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线上教学设计(三)

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线上教学设计(三)
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线上教学设计(三)

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线上教学设计(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点。理解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实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升操作技能,发展实践水平。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理解、千米的理解和吨的理解。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点。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点。 例3 在境中理解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理解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这个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不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实践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电子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吴江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测试 考试班级:三(3)(4),出卷人:邱惠芳 一、计算。30 1、直接写出得数。10 31×20= 300÷5= 52+5 2 = 480÷2= 30×50= 31-3 1 = 10×0= 45+17= 0÷5 = 83-45= 2、列竖式计算。打 20 16.4-7.8= 823÷8= 56×72= 782÷6= 1.6+8.7= 30×45= 二、填空。24 1、在□63÷7中,如果商是三位数,□里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 2、2011年,是( )年,二月有( )天,是( )个星期零( )天。儿童节在一年的第( )季度,国庆节在第( )季度。 3、在○里填“>”或“<”。 900÷6○100 0.9○1.1 32×80○2400 5000吨○5千克 4、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 )( ) ( )( ) ( ) 5、用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面积是( )。

班级: 姓名: 成绩: 6、一袋大米重20千克,( )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单位名称。 (1)长江大约长6300( )。(2)数学书封面长约18( )。 (3)一艘海轮,船体长125( ),最大载重量是4500( )。 (4)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5( )。 8、107 米写成小数是( )米,10.6元是( )元( )角。 二、判断。5 1、848÷4÷2=848÷8 ( ) 2、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3、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 4、三(3)班平均体重35千克,三(4)班平均体重38千克,三(3)班的小明有可能比三(4)班的小刚重。 ( ) 5、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 三、选择。5 1、张利12岁时,才过了3次生日,她可能出生于( )年。 A.1990 B.1993 C.1988 2、下列运动中,( )的运动是平移。 A 、风车 B 、电梯 C 、钟摆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三次后,每份占这张长方形纸的( )。 A 、31 B 、61 C 、81 4、小军和小强比赛跑50米。小军用了11.2秒,小强用了10.3秒,谁跑得快? A 、小军 B 、小强 C 、无法比较 5、得数比2400大,比3500小的算式是( )。 A 、24×53 B 、42×68 C 、76×59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P33—3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 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 5题。 2、第33页第1——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 加减法速算与巧算

速算与巧算(一) 一、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2+8=10,4+6=10,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22+78=100,44+56=100,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 87655→12345, 46802→53198,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②99+136+101 ③ 1361+972+639+28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②式=(99+101)+136 =200+136=336 ③式=(1361+639)+(972+28) =2000+1000=3000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 ①188+873 ②548+996 ③9898+203 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

②式=(548-4)+(996+4) =544+1000=1544 ③式=(9898+102)+(203-102) =10000+101=10101 4.竖式运算中互补数先加。 如: 二、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例 3① 300-73-27 ② 1000-90-80-20-10 解:①式= 300-(73+ 27) =300-100=200 ②式=1000-(90+80+20+10) =1000-200=8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4① 4723-(723+189) ② 2356-159-256 解:①式=4723-723-18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实验小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水平测试卷 三年级数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1、50厘米=()分米2000千克=()吨 2时=()分240秒=()分 1米-60厘米=()厘米1吨—400千克()千克 2、测量从广东到北京的距离,用()作单位。 3、在进位加法中,不管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都要向()进()。 4、秒针从“3”走到“7”,经过了()秒;分针从“4”走到“11”经过了()分;时针从“2”走到“5”经过了()时。 5、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总数的(),是()个苹果。 6、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2分) 数学课本厚7()贝贝的身高是130() 小明跑100米约用15()大象的体重是6() 7、在○里填上“>”“<”或“=”。 5 8 3 8 1 7 1 4 3千克3吨4分240秒 8、一张长方形纸长10厘米,宽7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9、幼儿园中(1)班有27人,早餐喜欢吃包子的人有18人,喜欢吃米线的人有20人,两样早点都喜欢吃的有()人。 10、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9岁,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红年龄的()倍。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把一个苹果切成2份,每份是它的 1 2 。( ) 2、0加任何数得任何数,0乘任何数得任何数。( ) 3、565×7的积的最高位是千位。( ) 4、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5、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也分别相等。( )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入()里。(每小题1分,共5分) 1、现在是910分,这场电影已经开始了半小时,电影是()开始的。 A 940 B 850 C 840 2、57×5表示()。 A、57里面有几个5 B、57的5倍是多少 C、57是5的多少倍 3、一杯牛奶,喝了 7 6,杯中还有()。 A、 6 1B、 7 1C、1杯 4、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则它们的()。 A、周长相等 B、正方形周长大 C、长方形周长大 5、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了2圈后,还差()米是1000米。 A、800 B、600 C、200 四、计算。(26分) 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6分) 30×4 = 120×0 = 40×60= 460+250 = 0 + 8 = 270-90 =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除法速算与巧算

