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其社会性

浅论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其社会性
浅论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其社会性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班级:10—1 任课教师:程莉莉

:古正婵学号:成绩

浅论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其社会性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古代的服饰演化史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外在表现。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唐朝又以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大放异彩,形成了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服饰文化。本文试从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分析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服饰文化所体现等级观念,文化融合及其审美倾向。关键词:唐朝服饰特点等级观念文化融合审美倾向

俗语说:“衣食住行”,从古到今,服饰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而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发展史上,唐朝服饰以其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为灿烂的一段时期。

一. 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

唐朝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服饰特点。

(一)初唐以窄袖衫襦和长裙为主。初唐承接汉北朝的服饰风格,女子的服装样式与隋代基本相似。上身穿窄袖衫襦,在“嘉祥英山一号隋墓的壁画《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中,可以看到隋代女子穿窄袖衫的形象。至于唐朝的资料则比较丰富,如阎立本的《步辇图》,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壁画中的宫女、侍女形象都穿窄袖衫襦。”(1)唐诗中也有反映,如白居易《柘枝词》诗:“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2)”贺《宫诗》:“秃襟小袖调鹦鹉,紫绣麻缎踏哮虎。(3)”窄袖流行的原因,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是受胡服的影响。而下身则穿着

长裙,腰上系着长带,肩上披着长巾。服饰色彩主要由土红、土绿、灰兰和深棕色组成。这些比较厚重的颜色反映了初唐的温柔和谐的服饰特点。窄袖衫襦的袖型比较窄,袖到腕部,而衣身的长度紧至腰部,又短又窄。这种窄袖衫襦和长裙装扮该开始在共同流行,后逐渐流传宫外,盛行到中后唐。(如图1)

图1(窄袖衫襦和长裙)

(二)盛唐以女穿男装,喜穿胡服为特点。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空前开发。唐朝妇女的一大胆装束当属女着男装。女着男装盛最早在宫中流行,行于开元天宝年间,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古诗云:“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外斯一贯矣”,另有“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衣靴、衫、鞭帽,外一体也。”(4)都记录下当时女着男装的情景。史书还记载了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装的时期,可见在当时女穿男装在盛唐的流行程度。对于女性喜穿男装的原因,普遍认为是由于盛唐时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性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如图2)

图2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穿着男装的妇女

此外,胡服盛行也是盛唐时期的一个突出的服饰特点。“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羶满咸洛。女为胡服学服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5)这是唐朝诗人元稹的诗句,诗中描写的唐代当时社会实际情景虽然多少有些艺术夸,但是却生动地反映了唐代时代胡服在中原地区流行繁盛的景象。《唐书·五行志》有记载,“天宝末,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大历14年“诏回纥诸胡,在就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先是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之人伪服汉人服而杂居者又倍之……或衣华服,诱娶妻妾,故禁之。”(6)这些史料都可以看出胡服对中原服饰的重大影响。所谓“胡服”,唐代的所谓“胡服”不但包括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还包括着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的混合因素。唐时胡服的大致形制特征:窄袖、翻领、对襟,在衣裳的领、袖、襟、缘等部位一般多缀有各色锦边,和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比较,胡服在裁剪、用料、款式、装饰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其异域情调相当突出,色彩也相当艳丽鲜明,让人耳目一新。(如图3)

图3唐开元年间的胡服

盛唐的女装服饰具有强大的流行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段时期。

(三)中晚唐服饰以宽袍大袖,长裙为主。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窄窄的袖型变得宽大,女性直接在衣裙里加抹胸(唐朝时女性的衣)。外面批一条被帛, 面料精美, 上饰织纹、绣纹。

下身则穿裙子,裙子特别长, 最长时到达胸上处, 用大带系结、拉长, 加强腰带。面料大胆地选用纱罗等轻薄制品, 在某些部位呈半透明状,当时的裙式有许多著名的记载, 名种材料形状的裙子争相斗艳, 还有的带有香味。花笼裙和百鸟裙就是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两种裙式。概括而言,当时妇女的装束可谓为薄、透、露。表达了唐异常开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此外,中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7)(如图4)

图4唐朝宽袍大袖

二.唐朝女性服饰中的等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服饰往往体现了不同的等级观念。不同阶级的女性在服饰上也有不同的规定。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的服饰在样式,用料,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特点。

