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_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发展,对沉积体系的研究由以沉积动力学为基础的单因素分析法,逐渐发展成为以研究古地貌特征、岩性特征及古水深度为基础的多因素分析法,既沉积体 制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地貌学、现代沉积考察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沉积时的地貌特征和基准面升降决定了沉积体系分布规律[1]。因此对盆地特别是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有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法、回剥和填平补齐法、沉积学分析法以及层序地 层学恢复法[2]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物探应用新技术(如三维可视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更为简易的方法-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被广泛应用,本文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进行了应用实践,对深入分析东营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层拉平技术的原理及适用条件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是以陆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资料为物质基础,多因子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方法。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方法主要是进行地层对比,该方法可以将地层进行等时对比,地层对比精度高,进而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古地貌特征。 1.技术原理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各层序的原始厚度不变(未受压实作用),在三维地震体中,参照沉积基准面或最大洪泛面,选取对比层序的参照顶、底面,将底面时间T2减去顶面时间T1,既将顶面拉平,视为古沉积时的湖平面,就可以得到底面的形态,此时底面的形态就可以近似的认为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也可称为相对古地貌。 2.基本流程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虽然原理及应用较为简单,但是对该方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对盆地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流程是,首先对盆地的古地质背景和古构造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选定对比层序的参照顶底面,利用多井合成记录对参照面标准层进行精细解释;然后利用相关的物探软件(如帕耳戴姆公司的三维可视化软件VOXGEO 等)进行顶面层拉平操作,此时得到的底面形态就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相对古地貌。 3.适用条件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得到的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相对古地貌,而要恢复其绝对古地貌,还要涉及到剥蚀厚度恢复、脱压实校正及古水深校正等问题。地层在沉积结束时,可能并未填满水体,而是沉积在水面以下,这就涉及到古水深校正,可以利用指示古水深的的生物或岩矿进行古水深校正,在地层大致平行时,可以不进行此项校正。在区域沉积背景已知是湖泊环境时,只需要研究相对古地貌特征,就可确定湖底相对起伏状况,进而确定沉积体系整体分布规律。相对古地貌与绝对古地貌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需要进行古水深校正[1]。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对比参照面的选择。等时性的基准面在整个盆地中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曲面,在不同的沉积体系发育位置,其曲率大小不同,可以以基准面作为对比参考面来恢复出下伏地层沉积前的原始古地貌形态[2]。 图1 陆相盆地中两种常见前积反射结构图 对湖相沉积而言,要选择对比参照面,首先要选择沉积环境意义明显的前积反射结构,张万选等认为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中,可识别出七类九种基本的前积结构[3],其中最常见的是S型和斜交型前积结构。但并不是所有的前积结构都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只有斜交前积结构才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图1),因为斜交前积结构的特征是缺乏顶积层、具明显的顶超终止面,顶超面可以反映出古沉积时湖平面的位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 ———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李家强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摘 要:古地貌恢复是沉积体制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有很多,层拉平方法是近年来 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新物探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简易直观,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层拉平技术;古地貌恢复;东营凹陷中图分类号:P6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83(2008)01-0031-03 作者简介:李家强(1974-),男,山东泰安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主管工程师。 第22卷第1期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Vol.22No.12008年2月 JOURNALOFSHENGLIOILFIELDSTAFFUNIVERSITY Feb.2008 3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应用范围

M D 模型空间数据空间地球物理探测空间变换示意图 球物理探测方法简介及应用范围 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总体上可分为应用地球物理和理论地球物理两大类。应用地球物理(又称勘探地球物理)主要包括能源勘探、金属与非金属勘探、环境与项目探测等。勘探地球物理学利用地球物理学发展起来的方法进行找矿、找油、项目和环境监测以及构造研究等,方法手段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放射性勘探等,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测量仪器,测量来自地下的地球物理场信息,对测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反演、解释,进而推测地下的结构构造和矿产分布。勘探地球物理学是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地下水资源及大型项目基址等的勘察及探测的主要学科。 从数学角度讲,地球物理勘 探的过程可以抽象成从模型空 间通过某种映射关系,映射成可 以感知的数据空间,再通过逆映 射变换到模型空间,其映射关系 见右图。这种映射关系遵循地球 物理学的两大模型原理:滤波器 模型原理和场效应模型原理。因 此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一是基于 信号分析理论的信号处理技术, 主要目的是去杂、增益、提取有效信号;二是基于物理场效应理论的反演技术。 地球物理反演,就是在模型空间寻找一组参数向量,这组向量通过某种映射关系,能再现数据空间的观测数据,因此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反演问题可以表示为某种误差泛函的极小化问题 min ‖G cal (M)-D obs ‖2 也就是地球物理反演是利用模型参数和模型正演来获取合成数据,再通过合成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匹配估算出最佳M 参数。由此可见,地球物理反演实质上是正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试卷合集

