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南孙治疗痛经用药经验
朱南孙医案(五)

朱南孙医案(五)六、养血柔肝治愈经前紧张症一例顾某,女,33岁。
初诊∶1975年7月24日。
主诉及病史∶素有痛经之疾。
周期准,结婚10年不孕,婚后渐有经前乳胀、头痛、精神抑郁、心烦心悸、咽痛、便坚诸症。
面色萎黄。
现经期将近,预兆明显。
诊查∶脉象弦细而数,舌红苔黄腻。
盆腔检查;子宫偏小。
1967年输卵管造影摄片示∶左侧通而不畅。
辨证∶肾阴虚弱,肝郁火旺。
治法∶清热养阴,疏肝润肠。
处方∶生熟地黄各9g丹皮9g赤芍9g川楝子12g桑椹9g枸杞子12g沙参9g麦冬9g全瓜萎12g柏子仁12g枳壳6g,5剂二诊∶7月31日。
服药后经水准期而转,乳胀已瘥,经量中等,腹痛已缓,大便通润,惟感神疲胸闷纳呆。
脉细数,舌红,苔黄腻。
湿蕴中焦,脾运失司。
治宜清化。
处方∶制川厚朴4.5g姜川连3g白术9g米仁12g全瓜萎12g柏子仁12g枳壳6g二至丸12g(包煎)5剂三诊∶8月5日。
经事已罢,治从养阴柔肝。
处方∶生熟地黄各9g枸杞子12g桑椹12g沙参9g麦冬6g白术6g白芍9g全瓜蒌12g柏子仁12g丝瓜络12g路路通12g,7剂自服以上清热养阴药后,虚热渐减,8月24日及9月21日两次行经,既无经前乳胀,亦无腹痛。
【按语】经前紧张症与月经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症状为乳胀、头痛、性情郁怒。
一般发作在行经前3~7天,或期中即开始有预感,经行乳胀即消,余症亦减;到下次经前重复发作,如此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延续数月或数年。
《黄帝内经》云。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发怒"。
说明病在肝与冲任,发病与情志不悦有一定关系,但情志不悦不是引起本症的主要因素,而是致病因素之一。
治疗本病一般以疏肝利气为主。
患者月经偏多,肾阴不足,肝经火旺,如于经前服疏肝利气药,恐使经来提前、量多,则阴更虚而火愈盛。
后以增液汤加减,养血柔肝,并予疏肝清肠之品,腑行通润,郁火自降。
七、祛风活血、疏化导滞治愈经前隐疹一例张某,女,22岁。
初诊∶1965年。
国医大师朱南孙父亲朱小南老中医10首经验方

国医大师朱南孙父亲朱小南老中医10首经验方一、加减固本汤组成:潞党参9g 焦白术9g 茯苓9g 牛角腮9g 杜仲9g 五味子4.5g 淡远志9g 陈阿胶9g 炒贯众9g 乌贼骨9g。
水煎服。
功效:填补肝肾,塞流固本。
临床应用:主治肝虚肾亏的顽固性崩漏。
本方系取傅青主固汤本去当归、山萸肉、甘草3味、加入牛角腮、陈阿胶、炒贯众、乌贼骨等化裁而成。
朱氏认为当归性温动血,故不用。
方中远志既可宁心安神,又止胞宫出血。
由于顽固性崩漏流血无度,肝肾均亏,八脉空虚,故参入牛角腮、阿胶类血肉有情、原胶质之品,填补冲任之脉。
贯众能清热解毒,与远志同用,其止胞宫出血具有卓效。
朱氏经验,逢久崩久漏者,嘱病家于隆冬封蛰之际,取阿胶、龟板胶、牛角腮等原味胶质药物,加用健脾和胃之品,熬煎成膏滋药,每日进服,则崩漏未止者可截止,已止者可巩固疗效。
二、止崩汤组成:潞党参9g 当归身6g 生地9g 白芍9g 山茱萸肉9g 女贞子9g 焦白术6g 青蒿6g 盐水炒黄柏9g 蒲黄炭9g 熟军炭3g 陈皮6g。
水煎服。
功效:补养阴血,清热调经。
临床应用:主治阴虚血亏,内有瘀热的崩漏,伴有头晕腰酸,颧红口燥,午后潮热,脉带数,苔黄等症。
朱氏认为崩漏一症的治疗,虽以补充气血,塞流止血为主,但若辨证为阴虚阳亢,内有瘀热者,纵用补涩法,亦无济于事,必须在补涩之中酌加清理瘀热之品,方能中鹄。
