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固相合成研究进展_ (1)
多肽固相合成的研究进展

[7]Y eh E ,G ustafs on K,Boulianne G L.G 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s a vital marker and reporter of gene expression in Drosophila [J ].Proc N atl Acad Sci USA .,1995,92(15):7036-7040.[8]Calleja M ,M oreno E ,Pelaz S ,M orata G.Visualiz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living adult Drosophila [J ].Science ,1996,274(5285):252-255.[9]M cG uire S E ,R oman G,Davis R L.G ene expression systems in Drosophi 2la :a synthesis of time and space[J ].T rends G enet ,2004,20(8):384-391.[10]Halfon M S ,K ose H ,Chiba A ,et al.T argeted gene expression without a tissue -specific prom oter :creating m osaic embry os using laser -induced single -cell heat shock[J ].Proc N atl Acad Sci USA ,1997,94(12):6255-6260.[11]C am bridge S B ,Davis R L ,M inden J S.Dro sophila m itotic d om ain b oundaries as cell fate b oundaries[J ].Science ,1997,277(5327):825-828.[12]Suster M L ,M artin J R ,Sung C ,et al.T argeted expression of tetanus toxin reveals sets of neurons inv olved in larval locom otion in Drosophila [J ].J N eurobiol .,2003,55(2):233-246.[13]Hidalg o A ,Brand A.T argeted neuronal ablation :the role of pioneer neu 2rons in guidance and fasciculation in the CNS of Drosophila [J ].Development ,1997,124(17):3253-3262.[14]Zhou L ,Schnitzler A ,Agapite J ,et al.C ooperative functions of the reap 2er and head inv olution defective genes in the programmed cell death of Dros 2ophila central nerv ous system m idline cells [J ].Proc N atl Acad Sci USA ,1997,94(10):5131-5136.[15]Hu Q ,Ueno N ,Behringer R R.Restriction of BMP4activity domains in the developing neural tube of the m ouse embry o[J ].EMBO R eports ,2004,5(7):734-739.[16]Zhao B ,M agdaleno S ,Chua S ,et al.T ransgenic m ouse m odels for lung cancer[J ].Exp Lung R es .,2001,26(8):567-579.[17]Hartley K O ,Nutt S L ,Amaya E.T argeted gene expression in transgenic Xenopus using the binary G A L4-UAS system[J ].Proc N atl Acad Sci USA ,2002,99(3):1377-1382.[18]Scheer N ,Ried1I ,W arren Jt ,et al.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kinetics of G al4activator and effector gene expression in the ebrafish [J ].Mech Dev .2002(1-2),112:9-14.[19]Johns on A A ,Hibberd J M ,G ay C ,et al.S patial control of transgene ex 2pression in rice (Oryza sativa L.)using the G A L4enhancer trapping system[J ].P lant J ,2005,41(5):779-789.多肽固相合成的研究进展陈心,罗素兰3,张本,长孙东亭(海南大学生物技术实验中心,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多肽固相化学合成法是蛋白质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可以分为Boc 方法和Fm oc 方法,在生物药物、蛋白质工程、免疫学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肽生物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多肽生物合成的原理和方法;2. 学习多肽固相合成技术;3. 通过实验,了解多肽的生物活性。
二、实验原理多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在生物体内,多肽的生物合成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氨基酸活化:将氨基酸与活化剂(如N-保护基团)反应,生成活化氨基酸;2. 固相合成:将活化氨基酸依次连接到固相载体上,形成多肽链;3. 多肽释放:将多肽链从固相载体上释放出来;4. 氨基酸脱保护:去除多肽链上的保护基团,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本实验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通过逐步引入不同的氨基酸,构建目标多肽链。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氨基酸:L-苯丙氨酸、L-组氨酸、L-亮氨酸等;- 固相载体:聚苯乙烯树脂;- 活化剂:N-保护基团;- 消除剂:二甲基甲酰胺;- 释放剂:三氟乙酸;- 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等;- 仪器:多肽合成仪、磁力搅拌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2. 实验步骤:(1)准备固相载体:将聚苯乙烯树脂浸泡在水中,然后用稀盐酸洗涤,去除杂质。
