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摘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种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资源和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由于技术、工艺等原因,在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中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寻找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基于此,本文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改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地球上的气温也在不断升高,许多物种面临着物种的绝种,这也引起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现实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生态文明建设概述在我国人口的快速发展、资源日益匮乏、经济社会发展过快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油然而生。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既有历史原因,又与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以及人民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这是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造成了我国的生态失衡。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而且,在这次大会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把这一战略思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规划之中,使其在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1]。
从根本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思想体系,它需要人们尊重、维护和保护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2.1人口多,素质低目前,中国的国民整体素质还很低下,与西方国家人均的文化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我国的教育程度方面,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口所接受的中、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而在基础教育方面,也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关于中国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若干思考[Word文档]
![关于中国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若干思考[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0970c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c.png)
发展成为了人类的共识。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社会对可
持续发展所达成的一系列共识的基础上,2000 年,世界各国
领导人在联合国总部一致通过了《千年宣言》,承诺共同实
施包括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性别平等
和增强妇女权能等八项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在里约会议 20 周年之际,
SDGs 不是千年发展目标的简单扩展,而是人类发展史 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机遇,17 项总目标和 169 项分目标涉及气 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粮食、卫生和供水等方面,其中 91 项 分目标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37],这对于任何政府而 言都是极其复杂的政策挑战。无论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包 容还是环境的可持续性都相当困难,当同时兼顾三个目标, 并要在 15 年的政策实施周期完成任务时,其面临的实施困 难是前所未有的[38-39]。
近年来,国内关于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范式和计量方 法的研究不断涌现[26-31],重点集中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 和 指标 体系 ,如压 力-状态- 响应框 架(PSR)、 生态 足迹 (EF)、绿色 GDP 等[11,13,30]。但是,可持续发展仍然 被很多学者看成是政策和战略层面的概念[8]。随着可持续发 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加强可持续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将是未来学术界急需开展的 重要工作。
国内学者对于可持续发展也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思考, 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应用实 践。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学者就曾对可持续发展的理 论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王如松等[22]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 类社会的必由之路,建议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 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指出生态整合是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科学方法。吕永龙[23]认为“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是调节好生命系统及其支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有限的 环境在现在和未来都能支撑起生命系统的良好的运行。“持 续发展”必须遵循发展的公平性、区域分异规律、物质循环 利用原则、资源再生与共生原则。分析与研究“持续发 展”,须用系统的观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把经 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因子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牛文元[24] 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叶文虎等[25]则认为可持续 发展思想和模式的提出,是人类对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所 走过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的结果。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自然生态系统日益减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生态建设是近年来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推进绿色低碳的全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何在生态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生态建设的前提生态建设的前提是必须把生态环境恢复和优化放在首位,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推进。
当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遇到的严重问题,一方面与过度开发、过度霸占资源等人类行为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不可分。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重大共同挑战,只有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才能控制全球温度上升、抵御气候灾害等可能产生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实践中,远没有达到完全实现的状态。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必须考虑环境质量、社会公正、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这样才能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的需要,利用好自然资源,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实际上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三、生态建设的思考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我们需要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采取实际行动,打好绿色发展这一篇文章。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1、推进生态修复,建立生态保护红线。
国家应加强生态保护领域的监管,并及时精准地发现和制止各种违法行为。
此外,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工程建设,必须符合生态保护要求,严禁生态执行过程中的滥用职权、违法行为等。
2、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循环经济。
我们应大力促进各行各业的低碳化发展,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化结构和回收再利用。
这将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也有助于全球气候的稳定。
