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理论是由马克思开创,后对德国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出发,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活动、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是制约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社会交往主要分为不同群体的内部交往、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三种不同形式。

社会交往理论与物质条件、精神生活、社会制度以及个体的自主活动、个体实际享有的物质成果等都具有直接的关联性,是人类整体及个体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追求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最终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我批判和扬弃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不同国家、民族、群体、阶层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布时间:2021-04-26T11:19:43.5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陈思娇[导读] 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陈思娇摘要: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马克思、交往、当代价值引言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随之产生,因此交往与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古往今来,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与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从个人的饮食、穿着、居住和各种社会活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

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往问题。

因此,重新研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索马克思的“交往之道”对解决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在他看来这一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同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同时,马克思对交往的扭曲形式----异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深入剖析了社会交往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揭示了社会交往背后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改变社会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强调了交往的社会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互动,更是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协调。

他认为,交往活动不仅受到个体意志和利益的驱动,更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制约。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变革的出现。

因此,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交往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社会现象的根源和本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从而认识到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只有深入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中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反抗,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变革的框架和路径,使我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交往的本质和作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意义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更体现在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010098 姓名:陆瑶【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创立的背景,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生产;社会发展“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

它贯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各个时期。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使用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这类概念,并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系统论述了“物质交往”,以及由“物质交往”决定的“精神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区域、各个领的联系日益增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在这部手稿当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有关交换、交往异化等问题。

著作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考察,并不是从人与人交往关系形成和作用开始的,而是从异化劳动这样一个角度,揭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萌生的起点。

马克思最早提出“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主要是针对交换和贸易而言的。

他认为,交换和贸易是社会的交往和人在私有制范围内的联合,所以交换和贸易这样的行为是外化的、外部的行为。

也就是说交换和贸易是维护和获取私人财产的一种手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成因,而且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类特性的异化关系中揭示了人从人那里的异化关系,从而把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同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出发,对劳动生产中生产的交往关系的运动过程的研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交往中而形成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和延续出来的。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

根本 前提 和必要 条件 。同时 , 马克思 从异 化劳 动 的成 坚 实 的唯物 论基础 。 二、 马克 思社 会 交往理 论的 形成 因开 始分析 , 在此 基础 上理顺 了异化 劳动 与交往 关 系
异化 之 间的相互 关 系 , 而得 出人 与人交 往异 化 的思 从
马克思 在 《 态 》中 阐 明 了社 会 交 往 的 丰 富 内 形
他 们先 后使 用 “ 人 之问 的交 往 ” “ 他人 之 问 个 、和
、世 、保 、 在《 提纲》 形态》 中, 和《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 的交 往 ” “ 界 交 往 ” “ 险公 司也 是 一 种 交 往 ” 青 年黑 格尔 派 和费尔 巴哈 派 的集 中批 判 , 揭示 了 以青 “ 民族 内部 的交 往 和 外 部 的交 往 ” 范 畴 , 含 义 非 等 其 涉及 经 济 、 治 、 交 、 事 、 神 、 易 等方 政 外 军 精 贸 年黑 格尔派 和 费尔 巴 哈派 为 代 表 的 德 国哲 学 在 用 他 常广泛 , 马克思 揭示 了社会 交往 与 生 们 自己所谓 的意识 形 态理论 在认 识世 界 、 改造世 界 以 面 的 内容 。在该 著作 中 , 产的关 系 , 把交 往与 生产 看作是 实践 活动 不可分 割 的 及 如何 处理 人 与社会 关 系等 问题上 的局 限性 , 确立 了
探讨 了生 产 与交往 、 交往 与生 产力 、 物质交 往 与精 想 : 人同 自己的劳动产 品、 即“ 自己的生命劳动、 涵 , 自己 世 全 的类 本质相 异化 这 一事 实 造 成 的直 接后 果 就 是 人 同 神 交往 、 界交 往等 问 题 , 面 阐述 了 自己 的社 会 交 人 相异 化 ” 在这 种 情况 下 , , 只有 消灭 私 有 制 , 弃 劳 往 理论 。 扬 ( ) 一 马克思、 恩格斯 阐明 了社会交往 的丰 富涵义 动异化 , 才能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 占有 , 的自由 人 本 质 才能真 正实 现 。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摘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交往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本文将对交往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地位进行梳理与浅析。

关键词:唯物史观;交往理论;生产实践一、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的、辩证的科学角度考察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

唯物史观终结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变革。

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论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矛盾及其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等内容。

