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末欧洲各国财政危机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世纪末欧洲各国财政危机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世纪末欧洲各国财政危机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世纪末财政危机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08级亚太系张晓宇S0*******

摘要:中世纪末(14世纪至18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普遍爆发了财政危机,这场财政危机并不是突如其来爆发的,而是中世纪各国长期以来不堪财政压力的总表现。这场财政危机历时长达4个多世纪,在中世纪末的欧洲各国先后引发了不同的政治危机。在各国应对这场财政危机和其后续引发的种种政治危机的过程中,中世纪长期以来形成的欧洲旧有格局被悄然改变,各种新的近代因素悄然萌发。最终在欧洲各国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相互作用之下,欧洲政治新格局逐渐形成,欧洲近代历史拉开了序幕。本文将重点分析中世纪末欧洲各国财政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这场财政危机与在这一时期内欧洲主要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财政危机中世纪末战争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宪政自由

中世纪末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西方世界兴起和近代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欧洲,新旧制度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有封建国家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而爆发的连绵战争,又有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而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既有欧洲王室与罗马教廷间的权力争夺和宗教改革,又有新贵族为了争取更多权力而与旧贵族在宪政议会中的争夺,在这期间还贯穿着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地的扩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这些事件中的许多在日后都被证明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当然在这些事件中不应被我们忽略的是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普遍爆发的财政危机。

温家宝总理曾说:“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可以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对于中世纪末的欧洲来说,各国的财政史同样惊心动魄,而且它们的影响并非仅仅体现在本国之内。本文认为,在中世纪末期,国家财政在这段时期欧洲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国家财政对一国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由于财政危机在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性,国家财政更是通过各种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欧洲各国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在中世纪末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欧洲政治格局,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财政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同时,国家财政本身也深深受到了时代变革的影响。

一、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国家财政状况

在中世纪末,欧洲各国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压力,这种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从收入来看,与拥有漫长封建历史和绝对中央集权的中国相比,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王权影响力的要微弱得多。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王室财政的一般来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为王室领地收入,王室领地指没有分封给贵族而由国王自营的土地,有时还包括根据封建法而收回或没收的贵族土地。王室领地收入是中世纪欧洲各国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以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为例,在1506年之后的一个世纪中王室领地收入占国王正常收入的1/3左右1。另外与王室领地收入相类似,王室还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和其他天然权利的特许经营权,国王可以通过出租自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天然权利的特许经营获得收入,如科斯在(Coase,1974)中曾提到英国国王将修建灯塔所提供的特许经营权长期出租以获得收入,这种做法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更合理的利用资源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然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世纪封建制国家的财政收入。其二,国王要为统治下的臣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其中最典型的是国防和公正。因此臣民除了要承担田租税收外还要承担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费用,而承担国防安全的费用就是徭役、兵役等。在中世纪,骑士阶层是专门用来提供国防安全和作战服务的阶层,他们的收入由国家财政承担,而这部分

1参见Helm, P. J., England Under Yorkists and Tudors, 1471 -1603, New York, 1968, P22.

财政来源则由臣民通过服徭役、兵役等来解决。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早期的徭役被支付产品和货币所取代,这些产品和货币构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与军队国防类似的还有提供公证的宗教,中世纪由于天主教长期控制欧洲大陆国家宗教信仰,因此这部分财政收入一般无法流入国库,但在英国以及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时期,这种宗教收入也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三,贸易税收或者说关税在中世纪末所占比重也逐渐增长,在这一时期,得益于生产专业化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贸易发展迅速,相应的与贸易相关的税收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找到众多文献来说明这一点:在西班牙,“1338——1406年,从阿方索十一世到亨利三世,征税方式由市政自征变为包税制,新的收入几乎完全来自于贸易。”2在英国“亨利七世统治的前十年间, 关税年均收入为32,951镑,其余年间, 年均收入为40,132镑”3;“1604年,关税收入额为127,000镑。”4“1611年,关税包税契约重订时,年租金为136,226镑。1614到1621年,为期7年的年包税租金为141,000镑。詹姆斯一世统治的最后5年间, 关税年包税租金为150,000镑”5。其三,除了常规收入外,非常规收入也是中世纪末欧洲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非常规收入主要是在战争、革命、或国库空虚国家继续资金是紧急向民众征收的税收和各种借款。与常规收入相比这种非常规收入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获得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国王与征收者之间对于权力的辨别和争夺。在这一过程中王室的权利遭到了极大的挑战,成为中世纪末欧洲各国王室权力逐渐衰弱的重要原因。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中世纪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1300年,法国与佛兰德交战,财政支出增加。腓力四世向法国教会征税,遭到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拒绝,双方发生冲突。为了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此后三级会议成为法国的传统,当国王为了战争或弥补财政亏空而向国民临时增加税收时,都需要召开三级会议,而臣民也借机争取政治权利。

另外,说这种收入为非常规收入,主要是因为与上一期财政收入相比,该项收入并不存在,其发生也不带有必然性,依照习惯,这类收入在国家渡过紧急情况后就应当取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中世纪末,此类非常规收入非常普遍,基本所有国家都会通过这种方法充实国库,同时国王在获得此项收入的临时许可权的情况下,往往将此种收入通过法律手段或强制转化为常规收入。在中世纪末的欧洲,尼德兰、英格兰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均是由此原因而起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非常规收入中有一种形式是贷款和发放公债,这种形式具有一般非常规收入的一切特征,同时还与王室信用紧密相联系,甚至可以说构成了早期信贷的萌芽。在中世纪晚期,随着带有早期银行性质的大型财团的出现,国家财政还有一种特别的来源,以某种资产、权利或未来的收入为抵押向这些大型财团进行贷款或向公众发行公债,当然这也只是一种非常规的财政来源,一般而言只有当国家遇到财政危机或面临战争等情况而又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时才可以采取这一种措施(不过到了后来,这种方法在欧洲也以及国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在当时,封建王室的信誉非常差,因此此类收入成本会非常高,往往带有打折等条件,或者附加某些抵押权,后文将会进一步介绍此类借款对欧洲政治格局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其次从财政支出来看,中世纪欧洲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财政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庞大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花费中受啊哟的是要支付行政官吏的俸禄根据威廉·配第所说“这些行政官吏的俸禄应该很丰裕、很优厚,要高于靠私人努力或者从事私人职业所能得到的,以便他们能够具备自然

2参见Ladero,Hacienda real en el siglo XV,239

3参见Dietz, F.C., English Government Finance, 1485- 1558, London, 1964, P21, 22.

