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地域性创作探讨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

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

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摘要】本文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

在引言中,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然后明确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定义和特点,接着探讨了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意义,并介绍了开发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推广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案例分析,文化视角,推广价值,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域文化是一种承载着特定地域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地区的文脉所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而博物馆作为传承与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展示与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创意设计和营销推广,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与文化内涵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并能吸引人群的商品形式。

当前,国内外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如何更好地挖掘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开发出符合地域特色和需求的文创产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探讨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

1.2 研究意义地域文化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究对于推动博物馆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吸引更多访客,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增强观众参观的成就感和文化自豪感,对于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展陈的主题。

主题是展陈设计的核心,需要确定一个有概括性、方便理解、能展示地域特色的主题。

因此,可以从历史事件、地方文化符号、民间传说等方面进行主题筛选,从而达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目的。

二是视觉效果。

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让观众更容易地接受展陈展示的信息,为其产生兴趣。

在考虑视觉效果的原则中,一般会把地域文化特色进行突出,例如利用地方文化符号进行展陈布置、整合地域文化中不同的艺术元素等等。

三是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对于地域文化元素展示来说,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呈现,比如可以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提高展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

一是增加展览的亮点。

地域文化元素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它们能够使展览更丰富、多样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使展览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地位。

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可以吸引观众的关注,从而提升博物馆在文化界的知名度和地位,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

综上所述,运用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展示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对于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阐述岭南地区博物馆设计地域性

阐述岭南地区博物馆设计地域性

阐述岭南地区博物馆设计地域性——以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1. 引言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反映。

基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地方的建造技术、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城市文脉的延续,各地的建筑也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表达。

博物馆建筑作为蕴含地域性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其打动人心的设计样式和文化价值的形成更是离不开当地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特征等的表达。

在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并非传统符号的简单挪用,也不拘泥于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借鉴,而是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将地域文化的精髓、人们对当地文化的情感因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通过人对建筑的感知体验,创造出新的建筑语汇,是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域性体现了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地理、人文、技术和经济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应对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体现出应对特定地区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延续性。

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古墓博物馆之一,其遗址是建于公元前12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睐之墓。

南越王墓博物馆建筑工程由中科院院士、广州市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主持设计,于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珍品馆则于1993年建成,用地总面积达9668平方米。

作为岭南地区纪念性建筑的代表,南越王墓博物馆因其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格。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莫老和何院士在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了博物馆建筑的自然适应性,表达了对岭南地区乃至广州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地域性情怀。

一方面,广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炎热、潮湿,多台风,“遮阳、通风、隔热、防雨、抗台风成为广州建筑应考虑的重点” 2。

另一方面,古墓位于广州象岗山,属“凿山为藏”的石室墓,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将墓道、前室、主棺室、后藏室等建筑安排在中间,仿宫殿建筑形成一条南北纵向的中轴线,又将东耳室、前室、西耳室安排在一条线上,形成东西横向轴线。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在博物馆展示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展示方式上,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随着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如何将地域文化与陈列艺术设计相结合,展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博物馆展示的品质和水平,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挖掘其深层内涵,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概述和地域文化在陈列中的作用,揭示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探讨地域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挑战。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强调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索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强调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索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3 研究意义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成为保护民族传统和独特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者和传播者,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

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中的作用,可以为博物馆展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理解。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拓展陈列设计的思路和手法,丰富博物馆陈列的表现形式,提高展览效果和观众体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试论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

试论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

试论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摘要】地域文化性是建筑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形成城市特色和特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可以说它是展示、传递历史和文化的典范,它所蕴含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其最重要的特质。

文章以安徽博物馆新馆为例,通过对安徽博物馆建筑的空间特点以及展陈特点的分析,探讨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博物空间;地域文化;互融性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数以千计的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犹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出来。

博物馆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转换为展示人类精神文明的橱窗,并逐渐形成弘扬地域文化的载体。

如何将本土化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真正体现建筑创作的本源,同时综合新时代的建筑语汇,结合作为文化创作主体的公众的观赏的心理感受,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时代语言和具有公共性的场所是博物馆空间特征的导向。

