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本科学年论文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

. .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二〇一二年 12 月摘要公元前一世纪是古典文明较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阿莱西亚之战和郅支城之战,体现了古代东西方在围城战中所奉行的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均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均重视联合当地力量、重视技术力量。
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则在于战争进程、攻城方式和后勤补给方式上。
正是因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中相同的先进因素,使古典文明保持了数百年的辉煌。
然而同样是因为古代东西方军事理念中的不同点,使得两个文明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并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关键词:军事思想;围城战;后勤补给;文明进程AbstractThe first century BC is a relatively prosperous period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This period has occurred in the battle of Alesia and the War of Zhizhi City, reflects two different military thinking during the siege pursued. As can be seen by compar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ilitary thinking in the siege to take reinforcements around point tactical emphasis on joint local force, attention to technical for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re that in the course of the war, siege mode and logistical way. Precisely because Eastern and Western military thinking the same advanced the classical civilization maintained centuries of brilliant. However, the same i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ilitary concept, making the two civilizations eventually embark on a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 and eventually led to a different outcome.Key words:military thinking; siege pursued; logistical way;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目录引言(绪论) (1)一、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概况 (2)(一)阿莱西亚之战概况 (2)(二)郅支城之战概况 (3)二、简析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一)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 (4)(二)两场战役之间的不同之处 (5)三、简析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中的异同 (6)(一)相同点及其原因 (7)1、围点打援 (7)2、注重联合 (7)3、科技先进 (8)(二)不同点及其原因 (9)1、东快西慢 (9)2、东攻西围 (10)3、东运西掠 (11)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 (35)引言(绪论)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历史学毕业论文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一:《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其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角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即汉——魏——西晋——北魏,客观上起到了淡化夷夏之防的历史作用,为多民族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历史发展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降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总结。
《魏书》中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书》开篇的《序纪》,是12篇帝纪的引言,也是全书的总纲,作者的匠心和微旨贯彻其间。
从历史编撰角度看,史书体例不仅是史书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问题,也是通过一定的编撰体例,表达史家一定的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
在华夏正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鲜卑拓跋氏进入中原并依靠军事征服统一北方,他们既有战胜者的优越感,也有因华夏正统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夷狄民族的自卑感。
如何有效说明像鲜卑拓跋氏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成为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从历史上论证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根同源,同宗共祖,论证汉人与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是夷夏关系而是兄弟关系,从血统论上找到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中原地区既合理又合法的历史根据。
《魏书》创设《序纪》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从文化上认祖归宗,并以此论证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正统地位。
黄帝被确立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魏书·序纪》开篇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历史类论文范文

历史类论文范文内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商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朝初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海外贸易受到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的海上贸易逐渐活跃,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海禁的放松,海外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
明朝的商业繁荣,不仅体现在海外贸易上,国内市场同样活跃。
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等地,成为国内商业的中心,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生产和交易量极大。
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政治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如减轻商税、鼓励商业发展等,使得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人阶层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
商人不仅在经济上拥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和文化上也开始发挥影响力。
此外,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多样化,都是商业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
