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王建宏版(总结)

艺术概论-王建宏版(总结)
艺术概论-王建宏版(总结)

名词解释

①艺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往、表意的工具盒方式。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再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艺术语言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属于艺术知觉的结构层次。

②艺术风格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在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它原来的含义是“柱子”、“棍子”,后来把写字的棍子叫“风格”。

③艺术格调

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成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④艺术品位

-

艺术作品中不同品位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与精雕细琢、严谨精细的作品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反映了艺术家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岁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爱和喜好,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品位的艺术作品。所谓“品位”,原是矿物学上的术语,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愈高,品位愈高。

⑤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得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艺术美是美得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艺术家艺术造诣的极致,也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

⑥艺术形象

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由是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他们的基本特征确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

什么是艺术概论

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

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可以看作是全书的总论,它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讨论了艺术的本质、各门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外部建立起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后三章是第二部分,它深入到艺术的立体,系统研究了创作主体、创作活动、创作成果以及创作后的艺术归属问题,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

学习《艺术概论》的目的

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较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理论、原则。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能够创造出鼓舞人的优秀作品。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生产、艺术的三大特征。

|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①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②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生产:①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②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①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②艺术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③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典型、情感

"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集中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①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②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③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造。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造出来的。它和一般艺术既联系又有区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情感:情感性是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就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原始状态的艺术类型

㈠造型艺术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造型艺术包括由工具演变而成的石料或骨、角等材料的装饰性工艺品。

㈡歌舞艺术是舞蹈、音乐和文学“三位一体”的。

艺术门类的划分

①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空间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

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时间艺术(音乐、文学、曲艺等);时空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②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视觉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

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想象艺术:包括文学。

③~

④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

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

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综合艺术,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艺术分类方法:从艺术作品在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情感意念的关系来看,由于侧重点不同,艺术形态就形成或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据此又分为两个类型: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从艺术作品的功能看,以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为依据,又分为两个类型: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以艺术形象展示的方式为标准,又分为两个类型: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

美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和书法、篆刻等。

美术的特征:①造型性(是基本手段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②静止性(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不同于某些艺术种类所创造可视的活动图像。)

美术的主要类型: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工业设计、书法。

$

音乐: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音乐的主要特征:音乐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情,即情感。

音乐的类型:声乐和器乐。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蹈的主要特征:①动作性动作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有一定的标准。

1.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2.必须有内涵。

3.要将就形式美。

4.;

5.要注重风格。

②抒情性舞蹈长于抒情。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舞蹈总是与音乐共生共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与音乐比较,在表现手段、展示方式、感知方式等几个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所以要结合在一起,主要因为:1.舞蹈与音乐存在共同点,包括节奏。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

舞蹈的类型:①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②按美学特征划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

戏剧: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

]

戏剧的四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戏剧的主要特征:戏剧行动、戏剧冲突。

戏剧的主要类型:悲剧、喜剧、正剧。

摄影: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它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

摄影的主要特征:①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

②光与影的艺术

摄影艺术的类型:①按题材分为,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

②按体裁分为,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

电影电视: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艺术,同时又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艺术。

电影电视的主要特征:①运动的画面语言。

②声话结合

③时空转换的自由性

④追求逼真

电影电视的类型:电影: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

电视:①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

②电视文献片。

!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因此也称为语言艺术。

文学的主要特征:①形象塑造的间接性。

②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文学类型:①二分法:韵文和散文,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方式。

②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这是欧洲传统的划分方式。

③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在现当代“四分法”是中国文学届划分文学体裁的主要方式。

建筑与园林:都是实用艺术,而且都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

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建筑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与实体统一。

②艺术与技术结合。

③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的类型: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

园林: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园林的主要特征:①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②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③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

这些要素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

园林的类型:庭园、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城市绿化地带、自然风景区。从

世界范围来看,又形成了三个流派,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园林和建筑都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是一定意义上的环境艺术,都是在地面上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可移动。由于功能与特点上的这些相同之外,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

鉴赏中西方绘画的特点: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以为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