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2)活化氨基酸:将氨基酸与N-保护基团反应,生成活化氨基酸。
将活化氨基酸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备用。
(3)多肽合成:将固相载体放入多肽合成仪中,依次加入活化氨基酸,通过多肽合成仪进行反应。
每步反应后,用消除了N-保护基团的溶剂清洗载体,去除未反应的氨基酸。
(4)多肽释放:将合成好的多肽链从固相载体上释放出来。
将载体浸泡在释放剂中,使其溶解,得到多肽溶液。
(5)氨基酸脱保护:将多肽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去除N-保护基团,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6)生物活性检测:采用体外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如ACE抑制活性检测、-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检测等,对合成的多肽进行活性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合成多肽的分子量:通过质谱分析,合成的多肽分子量为1882.29 g/mol,与理论计算值相符。
化学合成肽多肽的新方法研究

化学合成肽多肽的新方法研究肽和多肽是由一系列氨基酸组成的分子,它们在生命科学、医药研究和工业中都有广泛应用。
然而,传统的肽合成方法存在着反应效率低、产物分离困难等问题,因此开发新的肽合成方法一直是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众多化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开发了一些新的合成方法,使得肽多肽的制备更加高效、可控和经济。
一、固相合成法固相合成法是现代肽制备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将肽链的最C端联结在固相上,然后单独加入其他氨基酸单体。
重复这个过程,逐步合成出长度不断增加的肽链。
固相合成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在无溶剂甚至无水的条件下进行,减少了过多的操作步骤,还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和时间,控制产物的分子量和纯度。
因此,它是一种高效、可重复的肽合成技术。
二、液相合成法液相合成法是传统的肽合成方法,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对反应条件和单体选择更加灵活。
但是,液相合成的产物通常分子量较小,纯度和收率都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化学家们不断地进行改良,开发出了一些高效的液相肽合成方法,例如基于清晰胶体的肽合成、基于催化的肽合成等。
三、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通过生物体自身的调节和合成来获得多肽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并可以在生物水平上进行调节和控制。
该方法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因此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生物合成肽多肽的方法主要有动物来源和植物来源两种。
总之,肽多肽的新合成方法的研究对于其在生命科学、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相信未来肽多肽的制备过程会更加高效、可控和稳定。
固相多肽合成树脂的特征和进展

固相多肽合成树脂的特征和进展Camarero.JA和Cotton GJ等[14]报道,在一个3-巯基-3戊酮酰胺-PEG-聚-(N, N-二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上载体(HS-PEGA)上,通过最优化的Boc-SPPS,可以从固相载体上直接得到未保护的多肽。
这种方法降低了操作中的损失,明显提高了整个的化学偶联效率。
他们合成了几个15-47个残基的肽,并且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用来实现顺序的分子内络合,允许进入大得多的聚合肽和蛋白质系统。
[4] Chemical Approaches to the Synthesis of Peptide and Proteins,Paul Lloyd-Williams, Fernando Albericio, Ernest Giralt, 1997[5] Winger TM, Ludovice PJ, Chaikof EL, convenient rout to thiol terminated peptides for conjugation and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Bioconjug Chem 1995 May-Jun;6(3);[6] Henning DS, Lajoie GA, Brown GR, St-Pierre LE,St-Pierre S,Polymer resins with amino acid containing pendants for sorption of biliubin. I. Comparison of Merrifield and polyamide resins, nt J Artif Organ 1984[7] Synthesis notes, 1996[8] Sparrow JT, Knieb-Cordonier NG, Objeyseskere NU, McMurrayJS , Large-pore polydimethylacrylamide resin solid-phase peptide synthesis; applications in Fmoc chemistry, Pept Res 1996 Nov-Dec; 96(6);[9] Kanda P, Kennedy RC, Sparrow