《济阴纲目》眉批中谓:“愚谓止涩之中,须寓清凉,而清凉之中,又须破瘀解结。
”故朱氏对这一类型的崩漏患者,常在养阴柔肝法中加入清热凉血,祛瘀行滞之功的熟军炭,蒲黄炭两味。
尤其是熟军炭是必用之品,既能推陈出新,引血归经,又腹痛便泻之副作用。
但兼有便秘一症,则熟军炭用量加至4.5g。
朱氏遇崩漏日久,尚有瘀热未清,应用补涩药无效者,也于补养药中熟军炭一味,每能应手而止。
三、加减艾附暖宫丸组成:陈艾叶6g 制香附9g 当归6g 续断9g 白芍6g 熟地9g 煨木香4.5g 台乌药6g 川楝子9g 黄芪9g 肉桂2.4g。
朱南孙治疗妇科顽症医案

朱南孙治疗妇科顽症医案本文引用自无微不至《朱南孙治疗妇科顽症医案》朱南孙治疗妇科顽症医案医话一.止血四法出血乃妇科一大症,如崩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经间出血、胎漏以及恶露不绝等,其中以崩漏最常见。
止血归纳四法,以求探讨。
1、通-祛瘀止血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致崩漏乃临床所常见,其因不一,或肝气郁结,气滞血凝,或郁久化热,血热煎熬成瘀,或经期感寒饮冷,寒凝血滞,或产后残瘀未尽,新生不得归经,或气虚运血无力,留滞成瘀,也有因血室未闭,误犯房事,热瘀交结。
由瘀致崩漏,必先祛瘀,瘀散脉通,出血自止。
常用祛瘀止血药蒲黄炭、大黄炭、山楂炭、花蕊石、牛角腮、茜草、三七末,以及仙鹤草合益母草。
常用中成药震灵丹。
血瘀有气滞、气虚、阳虚血寒、外伤脉络以及与寒、热、湿、痰等邪气夹杂之别,故运用祛瘀止血药需酌情与理气、清热、温经散寒、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相结合。
妊娠胎漏下血,前人忌用活血化瘀之品,血贵濡润宣通,安胎之方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可以促进血供,达到养血活血安胎之效,孕前有内异症、盆腔炎经常酸痛者尤宜。
久漏病人常伴全身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楚,乍见一派虚象,万不可见虚误补,细审常属虚中挟瘀之证,所谓“久漏必有瘀”,往往瘀血排出,流血即止,所伴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2、涩-止血塞流止崩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法。
三法需密切结合。
出血是一症状表现,其因有寒热虚实之别,故止涩塞流应与澄源并举。
若不审病源盲目止涩,往往塞而不止,即使暂时止住,也易复发。
临床选择具有双相调节或双重作用的止血药组方,如活血止血药:生地炭、地榆炭、侧柏叶、椿根皮、槐花、贯众炭;养阴止血药,生地炭、旱莲草、鹿含草、藕节炭;益气止血药:焦潞党参、焦白术、炒淮山药、欠实须、莲子须;补血止血药:地黄炭、蒲黄炒阿胶;固肾止血药:炒杜仲、炒续断、桑螵蛸、旱莲草、苎麻根、覆盆子、山茱萸、五倍子;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赤石脂等。
3、清-清热凉血妇科“崩症热多寒少”,热有实热、虚热之分。
青年期——一碗化膜汤调经止痛

青年期——一碗化膜汤调经止痛
青年期——一碗化膜汤调经止痛
长期从事临床妇科,朱南孙总结了女性生理病理特点——以阴虚火旺者居多,“女同胞应少吃油煎油炸食品,否则易上火,造成阴虚阳亢”。
(虽然真的很难以割爱,但小编听了这句话,决定号召女同事们都远离油炸食物!)
