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_V_1着V_2_结构中V_1的考察与分析
V_1着V_2结构的语义框架

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丁加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 V1着V2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1)进入V1、V2位置上的动词,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据此可以给V1、V2分类;(2)V1和V2语义互相配合,形成一些搭配类型;(3)V1着V2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结构,“动作─结果(目的)”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结构;(4)结构对V1、V2的语义有约束作用,结构一旦形成,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的选择与配合,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关键词: V1着V2结构;语义框架;动作强弱Ξ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9X(2001)02-0088-03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V1着(zhe)V2in ChineseDING Jia-yong(Department of Chinese,Hunan N 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ucture of V1着(zhe)V2in Chinese from the angle of semantics.Verbs consist2 ing of V1have their semantic limits.When V1is properly collocated with V2,the structure of V1着(zhe)V2forms tw o se2 mantic types,namely the collocation of way-action and of action-result,which respectively belong to a weak-strong structure of V1着(zhe)V2and a strong-weak one.S o the structure of V1着(zhe)V2forms a unity of centering on the ac2 tion in collocation with the way or result.Its structural meaning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taking an action in a way or leading to a result by taking an action.K ey w ords: V1着(zhe)V2;semantic types;weak and strong action 本文讨论的“V1着V2”结构是指连动式“动词+着+谓词性词语”结构,前一个动词记作V1,后一个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短语,简单记作V2。
_V_1着_V_2_结构句式_连动_属性的质疑

“V 1着+V 2”结构句式“连动”属性的质疑Ξ沈立新(楚雄师范学院初教系,云南楚雄675000)摘 要:本文在语义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着”的“持续体的标记”功能、“V 1着+V 2”的内部结构层次、“V 1着+V 2”中的核心谓语和附目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对“V 1着+V 2”这种动词连用形式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的“连动”属性提出质疑,认为该种谓语结构形式的句子应该划归偏正关系的范围内,是一种动词性状语的偏正关系的动词谓语句。
关键词:连动句;动词连用;词缀“着”;状语;偏正关系中图分类号:H1461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4)01-0040-03 “连动句”也称“连谓句”,它是现代汉语复杂谓语句动词连用格式中的一个重要句式,对于它的名称,它的范围,甚至它的存废一直以来都有着较大的争议。
不可否认,连动句确实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句法结构的独立性,关于这一点,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连动式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偏正等等的关系,归不到已有的任何一种句法结构类型里去。
