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的保护历程
关于昆剧艺术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

关于昆剧艺术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题目: 关于昆剧艺术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姓名:学院: 人文学院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班级: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2008 年6 月 20日大学教务处制关于昆剧艺术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摘要:昆剧~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宝~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
昆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拥有那么多的传统剧目。
这是昆剧的优势~昆剧的资本~我们如此重视昆剧根本的原因也在此。
作为文化~需要保护,作为艺术~需要发展。
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这将是我们一直要持续下去的。
本文就怎样保护昆剧艺术的问题做一个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昆剧,昆曲,国际化,保护,措施Kunqu Opera protection measures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Abstract: Kunqu Opera, China's traditional operas in one of the oldest Operas, titled "Kunshan cavity" or the "Kunqiang", since the Qing Dynasty was known as the "Kunqu Opera", now also known as "Kunqu Opera", now has five 100 years of history. It is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rts, especially opera in the art treasures, known as " Chinese opera living fossil" Blair said. However, she seems to be all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an inevitable dilemma: the wind and rain, soil erosion, Fang Rong haggard, Menting left out in the cold. As a culture, in need of protection and as art, the need to develop.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is will be we have to continue. This article on how to protect Kunqu Opera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detailed overview.Key words: Kunqu Opera;Kunqu Opera;International;Protection;Measures 2001年的5月18日联合国公布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是我国唯一的入选项目,可见昆曲的艺术价值在我国乃至全球看来都保护更进一步的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昆曲六篇

承于先辈传之后人蔡正仁过去的十年,昆曲真是碰上了好日子,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文化部的直接指导下,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大力资助下,昆曲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我们举办了四届中国昆剧节,举办了两次大型的中青年演员昆剧展演,各个昆剧院团都有好作品问世。
我们上海昆剧团创作演出的《牡丹亭》、《班昭》、《邯郸梦》、《长生殿》等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优秀青年演员已为业界所熟知和认可,如魏春荣、谷好好、王振义、俞玖琳、吴双、黎安、施夏明、罗晨雪等青年演员崭露头角,他们现在已挑起了昆剧的大梁,而且随着现代的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他们都各自拥有一批很固定的粉丝,观众对他们的接受度很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有人指出,说昆剧是“没落产业”,是一种“博物馆艺术”,我曾反驳过他们。
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的回答更有力了,昆剧不是没落的艺术,而是“朝阳产业”。
过去的十年,是昆剧蓬勃发展的十年,但我更想说,这十年是昆剧传承的十年。
十年来,全国7个昆剧院团整理挖掘了一大批优秀传统折子戏。
我们上昆的《长生殿》、《牡丹亭》就是在传承基础上整理挖掘而来,《班昭》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的创新。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剧目,我认为都离不开传统与传承。
上海昆剧团每年都会申请专项资金给青年演员学习各行当的传统剧目,十年来,他们学了《絮阁》、《惊变埋玉》、《夜奔》、《醉皂》、《对刀步战》、《盗甲》、《前逼》、《雪樵》、《八仙过海》、《雅观楼》、《芙蓉岭》、《写真》、《离魂》、《水淹七军》、《一箭仇》、《惠明下书》、《草诏》等近百出。
我一直认为,一个演员要有发展,一定要把传统的基础打扎实。
一个剧种要发展,也是在继承和掌握了传统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健康科学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努力学好传统折子戏,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
今年4月,我应台北昆曲研习社之邀,到台北给昆曲爱好者上课,给他们讲“俞派唱法”,把俞振飞大师的唱腔唱法传授给台湾的昆曲爱好者。
谈永嘉昆曲的传承

谈永嘉昆曲的传承作者:李紫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2期【摘要】永嘉昆曲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长期受地方语言、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粗中有细,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方剧目。
然而,目前永嘉昆曲正面临传承危机,如剧目陈旧、人才断层、宣传途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以永嘉昆曲现状为基础,结合其目前所做出的相关改进方法,对其后续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
希望能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永嘉昆曲;传承与保护;剧目创编;传播途径【中图分类号】J8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2—150—03永嘉县,除山水秀丽,资源丰饶外,更是钟灵毓秀、文化荟萃之地。
