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

的残留地貌形态。
构造隆升末期体系域构造古地貌:是指古隆起被水淹没时刻的地貌形态。
二、古地貌恢复主要内容与技术思路 3. 研究流程古地貌-环境恢复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流程图边缘拗陷成藏组合组合挤压-伸长挤压-伸长拗拉槽-克拉通内台地和古隆起带成藏组合克拉通内裂陷-陆内拗陷成藏组合挤压-弱挤压中部隆起林畅松,丁文龙等,2006塔里木原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南北向Z30构造-地层综合解释剖面ⅠⅡⅢⅣⅤⅥ多期构造演化导致叠合盆地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多个不整合面塔北多期次构造隆升的叠加巴楚隆起晚燕山一喜山期的大规模隆升塔北多期次构造隆升的叠加塔中加里东和海西期期的构造隆升多期构造演化导致叠合盆地形成多个不整合面1.不整合面识别(据樊太亮、于炳松等,2004)露头剖面T 70不整合面特征露头剖面中T 74界面特征(据樊太亮、于炳松等,2004)1.不整合面识别巴楚及塔中隆起加里东中期运动表现强烈,缺失8-12个牙形石带,沉积间断延续30-50Ma;O 1-2y 上部-O 2yj 约缺失300-500m的地层。
上奥陶统中奥陶统下奥陶统不整合叠合带不整合叠合带削蚀楔形不整合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带Z40构造地层大剖面上超楔形不整合带削蚀楔形不整合带T70T74上超楔形不整合带(据等,2. 叠合盆地构造不整合分布样式J Z70剖面T60T70T74T30T40古城虚隆起T46一级一级一级T100孔雀河斜坡Z40构造地层大剖面T50、T60复合T40、T46、T50、TT60、T70复合T60、T70、T74复合T50、TT60、T70、T74复合C h 03-132S NT90草湖CH03-132SN剖面T31T40K T7T46T50T60T74O 2-3SC J T C-O 1_T90T46、T60为主构造不整合面T31T40K T70T46T50T60T74O 2-3SC J TC-O1_T90草湖CH03-96EW 剖面T50、T60不整合面三角带T74下超不整合面草湖区的不整合分布样式KQH02-954EW剖面•不同构造单元主要构造不整合的分布对比主要构造不整合界面的发育分布,包括Ro—H深度法,Wallace G Dow(1977)和同层多点Ro排比法(马立祥1994)以及Ro—TTI法;⑤沉积速率法,包括沉积速率比值法、沉积速率趋势法;⑥物质平衡法;⑦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包括内插和外插法;⑧地质年龄差比与残留厚度乘积法,Guidish(1985);⑨最优化方法, 郝石生等(1988年)提出用最优化方法来恢复剥蚀厚度;⑩天然气平衡浓度法,李明诚、李伟(1996年)提出一种利用天然气平衡浓度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
古地貌恢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切割丝 自身的刚性 等原因 ,上下导丝模导头与切割丝的倾斜会产生误 差 ,改硬丝为半硬 丝或 软丝进行 加工可减少 因切 割丝刚性 引起 的误 差 。④由于锥度切割时排屑困难 ,导头部的切割 丝拖动力较大 ,容易
[ 沈 洪. 走 丝 电火花 线切 割及 走丝 系统 的现 状和 发展 Ⅱ. 工 3 ] 低速 】 电加
割相比低的多,尤其是在锥度很大的情况 下,差别更大。主要是 由于
锥度加工时排屑困难 、 削液的环境不理 想,电参数不合理 等多方面 切 的原 因造成的。以下为从实际经验中 , 针对锥度切割时的具体情况总 结 出来的一些加工要点 :①固定锥度切割前首先要分析零件的锥度 , 判断是否在机床允许的锥度切割范围之 内,若不在范 围之 内可以根据 具体机床 的型号 ,改进部分机床部件结构或购置 专门的机床套件。② 改善喷流状况 ,使用专用喷嘴。采用大开 口朝上增加喷流流量 ,采用 闭合加工 法 , 小z 减 轴高度 ,尽量使两喷嘴之间的距离最小 。③ 由于
断丝 ,因此 ,必须降低加工能量 ,增大放 电间隔时间 , 增加加工中的
平均 电压。
参 考 文 献 【 冯 勇刚 ,谭平 宇. 走 丝 线切 割 加 工 工 艺覆 操作 技 巧 口. 具 工 1 】 慢 】 模
业 .20 0 2.1 2
【 狄 士春 慢 走 丝 电火花 线切 割加 工 断丝 原 因分析 及处理 团. 工 2 ] 电加
长,能够将所有的高位削平并且把地位填平。这种假设是理论上 的, 实际中最后是不平的 。如何尽 量的符合实 际情况 ,这就需要 做背景 校 正。背景校正的参数与 ( 从恢复层到标准层 ) 的沉积时间有关 ,沉积 时间越 长,这个系数就越小 ,反之就越大。如公式 :上 =y + ; 七 其中 :Y 是沉 积后的标准层深度 ;k 为背景 校正系数 ( 者说 补偿系 或 数 ), 是一个经验值 ( 因为地层沉积 的不可模拟性 ,只能通过试验求 取 );d 0 贝是基于层拉平技术恢复出的古地貌 。本地 区所选 的背景 校
《古生物地史学》考试答案

《古⽣物地史学》考试答案<<古⽣物地史学>>考试参考资料——————国调1002班刘亚辉⼀、名词解释1、标准化⽯:在⼀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物化⽯,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只在该段地层⾥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就叫作标准化⽯。
