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设计

3.4.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设计
3.4.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设计

解:设蔬菜的种植面积为 x hm 2,养麦的种植面积为 y hm 2

根据题意,得:

5x + 4y =18 15x + y = 5

x = 2

解得丿

x

y = 2

承包田地的面积为: x+y=4 hm 2

人员安排为: 5x=5X 2=10(人);4y=4X 2=8(人) 答:这18位农民应承包4公顷田地,种植蔬菜和 养麦各2公顷,并安排10人种植蔬菜,8人种植养 麦,这样能使所有人都有工作且资金正好够用

?

1.某商场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后,甲商品加价50% 乙商品加价40%乍为标价,适逢元旦,商场举办促

答:甲商品的进价为 250元,乙商品的进价为 200 元.

课堂练习 销活动,甲商品打八折销售,乙商品打八五折酬宾, 某顾客购买甲、乙商品各 1件,共付款538元,已 知商场共盈利88元,求甲、乙两种商品的进价各 是多少元.

解:设甲商品的进价为 x 元,乙商品的进价为y 元, 根据题意,

x + y + 88= 538

.X (1+ 50%) X80%+ y (1 + 40%)

X85%=538.

通过课堂习题 练习,进一步 理解并掌握新 知,训练学生 举一反三的能 力

通过练习巩固 本课所学,创 设学生活动的 机会,及时发现 学生掌握新 知识的情况, 巩固并学习新 知识。

解得

丿

x = 250 $ =200

2.现用190张铁皮做盒子,每张铁皮可以做8个盒

《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

《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 一、现状分析 使用函数对数据进行处理是Excel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掌握。本节课的前一节内容是使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处理,相对于函数而言,公式的使用则简单的多,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掌握的较好,理解得也较透彻,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动求和的方法 2、掌握常用Excel函数(SUM、A VERAGE、MAX、MIN)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引入,体会在Excel中函数与公式的不同 2、通过“反应力”游戏理解Excel函数 3、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掌握常用Excel函数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主动思考、总结Excel函数的一般使用方法 三、关于教学策略、设想及预期结果 在Excel中函数的许多功能也可以用公式解决,但很多情况下函数要简单明了的多,为了使学生有这一认识,本节课的引入用了国际象棋棋盘放米粒的传说,要求学生计算结果,不仅使学生很容易领会公式与函数的不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一举两得。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函数中所引用的单元格格式。本节课,通过自动求和按钮引出函数,并设计“反应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Excel函数的意义。根据教材要求,需掌握的具体函数为SUM、A VERAGE、MAX、MIN,而Excel的函数有一百多个,本节课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探究Average函数的使用方法,掌握一般函数的使用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看书自学、对“对话框”窗口的探究能力等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一般使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 P P T演示文稿“函数。p p t”、E x c e l文件“初一成绩1、2、3、4.x l s等文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自动求和的方法 2、掌握常用Excel函数(SUM、A VERAGE、MAX、MIN)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引入,体会在Excel中函数与公式的不同 2、通过“反应力”游戏理解Excel函数 3、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掌握常用Excel函数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主动思考、总结Excel函数的一般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Excel函数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Excel函数、Excel函数运算范围的选择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使用函数对数据进行处理.ppt”、Excel文件“我的工作薄.xls”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棋盘上的麦粒:有一位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打算奖赏他。国王问他想要什么,宰相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左边棋盘上的第一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第2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作者:————————————————————————————————日期: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说 课 稿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导教师曾意 班级2013级1班 姓名唐倩 学号20130241201 2016年5月25日

?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数信学院2013级1班的唐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本课题是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数学第二册(下)第7章第一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先通过类比方法了解方程组的基本性质,结合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来深入学习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初步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下一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同时学会建立一般的,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能力、培育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使学生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会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是第七章的第一节,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初步认识,因而确定重、难点为: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

最新人教版 最小公倍数教案

《最小公倍数》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 2.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 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学号吧,我叫到学号的同学请起立,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出示: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是6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请站起来两次的同学再次起立,依次报出你们的学号。 师: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因为他们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公倍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报数游戏,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 (一)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 回忆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公因数的? 生可能:先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从这些因数中找出相同的因数就是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游戏中4和6的公倍数问题。 2. 自主探究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找出4和6的公倍数。 3. 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间互相讨论。(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4. 小结概念,课件演示集合图。 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公因数,这里让学生通过迁移的方法,很快地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请用你想到的方法找出6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集合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或者8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6 的倍数呢? 师: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8和24 15和25 三、课堂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6 2 和8 5和6 4 和9 3和9 5和10 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你能举个例子吗?