JT, Synthesis of polyamide supports for use in peptide synthesis and as peptide-resin conjugatesfor antibody production, Int J Pept Protein Res 1991 Oct;38(4);[10] Haynie SL, Crum GA Doele BA ,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amphiphilc peptide covalently bonded to a water-insoluble resin,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5 Feb; 39(2);[11] Kates SA McGuinness BF, Blackburn C, etc,“high-load” polyethylene glycol-polystyrene( PEG-PS) graft supports for solid-phase synthesis, Biopolymers, 1998,4(3);[12] Auzanneau FI, Meldal M, Bock K,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PEGA resins, J.Pept Sci 1995Jan-Feb;1(1);[13] Renil M, Ferreras M , Delaisee JM, Foged NT, Meldal M,PEGA supports for combinatorial peptide synthesis and solid-phase enzymatic library assays, J Pept Sci 1998 May ,4(3);[14] Camarero JA, Cotton GJ,Adeva A, Muir TW, Chemical ligation of unprotected peptides directly from a solid support, J Pept Res 1998Apr; 51(4);[15] Tegge W , Frank R, Peptide synthesis on Sepharose beads, J Pept Res 1997 Apr;49(4);[16] Mcmurray JS, The use of polyacrylamide-based peptide synthesis resins for the generation of antipeptide antibodies,Biopolymers 1998,47(5);[17] Buettner JA, Dadd CA, Baumbach GA, Masecar BL, Hammond DJ, Chemically derived peptide libraries: a new resin and methodology for lead identification . Int J Pept Protein Res 1996 Jan-Feb;47(1-2);[18] Sebestyen F, SzendreiG, Mak M,etc, Coloured Peptides: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use in preparation pf peptide sub-library kits, J Pept Sci, 1998 Jun, 4(4);[19] Mery J, Brugidou J, Derancourt J, Disulfide bond as peptide-resin linkage in Boc-Bzl SPPS.for potential biochemical applications, Pept Res 1992 Jul-Aug, 5(4);[20] Lloyd-Williams P, Albericio F, Giralt E, convergent solid-phase peptide synthesis.VIII.Synthesis, using a photolabile resin ,and purification of a methionine-containing protected peptide , Int J Pept Protein Res 1991 Jan;37(1);[21] Englebretsen DR, Fmoc SPPS using Perloza beaded cellulose,Int J Pept Protein Res, 1994 Jun, 43(6);[22] Englebretsen DR, Harding DR, Solid-phase synthesis of a peptide-ligand affinity matrix for isolation of chymosin, Pept Res,1993 Nov-Dec, 6(6);[23] Zuckermann RN, Banville SC, Automated peptide-resin deprotection/cleavage by a robotic workstation, Pept Res 1992 Mar-Jun;5(3);。
多肽的固相合成法研究进展

多肽合成主 要 分 为 全 化 学 合 成 与 酶 促 肽 键 合 成。全 化 学合成又分为液 相 多 肽 合 成 与 固 相 多 肽 合 成。近 年 固 相 多 肽 合 成 占 主 导 地 位, 这 主 要 是 由 于 它 运 用 了 洗 涤、 过滤等分 离技术来纯化反 应 中 间 体 和 最 终 产 物。传 统 的 液 相 多 肽 合 成既麻烦又费时, 而固相多肽合成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技术 越来越受到关注。 ; 多肽合成基本原理 先将多肽中不需 要 反 应 的 氨 基 或 羧 基 用 适 当 的 保 护 基 保护起来, 进行 藕 联 反 应。肽 链 如 需 继 续 延 长, 则可以通过 合适的试剂选择性的脱去 ) 端或 * 端保护基, 然后同新的 ) 保护氨基酸 (或肽) 或 * 保护氨基酸 (或肽) 藕联, 直至得到目 的肽链。 < 多肽合成发展简史 !$ 世纪初 K7:9A5< 首 次 合 成 具 有 特 定 序 列 的 多 肽。 .L-M 年 N7(’5&EB 合成了催产素, 此后化学合成活性多肽领域进入 蓬勃发展时期。.L#2 年 O5<<76754B 以树脂作为固相载体, 成功
boc固相合成和fmoc固相合成的区别boc固相合成fmoc固相合成树脂类型聚苯乙烯等聚苯乙烯聚酰胺等反应基团的导入形成苯酯或甲基二苯甲基胺聚烷氧苯基酯烷氧苄基胺保护基bocfmoc侧链保护基bocbuotbubzltosotbutrtpbf保护试剂tfach2clhatuhbtutbtu肽链切落试剂hftfa切落过程清除剂苯甲醚硫醇硅烷固相多肽合成中常用的树脂经过多年的发展合成肽的树脂已经有很多种
[:] 除反应过程中的 烷 化 作 用 。肽链切落后过滤, 在滤液中加
图!
