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

合集下载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血管炎、心瓣膜疾病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医疗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针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已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手段通过内窥镜等介入设备,将医生通过小切口、穿刺或导管等方式进入患者体内进行治疗。

本文将探讨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的技术特点、管理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技术特点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微创性心血管介入诊疗不需要开放手术,只需通过微小创口或刺入介入设备,便可以实现手术治疗的效果。

这种微创性操作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还可使患者早日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操作可有效减少手术切口,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期。

2.高精度心血管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或内窥镜等设备进入患者体内,在显微镜下实现高精度操作,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治疗患者的病症。

此外,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简称DSA技术),医生可以实时观察病变血管及周边血管结构,为手术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有助于有效减少手术风险。

3.多学科合作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需要心血管内科、放射科、心脏外科、心理科等科室专业医生的协作。

这些专业领域的医生各有所长,可以共同致力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增加治疗速度和效果。

二、心血管介入诊疗的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管理心血管介入诊疗,医院和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1.建立规范的治疗流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流程的整体性和规范性。

因此,医院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规范的治疗流程,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按照流程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流程规范化还可以提升医生的协同效能,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治疗服务。

2.提高诊断水平一流的心血管介入治疗需要一流的医生团队和先进的设备技术,这是成功治疗和良好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实施方案

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实施方案

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实施方案心血管介入诊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它通过导管介入手术的方式,对心血管系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系列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实施方案。

首先,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实施需要进行严格的术前准备工作。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麻醉风险,确保患者符合手术的适应证。

此外,还需要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其次,对于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手术操作,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手术场的准备工作,包括消毒、铺巾、备麻醉药品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另外,术后的护理工作也是心血管介入诊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术后的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手术部位的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术后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总之,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实施方案涉及到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等多个环节。

在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希望本文所述的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实施方案能够对相关医护人员有所帮助,确保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考核题库

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考核题库

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考核题库心血管介入诊疗是一项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通过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血管内,进行介入治疗。

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以下是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考核题库,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学习和测试。

题目一:介入治疗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介入治疗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导致心肌坏死。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受损导致心功能障碍,常见的有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狭窄。

心律失常是心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导致心率和心律不齐的情况。

题目二:介入治疗常用的导管有哪些?介入治疗常用的导管包括血管内球囊导管、血管支架导管和导丝。

血管内球囊导管是一种可通过导丝引导插入血管内的导管,用于扩张狭窄的血管。

血管支架导管是一种用于支撑血管壁的薄金属支架,用于保持血管通畅。

导丝是一种用于引导导管进入血管的细长导管,通常由钢丝或尼龙制成。

题目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有哪些?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血管血栓形成、血管狭窄、血管损伤、出血和血管瘤等。

血管破裂是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内出血。

血管血栓形成是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形成血栓,可能导致血管阻塞。

血管狭窄是指介入治疗后血管内径变窄,可能导致血流不畅。

血管损伤是指血管在导管插入过程中发生损伤,可能导致血管破裂。

出血是指血管穿刺点出血,需要及时处理。

血管瘤是指血管壁发生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可能导致血管破裂。

题目四: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出血情况,观察导管穿刺点是否出血或渗血,定期更换导管穿刺点的敷料,注意导管的固定和保持通畅,避免过度活动和过度用力,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复查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病情的变化。

内科学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内科学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可以辅助测定血管直径,评估病变长度,确定病 变形态和类型,从而优化支架的释放;
• ③支架置入术后的扩张: 优化最小管腔直径(MLD), 支架贴壁完全有助于药物的 吸收,而支架贴壁不良可以导 致血栓和亚急性血栓形成。
(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 目前使用支架的主要适应症是:降低介入术后的 参与狭窄,获得足够大的管腔直径,防止血管弹 性回缩,预防再狭窄。
• RFCA治疗室上速的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 • 前提:心电标测必须准确!
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在一定范围内取代外科手术治疗,每 年约2万先心病患者采用介入得到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一)球囊瓣膜成形术
•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 •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
(二)经导管封堵术
球囊扩张 血栓抽吸
病例
• 患者,男,55岁,因“心前区疼痛五 天”,外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 急性广泛 前壁心肌梗死”,为行介入治疗转入我院。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
左前降 支近段 99%狭 窄
球囊扩张 支架
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同时具备抗心动 过缓起搏、抗心动过 速起搏和低能电转复、 高能电转复多种功能。
(二)心脏起搏治疗
从单纯治疗缓
慢性心律失常,扩 展到治疗快速性心 律失常、心力衰竭 等领域;起搏器的 储存功能和分析诊 断功能的完善,对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 心脏电生理研究有 积极作用。
发展进程 第一代 AOO、VOO 第二代 AAT、AAI、VVT、VVI 第三代 VAT、VDD、DVI 第四代 DDD 第五代 RRPM、AIPCD
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诊断

