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

合集下载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内政与外交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内政与外交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内政与外交作者:张景全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7期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地区地震、海啸、核事故接踵而至,日本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三合一式打击,堪称日本的“3·11”。

目前,灾后重建虽然已经展开,但日本的内政与外交仍承受着地震与海啸的“余波”,经历着核危机的“辐射”。

东日本大地震犹如在日本国内政治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震撼着日本政坛与日本传统核观念。

自二战结束以来,成型于1955年的日本“一党优越”体制长期存在,自民党一党独大,持久执政。

随着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55年体制”逐渐瓦解,自民党“一党优越”风光不再。

21世纪初,民主党执掌日本政权,日本的两党政治时代来临,政党间攻伐不断。

虽然自民党屡次试图卷土重来,但均未如愿。

然而,东日本大地震为日本国内发生“灾害革命”,帮助自民党分阶段实现“复辟”,为民主党内部进行中途“换将”,提供了机遇。

目前,日本执政党及在野党均在打“灾害牌”,矛盾直指首相菅直人,菅直人的去留成为双方角力的焦点。

日本党际之间以及民主党内部,就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纷纷向菅直人以及民主党展开批评,出现“倒菅”风潮。

最近,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在众议院向民主党政府发难,追究政府责任,指责其隐瞒信息。

与此同时,以小泽一郎为代表的民主党党内反对派也与之相呼应,在众议院提出内阁不信任案。

虽然不信任案最终没有通过,但把菅直人曝光于更为危险的境地:身为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处于对手进攻和己方抛弃的尴尬境地。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民主党与自民党都存在强烈要求菅直人辞职的背景下,出现了所谓一旦菅直人辞职,执政党与在野党则有可能进行“大联合”的意向。

笔者认为,菅直人辞职不会使日本走向“大联合”,恰恰折射出日本政坛存在“灾害革命”路线图。

对于执政的民主党而言,以前党首小泽一郎为代表的“倒菅”派,可以利用东日本大地震质疑菅直人的执政能力,从而使民主党抛弃菅直人,在党内选举新的首相候选人,实现党内“换将”。

2011年全国课标i卷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1年全国课标i卷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1年全国课标i卷地理试题及答案2011年全国课标I卷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东海岸附近海域,震源深度为24千米。

该地震引发了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据此完成1~3题。

图1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图,图2为日本主要岛屿分布图。

1. A.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及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B.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地带C.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D.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答案:B2. 日本位于 A.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D.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答案:A3. 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 A. 波及太平洋沿岸所有国家B. 波及太平洋沿岸部分国家C. 波及太平洋沿岸全部国家D. 波及太平洋沿岸大部分国家答案:B4.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东海岸附近海域,震源深度为24千米。

该地震引发了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据此完成4~5题。

图3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位置图。

4.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 A. 本州岛北部B. 本州岛中部C. 本州岛南部D. 本州岛东部答案:C5.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 A. 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B. 周边国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C. 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D. 周边国家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答案:B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东海岸附近海域,震源深度为24千米。

该地震引发了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沸水堆及福岛核事故介绍

沸水堆及福岛核事故介绍

目录前言 (1)1 沸水堆简介 (2)1.1概况 (2)1.2沸水堆的发展 (3)1.3沸水堆的基本原理 (5)1.4沸水堆与压水堆的比较 (5)2 福岛第一核电厂简介 (10)2.1概况 (10)2.2沸水堆结构 (11)2.2.1 反应堆 (12)2.2.2 一次安全壳 (13)2.2.3 二次安全壳 (14)2.2.4 乏燃料水池 (14)2.3堆芯应急冷却系统(ECCS) (15)2.3.1 隔离冷凝器系统(1号机组) (16)2.3.2 堆芯隔离冷却系统(2~5号机组) (16)2.3.3 高压安注系统(1~5号机组) (17)2.3.4 自动卸压系统(1~5号机组) (18)2.3.5 堆芯喷淋系统(1~5号机组) (19)2.3.6 低压安注系统 (20)3 福岛核事故 (22)3.1福岛核事故大事记 (22)3.2地震、海啸与全厂断电 (25)3.3停堆与衰变余热 (27)3.4氢爆事故 (28)3.4.1 堆芯应急冷却系统的响应与失效 (28)3.4.2 氢气的产生 (28)3.4.3 氢气的排放与氢爆 (29)3.5乏燃料水池事故 (29)3.6放射性泄漏 (30)4 福岛核电厂反应堆现状 (32)4.1反应堆水位 (32)4.2反应堆温度 (32)4.3反应堆压力 (33)4.4安全壳压力 (34)5 参考文献汇总 (36)前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由此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事故。

