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民俗
少数民族节日佤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佤族三月三佤族三月三是佤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佤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全国各地的佤族人民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佤族三月三就是其中之一。
佤族三月三起源于佤族人民的神话传说。
相传,佤族人民的祖先是来自天空的神鸟,他们居住在上天,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因为一场大雨,神鸟族被迫降落到了地球。
神鸟族的人们看到美丽的大地,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于是,佤族人民开始了在地球上的生活。
为了纪念祖先以及表达对大地的感激之情,他们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佤族三月三成为佤族人民传承祖先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
在佤族三月三这一天,佤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先是举行祭拜仪式,他们会前往山上或者河边等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祭拜祖先和自然神灵,献上食品、鲜花和酒水等供品。
祭拜仪式庄严而隆重,人们虔诚地祈祷,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除了祭拜仪式,佤族人民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民俗活动。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歌舞表演。
佤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歌和舞蹈,他们会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唱出激情四溢的歌曲。
这些歌舞节目通常描绘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传说故事,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佤族三月三还有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活动,那就是击鼓舞。
击鼓舞是佤族人民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一般在佤族节日和重大庆典上进行。
击鼓舞一般由一排乐手组成,他们会同时敲击大鼓,形成强烈的节奏,配合舞者优美的动作和歌唱,展现出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佤族三月三是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庆祝这个节日,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佤族人民的生活、传统和价值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同时,佤族三月三也为佤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艺术才华和民族自豪感的舞台,使得佤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简介火把节是一种独特的节日,它源自于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这个节日以燃烧火把为主要特点,人们在夜晚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
在火把的熊熊燃烧下,人们跳舞、歌唱,自由地表达着对生命的喜悦和美好的祝愿。
本文将介绍火把节的起源、传统庆祝方式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个独特的民族节日。
起源火把节起源于中国蒙古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这些民族经常在冬天的夜晚点燃火把,照亮寒冷的夜晚,同时也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为一种盛大的节日庆典。
传统庆祝方式火把节通常在每年的某个固定日期举行,具体日期依据农历而定。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在村庄或城市的广场集合,手持点燃的火把,开始游行活动。
火把的火焰高高地燃烧在夜空中,照亮了整个庆祝场地。
人们跳舞、唱歌,传统乐器的演奏声不绝于耳。
整个节日气氛热烈而欢快。
火把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项目,就是火炬传递。
人们手持火把,由一个地点开始,沿着固定的路线传递火把,最终将火焰带到终点。
这一传统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传递,也代表着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在火把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各种体育竞赛和民俗表演,例如马球比赛、赛马、射箭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节日的趣味性,还能提升人们的团结与协作能力。
保护与传承火把节作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减弱,火把节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火把节,有以下几点建议:1.教育宣传:加强对火把节的宣传与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个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2.文化活动:举办火把节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增强对火把节的兴趣和热爱。
3.传统技艺:传承火把节相关的传统技艺,如火把制作、舞蹈和音乐演奏等,保持这些技艺的传统与独特性。
4.学校教育:将火把节纳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体验这一传统节日。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相信火把节这一独特的少数民族节日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使其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祝愿。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土家族的习俗和文化,也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和庆祝方式。
一、传统民俗节庆概述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婚礼、葬礼、农历新年等。
这些活动在土家族人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他们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1.婚礼节庆土家族的婚礼是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
婚礼前,新郎会和他的家人准备一些礼品来拜访新娘的家人,以示诚意。
之后,双方家族会在一起商量婚礼的具体安排。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土家族的婚纱,新郎则会穿上华丽的服饰。
婚礼上,还会有丰盛的宴席和土家族的传统歌舞。
2.葬礼节庆在土家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中,人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保护着家庭。
因此,对于亡者的葬礼也是十分重视的。
土家族的葬礼庆典通常会持续多天,期间会进行祭祀、守夜、祈福等仪式。
亲友们会集体前往墓地祭拜,悼念逝者,并参与各种纪念活动。
3.农历新年农历新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之一。
过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多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放鞭炮等。
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家家户户张贴喜庆的对联和年画。
亲朋好友会相聚在一起,共同享受美食和传统表演,以此迎接新的一年。
二、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土家族的节庆活动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
不论是婚礼、葬礼还是新年庆祝,人们都会邀请亲友们共同参与,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其次,土家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保留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元素。
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传统节庆不仅是庆祝和娱乐的方式,更是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土家族民俗节庆活动强调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式,土家族人民表达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自豪。