朱南孙说,女性养生的关键不在于吃多贵的补品、用多贵的保养品,而是要开心,“总是思虑愁闷,疾病就会跟着来,现在乳腺增生甚至乳腺癌比以前多,和年轻人思虑多、压力大有关”。
女孩子也要多运动,动中取静。
作为朱家长女,朱南孙年轻时像“男孩子”一样,爱好运动,她不让家人用小汽车接送,而是步行或脚蹬旱冰鞋上学。
那时,她喜欢打篮球、棒球,同时还喜欢唱戏、跳舞、吹口琴、演奏扬琴,是单位联欢会上的活跃分子,曾经登台演唱《四郎探母》等传统剧目,扮演铁镜公主。
她认为,运动和兴趣爱好不仅能使身体保持活力,还能带来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样,心情也会好很多。
朱南孙说,年轻女性不能大意,要学会自查身体。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痛经可导致其他疾病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不孕症。
“平时要注重腰部保暖,少穿露脐装,不过食生冷之物。
”
化膜汤:
对于痛经,她推荐用化膜汤:取三棱、莪术、生山楂各12克,炙乳香、没药各3克,青皮6克,血竭粉2克,生蒲黄24克,炒五灵脂
15克煎汤。
每次于经前7-10天服用,能治痛经,尤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炎引起的痛经。
朱南孙教授运用加味没竭汤治疗膜样痛经验案三则

朱南孙教授运用加味没竭汤治疗膜样痛经验案三则发表时间:2014-01-10T10:38:15.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李宛璇赵莉张婷婷(通讯作者) 朱南孙(指导) [导读] 膜样痛经,以其行经腹痛不移,随肉眼见大量瘀块排出阴道始缓,且瘀块经病理检析系子宫内膜而得名。
李宛璇赵莉张婷婷(通讯作者) 朱南孙(指导)(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437)【摘要】朱南孙教授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治见解独到,临床应用屡获奇效。
本文通过对朱南孙教授运用加味没竭汤治疗膜样痛经的临床案例与分析,探讨朱教授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
兹将朱师运用加味没竭汤治疗膜样痛经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关键词】朱南孙加味没竭汤膜样痛经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250-02朱南孙教授系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秉承家学,刻苦勤奋,悉心钻研医经,辨证论治妇科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认为妇人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查、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鹄。
我幸侍其临诊学习,现举验案三则以飧同道。
案例一:李某,34岁,2011年10月26日初诊。
主诉:痛经进行性加重十余年。
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初潮13岁,经期7天,周期28-30天,自测BBT双相,行经腹痛不移,如针刺刀割,有血块,块下痛减,伴肛门坠胀感。
生育史:0-0-0-0。
2011年2月24日外院盆腔核磁共振检查示:疑异位内膜结节。
10月19日B型超声波: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子宫后壁散在内膜异位灶,右卵巢周围积液,左卵巢囊性结构,左卵巢紧贴子宫,右卵巢周围见不规则无回声28*21*22mm,左卵巢内见回声区14*18*19mm。