45均参见Sabine, B.E.V., A Short History of Taxation, London,1980,P83.

的与人为的权力根据来从事他们的职务。”因此可以推断在当时行政官吏的收入要高于当时的劳动边际收入,而且这笔收入在当时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样由于中世纪末国王财产与国家财产尚未区分得十分明确,维持国王和王室日常消费的支出也包括在这一部分支出中。而王室和国王的开销多少则完全取决于当时国王的个人素质和生活习惯。

中世纪末,欧洲各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军费开支,中世纪末两国间的战争从其实质上说就是两国财政实力的较量。当战争无法避免时政府要背负很大的财政压力寻找资源支持战争。而中世纪末的欧洲战火连绵不绝。这一时期的战争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既有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展开的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又有争夺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的英荷、英西战争,还有天主教与新教间的多次宗教战争。因此在这一时期各国军费都是一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大成本最高昂的组成部分,而欧洲各国君主制所以前所未有的采用各种方法在财政上下文章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供给战争支出所需。为了保证赢得战争中世纪末欧洲各国一般会维持一支常备武装, 康拉德-拉塞尔(Conrad Russell)曾指出陆地武装力量的维持几乎需要花费国王的整个年收入6。有数据可以表明在这一时期战争所支出的军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亨利八世和爱德华七世的顾问官在1542年至1550年间所积累的战争成本达到惊人的350万英镑,而伊丽莎白一世统治默契进行的与西班牙的大战在1586年至1603年间耗费了400万英镑。在17世纪20年代末于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1625年至1630年间,单是拨给海军的开支就将近80万英镑7。

偿付负债和利息构成了中世纪末各国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上文提到的在非常规收入中关于贷款和发放公债所论述的由于中世纪末欧洲各国王室信用普遍较低,贷款和发放公债的费用成本非常高,同时尽管这种财政收入为非常规性的,但如果一旦通过这种途径获得财政收入,其利息的支付则成为常规性的每年所担负的财政负担。在中世纪末,封建国家中国王财产与国家财产的区分并不非常明确,因此国王的债务最终很大程度上由国家来承担,而国王的破产也是有国家而不是国王来拯救。同时还应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利息的性质,这种支出往往会逐年增多一直到最终国家破产,不了了之。在西班牙,1504年至1667年欠公债所有人的年度利息从300,000杜卡特增加至9,100,000杜卡特,增长了30倍8。

中世纪末欧洲各国普遍爆发财政危机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在欧洲各国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严重不平衡。那么,中世纪末欧洲各国的财政危机是如何爆发的呢?下文依然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14世纪至18世纪后半叶,无论中国皇帝还是欧洲王室都拥有大量王室领地用以担负王室费用,这也构成了国家财政的主要部分,但是与中国相比,在这一时期欧洲王室拥有的土地有限,远远少于同时期的中国。以英国为例,在都铎王朝早期,国王占地约占全国土地的5%,到后期由于财政紧张,为了还债满足当时的巨额支出,伊丽莎白一世出售了大量王室的土地,并且王室在这些年里并没有提高其财产的租金9。詹姆士一世即位后的第一个10年,他每年出售2.7万英镑的土地;而查理一世在即位后的第一个10年,也出售了大约相同数量的土地10。

贸易税收则要严重依赖于商品市场的发展程度。中世纪末,欧洲主要地区战火连绵,严重影响到了贸易的自由顺利进行,同时受到政府提供安全能力有限的影响,在主要贸易通道上往往会出没有蛮族、海盗、强盗等不安全因素,极大增加了贸易成本。另外,生产效率的

6Russell, Parliaments and English Politics,73.

7参见Clay, Economic Expansion and Social Change 2:261; Dietz, F.C., English Public Finance 2:216.

8资料来源:F. Ruiz Marti, “Credito y transportes en la etapa del capitalismo mercantile,” La documentacion notarial y la historia, Actas de ⅡColoquio de Metodologia Historica Aplicada 2 (Santiago,1984): 725-749,at 739;

A. Castillo Pintado, “Los juros de Castilla. Apogeo y fin de un instrument de credito,” Hispania 23 (1963), 60.

9参见Dietz, F.C., English Public Finance 2:296,302; R.B.Outhwaite, “The price of Crown Land at the Turn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EcHR, 2d ser. , 20 (1967) : 231-240.

10参见Dietz, F.C., English Public Finance 2:299; Aylmer,King’s Servants, 64.

地下使得商品市场的发展依然以来于自然环境的优劣,在自然环境不好的年份贸易量就会极度萎缩。遗憾的是在中世纪末的欧洲,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从未停止过11。因此中世纪末政府的贸易税收(关税)并不稳定。以英国为例,在亨利七世(1457年——1509年在位)统治末期,大约35%的往事常规收入来源于关税12。到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战争)统治末期,战争导致贸易中断,关税收入降到只占其初始水平的一半13。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年——1603年),关税收入在其初期约占总收入的45%,而在末期约占33%14。

衰弱的王权统治下欧洲各国传统的税收制度受到习惯法、新旧贵族和农民商人的挑战。中世纪的欧洲,各国普遍流行将王室土地分封贵族,同时将征税权也一并交给他们。在这种委托-代理机制下,贵族在征税时首先考虑的不再是财政能否完整的上缴国库,而是其本身的收入能否保证。其次,在这一时期各国王室还经常将免除纳税作为奖励,而享受这种赏赐的往往是占有大量财富,在经济运转中占主要地位的大贵族。这样财政收入的常规来源就一步步缩小,而为了保证财政收入,普通百姓面临更高的税率和更加沉重的税收压力,这样一方面普通百姓的日常生产遭到抑制,另一方面他们更加抵制税收,最终结果就是税基进一步缩小。

通货膨胀也是影响中世纪末欧洲各国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在很多文献中都曾提到中世纪末的欧洲曾经爆发过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已被众多学者研究过,此处要说的是这场通货膨胀对中世纪莫欧洲各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巨大。据统计,1509年至1558年间英国通货膨胀率约为250%,而1558年至1603年间英国通货膨胀率达到75%。因此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尽管女王一直处心积虑的通过财政改革、增加税收等方法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在此时期英国贸易的发展为英国财政带来了更多的名义收入,但与其前任亨利七世统治时期相比,该时期来自王室土地的收入实际上下降了约25%,这一时期增加的名义收入都被恶性的通货膨胀所抵消15。

