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数据通信

合集下载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技术应用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技术应用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技术应用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电力通信技术作为支撑智能电网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在提高智能电网信息传输安全性、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进而提升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及供电效率。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通信技术;应用引言电力通信技术在电网智能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网智能化的平稳运行与电力通信技术息息相关。

在电力通信技术为智能化电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电力通信技术也在随着智能化电网的推进而不断发展进步。

现阶段电力通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配电网络、变电站、输电等各个环节,保障了智能电网的平稳可靠运行。

1电力通信技术优势(1)通信速率高。

电力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变电站内,针对电网系统的不同类型业务和不同带宽需求,可采用不同的通信技术,如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等。

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电力通信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传输设施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和频率。

同时,通过采用高速率、大容量的电力通信设备,可满足智能电网中各类业务的传输要求。

如变电站内控制类业务具有较高的数据速率、较大容量且时延要求不高,能够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各类业务需求。

(2)网络覆盖面广。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通信技术可保证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完整性,同时,可保障电力通信网络的覆盖面,使电网内的多种业务都能够在电力通信网络上实现传输,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

(3)信息安全。

智能电网建设中涉及多个方面的业务运行和控制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调度动化系统、保护与监控等,而这些业务对网络安全性能要求较高。

从智能电网安全运行角度看,一方面应保证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应保障其安全性。

如在变电站现场监控系统中引入电力通信技术后,可实现对电力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管理;而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引入电力通信技术后,可实现对调度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处理。

2智能电网运行现状我国当前智能电网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快,这对于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实现电网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支撑着电网的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和处理,还为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智能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

本文将分析智能电网时代电力ICT技术的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分析;数据管理;自动化控制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电力ICT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神经系统,其应用对于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智能电网中电力ICT技术的应用,分析其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特点,并展望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1、智能电网对电力ICT技术的需求1.1 电网实时监控的需求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控是确保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

电力ICT技术在此方面的需求体现在对电网状态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故障诊断。

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扩大,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变得更加重要。

电力ICT技术需要支持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如电压、电流、功率等,并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传输至调度控制中心。

此外,实时监控还包括对电网异常状态的快速响应,如通过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并定位故障,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1.2 数据高效处理的需求智能电网的高效运行需要对海量的电力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

电力ICT技术在此方面的需求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挖掘。

智能电网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且类型多样,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电力ICT技术需要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支持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智能决策。

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电力ICT技术还需要具备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的能力,以发现电网运行的潜在规律和异常模式,提高电网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通信概论湖北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孟应平一、电力系统通信通信:完成信息的收集、传输、交换的过程。

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

电力系统通信:利用电力系统资源和其他公共通信手段,解决电力系统生产特殊要求,为电力系统生产服务的独立通信系统(专网),总称电力系统通信。

二、通信的几个有关概念1.电平(功率):表示信号功率的大小。

单位:分贝,dB m=10lg (p o/1mw)2.频率:表示信号变化的快慢。

单位:hz= (1/s) , 周波/秒。

3.带宽:表示频率的间隔(△f)。

单位:Hz, △f=f2一f14.通信容量---速率: 每秒传输比特(位)数量的多少。

单位:bit/s=(bit/s)5.频带利用率:每赫滋带宽传输的通信容量。

单位:bit/s/ Hz, =(bit/s/ Hz,)6.误码率:一定传输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数与总比特数的比。

单位:EBR(Error Bit Rate)=(错误比特/总比特数) 7.码型:用以表示二进制代码的信号的波形。

AMI, CMI, BCD(二十进制编码)RZ(归零码), NRZ(不归零码)HDB3(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8. 编码:通过数码变换,将原始二进制代码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另一种数玛的过程,叫编码。

编码的目的是:1)便于提出时钟;2)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3)便于检测误码和纠错;4)压缩码率,提高线路传输速率;9.调制:利用待传输信号(数字、模拟)去改变载频(波)信号的某一参数(量),便于信道传输,这一过程就叫调制。