外院用抑那通治疗三个月,末次月经10月8日。
时下便溏甚,口渴身重,时有腰酸乏力,夜寐梦多。
脉细弦,舌质暗苔薄黄腻,边有齿印,白带量多色黄。
证属湿热夹瘀交结,冲任气滞,肝肾耗损,治拟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利冲任。
朱南孙临床60年总结出100条用药经验,个个都是绝配,疗效非凡,学医必备

朱南孙临床60年总结出100条用药经验,个个都是绝配,疗效非凡,学医必备导读:朱南孙,女,主任医师,教授,沪上著名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以后随父从医解放后历任,全国首批名中医,现今为上海市首席名中医工作室主持人之一。
1.党参丹参党参益气,丹参活血,气行则血行,气充则血活,宜于气虚血瘀之痛经、经闭、月经过少等症,气血两虚兼有瘀滞者,再配当归、川芎。
丹参且能凉血安神,两药合用,又适于血虚血热,心烦不寐等症。
2.党参沙参二参相伍,益气养阴,宜于气阴两虚之不孕症、内异症、崩漏以及流产后、癌症术后放化疗等症。
病后虚羸,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咽干疼痛,舌质暗红,苔干少津者。
3.党参黄芪参芪健脾培中,益气升阳,凡妇脾肾气虚所致的崩中漏下、子宫脱垂、白带绵绵、胎漏、滑胎等症皆为首选之药。
对气血两虚之闭经,月经过少等,参芪入四物汤治崩中漏下,补气以生血。
4.当归熟地当归乃补血调经要药;熟地乃治阴亏血虚之主药,两药相伍,通守兼备,是妇科阴血亏虚之血枯、血燥之侍品。
5.当归白芍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血中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柔肝,静而敛阴,为血中阴药,两药合用,动静结合,养血理血,对血虚而瘀之证有效。
6.熟地白芍熟地基温入肾,白芍酸养入肝,肝肾并补,滋水涵木,宜于肝肾阴虚之诸症。
7.熟地砂仁熟地腻膈,久服滞脾碍胃;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且引气归肾。
砂仁(或用砂仁壳)配熟地,既可防熟地滋腻之弊,又可引熟地入肾。
8.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补中有通,通补结合,治血虚经闭、经少者必用,用量宜大,多至20~30g。
也用于慢性盆腔炎症、输卵管通而欠畅之不孕症,有疏通血脉之功。
9.生地白芍甘酸化阴,甘寒生津,养阴清热,柔肝敛阴,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内盛之经行先期、月经过多、经行烦中、妊娠恶阻、排卵期出血等,常配淡芩加强清肝之功。
10.生地熟地生地养阴凉血,熟地补血滋阴,凡肝肾不足、阴血亏虚而兼虚热之月经失调、不孕症、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运用。
名老中医朱南孙临床经验

朱南孙中医妇科名家朱南孙王采文胡国华整理编者按朱南孙,江南通人氏,出身于沪上著名的中医妇科世家,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妇科医疗协作中心主任。
1991年被定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1995年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是一位享誉全国的中医妇科名家。
朱氏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得祖父南山、父亲小南之薪传,加之刻意求新,探微索隐,领悟殊深,行医50余载,在中医妇科领域颇多建树。
临床辨治倡“从、合、守、变”四法。
对由输卵管阻塞所致的不孕症常用补气法以疏通络道。
以通、涩、清、养四法治崩漏,宁神定志,顾护胎元;辨虚实以治子宫肌瘤,巧用药对。