中世纪末欧洲爆发了一系列战争,而且战争的规模逐年扩大。战争对财政危机的影响是两方面的,首先从财政支出来看,在每次战争爆发时,军费支出都是一笔数额非常大的支出,因此各国财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财政收入来看由于各国财政收入在一般年份都比较固定,而且欧洲国家税收的征收都有先例可循,因此当战争爆发时为了应对巨额军费支出。各国都采取临时征税等方法。另外由于战争延续时间旷日持久,破坏力巨大,因此战争对日常生产的破坏非常大,从而影响到财政收入。

在中世纪末,数额越来越大的借款利息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法国,路易十四死的时候,皇家债务近20亿里弗尔,短期内借入的政府债券高达6亿里弗尔,到1721年,法国仅仅还债支出就高达8600万里弗尔16。由于经常性的借款,欧洲王室普遍信用不佳,政府借款成本很高。在16世纪40年代法国王室在里昂市场上所借短期债务利率为每季度4%,而私商借债利率仅为每季度2.5%-3%。到17世纪40、50年代王室支付10%、15%甚至25%的利息,而同期的私家借款的利息是6%左右。象法国这种情况在中世纪末的欧洲非常普遍,英国、西班牙、甚至荷兰共和国的财政支出都曾被大量的政府债务利息所占据,只不过各国债务数量不同,偿还办法也并不相同,各国政府由于王室信用不同面临的借款利息也不尽相同,例如荷兰等国信用较好,借款利息较低但总体来说国家借款利息要远

11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在15世纪——18世纪的欧洲,鼠疫、黑死病、霍乱、流感等流行病的出现呈现出周期性。

12参见Dietz, F.C., English Public Finance 2:303.

13参见Williams,Tudor Regime,69;Dietz, F.C., English Public Finance 1:103-104,206-209.

14 参见Dietz, F.C., The Exchequer in Elizabeth’s Reign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History 8, no.2, 1923), 80-90; Williams,Tudor Regime,71.

15参见Eric Kerridge, “The Movement of Rent, 1540-1640,” in Carus-Wilson, ed. , 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 2: 208-229; William, Tudor Regime, 71.

16参见James D. Hardy, Jr., Judicial Politics in the Old Regime (Baton Rouge, 1967),71.

远高于私家借款17。

仅仅分析中世纪末财政危机爆发的原因和表现并不完全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因为自中世纪开始各封建君主一直受税收供给不足的影响,财政的压力也一直充斥着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中,成为中世纪历史的重要特征。在中世纪末欧洲各国爆发的财政危机中世纪后近代欧洲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面对长期的财政危机的困扰时,欧洲各国普遍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应对。各国在摆脱财政危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改革却使他们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发展甚至是国际关系上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正如此可以说,中世纪末欧洲各国普遍爆发的财政危机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格局。

这种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在前面对财政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中已经论述了战争是引起欧洲主要国家财政支出剧增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然而同时,财政危机也从一个角度成为欧洲常年战火连绵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战争是一个争夺财富、缓和财政紧张带来的压力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武装掠夺和占领富饶的资源,一国可以轻易的弥补因发动战争所带来的损失;同时,战争胜利所带来的战争赔款可以是一国迅速改善国内的经济政治局势;建立强大的军队对于中世纪末的欧洲各国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时弱肉强食的情况下,面对欧洲各国普遍爆发的财政危机,对一个国家而言发动战争是最有效的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纵观欧洲中世纪末爆发的战争,无论是大国家争夺政治霸权的常年混战还是新兴贸易国家为确保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所发动的一系列海战,无论是宗教战争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双方在参与战争的时候都在主管或客观上从财政方面思考过。因此在战争加重了中世纪欧洲各国财政危机的同时,也成为了欧洲各国解决财政危机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中世纪末欧洲的战争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是各国为了争夺财富而发动的。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为了争夺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所发动的战争。它们之间的战争最终决定着谁将控制欧洲的贸易和海外殖民地,而控制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地最终的收益将在财政收入中体现出来。其他战争也与财政危机有着重要的联系:战争的胜负往往与参战国国内财政是否充盈有关,因此一场战争的胜负可以反映出参展国双方当时的国力对比,进而反映出双方在财政制度进一步而言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完备情况。

在中世纪末,新航路开辟是一件对后来欧洲甚至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非常简单,15世纪起,欧洲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西葡两国贵族不惜高价大批采购通过贸易得到的来自东方的奢侈品,由此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西葡两国财政不堪重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航路的开辟对于西葡两国而言是被财政危机所逼迫而产生的。二新航路开辟后,两国财政状况也的确得到了极大改观。以西班牙为例,在新航路开辟后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期,西班牙国王成为欧洲最强大的统治者,卡斯蒂尔18经常输送数百万杜卡特的货币和信用以支持西班牙和其他地方的军事活动。1567年至1659年西班牙在荷兰的军事发款员所受到的80%(或许更多)的资金来自卡斯蒂尔19。

财政危机的作用还体现在中世纪末欧洲各国宗教改革事务当中。在中世纪,在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欧洲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欧洲各国国王的废立,财产的分配,甚至战争的爆发都与天主教会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欧洲各国王权与天主教皇的神权之间的斗争也遍及中世纪。在这一段时间里天主教会占有大量财产和土地,如何处理国内天主教会的收入和神职人员的俸禄、如何解决向教皇缴纳财产成为欧洲各国王急需处理的财政问题。在中世纪,天主教会

17参见Germain-Martin and Mercel Bezancon, L’histoire du credit en France sous le regne de Louis XIV (Paris,1913), 26-27, 31, 51, 55-59, 62, 90-91.

18卡斯蒂尔地区是西班牙王国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西班牙半岛2/3的面积、3/4的人口以及最高的人口密度,是西班牙国王的居住地和政府所在地。

19参见G.Parker, 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1567-1659 (Cambridge, 1972), 231-263; Fbraudel, “Les emprunts de Charles-Quint sur laplace d’Anvers,” in Charles-Quint et son temps (Paris, 1959), 191-201.

