~1979 聚磷酸盐/膦酸盐/聚丙烯酸(用酸调pH) 聚磷酸盐/膦酸盐/锌/聚丙烯酸(用酸调pH) 1980~1985 多元醇磷酸酯/锌/磺化木质素(用酸调pH) 1980~1985 膦酸盐/聚合物或共聚物(碱性处理) 硅酸盐或钼酸盐配方 1986~1992 磷酸盐/二元、三元共聚物全有机配方,系统可连续运行1~2 年1993 新型膦酸盐及新型共聚物开始进入市场,碱性处理比重在提高 1998 开始开发无磷无金属配方 目前循环冷却水处理已经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循环水系统中得到应用。不论是国产

钢铁工业主要水处理系统

与钢铁工业节水问题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钢铁工业用水的处理,只有水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节水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国外大钢铁企业的经验证明,正确使用水处理剂,可以有效解决水循环系统的结垢问题,不仅延长了系统使用寿命,节约水资源,而且可以实现污水零排放,节水和环保效果非常显著。 在钢铁工业中,需要进行水处理的系统主要是: (1)炼铁厂:高炉、热风炉冷却净循环水处理系统;高炉煤气洗涤水浊循环系统;高炉炉渣水循环系统;鼓风机站净循环水处理系统。 (2)炼钢厂:氧气转炉烟气净化污水处理系统;转炉间接冷却循环水处理系统;电炉净循环冷却水系统;转炉软化冷却水系统;电炉软水冷却水系统;转炉污泥处理系统;电炉真空处理污水处理系统。 (3)连铸厂:结晶器软水闭路循环水系统;二次冷却浊循环水系统;污泥脱水处理系统。 (4)热轧厂:热轧净循环水处理系统;热轧浊循环水处理系统;过滤器反洗水处理系统;含油、含乳化液废水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 (5)冷轧厂:间接冷却开路循环水处理系统;酸碱废水处理系统;含油、含乳化液废水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 水处理剂中用量较大的有三类:絮凝剂;杀菌灭藻剂;阻垢缓蚀剂。絮凝剂亦称混凝剂,其作用是澄凝水中的悬浮物,降低水的浊度,通常用无机盐絮凝剂添加少量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溶于水中与所处理水均匀混合而使悬浮物大部沉降。杀菌灭藻剂亦称杀生剂,其作用是控制或清除水中的细菌和水藻。阻垢缓蚀剂主要用于循环冷却水中,提高水的浓缩倍数,降低排污量以实现节水,并降低换热器和管道的结垢和腐蚀。 针对钢铁工业的特点,水处理剂的使用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钢铁企业中,具有高热流密度的设备较多,这与化工工业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开发应用耐高温、低公害或无公害的阻垢缓蚀剂,是钢铁工业水处理剂的研发方向之一。 (2)结垢堵塞问题突出。高炉煤气洗涤循环水的水质成分很复杂,由于矿石中氧化钙的溶入,造成管道结垢,喷头堵塞,影响生产正常运行。在转炉炼钢过程中,投入造渣剂石灰,部分石灰细粉被烟气带出,在烟气洗涤塔中与循环水生成氢氧化钙,随后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造成洗涤塔中喷嘴堵塞,输水管道断面减少,阻力增加,浪费能源。在高炉煤气洗涤和转炉烟气净化浊循环水中,也需要解决洗涤水中大量悬浮物以及严重结垢问题。这些方面均需要开发优质的聚凝剂、分散剂及除硬稳定剂。 (3)连铸及轧钢浊循环水主要是细小的氧化铁皮悬浮物及循环水中油的去除问题。这类循环水的水处理工艺是沉淀、除油、过滤、冷却。水处理药剂主要采用絮凝剂、助凝剂、除油剂及少量的阻垢分散剂等。目前国内生产的絮凝剂主要是铝盐及铁盐,助凝剂主要是聚丙烯酰胺类高分子药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使用效果较差。因此,开发适用于钢铁企业的高效絮凝剂、助凝剂、除油剂是当务之急。