1)调幅2)调频3)调相10.复用:在一个传输煤质中,同时传输多个信号,就叫复用。

1)频分复用2)时分复用3)码分复用4)波分复用11.时钟:设备固有的(或外部输入)频率和波形都固定的信号源。

(hz,bit/s)12.同步:同一网络上的网元设备,通过同一时钟信号源的指挥,达到同节拍的信号输入、输出,此时的状态叫同步;反之,叫失步。

13. PCM:(Pulse Coded Modulation &Demudulation)脉冲编码调制解调机(终端机)功能:将30路模拟信号或低速数据信号复接成一路2M 数据信号;反之,将一路2M数据信号分解成30路模拟信号或低速数据信号。

地区电力数据通信网若干问题的探讨

地区电力数据通信网若干问题的探讨
业务接 入等 方面对 泉 州电 力数 据通 信 网在 建设 和应 用 中的若 干 问题 进 行讨 论 。网络 安全主要从 路 由器设 备 安全 、 网络路 由安 全及 访 问控 制 等方 面进 行 了探 讨 . 业务 接入 方面 对接 入 方案 、 S部 署等  ̄ f 问题进 Qo :- - 飞 分柢
通过配 置具有 安全模 块 的路 由器 .与专 用安 全设备 进 路 由 。 行有效 配合 .来提高路 由器 本 身 的安全 性 和所 管理 网 对 于一 些应 用 服务 器 .本 身很 少需 要其 他业 务 的
段 的可 用 性
客 户端访 问 , 或该 服务 器不 需要 太 多控制等 , 由于配 置 量较 少 , 理不 是太 复杂 . 以简单通 过在 边界路 由器 管 可 采用 MP SV N 技术 .将 各 种业务 分 割成 相对 独 P L P E上做访 问控制 列表 ( C ) A L 的方式实 现。 立 的逻辑 专 网。 通过路 由隔离 、 址 隔离和信 息隐藏 等 2 业 务 接 入 问 题 分 析 和 研 究 地 、
0、 言 引

性 和安全 性的宽带 网络是 非 常值得 研究 的问题 1 网络 安全 问题 分析 和研究 、
在穿越 MP S核心 到其 它 P L E路 由器 时 . 这种 隔离是 通
过 为多 协 议 B P MP B P 增 加 唯一 的 V N 标 志 符 C ( —C ) P 本 文 主 要 从 网 络 层 出 发 阐 述 网 络 安 全 问 题 .不 涉 R ( 由区分 器1 D路 来实 现 的 M P B P穿越核 心 网专 门 — G 及应用 服务器端 或应 用层 面 的安全 控制 网络层 的安 交换 V P 路 由. N 只把路 由信 息重新 分发 给其 它 P E路 全性可 以分为路 由器安 全 、 网络路 由安 全及访 问控制 。 由器 .而不会 把 这些 B P信息重 新分 发给核 心 网络 。 G 11 路 由器 安全 . 因此穿 越 MP S网 络 的每 个 V N 的路 由是 相 互 隔 离 L P

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力行业的不断改进与现代化,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广泛。

通信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电力行业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为电力系统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提供了更强大的能力和工具。

I. 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监测中的应用1.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应用现代电力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的监测与数据采集。

传感器设备能够收集电力设备的工作状态、温度、湿度等数据,并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

这样,监测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检测电力设备的工作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潜在的故障和事故。

2. 远程监视与控制系统的应用借助通信技术的应用,电力行业可以实现对远程的电力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

通过建立远程监视与控制系统,电力公司可以对远离中心站的变电站、开关站和配电站进行实时的操作和管理。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还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

II. 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安全中的应用1. 报警系统的应用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更加智能化和高效。

通过传感器网络的建设,报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状态,并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发出警报。

这样,电力公司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障电力设备和运行的安全。

2. 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安全监控系统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

例如,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预警和处理。

此外,安全监控系统还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和图像,方便电力公司的管理和决策。

III. 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管理中的应用1.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应用电力系统中大量的数据需要收集、处理和存储。

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这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生成有用的报表和图表,为电力公司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供电管理系统的应用通信技术在供电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使得电力公司的供电更加可靠和高效。

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

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

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各类企业都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电力企业更是实现了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形态的转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归功于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

