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有机孔发育特征

合集下载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有机质孔隙类型及发育特征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有机质孔隙类型及发育特征
Organicmatterporetypesan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ofLowerCambrianshaleinUpperYangtzearea
LIUZhongbao1,2,BIANRuikang2,GAOBo2,WANGPengwei2,WANGRuyue2,JINZhiguang3,DUWei2
1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3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摘要:为揭示古老层系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特征,以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为例,采用岩 石薄片、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方法,重点从有机质组成及 有机质的赋存方式的角度,开展了有机质孔隙类型的识别,分析了各类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下寒武统页岩主要发育 3种有机质孔隙类型:固体沥青内有机质孔隙、有机质无机 矿物复合体内有机质孔隙及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内有机质孔隙;页岩固体沥青内有机质孔隙普遍较发 育,但孔径小 (<30nm),页岩中天然气大量散失是导致有机质孔隙坍塌萎缩变小的主要原因;有 机黏土复合体和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形成的稳定抗压结构,有利于有机质孔隙及页岩气的保存。 关键词:有机质孔隙;有机黏土复合体;页岩气储层;下寒武统;上扬子地区 中图分类号:P58821;P618130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 (资源服务) 标识码 (OSID): doi: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1

38卷 第
4期
世 界 地 质
Vol38 No4
2019年 12月
GLOBALGEOLOGY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页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页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页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邵德勇;张瑜;宋辉;孟康;罗欢;李艳芳;吴陈君;唐玄;张同伟【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52)6【摘要】有机孔普遍欠发育是我国南方寒武系页岩气勘探中遇到的实际地质问题,然而,造成有机孔欠发育的主控因素及演化机制迄今为止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该文综合整理了笔者团队近年来对中上扬子不同地区寒武系页岩储层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下寒武统页岩孔隙发育特征与总有机碳含量(TOC)和成熟度的关系,以及排烃作用对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

研究表明,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TOC含量、矿物组成和岩相特征在横向和纵向上波动较大,有机孔发育特征也表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

整体上,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度随TOC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但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另一方面,尽管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已经普遍进入过成熟阶段,但相比之下,位于过成熟早-中期(Eq R_(o)=2.0%~3.0%)的鄂西宜昌地区和陕南汉中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有机孔发育情况相对优于过成熟晚期(Eq R_(o)=3.0%~3.5%)的四川威远地区,而成熟度最高(EqR_(o)>4.0%)的黔北地区有机孔发育情况则最差。

此外,页岩孔隙发育特征与矿物组成、TOC含量在鄂西宜昌地区ZK003井、EYY1井和贵州开阳ZK909钻孔等研究剖面上均表现出明显二分段性,其中,富有机质页岩二段(上段)具有中等TOC含量和富黏土矿物的典型特征,其发育有机孔情况优于高TOC含量的富有机质页岩一段(下段),与黏土矿物伴生的有机质孔隙十分发育。

因此,除了高TOC含量页岩容易被压实和过高成熟有机质发生碳化使得有机孔塌陷和被充填这两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外,近年来笔者团队还重点提出了排烃对寒武系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特别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一、二段在生油窗的排烃效率差异,不仅解释了其孔隙发育差异的原因,而且研究结果也为寒武系页岩优质储层筛选及页岩气勘探的“甜点段”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地质测绘实习之汤山和湖山地区地层岩性简介