其所创制的“加味没竭汤”对原发性痛经疗效卓著,有关机理的研究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通过鉴定,曾获得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论著有《中医妇科临床手册》、《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朱南孙妇科临床秘验》等。
要以良心和尊严来从事医学实践。
要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作为首要关心的事。
———《世界医师会日内瓦宣言》朱南孙,女,江苏南通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1921年1月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
其祖父朱南山、父亲朱小南均是江南名医。
朱氏为朱小南的长女,自幼天资聪颖,性格刚毅,深得祖父钟爱,取其名“南孙”,意在期盼她日后不让须眉,继承家学,宏扬祖业。
朱氏从上海务本女中毕业后,就读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42年毕业前就随父襄诊。
初涉医林即置身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中,渐渐成为朱小南先生的得力助手。
1952年随父同入上海市卫生局主办的中医门诊所(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及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的前身)。
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副主任、岳阳医院妇科副主任、岳阳医院妇科研究室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妇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会理事、岳阳医院妇科顾问等职。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市中医妇科医疗协作中心主任。
海派妇科名老中医:朱南孙公布的家传师门验方

海派妇科名老中医:朱南孙公布的家传师门验方行之医话1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海派妇科名老中医朱南孙公布的家传师门验方一、加味没竭汤(又名化膜汤)组成:生蒲黄(包)24g 炒五灵脂(包)15g 三棱12g 莪术12g 炙乳香、没药(各)3g 生山楂12g 青皮6g 血竭粉2g(冲服)主治:妇女痛经,尤其膜样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
按:本方以蒲黄、血竭为主药,破气行滞,活血化瘀,月经间期起服,连服10帖,对膜样痛经有化散膜志和,膜散经畅,其痛自止。
月经过多,蒲黄、山楂炒用,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仙鹤草等,通涩并用,祛瘀生新。
偏寒,酌加小茴香、艾叶、炮姜;热瘀互结,加蒲公英、红藤、地丁草、败酱草、柴胡延胡等。
本方成药名:加味没竭片、痛经三号口服液(岳阳医院制)。
二、将军斩关汤组成:蒲黄炭(包)12g 炒五灵脂(包)12g 大黄炭6g 炮姜炭6g 茜草12g 益母草12g 仙鹤草15g 桑螵蛸、海螵蛸(各)12g 三七末2g(包吞)主治:虚中夹实(血瘀)之崩漏按:将军斩关汤由朱南山先生所创,小南先生承之,并撰文传之于后世,系朱氏妇科家传方。
原方组成是:大黄炭3g 巴戟天18g 仙鹤草18g 茯神9g 蒲黄炒阿胶9g 黄芪4.5g 炒当归9g 三七末0.9g 红茶汁送服。
全方“补气血而驱余邪,祛瘀而不伤正”,适用于虚中夹实之严重血崩症。
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即可关注更多精彩内容宗原方之旨加减化裁,方中以蒲黄炭、大黄炭为君,蒲黄炭合炒灵脂(失笑散)祛瘀止血定痛,五灵脂生则活血,炒则止血,且能制约蒲黄散血之过。