1. 博物馆的地域文化特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存在某一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建筑气息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到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1]博物馆的地域文化表现主要体现在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组成的人文主义或文脉主义中。

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继承江南地域文化基础上完美的塑造了优雅、含蓄的空间形象;德国历史博物馆的空间设计通过材料的强烈对比和不断转换的空间而产生的效果来传达历史的延续性和沉重感。

1.1 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建筑总是以一定的表现特征反映其深刻内涵,建筑的地域性是从地域本土思想、社会文化生活、自然地理条件中演化而来,因此,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精神属性的必然反映。

空间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建筑主体、文化背景的塑造。

由材料、体量形态、装饰,传统文化元素、建筑构件来表现,通过细部设计来表现建筑的地域性这一根本属性。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K e wo d M u e m Re in l S a e F au e y r s: su go a p c e t rs
18 年 在 荷 兰 通 过 的《 99 国际 博 物 馆 协 会 章 程 》 中将 博 物 馆
苏 的 复 合 功 能 。这 一 成 功 事 例 引 导 了博 物 馆 建筑 设 计 向着 “ 符
— —
F0 x m p e t e m us u n s z u re a l he n w e m i u ho
Ch n Ru F n a d n e i e g Yu n o g


( c i cu ea d pa nn e a t n , uinUn es y o c n lg 5 0 1 Ar ht tr n l ig d p rme t F j i ri f e n a v t Te h oo y3 0 0 )
to se e p e c mp e e sv n e s a d n o h s u a c i c u e .Th u c i n fp s ig o h r d t n l u t r in mild p o l o r h n i e u d r t n i g f r t e mu e m r h t t r e e f n t s o a sn n t e ta i o a l e o i c u f rt emu e m e u r me t ft em u e m r h t c u ed sg h u d f o t er g o a e s e t e o h s u r q i e n so h s u a c i t r e i n s o l r m h e i n l r p c i .Th e mu e m u h u, e p v en w s u i s z o n

探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

探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76 –0 引言博物馆能够充分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作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充分体现特色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融入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为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和建设提供全新的思路,体现博物馆建筑文化的时代特征,较好地满足人们高层次、多元化的物质精神需求。

1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建筑空间中的设计概述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精神风貌,与地域文化有特殊而密切的关联,在博物馆建筑风格、空间形态、展陈手段、陈设设计等方面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使博物馆建筑空间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状态,体现出地域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以地域文化为核心。

将地域文化融入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设计之中,要充分合理地表达地域性文化,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例,其建筑平面布局采用“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方式,体现出陕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标识性。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设计要素要体现出较强的标识性,使之成为博物馆的特色化符号,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3)唯一互动性。

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展陈空间要体现出独有性和唯一性,借由陈列展品和空间氛围,向观众传递地域文化信息,实现展品与观众的良好互动。

(4)运用现代手法。

要采用新的材料进行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地域文化设计,体现动态的、发展的、全方位的设计理念,凸显博物馆空间地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

2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设计手法分析2.1 整体设计手法可以通过类型学的原理表达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理念,提取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或空间形态,使之融入和渗透到博物馆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凸显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地域性,使之丰富多样、轴线突出、主次分明。

以西安市的大唐市博物馆为例,就提取了唐时长安城平面图中里坊单元的空间布局元素,充分利用唐长安城的里坊制布局特点和井字形的棋盘路网,进行博物馆建筑外形和空间的切割划分,将各个小单元进行排列和局部组合处理,立体形象地呈现和展示当地的地域文化。

当代地域性博物馆建设之我见——以河南古陶瓷博物馆为例

当代地域性博物馆建设之我见——以河南古陶瓷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学】Museology进入新世纪,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其展览展示和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与艺术的气息;另一方面,文博事业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

在此背景下,河南古陶瓷博物馆于2013年11月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正式挂牌设立。

该馆的“禹水钧天·釉彩千年”基本陈列实乃河南陶瓷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河南古陶瓷博物馆自面向公众开放以来,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客流量逐年明显上升,2019年已突破60.1万人次。