本文从电力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经济、文化、技术因素分析两者之间的融合环境,并为他们之间的高效融合提供行之有效地策略。

关键词:电力信息;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工程项目日渐增多,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传输和处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通过电力信息和电力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改变了电力体系传统的管理理念与应用方式,新型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特征优势,能够增强电力传输的稳定性,提高对系统数据传输处理的效率,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发展。

1电力信息技术和电力通信技术概述电力通信技术是对各种电力信息和数据资源进行传输,并将电力信息和数据组成一个网络。

电力信息技术是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利用,使这个网络成为管理业务的信息集成平台,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二者有效融合、共同发展。

电力通信技术是指传统的电力工程与信息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以电气工程理论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电力行业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及应用,并确保信息安全。

通过电力通信技术能够安全、稳定地传递电力信息,采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电力通信的质量与效率,确保电网系统稳定运行。

供电通信成为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贯通于电能的整个应用环节,以维护供电通信业务的正常。

简单地说,供电通信主要服务于发电的企业化经营,输电的自动化管理以及对整个系统供电的企业化管理。

由于能源发电行为流程比较复杂,设备操作也较为复杂,对所有需要的电力通信系统必须实行统一集中管理。

因此电力通信系统和输配电网络路相比具有共同之处,两者在业务对象和主要内容等主要方面也较为相同。

将电力通信视为电力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将有助于促进电网商业化、智能化和现代性。

电力数据通信网的规划与设计 董彬彬

电力数据通信网的规划与设计 董彬彬

电力数据通信网的规划与设计董彬彬摘要:电力数据通信网是国家电网公司数据、视频、语音等各类业务承载网络的统称,包括国家电网公司数据通信骨干网和省级及以下数据通信网络;是基于IP技术构建的MPLS数据通信网,主要由路由交换设备构成,通常由OTN/SDH网络承载。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数据通信网已覆盖各省变电站、供电所及售电营业厅,随着数据通信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网络结构也存在部分差异,基于此,需对现网网络结构进行研究。

关键词:数据通信网路由协议流量策略随着电力营销、电力市场等业务越来越广泛地开展,信息系统已经融入到了电力企业经营的各个部分,为电力系统正常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通信网整体效能的发挥有赖于全网一体化的网络架构与运维管理,而数据通信网络以往主要采用各省分散建设、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各级单位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体制、层次结构、配置标准、运行策略、协议参数、设备类型、维护模式等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及未来业务发展与网络演进的实际需求,推进省级数据通信网络优化整合改造工作。

1数据通信概述数据通信是依照一定的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一种的通信方式和通讯业务。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是继电报、电话业务之后的第三种最大的通信业务。

数据通信中传递的信息均以二进制数据形式来表现。

数据通信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总是与远程信息处理相联系的,是包括科学计算机、过程控制、信息捡索等内容的广义的信息处理。

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数据通信需的传输数据信号过程需要通信网络的参与。

数据通信包括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

2网络架构层级划分电力数据通信网的网络架构包含四个主要网络层次:数据通信骨干网的核心层和汇聚层、各省公司网络骨干层以及地市公司的接入层。

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综合数据通信网的设计

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综合数据通信网的设计
建 设 各 重 要 业 务 系 统 的 虚 拟 专 用 网 .在 路 由 器 设 备 端
数 据 传 输 加 密 等 安 全 技 术 的 研 究 ,在 系 统 效 率 、灵 活
性 、 展 性 、 资 、 全性 等方 面力求 找 到最佳 平衡 点 。 扩 投 安
( 以 I vrS 5) P o e DH 技 术 组 建 网 络 架 构 。网 络 采 用
栏 目主持


