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企业管理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式管理模式
经济管理学院 邓瑶 0202013269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和平崛起,世界各国对中国更加关注。“中国式管理”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正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
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中国式管理”面临的三大矛盾,为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
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也对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实践的改进提
供了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式管理 现代企业 管理特点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peaceful rise,other countrie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China.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in recent years. On one hand, we conclud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tyl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tri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on Chinese
management model offers a guideline to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adjust their
management conducts when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style management;modern enterprise;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一、关于“中国式管理”理论的研究回顾
一般我们认为,管理(Manage)是指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
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4个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
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而“中国式
管理”是指基于中国企业文化和管理背景下进行的管理活动,它具有独特的自身体系和特点。
在众多的“中国式管理”理论中,主要分为四种研究学派:第一种是以杜维明、成中英、
余英时、许倬云等著名学者为代表,从哲学、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亚洲奇迹的文化根源。
第二种是以萧新煌、李亦园、杨国枢等社会人类学者为代表,从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特性来
思考管理问题。第三种是以徐淑英为代表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管理问题,带有
一定的对策研究性质。第四种是以曾仕强和苏东水为代表的学者,以发掘中国古代的管理智
慧来启发现代管理。前三种都是纯学院式的研究路径,后一种是咨询式的路径。
二、“中国式管理”模式的根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互相渗透,我国企业借鉴美国的法人
治理结构、流程再造、六西格玛管理,借鉴日本的质量管理、精益生产方式。我们认为,中
国式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包含三个来源:1、继承中国传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几十
年的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2、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3、中国企业最近几
年的创新。中国式管理是三者的相互融合。
三、“中国式管理”模式的突出矛盾
中国企业在结合自身文化背景下学习西方优秀管理方法,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
想和模式,但这种学习模式又困于自身的局限性,在融会贯通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矛
盾。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基础上,大体归纳了“中国式管理”模式产生过程中的
以下三对矛盾。
(一)理性管理思想与伦理型管理思想的矛盾
探究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各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
变,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
最新成果;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高效化;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
的作用;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不断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等。也就是说,在西方管理
中,法律条文重于道德教化,经济绩效重于直觉情感,职责分解重于整体效应。无论是整个
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还是以明确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活动过
程中,理性精神都是西方管理的核心精神。
中国管理重视感觉和经验,轻视理性和规则。这种伦理型管理思想是在长期封建的农业
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一方面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
缺乏市场经济的土壤,因而没有能够形成现代的科学形态。中国企业喜欢讲“大道无术”,
在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上始终不甚积极,由于中国处于转型期,既欠缺科学管理的历史
铺垫又缺乏成熟和完善的机制支撑企业发展,因此,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做长久,必须越过
运行层面去关注更深层的管理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广大普通民众来说,支配他们行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主要不是
由科学、哲学等自觉的理性精神成果塑造的,而是由传统日常生活的自在的、自发的、重复
性的图式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形成的经验式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这种自在自发的文化模式
和传统的价值观念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人们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
是在社会生活中都习惯于以经验对抗理性,以人情对抗契约和法律,这已经成为中国式管理
模式构建中最大的羁绊之一。
台湾著名管理学者曾仕强曾评论道:“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因此其管
理中强调专业性,重视专业知识。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其管理关注一致
性,重视团体精神;而中国式管理是‘交互主义’,注重事物的变动性,即‘一切看着办’……
中国式管理强调变动性,或者说是弹性,这很适合中国人的特性,但它已经具有通用价值,
超越了文化与传统。由于不确定性和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完全没有弹性的科学管理或制
度化管理难以适应,西方也不断出现了弹性较大的管理理论,如情境领导、权变理论等等,
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是固守单一的方式或预先确定的制度。”中国式
管理的变动性体现在,中国管理思想更加倾向于一种弹性的、灵活的管理方法,而非建立严
密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活动。不少学者认为,这种中方伦理型管理思想应该与西方理性管
理思想相结合,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二)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矛盾
彼得·德鲁克在谈到中国的管理体系时候曾预言:“日本人的秘诀在于把现代企业变成
一个家族;而中国人的秘诀是把家族企业变为现代企业——中国人正在发明自己的管理体
系。”
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带有家族色彩,创业者个人风格助长了“能人经济”,其表现为两
个明显的特征,强烈的控制欲望和以增加并巩固家庭财富为特征。家族企业更多是败在“窝
里斗”,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不同程度的“分家”、“内讧”等权力纷争。
家族企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组织机制障碍。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
各类利益集团,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
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
视同仁,这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2)人力资源的限制。家族式企业似乎对外来的资
源和活力产生一种排斥作用。尤其是由于在家族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其
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中。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
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正如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所说:“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会精
英进不来。(3)不科学的决策程序导致失误。决策的独断性是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
保证,许多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靠的就是果敢、善断,因为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
成功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开始失效,生意越做越
大,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失误的损失还可以弥补回来。这个
时候,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的重要。
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轨迹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家天下思想的侧面反映。中国家族企业要做
大,就必须脱离“家族”,引入产权分离机制,适时招聘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获得专业上的帮
助,打理企业资产。
(三)保守学习与创新发展的矛盾
对于西方经典管理思想,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其精华部分并合理使用。但更重要的是,我
们需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经济脉搏,提出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常认为,
我国企业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趋向于保守学习,而在市场中主动创新寻求商机的企
业较少。但事实研究,并不是这样的。中国企业家不缺少创新精神,中国的企业在对资源、
对机会和对变化的把握上往往有其独特的方面。即使是在对企业精心策划的战略安排和精耕
细作的管理方面,中国企业也有其独创的应用。以海尔为例,它发明的OEC管理模式不失
为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案例。
管理界中有一个斜坡球体定律,指的是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
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情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
使海尔在斜玻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开始寻找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
海尔的管理模式——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
是解决企业从斜坡往下滑的问题。海尔从1989年开始进行日清日高管理,主要针对当时企
业管理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管理对过程控制不细,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造成严
重的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海尔提出搞日日清,即每天对各种消耗和质量进行清理,找出
原因和落实责任。这就是日清日高管理法的雏形。
在海尔,每个有效工作日职工不仅要“日事日毕”,更要“日清日高”,除了完成好、清
理好当日的例行工作外,还必须以每天提高1%的理念,在原有基础上或提高质量,或增加
数量,或降低成本,或改进工艺,或革新工具等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提高。将“日清日高”
变成每个员工的固有职责,成为集团每一名成员日日、周周、月月、季季、年年的行动准则。
正是这种“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创新,才使得海尔集团实现了近二十年的飞速
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效益。
但同样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自古以来并没有产生一套具有严密体系的管理
思想,留存在现代企业之中的管理方法很多是借鉴西方管理模式,只是存在龙头企业的部分
管理方法尝试,并没有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模式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创新管理做得还远远不
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