第二讲乘法中的巧算1.两数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要先乘.为此,要牢记下面这三个特殊的等式: 5×2=10 25×4=100 125×8=1000 例1计算①123×4×25 ② 125×2×8×25×5×4 2.分解因数,凑整先乘。 例 2计算① 24×25 ② 56×125 ③ 125×5×32×5 3.应用乘法分配律。 例3 计算① 175×34+175×66 ②67×12+67×35+67×52+6 例4 计算① 123×101 ② 123×99 4.几种特殊因数的巧算。 例5一个数×10,数后添0;一个数×100,数后添00;一个数×1000,数后添000; 以此类推:如:15×10=150 15×100=1500 15×1000=15000 例6一个数×9,数后添0,再减此数; 一个数×99,数后添00,再减此数; 一个数×999,数后添000,再减此数;… 以此类推。 如:12×9=120-12=108 12×99=1200-12=1188 12×999=12000-12=11988 例7 222×11 2456×11 [分析]为了速算,可以记一句口诀:“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2 2 2 2 4 4 2 222×11=2442 2 4 5 6 2 7 0 1 6 2456×11=27016 例8、16×5 [分析]一个数×5,可以除以“2”添上“0”。 16×5=(16÷2) ×10=80

例924×15 [分析]一个数×15,“加半添0”。 24×15=(24+12)×10=360 例4 从10到20×之间的两位数相乘(十几×十几) 13×14 [分析]个位数相加后再加“10”,然后乘“10”,个位数相乘后,所得两个数相加。 13×14=182 想:(3+4+10)×10=170 3×4=12 170+12=182 例5 62×68 81×89 [分析] 62×68,一首数6+1=7,头×头是: 7×6=42,尾×尾是2×8=16, 42与16在一起:4216 81×89,一首数8+1=9,头×头9×8=72, 尾×尾是1×9=9,因为9小于10,所以72与9相联时,在9的前面添一个0。答案是81×89=7209 例6 72×32 68×48 [分析] 72×32头乘头+尾是7×3+2=23 尾×尾是:2×2=4 因为4小于10,所以23与4相联时,在4前边补一个0,答案是: 72×32=2304 68×48头乘头+尾是6×4+8=32 尾×尾8×4=64 答案是: 68×48=3264 练习: 14×5 114×5 19×17 3728×11 1295×11 16×18 36×15 72×15 78×72 84×86 62×42 31×71 43×25×4125×(19×8) 50×13×2 25×32×125 125×64 9×37+9×63 102×43 65×99+65 125×798 45×123-45×23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细致改进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量与计量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5、调整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6、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閺呼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市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huán rào zhǔ fù hé zòu zǐ xì mí huò ( ) ( ) ( ) ( ) ( ) rán shāo xínɡ tài ténɡ tònɡ fèi chú fǎnɡ fú ( ) ( ) ( ) ( ) ( ) 二、用“√”标出正确的读音。6分 内脏(zānɡ zànɡ)地壳(ké qiào)差(chā chà) 不多 缠(cán chán)绕湖畔(bàn pàn) 警(jǐnɡ jǐn) 觉 三、将词语补充完整。6分 约法三()()老携幼迫不()待戎马一()胡()非为意味()长穿()整齐发()图强 千岩()秀沧海一()群龙无()百尺()头 四、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根据词语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结果(长出果实) (最终)