的财产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逐渐递减的过程,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各国王室与天主教会见的矛盾导致双方在财富上的争夺。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天主教会拥有很多财产收入上的特权,可以征收许多税种(如教皇在西班牙征收十字税(Cruzada Bull)、军阶费(Maestrazgos))。当中世纪末面临财政危机时,削减教会收入,减少教会财产成为欧洲各国所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在中世纪,英国最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国王成为英国世俗事务和英国国教的最高领导英国也成为政教统一的国家,此后英国在财政方面与欧洲大陆教皇并无太多联系。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国也先后对国内天主教会的财产进行了改革,减少了很多涉及宗教事务的税收,将很多税种的征收权收归国王所有。

政治的发展与财政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中世纪的欧洲,受习惯的约束当国王开征新税或征收某种非常规收入时往往需要经过议会或其他类似代表民众的权力机关的同意,由于这种传统,欧洲并未像相同时期的中国一样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相反地臣民能够通过纳税制衡国王的行为,可以说在欧洲当国家遇到财政困难时也正是国王与民众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刻,而在这种斗争中欧洲的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代表普通民众的代议制政府的权力逐渐扩大,在国王与民众就征税权与代议制政府的权力步步争夺的时候,欧洲宪政自由的思想也一步步得到实现。在中世纪末的欧洲,财政改革时国王几乎都会遇到本国权力机构的掣肘。在英国表现为国会对国王征税议案的同意;在西班牙,国会能够拒绝或削减国王提出的要求;在法国,法国民众很早就获得了召开的三级会议权力,为了征税能够顺利进行,国王往往需要通过三级会议与民众交易,而三级会议也称为法国民众与国王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在中世纪末,正是由于这些权力机构的存在,欧洲民众更加重视宪政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宪政自由也成为民众为了争夺财产权力而与封建王室斗争的指引。

中世纪末欧洲财政危机的另一个后果是这一时期欧洲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如前文所提,当欧洲王室遇到财政危机,短期内需要负担大量财政支出的时候,向民众发放公债和贷款成为一种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于是拥有大量货币财产的早期银行和财团成为封建国王最为倚重的财政来源,金融业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获得更多的政治自由和权利也逐渐成为他们的目标。

随着中世纪末宪政自由思想的蓬勃发展和金融业的扩大,新兴掌握大量货币财富的资产阶级逐渐要求更多的制衡国王的行为获得更多的权力,于是在中世纪末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的斗争逐步升级,资产阶级革命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中世纪末期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前后,财政危机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15世纪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尼德兰商业发达,一直是欧洲最稳定的地区。但是当勃艮第公爵卷入同法国国王的战争的时候,尼德兰地区同样遇到了财政危机。在这一时期,政府屡次在不争得民众同意的情况下提高税率,最终导致了尼德兰的独立。同样,在英国1640年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初的起因也是由于查理一世为弥补财政赤字临时增加税收所致。

另外,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尽管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普遍遭遇财政危机,但各国财政危机程度与频率并不相同。与法国和西班牙相比,荷兰、英国两国遇到的财政困难要小,这一方面是由于两国传统上封建集权的弱势和较为完备和民主的财政体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两国在解决财政危机后所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尽管法国西班牙两国在遇到财政危机后也采取了相应的增加财政收入改革税收体系等措施,然而无论在财政改革的时间早晚,还是改革的彻底程度上与英荷两国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就像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文中提到的一样:“尽管他们宫廷宏伟、雄心勃勃,却不能与尼德兰和英国一争高下,他们的经济结果陷入了停顿。”

中世纪财政危机的影响还有很多,从某种意义上看,中世纪末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的增加等特征也受到了财政危机的影响,或者说财政危机最终导致了这些因素,并通过这些

最终为中世纪历史画上了句号,也为近代欧洲政治经济新格局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A. Castillo Pintado, “Los juros de Castilla. Apogeo y fin de un instrument de credito,” Hispania 23 (1963).2.Aylmer,King’s Servants.

3.Clay, Economic Expansion and Social Change 2.

4.Dietz, F.C., English Government Finance, 1485- 1558, London, 1964.

5.Dietz, F.C., English Public Finance 2.

6.Dietz, F.C., The Exchequer in Elizabeth’s Reign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History 8, no.2, 1923).

7.Eric Kerridge, “The Mo vement of Rent, 1540-1640,” in Carus-Wilson, ed. , 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 2.

8.Fbraudel, “Les emprunts de Charles-Quint sur laplace d’Anvers,” in Charles-Quint et son temps(Paris, 1959).

9.Germain-Martin and Mercel Bezancon, L’histoire du credit en Fr ance sous le regne de Louis XIV (Paris,1913).

10.G.Parker, 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1567-1659 (Cambridge, 1972).

11.Helm, P. J., England Under Yorkists and Tudors, 1471 -1603, New York, 1968.

12.James D. Hardy, Jr., Judicial Politics in the Old Regime (Baton Rouge, 1967).

13.Ladero,Hacienda real en el siglo XV.

14.R.B.Outhwaite, “The price of Crown Land at the Turn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EcHR, 2d ser. , 20 (1967).

15.Ruiz Marti, “Credito y transportes en la etapa del capitalismo mercantile,” La documentacion notarial y la historia, Actas de ⅡColoquio de Metodologia Historica Aplicada 2 (Santiago,1984) .

16.Russell, Parliaments and English Politics.

17.Sabine, B.E.V., A Short History of Taxation, London,1980.

18.Williams,Tudor Regime.

19.[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1月。

20.[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1月。

21.[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2.[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23.[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24.[英]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

25.李邦富,王国清,英国财政权的演变及其对宪政传统的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2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7.于民,论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财政体制性质的演变——财政收入构成角度的分析,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28.张继涛,吴名聚,法国大革命前的财政危机与财政改革,南都学坛,1990年第5期。

29.张世满,封建时代英国议会的产生与发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  ——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王恩引言对“黑暗中世纪”的误解和扭曲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常识观 念,直至18 世纪历史主义的兴起以来,西方学界才对此重 新做出辨析。但在新教的教会历史观中黑暗”仍是主流观点, 对教会历史观的误解就会导致对中世纪上帝护理教会的误解,甚 至出现基督徒因为被世俗作家写的中世纪历史而洗脑而羞于启齿 这段历史,不会主动了解中世纪教会的模式,更不会效法中世纪 西方教会的优秀遗产。本文旨在澄清黑暗的中世纪,为中世纪教 会正名,重新认识中世纪历史和中世纪 的西方教会。 学术界对“黑暗”中世纪的几点辨析和澄清 1.1 对“黑暗”中世纪的概念的澄清 田薇教授探究了“中世纪”一词的出处,学术界公认的是意大 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次使用了该词,来指西罗马帝纪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的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比特拉克首先使用了“黑暗时代”这个曾经极为流行,并至今仍为一些人所使用的术语。比特拉克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称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 国灭亡到比昂多自己生活的时代。中世纪后,随着15-16 世近代”。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值得

