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3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3月份

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对应关系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A. 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 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D. 强调变革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管仲的经济思想。依据材料可知,管仲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不是肯定市场调节的作用;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赋税制度的变革;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变革经济基础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又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A. 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B. 体现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C. 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 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法家思想。依据材料结合可知,《法经》六篇内容丰富,总结了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表现出了古代立法的成熟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制定《法经》的根本目的;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 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 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均田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均田制下露田不能买卖,桑田可以买卖,并非严格禁止;B选项错误,均田制按照男女不同标准分别授田;D选项错误,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和买卖仍然存在,并未使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洛阳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B. 北魏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C. 北魏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D. 国家统一促进商业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洛阳城以经济功能为主,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北魏对商业进行管理,但无法得出北魏严格控制商

业发展,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北魏洛阳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说明北魏对外贸易获得发展,C选项正确;北魏不是大一统的王朝,并未实现国家统一。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A. 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依据材料可知,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体现了苏轼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苏轼否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选项错误,苏轼只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评价并不中肯;D选项错误,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地主阶级,两者只是政治立场不同,不是根本对立。故正确答案为C 选项。

6.“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材料主要反映了宗教改革

A. 摧毁了教皇的精神枷锁

B. 未能根本上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C. 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

D. 换汤不换药,实际意义并不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认为,虽然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但是新教的信仰与教条实质上是设立了新的思想权威和精神枷锁,与科学自由、理性精神背道而驰。不能从根本上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称之为“貌合神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以信仰的奴役制取代教皇的奴役制仍然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并非主要反映宗教改革摧毁了教皇的精神枷锁;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宗教改革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D选项错误,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

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加尔文认为,不能因为有了神的国而忽略了世俗政府的作用,人生活于世界上,需要世俗政府的治理,这是由人的堕落的本性决定的。由此,可以推断他主张

A. 建立世俗政权以取代神权统治

B. 将世俗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

C. 以君主制政权遏制人的堕落本性

D. 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更重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加尔文的思想。加尔文认为既要重视神的作用,又要重视世俗政府的作用,由此可推断,他主张将世俗政权和世俗政权相结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加尔文不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加尔文提倡的世俗政权的性质;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加尔文认为世俗政权比宗教生活更重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 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 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 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依据材料可知,沙皇主张实行有限的变革,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专制统治,但是他反对彻底的变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沙皇认为将农民与土地割裂会引发农民暴动,并未说明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过于贫困会引发民众暴动危及沙皇统治,并未表明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C选项错误,沙皇为了维护统治要求进行有限的改革,并非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