早在公元589年,“永嘉”作為县名伊始于此时,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永嘉昆曲便应运而生[1]。
永嘉昆曲经明朝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永嘉,与本地戏曲声腔相互交融后,而逐渐形成的既包含南戏艺术特点,又融合地方戏曲剧种优点的一个珍惜剧种,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2]。
一、永嘉昆曲的现状(一)永嘉昆曲的传承现状永嘉昆曲作为中国昆曲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浙江温州地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永嘉昆曲剧团先后上演了《琵琶记》《荆钗记》《折桂记》等传统剧目大戏12本,折子戏30余出。
其中,《张协状元》一剧在2016年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荣获“紫金奖”。
此外,20个优秀传统折子戏也被中国昆曲博物馆收藏保存。
永嘉县人民政府于2018年在永嘉县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开展传承永嘉昆曲的振兴工程。
全方位、精准化地对永嘉昆曲剧目进行创新及强化其排演过程。
同时,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如“永嘉昆曲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等活动;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设暑期少儿昆曲传承公益班等,为永嘉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昆曲

班级:会计1004班学号:2101100405 姓名:丁惠平时戏剧作业论文浅谈昆曲昆曲,也称为“昆腔”、“昆剧”,是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的一个传统声腔剧种。
再往上追溯,它的源头是南戏。
南戏最初流行于浙东一带,称为“温州杂剧”。
为了和北方杂剧区分,便称为南戏。
昆腔则是南戏流传到江苏的一个支脉。
现在,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单中,并名列榜首,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的又一例证,是中华名族的光荣。
文化界不少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申奥”成功具有同样的意义。
昆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文化价值,这与它的艺术特色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昆曲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历代戏曲家把明清“传奇”——昆曲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便是由昆曲的文学性着眼的。
剧本就是文学著作,优美的古典诗、词、曲是昆曲剧本的组成部分。
昆曲文词典雅生动,从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昆曲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它在音乐上的高度成就。
昆曲成为一个剧种之前,是经历了由元末顾坚到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二百多年丰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昆曲成为一个剧种,它在音乐方面的准备长达二百多年。
这是其他戏曲所没有的。
昆曲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唱念表演的协调统一。
昆曲的诗词曲强调人物性格、戏剧节奏;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因此,昆曲的唱念必然与表演、舞蹈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艺术特征。
提到昆曲,不得不说说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他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
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有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其中著名的是“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而在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牡丹亭》讲的是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一折更是令人难忘。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元朝,至今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发展可分为元曲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时期。
元曲时期
元曲时期是昆曲的起源时期。
元曲包括元创作和元东坡等人的旧调新词,以及从汉南唱来的南曲、风雅小令等多种曲调。
元曲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在唱腔和表演中强调旋律和动作,并在舞台设计和舞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形成了昆曲的基本唱腔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昆曲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昆曲的全盛时期,也是昆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时期,昆曲逐渐在社会上传播,昆曲剧团开始形成。
清代时期昆曲再次得到了发展,昆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唱腔更趋完善,表演技巧更加成熟,舞台美术和舞美设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昆曲成为了贵族、文人和市民家喻户晓的文艺形式。
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昆曲进入现代舞台的时期。
在20世纪初,戏曲演出开始遭
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逐渐走向没落。
但是昆曲的传承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昆曲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和题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创作和传统经典的相互融合,昆曲逐渐被融入了当代文化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总结
总体来说,昆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旧到新的漫长过程。