然而,商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明清之际的商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研究这一时期的商业发展,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侵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借鉴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管理制度,以强化国家实力,提高国家的抵抗能力。
这一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发起与推动,是由清朝政府的一些开明官员和知识分子所发起和推动的。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中国摆脱危机,实现振兴。
因此,他们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力图改变中国的传统落后面貌。
这些开明官员和知识分子,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实施者。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
首先,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一系列的洋务机构,如北洋水师学堂、江南机器制造局等,这些机构致力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以强化中国的国防实力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其次,中国政府还积极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国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制造业发展,以提高国家的自力更生能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中国在后来的抗击外国列强的侵略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再次,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落后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洋务运动的推动,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历史论文_精品文档

历史论文概述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对现在和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历史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写作形式,旨在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深入探讨特定主题,并提供有关该主题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一篇出色的历史论文。
步骤1. 选择合适的主题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对于编写一篇好的历史论文至关重要。
主题应该是有足够文献支持的且与你感兴趣的领域相关。
可以选择一个广泛的主题,如一段历史时期或特定的历史事件,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
2. 查找和分析文献资料写历史论文需要进行广泛的文献研究。
使用图书馆、学术数据库和互联网资源来查找与你所选择的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阅读和分析这些文献,理解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分析过程中,记下关键信息、引用和观点,以备后续使用。
3. 开展深入的研究一旦你收集了足够的文献资料,开始对你所选择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你的论文构思,整理和组织这些资料,并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文献中的观点和观点来建立自己的论述。
使用合适的历史分析方法来解释和评估你的素材。
4. 构建论文框架在准备写作之前,构建一个清晰的论文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论文框架可以帮助你组织思路和素材,确保论文的逻辑结构清晰。
论文框架应该包括引言、背景信息、论点陈述、证据和论证、结论等部分。
根据你的论文框架,编写每个部分的草稿,然后逐渐完善和修改。
5. 开始写作在构建了论文框架之后,开始撰写论文的各个部分。
每个段落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和逻辑关系,帮助读者理解你论述的思路和观点。
使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并使用合适的引用和注释来支持你的论述。
注意使用合适的引文格式,如APA或MLA。
6. 编辑和校对完成初稿后,进行仔细的编辑和校对是非常重要的。
检查语法、拼写和标点错误,并确保论文的逻辑和结构连贯。
重新审视你的引用和注释,确保它们正确格式化并支持你的论证。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宏观上来说当前对于教学评价的过程仍然是以考试分数为主的,来自应试教育的阻碍仍是制约现代素质教育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所要探索的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来自应试教育压力,还有着非常多的影响因素。
本文就从近几年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工作出发,探索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到教学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二、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三、历史教材的认识在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下,各个学科都开始了新教材的改编工作。
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对于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下的历史教材的制定和编写过程让很多历史教学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对于新教材理解的不到位,对于以教材为中心所开展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到位,使得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过程无法很好的把握。
历史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教材,历史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吃透教材,同时不过分的依赖教材,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辅以教材的帮助开展并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的安排纵向扩展教材内容,突破教材限制提高教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全面性。
四、历史教师的素质大学历史论文范文二: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长期以来历史作为小学科备受冷落。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没有多大兴趣,甚至们根本没有有一点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本就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或者是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后天慢慢培养。
因此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掌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生的心理状况。
然后巧妙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出和谐愉悦地学习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历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选集