"#$% 树脂
论多肽的固相合成法研究进展

论多肽的固相合成法研究进展作者:闫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在生物工程中,对多肽的研究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对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下文介绍了多肽合成的原理方法和现阶段的问题,并对其研究进展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多肽;固相合成法;生物;氨基酸引言多肽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重要化学物质。
就目前而言,研究人员已经在生物体内发现数万种多肽物质。
在实践中,由于多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活性,所以日益受到生物研发人员的重视。
随着我国生物工程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其工艺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所提高。
1相合成的基本原理多肽合成是一个重复添加氨基酸的过程,合成一般从C端羧基端)向N端(氨基端)合成。
首先将目的肽第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以共价键的形式与固相载体相连,再以这一氨基酸的氨基为合成起点,经过脱去氨基保护基并同过量的活化的第二个氨基酸反应,接长肽链。
重复(缩合→洗涤→去保护→中和及洗涤→进一步缩合)操作,达到所要合成的肽链长度,最后将肽链从树脂上裂解下来,经过纯化等处理,即得所要的多肽物质。
2多肽固相合成法现阶段的问题现阶段,虽然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多肽固相合成法已经能够合成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和蛋白质,但其本身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缺陷,如直接合成的序列短、所需时间长、合成的效率和纯度低、成本高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多肽固相合成法的应用范围。
2.1合成多肽的序列短自从BMerrifield发明了多肽固相合成法后,多肽的化学合成成为蛋白质大量重组表达的有效辅助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工程和生物药物研究中。
尽管在肽链合成后的性质、分析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是当肽链残基大于三十个,尤其超过五十个时,肽链的合成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多肽固相合成被局限于小片段多肽的合成。
多肽的固相合成法研究进展论文摘要

多肽的固相合成法研究进展论文摘要多肽的固相合成法研究进展论文摘要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肽的固相合成法研究进展论文摘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者: xx作者单位: xx刊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 2006 34(22)分类号: Q5关键词:多肽固相合成 Wang树脂氯树脂 NCL反应摘要:介绍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法,包括多肽合成原理、发展简史、固相多肽合成的分类、合成中常用的树脂、合成步骤、合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较长肽链、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策略。
多肽的美容功效1、抑制细胞变性肽能有效的抑制细胞变性,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从而减少肌肤对胶原蛋白的流失,改善肌肤松弛。
2、激活细胞活性肽通过激活细胞活性,能有效清除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能够减少色斑、让肌肤变得白皙、延缓衰老。
3、修复受损细胞肽能够修复肌肤受损细胞,改善细胞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肌肤的氧化,让肌肤的皱纹变轻、减淡。
4、促进新陈代谢肽能够促进、维持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进而促进肌肤细胞的再生,令肌肤宛若新生。
5、构成结缔组织的有机物质,帮助弹力蛋白、胶原蛋白的合成。
6、防止皮肤皱纹,胶原蛋白渗入皮肤表层,被皮肤充分吸收,起到天然保湿因子作用,填充在皮肤基质之间,使皮肤增加张力,维持光滑、丰满、弹性。
7、可为表皮细胞的迁移、增殖铺垫支架,并提供良好的营养,促进皮肤及神经增长,有利于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什么是肽?生命(人体)——细胞——蛋白质——肽(小分子肽)——氨基酸由此可见,肽是构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片段,也同样是氨基酸的有序组成。
所以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相互连接组成的化合物,分子量在180至1000之间的小分子活性蛋白质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多肽分子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多肽分子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经缩合而成的长链分子。
相较于小分子化合物,多肽分子具有更精准的特异性和更高效的生物活性,成为药物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探讨多肽分子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多肽分子的合成技术1.1 固相合成技术固相合成技术是多肽分子合成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首先由Merrifield等人提出。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反应进行于固相上,避免了溶液中的杂质干扰,同时可在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物的摩尔比例,使得产物的收率和纯度得到保障。
固相合成技术主要包括原位法和程序法,其中程序法现已成为多数科研工作者的首选方法。
1.2 液相合成技术液相合成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批量大等特点,可用于合成复杂的多肽或蛋白质。
该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反复纯化产物,且需要考虑反应物的比例和反应条件对合成过程的影响。