初中信息技术《Excel中公式的应用》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第四《Excel中公式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Excel公式的概念,输入方法以及公式的自动填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任务的解决,体会探索新知的过程并积累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查看帮助等),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带来正迁移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EXCELS输入公式的方法、单元格名称的引用、填充柄的使用。 难点:如何将数量关系转化为Excel中的公式并进行使用,即运算符的转换。 教法学法:任务驱动法主动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教学准备:计算机、电子教室控制系统 教学过程: 师:上课 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一位尊贵的嘉宾,看看大屏幕,再看看老师猜猜他是谁? 生:老师 师:恭喜大家,你们答错了 这样吧,为了便于大家猜出他是谁,我做一个他标志性的动作,请你看仔细: 谁? 生:xx

师:对,是我们 2.26 的小巨人姚明,这是姚明小时候的照片,实际上,姚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巨人的风采,据他父亲回忆姚明出生时的体重达到了5KG,你们能猜猜你出生时的体重或者想一想还记得你出生时的体重吗? 生:我出生时3.5KG我是3.8KG 师:好,问你一个同样的问题:你还记得你六个月、一周岁、两周岁时的体重吗?生:不记得 师:我知道,你信不信? 生:不信 师:大家信不信? 生:不信 师:噢,请你双ft 打开桌面上名为“八年级5班”的电子表格 找到B3单元格,在其中输入你出生时的体重,看看神奇的表格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C3\D3\E3中有了内容 师:是你输入的内容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输入的 生:不知道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看到表格下面的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三个问题,当你找到问题答案你也就知道为什么在后面的三个单元格中会出现内容了。好,现在开始生讨论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六个月、一周岁、 2 周岁时的体重和出生时的体重有什么关系? 生:六个月是出生时的 2 倍、一周岁是三倍、两周岁是四倍师:寥寥数语就总结出了这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教案格式样例(一节课) 教师XXX学科/班级XXXX 单元(可以不写)授课日期 课题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高对实际问题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将二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知识的对比学习,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3.通过多个相似例题的练习,提高自身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受加减消元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比观察、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就是用几种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本节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进一步探究。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知识上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关的方程和方程组,能力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准备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 提问同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随后叫同学举几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例1.小亮和小樱练习赛跑。如果小亮让小樱先跑10米,那么小亮跑5秒就追上小莹;如果小亮让小樱先跑4秒,那么小亮跑4秒就追上小樱。问两人每秒各跑多少米然后我们设小亮的速度为x,小樱的速度为y,根据题意我们很容 易得出下面一个方程组? ??=-=-x x y 44410x 5y 5 现在同学们开始从x=1,y=1依次代入上面的式子,看看当x,y 分别等于什么的时候这两个方程组成立了,比比哪位同学先找到。 大家是不是很快得出x=2,y=1的时候就能够成立了。 那么同学们肯定会想如果x,y 的值太大了还要一个个试吗,比如???=+=-53 10x y 2x y ①我们该怎么办呢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四、授新课(教学过程)(时间:20-25分钟)(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综合型提问)

《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4: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2.年级:八年级下 3.所用教材版本: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电子工业出版社 4.学时数:1学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八年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使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作表的编辑和美化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公式,完成对工作表中数据统计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特点来看,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输入数据、编辑、修饰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帮助老师计算学生考试总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课本资源,从单纯学习信息技术处理技能转为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使学生在独自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既满足对新知的渴求,又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中公式运算的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动手、细心认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操作探究相结合;体验Excel中的数据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式的概念及输入公式的基本操作步骤,学会创建、修改公式,正,能结合数学内容理解公式的概念并能灵活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创建和编辑公式、掌握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中的“做一做”和“试试看”练习体会掌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提示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互助,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懂得寻求协助,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知识,在电子表格使用公式计算数据中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如何操作,以及对知识点枯燥地讲解,而是安排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动手做,从中观察、体会、理解、掌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中对单元格的引用,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善于抓住典型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和“小博士”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任务、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

初中初一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初中初一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

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41~4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学会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能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教学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体育课上我们都报数,今天这节课上也请大家报数(1-30),但是你还要记住自身所报的数是多少。学生报数1、2、3...... 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有的同学一只手也没举,有的只举一只手,有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预设:没举手的同学报的数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3的倍数,举一只手的同学报的数有的是2的倍数,有的是3的倍数,举两只手的同学报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观察仔细,善于发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倍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以小游戏为载体引入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新课铺路搭桥。

