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的消极点及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的消极点及不足之处

在总结了四种治理模式后,我总感觉虽然给政府的改革及治理提供了可借鉴模式,但可行性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欠缺的,因为很多都是建立在理论上的,即使彼得斯在《模式》一书中还总结了那些已经进行了一轮改革而又必须再次进行改革以试图恢复在追求提高效率过程中丧失的一些价值观念的政府的经验,也描述了那些正在推行行政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的经验,但综合思量下,我认为到实践中还是会容易碰壁,因为每个国家的的背景体制以及基本国情等都不一样,对于到底适用哪个模型还是需要进行综合考量的,毕竟强求一律显然只会造成相反的后果。

就从我国的视角上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立,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并且在全球化的社会趋势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 形成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显然市场模式顺应需求,对于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政府治理问题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我国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指导整个行政部门运作的理念不统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完全可以避免的重大社会事故如“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上海地铁追尾事件”一再频繁的发生;2.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硬度不强,使得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极大的降低,比如说对食品、药品的监督检查不到位,城市管制执法不够严格;3、政府的软服务不到位,导致一些事故发生后,一些补救性措施不能平息民众的气愤,致使社会动乱现象频繁发生。4、公共资源过分集中,提供主体有限,基本上集中与我国政府。这种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表现出诸多弊端, 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共服务消费主体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而关键是市场模式的一个理念就是, 社会公共管理的责任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共同承担, 这意味着非政府部门、民营部门甚至公民同样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想要更好的实践市场模式,需要的是我国政府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积极引导和鼓励非政府部门参与到公共物品服务的提供,如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等等。因此我认为政府在实践中如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市场模式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政府治理模式, 它对于中国现代政府改革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从中国现阶段的治理模式上看,总的来说仍然是管制型为主的治理模式。所以近年来中

国改革者试图引进美国的放松式管制,但面对上述问题,这个政策在中国也无法得到很好地贯彻。正如《模式》中所说,面对目前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换比工业化国家遇到了更多的问题,韦伯式的官僚体制在欧美等国家已经走过近百年,在经历了完整的成熟期后出现问题时,发达国家企图利用已经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成熟的公民社会来解决此问题,但是对于正处在体制转型中的我国,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尚未完全建立,正规的官僚制体制尚未成熟之前就贸然的采用市场式模式,摒弃传统的较为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放松管制,在我国无疑是不能完全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行政改革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且应该与政府机关的工作任务相称,而不应该习惯性地追求过分的简单化和机械化。另外,结构方面的改革如果不能与管理行为变革相互配合,那么理论上所设想的改革效果也难以实现。

所以不能总期望能够用这一改革模式来解决传统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没有一种模式是适合所有国家的, 唯有将改革立足于具体国情之上, 才是明智之策。彼得斯在《模式》中也提到行政体制改革并不一定完全借鉴其中某一种,而是可以根据本国国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以及需要,汲取各种模式中适合本国发展的先进方法和理念,从长远策划,坚持连贯性改革理念,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健全政府职能体系,精简和规范各类机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构建相应的改革配套措施和贯彻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总之,读了《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对我颇有感触,政府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政府存在,这一过程就永远不会停止。因为我相信只要有一个不完美的政府,人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寻求理想的治理形态。

四、探讨矛盾

不同的改革者使用的是同样的术语,但说明的却是不同的事情。虽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使用自己的不同方式时,就全产生混乱。许多矛盾已超越了语义学的范畴.因为其涉及的根本差异是在“政府错在何处”以及“应该如何处理”等方面。当讨论的方向是在问题的认定以及干预的范围时、不同概念之间的不—致就很明显。市场方法和参与方法的倡导者对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就有不同的认识,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也越来越明显。在理念被转化成促使政策有效运作的计划和机制之前,由于理论探讨对政府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两者间的矛盾可能并不重要。

五、我们如何介入

这四种模式都对问题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不过,每种模式似乎都缺乏明确的介入策略。要改变一个像公共官僚体制那么大的制度化结构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即使所改变的只是公共部门内的一个组织,也足以使那些学有专长和经验老到的实际工作者伤透脑筋。

这四种模式重点在于把它们看成是组织整个公共部门的不同方法,关注特定的政府工作与不

同形式的组织、管理之间能否有最佳的搭配。衡量各种模式的利弊得失,慎重对待现存价值观和治理中的有效方式是必要的。

因此,本书所提出的四种未来治理模式,为政府打造优质治理能力提供了方向。我总感觉这本书虽然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政府改革模式,但总或多或少的欠缺可行性,很多都是理论上可行,但到实践中就会碰壁,有些甚至根本就是空想,现今的政府改革研究应该在理论模型的操作化上下功夫,至于到底是什么模型倒不是当务之急了,因为很多模型都不错,反映了政府改革的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能解决很多存在的问题,尽管不能够绝对的解决所有问题。

这些新的政府治理模式都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并进而力图实现普遍化,但真正要实施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的现实国情,强求一律显然只会造成相反的后果。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作者认为许多新的改革措施都是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并加以解决,但由于新措施的实施又会很容易带来新的问题,或是新创造出来的,或是因为旧制度的消失而使得被其掩盖的问题得以重见天日。这或许是改革总是在消灭旧问题出现新问题中不断循环的原因之一吧。

对四种模式存在问题的的深刻反思

本文作者并不是对各种模式出现的背景,采用的理念以及相应变革的结构、管理、政策制定的简单梳理,而是在分析每种模式时,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和分析,在探讨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每种模式在现实中可能或者已经遇到的问题。

1 市场式政府

例如在解读市场式政府时,作者谈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式的假设规避了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市场单独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力的指出,即使当我们看到市场作为社会分配机制存在缺陷时,市场模式倡导者仍然认为官僚体制和正式的法律手段都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较好的政府干预工具;一般管理强调私人部门所追求的一些价值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效率,但是缺乏将公共利益最为政策行动的指导原则的意识;此外,将公民过分地看做消费者和纳税人似上降低了公民作为与国家相对的权利和合法地位的拥有着的作用;对于市场模式关注的结果轻成本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困难,面对巨大而复杂的组织与政策传送系统,要想从中测量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成绩,实际上相当困难。在政策制定方面,作者还指出,市场模式也会给政策制定带来其他方面的困难,其中最严重的是权力分散后所出现的难以协调和控制的问题。

2 参与市政府

参与式政府中最受欢迎的授权现在被普遍应用到全面质量管理(TQM)中,但TQM是一参与方案,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市场模式上的理念。其基本思想是教育员工树立产品质量观念,其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但TQM也存在是否真正适用于公共部门的疑虑:一是私人部门所拥有的参与和开展工作的自由并不适用于公共部门;二是在公共部门中当缺少一个评估计划是否成功的明确的、基本的标准时,对质量的界定就更具有争议性。

此外,治理概念的批评者很快就指出了参与式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参与会不会成为造成行动迟缓的繁文缛节的另一种形式呢?同时在表达利益时,公众是否能很清楚的知道他们期望的是什么呢?

3 弹性化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