大力赞扬,而“近代”则是野蛮的、黑暗的,不值得一提。此后,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重新发现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 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 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僵化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使他们把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因此就十分崇尚典雅富丽的古典文风,把古人奉为权威,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尚缺乏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正如罗素所说,他们只不过是“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威 信。”不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过分抬高古人,贬斥中世纪的思想倾向,在后来却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伴随 着启蒙主义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对科学和民主的提倡,信仰 主义的中世纪更加被斥为“野蛮的”、“专制的”、未开化的”、愚昧的”、“黑暗时代”,而文艺复兴则被看作是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的光明世界的伟大时代,从此开始了现代文明。[1]20 世纪以前,这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所奉行的主导观念。特别是在瑞士的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一权威著作的影响下,这种观点更加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见。在18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19世纪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西蒙兹在自己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史》、20 世纪美国学者弗里曼特勒在自己 的著 作《信仰的时代》都认为文艺复兴前的时代,西欧的蛮族陷于愚昧无知的黑暗深渊中、人类的理智出于昏睡状态、“宗教信仰时代”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等论调和言辞。在我国,由于对欧洲中世纪文明更加缺乏研究,近代以来,打开国门后直接继承了文艺复兴影响后的历史观,因此,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时代”,把文艺复兴看作是和中世纪决裂的“光明时代”的观点。但文艺复兴这种断裂式的历史观认为 光明时代”好像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然而史学家们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1500 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中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六章

c 第六章分裂、入侵及重建,约800—1000年 导读 查理曼的帝国,从来没有跟拜占庭和伊斯兰竞争过它的伟大。在800到1000年这段时间,他的邻居兴旺繁荣时,他的帝国却崩溃了。在拜占庭,有着几个世纪的荣光,标志性的事件有保加利亚屠杀者巴希尔的征服,圣西里尔和圣米赛迪乌斯两兄弟(the sainted brothers Cyril and Methodius)使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还有拜占庭的影响延伸到罗斯等事件。在巴格达,阿巴斯王朝仍统治着一个广阔的阿拉伯帝国,一个闪闪发光的宫廷,以及一种非常棒的精神和艺术文化。诚然,这个曾经一统的阿巴斯帝国在十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哈里发国家,但即使是这些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按照西方标准来看仍然是巨大而且运转良好的。 西方就不那么幸运了。查理曼帝国的内在隐患随着814年老迈皇帝的去世而浮现出来,而内部分裂和外部入侵造成的毁灭性结果也迅速成为新的隐患。在公元843年,查理曼的帝国被他的孙子们分裂,而后来的继承人们的分裂只能使加洛林世界脆弱的政治联系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与此同时,西欧还受到来自三个方向的攻击的锤打:东方的马扎尔人,南方的穆斯林,以及北方的维京人。查理曼关于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欧洲的梦想仍将存在,不过正如时间表6.1所示,那是在他的帝国分裂,并且这些入侵者的力量能建立起一个不同的政治新格局以后的事了。这个政治新格局是:一个中央集权的英格兰王国,西部法兰克一群自治的公国和郡县,东部法兰克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半岛上各个强有力的城市。 分裂:加洛林王朝晚期 像一个不错的法兰克人那样,查理曼安排的政治格局是要把他的帝国分裂给他的几个儿子们,但是,很凑巧,他只有一个合法儿子,虔诚者路易(公元814—840年),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所以,完全是出于巧合而不是计划,查理曼的帝国完好无损的传给了唯一的继承人。 虔诚者这个名字对路易来说很不错。他把查理曼的小妾都驱逐出了帝国宫廷;他全心全意支持阿尼埃尼的本尼迪克进行的教会改革;而比他那顽固的父亲走得更远的是,路易本人致力于实现那个统一基督教欧洲——一个由上帝带到地球上来的城市——的梦想。不过路易缺乏资源来维持他父亲查理曼,他的祖父矮子丕平,以及他的太祖父查理马特赢得的这片广大疆域的团结一致。他既不像他的先祖们那样精于政治,也不像他们那样军事成功。甚至,随着征服的战争变成防守的战争,他已经没有什么土地和财宝做礼物赠给他的那些贵族追随者了。随着皇室厚恩的衰减,大土地所有者们——他们许多人通过皇室过去的慷慨奖励而占有许多土地——开始撇开君主,寻求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过对路易最大的威胁之一靠近了这个家庭:不快乐的儿子们。在他统治早期,他准备把他的皇权给他的长子,给他另外两个儿子两个大小合适的王国。这些年轻一点的儿子对他们哥哥得到的巨大遗产很不高兴,而他们的不高兴随着路易的第四个儿子的出生而加重,因为还需要准备一份给这个小弟弟的遗产。最终,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们公开背叛他,并且使帝国陷入内战。甚至路易本人也被俘虏,并被废黜。 路易的儿子们之间的仇恨愈来愈深,但他们的竞争也利用了帝国人民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在公元842年的斯特拉斯堡,当其中一个儿子用古德语而另一个儿子用古法语各自盟誓时,他们为了照顾各自第一语言不同的士兵们所做的让步(互相用对方的语言宣誓)就是利用语言差异的一次实际行动。今天,斯特拉斯堡誓言似乎跟实际意义一样有了象征意义,因为那誓言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在欧洲的政治统一中从未被抹去过(Today, the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公元1年的欧洲地图 经过长期的无数的战争,古老的地中海世界诸国,接连被新兴的罗马灭亡,整个地中海,空前绝后地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内湖 ========================================

由于地中海气候的恶劣,农业耕种的错误,地力的过度消耗,罗马国力的衰弱,政局的混乱,帝国西部出现了普遍的衰退,公民权的贬值,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缓慢腐蚀着帝国,在戴克里先时代甚至更早,帝国的中心已经悄然向东迁移,那里依然富裕,戴克里先同时对基督徒和共和制的残余进行残酷的打压,基督徒遭到严重迫害,元老院权利进一步被架空,皇帝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皇帝的努力并未完全成功,元老院虽然一蹶不振,但基督徒仍在发展壮大,到君士坦丁时期,基督徒横跨罗马所有阶级,不断从东向西扩散,最终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合法,并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君士坦丁大帝,另一有巨大影响的行动,就是在拜占庭的城址上,建立第二罗马,也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 ============================================