福岛核事故导致大量核泄漏,造成广泛的核污染,对复兴中的世界核电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简要介绍了沸水堆,介绍了迄今为止福岛核事故的发展以及事故分析,旨在帮助更好地了解沸水堆和福岛核事故。

1 沸水堆简介1.1 概况[1]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在役核电机组共443台,总装机容量约3.75亿千瓦,发电量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

核反应堆主要有6种,即压水堆(PWR)、沸水堆(BWR)、重水堆(PHWR)、轻水冷却石墨慢化堆(LWGR)、气冷堆(GCR)和快中子增值堆(FBR)。

日本2011.3.11地震核辐射污染路径

日本2011.3.11地震核辐射污染路径

第十四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论文日本2011.3.11地震核辐射污染路径作者:李睿涵学校:北京育才学校班级:高二二班指导教师:王申旺本人郑重声明:所成交的数学应用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的成果,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论文作者签名:2011年月日摘要: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

15日早6时10分,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剧烈爆炸,此后的几天里,该核电站其他机组相继出现爆炸及核泄露事件。

此次核电站爆炸事件将导致一定规模的核泄漏,如今这次核泄漏的等级已升至7级,本文将在理想状态的背景下研究此次核污染物通过洋流进行扩散及污染的范围和时间,为各国沿海地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污染物,洋流,范围,时间正文: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

15日早6时10分,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剧烈爆炸,此后的几天里,该核电站其他机组相继出现爆炸及核泄露事件。

此次核电站爆炸事件将导致一定规模的核泄漏。

由于此次核泄漏事件较为严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3月18日宣布将在近日内派出工作组,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辐射水平进行监控,并将于3月21日就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召开特别会议,可见世界对这次事故的重视和这次事故的严重性。

(一)关于核泄漏1、核泄漏是指由于反应堆故障或爆炸引发的核能泄露,核泄漏分为7个等级(1~7分别是:偏差、异常、事件、重大事件、没有明显场外风险的事故、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产生的影响按等级递增。

2、核泄漏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核辐射。

核辐射是指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一般来说以α、β、γ这三种射线为主。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 海啸吞噬陆地PPT课件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 海啸吞噬陆地PPT课件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 海啸吞噬陆地
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 震中: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 震级:8.8级; 震源深度:24千米
• 据台湾《联合报》12日报道,11日日本东北外海发生里氏规模 8.8级的强烈地震,中国台湾地区气象局估计,这次地震释放的 能量约是台湾九二一地震及1995年阪神地震的256倍,大约是超 过1.1万颗广岛原子弹的破坏能力。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名取市,大量房屋 被海啸淹没,部分地区还发生火灾。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仙台机场遭海啸袭击后一 片狼藉,飞机、汽车与各种瓦砾、碎片混杂在一起。
2011年3月11日,日本 仙台,机场里的飞机和 汽车被地震引发的海啸 冲在一起。
当地时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名取市,海啸掀起的大浪 冲向大陆。
板被震落。
3月11日,英国爱丁堡的地震监测机构向媒体展示 监测到的日本大地震的地震波。
3月11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日本地 震引发海啸的示意图。
地震引发的海啸强度分布图。
3月11日,日本磐城市,部分房屋倒塌发生火灾。
2011年3月11日,日本,横滨:被困的乘客裹着毯子在寒 冷的室外避难。
3月11日,日本,琦玉:地震后被撕裂变形的路面。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火车站工作人员疏导民众 撤离。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地铁等公共交通停开,被 困的旅客滞留在地铁站。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仙沼:海啸潮汐冲走汽车和大 量物品。
2011年3月11日, 日本,气仙沼: 海啸发生后,民 众被转移至屋顶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日立,汽车被海啸的海浪 冲走。
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Iwanuபைடு நூலகம்a,海啸冲向陆地。

日本9.0级地震讲解

日本9.0级地震讲解
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 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 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 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 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 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喷气又发响,既翻水花又冒泡;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地光] 大地震发生前,在震中或附近地区常常出
现形态各异的地光,以白、红、黄、蓝色较为 常见,通常在夜晚天空较暗时才可见。
[地声] 在地光发生后,有时会有地声。多数像打
雷,有时像狂风、炮鸣、狮吼等。
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尊重科学,面对地震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 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人民和社会造成 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 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也使人们沉 思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为人类 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古 训 "伏 而 待 定"
“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 巢,可冀完卵”。这是1556年华县大地震后一 个叫秦可大的文人在《地震记》中总结的经验。 他是说;当面临一次大地震时,人们往往来不及躲, 最好就近寻个安全角落(如柜或`土炕的一侧), 伏在地上,注意保护头部和脊柱,等待震动过去 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简单说,就是伏而待 定。
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 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 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 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 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 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 鼻,逆风逃离,注意不 要使用明火。