历史专业论文题目本科生论文题目(赵兴胜)1.近代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体或个体的研究)2.近代中国的大学校长(群体或个体的研究)3.近代中国的公务员待遇研究4.近代中国教师待遇问题研究5.近代中国军人待遇问题研究6.近代中国的学费问题研究7.民国时代上层社会生活问题研究(资本家、政府高官、世家大族的财富收支、家庭教育、婚丧嫁娶等等)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杨加深)1.中国书法歌诀研究――草书(今草)2.中国书法歌诀研究――篆书3.中国书法歌诀研究――章草4.中国书法歌诀研究――版平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胡新生)1.周代的食物与食礼研究2.汉代的食物与食礼研究3.战国时代的心理分析成就4.刘台拱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李巍)1.加拿大联邦制的建立2.加拿大走向独立的宪政道路3.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历史渊源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徐畅)1.抗战时期中共的对外宣传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3.图像里的历史——以近代某一时期政治漫画为中心4.国民情绪与近代中国外交(以某一事件为中心)5.国民情绪与近代中国政治(以某一事件为中心)6.近代民族危机与史学使命7.近代“社会公平”思想与“平均主义”思想辨析8.孙中山晚年思想再研究9.陈独秀晚年思想再研究10.胡绳晚年思想再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牛淑萍)1.试论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2.试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试论19与20世纪之交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晁中辰)1、论明初的对外政策2、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3、明清谏议制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董宝讯)1.农业学大寨运动评析2.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3.“大跃进”时期社会心态研究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周晓瑜)1.龚自珍史学思想研究2.黄宗羲历史批判思想3.欧阳修《正统论》分析4.论班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张熙惟)1、金代史学家王若虚史学思想评价。
2、元代学者张起岩史学思想评价。
3、清代史学家马骕史学思想评价。
历史毕业论文选题10篇_毕业论文选题_

交通肇事罪主体问题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制改革方案探析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对策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运输结构分析与协调性评价研究美国高速公路建设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历史毕业论文选题10篇
1、 浅谈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 2、 浅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3、 何谓“封臣建国”。 4、 浅谈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影响和意义。 5、 浅谈汉民族的形成史。 6、 浅谈古代西域经济文化。 7、 古代东北的民族兴起与衰落。 8、 古汉语“普通话”的变革。 9、 唐代的宗教文化。 10、古代民俗服饰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天 津 师 范 大 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论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评价
学 号: 06504008 姓 名: 王焱根 专 业: 历史学 年 级: 2006级 1班 学 院: 历史文化学院 完成日期: 2010年 5月 指导教师: 邓玉娜
摘要:庚款留学,渊源于1908年美国政府向中国清政府退还多余的庚子赔款,由此推动的
留学浪潮从清末、北洋,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最后几年。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庚款留学为中国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科技教育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对于庚子赔款留美教育活动的定性和评价争论不休,各种观点差若天渊。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研究庚款兴学对近代中国的具体影响,做出相应的评价。 2
关键词:庚子赔款、教育、中国、美国、清政府
这里还有英文摘要,请添加。 3 目 录 一、《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3 二、“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孕育和诞生„„„„„„„„„„„„„„„„„„„„„„„„„„„„3 三、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决策的目的和初衷„„„„„„„„„„„„„„„„„„„„„„„„„4 四、庚款留美的历史进程及庚款退赔使用情况„„„„„„„„„„„„„„„„„„„„„„„„5 五、利用庚款陆续创立的在华教会大学概况„„„„„„„„„„„„„„„„„„„„„„„„„7 六、庚款留学对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影响„„„„„„„„„„„„„„„„„„„„„„„„„„8 七、友谊,还是侵略?„„„„„„„„„„„„„„„„„„„„„„„„„„„„„„„„„„10 八、对庚款留学的定性和评价„„„„„„„„„„„„„„„„„„„„„„„„„„„„„„11 九、参考书目„„„„„„„„„„„„„„„„„„„„„„„„„„„„„„„„„„„„„„11 大题目还需斟酌,寻找更为准确的表述。要么全部写成“庚子赔款”,前后要统一称谓。
一、《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六款规定,赔偿俄、德、法、英、日、美、意、奥等8个交战国,以及比、荷、西、葡、瑞、挪等6个“受害国”军费、损失费等项,合计关平银4.5亿两,年息四厘,按条约所列办法及汇率折合各国货币,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盐税作抵押。“庚子赔款”各国分配率为:俄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l%、比1.89%,其余各国均不足1%。美国按比例分得32939055两,合24440778.81美元,39年还清,本息共计5355余万美元,这一数目大大超过美国实际上的损失数。据美国国务卿1907年6月15日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的照会中称:‚当赔款之初定也,美国政府本已定意,俟赔恤各项呈报齐全,军费支用核算明白,即于合宜之时,将派定数目改正,除本国政府、国民应得之数外,所有湓数,愿请中国毋庸担任。‛① 关于退回多余款项的交涉从1904年就已经开始,中国原本以白银支付赔款,当时,一些国家因金贵银贱,要求中国以黄金支付。为此,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于当年12月初拜会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指出:‚用金用银出入虽属不多,然现今中国为赔款罗掘俱穷,一概还金,势须加增租税,民间难于负担,仇洋之念将日益高涨,大局很可能受到动摇,祸患何堪设想。‛海约翰动容沉默良久,慢慢说道:‚庚子赔案实属过 4
多……‛梁诚从中机敏地捕捉到美政府认为其庚子之乱损失有“浮报冒报”而“实属过多”的信息,立即抛开支付赔款方式的话题,转而请求美国带头减少赔款数量,‚各国若将赔款核减,于我财政殊有补益,贵国如能倡者,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海约翰遂表态道:‚所言确有至理,自当极力代谋,唯总统甫得蝉联,举动不宜过骤,易徐图之,必将得当以报。‛最终,1908年12月28日,美国总统下令,除扣去美国出兵军费及美国在华商人、传教士的损失赔偿款项共计l1655 492.69美元外,其余赔款全都退还中国,退款金额共13655492.69美元,另外保留2000000美元作为或有未经查出应赔偿的款项之用,后经查明应扣1838140.36美元,余额也都交还了中国,共计13817352.33美元。