分崩离析的帝国,终于于395年正式分LIE,此时西部帝国已经逐渐崩溃,不具备抵抗蛮族的能力,大土地主和基督教早已毁掉了罗马的财政,公民权的贬值,元老院地位的下降,也已经毁掉了罗马过去引以为傲的精神,教义争端毁掉了罗马的团结,长期腐化的生活,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毁掉罗马的军事力量,阿德里安防御体系最终终于崩溃,法兰克占领了北部高卢,西哥特人占领了西班牙和阿奎丹,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罗马城也惨遭劫掠,西部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风雨飘摇,不过,影响后世至今的将宗教和世界帝国结合起来的世界社会学说也已建立。 得益于东部对君主制的适应,得益于东部气候条件的优越,得益于东部的富裕,东罗马帝国得以维持繁荣,尽管同样也受到萨珊波斯和蛮族的一定冲击。 =============================================== 西罗马终究灭亡了,权柄又交回东罗马皇帝的手里,意大利被东哥特人占据,东哥特在意大利维持着温和的统治,但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当地权贵的充分支持,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并接受罗马的册封,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仍旧信仰阿利乌斯教派,507年,法兰克人夙愿得偿,通过战争,击败西哥特,获得了阿奎丹地区,东罗马帝国则在抵御波斯的入侵,并为收复失地作准备。 ======================================= 罗马再次复兴,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贝里撒留率领罗马军队,在击败入侵的波斯后,远征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收复了迦太基,随后又从西哥特统治下的西班牙那里,收复了南部地区,在此之后,经过漫长的战斗,终于灭亡了意大利的

欧洲近代史概述

唐婉祺|九级 如果大航海成为一种可能,那么欧洲后来的发展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历史就在按照它自己的逻辑展开。 大航海运动给欧洲人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的植物、动物、新的人类与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它们是如此的不同于欧洲人已经习以为常的一切,于是这刺激了欧洲人对于新的问题的探索。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欧洲人开始了他们的科学革命。 毫不奇怪,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领域,正是这些领域与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行航海活动,葡萄牙人首先开办了航海学校,虽然亨利王子本人对于学术毫无兴趣,但是他还是热情的支持这些学校,没有它们航海活动就无法开展。在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相继取得成功以后,荷兰、英国和法国也相继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航海学校,专门培养航海人才。为了确定在海洋中的方位,天文学具有了实用的价值,因而在航海学校中得到了认真的研究。而科学革命恰是从天文学起步的。1496年,23岁的波兰人科波尼克来到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学习,经过了6年的学习以后回到了他的祖国,在那里他一面从事医生、教士的职业,一面在业余时间从事天文学的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对于原来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提出了挑战,很多在航海中新获得的资料也无法用原来的理论进行解释,于是科波尼克利用这些资料重新进行了计算,大约在1513年初步完成了他的日心说,并写成了短文在他的朋友之间流传。然而他并没有胆量挑战教会的权威,只是在自己的古稀之年才将早已经研究的成果出版。如果我们对科波尼克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那么我们一定知道他的另一个名字,那就是他的拉丁文名字哥白尼。哥白尼之后另一个对科学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人伽利略。1597年,在开普勒的影响下,他开始相信日心说,后来他利用望远镜观测了星空,给予了日心说以实际证据的支持。1642年,就在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牛顿诞生了。对于牛顿的伟大贡献,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他的发现又何尝不是在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数学、力学与天文学呢?而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是在做了五年的环球航行以后,收集了大量标本,才开始考虑物种进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航海对于促进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大航海,那么科学可能仍然是处于停滞状态的。 然而尽管科学在大航海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航海依旧使用着帆船,陆地上的交通工具也依旧是步行或者牛、马拉的车,人们依旧用蜡烛照明,住的房子依旧是木头或者石头的,羊毛、亚麻与棉布仍然是人类的主要衣服原料,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切仍然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到了18世纪晚期才开始改变,而这一切,似乎与航海的深化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与科学革命在欧洲普遍展开不同,工业革命起初只是英国人的事情;与科学革命是由科学家主导的不同,工业革命中几乎见不到科学家的影子,工业革命可以说是一场由商人和工匠主导的革命。关于这场革命的起源,也自有着它的逻辑。当年最早航海的葡萄牙人是冲着亚洲的香料来的,后来荷兰人排挤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亚洲的香料,当香料在欧亚贸易中衰落以后,荷兰人成功的培养了欧洲人喝咖啡的习惯,自己则依然垄断着咖啡的贸易。尽管英国人经过了两次英荷战争,成功地让荷兰人接受了《航海条例》,但是英国人在亚洲仍然没有撼动荷兰人的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 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 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 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索贡巡行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 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来源于东斯拉夫 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欧洲 一、基督教的兴起 1.基督教基本常识 时间:公元一世纪 地点:巴勒斯坦地区 创始人:耶稣 主要信徒:贫苦的穷人 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2.经典:《圣经》 包含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乃基督教唯一的宝典,为信徒信仰和生活行为的准则。 3.教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富人加入教会,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二、法兰克王国 1.国家建立 建立时间:481年 建立者:克洛维。 关键措施: (1)克洛维饭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2)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他没收了2/3的土地,并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 2.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 (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于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

□封臣对封君的义务 无害,即不能加害封君的身体; 安全,保证封君安全,不能疏忽于防卫,不能背弃责任; 忠诚,尊敬、正直,不能在司法审判上做有害封君名誉的事情; 服军役,身为封臣应该随时应召军事任务,其核心任务主要是防卫性的工作,一直应该维持到敌人退却; 提供金钱,这一内容广泛,比如封君情况紧急时给予金钱支持(也就是赎金),封君儿女授骑士礼、出嫁的排场费用,以及封君出行时的费用。 劝告,提出种种意见,使封君作出最合理的判断,而且事无巨细得一一过问。□封君对封臣的义务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影响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三、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1.背景: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位,四处征伐,进行扩张。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加冕为帝 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 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要求人民缴纳“什一税”同时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中世纪欧洲电影

罗密欧与朱丽叶 巴黎圣母院 战争与和平 三个火枪手 范海辛 沙普的挑战 骑士蒂朗 奥马尔传奇 大鼻子情圣 火与剑 浮华荣耀 圣钟 安拉的使者-----默罕莫德十字军 天方夜谭 马可波罗 终极天将 玛丽与罗宾 龙之心 亨利五世 地狱骑士