热处理基本知识

第二节钢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可以使钢发生不同的组织转变,从而可根据实际需要获得不同的性能。 一、钢在热处理加热与保温时的组织转变 ——钢热处理加热的目的是获得部分或全部奥氏体,组织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称奥氏体化。 加热至Ac1以上时:首先由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P→A); 加热至Ac3以上时:亚共析钢中的铁素体将转变为奥体(F→A); 加热至Ac cm以上时:过共析钢中的二次渗碳体将转变成奥氏体(Fe3C I→A) 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共析钢奥氏体化:热处理加热至Ac1以上时,将全部奥氏体化,过程如下图。 亚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F+P,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3以上时,F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 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P+Fe3C,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 m以上时,Fe3C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 2、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对性能影响:奥氏体的晶粒越细小、均匀,冷却后的室温组织越细密,其强度、塑性和韧性比较高。 [奥氏体的晶粒度]:晶粒度是指多晶体内晶粒的大小,可以用晶粒号、晶粒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GB/T8493-1987将奥氏体晶粒分为8个等级,其中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 4级5级6级7级 [本质粗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 [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的钢。一般完全脱氧的镇静钢、含碳化物元素和氮化物元素的合金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热处理工艺参数:加热速度、加热温度越、保温时间,其中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最为显著。 钢的化学成分:大多数合金元素(锰和磷除外)均能不同程度地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特别是与碳结合能力较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铬、钼、钨、钒等)及氮化物元素(如铌、钒、钛等),会形成难熔的碳化物和氮化物颗粒,弥散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上,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因此,大多数合金钢、本质细晶粒钢加热时奥氏体的晶粒一般较细。 原始组织:钢的原始晶粒越细,热处理加热后的奥氏体的晶粒越细。

新版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学习释义

新版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学习释义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说明 1. 新版国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规范修订的背景、意义及其特点 1.1 我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我们这本《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规范》第一版是GBJ80-83,第二版,也就是现行版GB50050-95,发布至今已达12年之久,远远超过了标准化的规定,所以要进行修订。 1.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我国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及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紧跟国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国情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具有起点高、发展快的特点。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出HEDP、ATMP、EDTMP、PAA、DDM(G4)、聚马、马丙、聚季铵盐。瞄准具有70 年代水平的聚磷酸盐/膦酸盐/聚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循环冷却水处理“磷系复合配方”,进行研究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大化肥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国产化的要求。80 年代,随着石油装置和大型冶金装置的引进,对栗田、Nalco Drew、片山等国外著名公司的循环水处理剂及冷却水处理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一大批新的循环水处理剂配方相继开发成功,使我国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又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磷系复合配方的基础上,开发出“磷系碱性水处理配方”、“全有机水处理配方”、“钼系水处理配方”和“硅系水处理配方”。实现了循环冷却水在自然平衡pH 条件下的碱性条件下运行,这类水处理配方除具有“磷系复合配方”的优点外,还避免了加酸操作带来的失误,深受用户的欢迎。90 年代以来,随着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国内水处理剂及技术开始出口。同时新型膦酸盐、新型水处理杀生剂的不断开发成功,水处理药剂的前沿研究与国外水平基本接近。“全有机水处理剂配方”应用比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低磷、无磷、无金属水处理配方不断推向市场。我国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磷系配方开始的,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说明我国的水处理药剂应用水平不低,表1 为我国循环冷却水处理配方发展过程。