2、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回返褶皱并上升成⼭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3、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及古⽣物特征的综合。
4、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5、化⽯:保存在岩⽯中的古⽣物的遗体或遗迹6、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7、五台运动:太古宙末期,⼤约在25亿年左右,发⽣了⼀次较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的岩浆活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宙的地层发⽣褶皱和变质,并扩⼤了古太古代结晶及底的范围,从⽽形成⼀些稳定地块—-太古宙“陆核”。
8、吕梁运动:古元古代后期发⽣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滹沱系遭受低级变质作⽤:早期变质年龄在18.5亿年左右(吕梁运动主幕);晚期变质年龄在17.5亿左右(吕梁运动次幕)。
吕梁运动对华北地区岩⽯圈构造的发展有重⼤意义,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原型—-原地台。
从此华北地区进⼊了⼀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陆板块基本定型。
9、晋宁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晋宁运动使东西两⾯的⼤洋板块向川中“微⼤陆”俯冲、碰撞,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起,构成巨⼤的稳定地块—-扬⼦板块。
10、印⽀运动:晚三叠世海退继续,华南海区逐步上升为陆,秦岭海槽东段也同时封闭,使华南⼤陆与中国北⽅⼤陆连成⼀体。
这⼀阶段的地壳运动在中南半岛最为显著,并主要表现为褶皱运动,⼀般被称为印⽀运动。
11、燕⼭运动:侏罗纪的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地区⼗分显著,使本区发⽣断裂和强烈的⽕⼭喷发,并多次发⽣局部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因此这⼀运动成为“燕⼭运动”。
地震属性在古地貌分析中的应用

理 学上用 地 震属 性参 数 表示 。地 震属 性 指 的是 那些 由叠前 或 叠后 地 震 数 据 , 过 数 学 变 换 导 出 的有 关 经 地震 波 的几 何形 态 、 动 学特 征 、 力学 特征 和 统计 运 动 学 特征 , 中没 有 任 何 其 它 类 型 数 据 的介 入 [这 些 其 3 ]
特 征 既可 直接 度 量 , 又可 通 过 基 于 逻辑 或 实践 的推 理得 到 L 。 过对 这些 属 性 的分析 , 利 于在 三维 空 3通 ] 有
间 准 确 地 表 征 、 述 断 层 、 缝 、 层 不 整 合 、 河 描 裂 地 古
道、 冲积 扇 、 殊 沉 积 体等 构 造 、 层 和 岩 性 方 面 的 特 地 地 质 现象 。地 层岩 性 的变 化 引起 地震 波传 播 速度 的
2 1 年第 2 期 00 2
内 蒙 古石 油化 工
1 3
地 震 属 性 在 古地 貌 分 析 中 的应 用
安 晋超 , 建军 , 毕 徐 琳 , 明光 , 于 高星 星 , 姚 建
( 国矿 业 大 学 ( 京 )地 球 科 学 与 测 绘 工 程 学 院 1 0 8 ) 中 北 , 0 0 3
面 的显 示 图像 ,并 且从 这 些 图像 中可 以解释 出 沉积 要 素和 沉 积体 系 , 而 反 映地 下古 地貌 。 序地层 学 从 层 的诞 生 为地 震 古 地 貌研 究提 供 了强 有 力 的支 持 ; 地
应用数学学科2021年度学术年会总结

应用数学学科201*年度学术年会总结应用数学学科201*年度学术年会总结为了推动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应用数学学科201*年度学术年会于201*年1月20日召开。
下面就本次学术年会的概况、年会成果、特色以及活动后的思考建议等方面对本次年会进行全面总结。
一、年会概况本次年会是应用数学学科举办的一次重大学术活动,是学科成员期盼已久的一次高层次学术交流盛会。
年会得到了学校和数信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王天泽校长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作重要讲话。
他指出举办学术年会有利于增强学科凝聚力,增加学科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是提高学科知名度的一个重要举措。
他认为应用数学学科在科学研究、论文论著、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他衷心祝愿应用数学学科在新世纪里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真正成为博士点单位建设的有力支撑。
学科负责人刘法贵教授致开幕词。
首先,刘教授总结了201*年度学科各方向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举办学术年会的目的,一是增进学科各方向间的交流,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二是构筑一个高层次的学术平台,为启迪原始性创新创造条件,促进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