三、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庆祝方式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每个活动都有独特的庆祝仪式和活动形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精选总结一】详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很多少数民族除了跟我们有一样的传统节日以外,他们民族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比如“火把节”、“泼水节”等等,那么56个民族当中都哪些具有他们自我特色的节日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齐来看看吧!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由整理]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同样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
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齐,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
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
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
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
“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
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完美愿望。
乐观向上的名言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
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之后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
它不仅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用心的作用。
回族人民的春节习俗

回族人民的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多元文化的中国,各个民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回族在春节期间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的回族春节习俗。
一、除夕之夜回族人民在春节除夕之夜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他们首先会进行大扫除,将家里打扫得干净整洁,表示辞旧迎新、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同时,回族人民还会粘贴门神,挂上红灯笼和窗花,装饰房屋,以求家庭的平安健康。
二、家庭聚餐与其他地区的节日习俗相似,回族人民也会在除夕之夜进行家庭团聚聚餐。
他们会备办丰盛的饭菜,如饺子、麻花等,并将其摆放在宽敞明亮的客厅内。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共同祈福、祝福家庭的幸福和安康。
三、拜年与香火春节期间,回族人民会进行互相拜年的习俗。
他们会踏上亲朋好友的门槛,拱手相迎,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在拜年的过程中,回族人民还会敬献香火,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以及对家庭的祈福。
四、团拜和祝福除了家人之间的互相拜年之外,回族人民还会参加各种团体的团拜活动。
他们会到清真寺或社区的礼堂,与其他回族人民一同祈福、祝福,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这些团拜活动中,大家还会互相邀请、互赠礼物,以增进友情和亲情。
五、节庆表演春节期间,回族人民还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节庆表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他们会进行传统的舞蹈、歌曲、乐器演奏等,展示回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会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演出,如马上加坡、赛马等,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观众。
六、祈福祭祀在春节期间,回族人民还会前往清真寺进行祈福祭祀。
他们会集体参与祈福活动,向神明祷告,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
回族人民秉持着对神明的敬畏和依赖,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生活幸福。
以上仅是回族人民春节习俗的一部分介绍,由于回族地域众多,不同地区的习俗可能还有所不同。
然而,这些习俗都体现了回族人民对春节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节日一直在我们生活里出现,每个地方也有不同的节日文化。
那么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八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歌圩节歌圩是壮族的歌会和歌节。
在壮语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称。
多在农闲或春节、中秋等节日于山林坡地举行。
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
通常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还举行抛绣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娱活动。
瑶族达努节达努节是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
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
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
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
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节日时间:4月13日—4月16日蒙古族那达慕节“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民族文化】苗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

【民族文化】苗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节日,而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样有着独特的清明节俗与风俗。
本文将介绍苗族在清明节期间的传统俗和独特风俗。
清明节俗1. 祭拜祖先:苗族人民非常重视祖先的节日,清明节也是他们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他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墓地,烧香祭祀,献上酒食和鲜花。
在祭祀过程中,苗族人民会诵读祭文,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2. 扫墓:在清明节期间,苗族人民也会进行扫墓的俗。
他们会为祖先的墓地清扫,清理杂草和落叶,同时还会烧纸钱和香等物品,以祈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3. 祭祀芦笙:苗族人民认为芦笙是祭祀祖先的重要乐器,在清明节期间,他们会演奏芦笙祭拜祖先。
芦笙音乐悠扬而婉转,表达了对祖先深深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4. 玩赛龙船:苗族人民在清明节期间还会举办龙船比赛。
龙船是一种传统的苗族民间船艇,人们会乘坐龙船划水竞赛,以庆祝清明节的到来。
5. 赛牛角:苗族人民在清明节期间会举办牛角比赛。
这是一项非常特别的传统活动,参赛者将牛角系在自己的头上,通过一系列的技巧表演来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技艺。
清明节风俗1. 穿着传统服饰:苗族人民在清明节期间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展示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风俗。
女性通常穿着华丽的彩色长裙和金银饰品,男性则穿着宽松的衣袍和帽子。
2. 舞蹈演出: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清明节期间,苗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舞蹈演出。
他们手牵手,欢快地跳舞,表达对清明节的喜悦和庆祝。
3. 吃苗族传统美食:在清明节期间,苗族人民也会享用他们的传统美食。
例如,他们会煮糯米饭、粑粑和苕蕴糕等特色食物,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品尝,共庆清明节的到来。
4. 苗绣展览:苗绣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清明节期间,苗族人民会举办苗绣展览。
展览中展示了精美的苗族绣品,同时也是苗族绣娘们互相交流和研究的平台。
5. 参与民俗活动:苗族人民在清明节期间也会参与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民族文化】维吾尔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

【民族文化】维吾尔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1. 简介清明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气。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清明节是维吾尔族人民祭祖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人们享受春天的好时机。