”[1]所以,连动式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句法结构。
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独立句法结构,连动句中连用的前后两部分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独立于几种普通的动词谓语句谓语基本结构关系之外的特殊结构关系。
但是,由于普通的动词谓语句中也同样存在并列、偏正、述宾等结构关系的动词连用作谓语的情况,所以,连动句和普通的句法结构类型之间,就会涉及到范围和界限的争议问题。
而从语法是对语言的规律性概括这一点来讲,连动句式作为对语言的一种特殊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与普通句式相比,其所属的范围,应该是越小越好。
普遍性涵盖的范围越大,语法的规律性的概括才越准确。
吕淑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也在肯定了连动句的存在必要之后提出,“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给它划定界限。
凡是能从形式上划成别的结构的就划出去。
现代汉语v1ov2的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形成理据 文旭

现代汉语v1ov2的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形成理据文旭“V1OV2的”是现代汉语特有重动构式。
基于回指概念,分析了其语义结构特征、信息结构特征及篇章语用功能。
现代汉语v1ov2的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是“V1OV2的”是“V1OV2得R”的省略一替代构式,“的”既回指“得R”结果补语又充当足句标记,具有“语义”和“语用”双焦点特征。
特定语境下,这一特殊构式具有延续话题信息、推断结果缘由及传递会话含义的篇章语用功能。
“V1OV2的”是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特征构式,由“述语(V1)+宾语(O)+述语(V2)(V1重复)+的”构成。
现代汉语v1ov2形成理据是“V1OV2的”具有语义和语用双焦点功能,这种多重功能特性不仅确保了语篇连贯性还使语言表达更具主观性、简洁性、隐含性、强调性和幽默性。
因此,对这一构式的理解需依赖上下文语境及认知语境来推断其会话含意,对构式(意)义的完善描写也必须基于句法一语义一语用三维整体。
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分析

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分析
史亚辉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4(000)019
【摘要】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
以往
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
问题。
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
根据V2的特点将这些语料分为四类,每一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分析都参照认知语
言学中的心理扫描理论进行。
分析显示,同时结合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可以对连动
结构"V1着V2"进行有界性分析,该结构内部的四个子类中存在层级性;这类连动结
构的有界性程度取决于所研究的词组属于哪个子类。
【总页数】3页(P249-251)
【作者】史亚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
【相关文献】
1.先秦汉语V1而不V2结构研究 [J], 吴泽顺
2.现代汉语中"V1着V2"结构中V1的考察与分析 [J], 许卫东
3.现代汉语中"V1着V2"结构的复杂化 [J], 许卫东
4."N1 V1 V1给N2 V2 V2"格式的句法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 [J], 王安琛
5.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分析 [J], 史亚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厢记中的人物[《西厢记》中“着”的若干语法特点分析]
![西厢记中的人物[《西厢记》中“着”的若干语法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7eee3dc1c708a1294a4407.png)
西厢记中的人物[《西厢记》中“着”的若干语法特点分析]《西厢记》中的“着”丢失了一些语法功能,同时出现了现代的语法新形式。