二、庚子赔款留学教育的孕育和诞生 在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无论中国政府还是民间都从不同的角度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面对目益严重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试图通过改良来防止革命和改善同列强的关系。教育改革,造就人才成为它推进改良、实行新政的刻不容缓的大事。清政府因此鼓励出国留学。1902年10月,清政府发布上谕:‚著各省督抚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此后,清政府不断地选派学生前往欧美各国。然而,由于欧美各国学费昂贵,清政府面临财政支出的困难。正在这时,传来了美国准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消息。 1905年4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退款问题曾有一次重要谈话。柔克义转达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意思:‚总统认为,此项赔款摊付之法,中国早已筹定,若果交还,不知是否摊还民间,抑或移作别用。‛梁诚早已洞悉美国有意将退款用于在中国办学,立刻致函清政府外务部,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在美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年度咨文,请求国会授权,并‚以一切实际可行的方法,在教育上帮助中国人民‛。其中提到:‚美国政府除确实费用及一切损失赔偿1165万元(美元)之外,所余1200万余元,实为浮数,受之有惭德,应以之退还中国,以全友谊。中国已支付超过1165万元的部分(964万余元),分期于中国每年分付赔款内减还。美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认为在美国名下的庚子赔款大大超出了美国实际的参战费用,应该退还,因此通过了罗斯福咨文及退还庚子赔款决议案,并授权总统全权安排。当天,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这个决定。同时,美国国务院电告驻华公使柔克义,令他将此事通知中国政府,询问中国政府对退还时间和退还办法的意见,并说明退款必须用于兴学。柔克义先与清政府官员进行了数次会谈,摸清底后,于7月11日正式照会声明清政府,告知美国国会已于5月25日核准,将给美国的庚子赔款数减至13655492.69美元,将此数与原来分给美国之数间的差额10785286.12美元退还中国,从1909年至1940年逐年退还,后延期到1945年。 在美国政府的强势导引下,中国也同意了将退款完全用于办学。1908年7月14日,庆亲王奕劻在给柔克义的复照中明确地向美国方面表示,由于近年美国总统提倡中国学生赴美,中国政府现拟选派学生前往美国学习,愿同柔克义妥善询商具体办法。16日,外务部通知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拟以美国退款用来支付派遣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费用。1909年7月8日,清政府外务部和学部联合上报派遣学生赴美办法大纲,当天就得到批准。 9月14日,清政府答书:‚本国政府久感贵国邦交之笃,而无由申达谢悃,今大国如是盛举,何可不谢。敝国闻贵国大伯里玺天德曾有愿中国学子留学贵邦之言,且敝国亦仰贵国教育之发达,是以敝国政府现已决意用此退还之赔款,每年派遣学生若干人至贵国留学,己另咨贵国外务部与贵国使臣会商一切办理之法,敬布腹心,伏唯照察。‛ 同时附书美国公使,知会派遣留学生办法,并派唐绍仪为专使,就退还赔款之事,赴美国答谢,这就是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全过程。 经过这一时期同美方的协商,清政府决定:(一)同意从1909年开始,每年派遣合格的一定数目的中 5
国留学生赴美国各大专学校深造。在退款的前4年中,每年至少派100名学生留美,第5年开始,每年至少派50人,直到退款使用完毕为止。这批学生中80%的人被指定学习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等,其他人学习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二)为了便于派遣学生,清政府负责筹办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即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作为中国青年赴美各大专学校深造的预科。(三)在华盛顿市区,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管理中国留学生。1909年10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47人登上轮船起程前往美国,他们和他们的后继者将被称为“庚款生”。
三、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决策的目的和初衷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中国,学习日本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寻求救国之路的重要着眼点,留学日本相对低廉的费用和较近的旅途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从1896年开始,中国赴日留学生人数开始急剧增长逐年加倍,到《辛丑条约》签订后的1905~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已经达到8000多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潮流。当时中国青年留学日本和欧洲的人数要比留学美国的人多得多,这明显不利于美国在中国的长远利益。 此外,针对美国政府1902年通过歧视华工的《排华法案》,1905~1906年,中国掀起了抵制美货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席卷沿海和内地十几个省,持续时间达8个月之久,社会上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以不同方式响应参加了这一运动,甚至波及到很多海外华侨。由于美国对华贸易额持续下降,美国政府担心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不得不修改了某些劳工和移民部门的某些规定,一些美国商人和报社也批评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苛刻政策,因此美国也急于希望改善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家形象。在大规模抵制美货的风潮中,中国青年高涨的反美情绪引起了美国上下的警觉。如美国驻日代办亨廷顿·威尔逊和如康奈尔大学教授精琪等著名学者,都向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出警告,指出美国所接收的中国留学生太少,甚至远不如欧洲小国比利时,美国有可能将因此在精神领域内失去对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影响力。 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罗斯福总统:“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因此而在精神与商业两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潮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这位大学校长坚信,为赢得中国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价,即使从物质利益角度来说也是值得的——“与军旗相比,道义与精神将更有力地支配商业”。 不久以后的1906年初,美国国内教育界名流,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呈递了著名的《关于派遣教育考察团去中国的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鼓动政府应将退还之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并规划了实施办法。他断言:‚为了扩张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自然,中国的革命将不会像日本那样快速,如果不是其他原因的话,这是因为这个国家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然而,不能认为这场已启动的革命会再次遭受长时期的挫折和反动。世界上每一个大国都将或多或少地与这场巨变产生密切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国家都得决定这些关系将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和睦友善的关系,还是残忍的暴力和武力威胁的关系,美国应当毫不迟疑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能够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三十年以前,已经做到把中国留学生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使这潮流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与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② 就在这一年,一名美国公理会在华牧师斯密士(A.H.Smith,中文名字明恩溥)也在回国时,拟定了一项利用庚子退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发展在华教会学校的计划,为此积极游说美国政府及政界人士,并于1906年3月6日到白宫进谒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力劝其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专门开办和津贴中国的学校。他认为,退还庚款的实际目的是要‚避免将来中国再次发生类似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他还表示:‚随着每年大批的中国学生从美国各大学毕业,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