中国画的代表:水墨画。

水墨画主要使用墨和水质颜料,主要用线条勾画形象,十分重视笔墨技法,采取三点透视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形象创造和画面构图有更大的自由度。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重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画与书法渊源极深。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朱红印章不仅有某些说明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点缀画面,增加韵味和美感。画与诗、书、印的结合,也是中国画突出的特点之一。《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它的作者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西方画的代表:油画。

油画因使用油质颜料而得名,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大发展。油画色彩丰富,能体现色调层次、光线、质感和空间感,能真实生动地描绘一切有形事物。油画的传统观念重视对于自然的忠实,崇尚“摹仿”说。油画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创造了辉煌成果,对世界绘画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创作于四十年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幅画所描绘的主要是一个微带笑意的妇女端庄娴静而显示出一种自在、愉悦的心情。

:

书法的内涵、类型、作品及其作者、时代。

书法的内涵:书法有特定的内涵,即专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因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还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

书法的类型:根据字体不同,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钟鼎文是典型表现。秦汉之际,篆书演化为隶书,待魏晋南北朝,楷书盛行起来。然后又出现行书和草书。

作品作者及时代: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兰亭序》。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板桥全集》等。

世界园林三大流派、列举四处中国北方与南方园林

世界园林三大流派: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中国北方园林:北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南方园林:苏州沧浪亭、狮子林、宁波的天一阁、海宁安阑园等。

: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念及其代表人物准艺术发展的标志。

(一)游戏说。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理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风靡一时,为许多人所信奉。“游戏”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讲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二)巫术说。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和泰勒。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两类,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则称为“接触律”或“触染律”。巫师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可见巫术便是原始人凭借想象来控制自然力的一种工具。

(三)模仿说。模仿论是在古希腊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在长时期内成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种传统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这一理论,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模仿出于人的天性,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点。他认为由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艺术。

(四)表现说。认为伊苏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传达出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认为艺术史艺术家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自十九世纪以后,艺术起源于表现(交流)的学说,在西方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美国当代美学家朗格等。

(五)劳动说。在艺术发生的诸多理论中,劳动说为研究艺术的发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受到了众多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重视。代表人物有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俄国的普列汉洛夫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沃拉斯切克研究了原始人的音乐和舞蹈,指出原始人的歌唱和舞蹈有赖于节奏,而节奏又是在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毕歇尔印证大量资料证实了这个观点,希尔恩说,在大洋洲的部族那里是可以看到劳动与歌舞的关系的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那里个人与个人之间需要一种最密切的合作”,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艺术发生于劳动,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与制约。

(一)[

(二)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哲学是远离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虽然它们与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着的。

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是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

②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关系中低位不同,有人占据着统治阶级的低位,有人处于被统治阶级的低位。因而必然有表现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有被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

③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

④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

制约:但是,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括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③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影响: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经济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制约:关于政治的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错误观点:

①认为“政治史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这种观点的错误是:首先,从理论分析上说,把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政治,也就是归结为思想关系,从而否定“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其次,从实践检验来看,政治不能决定艺术。

②认为“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这种观点的错误是:不管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意愿如何,“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四)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首先,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①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②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

③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④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表现在:

①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②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

③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制约:其次,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从跟本上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

①宗教史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②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③宗教的对象时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④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劝人到彼岸直接去寻求精神慰藉;艺术史生活的教科书,鼓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它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⑤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宗教对艺术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影响: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是,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对艺术发展起另外一种作用。制约:关于道德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错误的观点:

①认为道德与艺术史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②道德与艺术史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

(五)!

(六)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①哲学通过没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②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③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④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制约:艺术与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①它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

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

$

③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通过情感的感染影响人的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哲学以理服人,通过方法论影响社会生活。

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和类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前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

②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继承关系表现得更明显突出。

③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

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原则。

①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批判,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②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两种错误。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条件:一般来说,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只有风格相似的艺术才具有继承的可能性。

类型:①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这是艺术发展过程中量的渐进,它往往表现在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之间,继承效果是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完善。

②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既有量的渐进,也是有质的飞跃断裂。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的世界性: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第四章

艺术家的修养: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思想

2深厚的文化素养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 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 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 独特

的记忆力}

5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艺术创作过程: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