作为许昌市唯一一家河南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该馆连续多年被省市旅游、文博等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

作为科研部负责人,笔者全程协助、参与了《“禹水钧天·釉彩千年”陈列大纲》的撰写及修订等工作。

在此就该地域性博物馆建设的个人体会概括总结如下,诚望与业界同仁共勉。

1 馆业选址与当地历史人文底蕴密不可分禹州市地处河南中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积淀厚重,被誉为“三都”之地(夏都、钧都、药都)。

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建都于此,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有“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美称。

据统计,目前禹州境内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000多处,占许昌市(五县一区)总量的一半以上。

而文物部门馆藏及个人收藏的可移动文物数量更是可观,在河南全省境内亦名列前茅。

作为中国陶瓷重要发祥地之一,禹州的制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远古的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仰韶及龙山三大古文化遗存在此地均有相当发现。

禹州瓷艺制作至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之瑰宝”的钧瓷原产于此。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北宋以来我国最重要的瓷品之一。

宋徽宗朝在禹州设立御用官窑,使钧瓷跻身当时五大名窑之列。

后世钧瓷的薪火相传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使钧瓷传统工艺的恢复和发展硕果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地域性创作探讨
摘要:随着“国际式”、“欧陆风”等流行,城市千篇
一律,博物馆建筑慢慢失去了地域特色,本文以建筑现象学
理论为指导,探讨在博物馆建筑中体现的地域性与场所精神
的创作方法,从而使博物馆建筑唤起人们对地域特色的回忆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现象学;地域性
Abstra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the LiuFeng" pop,
city waking, museum building slowly lost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with building a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discusses the museum architecture in reflect regional and
place spirit creative method, so as to make the museum building
arouse people to recall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Keywords: the museum; Building phenomenology;
regional
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博物馆建筑蕴含着一个地区的传统和文化,所以
博物馆建筑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同时,我们在创作
中却存在着误区,随着“国际式”、“欧陆风”等流行,城市
千篇一律,我们本土的建筑慢慢失去了地域特色。我们慢慢
的开始迷失在“国际式”的误区中,找不到博物馆地域性的
创作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发展,建筑师们对地
域性创作的热情再次被唤醒,在现代建筑理论中,建筑现象
学的所倡导的场所精神、直觉体验有力地批判了现代主义抽
象的形式与无环境、无地域的做法,成为建筑创作与地域文
化再次融合重要的契机。通过建筑现象学,我们可以在建筑
的创作中将博物馆的艺术性、文化性等特性作为研究地方建
筑文化、探讨地域性建筑形态形成的重点。通过对建筑现象
学的学习以及对过内外诸多博物馆建筑的调研分析,归纳总
结了四种体现博物馆地域性以及所蕴含的场所精神创作方
法。
1、塑造空间唤醒历史记忆
博物馆地域归属感表达的创作手法很多。在熟悉的建
筑符号影响下,新建筑表现出一种地区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
感归宿是一种很独特的创作手法。贝聿铭设计的苏博就是这
方面的典范。
贝聿铭在充分研究和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
的语言诠释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通过巧妙的布局和
尺度控制,采用分散布局,既满足博物馆流线要求,又汲取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特点,与原有建筑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整
个建筑群形式简洁,深灰色石材作为屋面和墙体边饰材料与