工业循环水知识

工业循环水系统的技术管理 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利用好水资源, 对耗水大户石化企业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厂8万t/年硫酸循环冷却水系统,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就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技术管理做一探讨。 1 循环冷却水系统工艺流程的改进 我厂循环冷却水系统原工艺流程为:冷水池→ 冷水泵→管壳式换热器→热水池→热水泵→冷却塔→冷水池。共有6台水泵同时运行,无备用机。冷热水池置于地下,故采用真空起泵方法,在运行时,如果有一台泵泄压,就会造成冷热水池液位不平衡而冒池,严重时会影响到其他泵泄压,造成系统停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测试,对其工艺流程进行了该进,取消了热水池和热水泵,将热水泵改为冷水泵使用,改进后的工艺流程为:冷水池→ 冷水泵→管壳式换热器→冷却塔→冷水池。这一改进,不但解决了冒池现象同时也解决了无备机的问题,并且降低了电耗和泵的维修费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 冷却塔的技术管理 2.1 风机的选型与维护 风机的选型是否合理,将影响到冷却效果和能耗大小。原有风机为铝合金叶片,15kW圆锥齿轮减速机,经过三年时间的运行,暴露出冷却效果差、能耗高、噪音大的缺点,通过改造,我们更换成玻璃钢叶片11kW行星齿轮减速机,工作效率提高10%左右。 2.2 填料的安装及维护 我厂冷却塔填料采用的是改性硬乙稀斜波片, 每年定期清理两次填料,去除填料间隙中的污垢,在清理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破损。装填料时要循中心给水管盘成圆形,不要拉得过紧,但也要贴合防止松动,相邻层斜波要交叉错置叠放,每层要校核水平,外围与塔壁贴合良好,这样就可以保证分水均匀,与空气接触良好。 3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管理 3.1 阻垢、缓蚀 最初的水处理药剂分为两大类,阻垢或缓蚀的, 但后来发现冷却水的结垢和腐蚀现象是相互关联的,水中阻垢剂含量高会引起腐蚀,缓蚀剂含量高会增大结垢的可能,现在工业循环水大都采用复合型水处理药剂,既有阻垢功能,又有缓蚀效应,如HEDP。既使这样,要在实际操作中保持既不腐蚀又不能结垢的平衡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投入正常运行前,对系统进行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在腐蚀结垢发生前在系统内建立一层钝化膜。我厂循环冷却水预处理程序为①投加DC—S213剂浓度至标准2~3倍,②循环24~36h,pH值维持在6~7,温度20 ~30℃。③钝化后系统降至标准水平2.8~ 5.2ppm。 3.2 有机物的生长

中国工业循环水处理药剂行业规模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工业循环水处理药剂行业规模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主要是指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的化学药剂,主要是为工业企业的生产起到节水、节能、减少废水排放的作用。同时还可对生产装置起到减少结垢和腐蚀、减少污泥附着,提高运行效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作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面对全球及国内水资源紧缺这一紧张情况,国家大力提倡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在此背景下,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1、定义及分类 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是指用于工业循环水水处理的化学药剂。工业用水在循环使用之后,水中的Ca2+、Mg2+、Cl-、SO42-等离子,溶解固体和悬浮物相应增加,空气中污染物如灰尘、杂物、可溶性气体以及换热器物料泄露等,均可进入循环水,使循环水系统中的设备和管道腐蚀、结垢,造成换热器传热效率降低,过水断面减少,甚至使设备管道腐蚀穿孔。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冷却水塔、冷水机台等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控制微生物菌群的繁殖、抑制水垢的产生、预防管道设备的腐蚀。达到降低能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的目的。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使用的水处理药剂主要有阻垢剂、缓蚀剂、杀菌灭藻剂、清洗剂、预膜剂等。 2、全球市场规模 从全球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市场供求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国内市场已基本趋于饱和并转向大量出口,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量则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增速远超过美国、欧洲3%~4%的增长率。截止2010年,全球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市场规模达到1342亿元,同比增长7.82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市场将保持3%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2016年全球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市场规模见图1。 3、中国工业市场规模 2010年,我国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市场规模达到56.35亿元,同比增长10.4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及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工业循环水用水处理药剂市场仍将保持6%以上的速度增长,2016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86.80亿元。

第四章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基本知识(答案)