表示完成式的语法作用已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转而表状态持续或动作进行。
A+着形式正常出现,不过对形容词A 的性质有一定要求。
大量的兼语句式和存在句式,彰显了元代虚词“着”的语法特点。
一、V+着”或者“A+着”句式。
“着”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有64个用例,占所有虚化义项的45.7%。
“着”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动词或形容词后,形成“V+着”或者“A+着”的形式。
具体表现形式如下格式用例数例句V+着3 但有探长老的,便记着。
V着+O 31 依着姐姐。
V1着+V2 1 一纳头安排着憔悴死。
V1着+V2+O 1 尝着似土和泥。
V1着+O +V2 13 我也骑着马看。
V1着+O +A 2 扭捏着身子儿百般做作。
V1+O1+V2O2 6 踮着脚尖儿仔细定睛。
A着+O 2 手横着霜刃。
A着+V 1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
A着+O+V 2 老着脸子过去则便了。
多项连谓句2 现今崔老夫人领着家眷扶柩回博陵。
“V+着”结构中“V”都是性质形容词,本身不能与“着”组合,与“着”连用后都有动词的意味。
现代汉语经常将这类词看作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或具备词类活用的特征。
“A着+O”的形式,表示状态持续,对某种事物性状的描述。
这里的“A着”作谓语。
而在“A着+V”和“A着+O+V”格式中,由于受到动词的影响,往往用于表示动作进行。
如“酒席上斜签着坐的”中充当状语;“尽着你说短论长”指“说、论”动作一直进行到穷尽,“A着”用于兼语结构,充当前一部分的谓语,省略了主语;“老着脸子过去则便了”则为连谓结构,“老着”与“过去”并列表示动作的同时进行。
“V着”格式有59个用例,在“着”表进行貌中占一半。
动词主要分为五类。
(1)一般动作行为动词“撞、镇守、写”等(2)心理动词有“记、量、堤”(3)静态动词有“�、围、搁”(4)本身表持续的动词有“准备、约”(五)躯体动词有“卧、枕、倚”等。
“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

“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配价、语法化等多个角度,对汉语中存在的一个常见的结构--“V1着V2”结构做深入的描写、分析和解释,并讨论了“V1着V2”结构中“着”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从“V1着V2”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汉语时态特征。
(一)“V1着V2”结构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结构,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V1着V2”结构的类型定性研究上。
参照语法学界的意见,本文通过分析将这种结构归为连动结构,并指出“V1着V2”结构在连动结构中有重要的地位,“V1着V2”连动结构还存在许多引人注意的语言事实和问题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
(二)两个动词连用发生连动关系时,V1和V2在不同小类的语义平面上有互选关系。
“V1着V2”连动结构基本形成两种语义组合框架:“方式(状态)-动作”框架和“动作-结果(目的)”框架;V1、V2的配合必须符合“V1着V2”连动结构的整体意义,即在某种持续方式(状态)下进行某一动作,或者通过某一持续动作造成或引出某种结果(目的)。
文章通过可易位的“V1着V2”连动结构分析,证明了这种整体意义存在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三)“V1着V2”结构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也可以作定语、主宾语、补语。
“V1着V2”结构具有两个前项扩展结构:“V1着V11着V2”结构和“V1V11着V2”结构;通过分析“V1着V2”连动结构的状语及其语义指向,可以看出“V1着V2”连动结构在句法上的复杂性。
(四)在“V1着V2”结构中,“着”的语法意义可以统一地概括为表示持续状态,这与现代汉语中助词“着”的持续意义是统一的。
“着”对“V1着V2”结构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强制地构成“V1着V2”结构并指示其结构类型为连动结构;“着”有显示语义的作用:通过“V1着V2”连动结构与“V1V2”偏正结构的对比分析,更能看出“着”对结构类型的规约作用。
(五)考察了从“V1着V2”连动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汉语的“态”的一些特征,包括:“V1着V2”连动结构与汉语“态”的连用,“V1着V2”连动结构与汉语“态”的复合。
“v1着v1着……vp”研究