艺术灵感:所谓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自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起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无意识和本能意识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伙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形象思维特征:贯穿艺术思维的始终,起着配合和论据的作用。

艺术创作方法两大主论:1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2 浪漫主义创作{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艺术流派命名的依据?并举两个例子。

依据:1以艺术倾向、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命名,如浪漫派、古典派、象征派等;2以艺术大师的名字命名,如中国京剧梅兰芳开创的梅派、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开创的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等;3以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命名,如中国的桐城派、岭南画派,西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画派等。

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组成。

①题材:题材的概念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

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这是广义的题材的概念。这种广义的题材概念与一部具体作品中的题材相比,它是宽泛的,带有归类的性质。它体现出来的不是具体作品中题材的独特性,而是与其他作品的题材的共性特征。另一种是狭义的题材的概念,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②主题:“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

“主题”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从对外国文艺理论的翻译中自日本引进我国的。在我国的古文论中与主题相似的概念有“意”、“义”、“旨”、“主脑”、“主旨”等。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作品的主题往往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这是有道理的。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

艺术语言的类型、特点、意境和意蕴

类型:①文学语言:是有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组成的

②美术语言:有颜料、木石、泥巴、金属、体积、色彩、线条、笔墨等材料因素

组成

③音乐语言:是诉诸听觉的音响,包含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

因素

④舞蹈语言:是人体的规范化了的有韵律、节奏的动作

⑤戏剧与电影的语言;: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动作,电影是画面、蒙太奇。

特点:艺术语言是感性的具体的,多意义的。与意蕴的多层次有关,其次与艺术形象的具体性、非概念性有关。具有历史的生成性与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不同感受和体验相关联。意境:所谓意境,首先是情与景的交融,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

景物的融合。

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的构造

第一部分是“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首先是艺术家,是他们为艺术的接受提供了最直接的对象---艺术作品。其次是批评家,第三是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他们虽然不对具体的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直接的作用,但是他们却能通过对艺术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来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批评家的批评方法;艺术史家的史学观;艺术世界中作品的传播方式;艺术世界中的惯例和制度,并通过它们间接影响艺术接受的潮流与趋向。第四十艺术史家。艺术史家一方面是历史中艺术作品的直接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是艺术传统的保存着和阐释者。对于艺术接受来说,艺术史家的作用和力量像批评家一样是巨大的。第五,在艺术世界中,还有一大批在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

.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中的第二部分是各种艺术机构,在美术中,它们首先是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等展览和收藏机构,在音乐、戏剧和电影中,则是剧场、音乐厅、电影院等。可以说它们是“艺术世界”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接受的社会中介机构,并且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中介机构,由此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中的第三个重要部分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他们是在人类历史和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艺术的接受具有约定俗成的强制、调节力量和导向作用。

“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①中介性:所谓中介性,首先是指艺术世界能在艺术家与观众、艺术作品与接受活动之

间起沟通的桥梁作用、

②接受性:艺术世界作为艺术接受的中介环节,它自身就表现出接受性。在中介体制中,

接受与传播史密不可分的。中介体制的接受性与中介性的统一只不过是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已。因为相对于艺术作品来说,中介体制的活动首先是接受活动,而相对于大众的接受活动来说,中介体制则是传播的中介。

③主动性:艺术世界作为艺术接受活动的中介,它并不是被动地把艺术家们的作品毫

无选择地介绍给接受者的,而是各个机构、各个环节都以自身的特点和方式主动地参与到接受活动中,影响并导向艺术接受的趋势、潮流、深度与广度。

④制度性与惯例性:艺术世界是一个味艺术创造和审美接受而设立的专门化世界。这

种专业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以它的制度和惯例来维持的。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①《

②艺术展览馆:艺术展览馆是艺术世界中中介体制之一,是美术接受和传播的重要易

购和场所,它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他的作品走向社会接受过程的第一步;从大众接受角度看,艺术展览馆是他们了解、感受当代艺术作品的最初环节;了解、感受当代艺术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的重要中介。