从元曲时期到现代时期,昆曲在唱腔和表演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同时也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在今天,虽然出现了不少新的文艺形式,但昆曲还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文化遗产,保持了其古典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

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它以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丰富的情感传达著称。
在现代舞台上,昆曲依然是一种极为优美的表演艺术形式,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那么,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历史吧!一、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也就是13世纪。
当时,这种曲艺形式还叫做“昆山戏”,主要是在江苏南部的昆山地区流行。
在明朝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二、昆曲的发展历程1. 明朝时期在明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开始向繁华的都市逐渐发展。
表演场所从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转移到专门的戏台上。
同时,演员的数量也得到了逐渐增多。
这种形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壮大和发展。
2. 清朝时期在清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由于民族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昆曲的表演形式也开始承担起了国家文化传承的使命。
在乾隆年间,昆曲达到了全盛期。
当时,昆曲的表演剧目逐渐增多,同时演员的表演水平也越来越高。
到了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宫中也开始演出昆曲,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宫调”,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和喜爱。
3.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逐渐改变,除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如戏曲院、戏楼、筵席、祭祀等场合外,也开始走向商业化的剧目演出。
同时,昆曲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使得这种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三、昆曲的表演特点昆曲的表演特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优美:昆曲的旋律美妙,常常被称为“肝胆相照”。
它的旋律具有优美、流畅、婉转等特点。
2. 舞蹈精湛:昆曲表演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舞蹈动作优美、协调,有时甚至可以替代了对话和情节的表达。
3. 情感传达:昆曲的艺术传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湛的表演、深厚的文化情感。
昆曲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剧作中的情感。
4. 服装装束:昆曲的表演服装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如旗袍、单褶冠、圆高粉、束腰蟒等,都是昆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周娅王君黄星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1期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我国对昆曲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昆曲为点,多角度地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深层次地剖析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高水平地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及机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I207.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54-02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昆曲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昆曲的保护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戏剧的重视,更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发展。
然而新时期的昆曲正逐步失去生命力,无法与变化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缺乏时代性和环境适应性。
因此,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增强其适应力,通过创新实现其功能的转化与发展,使其成为创造性的文化资源,同时融入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成为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灌注新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有效保护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种。
二、昆曲发展存在的问题戏剧艺术珍品“昆曲”,从清中叶后开始衰落,追踪其主要原因在于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难以争得观众,演出次数骤减,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1.从内部因素来看。
(1)昆曲人才匮乏。
第一,从业人员待遇低,年轻人缺乏热情。
第二,戏曲院校学费高昂,远超出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偏远农村家庭的预算,且时间成本高,回报率低。
第三,编剧人才缺乏,难以担负创作重任。
(2)传统剧目流失。
在辉煌时期,昆曲剧目纷繁,精品迭出。
浅谈昆曲的地位与发展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浅谈昆曲的地位与发展李梦溪(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60)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02 -0137 -01昆曲,原称“昆山腔”,是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声腔和剧种。
昆曲历史久远,明初已具雏形,后经魏良辅改革,更显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人称“水磨腔”。
明万历年间,昆曲风靡江浙,再传入北京,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剧种,并绵延传承至今,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南昆、北昆、湘昆、川昆等流派。