本文选取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近代和现当代汉语中不同历史时期符合“V。 着V。着……VP’’结构的形式及意义标准的具体用例,对该结构进行完整的历时考 察。不同时期我们选取的语料主要有④:
访唧oint of deVelopm饥t,aIlalysis of nle releV觚t contextual factors肌d chapters
¨
fe栅e.Study for也c origiIl of“Vl着V1着…。VP”跹d its related phenomeIla of
language multi·dimensionally
dif断eIlces.In response to“s situation,111is paper 6.om the“V1着Vl着……
VP"stnlcture觚d seIllantics,pragmatics,etc.to describe锄d觚alyze锄e日'ort t0“Vl
s仃uc眦in 着Vl着……VP”
(2)说着说着我的语气就开始变得无耻.(王朔《过把瘾就死》) 还有一种情况,句法上出现在VP前面的主语并不是V。部分的主语移前,而是 VP部分的主语。如:
(3)打着打着这边张明张宁生就出来了,那边汪若海大姐二姐也跑下楼。(王朔《看 上去很美》) “张明张宁生”没有参与“打",而是“出来”的当事主语。 C.“(S.)+V。着V,着,+S:+VP"这种形式不同于“S。+V。着V。着+(S。)+([状]) +VP"的地方在于V。部分移位至主语之前以后,跟后续部分又进一步分隔了。如: (4)慧芳坐在沙发内低头织毛衣,神态若有所思。织着织着,她停下来,叹了口气. (王朔《刘慧芳》) D.“S。+V,着V。着,+(S:)+([状])+VP”前导部分的主语出现;后续部分的 主语与状语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不出现时可以补出。如: (5)他的嘴笨,说不好,说着说着,就停顿下来,而眼睛虽然没有迎风,也流下了 泪,一种快活的泪。(老舍《火葬》) 其中第一种形式是结构的基本形式,后面几种是基本形式的变式。
现代汉语V_1+V_2偏正结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V_1+V_2偏正结构研究综述
耿雪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年(卷),期】2006()12
【摘要】同印欧语言相比,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它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一种词类可以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多种句法成分。
相反,一种句法成分也可以由不同的词类来充当,这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页数】2页(P56-57)
【关键词】现代汉语;偏正结构;综述;句法成分;形态变化;对应关系;汉语语法;词类【作者】耿雪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特征研究综述——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五十年的历史回顾与分析之三 [J], 王亦达
2.现代汉语NV式状中偏正结构浅探 [J], 董守志;严亚莉
3.现代汉语V1+V2偏正结构研究综述 [J], 耿雪
4.从《左传》的偏正结构和句子长度看现代汉语细节意义的增强 [J], 李青苗
5.现代汉语“名~1名~2”偏正结构双音节复合词研究综述 [J], 刘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介词( 依靠、遵循) 等, 例如: ( 25) 在定亲以前, 她曾经有一时期渴望着进学
校读书。( 茉莉香片) ( 26) 宋紫峰……热烈地坚持着自己的意见说
“V1 着 V2”是 汉 语 中 一 个 很 常 见 并 富 有 特 色 的 短语结构。但是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 人们对这 个短语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对 V1 的研究也不够 深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考察, 并 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在展开论述之前, 我们先要对“V1 着 V2”这个结 构进行界定。大的前提是该结构中的 V1 与 V2 必须 是关涉同一个主语。“V1 着 V2”这种形式为最基本形 式( 初始形式) , 例如:
·88·
笑……( 金光大道) ( 12) 只有几个衣衫褴褛的老汉……借着夕阳的
余辉取暖。( 绿化树) ( 13) 考生们也都眯着眼睛朝着她笑。( 春妞和她
的小嘎斯) “朝、冒、拿、冲、借、对、靠、同、随、由、遵照、挨 、顺 、 沿、循”等在加“着”后都含有了表状态持续的动态意 义。胡明扬先生[6]认为介词的动态变化不完全, 这从 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介词是动词不完全语法化的产 物, 其中的一些介词, 像“朝、靠、随、依、顺”等, 完全 可以看成是动词与介词的兼类。