③新闻媒介:在艺术接受的环境与中介中,新闻媒介显然并不是艺术世界中的一部分,

但它却是艺术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中介。

④艺术出版社:艺术作品存在的特点在于它的原作性。除了个别品种如版画能通过有

限复制而不失其原作的审美价值外,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原作性的含义上,起审美

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特征虽然能以展览的形式给予保证,并能使作品有一定的接受面,但是它的传播和接受在范围到底是有限的。艺术出版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⑤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曾被人比喻为“艺术作品的陵墓”。艺术接受之所以要通过

艺术博物馆这一中介环节,除了艺术作品的原作性特征外,还与他对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严格选择有关系。

⑥艺术市场:艺术作品就其本质而言是审美对象、精神产品,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它又可以成为艺术市场中交换的对象,具有商品的属性。从艺术接受的角度看,艺术市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中介性环节。

⑦艺术院校: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位位社会提供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人,都首先是以

一个学习者、接受者的身份开始的。这一事实可以说明艺术院校和艺术教育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艺术批评的特征

①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②:

③艺术批评还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

接受。

④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哎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艺术欣赏的过程

㈠准备阶段

①定向与期待

②审美态度的形成: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审美态

度的形成过程。

㈡初级阶段

①知觉----完形与弥散:在艺术接受和欣赏的初级阶段,视、听知觉是接受的主要

方式。

②^

③知觉----错觉:1、空间错觉2、物象错觉及其他

④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㈢高级阶段

①理解:艺术作品不仅是试听知觉的接受对象,而且也是理解的对象。

1、理解和前理解

2、理解的循环

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②体验: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

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

③回味:回味是接受者对所接受的艺术作品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艺术作品发挥

其功能的重要环节。

艺术共鸣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就称其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会因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方

式而又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艺术欣赏中,共鸣现象的产生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其中包括生活在不同文化传统、社会阶层中的民族和阶级对共鸣的影响。

艺术的社会功能

㈠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名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在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这就是艺术的认识功能。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用。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不同的艺术种类和形态中会不同在侧重和表现。从整体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总之,艺术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各个方面,对此,我们不应做狭义的理解。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除了认识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科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抽象真理,艺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而且同时能够激动的情绪,使人产生的感受与感动;科学可以作用于人的理知,艺术则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理知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不同于科学的特殊作用即美感作用,或叫审美作用。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并不是说艺术中的某一种作品是以认识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是以教育功能为主,第三类作品则是以审美功能为主。我们说艺术中有真、有善、有美,也并不是说在艺术中真、善、美是相互分割、互不相关的。如果那样看待问题,就割裂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割裂了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审美教育的特点

①“寓教于乐”

艺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可概括为“寓教于乐”四个字。“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艺术审美教育的“寓教于乐”这一特点说明,审美教育实际上涉及到艺术功能的各个方面,而不仅只是对美的形式的教育。

②“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得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也就是说,艺术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

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及意义

审美教育的意义虽然早在孔子的言论中已有一些表述,但真正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则是近现代的事。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说明美育,也即审美教育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美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除了需要审美教育外,德育、智育、体育的参与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反作用,审美教育对直觉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对于人的智能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第三,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

的教育。总之,不管是从哪种意义说,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的意义

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③建立正确的美学观念

④提高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得能力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艺术概论》总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常识 1.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这应该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2.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3.法国雕塑家罗丹:“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这句话是要说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审美欣赏的主体差异性。 二、概念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该学说认为理念、道等是超然于物我之外的,但无法解释理念、道从何而来,因此客观精神说无法科学揭示艺术的本质。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观看法,主张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康德,尼采。主观精神说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夸大了艺术家的主体性,无法全面解释艺术的本质。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该学说认为艺术只是生活的代替品,艺术自身没有内在的价值,没有自己的规律,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偏见。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5.艺术真实:是指通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假定性的艺术情境表现高度抽象了的生活真实,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化的真实,是一切艺术生产的共同规律。 三、思考 1.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题思路: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大致上是平衡发展的。但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发展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所以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比如古希腊时期、莎士比亚时代的艺术,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然而,到了物质生产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却没有出现同类作品的繁盛。 2. 简单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题思路:丑作为审美活动的负价值,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美背道而驰。但是生活