大黄炭“不仅无泻下作用,反而能厚肠胃,振食欲,并有清热祛瘀之力”,合炮姜炭,一热一寒,一攻一守,通涩并举。
益母草伍仙鹤草,亦为通涩之帖,且仙鹤草乃强壮止血帖,通补兼施。
茜草活血化瘀而止血;桑螵蛸配海螵蛸益肾摄冲;三七末化瘀止血之圣药,宗全方通涩并用,以通为主,寓攻于补,相得益彰,对于产后恶露不绝、徵瘕出血、崩漏不止属虚中挟实,瘀热内滞者,用之屡屡奏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肝 肾不 足 或 亏 损 冲
,
, ,
善 调 理 脾 胃 滞 气 为理 气 止 痛 之 要 药 卖证 之 痛经
、
。
常用 于
,
任俱 虚 精 血 之 本 已 不 足 行 经 之后 血 海 更 虚
,
制 香 附 广 郁金 制 香 附具 有 疏肝 理 气 调 经 止 痛 的功 效 效
。
胞脉失 于濡 养 因 而 发为 痛 经
四川 中医 》
第 年吸
卷 第
期
朱南孙治疗痛 经用药经验
上 海 市 嘉定 区 中 医 医 院 叶
、
红
。
痛经 是 妇科 常见 病症
,
。
在 临 床 上 见 于 妇女
。
着经 孕 产 乳各种 生 理 现象
,
、
、
在病理 情况 下
,
,
正值经 期 或 经 前后 周 期性 出现 小腹 疼 痛或痛
各 种 致 病 因 素 也 通 过 冲任 二 脉 引 起 妇 科 疾病
如徐 灵 胎 所说
,
,
引腰 能 甚 则 剧 痛 至 昏 厥 状
,
上 海 中医药大学
“
冲任 二 脉 皆起 于 胞 中 上 循 背
, ,
, ,
附属 岳 阳 医 院 朱 南 孙 教 授 在
,
余 年 的临证 实
, ,
里 为 经 络 之 海 此 皆血 之 所 从 生 而 胎 之 所 由
,
践 中 对 治 疗 痛 经 积 累 了丰 富 的经 验 主 张治疗
,
。
,
阳
。
强调 以 元气 的存 亡来判 断吉 凶 这就充分
、 、
,
或竹叶石膏 汤加 附子 或安宫 牛 黄 丸与 生脉散 并投等
,
。
章 次公 特 别 推崇 全 真益 气 汤 合 紫雪 丹
,
体 现 了 正 气 在 温病 的 发 生 发 展 转 归 方 面起 着 决 定 性 作 用 《条 辨 》 护 阳 气 的 理 论 及 其 方 顾
, , , ,
,
说 明 了 冲任二 脉 对 痛 经 这 一 病 证 的 出现 与 消失
有 着 密 切关 系
。
寒 凝 胞 中 湿 热 下 注 或 气 血 虚 弱 肝 肾虚 损 其
主 要 原 因 是 气 血 运 行 不 畅 导 致 痛 阻 冲任
, ,
分型论治 朱 老 认 为 治 病原 则 须 根 据《 内经 》 胜 平 所
, ,
、
养血敛 阴 柔肝止 痛
,
, ,
。
赤 芍 散 而 不 补 白芍 补 而
, ,
,
、
、
。
不 散 两 药合用 一 散一敛 一 泻一补 尤 宜于血
,
指 气滞 血 痪 《 致 余 论 》 出 经 来 往 往 见 格
于 有成 块 者 气 之 凝 也 将 行 而 痛 者 气 之 滞 也
,
虚挟疲有 热之痛经
、
,
、
、
、
、
、
、
、
。
两
药配合运 用 共 起 止 血 行 癖 止 痛 之 功 能 对 痛
经 量 多 有 血 块 者 非 常适 用
、
、
,
用药特点
。
。
及早抢救 验之临 床 确 系 良法
、
,
。
近代实验研究
药 推 动 了 温 病 治 疗 学 的 发 展 值得 进 一 步重 视
,
,
证 明 人参 参 麦 液 生 脉 散 及 各 种 益 气 扶 正 的
、
与研究
。
四川 中 医 》 劳
年 第
,
卷 第
。
期
寒 苔 白润 脉 沉
,
、
,
。
治 宜 温经 散寒 活血 止 痛
,
,
也 完 素《 寒 直格 泛 论 》 谓 伤
,
,
·
“
凡 治病 之 道 以 调
,
,
之脉
,
。
”
景 《 岳 全 书 》 若寒 凝 于经 或 因外 寒所
, ,
,
“
六 气 阴阳 使无偏 倾 各 守其 常 平 和 而 已
。 ”
逆 或 素 日不 慎 寒 凉 以 致 凝 结 不 行 则 留 聚 为
痛
。 ”
疗 痛 证 也 就 是 使 体 内动 静 平 衡 协 调
,
、
。
临证 可见 于 经
,
。
广 郁金 为血 分 之 气 药 具 有 活
, ,
、