EXcel公式的应用上课教案

EXcel公式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公式的作用 2.掌握常见算术运算的表示 3.理解单元格地址的引用 4.熟练掌握公式的编辑并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5.掌握Excel表中的数据复制以及公式的复制的操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Excel数值计算的强大优势,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提高学生科学、严谨的 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公式的编辑 2、教学难点:用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教授、演示法观察法自学法启发式。 四、教学媒体与素材准备 多媒体教室、Excel 2003和Word 2003制作的成绩表各一个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上节课在机房做的Excel表让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怎么利用公式去计算表中的数据。 师:什么是公式?(播放ppt)

Excel 中的公式是一种工作表中的数值进行计算的等式,它可以帮组用户快速的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公式以“=”开始,其后是公式的表达式。如“=1+2”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在excel 里用公式计算: ((34+25)*16-288)/8 例如:公式”=((34+25)*16-288)/8” =((34+25)*16-288)/8 除法运算符 乘法运算符 加法运算符 减法运算符

(有同学指出上来的这位同学的错误,或不规范的地方) 师总结:输入公式要注意: ?公式中没有大小括号之分,一律使用圆括号,圆括号可以是多层的. ?公式计算规则遵循先乘除,后加减,从左到右,括号优先. ?公式输入完毕按回车键,或按编辑栏中的“确定”按钮,在输入公式的单元中显示计算的结果. ?公式中的运算对象可以包括:数值和字符、单元格地址、函数等,如:=A2+B2+C2 师:请两位学生上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第一位同学的总分。 方法1:=69+86+86.5 方法2:=A2+B2+C2 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学生讨论) 师:假如这位同学的英语成绩登错了,那么我把它改过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两种方法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师演示) 当该同学的成绩改变时,公式2不需要修改; 师:请一位同学用你认为比较简便的方法算出剩下的四位同学的总分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假如现在有100位同学的总分需要你去统计,你还按照这种方法一个一个去算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公开课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情分析: 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 x+y=200, 2x-3=7, 3x+4y=3 y+z=5, x=y+10, 2y+1=5, 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最小公公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理解概念。

师:体育课上我们都报数,今天这节课上也请大家报数(1-30),但是你还要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生:报数1、2、3...... 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坐下)其他同学从他们起立的次数上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两次都要站起来吗? 生:我报的数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要站起来。师:说的好。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可以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报12的同学你能说说吗?生:我报的数12也是2和3公有的倍数,所以也要两次都站起来。师:说的有理。这样的数还有吗?生:18、24、30...... 师:像6、12、18等这些数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可以简称为是2和3

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想一想教学目标 1.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理解概念。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涪陵第十六中学:湛小刚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几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内容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出现的,为后面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打下了基础。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上强调独立、探索的今天,本节内容的作用无疑是很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理解它们解的含义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特殊性 2、能力目标: (1)会验证一对数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用类比思想迁移知识, 通过自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探索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引入生动古老的数学名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爱好数学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理解它们解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二、教学方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我首先采用激趣法,从“鸡兔同笼”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使用类比法与启发式教学的合用,通过类比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最后,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循循善诱,直观生动,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增大了教学容量. 三、学习方法:

(完整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消元法(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对方程组中的未知数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从而促成由未知向已知转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体会化归思想: (4)通过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训练,及选用合理、简捷的方法解方程组,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情感目标: 通过对比观察、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消元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 问题1: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73)1(=+y x 022)2(=+y

532)3(=-x 93)4(=+y x 问题2:你能把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改写成用x 表示y (或用y 表示x )的形式吗? 问题3:把(1)(2)两个方程合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吗?那由(3)(4)组成的呢? {73022)1(=+=+y x y ){2(53293=-=+x y x 二、情境引入 老师周末和朋友一起去逛街,我们各买了1双相同的鞋,两人一共消费了600元,我的朋友买了鞋之后又去买了2件T 恤,此次购物老师的朋友一共花了500元,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鞋和T 恤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吗? 请说一说你的方法 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三、技能试炼 你有办法求出这两个方程组的解吗? {73022=+=+y x y ){2(53293=-=+x y x 这两个方程组你解出来了吗? 谁能给大家说一说解上面两个方程组的方法和思路呢? 四、例题解析: 你能想出办法求出这个方程组吗?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倍数,请你填一填。 生:(1)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2)2的倍数有:(2,4,6,8,10,12,14……) 3的倍数有:(3,6,9,12,15,18……) 5的倍数有:(5,10,15,20,25……) 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倍数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不仅能对旧知进行复习,还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节课,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出示:4和6的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分别找到4和6的倍数有哪些,再找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最后看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师:我们也可以用下图这样表示: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想想12、24、36为什么填在中间部分?剩余的为什么填在两边?生:12、24、36是4和6的公倍数,所以填在中间,其余是它们各自的倍数。 师:我们在学习倍数的时候知道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只有最小的倍数,所以两个数也只有最小公倍数。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数学:12.3运用公式法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