交往作为人类及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最基础的社会活动,贯穿于唯物史观之中。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蕴藏于唯物史观的整个体系之中,交往理论的形成发展值得探究。

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转变之时,就孕育着其交往理论的产生。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批判,他提出社会压迫剥削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他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这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探讨了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加速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六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物质交往和生产实践来考察人类历史,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初步形成,交往理论呼之欲出。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步发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其中也涵盖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物质交往和交往实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当 代文化交流
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交往现象,揭示文化差 异对交往的影响以及如何通与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
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 源和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
促进跨文化研究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往现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开展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推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交往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面临着新的交往形式的挑战,如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等,这 些新技术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05
当代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交往理论强调国家间平等、公正的交往关系,提倡国际 关系中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推动国际关 系民主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交往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虽然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但交往关系也对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相互关系 会影响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 进了人们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易活动,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劳动与交往的相互影响
劳动是交往的前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经验,推 动我国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走向世界。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马克思交往理论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认为社会和谐 是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在当代,这种理论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 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交往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交往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交往的分析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分析社会交往的本质和特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交往的基本概念、社会交往的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交往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交往概念的核心在于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实现自我发展和满足各种需求。

社会交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既包括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也包括人们之间的间接联系。

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举个例子,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既包括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也包括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

这些交往可以促进社会的运转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交往具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交往的形式是由社会生产的特征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关系,包括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地租关系等。

这些生产关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性质,又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阶级关系则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社会生产中产生的不平等和矛盾所引发的。

阶级关系体现了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冲突,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等。

社会交往在这些形式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调节作用。

最后,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交往对社会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社会交往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促进了社会变迁的发生和推动。

社会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催生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社会成员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从而形成对社会变迁的需求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建者,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表现出其对交往理论的步步深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发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作用,并最终形成交往理论。

对于交往普遍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整准确的理解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实践;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价值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交往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一产生,便有了交往实践活动。

因此,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同时,通过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促使“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
对于交往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关注到了。

《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两方面中揭示了人的交往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有着主体能动性。

马克思把社会交往定义为“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①。

把交往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方式,“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②,“才能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③但是此时马克思仍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1845年马克思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这里马克思开始了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及其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直观唯物主义的强烈批判,从现实和社会的角度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了关于现实的人与其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实践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这本著作当中集中阐述了社会交往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诞生。

他没有延续从异化概念来分析人与人关系的表达方式,而是以《提纲》中的实践批判原则出发,从现实的人的交往活动出发,来分析交往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交往理论。

“交往”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相互往来”,在学科上,我们把“交往”定义为“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接触的过程”。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对“交往”关注度不够,“交往”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交往越发达。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交往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范畴,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交往。

生产是以彼此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生产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交往与生产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会劳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交往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交往使得人们联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它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内容。

交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方式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金字塔式的带有阶级性质的交往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建设。

交往关系纷繁复杂,使得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社会是人类交往产生的结果,同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促使新的交往的出现。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④人们通过交往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反过来,这些社会关系会成为促进或抑制个人发展的因素。

因此,“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⑤
(二)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交往是人的社会生活,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活动。

可见,交往是一种社会范畴,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往来,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人的本质是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⑥因此,交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性,那么,人类是自我认识、发展和完善只能在这种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选择。

社会关系乃至各种社会制度无一不是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

(三)生产决定交往,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的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⑦所以,生产决定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人类的生产,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二者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人们的交往根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发展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往,才能建构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家庭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

人的交往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无论是个体、民族,还是国家,在这个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的交往方式。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其他地区、民族、国家的交往愈发频繁,联系加强,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已经跨进了一个社会化的全球式的人类社会交往体系中。

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往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交往的节奏明显加快,层次逐渐深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世界性的交往。

研究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科学解释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人的解放。

在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建立,世界交往的扩大,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演进过程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交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得人逐渐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成为真正普遍的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人,不仅掌握了生产技术,而且高度发达的思想觉悟,人将是全面的自由的人、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特征,并且是我国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依据。

交往使得各民族国家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的状态,进入世界整体化的历史,即历史由民族的历史向世界的历史转变,世界市场的出现更加确证了交往带来的关联度的增加。

在当今世界普遍交往的背景下,在全球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化发展的时代特征下,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的腐蚀,积极地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给予发展和壮大自己,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因而,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交往的普遍发展,只有同时兼顾二者并使之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3] 韩小荣:《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5.4
[4] 王婷婷:《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1.12
[5] 高振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
[6]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