白墙相配,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继承了苏州传统建筑黑、白、
灰的色彩体系。几何形坡屋顶既继承了苏州古建筑综合交错
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
的束缚。室内展厅根据不同展品对光线的不同要求,在高窗
部位大面积使用了木纹金属遮光条来获得柔和的天光,偶然
间一个转交处的落地窗也放置了半透光的帘子,配合庭院中
的景观,朦胧中俨然画一般的意境。博物馆的外部环境设计
同样洋溢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庭院中有“以避为纸、以石为
绘”的“山水画”。苏州博物馆新馆从建筑布局、形态、立
面、构造、室内设计到外部环境多个层面传承了苏州传统建
筑空间与界面的特质,营造了极具场所精神的现代地域建
筑。
2、 抽象提取古代元素,赋予建筑地域形态
建筑师认为中原地区具有“文明发源、继承传统、融
合八方、开拓传播”的特征,设计应以“中原之气”为立意
构思的核心。“中原之气”可以说是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场所
精神。齐康先生认为“场”首先具有地点的概念,这地点是
具体的相应的地点。其次“场”具有的更大的特点就是有人
的活动。因此,齐康的表达,我们可以理解为“地点”就是
物质要素所围合的空间;“人”则是场所中应该表达的人的情
感即场所精神。“地点+人”就是“空间+人的情感、精神”。
博物馆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主馆的设计围绕着表达“中原
之气”的场所精神展开创作。登封元代的观星台最后成为主
馆形态的原型。主馆平面形态呈正方形,体量沿高度方向收
缩,形成“金字塔”造型,冠部则成方斗状。在形似青铜器
表面的突起的表面肌理和出土文物的色彩渲染下,主馆仿佛
是从基地上挖掘出来的历史文物,让人震撼。冠部四周分别
镶嵌了四神图案,代表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
星座。冠部中心设计了一个透明圆洞,表达“以此为中”的
场所中心地位,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从总平面看,整个建筑群由九个体块组成,暗合了“九鼎定
中原”的历史典故。建筑群从整体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在反复
表达出基地场所的“中原之气”的场所精神。
河南博物馆不是简单的引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而是
立足于历史地理与文化传统,寻找地区蕴藏于丰富多样的表
层文化内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艺术和技术表达出符合
民族文化情感的、具有民族性、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作品。
3、当地材质色彩、质感、肌理的使用
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根据建霍尔的知觉建筑理论,人
对空间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至关重要,而知觉和体验是通过感
知时间、光影、色彩、质感等物象元素,来感受某种空间气
氛或情愫,而这些元素中材质和细部又是最能体现建筑地域
文化属性,诠释空间独特气质的因子,他们与其它建筑空间
环境一起构成建筑空间的整体意象。如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中
使用了地方材料和做法,吸取浙东地区传统砖瓦墙砌筑方
法,使用了百万块以上的旧砖瓦。这种材料和做法使宁波博
物馆成为一个有生命的环境。当许多年后布满青苔的“瓦爿
墙”便真正融入了历史。
王澍的建筑有着现象学的特征,在他的建筑里,有意
的关注到场所、材料和知觉。他的建筑综合了错位、斜面、
不规则形和多重节奏,以此来唤醒身体、肌肉和触觉的经验。
他依靠手工精心制作的表面纹理和细部,唤起了人们的触
觉,创造了温暖亲切的氛围。王澍的建筑不是基于笛卡尔式
的理想主义的视觉建筑学,而是基于感觉的真实。同样,也
不是基于统一和完形,而是感觉的聚合物。王澍的建筑常常
显得笨拙和未完成的样子,但它们却可以被理解为:真实的
物质与空间在“肉身”中相遇,而不是作为理想化的视觉构
筑物。
4、崇尚自然,设计理念体现地方文化根源
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位
于南太平洋中心的一个美丽的小岛。有评论评述它为“展现
的是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设
计师研究了当地传统棚屋建筑形式,挖掘其与环境亲和的方
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取出“编织”的构筑
模式。运用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结构形式实施了他的这种构
筑模式,同时巧妙地将竹篓式的造型与自然通风结合。
文化中心的总体规划也借鉴了村落的布局,十个平面
接近圆形的单体顺着地势展开,根据功能的不同,皮亚诺将
他们分做三组并以低廊串连。皮亚诺的这一组建筑,巧妙地
将建筑思路上的原始情结与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并融入对
生态学、实际操作可能性和本土文化的考虑。它毫不做作地
营造一种文化建筑和地理情形等诸多因素的相互融合和谐
形式。
5、总结
博物馆建筑创作中更多的应该是追求一种场所的归属
感,即当地的地域性的,只有这样的博物馆才最能体现当地
特色,才能真正地扎根在当地,使人们在博物馆建筑中唤起
对地域特色的回忆,从而使地方文化真正的发展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