2.这不正是对“骄阳似火”的最好解释吗?(改为句末为句号的句子) 3.妈妈含着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改为“被”字句) 4.一个人()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会出现异常。(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5.爸爸看到你写的字比他写的漂亮,说:“,。” (填上合适的名言警句) 6.他坐在书桌前。他拿起笔。他开始写一篇新的童话故事。(把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并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25分=12分+6分+1分+6分 1.《山行》的作者是代诗人。诗的内容是:远上寒山石径斜,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描绘了由 、、、和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我知道《》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我还能默写其中一句:,。 2.小露珠,,。她感到有一股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小露珠的身子也了。 3.爱人者人恒爱之,。 4.学了本学期的课文,我们知道:年轻的刘伯承有“”的美称,拉萨有“”的美称,香港有“”的美称,连山间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单元秒的理解 第1课时 课题秒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合作,自主理解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点。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准确的时间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实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理解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电子表,能够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2020-2021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0-2021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不可能是()。 A. 两位数 B. 三位数 C. 四位数 2.被减数是378,减数是296,那么差为() A. 82 B. 178 C. 78 3.小芳家、小洋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的路上,小芳家离学校980米,小洋家离学校350米,小芳家和小洋家不可能相距()米。 A. 630 B. 280 C. 1330 4.王叔叔沿着400米的跑道跑了20圈是()千米。 A. 8000 B. 80 C. 8 5.有一个长1分米5厘米,宽8厘米,厚7毫米的物体,它可能是()。 A. 手机 B. 橡皮 C. 数学书 6.一支钢笔长约14()。 A. 毫米 B. 厘米 C. 分米 7.估一估,下面算式的结果大于600而小于700的是()。 A. 197×7 B. 309+216 C. 900-214 D. 235×2 8.1500-900=() A. 500 B. 600 C. 700 D. 400 9.302与494的和大约是( )。 A. 700 B. 800 C. 900 10.下表为3个同学参加50米賽跑的成绩。()跑得最快。 小军贝贝丽丽 8秒7秒11秒 A. 小军 B. 贝贝 C. 丽丽 11.秒针走30秒,走了()个大格。 A. 5 B. 6 C. 30 12.钟表滴答一声是1()。 A. 秒 B. 分 C. 时 二、填空题 13.比327少173的数是________。 14.6厘米=________毫米 3千米=________米 ________米=80分米 9000千克=________吨 5吨=________千克 80毫米=________厘米 4分=________秒 1分米-5厘米=________厘米 15.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冬瓜约重10________; 1个篮球约重500________; 1个苹果重250________,4个这样的苹果重1________; 小平的身高128________,体重35________;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三年级下册数学培优教案-3.6 速算与巧算 全国通用

6 速算与巧算 学习目标: 1、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能灵活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和减法的性质进行速算和巧算;渗透“化零为整”的思想。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连续减去几个减数等于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即减法的性质)。 教学难点: 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添上括号变符号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简便运算技巧,接下来我们一起参加一场数学抢答比赛吧! (PPT展示,学生抢答) 回顾小结:1、简算法则:加减法“凑整先算” 加法个位和凑十,减法末尾数相同。 2、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把能凑整的数放在一起先算,在交换数的位置时,每个数都要带着自己前面的运算符号搬家,才能使交换后的结果不变! 师:如果算式中有括号,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有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有括号的限制,我们不能随意将凑整的两个数带着符号搬家,那么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该如何进行速算与巧算呢?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探讨这类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板书课题) 二、思维探索 展示例1 计算

(1)15+(85+57)(2)62+(138-89) 师:第(1)题有哪些数能够凑整呢? 生:15与85 师:能先算15+85吗? 生:不能,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是呀,括号捆绑住了我们的运算顺序,要想不被捆绑,那该怎么做呢?生:去掉括号就可以解除捆绑了! 师:那能不能直接去掉括号呢? 生:可以吧! 师:那我们直接去掉括号,用凑整的方法计算下结果 生:15+85+57=157 师:那请同学们验证下没有去括号计算的结果是不是157. (学生自主验证) 生:也是157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可以直接去掉括号!因为直接去掉括号计算结果不变。 师:很好!括号前面是什么运算符号呢? 生:是加号! 师:也就是说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直接去掉括号,再进行凑整。 师:第(2)题有哪些数能够凑整呢? 生:62与138 师:能先算62+138吗? 生:不能,要先去括号 师:怎么去括号呢? 生: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直接去掉括号。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或板演,老师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规范) 小结:加减法计算中,为了简便计算,需要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直接去掉括号(即去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变)。

2020-2021上海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2021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选择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 A. 朝上 B. 朝下 C. 不确定 2.用18张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下面拼成的图形中()的周长最短. A. B. C. 3.的计算中,3×5=15,15表示15个()。 A. 一 B. 十 C. 百 4.测量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应该用()做单位。 A. 厘米 B. 吨 C. 千米 5.李莉家离学校500米,王强家离学校800米,李莉家和王强家相距()米。 A. 3000 B. 1300 C. 300或1300 6.下面是四位同学跑200米的时间,跑得最快的是()。 A. 1分50秒 B. 100秒 C. 108秒 D. 2分7.估算276+469的结果() A. 大于800 B. 小于800 C. 等于800 8.动物园里有 24 只小猴,小猴的只数是小鹿的3倍,小鹿有()只。 A. 8 B. 7 C. 9 9.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表示?()