为。但 A 类词不 B 类词描写静态。
摆、装、踩、蹅、穿、穿、挎、戴、披、写、支棱、陈列 能表示状 态 , B 类
( ·
2.形容词 形容词进入“V1 着 V2”结构充当 V1 的能力也很 强。赵元任先生[3]认为: “广义动词可以称为谓词, 包 括狭义的动词和形容词, 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也可以 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例如: ( 5) 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 ……红着眼要找 中国人打架。( 围城) ( 6) 您尖着嘴轻轻吹着它。( 茉莉香片) ( 7) 高大泉说: “这是圈套, 黑着心要坑害你们! ” ( 金光大道) ( 8) 冼文公有点尴尬, 硬着头皮问: “这是什么时 候养的鹿? ”( 啊! 索伦河谷的枪声) ( 9) ……王虎子急着要回话呢! ( 民教小香) 我们发现: 能够进入“V1 着 V2”结构充当 V1 的形容词不是 特别多, 比较常见的有“大、硬、急、横、黑、醉、忸捏、 直、闲、正、壮、老、忙、铁青”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是, 形容词与动态助词“着”的组合能力最差①。 充当 V1 的形 容 词 在 带 上 “着 ”后 , 整 个 V1 部 分 有很强的口语性, 并且其中很多已具有了词汇化的 倾向, 即一部分已具有了习语性, 或者已经相当于一 个语法词, 如“低着头”“红着脸”等。 充当 V1 的形容词大都是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 词充当 V1 带上“着”后, 在句法上不能自足, “着”后 一般要带宾语, 这主要是靠了“着”的力量[4]。“着”后 不带宾语现象也有, 但很少, 如例( 9) 。 V1 后 带 上 “着 ”字 , 充 当 V1 的 形 容 词 便 有 了 动 作意味[5], 比如说有人认为“红、低”等词是动词。而作 述语的形容词带上宾语后( 包括同时带上“着”后) , 语义上则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 由表示静态的性 质变为表示持续的过程[6]。因此, 这部分形容词可以 称 之 为 动 态 形 容 词[7], 其 语 义 特 征 是 [ +动 态 ] 、[ +持 续] 。 3.介词 介词能否充当“V1 着 V2”结构中的 V1, 似乎是个 “泥潭”问题。赵元任先生[3]曾经认为介宾短语“在连 动式 里 作 V1, 修 饰 V2”, 但 同 时 又 认 为 介 词 “一 般 不 能作谓语的中心”。这看起来似乎很矛盾。现在人们 普遍认为, 介词是语法化的产物, 几乎都是由动词演 变而来的。在“V1 着 V2”结构中充当 V1 的介词, 引进 的是 V2 的地点、方向、与 事 等 , 并 且 与 V2 是 共 现 现 象。而“着”的介入, 说明介词本身还带有动词的某些 语法特征, 此时的“V1 着”表示 了 一 种 状 态 的 持 续 。 这些介词可以说是“不完全语法化的产物”。例如: ( 10) 他迎着风笑了。( 沉香屑.第二炉香) ( 11) 他挤着眼泪汪汪的眼睛, 冲着秦富咧嘴一
喊、凑合、坚持、哽咽、归纳、围、闭、堆、夹、隔、为 抑 制 状 态 的
揣、守、留、缠
持续。
描写静状
看( kàn) 、觑、听、说、学、问、教、吵、骂、打、擦 、既 能 表 示 瞬 间 的
拉、拽、推、商量、答应、咳嗽、眨巴、叹、敲、闪、动作行为, 又能表
弱持续 性动词
跳、衔、咬、放( A 类)
示持续的动作行 A 类词描写动态,
( 1) 晚饭后, 鲍小姐和苏小姐异常亲热, 勾着手 寸步不离。( 围城)
( 2) 虞姬托着腮凝想着。( 霸王别姬) ( 3) 海喜喜抱着两胳膊蹲在门口……( 绿化树) ( 4) 小香看见李老师偎着被坐在床上……( 民教 小香) 动词虽然最容易充当 V1, 但也不是任何动词都 可以如此。“着”的表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功能限 定了非持续性动词, 使之不能进入“V1 着 V2”这个结 构中充当 V1。这样的动词如: 死、伤、断、熄、完、了( liǎo) 、丢、来、去、回、到、坍 塌、懂、中、入( 党) 、立( 春) 、溜、免、败 、结 ( 婚 ) 、没 、 垮、忌、知道、明白 马 庆 株 先 生 [1]认 为 动 词 带 补 语 的 动 补 结 构 词 汇 化以后, 也不能进入该结构充当 V1。 而对于能充当 V1 的动词, 俞光中先生[2]认为其 分类也与“着”的功能的分类存在着对应关系。对充 当 V1 的动词, 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 表一)
断“这么”应该具有“这”的特点。Ross 认为汉语是冷 语言— ——需要读者、听者等另一方的参与[10], “这么” 充当 V1 作近指的描写, 其指称的距离远远小于“那 么”, 而这更容易使读者得到一种近距离的直观感 受。