本次年会安排大会报告20篇,分为上下两场。
年会报告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体现了专业面广,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二、年会成果本次年会对大会报告人及内容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筹划,年会的大会报告突出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原创性。
刘法贵教授带来了双曲几何流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大会作了《双曲几何流中有关问题》的报告;皇甫中民博士作了题为《逆向工程中的曲面参数提取技术研究》学术报告,介绍在逆向工程中曲面参数的提取技术,并展示了该技术在校园仿真方面的最新应用成果,在与会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刘雪梅教授作了《虚拟手术关键技术研究》的大会报告,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电子技术与现代医学的创新性结合;姜卫粉副教授报告的《多孔硅上巢状碳纳米管阵列的生长过程及机理》,代表了本学科在数学物理科学研究的前沿水平,也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一般山地环境下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一般山地环境下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处理山地类型地震资料时面临的难点,并针对难点难题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包括:静校正方法、叠前去噪处理、确定目标速度、叠后去噪、叠后偏移等,并简单探讨了处理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地震资料静校正叠前去噪叠后偏移山地环境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环境,沟谷深度大、地表起伏较大是山地特有的地形特征,该地形特征决定了山地环境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
在复杂的地质、地形环境下获取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资料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1]。
1 处理一般山地环境下地震资料时面临的难题对于山地这样一种特殊地质环境而言,在处理其地震资料时,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低信噪比方面的处理问题;二是静校正方面的问题。
只有解决好这两大难题,才可以保证处理结果的精确性以及可靠性,从而获得清晰和准确的地质资料。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要使静校正方面的误差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必须保证静校正短波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叠前去噪、叠后去噪和目标速度分析是实现有效提高信噪比的重要前提。
文中,笔者将以某山地资料作为分析基础,详细探讨静校正方法和去噪方法的应用。
本研究处理地震资料的目的在于勘探石油以及天然气。
2 一般山地环境下地震资料处理方法2.1 静校正方法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地表高程变化较大,高倾角地层出露普遍,低降速带发育丰富,所以做好表层的静校正工作是十分关键的。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初至折射静校正。
对于山地资料,应首先进行初至折射静校正,其中对于单炮初至的认真拾取非常重要,要做到:既完整的保留可靠初至信息,又及时的舍弃不可靠初至信息,从而达到相位稳定、波形一致的要求。
在追踪折射层时,应尽量追踪同一相位的信息。
(2)迭代折射静校正。
在处理地震资料时,为了保证精准性,在完成初至折射静校正后,还要进行交互式迭代折射静校正。
首先要确保使用准确的初至数据,然后在共炮点、共检波点、共偏移距的域内进行拟合迭代,从而优化静校正量,提高静校正的准确性。
古地震事件的重建与分析

古地震事件的重建与分析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对发生在过去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建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地震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一、古地震事件的重建古地震事件的重建是指通过对地质遗迹、地貌特征、地层形态等进行分析,来确定过去某一地区发生的地震事件的性质、规模和持续时间。
通过这些重建工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发生在特定地区的重大地震事件,为进一步研究地震活动提供基础数据。
1. 地质遗迹分析地质遗迹是指在地表或地下保留下来的与地震相关的特征,如断层痕迹、岩层错动、剥露等。
通过对这些地质遗迹的观察和测量,可以得出地震的发生时间、强度和震源位置等重要信息。
