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_齐勇

合集下载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 “交往”范畴的界定��关于交往范畴的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除有交往的含义外,还有传递、传播、传达、表达、传意、通讯、通信、联络、信息、消息等多重含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曾几十处用到交往、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范畴。

但并没有对“交往”这一范畴作明确的界定。

之后出现的有关于“交往”的定义都是学者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交往的使用意蕴而加以界定和解释的,并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本人对交往含义的理解。

交往[verkhr]这一术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含义很广。

它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一切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精神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科学、观念、制度等的相互影响、启发、互补,具体有信息交流、思想交流、知识交流、情感交流。

”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它决定着精神交往及其他一切活动和交往形式,“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产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品。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因此,所谓“交往”,就是指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集团、阶级、民族、国家等共同体之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目的,以语言、符号等为媒介的,在物质和精神上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约束、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

��2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1)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首先,交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人在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发生着多样化和扩大化的交往活动,并形成日益丰富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

在这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系中,人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也将成为越来越具全面性的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布时间:2021-04-26T11:19:43.5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陈思娇[导读] 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陈思娇摘要: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马克思、交往、当代价值引言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随之产生,因此交往与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古往今来,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与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从个人的饮食、穿着、居住和各种社会活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

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往问题。

因此,重新研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索马克思的“交往之道”对解决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在他看来这一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同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同时,马克思对交往的扭曲形式----异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内涵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不管是在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与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随人类左右。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中外许许多多的前辈先哲都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出发,对交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交往理论。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交往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解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时所运用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和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指的“交往”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交往概念”的最初论述的追溯,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多次提到了“同别人的交往”。

他从异化劳动的独特视阈出发,揭示了交往关系的扭曲,把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看做是劳动异化造成的必然结果。

另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到“人与自然的交往”,提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

总之,《手稿》中已经出现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的雏形,但对于交往范畴,马克思还没有加以具体界定。

在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文,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因而,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懂得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和现实,不懂得从社会关系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的缺陷。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

中图分类号:密级:UDC:本校编号:10652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生姓名:王青青学号:20100101010003校内指导教师姓名:曾凡跃职称:教授校外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申请学位等级:硕士学科: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月5日论文答辩日期:论文独创性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An Investigation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Discussion with Habermas exchanges theoretical comparison作者姓名:王青青指导教师:曾凡跃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探析不同时期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状况;其次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详细剖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最后简要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并简要评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观。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析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析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当前,对于处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来说, 处理好国际和国内的复杂的交往关系,已是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社会问题。研究马克 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发掘马克思的科学交往思想并用以指导我国更好地进行积极有效的 交往实践活动无疑有着十分现实而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研 读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关交往的相关论述,并在借鉴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当代启示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在第一部分中, 考察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在第二部分中,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的理论资源及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说明了马克思交往理论既批判和继承了 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进行了革命的变革和创新,其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创立,并在实践 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第三部分中,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 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说明了马克思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交往是构成社会有机体 的基本要素或者说基本环节、交往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交往的基本形式、交往的社会作 用的基本思想。在第四部分中,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马克思社会交往 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社会交往实践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所面临的主要交往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the practical need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m
construction,follow the method of combine history and practice together,crack the relative classic works of Marx seriously and take reference of existing researches.In the first part, study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In the second part,illuminate that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animadvert and inherit the study of pre-learners but also make change and innovation revolutionary.It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germination,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constantly. In the third part,expatiate the contents of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ore roundly and systemically.Explain the category that Marx defined,communication is the basic factor or tache which constitutes social organism,the basic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the basic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摘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交往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本文将对交往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地位进行梳理与浅析。

关键词:唯物史观;交往理论;生产实践一、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的、辩证的科学角度考察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

唯物史观终结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变革。

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论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矛盾及其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等内容。

交往作为人类及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最基础的社会活动,贯穿于唯物史观之中。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蕴藏于唯物史观的整个体系之中,交往理论的形成发展值得探究。