从服饰的质料方面看,身处贵族阶层的女性,衣裙多用丝绸、绫、罗等织物制作而成,从服饰的质料来看,主要是质地粗糙的麻布,即大麻和苎麻,还有布。杜荀鹤在《蚕妇》中就有对平民女子衣服质料的描述“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8)

从服饰的颜色方面看,贵族阶层的女性的服饰色彩也较为鲜艳,大多以红、黄、紫、绿灯颜色,其中以红色的裙子最受喜爱,又称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不信此来长下泪中,开箱验取石榴裙。”而贵妃则偏爱黄裙,《新唐书·五行志》中有“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9)而平民女子只有在婚嫁大典是允许穿最低等的命妇服饰,平时以青碧色调的服饰为主。当然白色也是主要的颜色。另外《新唐书·车服志》也对庶人服饰的颜色和质料作出限制:“流外及庶人不服绫、罗、縠、五色线鞋、履。”(10)

从服饰的设计反面看,贵族女性喜欢在裙子上有绘画刺绣等不同的装饰。唐代女服中的裙腰都提的很高,直到胸部,并用丝带扎系,这样可以来显示身形的修长。衣袖宽大,裙子的长度也垂到地面,孟浩然在《春情》中对长裙进行了描述“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11)在《新唐书·车服志》中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衣裙宽大拖沓的情景,并对此做出了规定:“衣曳地不过二寸,袖不过一尺三寸。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以及“凡裥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12)。除此之外,贵族阶级的女性往往喜欢标新立异,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安乐公主命人用百鸟毛织成的裙子,十分奢华。“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结果导致“贵臣富家多效之,江、领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平民女子的服饰显得暗淡无光虽然服装的款式都是以上身着褥、衫,下着裙为主,但从色彩和质料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与贵族宽大的服饰不同,由于平民女子有繁重的劳动,服饰依然以紧身窄袖为主。这一点也与贵族女性服饰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看见,在唐朝灿烂辉煌的服饰文化中也体现了浓浓的等级观念。

三. 唐朝女性服饰所表现的文化融合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和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上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也促进了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唐朝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很多因素。

第一,它吸收了前面所有朝代服饰的优点并善于改进。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经过之前的朝代的沉淀,到唐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唐文化,这种文化对服饰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人们有心思花在穿衣上面,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发达的生产力给服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唐朝与国外的频繁往来,对各国文化采取的开放的态度,使各种文化在这个时期显出大融合的趋势,因而各种融合也使得服饰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匈奴,契丹,回鹘,以及波斯登民族的服饰文化元素都可以在唐服饰中找到。唐朝服饰

唐朝妇女衣着考

唐朝妇女衣着考 袒胸、透视、胡服:大明宫女装流行风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唐代大袖衫 唐襦裙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浅论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浅论 摘要:本文以唐诗中的唐代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全唐诗》诗句中提及的 不同形制的女性服饰为主体进行研究,由此感受在唐朝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下, 唐朝服饰反映出的文化及审美趣向,感悟唐朝时期积极开放、勇于吸收外来文化 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唐诗;女性服饰;唐文化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yjs201624) 一、唐朝服饰的审美趣向 唐代女子的服饰搭配体系继承前代为上衣下裳的襦裙。襦裙装在此时期的发 展奇异丰采,成为唐代女子服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 刘禹锡在《观柘枝舞二首》:“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描写了身着华丽胡服的舞伎,登上舞台舒展腰肢,表演胡舞柘枝舞 的情景。施肩吾《观美人》“漆点双眸鬓绕婢,长留白雪在胸前”;李群玉《同郑 相并歌妓小饮戏赠》“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中描写的是唐代妇女穿 着当时流行的袒领装。坦领吸收西域民族窄衣、小袖以及领口开口较低的特点, 对女性身体曲线美感的展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是中国古代社会 妇女人体美所能表现的极致。 从诗句中可以看到胡服在唐代的流行,对唐朝市井娱乐生活有着深入的影响。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下,胡文化得以存在发展,经过唐人吸纳加工,使胡文化 成为适于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2、精妙绝伦追求飘逸效果 据沈从文先生考证,初唐妇女“裙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间道裥褶效果。” 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妓小饮戏赠》“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第八十八首》“不知昨夜谁先醉,书破明霞八幅裙”描写的 就是这种拼幅裙。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六幅裙的周长可达到3.18米,八 幅裙的周长可达到4.15米。穿着时会产生“坐时衣带紫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宽 大飘逸的视觉效果。 昭陵长乐公主墓、唐永泰公主墓及韦妃墓壁画、《簪花仕女图》及唐敦煌 《乐廷环夫人行香图》中皆画有长裙曳地的女子,她们所着裙子为“长裙”。长裙 需配以高头丝履、高发髻和金钗银篦金步摇之类华贵的头饰,在当时贵族女子中 广为流行,因此形成一股奢华侈糜之风。 为达到婆娑飘逸的效果,唐朝女子发明了一种“大袖沙罗衫”。杨玉环《赠张 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描写的衣袂蹁跹之景,即是穿着这种轻软婆娑的大袖衫所营造的效果。 为满足贵族的要求,特殊工艺织造的裙子应运而生。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 的单丝碧罗笼裙所缀饰的花鸟纹饰均用金箔镂刻而成,虽仅有米粒大小,却五官 俱全,她的百鸟羽毛裙以百鸟的羽毛织成,正、反、明、暗观之,色均不同。 通过这些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我们不难想象唐朝女性服饰登峰造极的 美丽。 3、纷繁艳丽配饰类型丰富 元稹《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皆描写唐代歌女着红裙起舞之景。皇甫松《采莲子二首》之一“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描写年轻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