《 村 电工>o 1 农 > l 年第 9期 2
安 全 隔离 设 备使 各 安 全 区 的业 务 系 统得 到 有效 保 护 ; 采 用 防火 墙 、 侵 检 测 等 手 段 构 建 二 次 安 全 防 护 系 统 ; 入 采 用 全 网 MS P 平 台 , 助 I v Y S T 借 P o e DH 方 式 , 供 可 提 靠 安全 的数 据 网络 。
务 包 括 : 干 光纤 通 信 S 主 DH 设 备 监 控 网 、 电 保 护 专 继 用 P M 设 备 监 控 网 、 字 同 步 设 备 监 控 网 、 据 通 信 C 数 数
设 备 监 控 网 、调 度 及 程 控 交 换 设 备 通 信 网 、营 销 自动
化 、 频 监 控 、 公 MI 、 产 MI 财 务 自 动 化 、 电 视 办 S生 S、 I P 话 以 及 NGN( 世 代 网 络 ) 业 务 。 次 等 市 级 数 据 通 信 网 采 用 MP S VP 技 术 统 一 延 伸 L - N
符 合 国 际 标 准 的 协 议 和 接 口 , 满 足 与 其 他 网 络 互 联 的 要 求 。 络 的 实 时 性 和 可 靠 性 , 须 满 足 电 力 系 统 管 理 网 必
口 层 次 实 现 各 应 用 业 务 系 统 的 相 互 隔 离 。 在 安 全 防 护 总 体 策 略 上 采 取 分 区 防 护 , 出 重 点 : 用 不 同 强 度 的 突 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计算机通信和电力数据网络1.1 数据通信一般概念数据通信技术是近年来通信技术发展最快的的一个分支。

一般地说,只要是以编码的方式表示信息,用某种信号形式在信道上传送这些编码的通信都叫做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所传送的信息可以是数据、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内容,可以通过电话网、分组交换网、专用数据网等各种通信信道进行通信。

计算机通信主要指计算机之间和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

广义而言,数据通信也就是计算机通信,为通信而构成的网络也就是计算机网络,只是计算机网络侧重于解决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和负荷的分担,而数据通信网则侧重于传输和交换。

1.2 电力数据网随着各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各级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解决方法是用所谓“转发”方式,即采用与RTU 通信相似的规约,通过点到点信道在两个主站系统之间传递信息。

这种方法不够灵活,更不便于多个主站之间相互共享信息。

因此,建立电力数据网,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各级调度中心的主站系统之间共享信息,是必然的趋势。

1996年,原国家电力部已经在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和全国各大网调和独立省调之间建立了电力数据一级网。

96年以后,各大网调到省调之间的电力数据二级网也基本建立起来。

目前,各省到地区/市之间的三级网也正在建设中。

电力数据网可以支持实时和非实时的各种网络应用。

为了在各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共享实时信息,原国家能源部于1992年发布了“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作为国家电力行业标准,即DL 476-92。

遵照这个标准,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和各大网调/独立省调已经实现了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通信。

截止到1997年,IEC TC57委员会已经制定了有关标准,即远动应用服务元素(TASE.2)协议,也称控制中心间通信协议ICCP,可使电网控制中心与其它电网控制中心、区域控制中心、独立发电厂等通过广域网(WAN)进行数据交换。

今后电力数据网上的实时信息交换将逐步向这些国际标准过渡。

1.3 分站的各种通讯方式目前,分站和主站之间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循环式,适用于点对点的远动通道结构,其主要特点是以厂站端为主动方,循环不断地向调度端发送遥测、遥信等数据。

另一种是问答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主站掌握通信的主动权,主站可以按需要指定分站传送某一个或某种类型的远动数据,传送中有差错时主站可要求重传。

问答式远动的分站为了准备遥测、遥信等数据,和循环式一样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以一定的扫描速度来采集遥信和遥测等数据,并判别是否有遥信变位,遥测越阈值等情况发生。

和循环式不同的是这些数据采集之后并不立即发送,而是先行存储,等主站需要时才将它们按规定的格式组装发送。

可见问答式远动中分站的工作,对遥信、遥测而言可分为两步,一是数据准备,以一定的扫描频率采集实时数据,适当处理后存储待用,二是按主站的要求组装发送。

问答式远动主站的工作主要是轮流询问各个分站,并接收分站送来的信息加工处理。

和循环式相比主要是增加了主动轮询各分站的任务。

至于遥控、遥调,在循环式中主动权也在主站,因此问答式和循环式没有什么差别。

当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远动功能时,分站和主站的硬件部分,无论是按循环式或按问答式工作,都必须提供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发送、接收以及输出执行等的物质条件,因而硬件部分对于循环式或问答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问答式和循环式的主要差别在于软件,即在于主站和分站之间的对话方式。