( 二) V1 的构成特点分析 通过上述的考察, 我们不难发现: 1.充当 V1 的词语并不是单一的, V1 的开放程度 很大。 2.不同词语充当 V1 的能力是不同的, 具有极大 的不平衡性。我们选用的 752 个例子中, 动词充当 V1 的有 626 例, 约占 83.24%; 形容词充当 V1 的有 86 例 , 约 占 11.43%; 介 词 充 当 V1 的 有 29 例 , 约 占 3.86%; 短语充当 V1 的有 7 例, 约占 0.93%; 拟声词 充当 V1 的有 3 例, 约占 0.39%, 代词充当 V1 的有 2 例, 约占 0.27%。它们充当 V1 的能力大小依次是: 动 词>形容词>介词>短语( 谓词性) >拟声词>代词。 3.充当 V1 的词语在音节的数量上, 吕叔湘主编 的《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认为: “动 1( V1) 多为单音节 动词, 有时是一个动词重叠或两个动词连用。”这种 说法是否全面? 就我们选用的 752 个例子来看: 单音节 V1 的数量( 613) 约占用例总数( 752) 的 81.51%, 其中单音节动词的数量 ( 518) 约占总数 ( 613) 的 84.50%。相形之下, 形容词、介词所占的比 例 要 少 得 多 , 它 们 所 占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10.92% 和 4.57%。《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观点还是可靠的。为什 么单音节动词充当 V1 会占如此大的比例? 最主要是 因为“着”字的动态( 表状态持续或动作进行) 功能, 最适合由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充当 V1, 而汉语中单音 节动词大多是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 双音节动词大 多是表示抽象行为的动词[11], 所以这就形成了 V1 大 多由单音节动词充当的现象。 据 我 们 考 察 , 多 音 节 的 V1 虽 然 只 占 总 数 的 19%, 但并不仅仅“有时是一个动词的重叠或两个动 词的连用”, 其构成形式具体表现为: 1) 一部分 V1 为双音节的单纯词, 这部分单纯词 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代词( 这么) 等, 例如: ( 20) 阿刘忽然进来, 哭丧着脸向他讨小费。( 围
城) ( 21) 她跟了进来, 看见他伛偻着腰坐在榻上, 双
手撑着头。( 霸王别姬) ( 22) 少祥摆了摆手嘟囔着说: “咳, 奖金! ”( 乘风
破浪) ( 23) “驴日的, 好大雪! ”他跺着脚……连声咳嗽
着说: “咳, ……”( 绿化树) ( 24) 白校长躺在炕上, ……又挣扎着想要坐起
来, ……( 民教小香) 2) 一部分 V1 是双音节的合成词, 这部分合成词
动词总特征 动词分类
典型动词
动词特点 V1 带“着”后的功能
表示 持续 性的 动作 行为
等、盼、坐、站、躺、睡、哭、笑、转、忍、闷、想、盯、动 作 不 能 瞬 间
瞪、躲、追、跟、使、握、搀、拄、扶、搂、抱、挺、陪、完 成 , 而 是 持 续 强持续
轮、蒙、抬、举、端、运、帮、嘟囔、打量、抽泣、呐 进 行 , 最 后 呈 现 性动词
介词是一个封闭的类, 它的数量不是很大, 所以 由介词充当 V1 只是一小部分, 除上述几个, 还有 “按、比、当、向、凭、依照、照”等几个。
4.短语 一部分短语也在“V1 着 V2”中充当了 V1, 例如: ( 14) 他……神色黯然着回屋里扛来镢头吭吭哧 哧刨。( 空季) ( 15) 藤柏菊和门晓刚两口子一起大呼小叫着用 开水浇蟑螂。( 混在北京) 例句中的“神色黯然”是主谓短语, 这样的用例极其 少见; “大呼小叫”是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结构, 这样的用例比较多一些。这些短语在充当 V1 加“着” 后, 往往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 5.拟声词 一 小 部 分 拟 声 词 也 在 “V1 着 V2”结 构 中 充 当 了 V1, 例如: ( 16) 秦恺见滚刀肉不服输, 哼哼着要走开。( 金 光大道) ( 17) 树枝在灶里噼噼叭叭着响。( 空季) 拟声词可以作谓语, 这也决定了拟声词可以充 当 V1, 并且在带“着”后表示了一种状态的持续。张 斌 先 生 [7]认 为 此 时 的 拟 声 词 因 为 拟 声 功 能 的 减 弱 而 被异化了, 看起来更象是形容词。 6.代词 能充当 V1 的代词只有“这么”一个, 例如: ( 18) 他就这么着跳。( 空季) ( 19) 劳伦斯……他就爱这么着往她奶子里钻。 ( 混在北京) 朱德熙先生[8]认为“这么”是谓词性的, 所代替的 词也是谓词性的。“这么”在加“着”以后, 表示了一种 持续的状态。 我们没有发现其他代词充当 V1 的现象, 如“那 么”。徐丹先生[9]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在时间过程 中, “这”既可以指“现在”, 也可以指“过去”, 而“那” 只能指“过去”的概念。根据平行的原则, 我们可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