万世英雄 皇帝的密使 国王之路 理想国 太阳王公 格林瓦尔德 伊丽沙白一世 太阳王--路易十四 高地人 乱世情缘 守夜人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TO KILL A KING(叛徒与英雄) 四个火枪手 游牧战神 MERLIN(梅林的徒弟)[Q] 尼伯龙根的指环 THE MISTS OF AVALON(阿法隆之谜) 海盗传奇 疯狂的贵族 圣战五骑士

匈奴王阿提拉 华伦王子 怪谈 JOAN The Maid(圣女贞德监狱篇) THE HEADSMAN(刀斧手) 亚历山大·内夫斯基 龙与地下城 鹰狼传奇 WESTENDER PRINCE CHARMING 时间线 LANCELOT Of THE LAKE(武士兰士诺) 黑狮 WOLFHOUND(猎狼犬) BEOWULF AND GRENDEL(贝奥武夫与怪兽格兰戴尔) THE DARK PRINCE(黑暗王子:德古拉) 黑暗时代 黑骑士 THE HEXER(屠龙记) FIRST KNIGHT(剑侠风流) 麦克白

WARRIOR ANGELS(战士天使) Gryphon(鹰怪) 东罗马的缔造者-----------均斯坦丁大帝(BBC) 勇敢的心 Artemisia(欲海轮回) 冬狮 JOAN of arc(圣女贞德) 圆桌骑士b区5点2105 勇敢的皇后 蒙哥拉 十三勇士 理查三世 铁血武士 佣兵传奇 罗宾汉历险记 侠盗罗宾汉(BBC剧) 秘密会议 亚瑟王 马丁路德 冷血奇兵 劫后英雄传

浅谈欧洲难民问题的看法

在我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普遍的联系。欧洲的难民潮与西方国家对叙利亚等国家问题的干涉有着间接的联系,与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有着直接的联系。 匈牙利科尔维努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欧洲一体化和安全政策专家加利克在接受新华国际专访时表示,本次的欧洲难民潮源自于局势不稳定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以及像叙利亚这样的爆发内战的国家。西方国家曾试图稳定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局势,但却没有成功。伊拉克局势的动荡又引起整个中东不稳定,加上“伊斯兰国”扩张地盘,难民潮由此而来。加利克说:“美国当初对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干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新的政权替代独裁政权,推广民主,但现在这被证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美国的盟友,欧洲国家也参与其中。二战后,美国在德国和日本用军队成功地稳固了民主,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这里面,美国和欧洲负有很大的责任。”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偶然性。以利比亚为例,卡扎菲统治时期,利比亚曾与欧洲国家签署协议,共同打击难民偷渡欧洲。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粗暴干涉利比亚,推翻卡扎菲政权,导致利比亚目前缺乏中央政权,根本无法阻止来自非洲的难民通过广阔的利比亚国土进入欧盟。持续了四年多的冲突使叙利亚陷入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战乱不仅夺去了叙利亚人的生命和家园,而且诸如经济凋敝、物价飞涨、失业率高企等等这些战争的“衍生品”也在销蚀着他们对于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的信心。受战乱影响,叙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水电供应等公共服务难以为继。即便在局势稍好的首都大马士革,普通家庭平均每天停电六到八个小时,为加油排队一两个小时已成为家常便饭……“如何偷渡去欧洲”,现已成为叙利亚人私下里讨论最多的话题。为了逃避战火,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叙利亚人选择孤注一掷,踏上这条生死未卜的偷渡路。叙利亚资深媒体人穆恩尼斯说,难民问题并非这一天两天产生的,而是伴随着战乱动荡的持续不断深重。一些西方国家从危机爆发之初“煽风点火”,为叙反对派武装提供经济、政治支持,导致叙局势不断恶化;但当他们现在受到叙利亚危机的外溢影响时,却相互推诿责任,这显示了他们对待叙利亚问题的虚伪和双重标准。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普遍性。难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他们无法前往富有的阿拉伯国家,因为沙特等海湾国家关闭了边界不愿接纳他们。欧洲

【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封建制时代。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典型,所以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西欧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16~18世纪是封建经济瓦解,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 14~15世纪,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英国、尼德兰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用耕地的轮种制。一般是二圃轮作制和三圃轮作制。二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换;三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播种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种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轮换。这种轮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原始农业耕作是一大进步。铁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许多国家还大量垦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农产品的产量也增加了。在英国,1200~1249年,小麦、大麦、燕麦等四种谷物的种子与收获量的平均比例是1∶3.7;1250~1499年,增加到1∶4.7。果园、菜圃和农产品加工等,也有新的进展。 随着欧洲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与手工业密切相关的动力技术的进步极为显著。14世纪,以上击式水车为代表的新的动力设施的发明和改进,使水力的使用更为普遍。上击式水车靠流水的降落冲击叶轮,这使得水车的使用不必局限于江河溪流之畔,只要用渠道引水,造成一定的落差,即可驱动叶轮,获得较大能量。14世纪的德意志、意大利等逐渐在采矿业中利用水力鼓风、排水和提升矿石,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增加了采掘深度。在冶金工业中,由于出现了由水力带动的鼓风机,使风量加大,炉温升高,就能在大熔炉中直接炼出熟铁和钢,并能熔化铁水,进行浇铸。在金属加工业中,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加工工具,如拔丝机、压延机等,以及重达1吨以上的水力锤。在纺织业中,已广泛使用水力漂洗。水力也日益普遍地应用于鞣皮、造纸、玻璃制造等行业。动力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纺织业中,生产工具也有改进和发明。十四五世纪,手摇纺车普遍推广;15世纪末,又开始使用自动纺车。这种纺车把纺线和缠线过程合二为一。漂洗呢绒的技术也有了改进,以前用人力搓洗,这时改为用水轮牵动大木槌,打净漂洗中的呢绒。 此外,15世纪以后,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在欧洲广泛传播,也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从13世纪起,欧洲人开始使用指南针。中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人就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毛瑟枪。最初毛瑟枪是用引火线来点燃的,只有放在特制的支架上才能射击。到16世纪,出现了较轻便的、装有燧石扳机的毛瑟枪。枪炮的广泛使用,是军事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中世纪时披盔戴甲的骑士在枪炮面前失去了意义,城堡也不再是封建割据势力的可靠保障了。 社会分工的扩大 生产力的增长,扩大了社会分工。欧洲一些大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业迅速增加。14世纪末,巴黎的手工业行业已达350种;德意志法兰克福的手工业行业从1387年的92种增至15世纪的190多种,其中专门从事制铁的手工业行业就有18种。每种行业里具有专门技术的工序也在增多。15世纪,呢绒制造已由不少于20种具有专门技术的手工业者分工完成。分工的发展有