对中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

对中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对中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一)——关于全球化竞争下解决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及“三农”问题的思路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使问题更加凸显,表现为出口急剧萎缩、甚至2010年3月出现了逆差,加大了就业与增长的问题。
中国出口每增长(或下降)1%,GDP 约增长(或下降) 0.82%[[i]]。
中国经济30年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释放了一大批富余人员[[ii]],另一方面,西方超消费泡沫的崩溃所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失业人数,更进一步突出了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致命缺陷。
应对危机,中央提出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举措,并配合出台一系列信贷政策支持。
2009年前8个月的新增贷款已使GDP总量超过25%的大幅上升[[iii]]。
但是,未来中国经济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从根本上以自主创新解决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和“三农”等问题。
这些问题既是当前解决就业和增长核心问题的关键领域,也是解决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全球竞争优势问题的重点领域。
本文将重新判断全球竞争格局的演变与现有问题的本质联系、提出基于发展知识经济[[iv]]框架下的八大方面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一、问题的本质与全球竞争格局演变的判断(一)问题的本质首先,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就业问题来自外需饱和和外部市场波动,而中国经济的增长问题来自产业的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
但是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受限于“虚拟殖民主义”的全球化竞争框架:这使中国参与和获得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机会是低端和低价值的,而西方却获得的是绝对大份额的高价值财富和利益;这还导致了中国对水资源和重要自然资源的透支,并将污染留给了自己。
这样的“虚拟殖民主义”格局,事实上固化了我们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被动地位和形成了曲扭的产业结构,使我国GDP 的大部分创造不得不贡献给了西方,而一旦西方经有任何风吹草动,中国的就业机会、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就会跟着受限制。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共中央在2021年7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促进能源消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能源低碳转型。
面对新形势下的能源发展,中国需要进行战略思考,以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中国需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还可以加大对新兴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如氢能源、生物能源等,以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和清洁化。
中国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是能源发展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改善能源的生产、传输和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能源生产方面,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
在能源传输方面,要加强电网建设,改善输电效率。
在能源使用方面,要加强节能宣传教育,鼓励居民、企业采取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中国需要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以通过多元化能源供应,提高国内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还要注重能源外交合作,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
第四,中国需要加大绿色发展的力度。
绿色发展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原则。
可以通过加大环保投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实现能源的低碳化。
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能源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需要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动力。
可以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推动能源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和引进一批能源科技研发人才,推动能源科技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需要进行战略思考,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目标。
这需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安全保障,推动绿色发展,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调研与思考长期以来,我国在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从建国以来探索的过程积累了不少经验。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积累了以下主要经验。
(1)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2)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3)加强政策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4)确定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和“三同时”政策(建设项目的主体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转),健全环境管理体制;(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6)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建设创新型国家;(7)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8)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9)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强化环境和资源的市场化管理,打击不正当竞争,限制过度竞争,鼓励有效竞争;(10)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在大力发展和谐政府、和谐单位、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近年来中国更是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通过网络上这些资料的显示,可持续发展的大势虽然是好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粗放型,环境污染仍然很严重,不正当竞争打击不力等。
我们要承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才成就了我们现在伟大的祖国,同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应是在曲折中前进,波浪式上升的。
针对这些数据我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不能说是对可持续发展路径中问题解决方式的建议,而是说出公民的心声,并不是那种应该完善各种体制的官方语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国纷纷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思考,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1. 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实践中,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例如,丹麦通过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各国通过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推动生态修复等方式,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例如,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3.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关注社会公平与包容性的提升。
各国通过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例如,北欧国家实施了全面的福利政策,确保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1. 制定全面的政策措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需要制定全面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政策协调,推动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政策的整体效应。