完整word版,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机电工程学院B11机械1班向国明1101082111 摘要: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地位。因此,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装服饰传统文化图案 唐代的服装史 古代朝代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

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服饰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复习课程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一谈及唐朝的服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袒胸露乳 这一次。这在当今电影、电视剧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唐代汉族服饰丰富而华丽, 特别是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 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唐代经济的发达, 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 加之唐人积极对外交流以及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 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汉族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性,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传统与民间并用的手法, 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 众所周知,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 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唐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唐代经济的繁荣, 文化的丰富和艺术的灿烂, 写就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最辉煌夺目的篇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 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 唐代汉族服饰也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这种多 民族性是汉族人民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 借鉴的结果, 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演变的多方面成因及特点。 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 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 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 在国内传

统经济的发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亲国戚, 下至贩夫走卒, 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对外贸易发达,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 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 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 仪态丰美, 妆饰奇异纷繁, 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 裙幅之丰, 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 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 “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 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 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 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 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 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 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 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 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解读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第一章前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女子服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开放,由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a)上衣儒裙 b)半臂 c)披帛 第三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a)女着男装 b)色彩鲜艳 c)穿着胡服 第四章小结造成唐朝女子服饰特点的原因 a)隋朝奠定的物质基础 b)与各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交往 正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以致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君临全国,而且也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 唐代女子的生活服饰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域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她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而唐朝的女子服饰,也成为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她格调华美,生机勃勃,品类丰富,大唐三百年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儒裙,半臂和帔帛。 1.儒裙 儒裙,主要为上着短儒或衫,下着长裙的服装样式。唐代的儒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儒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儒,袄有窄袖和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对襟两种。儒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等。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繁荣,人们思想开发,有一时流行袒领,最开始时时有宫廷妃嫔,歌舞者所穿,后来也得到仕宦贵妇的垂青。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或许描述的就是这种装束。 裙的造型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及地的样式,这种样式不仅显露了女性的形体美,也表现出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2.半臂 所谓的半臂,是一种套穿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也称其为“背子”。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 学生:蒋雅婷 指导老师:刘真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唐代女子服饰妖娆多姿,大胆展现人体美的襦裙服,女着男装和穿胡服的盛行,以及多种多样的首服,丰富的妆饰和不同样式的靴履等都体现了大唐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唐代对一切外来文化及事物的包容心态,展示了作为泱泱大国所具有的非凡气度。本文通过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的方法对唐代妇女的服饰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唐代女子服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唐代妇女服饰之所以繁荣的背景进行了论述,继而对唐代女子多种多样的服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唐代妇女服饰的繁荣,并且对唐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通过图片的形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对其在我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造就了唐代女子服饰的繁荣,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让我们看到唐代女子服饰的精彩与魅力,是任何其他朝代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唐朝的历史,而且对现在的服饰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装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服饰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一)服饰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摘要: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 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 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 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 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176903.html,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作者:刘陈曾琦陆志怡张漠李健楠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1期 摘要:唐朝服饰制度在传承旧制度的同时吸纳了很多异域的元素,衍生出新的服饰文 化,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唐朝时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服饰文化的繁荣, 有关服饰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且分门别类,从首服到衣袍再到鞋履,抑或佩饰、花纹和图案。服饰文化也渗透到文学、诗歌、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本文旨在对唐朝服饰文化发展的背景、唐朝服饰文化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其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及主要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唐朝;服饰文化;艺术 一、唐朝时期服饰文化发展的背景 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全盛的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等是促使其服饰发展繁盛的重要背景。唐朝兼容并蓄、华丽雍容的服饰文化对后世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在政治方面,周、汉、魏时期未能完备的服装制度到了唐代更加完备,并由此传承至宋代和明代。唐代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使外来文化一经被唐朝文化所吸收便成为唐代文化的补充和丰富(比如胡服和西域少数民族乃至中亚地区如印度、波斯服饰文化),这使得唐代服饰大放异彩,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颁布著名的“武德令”中包括服装的新法令,规定皇帝服装14类,皇后3类,皇太子6类,太子妃3类,群臣服装共22类,命妇6类,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穿 用对象及穿用场合都有详细说明。 “武德令”实施后,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4年下诏颁布服饰规定,此后多个皇帝也颁布了相关服饰规定。这些不断修改完善的服装制度,承接周、汉、魏传统习俗,从服装配套、服装布料、服饰色彩等方面构成了完善的组合,对后世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初唐数十年间,都市手工业迅速发展,养蚕事业尤为发达,唐代纺织物以丝绸为主,而丝绸经由丝绸之路通往外邦销售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唐初推行“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和“租庸调”的租赋劳役制度经贞观(627—648年)、开元(713—741年)两个阶段,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经济发达造就了唐代奢靡的生活风气,从宫廷至民间,盛唐至晚唐的服饰崇尚宽大华丽。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足以看出当时经济的繁荣。