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以下简称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开展、管理、监督和评价等工作。

第三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患者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具备与其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设备、设施、人员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小组,负责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日常管理。

第六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小组应当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专业人员组成,其中至少包括心血管内科、放射科、手术室等相关专业的专家。

第七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和修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和护理常规;(二)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三)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四)制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应急预案;(五)处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中的重大事件。

第三章诊疗管理第八条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制定详细的诊疗流程和操作规程,并定期修订。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条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建立健全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向患者充分告知诊疗方案、风险和可能的后果,并取得患者书面同意。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的发生。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对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第四章人员管理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配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技术培训项目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技术培训项目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技术培训项目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通过血管内途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治疗工具送入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如血管扩张、血管内支架植入等。

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明显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介入诊疗技术包括哪些内容?介入诊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心脏瓣膜介入、脑血管介入等。

其中,冠状动脉介入是介入诊疗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扩张球囊送到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扩张,以恢复血流通畅。

外周血管介入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治疗工具送入外周血管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如血管支架植入、血管闭塞治疗等。

心脏瓣膜介入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将一些瓣膜置换设备送入心脏瓣膜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脑血管介入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治疗工具送入脑血管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如血管支架植入、血管闭塞治疗等。

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项目有哪些?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医疗机构都开始开展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项目,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治疗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实操技能训练、病例讨论等。

具体来说,培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介入诊疗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血管解剖学、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等。

2.实操技能训练: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和真实手术操作,让医护人员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实操技能,如血管穿刺技巧、导管操作技巧、扩张球囊操作技巧等。

3.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让医护人员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例,掌握治疗策略和技巧,提高治疗水平。

4.质量控制: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还包括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如手术操作规范、手术安全控制、手术后的护理等。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管理流程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管理流程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管理流程1.术前准备:在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

术前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确定适宜的介入手术方法,并评估手术风险。

2.术前安全检查:在介入手术之前,要进行术前安全检查,包括检查手术器械的完好性和消毒状态,确认药物的名称和剂量,检查手术设备的设置是否正确。

同时还要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对造影剂过敏的评估、对血管闭塞的风险评估等。

3.术中操作:在介入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细化的操作。

首先是局部麻醉,然后进行皮肤消毒和穿刺,同时要进行引导器导丝的放置和器械器材的导入。

接下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介入治疗操作,如支架植入、血栓抽吸等。

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手术步骤和治疗方案。

4.术后护理:介入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术后护理。

首先是查看手术部位是否出血,如果有出血要进行止血处理。

然后是使用药物治疗,维持患者的血管通畅状态,并控制疼痛、预防感染等。

在术后护理中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

5.随访:在术后随访中,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包括复查血流动力学状态、手术部位并发症的检测等。

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

随访的目的是评估介入手术的效果、检测并发症和预防复发。

总的来说,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的管理流程包括术前准备、术前安全检查、术中操作、术后护理和随访等环节。