!影视艺术概论要点总结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展现在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在特定的多维空间中塑造直观视听形象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形式。 综合性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他艺术形式给人的是视觉或听觉的感受,而影视艺术兼具时间空间艺术两者之长,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和空间艺术的造型性结合起来,既是在空间中延续的时间艺术,又是在时间中展现的空间艺术,从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崭新艺术。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1,文学为影视改编带来丰富的可能性 2,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对影视艺术的濡染和渗透 3,影视艺术具有文学性 三、什么是艺术的文学性? P7 四、影视画面的造型性 与绘画相比,电影的造型性有共同特点: 1,边框的存在,无论电视还是电影屏幕,都有个长方形的边框,影像被框在其中 2,焦点透视法则的遵循。影视创作与西方写实绘画一样,都是在二维的平面上显示三维的“逼真幻象”。3,光影的运用。对于影视艺术来讲,光线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造型元素和手段。 五、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有哪些? 1,音乐能为影片创造特定的气氛基调,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感染力。 2,加深人物心理的刻画。 3,对于蒙太奇镜头的连接具有连贯作用。 4,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起着歌颂、赞美等评论作用。 5,深化主题思想 六、影视艺术的逼真性 1.影视艺术的真实性分为:直觉真实、心理真实、技术真实三种 2.影视艺术的技术真实分为看得见的特技和看不见的特技两种。 七、怎样理解影视艺术是艺术品也是商品? 商业利润的追求,决定电影艺术的生产、发展、没有商业性,电影的艺术性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因,。同时,艺术性增强促进了电影业的繁荣。电影的价值包含了精神影响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生产者和发行人来说,经济效益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观众,艺术性是第一追求。经济效益是电影生产的动力,艺术性是电影的观众。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以吸引观众为前提,而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就是电影的艺术性。中国电影要想走向国际市场,抗衡好莱坞电影,在关注艺术性的同时要加强商业运作。 八、好莱坞电影的产业形态 1、首先是电影的生产。好莱坞通过判断市场利润来选择故事题材和拍摄类型 2、其次是发行制度。好莱坞较早使用分账发行制,为其成功的商业运作提供了保证。“利润均沾,风险共担” 3、促销制度。通过网络宣传、网络广告、发布网上新闻等进行更大规模更快速的宣传造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经济效益,拉近了观众距离。 九、构图的定义及分类。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的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影视构图是相对于传统造型艺术的构图,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具有运动性。 第一种,分为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 第二种,分为技术性、艺术性、哲理性。其中艺术性又可分为意义延伸性、象征性、情绪性。 第三种,分为纪实性和象征性。 十、色彩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十一、照明的三个基本元素:光的方向、性质、强度。 光的方向:分为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 光的性质:分为人工光、自然光 光的相对强度:决定因素:光源发光强度、被照对象与光源的距离 十二、运动镜头分为:推拉摇移升降跟 推:被摄物位置不变,摄像机向前缓缓移动或急速推进的镜头。 作用:1,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 2,突出细节,突出重要情节因素或与表现主题有关的喜剧元素 3,强化人物情绪,作为转场镜头 4,模拟视线的集中与投向 5,推摄速度影响画面节奏 拉:与推相反,将摄相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 摇:摄像机机位不动,机身做上下、左右的旋转运动。 移:摄像机沿着水平或垂直方向做横向或纵向移动拍摄的镜头 跟:跟镜头又称“跟拍”摄像机跟随者运动这的被摄物体一起运动拍摄的画面 十三、景别 景别指摄像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而造成画面上的形象的大小。它的大小与摄影镜头的焦距焦距有关。画面中人物大小是划分景别的参照物。景别分类: 1,远景。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的电影画面。 2,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3,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 4,近景。腰部或胸部以上。 5,特写。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6,中近景。腰部以上。 十四、无声源音乐 无声源音乐,发声体不属于故事空间,创作者为了渲染影片情绪而匹配的音乐,习惯上成为配乐。作用是1,按暗示主题 2,渲染主题 3,连接段落,简化叙事 4,揭示主题。 十五、音响的作用? 1,增强真实感。对自然音响的还原。 2,扩展叙事空间。画外空间和画内空间。3,聚焦叙事主体。音画合一。4,表现人物心理。

