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比较分析
从交往观看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路

中图分类号:C 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21(2002)0120085205 收稿日期:2001209230 作者简介:贺翠香(19722),女,《哲学动态》编辑部编辑,哲学博士;张翼星(19372),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交往观看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路□贺翠香1 张翼星2(1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2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全球化是不同国家、民族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互间不断交往、交融的过程和趋势。
不同的交往观必然会有不同的全球化理路。
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为核心,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为规律,延伸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逻辑;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核心,认为交往行为中的相互作用起着比劳动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建构了一个没有强迫,但又能保持民族国家主权独立的“世界共同体”方案。
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但都没逃脱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关键词:哈贝马斯;马克思;生产关系;语言交往;全球化 从90年代末开始,“全球化”问题就取代后现代理论,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的一个新热点。
由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融的过程、趋势和结果,所以,研究各主权国家的交往行为以及不同民族、种族、文化间的交往方式就是分析全球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而在交往问题上,哈贝马斯与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作过不同的分析和界定,并由此延伸和梳理出了他们不同的全球化理路。
这两位思想家的见解为分析和把握当今的全球化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域。
一、交往观:生产关系与语言互动在传统的历史哲学里,交往问题,虽已有一些思想家涉及,但还缺乏完整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交往范畴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点在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简称《形态》)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在该书中,两位导师从多个方面大量运用交往范畴,如个人之间的交往、民族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普遍交往、世界交往等,其中,核心是物质交往,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它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I. 前言:介绍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影响力,以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II.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思想的比较:分析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阐述其基本观点、概念、方法以及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解释。
III.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讨论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所涉及的交往范畴,如社会困境、社会运动、阶级斗争等,分析它们在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中扮演的角色。
IV.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交往范畴的相互关联:分析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交往范畴之间的关联,探讨它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V.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启示和影响:总结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启示和影响,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的方法和思路。
VI. 结论:总结本文所探讨的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的论点,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和历史性的重要性。
第一章:前言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变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他们的思想各有特色,因此理解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动力十分必要。
本文的目的就是比较分析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的思想,探讨他们之间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以期得出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社会发展、推动变革的启示和影响。
第二章: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思想的比较批判理论是哈贝马斯的主要思想体系,也是他对马克思的继承。
批判理论包含了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既是对于现有社会现象批判性思考的产物,也是一种转变社会现象的理论方法。
而马克思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上,即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必由之路,资本主义历史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历史,而社会主义历史也不是终点,而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方法论方面看,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历史演进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规律,而批判理论则通过理论方法和批判性思考去分析现有社会现象,并且关注社会的权利与利益的问题。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评析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评析叶盛世(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当代传播关系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后来研究者在“人人都有权参与传播”的理想传播环境下依据交往理性原则进行语言表达和媒介使用的接近权找到了理论层面上的基点,但是哈贝马斯的理论缺乏客观性和具体性,并且其观点在历史辩证法方面存在着不足。
文章以马克思传播思想中的交往思想为基点,对哈贝马斯的立场和观点上的唯心主义缺陷进行了评析,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数字科学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更高的价值层面对传播学学科领域提供理论指导提供了研究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传播学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21)03-0026-03收稿日期:2020-11-30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编号:SK2018A04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盛世,男,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播音主持与影视后期研究。
DOI:10.19329/ki.1673-2928.2021.03.0072021年5月第20卷第3期(总第111期)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ay,2021Vol.20No.3(Gen.No.111)日益增强的媒介集团私有化、垄断化、集中化趋势,使得媒体信息表达的自由度越来越受到限制,更加加剧了社会中早已存在的阶级歧视。
为积极地构建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下的自由传播关系,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自19世纪起相继以法律的形式制定新闻自由的准则。
《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中强调了要保证人类接受和传播思想、交流观点的自由。
在这一阶段,哈贝马斯作为公共领域研究的先驱性学者在交往行为理论上提出了传播关系从主体性向主体间转移和嫁接的理论,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

中图分类号:密级:UDC:本校编号:10652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生姓名:王青青学号:20100101010003校内指导教师姓名:曾凡跃职称:教授校外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申请学位等级:硕士学科: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月5日论文答辩日期:论文独创性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An Investigation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Discussion with Habermas exchanges theoretical comparison作者姓名:王青青指导教师:曾凡跃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探析不同时期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状况;其次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详细剖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最后简要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并简要评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观。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论文题目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2011级学号222011*********姓名曾婷指导教师黄其洪成绩2014年 6 月17 日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曾婷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00715摘要: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有名气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敢于正视传统理性的分裂,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展开了深入的批判,认为应在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重建理性以拯救理性,从而建立以重建交往理性、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为目的的交往行为理论。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与创新。