12.3运用公式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对平方差公式特点的辨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训练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引导学生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将某些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多步骤分解因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12.3 A) 第二张(记作§12.3 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Ⅱ.新课讲解 [师]1.请看乘法公式

(a +b )(a -b )=a 2-b 2 (1)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a 2- b 2=(a +b )(a -b ) (2)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生]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因此是因式分解. [师]对,是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1)个等式可以看作是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2.公式讲解 [师]请大家观察式子a 2-b 2,找出它的特点. [生]是一个二项式,每项都可以化成整式的平方,整体来看是两个整式的平方差. [师]如果一个二项式,它能够化成两个整式的平方差,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分解成两个整式的和与差的积. 如x 2-16=(x )2-42=(x +4)(x -4). 9 m 2-4n 2=(3 m )2-(2n )2 =(3 m +2n )(3 m -2n ) 3.例题讲解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 2; (2)9a 2-4 1b 2. 解:(1)25-16x 2=52-(4x )2 =(5+4x )(5-4x ); (2)9a 2-41 b 2=(3a )2-(2 1b )2 =(3a +21b )(3a -2 1b ).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 +n )2-(m -n )2; (2)2x 3 -8x . 解:(1)9(m +n )2-(m -n )2 =[3(m +n )]2-(m -n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 课程名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 2、学会根据方程组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组。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孩子感受到做题简单。 教学重点: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方法与选择 教学难点:换元法 教学手段:PPT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 概念: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探索新知 新课导入: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 负一场得1分,我班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 比赛中得到40分。 那么我班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师:同学们,要是只能假设一个未知数,那么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老师,可以假设我班篮球队胜x场,则负(22-x)场。 列方程2x+(22-x)=40,然后就可以解出x的值了。 师:那么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由此导入二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假设我班篮球队胜x场,负y场,则可以列方程组: 2x+y=40 x+y=22 (分别解出x,y也可以求出答案是多少)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中间有什么联系啊?(目的:让学生更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生:老师,第一种方法里面就是把y用22-x代替了 师:非常棒!(此处给孩子灌输换元的思想,即代入法) (由此引入代入法的定义和用法) 定义:从一个方程中求出某一个未知数的表达式,再把它“代入 另一个方程,进行求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总结:代入法的解题步骤:1、变形2、代入3、求解4、写解 变式练习: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 3x-y=15① (1) 5x+3y-11=0② 解:由①得:y=3x-15③ 将③代入②得:5x+3(3x-15)-11=0

小学数学五年级《最小公倍数》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内容 课本P88~90 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教学难点 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与两个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导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长度为2 厘米、3 厘米的线段,到多少厘米时两条线段一样长?出示动画11用长方形摆正方形的动画 (二)探究新知 1.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学生先独立思考。 (2)再合作讨论自己是如何做的。 (3)全班交流。 2.小结:6,12,18,…是3 和2 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 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举例说明:求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出示动画12找2和3公倍数的动画

(2)学生的方法有: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8 公倍数:24,48,… 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大数翻倍法:8,16,24,… 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③分解质因数法: 8=2×2×2 6=2×3 8 和6 的最小公倍数包括8 和6 的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④画图法。 4.用喜欢的方法求12 和15 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 5.用分解质因数法求18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6.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4 和 5 13 和7 48 和1 6 1 7 和85 7.小结: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5,9][18,24][18,27][14,21] [32,40][25,45][26,39][54,63] 2.下面的说法对吗? 说一说你的理由。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8.1-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公开课)

课题8.1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 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 次 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 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 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 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 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学设计+研学案教学文案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学设计+研学案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利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70页的例3,及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七第5~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能利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数知识来解决,并能说出这样想的道理。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学习更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要使学生对于本节课有很好的收获,就必须得给本节课的学习加以趣味性,并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理念与策略】 这节课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教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安排“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过程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1、A4纸若干张,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装在11个小文件袋内。 2、强学生分成11个小组,每组3-4人,选好一名组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求下列各数的最小公倍数。 15和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 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 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问: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新课讲授】 出示教材第70页例3。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投影呈现情景图。(见教材第70页) 教师:请仔细看看题目装修的要求,你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二、学生讨论,理解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3点内容: ①“用的墙砖必须是整块”是什么意思? ②墙面的边长与墙砖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③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有多少种?最小的是多少? 三、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交流。 打开学具袋,拿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A4纸一张。 小组合作: (1)在A4纸上用长方形纸片拼成一个正方形。 (2)你用了()张纸片,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厘米。 四、教师引导,回顾反思,解决问题。 (1)能不能铺出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2)想一想:解决这道题目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墙面的边长还可以有6dm,12dm、18dm、24dm等等,最小的是6d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