(精选)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

“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艺术概论复习总结

精心整理 艺术概论复习总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洛神赋图》相传为东晋大画家C 的作品。 《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 A.王羲之 B.钟繇 C.顾恺之 D.张芝 2. A. 3.曲:[1] A. 4. A. 5. A. 6. A. 7.1980 A. 8. B.赵丹 C.秦怡 D.李默然 9.《草叶集》是美国作家B.惠特曼的作品。 惠特曼(WaltWhitman1819-1892)《草叶集》(LeavesofGrass)6.哈里叶...2009-5-7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A.海明威 B.惠特曼 C.梁启超 D.德莱塞 10.梁启超在文学上积极鼓吹"小说界革命"。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小说界革命”观点外,沿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思路,鼓吹“新小说”,强.别士、楚卿、松岑、陶佑曾等人纷纷发表文章,他们除了赞同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观点外,沿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思路,鼓吹“新小说”,强调小说改造社会功用.

A.蔡元培 B.胡适 C.梁启超 D.黄遵宪 11."吴带当风"是指“画圣”之称的吴道子的绘画风格。 吴带当风”是指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他以独创的佛教美术样式“吴家样”盛名传世,至今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吴道子(约686一?)中国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垂拱二年(686),卒于上元元年(760)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克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 A.吴道子 B.曹不兴 C.苏轼 D.吴镇 12. 李贺 鬼”, 、《金补充: A. 13." A. 14. 比较研究《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并不是没有主题,它的主题就是荒诞。本文对“反主题”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荒诞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传播四要素是艺术信息、即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和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考量。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影响民俗艺术传播的四个要素,即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考量,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民俗艺术的有效传播和传承发展。 16.根据审美需要,建筑可以分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等。 围绕建筑、艺术和建筑艺术三者的本质和内在关系,对建筑艺术鉴赏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建筑审美学:建筑艺术鉴赏原理之研究》以经典美学为基础,运用当代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成果,论证了建筑艺术的本质精神和构成关系,系统阐述了建筑艺术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

●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人们对艺术的基本问题的思考的统称,主要回答艺术是什么?来 自何处?以及为什么人等问题,构成关于艺术的性质、属性或特征的基本看法系统。艺术观念问题历来是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何为艺术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或文化传统中的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随着时代条件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一、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 ●西方艺术观念的演变 …… ●马克思提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理论的方式,这种方式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方法,对感性世界进行概念化,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提炼出各种科学、哲学等理论范畴和体系,以此在认识上来掌握世界, 第二种是宗教的方式,这种方式以超越的彼岸世界为对象,采用幻想的方式,将世界把握为各种宗教形象、教义和故事 第三种是实践精神的方式,这种方式以现实物质世界为对象,通过种种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并使主体的精神和存在也得到改造, 第四种就是艺术的方式,不同于其他三种方式,艺术通过人的审美能力与对象世界直接沟通,而获得一种对世界的整体与细节、内容与形式、表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相统一的把握。艺术可以为人们提供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途径,是一种高级的智性活动,而非单纯娱乐。艺术的掌握,是凭借情感形象、形式和直观,而非依靠概念和逻辑。艺术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一个论断是马克思对艺术特性和价值的准确概括,马克思将艺术看作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一论断再次强调了艺术和世界的关系,所谓的掌握世界,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而是人与对象世界之间更全面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来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实现对人的本性的真正占有。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想象性,典型性和形式性。 ●艺术的主要功能 1审美认识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而又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生动地展现了12世纪中国都市生活的风貌。通过美术,我们可以回溯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这就是强调的艺术的认知意义。 2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接受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领略其中展示的真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进而得到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和跃迁。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戏剧,会令人回肠荡气,久久不能忘怀。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与娱乐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联系,艺术可以给予人们娱乐感和幸福感。4审美体验功能,艺术接受者可以进入艺术家的语言的形式状态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艺术家体会的从不确定,压抑到充分表达后的轻松自如的解救状态。无论是创作或者是欣赏,都是与情维系在一起的,在艺术欣赏中的情感过程,就是一种体验。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价值,艺术的主要功能需要用审美这一核心将所有的功能整体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 ●艺术构思 指艺术家在创作动因的驱使下,依据自我秉承的创作观念,运用不同艺术类别各自拥有的创作方法、技法,营造审美意象,酝酿、谋划新作品的思维过程。 ●艺术媒介 是指在艺术活动的总体过程中,艺术家将内在艺术构思外化为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展示、传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doc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

