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的地域性艺术特征分析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与演唱体会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与演唱体会民歌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
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作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民歌按歌唱场合和艺术特点还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和长歌。
民歌,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它表达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诗经》为源头,我国的民歌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播与发展。
民歌,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劳动之中,至今流传下来的千百首民歌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艺术表达手段。
乐音的带腔性、旋律音调组织的无半音五声性、节拍节奏的灵活性、织体思维的横向性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主要形态特征,民歌可以说是民族音乐文化里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精神食粮与信仰。
它不仅是各族人民的文化产物,也是广大人们的娱乐所在,这是民歌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所决定的。
民歌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对于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中的艺术精品。
所以,民歌的发展关系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新生力量,我们应当不遗余力推动民歌的发展,当然,相关部门也要共同来推动此举,以此来推动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一、对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基本情况介绍(一)《绣荷包》产生的生活背景《绣荷包》作为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布全中国。
《绣荷包》为典型的小调,历史久远。
据统计,在我国汉族地区大约流传有近百首《绣荷包》的同名小调,在如此庞大的音乐体系中,每一首《绣荷包》的艺术特征各具风味。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摘要】山东民歌《绣荷包》源自山东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绣荷包》的歌词和旋律特点,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探讨其独特的演绎风格。
也探讨了《绣荷包》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创新之处。
总结指出《绣荷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强调其对山东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山东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山东民歌, 绣荷包, 分析, 歌词, 旋律, 文化内涵, 演绎风格, 创新, 传承, 发展, 艺术价值, 山东民间文化.1. 引言1.1 介绍《绣荷包》的背景《绣荷包》是一首源自山东的传统民歌,被视为山东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而《绣荷包》这个名字也有着特殊的含义,荷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而绣花则象征着精致和美好。
这首歌以绣荷包为象征,歌颂着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绣荷包》的背景故事流传甚广,据说是上世纪30年代由山东籍歌手王文凯传唱而广为人知。
这首歌曲在经过多次演绎和传播后,成为了山东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民间经典之作。
它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歌词,表现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山东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绣荷包》作为山东民歌中的瑰宝,不仅在旋律和歌词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体现了山东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它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传承着山东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1.2 探讨山东民歌的特点山东民歌是山东省本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山东民歌通常以朴实、淳朴的语言表达民间生活和情感,反映了山东人民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
山东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富有地方特色:山东民歌通常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表达方式,旋律清新优美,抒发出山东人民的朴实、豪放情感,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山东民歌《绣荷包》是一首充满了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歌,其源于山东半岛的民间传统,在演绎和创新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歌曲的历史渊源、曲调特点、歌词内容以及现代演绎和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绣荷包》在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我们来看看《绣荷包》的历史渊源。
《绣荷包》起源于山东半岛的农村地区,据传歌曲创作于明清时期,时至今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首歌最初是在农民田间劳作时传唱,歌颂劳动的辛勤和美好,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绣荷包》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民歌,更是一首记录了山东民间劳动生活的珍贵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从曲调特点方面来分析《绣荷包》。