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进行探究,对于推动我们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容,如行动的概念、普遍语用学、生活世界和系统以及对该理论的评价。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系统生活世界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尤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金钱交往”、“地位交往”侵蚀和影响着人们的心,诱惑、欲望更多,导致的矛盾冲突也就更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产生了变化,互相的猜疑,不信任,社会的诚信危机以及过度的放大自我价值观等现象的出现。
人和人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有深度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研究“交往”更有助于审视人际关系、端正人们的价值观,而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论,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和谐价值的世界,这样就为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交往奠定了和谐的基础,也为人权的保障提出了基本的目标和准则。
那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到底是怎么样的,包括哪些主要容,而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它呢?这都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容。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主要容(一)交往行动的概念哈贝马斯基本上在他所有著作中都使用过“交往行动”这一概念。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他对于现代社会学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一理论强调了交往对于社会生存的重要性,并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在结合具体例子的同时,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主要强调了社会理性互动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理性互动能够使得人类社会达到稳定与和谐。
而社会理性互动需要建立在语言交往的基础上,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公共性、批判性和区分性。
例如,如果一个人与别人交往时需要表达清晰的意见,要求对方理解并回应该意见,这种语言交往就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和区分性的交往。
那么,什么是“公共性”?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指交往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分享某个议题的理性内容。
例如,一个有关于科技文明的讨论需要建立在共同的背景知识和公共的经验之上,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理解这个议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同时,哈贝马斯也认为,批判性是交往理论的重要基石,它是指交往中的参与者必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才能确保交往合理和公正。
例如,在一个政治圈中,人们必须对于不同政治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确定哪种政治观点最符合公共利益和道德标准。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介绍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1、语言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语言在交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语言交往的三种方式(交往、暴力和命令)来阐述语言的作用。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交往,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交流发表态度的信息,以便确定意义和意义关系。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暴力,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在别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命令,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命令和命令。
通过这样的分析,哈贝马斯强调了语言的交往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性。
2、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哈贝马斯将两种知识定义为交往中的两种不同形式: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摘要】对现代性的反思是人文科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试图从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出解决现代性问题的答案,但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仍然是在主体性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是在对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中深刻反思的结果,他以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语言学构建了交往行为理论,实现了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变,深刻阐述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现代性”用来描述“现代”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指的是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人文学科的思想家们更注重现代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变迁,在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启蒙思想家们希望通过科学与艺术,人类对世界、自我、道德、进步、公正性的认识和处理会趋于无限完善的境地,但事实证明,社会并没有朝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因此,对现代性的反思成为人文科学的理论主题。
哈贝马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他追溯了十八世纪以来现代性在哲学理论上的价值内涵,从黑格尔把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升格为哲学问题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德里达、巴塔耶、福科等人对现代性的解答,最后找到了走出主体哲学的路径――交往理性和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建立了交往行为理论,对现时代现代性应解决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毋容置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劳动理论向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转变探究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的回答。
一、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启蒙运动以来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是哲学家们需要解答的,黑格尔主要是通过精神的自我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
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
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大创新。
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渊源的考察,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交往及其相关问题的一次梳理。
1、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生活世界”原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概念。
这一概念反映了胡塞尔对传统思辩哲学和现代英美科学主义以僵硬、冰冷的逻辑取代人的生存的不满。
胡塞尔从两个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
一个是经验层面上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
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一卷中明确地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①另一个是在超验意义上使用的“生活世界”,它较之“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更为“原始”,也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必须在其整个经验现象学方法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
它是“前科学的”、“前要领的”和“前理论的”,属于先验的原发境域。
其后继者海德格尔,舍勒尔都渐渐舍弃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超验本性,放弃了理性追向精神,由超验现象学转变为经验现象学,直接将生活世界看成是客观意义上的永恒客体。
而这一切在胡塞尔看来,恰恰预示着整个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到来,也意味着根植于欧洲文化传统中超验精神的失落。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一方面他认为胡塞尔从他的现象学哲学角度富有说服力地阐述了“生活世界”的自明确性(或非课题性)特征和奠基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比较分析摘要: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
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比较一、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含义界定及其理解范宝舟认为"马克思的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及诸如阶级、社会集团、国家等共同体之间在物质、精神上互相约束、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统一。