昆曲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于2001年入选了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 今有 600 年的 ,昆 的是坎坷不平的:它曾战胜诸腔,脱颖而出;曾煊赫一时,风靡剧坛;曾衰微凋零,奄奄一息;曾起死复苏,重整旗鼓;曾陷于困境,徘徊不前……尽管几度兴衰,饱经沧桑,但它却能不绝如缕地世代相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积累与发展如今昆曲可以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音乐而展现于世人面前。
昆曲集南北曲之大成,融汇着唐宋大曲、宋代唱赚、诸宫调、宋元南北民歌、元杂剧和散曲、明清民歌小曲及其他戏曲音乐等多种音乐语言,并且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
唱法方面强调“声则平上去入(字的声调)之婉协,子则头腹尾音(咬字)之毕均,功深溶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园,收音纯细”(明沈宠绥《度曲须知》)。
在演唱艺术上发生了生旦净丑等各行当角色的性格化唱法(在发声上利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以显示各行当角色的区别)与性格化唱腔(各行当不同的角色同样的曲牌演唱时藉以音色变化,唱腔上不同的处理来突出其认为性格特征。
)。
行腔优美,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
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念白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昆曲的保护历程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经历代文人、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与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许多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昆曲就是其中之一。
一.昆曲衰落的原因研究昆曲的保护,不可避免的要了解昆曲衰落的原因。
昆曲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的有三个,即花雅之争、演创分离和时代变迁。
花雅之争在清朝前期的剧坛,昆曲仍然是演剧事业的主力,它主要占据了上层社会的厅堂和大中城市的舞台。
与此同时,与昆曲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戈阳腔继续流行民间,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高腔系统;在全国广大的田间草台,很多新兴的声腔从小曲、俗唱逐渐成长起来,到乾隆年间,全国的戏曲舞台上已经是诸腔并奏、百花齐放了,以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二黄调等为主的“花部”集团(俗称“乱弹”),日益显示了他们的活力和价值。
换言之,昆曲因忙于适应上层社会雅化的审美要求,不知不觉间舍弃了民间演剧市场的绝对优势。
逐渐壮大的花部队伍开始尝试与昆曲比肩,填补了昆曲雅化而遗留的民间演剧市场的空白。
入清以来,演出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班逐渐被职业戏班所替代,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戏馆、茶园之类公共演出场所的出现,使官民共享演剧之乐。
演剧一旦进入戏馆、茶园,其所唱声腔、所唱内容就不是哪个阶层所能够掌握的,而多声腔剧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正是演剧职业化时代到来的基础之一。
职业演剧形成之后,昆曲发展有两条线。
其一,作为上层社会的宠儿,宫廷内外将昆曲的形式美发挥到了极致,曲辞艰深晦涩难懂,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题材范围日益狭小,甚至追求荒幻不经。
因适应上层社会雅化的审美要求,官场的观剧长期以来都是首重昆曲。
其二,当多声腔剧种体系产生之后,昆曲开始实现其戏曲家族成员之一的身分回归。
许多地方戏班中,都有昆曲艺人搭班,一方面演出昆曲,一方面以其精熟的演艺水平为其他剧种提供学习的机会。
原已传唱南北的昆曲,也借机不断融合当地的语言和欣赏习惯,随势而变,落地生根,加速了它的地方化进程。
北京作为清朝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戏曲舞台上各剧种的交流消长,集中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戏曲发展态势,出现了“花雅之争”的三次波澜,第一次是高腔与昆曲之争,高腔由戈阳腔发展而来,在北京称作京腔。
第二次是秦腔崛起,轰动京师。
第三次是徽班开新生之先河。
乾隆五十五年,皇帝八十寿庆,由官商盐务推举,安徽艺人高朗亭率安庆徽班进京贺寿,从此打开了徽班迸京的大门。
数年问,四大徽班先后云集京城,称盛一时,是为京剧的发端。
当昆曲受到新兴剧种的冲击时,官场为它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庇护。
那些新兴剧种之所以难被统治者接受,或许是因其艺术成熟度远逊于昆曲,而朝廷对昆曲的专宠,虽使得昆曲扩大了艺术实践的领域,却阻挡不了戏曲演进的脚步,花部诸腔虽屡经明文禁演,却始终不曾消弭。
昆曲在北京的命运如此,在其他地区也相差无几,到19世纪初叶(嘉庆六年之后),二黄、秦腔等花部已经风行大江南北。
宫廷演剧规模锐减,原由上层社会支撑的昆曲舞台在花部的不断冲击下逐渐瓦解。
演创分离昆曲自兴起以来,吸引了各阶层无数知识分子参与戏曲的文学创作,戏曲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李玉的《清忠谱》、洪界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昆曲剧本,因此可以说,昆曲的剧本创作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学的最高成就。
昆曲创作的主题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又是社会思想的代言人。
“诗言志”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始终遵循的审美传统,发展到后代即“以词言志”“以曲言志”,很多戏曲作品都寄托着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经过二百多年创作实践的检验,昆曲音乐的曲牌格律定式、舞台表演的有限空问,与创作者思想才情的发挥之间的矛盾始终难以解决。
嘉庆以后,从总体上说,参与戏曲创作的文人数量较前代大大减少了,其才华出众的文人更少,这就使得清代昆曲创作从数量到质量都比前代下降,面向昆曲的戏曲创作徒有虚名。
其中典型的要数案头剧的写作。
道光二十年(1940年)后,列强的炮火轰歼了我国闭关臼守的大门,异域的思潮也冲击了稳居统治统治地位达千余年的儒家思想,部分知识分子率先接受了科学与民主的感召,并利用传统戏曲形式,填入外国革命史实,向国人发起宣传攻势,创作了一批革命新剧。
这些创作可谓惊人之举,却难以为一般演员和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对昆曲的生存并未产生积极的影响。
嘉庆至光绪年间,尚有一批文人剧作家痛感昆曲在时代变革中的生存困境,认真反思昆曲艺术从形式到内容的保守,尝试着加以改造,不乏致力于昆曲改革的佳品,但因这时的昆曲演出活动已经是廖若星辰,演剧事业在职业化的进程中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科学机制,从财力和人力等各方面都难以将剧作家的刨作思想付诸实践。
因此他们只能作为昆曲剧目宝库的重要补充和未来戏曲创作理论研究的宝贵借鉴。