通过科学的管理流程,能够确保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4
患者4岁,感冒后心动过速4天,由外院转 入附属医院,曾经使用利多卡因、乙胺碘 呋酮、心律平、艾索洛尔等药物无效。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折返机制是基础!
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心电图
心律失常三维标测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历程
PTCA阶段 裸支架时代 药物支架时代 可吸收支架时代。。。。。。
2.束支或分支水平阻滞,间歇发生二度II型房室阻滞,有症 状者。
3.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经常低于50次/分, 有明确的临床症状者,或间歇发生心室率<40次/分;或有长 达3秒地RR间期,虽无症状,也应考虑植入起搏器。
4.颈动脉窦过敏引起的心率缓慢,心率或RR间期达到上述 标准,伴有明显症状者。
1927年,MarmorStein报道了经静脉途径成功地刺激右房和 右室。 1928年,澳大利亚的麻醉医生Lidwill与物理学家Booth合作 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心脏骤停的新生儿。 Hyman在1932年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 器,该装置净重达7.2kg,脉冲频率可调节为30次/min、 60次/min、120次/min,Hyman将之称为人工心脏起搏 器 1981年Scheinman等首次经导管应用直流电消融房室结交 界区获得成功 1987年Borggrefe等应用射频电流消融人的房室旁路获得成 功
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的显著血流 动力学改变的室速或室颤; 心肌梗死所致的LVEF<35%,NYHA心功能II级或III级 (心肌梗死后40天以上); 心肌梗死所致的LVEF<30%,NYHA心功能I级(心肌梗 死后40天以上); 心肌梗死后非持续性室速,LVEF<40%,且心电生理检 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续室速; LVEF ≤35%的非缺血心肌病患者;
患者女性,38岁,发作性晕厥1年,加重1 周入院。 入院后反复心室颤动发作,每天电复律的 次数达到12次。
患者ICD术后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功能:抗心动过缓起搏 抗心动过速起搏 低能电转复 高能电除颤
ICD适应症
适应症:
非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 室速导致的心脏骤停; 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性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是通过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 在导管的头端与局部心肌内膜之间转化为热能,达到 一定的温度(46-90℃)后,使特定的局部心肌细胞 脱水、变性、坏死(损伤直径7-8mm,深度3-5mm), 自律性和传导性均能发生改变,从而根治心律失常。
射频电能是一种低电压高频(30kHz-1.5MHz)电能。
1. 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传导功能正常者, AAI方式最佳; 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窦房结功能正常者, VDD方式最佳;
3. 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都有障碍者, DDD方式最佳;
4. 从事中到重度体力活动者,考虑加用频率自 适应功能。
VVI起搏:P波与QRS波没关系,QRS增宽 AAI起搏:P波与QRS波1:1,QRS正常 DDD起搏:P波与QRS波1:1,QRS增宽或正常
反复住院3次,均考虑主动脉瓣狭窄或冠心 病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晕厥。
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狭窄,左心室压力测定 左室收缩压150mmHg,主动脉收缩压 140mmHg,
病例3
患者女性,24岁,发作性晕厥2年,以冬天 多发。
起搏方式的选择
VVI 方式 AAI 方式 DDD方式 频率自适应(R)方式
起搏方式选用原则:
心脏起搏治疗
心脏起搏器是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 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 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 的心脏功能障碍。
目的: 通过不同的起搏方式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
常,或左、右心室的协调收缩,提高患者的生 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
1.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同步直流电复律——适用于除心室颤动以外 的快速型心律失常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心室颤动
(4)经食管内低能量电复律
(5)经静脉电极导管心脏内电复律
心腔内电复律
电复律和电除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
体外电复律与电除颤的操作方法, 操作要点,能量选择
病例1
具备实施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
1.能在患者住院90分钟内实行PCI; 2.心导管室每年实施PCI>100例并有心外科待 命的条件; 3.施术者每年独立完成PCI>30例; 4.AMI直接PTCA成功率在90%以上; 5.在所有送到心导管室的患者中,能完成PCI 者达85%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射频消融适应症:
1.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和快速心室率;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 速和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速(特发性室速)呈 反复发作性,或合并有心动过速心肌病,或者血流 动力学不稳定者; 3.发作频繁、心室率不易控制的典型房扑; 4.发作频繁,心室率不易控制的非典型房扑; 5.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心房颤动; 6.不适当窦速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 7.发作频繁和(或)症状重、药物预防发作效果差的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多作为ICD的补充治疗。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
传统手术与介入手术比较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创口
传统手术与介入手术比较
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一、心脏电复律
分类: (1)交流电除颤(已废弃)
直流电除颤
(2)体内电复律和电除颤——外科开胸手术 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非手术情况下,经胸壁。
5.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及(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其 他情况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率的药物治疗时,应植入起搏器 保证适当的心室率。
病例2
患者老年女性,82岁,反复胸闷伴晕厥3个 月,再发1天入院。 入院体格检查:BP140/80mmHg,HR75次 /分,主动脉瓣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中度狭窄 晕厥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