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就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概论总结

1.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 2.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3.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4.艺术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得反映 5.艺术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能动的社会反映6.“艺术生产“时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7.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8.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9.艺术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虚构的真实,创造的真实。 10.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11.艺术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12.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见。 13.所谓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审美上的关系

14.艺术特征1.审美特征艺术形象是艺术对象化的重要审美形式2.形象特征3.形式美的特征4.创造性特征5.情感特征6.交流特征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一.艺术门类的划分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学、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时间艺术音乐、文学、曲艺时空艺术戏曲电影电视剧舞蹈杂技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学、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舞蹈杂技听觉艺术戏曲电影电视剧想象艺术主要指文学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综合艺术电影和电视剧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学、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 1.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2.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它的艺术形象具有立体性,是在三维空间展示出来的。

艺术概论笔记 王宏建(25页超全打印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艺术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考90以上

1.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 人物: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模仿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强调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达·芬奇(艺术家的心灵应像一面镜子那样去反映和摄取自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或“社会生活的再现”)缺点:强调了艺术的客观性和现实基础,但忽略了艺术创造主体的能动作用。 2.理念说: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某种支配一切的精 神实体,艺术归根结蒂是用感性形象来显示那种“绝对精神”人物:柏拉图(认为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世界:永恒不变的“理式”世界,模仿“理式”而生成的现实世界和模仿现实世界产生的艺术世界,只有“理式”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美和艺术在本质上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示”)缺点:它的哲学基础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将精神与现实的关系颠倒了。 3.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心灵活动和 本能欲望的表现。人物:列夫·托尔斯泰(情感体验移交说)克罗齐(艺术及直觉)弗洛伊德(潜意识’表现说)缺点:是否人的任何情感以任何方式来表达、发泄,都可以称为艺术呢?情感是人的心灵自生的,还是人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呢?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疑问。 4.4.形式说:认为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 构成、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而同现实的内容无关。 人物: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罗杰·弗莱缺点:它将艺术的纯粹性和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无限夸大,以致认为艺术的全部价值或终极目的仅仅在与物质材料的纯形式的美,同人的社会生活内容毫无关系,从而使艺术丧失了思想内涵并远离社会人生。(1.2.3。4艺术的本质) 4审美功用:首先是指艺术及其具体作品,能促进艺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与满足的功效。其次,艺术的审美功用表现在:艺术欣赏有助于欣赏者和创作者高尚人格的塑造。 5·认识功能:指艺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能促进艺术家在艺术创造和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获得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和把握的功效。即人们可以通过艺术这个具有较强直观生动性的审美中介,感知、反应和把握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6教育功用主要指审美主体通过对艺术的审美活动,获得某种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从而使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7·娱乐功用:值艺术及其作品能给予审美主体身心愉悦与休闲的功效 8组织功用:指某些艺术作品能让欣赏者从中获得观念与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走到一起为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旦对审美主体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就会及其审美主体的共鸣——思想感情的沟通、群体价值目标的认同,这就是团结、引导鉴赏者行动的组织功用。 4·艺术形象自身的特点:A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而富有个性的(任何艺术形象都必定是以视觉形态、听觉形态或通过想象唤起感官印象的语言描述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并且,这种感性形态总是极富特色的)B艺术形象是高度浓缩而富有概括性的(艺术以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真实情感,不管其采用具象再现还是非具象表现的方式来传达内在的审美信息,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都不仅应当是具体可感的,而且必须是高度浓缩的,以达到具体可感性与高度概括性的统一)C艺术形象是饱含感情而具有精神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艺术家为了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幻想传达给别人而创造的,它必须饱含感情,从而给人以精神感染力)。 5·艺术的情感性特征:A艺术的情感是对新的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不管艺术家采用何种方式来寄托他的审美感情,总是体现着对新的自由境界的向往)B艺术中的情感必须真诚(艺术活动是人类不断发展着的天性的真实表露。艺术作品要成功打动人心,收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艺术家表达的情感要十分真诚)C艺术中情感的表现全赖形象的创造(艺术中情感表现,决不能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那样,把内在的情绪直接发泄即可。它必须依赖于创造能激发人去进行审美感悟的艺术形象,才能达到目的)6·艺术材料:包括:艺术中选用的天然物质材料(如石·土·木等)、加工制造的物质材料(如铜铁金银等),用于艺术的符号(如文字、音符等)和线、形、色等可是材料,空气振动所产生的声波(能被人接受的部分)、人声,动物发出的声音等可听材料。历史上,人类对天然物质材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形成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艺术材料,它们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品种繁多的各类艺术作品。 7·艺术与宗教的关系:A宗教与艺术有着十分悠久而丰富的联系B宗教信仰艺术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C 艺术与宗教之间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相互利用来实现的D艺术影响宗教,由于宗教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故宗教是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E总之,艺术与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但是,宗教对艺术的利用是长期的,也是必然的。在宗教活动中,要完全排除艺术的成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艺术可以脱离宗教而存在,而在艺术的题材中,宗教也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8·艺术的心理功用:A·是指艺术及其作品具有协调、净化审美主体心理的功能。 B·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治疗人类疾病的功能,首先是由于艺术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能影响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当人们欣赏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时,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就能使欣赏者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郁结的烦闷得以宣泄,积压的苦痛得以减轻。 C·艺术创作的“气韵生动”法则,促进了艺术对人类心理的积极性协调效用的产生。(中国南齐的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的概念。其基本内涵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资料