2. 地貌特征研究地貌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如河流、山脉、湖泊等。
地震会对地表造成明显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通过分析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可以推断出古地震事件的发生和性质。
3. 地层形态分析地层形态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也是地震事件发生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通过对地层形态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震源断层类型等关键信息。
二、古地震事件的分析古地震事件的分析是指对重建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解释和解读的过程。
通过对地震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运动规律、地震活动的模式以及地震的危险性。
1. 地震活动规律的分析地震并非完全随机地发生在地球上,它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模式。
通过对大量古地震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地震的周期性、聚集性以及不同地区的地震分布规律。
这些规律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地震活动的理解。
2. 重建地震历史的分析通过对古地震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特定地区地震历史的时间序列。
这种时间序列不仅有助于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也为研究地震活动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参考。
3. 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分析通过对古地震事件的分析,结合现代地震监测和预测技术,可以评估特定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姚芳 卢异 王东林 王亚静 钟小刚 马东博 赵坤山 周莹(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针对黄骅坳陷油气预探对古构造恢复的需求,结合盆地演化特点及相关资料,在对古构造恢复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优选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采用古水平面恢复法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进行古构造恢复,证实古水平面恢复方法是断陷盆地地震覆盖区快速开展古构造恢复、研究构造演化的有效手段。
通过古构造恢复,认识到黄骅坳陷中生代末期的古构造表现出大型帚状雁列的特点,该巨型帚状构造由乌马营-官西、徐扬桥-孔西-大中旺两个近南北向右阶雁列背向斜带与其东侧一系列北东向撒开的背向斜带组成;除徐西、沧东断裂外,盆内二级断层均产生于渐新世以后,且新生代大规模断裂改造作用也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以后,孔店组沉积早、中期的古构造形态与中生代末具有很大相似之处;侏罗纪期间,在南皮至东光一带以及古盐山地区存在古凹陷,凹陷带轴向南北,其间夹持的隆起构造是古生界原生油气一次生烃期间油气运聚的主导方向。
该研究成果对古构造恢复方法的选择及研究黄骅坳陷古构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构造恢复 古水平面 层拉平 黄骅坳陷中图分类号:TE1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9803.2021.01.021犘犪犾犲狅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犪犾狉犲狊狋狅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犝狆狆犲狉犘犪犾犲狅狕狅犻犮犻狀犎狌犪狀犵犺狌犪犇犲狆狉犲狊狊犻狅狀YAOFang,LUYi,WANGDonglin,WANGYajing,ZHONGXiaogang,MADongbo,ZHAOKunshan,ZHOUYing犈狓狆犾狅狉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犘犲狋狉狅犆犺犻狀犪犇犪犵犪狀犵犗犻犾犳犻犲犾犱犆狅犿狆犪狀狔,犜犻犪狀犼犻狀300280,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Accordingtothedemandfor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inoilandgaspredictionofHuanghuaDepression,combinedwithevolutionfeaturesofbasinsandrelateddata,basedonthesystematicanalysisandoptimizationof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methods,highresolution3Dseismicdataandpaleo