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转变之时,就孕育着其交往理论的产生。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批判,他提出社会压迫剥削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他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这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探讨了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加速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六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物质交往和生产实践来考察人类历史,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初步形成,交往理论呼之欲出。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步发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其中也涵盖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物质交往和交往实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当 代文化交流
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交往现象,揭示文化差 异对交往的影响以及如何通与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
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 源和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
促进跨文化研究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往现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开展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推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交往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面临着新的交往形式的挑战,如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等,这 些新技术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05
当代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交往理论强调国家间平等、公正的交往关系,提倡国际 关系中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推动国际关 系民主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交往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虽然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但交往关系也对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相互关系 会影响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 进了人们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易活动,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劳动与交往的相互影响
劳动是交往的前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经验,推 动我国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走向世界。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马克思交往理论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认为社会和谐 是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在当代,这种理论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 导意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探究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伦理以及社会政治理论,其中的交往理论是一种基于利益和地位的支配干系。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学问题,从权力、利益、道德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

本文引入了勇气伦理学和德育伦理学的观点,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和不足进行了深度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学;权力;利益;道德引言自马克思主义被提出以来,其在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都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其中,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一种基于利益和地位的支配干系。

不同的群体之间的交往,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权力、利益和道德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学问题,为建构合理的社会、政治干系提供思路。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权力因素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基于权力干系的。

在这种交往中,权力对于个体的地位和身份至关重要。

权力干系的不平衡屡屡导致权力滥用的问题。

自由主义辩论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享有对等的权利和机会。

但是,真正的对等极有可能存在于理论之中,难以在实践中实现。

在现实中,交往往往以权力谈判为主导,这可能会导致一方的利益被侵略。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利益因素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主要受到利益的驱动。

此处的利益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利益,还包括权力、身份等领域的利益。

交往中对利益的追求,往往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裁定力。

因此,正确处理利益干系,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道德因素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道德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进步,对于道德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深遥的影响。

个体的道德观念往往受到四周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群体等。

但是,从古代到现代,人们一直在寻求普适性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思想,包括道德规范的假设和责任论,对于详尽的社会交往的伦理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四、勇气伦理学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启示从伦理学角度看,勇气伦理学对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影响比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总第114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 l o n g j i a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3,2009G e n e r a l .N o .114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齐 勇(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哈尔滨150010) 摘 要:价值问题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的核心和支柱。

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价值目标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价值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马克思交往理论蕴涵着深层价值问题。

关键词:价值问题;交往实践;世界交往;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9)03-0014-03收稿日期:2009-02-02作者简介:齐勇(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理论体系的成立,必然有其切合时代的独特的价值问题的支撑。

理论中蕴涵的价值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这一理论针对何种问题而提出;二是理论创立者的价值目标,即希望问题解决的程度或达成的结果;三是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即问题要如何解决。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展述紧紧围绕着内在价值问题。

以下,我们将循着价值问题的线索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加以解读。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

其时,资本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统治,资本家也在全世界各地奔走。

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流亡的马克思亲历了欧洲的革命,对于这股世界历史性的洪流感受得更加深刻。

“马克思认为,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奔涌着一条世界化的洪流,这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劳动、交往都成为与人分离的异化东西。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平等的交往关系被肢解,货币成为交往的实际支配者和唯一目的。

“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

异化的人以异化的眼光和尺度对待别人,建立的关系也只能是异化了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环境下,人们从事生产仅仅是希图通过生产以达到追逐财富的狭隘目的,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异化了的价值关系,资本统治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异化。

这样,人与人的互为平等的主体关系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冷酷无情的“目的———手段”或“主体———客体”关系。

各个人实际上只是物质上彼此为对方而存在,当事人首先感兴趣的是他们行为的结果。

他们从自己的目的出发,行为唯以物质利益为准,把社会和内心的关系变成了工具关系。

资产阶级创造的先进的生产力摧毁了封建势力,它还产生了现代工人,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为资产阶级灭亡埋下了伏笔。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它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没有国家和地域的区分,在其他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趋没落和灭亡的时候,唯有无产阶级会继续在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上存在。