地质测绘实习之汤山和湖山地区地层岩性简介
岩性以黄色、黄 绿色页岩为主,夹泥 岩,顶部为粉砂质页 岩。
含有化石,笔石
(2)下统 S1
坟头组(S1f)
命名地点:江宁坟头村 坟头组厚度约214m, 与下伏高家边组地层连续沉积, 呈整合接触。
S1f 岩性组成:
上部:灰黄色中厚层细 砂岩夹泥质粉砂岩、页岩。
下部:黄绿色、灰绿色 厚层细砂岩。
化石:丰富的霸王王冠 虫、鱼类化石。
2、泥盆系(D)
(1)中下统:D2 D1在测区缺失
(2)上统(D3) 泥盆系测区仅见五通群(D3C1W)
地层,可分成:
① 擂鼓台组(D3C1l) ② 观山组(D3g)
其中擂鼓台组地层为跨泥盆纪~ 石炭纪的岩石地层单位。
① 观山组(D3g)
岩石坚硬,常构成高山之 顶,露头好。
观山组(D3g)总厚约120m, 假整合于茅山组(S2m)地层之
测区地层介绍
宁镇山脉地区出露地层齐全,构 造发育中等,岩性简单。
宁镇地区地层单元属于扬子地层 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区域地层: 第四系→震旦系均有出露
测区地层: 第四系→奥陶系出露
实习区地层简表
系 第四系(Q) 三叠系(T)
二叠系(P)
石炭系(C)

上统 T2 下统 T1 上统 P3 中统 P2 下统 P1 上统 C2
• 大隆组(P3d)
与 下 伏 龙 潭 组 ( P2-3l ) 为 整合接触,厚度约20m,出露在 棒锤山南坡。
P3d 岩性组成
下部:黄绿色、灰绿色页岩为 主,夹深灰色中层灰岩、薄层泥质 粉砂岩和钙质页岩。
中部: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与硅 质页岩互层,夹灰紫色页岩。
上部:灰黑色、黄绿色、灰黑 色硅质岩和硅质页岩,夹灰色中层 灰岩透镜体。

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综述_陶平

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综述_陶平

第43卷 第4期2007年7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PROSPECT I NGV o.l 43 N o .4Jul y,2007地质#矿床[收稿日期]2006-06-13;[修订日期]2006-11-20;[责任编辑]曲丽莉。

[第一作者简介]陶 平(1960年)),男,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主要从事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矿产调查评价、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矿产普查等工作。

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综述陶 平1,马 荣2,雷志远2,韩忠华2(11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 550004;21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大队,遵义 563000)[摘 要]文章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

扬子区黔西南中二叠统)下三叠统基岩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分别属于中二叠统)下三叠统低温热液成矿子系统和表生成矿子系统,后者为前者风化改造而成,两者共同构成为一个金矿成矿系统)))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

初步讨论了该成矿系统的地质背景、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和产物,以及成矿后的变化情况等,重塑了该成矿系统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金矿 成矿系统 扬子区 黔西南[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7)04-0024-05成矿系统是在一定的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1-2]。

研究区(图1)位于滇黔桂金三角区东北部,产有较多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点),其矿床类型、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等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成果[3-17]。

在成矿系统方面,方维萱等[18-19]作过扬子地块南缘及邻区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的宏观研究。

文章以翟裕生等[1-2]的成矿系统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指导,侧重进行扬子陆块黔西南地区金矿成矿系统的具体研究,仅个别涉及其他相关矿产。

下扬子盆地页岩气有利储层分布及测井评价技术

下扬子盆地页岩气有利储层分布及测井评价技术

下扬子盆地页岩气有利储层分布及测井评价技术摘要:下扬子盆地广泛发育了多套黑色碳质页岩,其形成条件、地质背景、沉积环境等均与北美页岩气藏具有较好相似性,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条件。

本文通过对下扬子盆地页岩层分布、岩性特征以及页岩地化参数等进行综合阐述,分析了下扬子盆地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并总结了页岩储层的测井评价思路和技术。

关键词:下扬子页岩气储层评价吸附气1 地质背景1.1下扬子盆地页岩气资源概述下扬子地区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即上震旦统-上奥陶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其热演化特点各不不同,有的处于成熟干气阶段、有的处于生油阶段晚期,少数处于未成熟阶段,总体烃源条件极为理想,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多年来区域所部署的钻井中也频频见到油气显示,但基始终未获油气突破,很尴尬的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没有找到规模性油气田的大型沉积盆地。