液相合成技术主要包括回收法、片段合成法和链扩展法等。
1.3 生物合成技术生物合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合成方法,该技术利用微生物或大肠杆菌细胞内的转化作用,在细胞内自主合成多肽或蛋白质。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无需进行任何后处理程序,产品得率和纯度高,且部分多肽产物在细胞内拥有更加活性的构象,故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同转化系统的优化和生产模型的构建等方面。
二、多肽分子的生物活性2.1 抗菌活性多肽分子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领域,其生物活性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靶分子相互作用实现。
多肽分子具有突破细菌耐药性的优点,可抑制目前抗生素难以处理的耐药菌株。
现有研究数据表明,多肽分子抑制的靶菌株涵盖了多种细菌,包括MRSA、E.coli、Salmonella等。
2.2 抗病毒活性多肽分子也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多肽与病毒外壳蛋白或配体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例如,抑制HIV的多肽分子,被开发为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并已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被广泛运用。
2.3 免疫调节活性多肽分子能够调控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提高机体内的抗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2012年第1期收稿日期: 2011-06-16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黔科教(2009)0132号],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黔省专合字(2009)104号]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9GB2F200330),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2009GJF20047),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黔科合NY 字[2011]3052号)作者简介:陈卓,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E -mail: gychenzhuo@NPR1多肽抗体的制备和应用陈卓 刘家驹 毕亮 李向阳 胡德禹 于丹丹 王贞超 杨松 宋宝安(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25)摘 要: 根据NCBI GenBank 中报道的NPR1一级结构信息,采用Blastn 、Blastx 、ExPASy 和Protean 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抗原性指数分析,获得三段序列特异性较高的多肽,并从中优选一段序列特异性多肽,采用9-氟甲氧羰基固相合成法获得序列特异性最好的多肽,采用HPLC 和LC -MS 测定合成多肽的浓度和分子量,试验表明目的多肽纯度达88%、目的多肽分子量为1.92234 kD 。
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多肽与KLH 进行偶联获得免疫原Pep -KLH ,并将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以获得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 和Western blotting 测定其效价和特异性,经ELISA 检测表明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可与Pep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经Western blotting 试验表明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可识别烟草叶片特异性条带,其相对分子量为65 kD ,与预测分子量相符,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NPR1多肽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关键词: 非表达型病程相关蛋白 序列分析 多肽 合成 多克隆抗体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clonal Antibodywith a Peptide of NPR1Chen Zhuo Liu Jiaju Bi Liang Li Xiangyang Hu Deyu Yu Dandan Wang Zhenchao Yang Song Song Baoan(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Green Pesticide and Agricultural Bioengineering , Guiyang 550025;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Pesticideand Agricultural Bio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about NPR1 in NCBI GenBank, 3 polypeptides with sequence -specific were obtained using Blastn and Blastx software. One polypeptide was synthetized by fmoc solid phase synthesis methods, and determined theirs pur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using HPLC and LC -MS with purity value reaching at 88% and molecular weight being at 1.92234 kD. The polypeptide was coupled to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 to form a complex of Pep -KLH by EDC. Anti -sera were acquired by immunizing rabbit with Pep -KLH emulsified by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 and i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IFA), and polyclonal antibody was