厂站端远动装置遥测、遥信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好遥测、遥信等远动信息发往调度端。

远动数据的传送应按约定的格式进行,收发两端应事先对传送速率、同步方式、数据结构等相互约定,共同遵守。

这些约定称为通信规约。

发送端按通信规约的规定及时组织好要发送的远动字,然后按字节逐一递交给串行通信接口,再经调制器发往信道。

调度端经解调器解调按规定格式逐一接收。

1.3.1循环式远动通信循环传送方式的帧结构和字结构循环式远动系统中,厂站端按约定的规则循环不断地向调度端发送远动数据。

基本的帧格式见下图,每帧由若干远动字组成,以同步字SYN开头。

一帧结束后再按规约规定传送下一帧,如此不断循环。

以微机构成的远动装置通常以8位的字节作为基本单位,例如一个远动字占用6个字节,共48位,同步字可采用三组EB90H,也是48位。

图5-13 循环式远动的帧结构远动字基本结构见下图,其中第1个字节为地址字,用以识别各个远动字。

地址字也称点号或功能码。

最后一个字节为校验码,用作抗干扰保护。

中间的4个字节为远动数据。

如为遥测远动字则可传送2个遥测量,每个遥测量占2个字节共16位,其中12位为遥测量的数值,另4位用作标志位,表明遥测量的数值是否有效等。

如为遥信远动字,则可传送2组遥信数据,每组2个字节16位,总共4个字节32位,可以传送32个开关量的状态。

8 8 88 8 8图5-14 循环式远动的字结构遥信、遥测的发送各路的遥测数据和遥信数据经采集和处理后,分别存放在内存的遥测数据区和遥信数据区。

发送时应按上图的格式适当加工,并添上地址字和校验码。

遥信、遥测的接收循环式远动系统中调度端不断接收来自厂、站端的远动信息。

厂、站端送来的遥测、遥信信息经解调器解调后送至串行通信接口,收发两端处于同步状态时串行通信接口逐位接收解调器送来的数据,把串行码转为并行码,收满一个字节后向CPU申请中断,由CPU将这一字节取入内存暂存区。

待收满一个远动字,经检验合格后按远动字的地址码(既点号)存入指定的遥测或遥信数据区,然后分别予以显示或送后台计算机。

同步码的接收要使远动系统正常工作,收发两端必须同步,远动系统有两种通讯工作方式:异步通讯工作方式和同步通讯工作方式。

循环式远动通常采用同步通讯工作方式,每一帧的开头都设有帧同步码,它是一帧开始的标志,在帧同步码确定之后,本帧中随后的各个远动字也随之确定,所以接收一帧远动信息必须先检出同步码。

用微机实现的远动装置大多采用(48,40)分组码,帧同步码一般采用三组EB90H。

检出帧同步码就是要检查收到的6个字节是否是三组EB90H。

串行通信接口在同步通信工作方式下,开始接收信息时通常可由其硬件提供2个字节的同步码搜索。

同步码的字形在初始化时设置,例如设置为EB90H。

在以硬件方式搜索同步码中第一组EB90H的过程中,串行通信接口不产生“字节接收满”中断,它逐位接收信道送来的数据,移入接收寄存器,并与设定的EB90H比较。

如不相同就再移人一位。

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找到EB90H,才退出搜索同步状态,转入数据接收过程。

同步码的随后两组EB90H 就作为数据,以软件方式来判别。

在数据接收过程中,串行通信接口每收满一个字节,就产生“字节接收满”中断,由CPU取走数据。

若以软件方式再连续收到两组EB90H,则表明收到的是帧同步码,此时就设立同步标志,准备好依次接收远动字。

如果收到的不是两组EB90H,则认为收到的不是同步码,串行通信接口应重新进入搜索同步状态,重复前述过程,直到找到同步码。

一旦收发两端建立了同步,此后对每一帧的三组EB90H同步码都以软件方式检验。

如果在应该出现同步码处收到的不是三组EB90H,表明同步码出了问题,但这和刚开始通信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当时由于尚未建立同步联系,因此必须找出同步码才能依次接收后续的远动字。