下扬子盆地未获突破的原因很多,地质上认为主要原因是燕山早、中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挤压严重破坏了原有油气藏,但这种构造运动对烃源岩中残余气破坏极为有限,再加上页岩气自生自储以及以吸附气为主的储层特性,因此在烃源岩中寻找页岩气,为下扬子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提供了斩新思路,初步匡算的页岩气资源量是8436亿立方。

1.2页岩气有利储层分布目前下扬子盆地已钻油气井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统,其中中-上二叠统泥页岩主要分布在龙潭组、大隆组,区域上分布在皖南-浙北-苏南及苏北南部,厚度一般在50~200m,大隆组主要分布于皖南芜湖-苏南句容-苏北海安一线,厚度一般在20~50m;下扬子区下二叠统泥页岩分布广泛,主要在沿江断裂以南地区,栖霞组和孤峰组的厚度均在50~100m。

而页岩厚度和分布面积是保证页岩气藏有足够的有机质及充足的储集空间的重要条件。

其中在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稳定发育厚度较大(厚度大于100米)的页岩,页岩微孔隙发育,薄片分析页岩中富含脆性矿物,且埋藏深度适中,一般为1400-3500米,录井显示裂隙含气,气测异常,页岩有机碳含量TOC>2%,热演化程度R0:1%-1.35%,有机质演化处于生气窗,具备页岩气藏生成的有利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再论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

再论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
下部 臭灰 岩段 , 3 ~ 7 灰 至深 灰色 砾屑 灰 岩 和 厚 1 9 m, 灰 黑色 薄至 中层含 沥 青质 灰 岩 , 蜒 、 含 珊瑚 、 足类 腕
种 制约 。二 叠 系栖霞 组 暗色碳 酸盐 岩沿 江地 区保存 较 好 , 其是 广泛 发育 砾 屑灰岩 的层 段 , 尤 烃源 岩有 机
江地 区 ( 1 , 图 ) 笔者 等实测 了巢湖 17高地 、 顶 山 7 平
西坡 和铁 四局采 石场 , 为 白牡 山 , 陵 丫山五条 剖 无 南
等 ,9 1 。但 对 于栖 霞组 的 沉 积 相 一 直存 在 不 同 19 ) 的 观点 , 其根 本原 因就 是 对砾 屑 灰 岩 的成 因看 法 不 同 。 目前 就栖 霞组 砾 屑灰岩 的成 因主要存 在两 种观
注: 本文为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编号 4 9 2 8 、0 7 0 6 和安徽省 自然科学 基金 资助项 目( 0 7 0 24 5 2 7 ) 编号 0 0 12 5 的成果 。 7 4 50 ) 收稿 日期 :0 1 62 ; 回 日期 :0 11 -5; 2 1- .0 改 0 2 1 .02 责任 编辑 : 章雨旭 。 作者简介 : 杜叶龙 , ,9 5年生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沉积环境和沉 积相方 面的研究 。通讯 地址 :30 9, 男 18 20 0 安徽省 合肥工业 大学 资环
合 肥工 业 大学资 源 与环境 工程 学 院 , 合肥 ,309 2 00
内容提要 : 安徽沿江地 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厚度大 , 有机质含量高 , 保存 条件 良好 , 其广泛 发育 的砾 屑灰岩也
是人们重点关注 的对象 。但对砾 屑灰岩 的成 因一 直存在不 同 的观 点 , 这对下扬 子地 区二叠 纪古地理恢 复及 油气勘 探等无疑是一种制 约。因此 , 确定栖霞组砾屑灰岩 的成 因及沉 积相意义重 大。根据砾石 的颜色 、 含量 、 出形态 、 产 粒 径 和圆度 等 , 本文将栖霞组砾 屑灰 岩分 出四种不 同类型 。综 合 国际上对砾 屑灰岩 的成 因认 识及前 人对本 区的研究 成果 , 并结合本文研究 , 对栖霞组砾屑灰 岩的成 因进行深 入讨论 。讨 论结果 显示 , 砾屑灰 岩应 为斜 坡沉 积产物 。另 外, 由于斜坡坡度 的差异 , 分别发育不同 的砾 石形态 、 砾石 与基质 的组合及 岩相特 征。栖霞 组砾屑 灰岩 的斜 坡相 沉