课堂专用复习资料艺术概论 孙美兰版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艺术的定义?(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什么是艺术? 答:何为艺术?国内外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席勒的游戏论等,本教材认为,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思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为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所谓的掌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或反映人类认识生活的方式。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以艺术是意识形态。 另外,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强调艺术的精神在生产形态方面存在巨大的实践性威力。1、艺术是社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具有精神生产的特征,2、艺术创造也在改变和构建着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具有物质生产的某些特征。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呢?(只需了解的标识) 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 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使用价值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形态的特点有哪些?★★ (一)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 下

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艺术发生学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的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1.游戏说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 (1)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 (2)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 (3)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 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 (1)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 (2)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3)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2.巫术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有顺势巫术,模拟巫术,接触巫术。 3.劳动说 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人 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3 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4 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 2 "准艺术"的发生

2017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一

2017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知识点一 1.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像 ①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②想像的特征:A.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③想像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像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像,想像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1)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 (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3)灵感 ①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②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③形象思维与灵感交互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

舞蹈艺术概论知识点总结

审美理想:人们所向往的至高、美好的境界,表现了人类对精神完善、完美的追求。审美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的舞蹈:是指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手势、面部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创造艺术形象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叙事性舞蹈:又成情节舞。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社会思潮:在社会在,某一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舞蹈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次序的先后进程,来安排人物的行动和舞蹈场景的结构方式。 舞蹈语言:是由具有一定的传情和达意的表达功能,或者具有表现某种抽象精神内容和一定的象征功能,或者具有以此物比彼物和寄托隐含意念的譬喻和寓意功能的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所组成的。 二、简答题 1、对舞蹈的起源有各种学说: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表情论、性爱论、劳动论等 2、舞蹈在古代社会及现代社会的功能。 古代:舞以达欢;祭祀与祈祷;交流、交谊和择偶;健身、习武、象功;教育 现代:(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3、舞蹈的分类。 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 生活舞蹈: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 艺术舞蹈:(1)、按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2)、按表现形式

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3)、按反映生活和塑舞蹈形象方法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4、舞蹈的审美特征:1、情景交融,如诗如画。2、虚实相生,物我合一。3、内涵丰富,给人启迪,引人思考 5、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6、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映生活和塑造舞蹈形象方法分(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7、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 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8、艺术的定义:艺术是通过动作、姿态、线条、色彩、声音、语言、文字等为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生动的、可被人感知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从审美角度来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人对现实世界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 9、劳动综合轮: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人的内在生命力外化为人体的有节律的动态的艺术造型,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产生[狩猎、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