同治、光绪年间,职业昆曲演出演出队伍已经很薄弱了,他们在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竞争生存空间的努力中,自发地进行了创新的尝试,上海的昆曲舞台上一度出现了小本戏、新戏和灯彩戏的编演。
其中除部分小本戏因采用当地观众熟悉的故事作为基本情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外,多数因艺术上的粗糙,热闹一阵后很快就被淘汰了。
时代变迁昆曲的衰落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昆剧生存环境的变化。
明清交替、朝代更迭的马蹄踏碎了知识分子追梦的幻觉,强权政治的黑暗刺破了封建文人天真的理想。
入清以后,许多明末的著名大文人带着家国沦丧的伤痛,躲进小楼寻章摘句,宁肯埋头学问,再不愿轻言天下文章。
康乾盛世,帝王虽有雄力。
伟略,却唯独害怕思想解放,动辄发动文字狱,株连甚众,致使人人缄口。
乾隆皇帝下令编撰《四库全书》,网络天下才学之士,搜尽世上违碍书籍,对戏曲剧本的审定更是变本加厉。
如此种种,大大冲淡了知识分子对昆曲创作的热情,迫使他们转向其他领域谋求发展。
此外,演剧职业化的加强,也使知识阶层逐渐远离了演剧界的实践。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炮火轰开了我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
侵略与反侵略、革命与反革命、前进与倒退各种力量不断地激烈交锋,引起了社会的大分化、大动荡。
京剧的迅猛崛起与昆曲的急剧衰落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了。
在社会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推动下,革命先驱者们打起了:必须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改变旧中国创建新中国的鲜明旗帜。
在社会处于这样新旧交织的大变革的阵痛时期,面对着国家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人们急促地、焦虑地需要解决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使许多人失去了闲情逸致去品味和把玩更有深度的艺术,转而宁可从直白、浅显、快节奏、强刺激的、新兴的京剧中去松散一下身心;本可以去欣赏昆剧的知识分子阶层,现在却转向京剧了。
更有许多人投奔从西方引进的新剧——话剧去了。
于是昆剧失去了它的大部分基本观众。
从学术界和知识界的状况来看,自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国家的崛起,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迅猛东渐,在中国的知识界,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的大趋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则成为社会思潮的又一主旋律。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凡是西方传入和引进的才是进步的革命的新文化,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是过期的、落后的、阻碍进步的旧文化的观念。
到了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更是空前的激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昆剧几乎被宣判了死刑。
例如,胡适曾这样写道:“昆曲不能自保于道、咸之时,绝不能中兴于既亡之后。
”在他看来昆剧已经死亡,而且今后也不能复兴。
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否定,今天看来,这是对昆剧自身价值以及在未来社会中应有地位的错误判断,但这样的观点在五四时期是很有代表性的。
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观点受到猛烈抨击之后,人们又开始反思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于是,如何弥合传统文化的断裂,又成为新一轮的时代思潮。
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应该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一味地去接受外来的洋文化;也不应该只是固守中国文化而拒斥洋文化;正确的应该是让中西文化有机的融合,其中有扬弃、有保留,于是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新概念,提出了构建中国新文化的课题。
从此传统文化有了存在的余地,但是对昆剧评价却没有根本的改善。
那些倾向进步反对旧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则认为昆剧是封建士大夫的文化,是旧文化,更不是大众的文化:京剧虽是旧文化,但它是民问的,大众的文化,就比昆剧胜出一筹。
所以在他们看来,昆剧为京剧所替代,不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戏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他们普遍地认可甚至欢迎京剧后来居上的局面。
但戏曲毕竟是旧剧,西方传入的话剧才是新剧。
所以进步的知识分子又回过头来,倡导起旧剧改良运动来,侧重点便是京剧,昆剧却仍是被排除在外的。
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艺工农兵方向,又把文艺区分为普及与提高两大类。
可以说这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概念的发展和具体化。
工农兵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的、普及的文艺无疑是首要的选择。
在这样的前提下昆剧便不可避免的继续被边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戏曲迎来了春天,出现了大繁荣的局面。
但昆剧的情况比较特殊,建国之初,昆剧的真正价值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
当时的主流意见是:昆剧作为一个剧种,从总体来说,已无存在的价值,但是其分体如身段艺术等,则仍可用以滋养年轻的戏曲剧种,这曾经成为戏曲工作的主导方针。
当《十五贯》的演出大获成功,人们对昆剧作为一个剧种的价值得到重大转变,昆剧工作刚有起色之时,大跃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接踵而来,紧接着大演革命现代戏,昆剧工作便又只能向后退缩了。
二.昆曲保护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要保护昆剧,主要是昆剧的场上艺术,便要依靠人才,没有足够的、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人才,以人为载体的昆剧场上艺术又如何能传承下来呢?要培养人才,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又不能依靠他们学到的传统艺术谋生,这就需要自始至终的财力支撑。
1921年8月,正当昆曲艺术极度衰败,后继乏人之际,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在苏州城北桃花坞筹建了一所培养昆曲演员的学堂式的新型科班,这就是“昆曲传习所”。
学员大多数是苏州的贫家子弟,有的是全福班艺人的亲属。
传习所规定学员要先试学半年,确认有培养前途者才正式学戏。
学习三年,帮演两年,五年满师。
主教老师均是全福班后期的名艺人,有沈月泉、沈斌泉、徐彩金、吴义生、尤彩云等人。
昆剧传习所创办近半年后,由于办学经费来源不济,便由爱好昆曲艺术的实业家穆藕初接办。
传习所提倡文明办学,与旧制科班不同,不仅为学员提供良好的食宿和生活环境,而且还开设文化课程,使学员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