期 或 经后 一 二 日小 腹 绵绵 作痛 经 色 黯 淡 经
,
血 祛 痕 而 制 止 疼 痛 行 气解 郁 而 疏 泄 肝 郁 的 功
两 药合 用 后 疏 肝 解 郁 活 血 调 经 止 痛 功 效
。
、
量 少 而 质薄
。
,
寒凝血癖 寒 为 阴 邪 其 性 凝 滞 极 易 与 血
,
,
怒 则 气上 逆 气上 逆 则六 输 不 通 温 气 不 行 凝
,
相结
而 妇 女 以 血 为本 月 经 的重 要 成 分是 血
,
,
,
血 蕴 里 而 不 散 津 液 涩 渗 著而 不 去 而 积 皆成
, , ,
若 气 候 骤 冷 着 衣 不 足 或 冒雨 涉 水等 因 素 致 使
,
常 选 用 炒 蒲 黄 妙 五 灵 脂 全 当归 丹 参 乳 香
、 、
、 、
、
、
以散癖 止 痛见 长
、
。
适 用 于 气滞 血 癖 之 痛 经
,
。
没药 制 香 附 生 白芍 炙 甘 草 党 参 黄 蔑 白
玄 胡索 川 徕 子 玄胡索 为 活血 行 气 止 痛 之
要 药 其 功 能 既 能 人 血 分 以 活血 祛 癣 又 能 人 气
。
柴 胡 玄 胡 两 药 皆入 肝 经 疏 肝 理 气 活 血
, ,
……
。
气为 血 之 帅 血 为 气 之 母 气 行 则 血 行
, ,气滞 则 血 滞 滞 甚 则 成癖
,
,
。
临 床 可见 于 经 前 一
,
、
刘 寄 奴 石 见 穿 两 药 均俱 有 破 血 通 经 散
、
、
二 日 或 经 期 中小 腹 胀 痛 拒 按 经 量 少 或 行 经 不 畅 经色紫黯有 块 血 块 排 出疼 痛 可减 经 净 后
,
巴戟 冤 丝 子 从蓉 拘祀 子 杜 仲 山英 肉 生 白
、
。
三七 具有化疲 止血 活
, ,
、
芍 全 当归 丹 参 柴 胡 广 郁金 川 谏 子 制 香
附 川芍 炒蒲 黄 陈 皮 红 花 乳 香 没 药 血 竭 等治 疗
。
、
血 定 痛 的功 效 三 七 甘 温 微 苦 人 血 分 功 善 止 血 又 能 化 疲 生 新 而 有 止 血 不 留癖 之 特 长
痛 经 重 在 活 血 化 癖 调 理 冲任 兹 将 朱 老 治 疗 痛
,
系
。
明于 冲任 之 故 则 本 源 同 悉 而 复 所 生 之
,
病 千条 万绪 可 以 测 知其所 以起
、
,
。 ”
这充分说 明
。
经 的经验选介 如下
。
了 冲任 二 脉 对 女 性 生 理 病 理 的 重 要 作 用
, ,
也
病 因病机 痛经一 证 病 因多端 无 论是 因气滞 血 痰
, ,
疲 止 痛 的 作 用 两 药 合 用 活血 止 痛 作 用 更 强
、
,
,
。
青 皮 陈 皮 青 皮 性 烈 偏 于疏 肝破 气 消积 化滞 陈皮性 缓 偏 于健脾 行 气 燥 湿 化 痰
, ,
、
疼 痛 自消
、
。
常伴 有 胸 胁 乳 房 作 胀 舌 质 黯 或 见
。
、
、
。
两
癖点 脉 弦或 弦滑
、
, , , , ,
。
伴
,
参是 治 疗 痛 经 必 用 之 品
、
。
有 神疲 乏 力 面 色 萎 黄 或 食 欲 不 振 舌 质 淡 苔
乳 香 没 药 两 药 皆能 活血 祛 癖 行 气 止 痛
,
,
薄白 脉细弱
,
,
。
治 宜 补 气健 脾 养 血 止 痛
、 、
,
。
朱老
、 、
两药 常相互 为 用
。
乳 香偏 于调 气止 痛 没药 则
,
,
、
克 的 效 果 也是 受吴 氏 顾 护 阳 气 的 理 论及 方药
,
竭 痰涎奎盛 大便秘结 脉 来 细数等
, ,
,
,
,
。
后 世对
, ,
其 治 疗 或 采 用 安 宫 牛 黄 丸 与参 附汤 同 用 或 附
子 配羚羊 角 或 人 参 大 黄 并 用 或 取人 参 犀 角
, ,
运用 的 启 发 而创制 的 综 上 所 述 《条 辨 》 治 温 病 亦 不 轻 视 护 论
气分 能 消 积 行 气 止 痛 临 床 上 常相 须 为 用
, ,
。
然
奴 血竭粉等
,
、
。
三 棱 偏 人 血 分 破 血 力较 羲 术 佳 面 获 术 则偏人
,
,
气血 虚 弱 气 血 之 间 相 互 依 存 相 互 资 生
,
气 分 行 气 消 积 之 力大 于 三 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