下扬子中二叠统上升流相与烃源岩的关系研究

下扬子中二叠统上升流相与烃源岩的关系研究

硅 质 页 岩 、 质 岩 、 质 条 带 和 结 核 以及 磷 矿 层 和 磷 结核 等 沉 积 是 古特 提 斯 海 中上 升 流 作 用 形 成 的 。上 升 流 水 体 中 富 营 硅 硅 养 盐 和 s , 古 生 代 低 纬 度 的 下 扬 子 地 块 生物 大 量繁 殖 , i 在 引发 缺 氧 事 件 , 成 上 述 硅 质 和磷 质 沉 积 以 及 有 机 质 丰 富 的 形
Unv ri iest y,S a g a 0 0 2; . p rme to oh mity,Ya g z iest h n h i2 0 9 3 De a t n Gec e sr f n teUnv ri y,Jn z o 3 0 3; ig h u 4 4 2 4. toe m xpoa in Perlu E lr t o De eo me tI siueo I vlp n ntt t f S NOPEC He a lil mp n n n Oi ed Co a y,Na y n 7 1 2) f n a g4 3 3
烃 源 岩 、 煤 和 磷 矿 层 等 , 于上 升 流 水 体 富 营养 盐 和 SO , 物 化 石 属 种 丰 富 , 石 由 i 生 个体 大 , 营底 栖 或 固 着 浅 海底 生 活 , 多 硅
质 生 物放 射 虫等 丰 富。 区 内烃 源岩 有 机 质 与上 升 流 的 强 度 呈 正相 关 关 系 , 见 它们 之 间存 在 着 成 因联 系。 可 关键 词 : 升 流 沉 积 相 ; 氧 环 境 ; 源 岩 ; 扬 子 地 区 上 缺 烃 下 中 图 分 类 号 : E 2 . T 113 文献标识码 : A
c re a in o o ePae z i r fls a r s hi r a,i s c n i e e h tt p li g i h lo e hy o r lto fs m lo o c p o i c o s t s a e ti o sd r d t a he u weln n t e Pa e t t s e

中_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_林小云

中_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_林小云

[收稿日期]2006-09-23 [作者简介]林小云(1965-),女,1987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油气成藏地质与资源评价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林小云,刘 建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通过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海相烃源岩的发育,中、下扬子区中-古生代经历了加里东和海西-早印支旋回两个阶段的海相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盆地演化,形成了岩性稳定的巨厚中-古生界,发育了6套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

烃源岩的高演化和6期构造运动使古油藏遭受破坏。

从分析高演化海相地层的烃源类型、构造演化以及整体封存等成藏条件,认为中、下扬子地区在强烈的构造运动背景下,烃源岩的“再次”补给能力和区域保存条件将成为控制中、下扬子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扬子区;海相地层;高演化;多源补给;整体封存[中图分类号]T E12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6)06-0023-04 中、下扬子区主体部位西靠黄陵背斜,东邻黄海之滨,北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接洞庭湖、鄱阳湖的广大地区,是中国南方40多年海相油气勘探的突破区,已发现、开发了赤水、建南气田和黄桥CO 2气田,发现了句容、虎庄等残留油气藏和苏北朱家墩气田,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但由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多期的构造运动,造成了古油藏的破坏,使成藏控制因素成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