horizontalrestorationmethodareusedtorestorethepaleo structureoftheUpperPale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bywhichthepaleo horizontalrestorationmethodisprovedtobeeffectiveforrapid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andstudyofstructuralevolutioninseismiccoverageareaoffaultbasins.Through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ithasbeenrealizedthatthepaleo structuresattheendofMes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arefeaturedwithlargebroom shapedenechelon,whichconsistedoftwonearnorth southright stepenechelonanticlinalsynclinebelts,Wumaying Guanxi,Xuyangqiao Kongxi Dazhongwang,andaseriesofanticlinalsynclinebeltsspreadingnortheastonitseastside.ExceptforXuxiandCangdongfaults,thesecondaryfaultsinthebasinalloccurredafterOligocene,andthelargefaultreformationinCenozoicalsooccurredafterOligocene.Thepaleo structuralmorphologyoftheearlyandmiddlesedimentsofKongdianFormationisverysimilartothatofthelateMesozoic.DuringtheJurassic,paleo sagsexistinNanpi Dongguangareaandpaleo Yanshanarea,whichareaxiallynorth south,andtheupliftstructureclampedisthedominantdirectionofhydrocarbonmigrationandaccumulationduringtheprimaryhydrocarbongenerationofPaleozoicprimaryoilandgas.Theresultshavegreatvalueinguidingtheselectionof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methodsandthestudyofpaleostructuresinHuanghuaDepression.犓犲狔狑狅狉犱狊: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paleo horizon,horizonflattening,HuanghuaDepression引用:姚芳,卢异,王东林,等.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古构造恢复[J].录井工程,2021,32(1):114 119.YAOFang,LUYi,WANGDonglin,etal.Paleo structuralrestorationoftheUpperPaleozoicinHuanghuaDepression[J].MudLoggingEngineering,2021,32(1):114 11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大港油区大油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4E 06);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大港油区效益增储稳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8E 11) 姚芳 高级工程师,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专业,长期从事油田综合地质研究相关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结 论 等时基准面选择, 对恢复古地形还有较大的影 响。等时面选取的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了古地貌恢复 的难易程度以及最终结果的可靠性。 深度比例因子的确定多为经验值, 胜利油田的 深度比例因子经验值为 2 000- 3 000。 在古地形恢复中, 若是选取的基准面和目的层 这个层段存在同生断层, 则需要进行断层校正。如 果不对其进行校正 , 会出现陡崖现象 , 大大降低了古 地貌恢复的真实程度。 综合利用地震资料、 地质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 比单纯利用地质资料所得结果无论从精度还是可靠 性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增刊
冯延状等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 及应用
529
530
地
层
学
杂
志
31 卷