下面将介绍维吾尔族清明节的俗与风俗。
2.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维吾尔族人民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维吾尔族人民会前往祖坟,用鲜花和青稞酒等物品为逝去的亲人祭奠,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在祭祀仪式过后,人们会继续在墓地周围的草原上聚餐、唱歌、跳舞,共度美好时光。
3. 清明踏青除了扫墓祭祖,维吾尔族人民也会在清明节期间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美好。
携带着食物和饮料,维吾尔族人民会结伴前往郊外的花海、湖泊或者森林,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生机。
踏青期间,人们会唱歌、跳舞、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4. 其他俗与风俗除了扫墓祭祖和踏青,维吾尔族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俗和风俗。
例如,人们会用染红的鸡蛋和绣有吉祥图案的彩线来装饰房屋,以求平安和福运。
此外,维吾尔族人民还会制作传统美食,如烤全羊、拉面和炖汤等,与家人朋友一同享用,在团圆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快乐。
5. 清明节的意义对于维吾尔族人民来说,清明节不仅是一次祭祀和纪念亲人的机会,也是人们与自然、与家人、与乡亲们团聚的时刻。
清明节的到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人们通过扫墓祭祖、踏青游玩等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同时也享受春天的美好。
6. 结论维吾尔族的清明节俗与风俗丰富多彩,传承了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扫墓祭祖、踏青游玩、制作传统美食,这些俗不仅是对祖先的传承和怀念,更是维吾尔族人民团结友爱、分享快乐的载体。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俗与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维吾尔族的文化。
在今后的清明节,希望大家都能享受节日的欢乐,感受春天的美好,与家人、朋友们共度快乐时光。
以上是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维吾尔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的文档,共有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敖包
• 祭祀敖包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 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 祭敖包的规模、形式多种多样。旗有旗敖 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时,不论官吏还是 平民一同进行礼仪活动。先请喇嘛烧香点 火、诵经说文,大家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走 三圈并叩拜。
• 祭祀活动之后,还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 箭、摔跤、唱歌跳舞、开怀畅饮,尽兴狂 欢。期间老人们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 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谈情说爱,约定 终身。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
八人秋千
• 在赶秋这天,少女们盛装打扮坐在秋千上, 一边荡一边唱歌,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了 苗族小伙子们心,纷纷来对歌;小伙子和 姑娘们眉来眼去,歌声传情,看对眼了就 牵手一起走。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 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 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 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现在八 人秋千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男女老少 都可以坐,不过每年还是有不少爱情故事 发生在秋千这里。
• 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 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 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 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 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 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 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 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传承
• 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苗族“赶秋节” 同样濒临传承危机。 •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 趋同是“赶秋节”活动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部 分青年热衷于现代文化的享受,再者青壮年多外 出打工,无暇顾及每年一届的传统节日的乐趣, 以至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受到 冷落而逐渐消失。 • 赶秋节承载了上刀梯,打苗鼓等多项苗族非物质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吉首市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 节会活动,成立了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导 小组,出台了保护方案、制定了保护措施、完善 了保护机制,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节日活动要一 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 那达慕大会 • 祭敖包 • 白节
“那达慕”大会
• 那达慕大会是我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 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 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 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 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 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 一度的传统盛会。
•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 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 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 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 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 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 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苗族独
历史渊源 苗族赶秋节起源的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是这样描述 的:歌舞秋千,为苗人运动娱乐之一种。昔年永绥、 保靖、古丈等县辖苗寨皆有之。每届举行时,为首 之人,事先贴告白示众。邻乡邻寨闻信后,届时演 秋。父率其子,兄引其弟,男女成群,聚集如云, 欣然前往,络绎于途。 1940年民国保国科学院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 族调查报告》载:“苗中有一种打秋的游戏,颇有 可观。他们每于节假有集会或过新年时节时,在一 广场中搭起秋架,上扎有二秋轮,每轮四叶,每叶 系绳及板,即成一秋架。每轮之上坐男或女四人, 随轮转动,随转随唱,男女对唱。
芦笙节
•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芦 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 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 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 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 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 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 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 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 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 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 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 艺活动。