其中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它决定着精神交往及其他一切交往活动和交往形式;也就是说,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标志的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决定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哈贝马斯眼中的交往是指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
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而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含义的界定我们可以分析出:第一,马克思将交往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是通过生产劳动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
因此,将全部社会交往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正是人类交际超越于动物交往水平的明显标志。
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就是对象性和交往性的统一。
第二,马克思交往理论将人类交往区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型,并指出后者归根结底是前者的产物。
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2]这里,马克思表明了一切精神交往都是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产物。
第三,哈贝马斯的交往以理解为目的,而理解又是为了"亲善",因而只要发展作为"交往生产力"的"道德意识",在交往中倾注"我们的同情",就可以是交往理性化。
而这关键在于改善对话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因为语言是为"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服务"的;只有让人们在无拘无束的,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对话",才可以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和冲突,达到人与人的"理解和团结"、"谅解和宽容"。
二、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源于人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历史活动--物质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之为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方面。
由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构成交往的现实的物质内容。
这种物质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即随着生产和需要的不断扬弃而不断展开新的社会形式,从而体现出不同于生产劳动的另一个方面——交往——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制约。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因而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它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3]就是说,任何个人首先总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总是作为生产和需要的一定发展的阶段上的个人,同历史上或同时代的个人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
而交往所承载的个人之间的社会历史联系,决定了个人不得不与历史的人、现实的人交往,受其制约。
也正是这种制约性使人有了主动性和激情进一步从现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他批判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提出了他借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范畴,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
他认为劳动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改造,一旦把注意力过度的集中在物质生产的实践中,便忽略了实践与进化不能完全等同于为技术,理论与知识不能完全等同于有目的的或工具的理性;忽略了人的交往行为或相互作用领域内的理性化过程,既不能还原为生产领域中的理性化过程,也并非生产领域的直接产物。
因此,他主张交往理论的发展,社会的进化依靠"道德理性"的提高和"学习机制"的建立运行。
马克思认为交往异化的原因在于分工和私有制存在。
分工起初是性别的差异,而后转变为由于天赋、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分工,不仅使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且成为现实。
由于分工不是自愿的,那么在个人看来,由分工所产生的联合力量也不属于其本身,而是一种异化于他们之外的力量,这种力量支配着驾驭着人。
与分工相伴而生的是私有制,私有制强化了分工。
个人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改变交往形式,从而使异己的力量转变为个人占有的力量,这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就表现为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表现为个人本身力量的不断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而是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破坏了生活世界的交往结构引发的生活世界的危机。
哈贝马斯将人的行为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
工具行为也称目的——理性行为,它是以技术的规范作为导向行动,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科学技术使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同时也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加剧人生存的困境与异化,人变成劳动的工具,成为机器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失去了人的本质。
这也导致了价值领域,人们思想匮乏、规范失效,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困境,哈贝马斯主张建立一种在理论上更加合理的,可以把现代人从悲观主义中解放出来的交往理论。
于是哈贝马斯建立了一个靠语言实践支撑的交往社会,使人在语言交往中达到解放。
三、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评价哈贝马斯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交往行为中形成社会规范的层面上来讨论问题的,马克思则主要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交往形式的这个层面上讨论问题的。
二者有交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交往观。
事实上,无论是从纵向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还是从横向社会进化的内在机制来看,劳动在类的产生和自我认同上具有更根本、更基础性的地位。
因为,建基于语言互动基础上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注重的是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在思想观念、语言符号、道德价值等精神方面的联系,突显的是主体间的精神沟通、视觉融合、道德同情等交往关系,而这一切最终都要受到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制约。
在现代交往理论中,语言和信息传播在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被重视。
这是实践理论所不足的。
从某种意义上,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补充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对语言交往的轻视,为交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这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物质交往基础和本原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交往活动也是一种语言活动,它不是基本的,应该以生存活动为基础。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也不是建立在单纯的语言交流之上,而必须建立在共同的生活实践基础之上。
四、对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反思不同的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益激化,这种敌我矛盾主要体现在两种阶级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上,"劳动者生产的越多,他就不得不消费的越少。
他越多的创造价值,他就越加失去价值,失去人格,他的生产越齐整则劳动者越成为无力,劳动越有精神则越加失去精神而成为自然奴隶"[4]。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追本溯源,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直达本质的表明了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交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哈贝马斯所处的时代,也是被马尔库塞称为单向度的时代,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成果,创造了富裕的生活,使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得以满足。
但是,由于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也就丧失了反抗的理由,从而成为统治制度的附庸,整个社会失去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对抗性,成为单向度的社会——没有对抗性,只有肯定方面,没有否定方面的社会。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哈贝马斯看到的更多的是技术理性对人思想的束缚。
所以他抛开了物质生产领域,从精神、心理、语言等方面建立了新的交往理论。
从本质上说,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因为人既是物质生产的个人又是语言交往的个人,既要注重个人的发展又要有理性的指引。
物质生产与语言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物质生产水平决定语言交往形式,语言交往形式反应反作用于物质生产水平。
人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的指引,理性重建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
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补充,两者相互促进而发展。
参考文献:[1]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2-2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5]段媛,王杰康.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概念的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08,(6):36.[6]刘芬.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观之比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2) :14.[7]姚大志.哈贝马斯:交往活动理论及其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