笔者在分析构造演化特征基础上,探讨了中、下扬子区海相地层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图1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前震旦纪基底与地体划分简体(据常印佛等[2],1996)1 中、下扬子区构造演化特征我国及邻区的古板块构造划分为6个区:①北方克拉通;②阿尔泰区;③中部块体;④特提斯;⑤南部克拉通;⑥东亚区[1]。

扬子地台属于特提斯区的东部。

中、下扬子区自南而北大致划分为4种基底类型或4个由特定基底组成的,与相邻基底具明显不同演化历史、并被断裂所围限的地体,依次为: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复理石基底组成的江南地体,晚太古代-中元古代古陆核式基底组成的崆岭-董岭地体,中元古代碳酸盐岩基底组成的神农架地体和中-晚元古代裂陷建造式基底组成的武当-随县-张八岭地体(图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hale Gas Resource Utiliz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China; 2. 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SINOPEC, Wuxi, Jiangsu 214126, China;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pores in Middle and Upper Permian shale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CAO Taotao1, 2, DENG Mo2, LUO Houyong2, LIU Hu3, LIU Guangxiang2, HURSTHOUSE Andrew Stefan1
第 40 卷第 3 期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Vol.40,No.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8 年 5 月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May,2018
文章编号:1001-6112(2018)03-0315-08 doi:10.11781 / sysydz201803315
摘要: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页岩,其显微组成与海相页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研究该套页岩有机孔的发 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气测孔隙度和压汞等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中上二叠统 页岩中有机孔整体发育较好,但不同有机质组分中孔隙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为镜质体内孔隙发育差,固体沥青内发 育少量孤立的孔隙,腐泥质内具有丰富的孔隙。 黄铁矿或黏土矿物常与有机质形成有机 / 矿物复合体,复合体内有机孔普遍发育 较好,可能与黄铁矿或黏土矿物促进有机质生烃和分解有关。 中上二叠统页岩 TOC 含量与比表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 性,但与孔隙度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当 w( TOC) < 6.16%时,孔隙度随 TOC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 w( TOC) > 6.16%时,孔隙度 普遍较低且与 TOC 含量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性。 孔径分布特征也揭示高 TOC 页岩的中—大孔体积明显低于低 TOC 页岩。 页 岩孔隙结构发育特征表明,TOC 含量越高、固体沥青组分以及贫氢组分的含量越高,这些组分占据的矿物孔隙越多,降低了页岩 总的孔隙空间,且 TOC 含量越高,页岩越易被压实,造成中大孔塌陷,进一步降低了页岩的孔隙度。 关键词:有机孔;孔隙度;孔径分布;显微组成;页岩;中上二叠统;下扬子地区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3. Sichuan Key Laboratory of Shale Gas Evaluation and Exploration, Chengdu, Sichuan 600091, China)
Abstract: A set of transitional shale reservoirs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ermian strata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with a maceral compositio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arine shale. Organic petrolog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 combination with argon ion polishing, gas⁃filled porosity and mercury intrus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 tics of organic pore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pores were well developed overall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ermian shale, but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maceral grains. Vitrinite generally has no or rare pores developed, solid bitumen could produce a small quantity of large⁃scale isolated pores, and sapropelinite usually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pores, which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organic porosity. Pyrite and / or clay minerals could be mixed with organic matter and then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pores in organic matter grain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pyrite and clay minerals on organic matter generation and decomposition. Although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OC content, the relationship of porosity with TOC content is rather complex. The TOC content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porosity for the Middle and Upper Permian shale when w ( TOC) < 6. 16%, whereas porosityis generally low and has a slight de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TOC content when w( TOC) >6.16%.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lso revealed that the high TOC content shale has lower meso⁃macropore volume than the shale with a low TOC cont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ermian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有机孔发育特征
曹涛涛1, 2,邓 模2,罗厚勇2,刘 虎3,刘光祥2,HURSTHOUSE Andrew Stefan1
(1. 湖南科技大学 页岩气资源利用与开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湘潭 411201; 2. 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126; 3. 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0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