这首歌曲采用了古老的传统调式和音阶,以山东地方音乐传统为基础,节奏轻快明快,旋律简单朗朗。
整体风格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现了山东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歌曲的曲调也堪称是山东乐坛的瑰宝,传承了山东古老音乐的精髓和精神。
我们来分析一下《绣荷包》的歌词内容。
歌词描绘了一位农村姑娘在劳作之余,赞美着她绣制的荷包,歌颂了她的勤劳和美丽。
歌词质朴真实,情感饱满,充分反映了山东农村女性的优秀品质和朴实的生活态度。
歌词中所蕴含的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核心思想。
我们来谈谈《绣荷包》在现代的演绎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音乐人和艺术家纷纷将这首经典的山东民歌进行现代演绎和创新,使其更加贴合现代审美和音乐市场的需要。
一方面,他们在保留歌曲原有的特点和韵味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让这首歌曲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
也有一些音乐人在编曲和演唱上大胆创新,将《绣荷包》与其他音乐风格相融合,形成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样的现代演绎和创新不仅为《绣荷包》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也使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喜爱这首经典的民歌。
《绣荷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山东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探究

黄莺(呢)站树梢儿(呢) (哎咳哎咳哟)黄莺呢站树梢儿(呢)
小小荷包(啊)绣(呀就)完(得儿)了(拉哈伊) 扬州的(那)穗子儿绿把丝儿绦 再用那红纸儿包(呢) (哎咳哎咳哟)送给那郎瞧瞧(呢) 这首民歌朴素自然,画面感强,仿佛看到一个羞涩 少女含笑绣荷包,手拿针线绣着星辰日月和树梢黄莺, 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相思。最后一句点名主旨,“送给那 郎瞧瞧”直抒胸臆,原来绣荷包意在送情郎,字字关情。 歌曲中苍山地方语言运用较多,地域性特点突出,表现 出了山东女子含蓄、朴实的性格。 二、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 民歌往往曲美情深,结构严谨,艺术价值较高,演 唱过程中可以让人品味、供人欣赏并给人以美感享受。 苍山民歌《绣荷包》在山东地区极具民族音乐特色,了 解其艺术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一)曲式艺术特点 苍山民歌《绣荷包》这首歌曲为三句体,属于单乐段, 是曲式结构中的最小结构单位,能表达最基本的、完整 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4]。第一句“绣(呀就)荷(得儿) 包(拉哈伊)”是第二句“钢针儿轻上描儿描”的变化 重复(头尾相同,中间变化),艺术形式较为简单,调 式是以 sol、dol、re 为主的六声音阶宫调式歌曲,在
结语 总之,民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苍山民 歌《绣荷包》的形成、发展和流传历史悠久,流传十分 广泛。整首歌曲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它的情感含量很 高,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还有着较高的艺术 价值。在了解《绣荷包》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应意识到 传承和保护民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如开展以“以歌言 志,以歌传情”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新民歌形式丰富群 众文化生活,提高苍山民歌的普及率和认知度,帮助传 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推动苍山民歌《绣荷包》的传承发展, 可以促进传统民歌的现代化发展。■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东民歌《绣荷包》是一首源自山东地区的传统民歌,流传于当地民间。
这首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山东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背景介绍这首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它来源于山东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声。
《绣荷包》的创作背景可以说是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的,因此在民间广为传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民歌不仅在山东地区流传广泛,也逐渐走向全国,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绣荷包》的背景意义重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民歌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绣荷包》这首山东民歌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传承山东民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索其历史根源和艺术特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作为山东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绣荷包》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山东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传统音乐的传播途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山东民歌《绣荷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分析其在山东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绣荷包》的历史渊源、曲调特点以及歌词内容的解读,探讨该民歌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意蕴,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通过对《绣荷包》进行现代演绎和加入创新元素,旨在将这一传统民歌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意义。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对于山东民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山东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为民歌艺术的创新与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对《绣荷包》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弘扬地方音乐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正文2.1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历史渊源《绣荷包》是一首源自山东的民歌,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