第四章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1、钢的分类:|(1)-碳钢:含碳量低于2%的铁碳合金;-合金钢:在钢中特意加入一种或几种其它合金元素组成的钢;-生铁:含碳量高于2%的铁碳合金.,可通过铸造方法制造零件,所以又称铸铁. (2)按化学成分分类: 碳钢-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25%;-中碳钢:含碳量为0.25~0.55%;-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55%. 合金钢-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3.5%;-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3.5~10%;-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10%; 2、洛氏硬度与布氏硬度值近似关系: HRC≈1/10HB 3、热处理及其常用工艺方法 热处理的定义-利用钢在固态下的组织转变,通过加热和冷却获得不同组织结构,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统称热处理. 常用热处理工艺方法: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一起缓慢冷却下来,以期得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4、完全退火:AC3以上30~50℃,用于消除钢的某些组织缺陷和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等温退火:加热到AC3,以上30~50℃,较快的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下等温到奥氏体全部分解为止,然后出炉空冷.适用于亚共析钢、共析钢,尤其广泛用于合金钢的退火。优点是周期短,组织和硬度均匀。 5、正火-正火和退火加热方法相似,只是冷却速度比退火稍快(空冷),得到的是细片状珠光体(索氏体),强度、硬度比退火的高,与退火相比,工艺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高。主要用于低碳钢获得满意的机械性能和切削性能、过共析工具钢消除网状渗碳体、中碳钢代替退火或作为淬火前的预先热处理。 6、淬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上30~50℃(共析钢、过共析钢)或AC3以上30~50℃(亚共析钢),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冷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的工艺方法。用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 7、回火-将淬火后的工件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方式冷却(炉冷、空冷、油冷、水冷等) -目的:1)降低淬火工件的脆性,消除内应力(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使淬火组织趋于稳定,同时也使工件尺寸趋于稳定;2)获得所需的硬度和综合机械性能。 8、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PWHT、ISR):目的是消除应力、降低硬度、改善组织、稳定尺寸,避免制造和使用过程产生裂纹; 9、试述T8A的含义:含碳量为8‰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 10、怎样区别无螺纹的黑铁管与直径相似的无缝钢管? 答:无缝钢管是用优质碳钢、普通低合金钢、高强耐热钢、不锈钢等制成。不镀锌的瓦斯管习惯上称为黑铁管,从管子内壁有无焊缝和管子直径来判断。 11、何谓钢的热处理? 答:所谓钢的热处理就是在规定范围内将钢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这个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速度和方法冷下来的一种生产工艺。 12、试述T7的含义。 答:T7的含义为:含碳量为7‰的碳素工具钢。 13,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由炉中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序。其作用是:消除内应力,提高强度和韧性,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应用:高碳钢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基础知识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循环水系统及循环水的冷却 1、概述 1.1. 