浅论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其社会性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班级:10—1 任课教师:程莉莉 :古正婵学号:成绩 浅论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其社会性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古代的服饰演化史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外在表现。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唐朝又以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大放异彩,形成了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服饰文化。本文试从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分析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及服饰文化所体现等级观念,文化融合及其审美倾向。关键词:唐朝服饰特点等级观念文化融合审美倾向 俗语说:“衣食住行”,从古到今,服饰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而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发展史上,唐朝服饰以其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为灿烂的一段时期。 一. 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 唐朝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服饰特点。 (一)初唐以窄袖衫襦和长裙为主。初唐承接汉北朝的服饰风格,女子的服装样式与隋代基本相似。上身穿窄袖衫襦,在“嘉祥英山一号隋墓的壁画《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中,可以看到隋代女子穿窄袖衫的形象。至于唐朝的资料则比较丰富,如阎立本的《步辇图》,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壁画中的宫女、侍女形象都穿窄袖衫襦。”(1)唐诗中也有反映,如白居易《柘枝词》诗:“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2)”贺《宫诗》:“秃襟小袖调鹦鹉,紫绣麻缎踏哮虎。(3)”窄袖流行的原因,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是受胡服的影响。而下身则穿着

长裙,腰上系着长带,肩上披着长巾。服饰色彩主要由土红、土绿、灰兰和深棕色组成。这些比较厚重的颜色反映了初唐的温柔和谐的服饰特点。窄袖衫襦的袖型比较窄,袖到腕部,而衣身的长度紧至腰部,又短又窄。这种窄袖衫襦和长裙装扮该开始在共同流行,后逐渐流传宫外,盛行到中后唐。(如图1) 图1(窄袖衫襦和长裙) (二)盛唐以女穿男装,喜穿胡服为特点。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空前开发。唐朝妇女的一大胆装束当属女着男装。女着男装盛最早在宫中流行,行于开元天宝年间,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古诗云:“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外斯一贯矣”,另有“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衣靴、衫、鞭帽,外一体也。”(4)都记录下当时女着男装的情景。史书还记载了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装的时期,可见在当时女穿男装在盛唐的流行程度。对于女性喜穿男装的原因,普遍认为是由于盛唐时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性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如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