现在是收发两端刚建立过同步联系,偶尔收不到正常的同步码,收发两端还不至于立即失步。

因为收发两端作为时钟源的石英晶体振荡器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性,双方的时钟频率十分接近,当然频率的微小差别在经历了一定时间以后,也会造成两端定时信号之间相位差的增大,但只要这段时间不太长,造成的相位差在允许范围以内,就可认为仍属同步状态,可以继续接收数据,这称为惯性同步,意思是在收到一次同步码以后,即使随后收不到正常的同步码,同步状态可以像惯性那样维持一段时间,接收工作可照常进行,惯性同步能维持多长时间,取决于收发两端石英晶体振荡器频率的稳定性、频率差以及允许的相位差等因素,有的远动装置收到一次同步码后按惯性同步可以连续接收三帧信息。

但如连续三次收不到正常的同步码,就应清除同步标志,令串行通信接口进入搜索同步状态,直到再次检出同步码时才恢复正常工作。

惯性同步期间应对收不到正常同步码的次数(即惯性次数)进行统计,以便在次数达到限定值时停止惯性同步,转入搜索同步状态。

同步检查过程的流程图见图5-15。

开始通信时串行通信接口先进入搜索同步状态,待检到第一组EB90H后转入软件检查随后的两组EB90H,由于此时尚未建立同步,同步标志为零,故在收满4个字节后进行检查,如不是两组EB90H,则令串行通信接口进入搜索同步状态。

如果是两组EB90H,则建立同步标志,并将接收点号置零,准备好依次接收后续的远动字。

软件检查帧同步返回图5-15接收完一帧远动信息后又需检查同步码,但因此时已建立同步标志,故程序转至收满6个字节后检查是否连续三组EB90H。

如果是同步码,情况正常,就将惯性次数清零,接收点号置零,如未能收到正常的同步码,则只要惯性同步次数不超过限定值就作为惯性同步处理,将惯性次数加1,接收点号置零,继续接收远动数据。

如惯性次数已达限值,不能再作惯性同步处理,于是清除同步标志,并令串行通信接口进入搜索同步状态,重新捕捉同步码,直到检出正常的帧同步码,使收发两端重新处于同步状态。

遥测、遥信远动字的接收和校验在同步状态下,串行通信接口每收满一个字节就发出“字节接收满”中断,由CPU将数据取走,存入内存的接收数据暂存区,待收满6个字节后就可对收到的这一远动字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是检查差错控制规律、计算伴随式,也可检查点号规律。

因为通常远动字按顺序排列,后一远动字的点号是前一远动字的点号加1。

这些检查可在收满6个字节后集中进行,或采用分散方式,每收到一个字节后就进行一部分工作,例如差错校验就可分段进行,分散方式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工作量过于集中。

远动字校验合格被认可后按不同的点号分别存入指定的存储区。

如检验不合格,该远动字被丢弃。

如果连续好几个字出错,可能是同步问题。

因此如连续出错的字数超过规定值,可令串行通信接口进入搜索同步状态,重新捕捉同步。

遥测、遥信数据处理收到的远动数据按通信规约的约定,按点号分为遥测、遥信等不同的类别,分别加以处理。

每个遥测字包含两个遥测量,各占两个字节。

遥测处理程序从收到的遥测字中取出每个遥测量的数值,确定其极性。

检验是否越限,如有越限还要输出越限报警信号。

最后把数据依次存入内存的指定区,并送至相应的遥测显示器显示。

对遥测量在需要时亦可进行合理性校验和变化率校验等。

合理性校验是检查遥测量的数值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变化率校验是检查前后两次遥测值之差是否合乎一般规律。

对于遥信量的处理是从收到的遥信远动字中取出32位遥信信息,依次存入内存的遥信数据区,并送至有关的遥信显示器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