自然界水的分布 1.1.1.地球上有71% 的面积被水覆盖 1.1.2 所有水中97.5% 的为海水 1.1.3 淡水中有99.4% 在南极和北极以冰雪形式存在 1.1.4 我国水质资源贫乏,南北差异大,南方多雨污染大,很多地方并不是没有水,相反水质不合格;北方少雨而缺水。 1.1.5 工业生产中有50~80% 的水用于介质冷却。 1.1.6我国为世界上13 个最贫水国家之一 1.1.7 我国工业用水浪费惊人 1.1.8 我国工业冷却水循环使用率不足60% 1.1.9 发达国家工业冷却水循环使用率已达到80% 1.2 水的特点 1.2.1 水的热容量大,传热效果好; 1.2.2 水的化学稳定性好,常温下呈液态,便于输送,使用方便; 1.2.3 水是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多数物质在水中有很大的溶解度; 1.2.4水的价格便宜,循环用水经济性优越,由于循环水主要是温度提高,水质变化不大,故采取降温即可循环使用。 1.3 水中的成分 1.3.1 溶解物质(直径小于1nm) 1.3.1.1各种离子 1.3.1.1.1多种金属离子:Ca2+ 、Mg2+ 、k+、Na+、Fe3+等1.3.1.1.2 多种阴离子:Cl-、HCO3- 、CO32-、PO43- 、SO42- 、OH-、NO3-等 1.3.1.2各种可溶性气体:CO2、O2,有时还含有H2S、SO2、N2、NH3等 2、冷却水系统及其构筑物 2.1 冷却水系统 不同工业生产中,产热的过程各异,被冷却的对象差别较大,主要的冷却对象有冷凝器,热交换器,油(气或液体)冷却器,发电机组,压缩机组,高炉,炼钢,化学反应器等,这种用水来冷却工艺介质的系统称为冷却水系统,通常分两种:直流冷却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 2.1.1 直流冷却水系统 在直流冷却水系统中,冷却水仅通过换热设备利用一次后就被排放掉,用水量很大,水温升高很少,水中各种矿物质和各种离子含量基本不变,对水质要求不高。 2.1.2 循环冷却水系统 冷却水被反复多次使用,水经换热设备后温度升高,由冷却塔或其他冷却设备将水温降低,再由泵将水送到冷却系统,重复利用,分为封闭式和敞开式。2.1.2.1 封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概述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概述 2011-04-18 19:18:19 循环水处理技术就是利用水处理药剂有效控制循环冷却水水质的技术,要求做到“防垢、防腐、防藻类生长”,关键技术是防垢剂及缓蚀剂,还必须考虑环保。 一.前言 ⒈工业循环水处理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据报道,我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个面临供水不足。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增长,缺水现象和水质恶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节约用水,搞好水处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至为重要。 对工业循环水的处理,其核心问题就是要选择采用优质安全的水处理药剂。因而对水处理药剂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当前水处理工作的热点。全面认识和用好水处理药剂,也是电力、冶金、化工、食品等企业负责水处理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最为关心的内容。 ⒉工业循环水处理的必要性 工业循环水给水为天然水,而天然水中不管是地表水(如河水、湖水、水库水),还是地下水(如井水、泉水、自来水)都含有杂质,如悬浮物、藻类物质,如不采取预防措施(即水处理),就会在热交换面上沉积,结生成水垢。一旦结垢,就会降低热交换率,腐蚀设备和危及安全生产。因此对工业循环水进行处理是很必要的,也是节能减排所必须的。 二.冷却水处理的必要性 1.天然水中的杂质 天然水分为两大类,一是地表水,如河水、湖水、水库水等。此类水含泥沙、藻类、动植物残骸及可溶性盐类物质,水质随季节变化而波动。二是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和自来水。地下水水质一般比较稳定,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含杂质种类及多寡与流经地层有关,灰岩地层含Ca2+、Mg2+离子较高,即硬度较高,花岗岩地层含Ca2+、Mg2+离子较低,而含SiO3-2相对较高。 天然水不是纯净水,都含有杂质,这些杂质分为三类: 其一,悬浮物质。主要是一些比重小于1的细小微粒的泥土、动植物腐物,这些杂质通过沉淀可除去; 其二,胶体物质。胶体微粒粒度较小(直径在1mm以下,10°以上),此类物质不会自行沉淀,主要是一些腐植物,铁、铝、硅的化合物;