4 背景校正 背景系数的选择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只 有选择合适的背景系数才能使 恢复出的古地 貌可 信。过分的对选取等时面的调节 , 往往降低恢复的 可靠性。由于选取的 0 标准层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一 个层面, 这个层面大多时候都不能符合等时基准面 的全部条件, 恢复出的古地形也就存在着一定的误 差, 需要对其校正。利用各种基本地质图件, 同时结 合砂体等厚图、 古构造特点、 现今构造特点等确定恢 复区域的背景系数, 进行背景校正 , 这样恢复出的古 地貌更接近于真实, 如图 6。 三、实例应用 为了验证技术的应用效果 , 对山东东营博兴洼 陷纯梁地区的樊家 ! 正理庄 ! 金家中央鼻状构造带 进行古地形恢复。根据区域构 造与沉积演化 史研 究, 本区在沙四段沉积晚期, 博兴洼陷在经历了孔店 组沉积期 ! 沙四段沉积早期的短暂上升剥蚀后开始 沉降 , 气候由干旱转为湿润, 湖盆水域扩大但水体较 浅, 有利于南斜坡滩坝砂体的沉积。中、 新生代经历 了断陷 ! 断坳 ! 坳陷 , 古近纪经历了两个主要沉积 旋回 : 沙三段沉积早期 , 深水湖盆发育最盛, 形成了 东营凹陷主要油源层段; 沙三段沉积晚期和沙二段 沉积期, 主要发育分布于洼陷边侧部位的小型三角 洲前源相和水下扇相储集体。本次恢复的目的层为 T 7 层界面, 结合本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 , 设计了如 下的古地形地貌恢复流程: 选取 T 6 作为 0 标准水 平层; 对地层的压实作用做压实系数校正。本次选 取的深度比例因子是 2 000 。在差异构造校正后做 背景校正。综合利用各种基本地质图件, 同时结合 砂体等厚图、 古构造特点、 现今构造特点等, 本区背 景校正经验系数为 0. 2。经本文研究技术进行一系 列校正后恢复出如图 6( 图中纵、 横坐标代表大地坐 标) 所示的古地貌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最深地形, 黄 色次之, 粉红色代表最浅深度地形。 对比分析 T 7 层现今构造 ( 图 5) 和恢复的古地 形( 图 6) 。现今构造整体反映被北东向高青断层分 成的两大构造格局 , 即南边近似单斜沉积地层和北 边沉积地层 , 构造形态比较简单。古地形恢复结果 构造形态和现今构造有明显的区别。西部的洼陷带 在古地形恢复图上揭示清楚, 而在构造图上反映不 明显或者甚至没有反映, 并且这个洼陷带在沉积相 及井资料研究中, 已经早已证实。古地形恢复结果 与现今构造的其他不同之处, 在沉积相研究中也都 得到证实。
第一作者简介 : 1966 年 1 月生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博士研究生 , 长期从事油田勘探开发新技术项目管理 工作 , 现从事沉积 盆地古生物分布 以 及用古生物方法划分层系等方面的研究。
528
地
层
学
杂
志
31 卷
二、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 结合本区域地质演化史以及构造特点, 在立足 于地震资料的基础上, 我们综合应用这两种古地貌 恢复技 术 对本 区的 古 地形 进 行研 究 ( 王 成 善等 , 2000; 赵俊兴等 , 2003) 。设计的古地貌恢复流程是 : 首先是选取等时基准面 ( 即 0 标准层 ) ; 分别进行压 实作用的校正, 恢复出当时沉积的真实厚度; 进行差 异构造校正; 最后综合各种基本地质图件, 同时结合 古构造发育特点等求取本区的背景系数, 做背景校 正。 1 等时基准面的选取 恢复古地貌技术关键是等时基准面的选取。等 时面选取的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古地貌恢复的难易程 度以及最终结果的可靠性。等时性的基准面在整个 盆地中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曲面 , 在不同的沉积体系 发育位置 , 其曲率大小不同, 可以以基准面作为对比 参考 面 来 恢 复 出 下 伏 地 层 沉 积 前 的 原 始 古地貌形态 。 运用沉积学方法判定沉积体系发育的 类型, 以便确定进行对比参考面的形态。例如如果 我们需要恢复地震剖面中 T 8 层, T 7 、 T 6 都可以选 择为参考 0 标准层 , 分别选取这个两个层作为参考 对 T 8 进行古地形恢复, 恢复出的古地貌分别如图 1、 图 2 所示。比较两图可以看出, 等时基准面选择 的不同 , 恢复出的古地貌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结合 本区地质资料、 构造演 化史以及砂体 等厚图, 选取 T 6 为等时基准面恢复出的古地貌更可能真实。假 如选择 T 7 作为等时基准面, 则需要进行更 多的校 正, 这样就极大的增加古地貌恢复的困难度和工作 量, 选择合适的等时基准面, 可以有效的降低古地形 恢复的难度, 提高效率, 增加古地形最终恢复结果的 真实度。 一般说来, 等时基准面的选取要符合以下原则 : 目的层到等时基准面这段沉积过程中最好不要发生 大的构造变化, 最好是连续沉积, 不要存在地层缺失 或者严重剥蚀; 并且沉积年代足够长; 在全区连续分 布。若是不存在地层抬升剥蚀现象 , 则可以极大降 低恢复难度和有效的提高恢复古地貌的真实度。 2 压实校正系数的求取 目的层段沉积完成后 , 随着沉积物的不断累加 , 目的层段在压实作用下它的沉积厚度发生一定的变 化。为了恢复当时沉积的真实厚度 , 需要对时今厚 度进行压实校正。压实作用的效果主要由两部分决 定, 分别是上面沉积物的重量以及自身的岩性。当 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压实校正系数可以用以下公 式近似求取:
2007 年 12 月 Dec. , 2007
地
层
学
杂
志
JO U R N A L O F S TR A T IG R A PH Y
第 31 卷 增刊 V ol. 31 Supp.