马克思始终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看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而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也让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目标的现实途径和现实力量。

世界性洪流的出现、人的异化的普遍存在、无产阶级的产生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阐发的背景。

·14·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目标1.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微观目标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

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却走向了异化。

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扬弃私有财产,才能使人摆脱异化的状态,使人真正成为人的最高本质,作为“总体的人”而存在。

马克思强调要超越作为异化存在物的人,而把总体的人即自由自觉的人当作历史的目标。

“总体的人”包括每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的生成和世界范围内“自由人联合体”的生成。

总体的人的生成与人类解放是同义语,人类解放在这里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二是整个人类的解放。

使人摆脱片面的、异化的生存状态,使个体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关于个体塑造的微观目标。

而通过普遍交往使这些自由个体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微观目标向总体目标发展的关键环节。

2.世界历史的形成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宏观指向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个人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

对于各民族而言,世界历史的这种各民族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对于个人而言,“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世界历史只有不断地推进自己,才能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因此,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3.总体目标———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想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是与每一个人摆脱异化的片面存在状态,而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的表述一致的。

“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而且这种扬弃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扬弃了异化的社会不再是片面发展的社会,而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扬弃了异化的人不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

这样的社会是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至此,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指出的价值目标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这二者是根本一致的过程,个人异化的扬弃、自由的实现过程也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反之亦然。

二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包括两个向度,即人的向度和社会历史的向度。

当每个个体真正摆脱了桎梏,实现了自由,同时世界历史真正形成时,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到来。

在此,马克思实现了个体尺度与总体尺度、人的尺度与社会历史尺度的统一。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着重强调且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历史的书写都应该从人生存的自然基础以及它们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马克思首先重视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异化的消除只能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达成。

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即“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极端贫困一旦成为普遍现象,全部的陈腐污浊的东西都会死灰复燃,历史会出现倒退。

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各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冲破已经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才能推动社会向前进化;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交往才能不断扩大,革命的无产阶级才能日益走向联合。

马克思反复指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备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及其创造的丰富的物质基础。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15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消灭私有制的必要前提也是生产力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对其完全占有。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创造了人全面发展所依赖的现实基础,为整个人类解放及进入未来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由此不断引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2.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马克思关注的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反映在阶级关系中,这就是革命。

革命是推动社会向前飞跃的关节点和直接动力。

无产阶级必须在现实的革命运动中推翻旧的统治,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及整个人类的解放。

在社会关系领域必须如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同样如此。

共产主义者只有在实践中,通过革命这一途径,才能使自己的“存在”与“本质”协调一致。

革命的无产者只有消灭他们现实的生存条件即异化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

而他们消灭劳动和私有制的行动必然使他们同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之中,他们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只有推翻国家,别无他途。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占有现有的生产力的总和,使自身的普遍性质和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

3.世界性普遍交往是马克思价值目标实现的又一重要前提在一定范围内,不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无产阶级的斗争,都存在着地域壁垒的局限。

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则会冲破这些壁垒,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为无产阶级的联合创造条件,为落后国家的崛起提供机遇。

只有在通过普遍交往建立的共同体中,异化才能消灭。

“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在晚年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发展状况,指出正是由于普遍交往的存在,世界各地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后起国家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使人们不必承受资本主义造成的种种痛苦,而直接享有其文明成果。

4.普遍交往将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整合为同一个过程马克思指出,驱动这股世界历史洪流的“不是什么精神和观念,而是在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互相交往”。

首先,交往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马克思指出,交往实践与物质生产活动是紧密相连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交往活动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程度与范围。

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马克思在描述革命的无产者组成的共同体时指出,这个共同体的形成,有一个不可置疑的前提是当时发达的生产力。

“各个人是分散和对立的,而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所以生产力表现为与人分离的特殊世界。

这些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而交往为生产力的保存、延续和传播提供了保障。

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以个人之间、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为前提的。

只有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和深化,生产力的保存和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反之,只有随着生产力发展并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革命的无产者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