A. B. C. 二、填空题 10.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有24人,参观猴子馆的有35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有17人.去动物园一共有________人. 11.一根铁丝正好围一个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用它围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8厘米,长是________厘米。 12.247×5的积是________位数;380×5的积的末尾有________个0。 13.如图:1号杯中装了________克水;估计2号杯中的水大约重________克。 14.在横线上填上“>”“<”或”=”。 86-27________69 620-180________800 711-425________296 58+39________87 321+450________771 286+454________630 15.5分=________秒 7000米=________千米 8吨=________千克 100毫米=________分米 16.一台吸尘器503元,一台电话机296元,妈妈买这两件商品大约需要准备________元。 17.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________,是________秒;秒针从数字1走到数字3,经过的时间是________. 18.在横线上填上“>”“<”或“=”. 1________ + 1﹣ ________ 8900千克________9吨 10厘米________1分米 三、解答题 19.三(3)班有45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漫画大王》的有37人,订《红树林》的有29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多少人? 20.给一张长方形纸的涂上红色,涂上黑色,涂上红色和黑色的部分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涂色? 21.下图中,长方形的周长是260米,它的长是多少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认识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 加减巧算

加减巧算 一、加法: 1.利用加法交换律 例如:254+158+246 我们首先观察发现254及246相加可以凑成整百,于是交换158和246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成254+246+158。 2.利用加法结合律 例如:365+458+242 我们发现后两个加数可以相加成整百数,于是变成365+(458+242)。 3.拆分加数 例如:568+203 我们发现203距离200较近,于是将203拆分成200+3,算式变成568+200+3。 例如:289+198 我们发现198距离200较近,于是将198改写成200-2,算是变成289+200-2。 二、减法: 1.交换减数位置: 例如:452-269-152 我们发现452-152能得整百数,于是交换减数位置,算式变成452-152-269。 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两个数的和: 例如:562-236-164 我们发现两个减数236及164的和能凑成整百,于是算式变成562-(236+164),注意括号里要变成两数相加。 2.拆分减数: 例如:313-102 我们发现减数102距离100较近,可以拆分成100+2,但是在减法算式里要变成313-100-2。例如:521-298 我们发现减数298距离300较近,可以拆分成300-2,但是注意在减法算式里要变成 521-300+2。 三、加减混合:

1.加减换位: 例如:526—257+274 可以将算式改为526+274—257。 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分别减去这两个数: 例如:568—(254+168) 我们可以打开括号,注意括号里的加号在打开括号后要变成减号,于是算式变成568—254—168,然后调整减数位置,因为568先减去168可以凑成整百数,于是算式变成568—168—254。 2、综合运用: 例如:57+68—57+68 很多同学盲目地写成(57+68)—(57+68)是错误的,我们发现第二个57前面是减号,可以和第一个57合并成57—57,而第二个68前面是加号,只能和第一个68合并成68+68,所以算式应变成 (57—57)+(68+68)。 例如:628—(254+128+146) 有些时候我们在同一道题中运用多种方法,总之一个原则,但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运算更加简便。如上题,我们发现628先减去括号里的128比较简便,余下两个数254及146恰好相加是整百,于是算式变为(628—128)—(254+146)。 四、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35分)。 355+260+140+245 645-180-245 548+52+468 60+255+40 702-54-46

青岛市实验小学 三年级 2019—2020年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青岛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2019—2020年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时间: 60分钟等级: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本部分共占37%)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生字.(8%) 兴奋 ..(xìng xīng)发人深省.(shěng xǐng)通(讯迅)磨(防坊)4.仿照例子写词语;写句子:(6%) (1)例:酸溜溜 (2)例:走近看;仿佛 ..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写出与“仿佛”意思相近的词语、;并从中选择一个造句. (2)用直线将下面有关联的内容连起来.(6%) 《山行》两岸青山相对出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停车坐爱枫林晚白银盘里一青螺 6.生活实践与运用.(6%) (1)有位同学给学校某兴趣小组起名字为“小飞侠”;你能猜一猜这是哪个兴趣小组吗?说说你的依据. 我猜是:小组;原因是: 2.试着给你喜欢的兴趣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参加. 我给小组;起名字为: 二、阅读与探究(本部分共占31%) (一) 卧薪尝胆(片段)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①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②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③晚上;就睡在柴草上.④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⑤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1.读句子;判断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 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1)“整整干了三年”表现出勾践夫妇受辱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 (2)一个“才”字;说明勾践回到自己的国家很不容易.() 2.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请用“”在文中画出来.(2%) 3.第二自然段已经用序号标注了五部分内容;请按要求填序号.(6%) (1)这段话中;与“卧薪”对应的内容是.() (2)这段话中;与“尝胆”对应的内容是.() (3)勾践卧薪尝胆的原因是.() 4.请用你积累的一个好词评价越王勾践.(2%) (二) 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的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里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了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遥遥;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的数不清.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也是非常保贵的肥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1.读读下面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不少于两条)(3%) 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万紫千红 ① ② 2.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用“”画出解释原因的句子.(2%) 1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