• 姑娘们唱道: • 季节来到了,春光无限好。 • 映山笑红脸,攀花趁清早。 • 客寨的阿哥,快把心肝掏。 • 你是来种地,还是摘棉桃? • 这显然是姑娘们唱的挑逗歌。小伙子们也不示 弱,随声答道: • 季节来到了,溪水哈哈。 • 多谢主人请,来到客山幼。 • 遇到客妹你,心里怦怦跳。 • 我是来种地,也想摘棉桃。 • 只怕棉杆高,手短攀不到。
• 赶秋日,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 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多达 万人以上,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 方涌向秋场;各个寨子都组织起 一个“赶场队”,选的都是寨子 里的的能入高手,有玩狮子、龙 灯的,有歌师,有花鼓手,有唢 呐手,有舞棍耍叉的后生,有咬 红铧口、捞油锅、上刀梯的绝技 艺人。
• 当“赶场队”把坪场挤满的时候,苗家的“三连 铳”礼炮就嘭嘭地冲向天空,表示欢庆的活动开 始了。 • 耍狮子的就去登那五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 • 玩龙的去显什么“滚地龙”、“飞天龙”、的本 事; • 吹唢呐、吹木叶的、打花鼓的、舞叉弄棍的,各 有一个场所比试。
赶秋节简介
• 赶秋节,又称调秋节、交秋节,每年立秋之际, 当地苗族同胞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 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各种传统 民俗活动,祈求和预祝今年的丰收和未来幸福美 好的生活,青年男女在活动期间以歌传情,萌情 生爱。 • 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 县、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 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 县等苗族地区,已形成约200万人的苗族赶秋节 文化圈。
•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 “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 • 1、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 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 目。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 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蒙古族的 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 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 制,一跤定胜负。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
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 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 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 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 。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 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 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 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 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 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老 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 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 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 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 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 底才结束。 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 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
敖包
敖包群
• 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 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 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 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 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 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 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 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 和幸福。
• 东道主的艺人揭去刀口上的封条,赤脚光手,脚踩、 手攀锋利的刀刃,一级一级地登上去,上到顶尖, 掏出一只水牛角,仰天吹响,浑厚的牛角号在山谷 振荡,山响岭应,梯下成千上万的人目蹬口呆,随 之“三连铳”、爆竹,唢呐、锣鼓震天动地响起来, 这热烈壮观的场面,不亚于欧洲的狂欢节。东道主 的登梯表演完毕之后,各寨子“赶场队”中大胆的 角色,也就会一个一个接连去攀那刀梯,攀者不甘 示弱,观者人声鼎沸。
• 最后表演的便是上刀梯。有苗歌唱道: • “正月来,牛角响,级级刀梯亮晃晃,花鼓冬冬木 叶脆,后生上梯妹心慌。” • 上刀梯的场所选择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平地中间 一根高十二米的木杆,杆上凿开三十六节孔眼,安 插上三十六把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零点 五到一厘米,刀刃锋利,刀刃向上,寒光闪闪,装成 刀梯,安装时加闩固紧,以防摇动,一尺一梯,共 三十六梯。木杆顶上竖一面深黄色的旗。未正式上 刀梯之前,刀口均用纸条紧封,以表示神秘和庄严。 木杆用3根铁丝拉紧,刀梯上端缠系多种颜色的彩 布小旗,象征着希望和胜利。
刀山火海
• 东道主寨子的特技表演 • 先是捞油锅,将一锅油烧开,舀几团生米浆 放入油锅内,特米浆炸熟成油粑粑时,表演 者把手伸进油锅,用手把油粑粑捞起,送给 周围的人分享。 • 接下就是口咬烧红的犁铧。表演者让人从火 堆里钳出一张烧得通红的犁铧,表演者用口 将通红的犁铧尖咬住,向四周环烧,让四周 人都看清楚后,便放开。有的表演者还用手 将烧红的犁铧端起或裸脚踩在通红的犁铧上。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
• 2、赛马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 耐力极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 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 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 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 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 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马
• 3、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的又一项 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 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 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 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 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 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 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 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 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那达慕大会的歌舞表演
蒙古族敖包文化
• 敖包在汉语中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 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 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 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 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 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 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另外一种说 法是:古代蒙古人为了辨别方位,常在自 己夏营地和冬营地的高处垒起石头堆作为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