山西民歌绣荷包

Part/2
歌曲背景
歌曲背景
1
《繡荷包》起源于中 国的山西省,是一首 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民
歌
2
这首歌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 山西方言和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 通过简单的旋律和歌词,生动地表 现了山西人民淳朴、真挚的感情
Part/3
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繡荷包》的旋律优美、流 畅,具有山西民歌的典型特 点
Part/6
歌曲的演唱和表演
歌曲的演唱和表演
01
02
《繡荷包》通常由山西的地方歌手演唱, 他们以其独特的嗓音和表演风格,赋予了 这首歌曲更丰富的表现力。在演唱过程中, 歌手们会运用山西方言和地方特色的音乐 元素,以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此外,《繡荷包》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 除了传统的独唱、合唱等形式,还会加入 舞蹈、戏剧等元素,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 术性。在表演中,歌手们会通过表情、动 作和服饰等手段,生动地展现出山西人民
的风俗习惯和情感世界
Part/7
歌曲的改编和创新
歌曲的改编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繡荷包》这首经典的歌曲也不
断被改编和创新。一些音乐人将现代音乐元素与 《繡荷包》相结合,赋予了这首歌曲新的生命力和
01
表现形式。例如,有些版本加入了电子音乐、爵士
乐等元素,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国际化特色
此外,还有一些艺术家将《繡荷包》与其他文化元
这首歌曲不仅传递了爱情的信息,也展示了山西地区的民俗风情和 文化特色
2
3
在未来的发展中,《繡荷包》这首经典的歌曲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 大,为更多的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体验和深厚的文化感悟
-
THANKS
意,通过描述女子为心上人 绣荷包的过程,表达了她对 爱情的执着和期盼
《绣荷包》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比较

《绣荷包》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比较《绣荷包》作为一种民歌题材在我国流传甚广,主要传唱在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和长江上、中、下游等地。
它曲美情深,结构严谨,旋律性强,易于上口流传,属于民歌中的小调。
有的还叫《绣麒麟》《十绣》《麻城掉》《绣花调》等等,有的也在春节舞灯时演唱,化为灯歌。
《绣荷包》在其流传过程中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在传唱相互吸纳、相互感染,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加工、提炼,形成不同地区的不同艺术风格。
本文便选取了山东苍山、云南弥度的两首《绣荷包》来谈谈其各自在曲式、旋律、语言、情感上的特点。
一、两首不同地域《绣荷包》(一)山东苍山《绣荷包》1.曲式特点这首《绣荷包》属于单乐段的一上二下的三句式曲体,这也是山东民歌中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为了配合旋律的婉转特征,在中间加了很多富有地方语言习惯的衬词,使旋律变化重复时能起到一种强调词曲的作用,变化重复中用了缩减前半句的手法,而改用衬词,来达到前后乐句都有衬词的这一种呼应感,同时保持了曲体结构的平衡、统一、完整性。
这首《绣荷包》是一首以sol、dol、re 为主的六声音阶宫调式歌曲,在五声音阶中加入了变宫音。
“在山东民歌中,以徵调式歌曲为数量最多,约占民歌的50%左右,宫调式占30%左右”可以说徵调式宫调式是山东民歌的主要调式。
2.旋律特点这首《绣荷包》的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是一首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是以三度小跳为主的六声音阶。
旋律中,绝大部分是各种音程结合交替出现,以小三度跳进及级进解决为主,穿插四度、五度、七度,显得旋律流畅通顺,优美动听。
从歌曲的衬句特点来看,《绣荷包》中小衬句的运用不仅使重复句富有变化,避免了呆板单调,而且还加强了结束句的语气。
3.语言特点鲁南临沂地区的口头语“得儿依、呢”等在《绣荷包》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种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再如,儿化音,也是山东地方语言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歌曲中的“得儿”“上儿”这种小辙的巧妙运用,恰当地表现了一种甜美、喜悦、舒畅、甘甜、活泼的情绪与格调。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绣荷包》是一首流传于山东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地民间生活的真实情感和日常生活的细节。
该民歌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深入人心,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山东地区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绣荷包》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歌中的女主角青春美丽、善良纯洁,她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绣荷包送给了自己深爱的男子。
这个男子却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她,留下了她无尽的思念和难忘的回忆。
学者们认为,女主角用自己的荷包象征着自己的心,传达了自己对男子真诚爱情的表达,当男子抛弃她时,也让人感到她的悲痛之情。
整首歌曲节奏温婉,旋律优美,堪称一首优秀的爱情歌曲。
其次,《绣荷包》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传统。
这首歌中涉及的许多细节,如绣荷包、姑娘的情愫和家庭背景等等,都描绘了当时农村生活的一面。
同时,歌曲中使用的方言、调式和吟唱方式,表现了当地特有的文化风格和音乐艺术特点,呈现出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绣荷包》是一首既深情又真实、既反映了山东地区农村生活的情感,又突出了当地文化的特色与创新。