purified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titer and specificity of anti -sera and polyclonal antibody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and Western blot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ti -sera and polyclonal antibody reacted with Pep -KLH and detected a specific band of 65 kD, and the size was agreed with the predicted molecular mass. The NPR1 polyclonal antibody revealed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Key words: 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 -related genes 1 (NPR1) Sequence analysis Polypeptide synthesizing Polyclonal antibody系统性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在植物体内具有持效长、作用谱广的抗病特性,在植物体内,它常被外来入侵的病原生物所激发[1,2]。
植物SAR 常被植物体内的内源性激素——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所调控[3-6],同时引起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上调并发挥广泛的抗真菌、抗细菌和抗病毒的活性[7-9]。
NPR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 -related genes 1),又称为NIM1或SAI1,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2012年第1期146是最早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克隆得到的、能调控植物病害抗性的关键基因,它不仅对植物系统获得抗性和诱导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SR)起核心调控作用,而且是植物基础抗性(basic resistance)以及由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 R)决定的抗性的重要调控因子,它位于SA信号转导通路中,并对SAR的活性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10-12]。
同时,研究发现NPR1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如水稻、玉米等[13-16]。
因此,关于NPR1的研究对于植物生理、植物病理和农药创制的新靶标研究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拟采用抗体制备及基于抗体检测的策略,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NPR1的多肽一级结构的序列特异性,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多肽,并通过偶联获得Pep-KLH,将其作为免疫原,由此制备NPR1的多肽抗体,并进行抗原鉴定、抗体纯化以及应用于标本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新西兰雄性大白兔(2.5 kg),购自吉林省生物制品所。
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IFA)购自北京鼎国生物公司。
HRP-标记羊抗兔IgG抗体购自Santa Cruz 公司。
ECL化学发光试剂盒(ECL plus)购自碧云天公司。
酶联免疫测定仪为Bio-Rad公司产品(Model 680),电泳仪(DYY-12C)、电泳槽(DYY-24DN)及转移槽(DYCZ-40D)为北京六一公司产品。
1. 2 方法1.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登录进入http://www.ncbi. ,采用Blastn和Blastx程序,进行序列同源性检索和保守性分析[17],采用ProtScale程序、ExPASy工具包程序[18]、SWISS PROT蛋白数据库[19]和DNA star(Protean)[20]生物信息学软件对HrBP 的二级结构、抗原性、亲疏水性、结合位点、氨基酸的带电性等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1.2.2 NPR1多肽的设计与合成 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预测,按抗原性、亲疏水性和同源性分析,设计含15-18个氨基酸的目的多肽,采用9-氟甲氧羰基(Fmoc)固相合成法合成目的多肽,合成得到的多肽裂解后得到粗肽,粗肽经高效液相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进行纯化,纯化后的样品再采用HPLC进行纯度分析。
HPLC色谱柱为4.6 mm×250 mm(VYDAC-C18柱),溶剂A 和B分别为含0.1%三氟醋酸的无水乙腈溶液和0.1%三氟醋酸的水溶液。
肽链与KLH进行化学连接形成分子量较大的抗原分子,经纯化后获得纯品多肽抗原即Pep-KLH。
采用碳化二亚胺法(EDCI)将纯化多肽与钥孔戚血蓝素(KLH)用进行缩合反应,得到Pep-KLH复合物。
1.2.3 NPR1抗体的制备 根据抗体生成规律,取250 μL(约250 μg)纯化的多肽抗原液,并与等体积的CFA混合,待充分乳化后,采用背部多点注射法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两周后取多肽抗原液加等体积IFA,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加强免疫,免疫抗原量约200 μg,以后每两周免疫一次,每次免疫抗原量约100 μg,全程共免疫5次,在末次免疫5-7 d后,通过家兔耳缘静脉取血进行效价检测,待效价达理想值后,采用颈动脉放血,收集家兔血清[21]。
采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初步纯化兔血清,采用HPLC进行多肽纯度分析[21]。
收集兔抗血清,并经过离心和微滤后,采用HiTrap Protein A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
将5.0 mL的HiTrap Protein A亲和层析预装柱,与AKTA explorer系统相连接,用0.1 mol/L Tris-HCl buffer含(0.15 mol/L NaCl,pH7.5)充分洗涤平衡后上样,以相同buffer洗去未结合的杂蛋白质后,用0.1 mol/L Gly-HCl buffer(含0.15 mol/L NaCl,pH2.8)洗脱,收集洗脱峰,并用pH7.5的buffer中和后,冻干备用,采用SDS-PAGE分析多抗的纯度[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