工业循环水水质处理技术

工业循环水水质处理技术 水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当前,水资源匮乏和污染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稳定和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联合国为此向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一个水资源贫乏国,人均占有水量仅为2340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排到世界第88位,被世界国际组织列入世界上17个最贫水国家名单中。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多次出现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141条河流被严重污染,13亿多人口中有65%以上的人喝着不适应饮用的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治理污染,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已刻不容缓。 2、水处理技术是工业水处理最普通的有效手段 节水首先要抓住比较集中使用和用量大的工业用水,工业用水占有总用水量的80%以上,而工业的冷却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60~70%。因此,节约冷却水,就成为工业节水最紧迫的任务。我国198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并开始对用水单位收取水资源费。原化学工业部也于1991年发布过〈〈化工系统节约用水管理规定〉〉,要求加强用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规定:“采用地下水、自来水作间接冷却水时,必须循环利用。” 目前,采用循环冷却水代替直排水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和行动同时,也都更加重视水系统中设备的腐蚀结垢等问题。循环冷却水化学处理技术是当前国内外公认的工业水处理最普通使用的有效手段。循环冷却水化学处理就是通过在循环水中加入化学药剂来防止腐蚀、水垢和粘泥等危害的产生,以达到水处理目的的方法。循环水中加入水稳药剂(水处理药剂),使水质得到改善,提高换热器等设备的效率和寿命,降低能耗,保证生产顺利地进行。 二、循环冷却水系统特征及运行障碍产生的危害 1、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特征 冷却水系统是用水来作为工业冷却介质的系统,它分为直排冷却水系统和循环冷却水系统。直排冷却水系统因其消耗水量大、加药处理费用过高,已经被淘汰。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冷却水流经换热器时,和工艺介质进行热交换,热介质通过冷却水冷却到需要的温度,冷却水温度升高,成为热水。热水基本不排放,经过冷却后仍返回系统重复使用。即冷却水被加热成热水,热水被冷却成冷水,冷水再加热,热水再冷却,循环不止,因而大大节约了用水。这就是循环冷却水系统与直排冷却水系统不同之处。循环冷却水系统又可分为密闭式和敞开式两种,其区别在于敞开式系统中的热水是经过冷却塔(又称凉水塔)或冷却池与空气直接接触被冷却为冷水,再返回系统循环使用的,而密闭式系统中水不与大气接触,密闭循环,水的冷却主要依靠冷水机等手段来完成,水不浓缩,也基本上不消耗。 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热水通过冷却塔时,部分水被蒸发,使循环水中盐水浓缩。水不断循环,含盐量就不断增加。为了维持水中的水量平衡,必须不断向循环系统中补充新鲜水,同时排放掉一部分循环冷却水,以保持循环水的含盐量稳定在某一浓度。因此,在系统循环运行的时候,补充水和循环水中的含盐量是不同的。循环冷却水与补充水中含盐量的比值,就称为浓缩倍数。浓缩倍数是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的一项重要参数。循环水中保持一定的浓缩倍数,不仅能节水、节药、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对稳定水质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进行化学处理。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有以下特点: (1)因冷却水塔的蒸发冷却作用,使一部分循环冷却水被空气带走,系统中损失了一部分水。这部分水没有带走所溶解的固体,而将它原来溶解的固体留在循环系统中,使循环水中的溶解固体物浓度增加,这就是浓缩现象。浓缩会改变水的腐蚀和结垢性质,加重水的结垢和腐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计划

金属热处理工培训计划 1.培训目标 1.1总体目标 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所必须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内容包括金属的机械性能、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及金属材料等部分。并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1.2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1)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基础知 识,为学习各门专业工艺学课及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①基本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成分,性能及应用范围。 ②了解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以及成分,组织和性能三者之间的一般关系。 ③懂得金属材料热处理的一般原理。 ④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实际应用。 1.3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①会评价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②运用Fe-Fe3C平衡相图解决工程问题; ③能为工程零件及结构正确选材; ④能为工件制定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2.教学要求 2.1理论知识要求

2.1.1职业道德 2.1.2会评价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2.1.3运用Fe-Fe3C平衡相图解决工程问题; 2.1.4能为工程零件及结构正确选材; 2.1.5能为工件制定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2.1.6热处理工艺管理知识。 2.1.7热处理各种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知识。 2.1.8热处理辅助设备、控温仪表知识。 2.1.9.热处理质量检验及校正知识。 2.2操作技能要求工装制作基础知识 (1)识图及绘图。 (2)钳工操作一般知识。 电工知识 (1)通用设备常用电器的种类及用途。 (2)电气传动及控制原理基础知识。 (3)安全用电知识。 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 (1)现场文明生产要求。 (2)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知识。 (3)环境保护知识。 质量管理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是为了使金属工件获得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钢铁、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热处理。 金属材料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