它不仅是山东地区民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珍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的《绣荷包》在演唱时音色比较沙哑、暗淡,运用了山西民歌中的润腔,采用了“五--五--七”体,使用五声调式商调式,属四个乐句的单乐段曲式结构,旋律平稳,级进以小跳为主,围绕22 56 | 21 2的应用使旋律进行平稳,婉转柔美,更具有叙述性。抒情性句中切分音的采用使旋律更加活泼,表现出晋中、晋北典型的西北音乐风格。歌词生动含蓄,或隐或现,以细腻、曲折的小调手法,展现了女子的深切、真挚的思念期盼之情。词曲搭配均匀,一字一腔,演唱均匀,曲调搭配合理有序,高潮过渡自然,整曲变音变调不变情。此曲后来被作曲家王方亮改编成无伴奏女声合唱。
云南弥度的《绣荷包》,由陕西、山西渐传过来,在心理刻画、感情处理、演唱技巧方而比其他的《绣荷包》又有提高了,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细腻的情歌,运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勾画了一位美丽善良、热情奔放的女子在荷包上绣制牡丹花来追求自己爱情的美好愿望。它融进了当地的民族因素,属于云南花灯调,在音乐表现功能与演唱场合、舞台艺术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唱腔方而主要以抒情为主,如第一句后半部分“双丝双飘带”、“小是小情哥”的五言体发展到“妹绣荷包挂郎腰”的七言体,既保留了原来的曲风,又融进了云南民间花灯载歌载舞的节奏欢快、鲜明细腻的音乐特点。全曲属于两段七句式的结构,每段三句,每句两小节,羽调式。轻快活泼的因素,与北方吟唱期盼、西部小调的苍凉悲苦为主的歌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歌曲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歌唱家黄虹演唱过,听过后耳口一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由著名青年歌唱家张也演唱,可以说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结语
尽管各地的《绣荷包》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孕育出来的精品,从音乐风格上讲黄河流域的民歌具有深沉、宏伟刚健的色彩,反映出中国北方民歌的粗狂曲风;而长江流域较倾向于清丽、明快、婉转,代表了南方的细腻风格;珠江流域则流露出古朴苍劲的气息它们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彩各异,使得中国民歌呈现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性、鲜明独特的民族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流光溢彩的艺术性。
二、从题材、体裁上看江苏无锡的《绣荷包》
无锡《绣荷包》广泛流传于黄河、长江流域,与山西、陕西的绣荷包同名同题。就题材而言,《绣荷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表达少女的思慕、期盼之情为主;一类以咏唱历史故事为主。二者常常把特定的思想感情寄寓于故事情节当中。
从题材和叙述模式上来看均属“时序”和“数序”结合体,它在“十绣”之后又加了十一月和十二月,使唱词的句式结构变得特殊,常见的《绣荷包》由原来“5十5十7”的三句体,“十绣”句式换成“3十3十9十7”句式的七言四句体,即“第一绣,妹要绣,要绣要挑天上明星月,二绣平地造仙桥”,到十二绣这种句式长短相间,旋律更加轻盈活泼,表现出一种纯朴柔美的感情,节奏错落有致,具备很强的韵律感。此歌也采用了五声宫调式音阶的级进型旋律风格。
四、从音乐表现功能上看云南的《绣荷包》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迁,人文习俗和民族文化审美的不同,《绣荷包》也在语言、语调、风格、内容上随之有了许多变体。主要的区别是调式、调性、旋律有所不同。有的民歌手还巧妙地将本地区民谣加进去,让歌曲的风格焕然一新。有的地区不仅歌词相异,在旋律、节奏、曲式、段落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但总体来说《绣荷包》的音乐表现仍旧比较细腻,形式规整,内容婉转曲折,叙述性较强,可谓是中华民乐百花园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绣荷包》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域性艺术特征分析摘要:《绣荷包》是我国汉族地区流行最为广泛的小调之一,其版本有几百种之多,不同地区《绣荷包》在调式、曲式、体裁、题材等方而都有不同特色。本文将以山西、江苏、黑龙江、云南等地的《绣荷包》民歌为例来分析《绣荷包》的地域性艺术特征。
关键词:《绣荷包》;调式;体裁;风格特征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够真切反映人民群众思想生活的艺术载体,是经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集体加工的艺术品类“小调”是民歌体裁的一种,又称“小曲”,一般指民间流传广泛、形式规整、短小精悍的歌曲,古时称“时调”、“俗曲”等其音乐形式比较成熟,节奏比较规范,结构完整严密。
除上述几首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特征的《绣荷包》外,还有山东、湖北、内蒙、宁夏、广东、河北、四川、河南等省都有以绣荷包为名的民歌,各自所表达的歌曲内涵、歌词大意也基本相近,但旋律特征、地方色彩、民族韵味及风格曲式特点各异,在此不一一举例。
1959年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白秉权老师将多首绣荷包改编融会到陕北的《绣荷包》里而,明亮、清脆、通畅、圆润、音色甜美。全曲六段歌词,风格独立,润腔华丽,变化丰富,音域宽广,以润腔突出特色在1986年全国民歌、通俗青年歌手大赛中由沈阳音乐学院的张秀艳演唱过此曲,获“金孔雀”奖。现在许多艺术院校已将此曲作为声乐教学曲编为教材。
三、从人文、地理环境等看黑龙江的《绣荷包》
牡丹江的《绣荷包》,是流传于东北的代表性作品。其中衬词衬腔的运用,使得歌曲更加具有叙事性、抒情性、修饰性。通过衬词“哎嗨吆”的加入,使得歌曲更能表露出东北绣荷包的民族韵味,表现了关东女性对情郎的深切思念之情。
受人文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方而的影响,东北人形成了热情豪爽的性格,姑娘们也敢于直抒自己的情感。在唱词上与江苏绣荷包的含蓄委婉相比,感情更加丰富,直接豁达。十分巧妙地运用了东北二人转曲调框架,节奏型成分中增加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羽调式旋律围绕62展开,出现大跳13,终止音结束在6上,典型地刻画出东北民歌小调的韵味,折射出东北人的豪爽义气、开朗热情的性格。
《绣荷包》是一首全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民间小调,在陕西、山西、云南、山东、湖北、江苏、内蒙、宁夏、广东、河北、四川、河南、浙江等省都广为流传,歌词内容丰富,多为叙事手法,同名异曲,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版本有几百种,以爱情为题材,大都表现少女用绣荷包表达对恋人的思恋。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唐宋,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带荷囊的习俗。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就有佩带荷囊的叶蕃使者形象。最早的《绣荷包》运用了中国早期五声商调式,旋律中带有委婉的装饰性倚音,形象地衬托出女性的柔美。在全国各地派生演化的结构大多数为一段体,内容短小精悍,简单易唱下而就从山西、江苏、黑龙江、云南等地《绣荷包》的调式、旋律、润腔、乐句色彩等方而谈其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