日本核辐射时间

日本核辐射时间

日本核辐射时间简介日本核辐射时间是指自2011年3月11日发生福岛核事故以来,日本国内受到核辐射影响的时间段。

这一时间段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该国的环境、经济甚至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福岛核事故的起因2011年3月11日,位于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一系列的灾难性事故,其中包括地震和海啸导致的核泄漏。

这一事故被认为是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事件之一。

地震和海啸造成了核电站的多个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失效,进而导致反应堆温度剧增,核燃料棒开始熔化和释放放射性物质。

这些放射性物质包括氚、铯、碘等,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辐射的蔓延与影响福岛核事故导致的核辐射并不仅局限于事故现场周围,而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传播,影响了日本国内的广阔地区。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癌症、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等。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福岛核事故导致的核辐射对当地居民造成了长期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特别是对于儿童和孕妇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更为脆弱和敏感,所受到的风险更大。

此外,福岛核事故还对日本的农业和渔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农田和渔场受到了辐射污染,使大量的农作物和海产品不再适宜食用。

这给当地的农民和渔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核辐射的防治与监测为了应对福岛核事故带来的核辐射风险,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其中包括建设隔离区、疏散人员、限制食品销售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核辐射的监测和报告,确保公众及时了解和应对风险。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国内对核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许多核电站被关闭,核能发电的比例大幅下降。

日本政府开始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进一步降低对核能的依赖。

福岛核事故的教训与启示福岛核事故给日本及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揭示了核事故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核能的风险和不可控性,对核能的发展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福岛核事故还加速了全球范围内核能发展的审视和调整。

核电站的安全

核电站的安全

核电站的安全20097344 刘浩事件: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沿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停堆,且若干机组发生失去冷却事故,3月12日下午,一号机组发生爆炸。

3月14日,三号机组发生两次爆炸。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承认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方圆若干公里内的居民被紧急疏散(疏散范围一直在扩大)。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辅导核电站的情况福岛核电站(Fukushinia Nuclear Power Plant)位于北纬37度25分14秒,东经141度2分,日本首都东京东北方向大于270公里处,地处日本福岛工业区。

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福岛第二核电站组成,共10台机组,其中,第一核电站6台机组,第二核电站4台机组。

均由东京电力公司负责运营,其中福岛一站1号机组于1971年 3月投入商业运行,二站1号机组于1982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

两座核电站的反应堆均为以普通水作为冷却剂和中子减速剂的沸水反应堆。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2011年3月12日宣布,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其中第一核电站中一座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汽泄漏。

那看一看其工作原理福岛核电站的日常运行模式福岛核电站自上世纪70年代初投入运行。

该核电站共有六个蒸汽发电机组,利用铀燃料的裂变来产生热能。

在燃料棒周围的水加热后转换成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

反应堆四周由厚重的钢内衬和混凝土组成初级防护罩,周围由弛压水池防护,以免发生反应堆防护容器过热。

海水用水泵注入冷凝器,通过降淋方式,使蒸汽冷却后转换成水后,再泵回核反应堆。

那么,核电站的安全存在哪些隐患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

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9级修正为里氏8.8级。

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北京时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再次将震级修改为9.0级。

名称:3·11日本本州岛海域
地震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3月
11日13时46分地理位置: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
130公里处震中经纬度:北纬38.1度,东经
142.6度震源深度:20公里震级:里氏9.0级震中烈度:7度伤亡人数:6911人死亡,10316人
失踪)
(截止北京时间3月18日18时
日本强烈地震摇动地轴导致本州岛平移2.4m
一场里氏8.8级强烈地震11日袭击日本。

11日下午发生的地震是1900年以来全球第五强震,也是日本自1923年官方测定地震震级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依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收集的资料,这次强震使日本本州岛向东移动大约3.6米,地轴移动25厘米,使地球自转加快1.6微秒。

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而由于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日本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
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

20世纪日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

里氏7.9级地震袭击日本关东地区,受灾城市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等地,造成142807人死亡,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65亿日元。

自此之后的70年间,日本发生了几十次7级以上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是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发生的最严重地震,甚至被称为20世纪日本经历的、除原子弹袭击之外的最大灾难。