同时,还需要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2. 加强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同时,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 提高公众参与度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
同时,还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和监督,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结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思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当代中国发展路径与战略思考

当代中国发展路径与战略思考第一章: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道路和战略思考备受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经历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遭遇到了许多挑战。
在全球化、经济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背景下,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其发展路径和战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思考。
第二章: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曾经历了许多变革。
在20世纪初,中国曾经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等各种压迫和割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然而,在1949年以后,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飞跃。
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打开了自己的大门,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开放和现代化。
第三章:现实背景在当代中国,大部分的城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的时代,农村地区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有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思考和战略。
其中,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问题比较严重,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四章:发展路径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发展的路径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发展路径主要是靠出口和投资等方式实现的。
但这种发展路径有其局限性,不适合长期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中国需要改变发展路径,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在提高内需的同时扩大进口,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战略思考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中国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
其中,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节能环保、农村振兴、城市建设等领域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
同时,中国还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平衡利益的关系,来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六章:结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发展,在当代世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表
项目 国土 耕地 林地 草地 淡水 煤(地质储量) 石油(地质储量) 水能(地质储量) 铁矿(地质储量)
我国人均水平 世界人均水平
14.4亩
43.4亩
1.5亩
4.65亩
1.8亩
13.0亩
约5.0亩
15.0亩
0.2563万米3 1.08万米3
1465吨
3146吨
131
230
927 194
889
187
423
377
注:美元为1995年价。
每百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能源
250
美国
200
日本
德国
150
韩国
中国
100
印度
印度尼西亚
50
墨西哥
0
世界平均
产品单耗国际比较表(2000年)
名称 火电供电耗煤
单位 千克标煤/千瓦时
国内平均 水平
392
国外先进 水平
316
国内外差距 %
城镇居民 农民
税率比较
类别 收入
税种
起征点(元) 税率
职工
个工商户
收入
个人收入所得 月800
税
年9600
累进
应征税所得 超额累进税 不超过5000 5%
农民
平均收入 税费
2002年2476 8.4%
2003年2622
吃“皇粮”的人数与老百姓之
比
西
汉
1:7945
唐 朝(高宗 )
1:3927
清朝康熙年间
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人际平等 2、代际公正 3、区际共同
2、 收入分配存在相当大差异
10000 9000 8000 7000
6280
6860
7703
8472
9422
6000
5000
4000
2622 2936
3000
2253
2366 2476
2000
1000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可以,能够;持续,连续不断;发展,事 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 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或者是指组织、规 模等扩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念。1987年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 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 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 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的共同战略。可持续发 展观越来越为世人所理解、接受,于是可持续 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指南和理论研究关注的热 点。
陕西黄龙县9个农民供养一个干部。
一般县县级领导40人,公车200辆, 年费用600万元。仅行政干部官车费 用每年达4000多亿元,“屁股和嘴 巴”每年消耗财政6400多亿元。
湖北监利县142万人口,财政供养 人口28481人,每人每年按6000元计, 共需1.7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2.2亿 元,扣除列收列支体制上缴等,可 用财力1.2亿元。
1、教育是立国之本。 2、教育是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科
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3、教育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湖南华容县70万人,财政供养1.5 万人,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左右元, 不得不轮流下岗。
六、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 考——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
支撑体系
1、管理体系 2、法制体系 3、科技体系 4、教育体系 5、公众参与
七、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思想是思维和行动的灵魂。 教育是养育科学思想、培训科学技术的
阵地和摇篮。
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 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1、揭示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环境保护意 识;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催生 科学发展观。
2、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3、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 4、上海依靠科技强市 。
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1:911
新中国建立初期
1:600
1978年
1:50
1998年
1:36
2003年
1:26
(日本)
1:236
全国财政供养人口 与总人口比例为1:28
陕西 1:34
河北1:40
河南1:41
山西1:27
宁夏1:24
青海1:22
山西有32个发不出工资的县,其中有8个 县官民之比在1:20以下。大宁县1:13
+24.1
吨钢可比能耗 千克标煤/吨
781
646
+20.9
水泥综合能耗 千克标煤/吨
181
124.6 +45.5
乙烯能耗
千克标煤/吨
1212 714
+69.7
载重汽车油耗 升/百吨公里
7.6
3.4
+123.5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 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是基 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 是目的。
30~60吨
94吨
0.67千瓦
1.1千瓦
43吨
87吨
单位GDP能耗国际比较表 美元
单位:吨标煤/百万
中国 美国 欧盟 日本 印度 世界平均
1990年
按汇率计算 按购买力计算
2000年
按汇率计算 按购买力计算
2417 521
1274 276
423 414
364
357
236 270
214
244
127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