古环境、 古地形恢复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冯延状
1) 2)
宋维琪
3)
刘仕友
3)
1) 中国科 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 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纯梁采油厂
近年来, 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有残留厚度和 补偿厚度印模法、 回剥和填平补齐法、 沉积学分析法 以及层序地层学恢复法 ( 包括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法) 。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 , 回剥和填平补齐 法这两种古地貌恢复方法在早 期曾经得到广 泛应 用, 是比较传统的古地貌恢复法, 但在近几年发现它 们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导致古地貌恢复必然存在相 当大的误差。笔者在讨论分析地质方法进行古地形 恢复方法的基础上 , 研究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 恢复的技术方法 , 把以往仅用地质资料、 井资料恢复 古地形的方法, 扩充至综合应用地质资料、 井资料及 地震资料 , 把地震资料也用于古地形的恢复, 结果表 明恢复的古地形更加接近实际地质情况。 一、 古地貌恢复的地质分析方法 1 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 为了预测并确定储集岩的位置及特征, 必须研 究沉积环境、 古地貌和古地理 , 因此必须将沉积学与 地貌学结合起来。沉积环境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古地 貌学。反过来, 在研究古地貌时, 也必须掌握有关沉 积学理论。由此可见 , 进行古地貌恢复 , 从沉积学方 面入手是一个重要途径, 对盆地进行古地貌恢复, 沉 积学分析方法是主要的。在应用沉积学方法进行沉 积前古地貌恢复时, 主要是利用各种基本地质图件 ,
文稿接受日期 : 2007 11 15; 修改稿收到日期 : 2007 12 20。
同时结合成因相分析、 古构造发育特点、 古流向分析 等多种沉积学分析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得出沉积前 古地貌的大概轮廓 ( 康志宏、 吴铭东, 2003; 郭少斌、 孙绍寒 , 2006) 。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 古地形地类型、 叠加式样由基准 面旋回变化控制着, 因此其在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 位置与沉积动力学关系等可以对沉积地层进行高分 辨率的等时地层对比。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沉 积前古地貌分析也是建立在等时基准面的基础上的 ( 吴丽艳等, 2005; 韦忠红, 2006) 。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古地貌恢复时, 其参考界面为基准面 , 但应针对研究需要来选择对 比时所使用的基准面旋回级次。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恢复古地貌技术关键 是对比参照面的选择。等时性的基准面在整个盆地 中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曲面 , 在不同的沉积体系发育 位置, 其曲率大小不同 , 可以以基准面作为对比参考 面来恢复出下伏地层沉积前的原始古地貌形态; 另 外 , 最大洪泛面在实际对比中具有更好的实际操作 性 , 因此将二者结合进行地层柱状剖面对比来反映 沉积前古地貌形态是该方法的技术关键。
F = (D + H )* Y F: 压实校正系数 D: 深度比例因子 , 多为经验值
( 1)
H : 实际深度 Y : 岩性因子 , 可以用反演后的波阻抗资料代替 求出 岩性因子服从统计规律, 在分析各个油田资料基 础上, 统计出岩性与岩性因子的相关关系, 当深度较 小时, 压实校正系数与深度成指数关系, 随着深度的 逐渐增加, 压实校正系数近似成正比例关系。在公式 ( 1) 中, 深度比例因子的确定多为经验值, 胜利油田的 深度比例因子经验值为 2 000 ! 3 000。图 3 为某地区 的压实校正前的古地形恢复图, 图 4 是经过压实作用 校正的结果图。图中纵坐标为 CDP 号 ( 南北方向 ) , 横坐标为线号( 东西方向) , 以下各图同样。 岩性校正注意的是要对校正后的深度进行真实 还原, 校正前与校正后的绝对落差要一致 , 只有还原 后才可以做量化, 最终求取的地层倾角才是真实倾 角。 3 差异构造校正 由于古构造发育情况不同, 往往引起了沉积的 差异, 为了实现古地形恢复的真实性 , 需要对这种沉 积差异做出校正。差异构造校正就是指针对构造作 用引起的这些沉积差异所做的校正。它主要包括断 层校正、 剥蚀补偿等等。 根据断层的发展历史可以将断层分为同生断层 和后生断层。后生断层是指沉积后形成的断层, 不 会产生沉积的差异 ; 而同生断层是边沉积边断裂 , 上 升盘与下降盘的沉积发生了极大的差别 , 所以断层 校正指的就是同生断层校正。在古地形恢复中, 若 是选取的基准面和目的层这个层段存在同生断层, 则需要进行断层校正。如果不对其进行校正 , 会出 现的古地貌根本不存在的陡崖现象, 大大降低了古 地貌恢复的真实程度。 断层校正的基本思路是: 选取上升盘沉积厚度 为参考值, 分别计算断层面附近的上升盘沉积厚度 平均值和下降盘沉积厚度平均值, 用二者的比值作 为压缩因子对下降盘的沉积厚度做校正。当区域内 存在多条同生断层时 , 则按照一个固定方向一次对 每一条同生断层进行断层校正。我们在图 4 的基础 上做断层校正, 恢复出如图 6 的古地貌。 剥蚀补偿则是由于地层抬升 , 由于剥蚀作用而 使沉积厚度发生了变化甚至地层缺失, 补偿的基本 原则是利用附近的无剥蚀同时段沉积厚度参考进行 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