这场发生于日本西部神户市及附近地区的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但由于震中处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市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6437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日本专家担心地震“激活”富士山
鹭谷告诉记者,富士山上一次喷发是在300年前,那次喷发前就发生过地震。

1707年,就在富士山喷发一个月前,日本西南部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名为“宝永地震”。

它的震级为里氏8.5级,但也有可能更高。

“尽管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验证,但宝永地震和火山喷发之间相当有可能存在联系。

”他说。

根据资料记载,1707年富士山爆发所喷出的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多达8亿立方米,在川
崎落下的火山灰都积有5厘米厚。

地震与火山爆发导致约2万人死亡,6万多间房屋损毁。

日本地震改变太平洋板块结构余震或将长达数年
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控制中心估计,这场大地震导致地轴移动了10厘米。

美国地质调查局也称,日本本州岛海岸线移动了2.5米。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埃里克·菲尔丁说,威力如此巨大的地震会改变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洲板块交界处的压力点,这很可能导致余震持续很长时间。

核泄漏
因为孩子生长迅速,他们体内正处于分裂的期的细胞也多得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放射性的碘衰变很快,大部分将会一个月内消失。

放射性铯在体内不会久存,大部分会在一年之内排出;但它会存留在环境中,可能会带来长久的风险。

服用碘片防辐射的机理:如果身体已经有了足够的碘,就不会再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碘。

碘片让身体吸收满非放射性碘元素,就能避免对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吸收。

但是,碘片的服用需要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随意服用可能导致碘超标,造成甲状腺肿大等疾病。

而含碘量较低的药物,对防辐射并无作用。

涂碘酒防辐射的做法是无稽之谈,碘必须内服才能在甲状腺中富集,否则毫无作用。

而碘酒作为外用药,不能内服。

新京报:汲取日本地震经验教训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日本3·11大地震给日本一次重创,给世界各国也将带来程度不一的影响。

震后的救灾仍在继续,中国也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

有专家指出,从地震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的2004年开始,地球再次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

仅在2010年,全球就记录到28次7级以上地震。

而按照前两次地震活跃期都持续了10年以上的规律,近年地球可能处在地震多发期当中。

这也就意味着,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

日本此次大地震除了自然破坏力惊人之外,最令人担忧的还是核泄漏的影响。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核泄漏,目前已确认有22人遭受核辐射。

据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有关人员称,装有核物质铀燃料的金属管也许已经熔化,即发生了堆芯熔毁。

日本地震对中国另一个重要提醒,是如何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抗震能力和救援能力。

日本建筑都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而学校之类的建筑,更是达到抗震10级,因而被称为最好的避难所。

实践证明,日本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减缓地震造成的伤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二,一是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

此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其能量相当于里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的178倍。

地震后,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各地出现了10米高的大海啸。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古村孝志认为,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

据日本气象厅最新修正,本次地震震源深度约24公里。

对海底海啸仪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海面至少上升了3.5米。

这是首次观测到海面高度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以前的海啸最多也就导致海面出现数厘米的升高。

地震后仅30分钟,就有3米高的海啸到达了陆地。

退回海里的海啸有时在折返陆地后,会变得更大。

由于地震规模巨大,海啸有可能持续一天左右。

海啸是海底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灾害之一,内陆发生的地震则不会发生海啸。

就此次日本地震而言,由于震中是位于130公里外的海底,而不是陆地,因此海啸带来的损失和伤害,要远远比地震本身要大很多。

引起海啸的是地壳的垂直错动。

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既有水平的错动,也有垂直的错动。

水平的错动是不会引发海啸,垂直的错动才会引发海啸。

所以当一次地震以垂直的错动为主的话,就很有可能造成海啸。

具体地说,就是当海底出现了大范围的上升或下降,大的高度差引起了重力差。

“如果海底塌陷,海水就会迅猛的灌进这个‘坑’里,海水形成了落差,出现海啸。

同样,如果地震造成了海底的隆起,也会引起高度差,触发海啸。

日本诸岛处在太平洋板块的边缘,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最初的全球板块划分,就是按照地质和地震带划分的。

所以板块边缘的地区,自然就位于地震带上。

日本诸岛、菲律宾群岛、阿留申群岛都一样,因为都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和地震带上,也被称为岛弧地震。

为什么日本海啸的海水是黑的
日本从1905年入侵旅顺开始,长期占领东三省,挖走我国大量的煤炭
资源,用不完的沉入海底。

改革开放后又从我山西进口大量煤炭沉入海
底。

这次地震海啸将日本埋入海底的大量煤炭从海底卷起,翻起的黑浪
就是大量含有煤炭的海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