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

《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 今年4月份,我利用大半个月的课余时间读了《中世纪教会史》这本书。这本书是《教会史》中的一卷,它以客观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中世纪教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是由毕尔麦尔等一批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学者合著的,是一本了解中世纪历史的、很好的工具书。 这本书层次清晰,主要分为早期中世纪(692年一1073年)的教会,中世纪全盛时期(1073 -1294年)的教会,中世纪晚期(1294-1517年)的教会三个部分。这本书以中世纪教会的历史为主线。但它不仅介绍了教会的历史,还写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例如:教会的文化、教会的制度。 中世纪的教会历史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教会最初是由一些虔诚的传教士的隐修生活演化而来。他们是一群像陶渊明一样的义士,出淤泥而不染,在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欧洲仍保持坚定的信仰。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将深邃的基督教义传播给无知、纯朴的欧洲人民。这些传教士的行为让我感动,他们就像中国的孔子一样。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这种宗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百姓信己的心交给伟大的耶稣,而皇帝为了更好地统治万民,他给予教会的高层人员以爵位、特权,来笼络他们,而教会也趁此机会发展壮大,逐渐和皇帝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皇帝,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真正统治者。当然,皇帝并不甘心自己的统治地位被撼动,他们发动一次又一次反击,二者成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我们熟知的阿维农之囚事件就发生在这背景之下。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这时候,具有强大王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正在欧洲普遍兴起。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皇帝控制。同时教会面临着许多强大的敌人,例如:伊斯兰教、异端学说。面对伊斯兰教,虔诚的教众化身为忠诚的战士,他们组成隐修者和骑士结合而成的、代表宗教精神的骑士团等组织,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一次又一次英勇无畏的十字军东征。面对异端学说,他们采取严酷的手段来打击。早期中世纪一般都是信仰坚定的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比较有影力的异端仅仅在东方的希腊教会中出现,而西欧没有。在那些新兴的格尔曼一罗曼国度中当然也开始有一些神学家在思想上不小心或高估理性的能力,所以他们走人一些误区,出现了关于"圣餐"的争论。然而,第12 世纪是一个充满宗教热火的时代,所以出现了一些大规模的反对教会的群众运动,它们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布到欧洲的广大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教派是清洁派。基督教会对这些异端教派采取了残酷镇压。 基督教有过两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与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决裂,前者称为天主教;后者称东正教。另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宗教改革,基督教分裂出一个更加民主、廉洁的新教。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基督教的一次衰弱,但我认为这是基督教的一次新生,这次改革使基督教会更符合现代的需求。 教会的文化与制度是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它们很有意思。两千多年来,基督教依靠它先进的管理制度一步一步壮大。在1073 -1198 年间,罗马宗座对西方教会的首席权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宗成了整个教会的元首,也成为人间最高的立法者、裁判者和管理者,他对教会的一切成员,无论是圣职人员或平信徒,都拥有充分的权力。另外,宗座逐渐成为教会管理的中心,这一点符合那个时代的需要,虽然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在12 世纪,主教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意义,而在德意志帝国中的大部分教会长上都成为完全的"地域王侯" ,就是说在他们的领土上拥有很多世俗权利比如造币.收税权等。同时,主教们在在教会上的权力减少了,这不仅是由于教宗权威上升,也有别的原因。当时,主教大堂圣.团的影响增长-这些圣职团的成员是那些长期在大堂任职的圣职人员,而

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

亨利?皮朗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郭方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重版了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1862―1935年)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这本书对于我们好似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史学一个繁荣时代,尤以德、法、英三国成就最为突出。皮朗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学习研究这些国家中世纪制度史、经济史专家的著作与讲授,并参与了法、德等国史学的研究和编纂项目。但生长于三大国夹缝之间的比利时(中世纪称为法兰德斯Flanders地区),皮朗治学的方法和着眼点又与这些学派的传统不同。他更为重视体现与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城市、商号、行会、社团、家庭等经济、社会原始文献,而不限于国家、教会等反映政治法律制度与上层人物的“官方”文献。本书是皮朗在晚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的总结之作。 他首先从地中海这个连结欧、亚、非洲古代文明与经济社会交往的中心入手,认为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对地中海西部的控制与封锁是西欧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庄园制、领地制、封建制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所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帝国就不会存在。”皮朗这个观点在当时史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少有赞同。但皮朗从对中世纪史的长期发展趋向的探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使人们想到了数十年后“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名作《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与“长时段”观点,而皮朗在晚年对于刚刚创办的《年鉴》期刊和年鉴派创始人布洛克的著作给予很高评价,这在本书的注解中就表现了出来。皮朗对在这种闭锁的状态下在西欧形成的庄园制、农奴制和教会为适应这种社会建立的鄙视经商谋利的意识形态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而使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的、从全欧洲的视野而言还是起因于地中海。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以拜占廷帝国为跳板逐步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是打破这种僵化经济社会形态的发端。而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的波罗的海与北海,北欧诺曼人的海上与沿河流的冒险而刺激起来的商贸活动从另一个方向打破了僵局,并且越过大西洋和大陆与地中海和意大利的海上冒险与商贸活动连接起来。法兰德斯作为这两个地区间的海陆交往枢纽,成为欧洲商业和加工业繁盛发展的又一个中心。这样欧洲商业复兴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商业复兴要有巩固的基地即城市,皮朗对中世纪城市的起源主张“商业移民社团”说,认为商业移民聚集在有防卫设施的城堡周围并逐步建设起自己的防卫设施,这些新来者最终占据了优势并取得了对城市的控制权,商人移民吸引了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口进一步聚集。其中包括逃亡的农奴。市民(burgess)这个词即源于“堡”(burg)。在这些商业性移民初步有了防卫的能力后,就要建立一套不同于封建法、教会法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他们的自由、安全与财产,在争取到了司法自治后又争取到了行政自治,出现了大批自治城市以至城市国家。但皮朗也指出市民此时已成为一个排外的、剥削四周农村民众的特权等级,因而如果没有外来商贸活动的不断冲击,城市市民等级是不能突破中世纪经济社会的框架的。因而他又进一步分析11、12世纪商业与城市复兴后全欧洲商贸活动的几个重大发展:即交通与安全设施的改进,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的形成,适应国际贸易的货币的大量铸造与流通,汇兑、借贷的广泛发展,合伙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