一、名词解释 1.道均衡:是指在不同或同一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幅平衡。 2.数字信号:相对于模拟信号,记录瞬间信息的离散的信号。 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有效信号:能为我们所利用的信号就叫有效信号。 3.最小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前部。 4.反射波:在波速突变的分界面上,波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入射波的一部分被反 射,形成反射波。 折射波:滑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5.共深度点:CDP。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6.解编: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 12. 最大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后部。 16.地震波: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多次波:在地下经过多次反射接收到的波叫多次波。 17. 切除:地震信号经动校正后被拉伸畸变,目前处理动校正拉伸畸变的方法是切除, 即把拉伸严重部分的记录全部充零。 18. 混合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中部。 自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互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另一个时间信号的相关。 21.环境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随机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22.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28.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二、简答题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地震资料数据中有哪些目标处理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如何分类?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有哪些?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登录道头、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增益恢复、 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实行野外静校正、还可以进行频谱分析、速度分析、水平叠加等(2分)。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登录道头、废炮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4分)、增益恢复、预滤波、反褶积等. 地震资料数据中目标处理方法有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4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等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分类有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叠加和偏移归位、振幅处理、滤波、分析、正反演、复地震道技术等。(3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包括野外原始资料检查与验收、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确定、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 总学时:60 学分:3 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 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 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要求 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 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 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理解岩石特征与波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折射方法 教学内容:折射波的正演问题,几种简单地质模型上的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隐蔽层问题;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利用射线追踪法推导简单地质模型上的理论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的特点及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折射波资料反演解释的TO法和广义互换时法。理解折射波法方法实质。 重点难点: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第五章:反射波法 教学内容:反射波的正演问题。水平、倾斜界面,断层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反射波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水平叠加技术及获得浅层反射波的一些技术方法,反射波资料整理和初步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频谱分析,数字滤波、相关分析和速度分析等基本数字处理技术,速度参数的提取,各种速度的概念,动、静校正和叠加的实

地震映像在工程勘察中应用

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的运用 作者:王兆景,刘轩雄,费建东 (浙江有色应用地球物理研究院312000) 摘要:地震映像法是以固定偏移距激宽频带弹性波,以共偏移距观测方法,近炮点、宽频带、快速、高密度采集多波列弹性波映像,其中含有直达波和来自不同地质体的绕射波、反射波等信息。通过对所接受的多波列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的对比分析,可查明地层的分层情况。它既可以用于陆上,也适用于水域勘察。本文着重介绍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的实施,并对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震映像宽频纵波 引言: 水域工程物探主要是由陆地工程物探发展而来,它和陆地工程物探的多种方法一样,为了探查水下的第四系土层、基岩分布及地质构造,也可以采用电磁法(瞬态电磁法、地质雷达等)、磁法、重力法、地震手段。但由于水域工程物探较陆地物探有其独特的地方,一是水是低阻体,尤其是海水电阻更低;二是需探测水底地形以下深度,而水的深浅不同,浅的3-5米,深的可达到百米;三是水底是很强的反射界面。这需要选择物探手段,陆地物探中的电法,电磁法就不易在水中采用,尤其在海水中采用。有资料显示,100MHz天线的探地雷达在淡水中的探测不超过10米,而在海水就更浅了。因此,地震物探就作为水域物探的首选的方法。文章主要讨论了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遇到的问题及实际采用技术方法,并对地震映像的特性及适用范围进行延伸。 1.1方法及原理介绍: 地震映像(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和地震多波勘探),是基与反射波法中最佳偏移距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勘探,也可以根据探测目的的要求仅采用某一种特定的地震波作为有效波。地震映像法由于每个记录道都采用了相同的偏移距,则地震记录上的时间变化主要为地下地质体的反映,这给资料解释带来极大的方便,可直接对资料进行数字解释,如频谱分析、相关分析等。 1.2 测区的地质情况与判断的基本原则 地震记录仪之所以能反映各地质体的区别,其原理是地层与地层之间存在着波阻抗差异。如以下工程实例一,根据该工程的钻孔资料可知,测区浅部地层为淤泥、砂砾石混粘土、淤泥与砂砾石混粘的土界面在高密度地震映像图上,均会出现较为连续一致的地震波同相轴,追踪界面的同相轴,即可推断界面的起伏状况。 1.3方法技术选择 根据工作任务及测区地形、地质特征工作条件和工区介质地球物理特征,以及考虑工作开展效率,本次勘探选用走航式地震映像法,以查明弱风化基岩埋深和起伏形态,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 在地震映像测量过程中,激发后在接收点用单个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后,激发点和接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的改造作用 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刘池洋,1996),它是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的,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波及广,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 引起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等。 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可将改造型盆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刘池洋、孙海山,1999): (1)抬升剥蚀型 其特征是沉积盆地在后期抬升,遭受剥蚀。根据剥蚀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抬升裸露型——盆地抬升一般为整体性,剥蚀较弱,盆地发育晚期沉积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但盆地原型和主体沉积地层改造相对较弱。如美国二叠纪盆地。 ②剥蚀残留型——以差异抬升为主,后期剥蚀甚烈,盆地原型大都不复存在,沉积体大部分残留。如山西沁水盆地、西藏羌塘盆地等。 (2)叠合深埋型 这类盆地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在后期发生沉降,被新的沉积盆地叠加覆盖而深埋其下。前期盆地的原型基本未保持,但沉积实体部分甚或整体被保存。如中生代陆相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之下的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国海域的前第三纪盆地等。 (3)热力改造型 在盆地发育晚期或之后,深部热力作用活跃,岩浆活动强烈,沉积地层遭受强烈的热演化。盆地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甚至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如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中国诸造山带内及其邻近众多古生代残留沉积(盆地)等。

(4)构造变形型 这类盆地后期遭受了(多期次)较强烈的变形改造,构造特征复杂,类型多样;新老地层有出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如位于构造活动带内或附近的盆地或盆地的边缘地带。 (5)肢解残留型 盆地后期被断裂切割或走滑断错成若干个断块,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与强烈而又不均匀的剥蚀改造作用,使盆地被肢解或平移错开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残留盆地。如滇黔桂地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等。 (6)反转改造型 盆地发育末期或之后,发生较强烈的与盆地发育过程力学性质相反的构造运动,从而使盆地消亡或后期遭受较明显的反转改造(又可分为正反转和负反转两类)。如我国东、西部中生代盆地在新生代分别遭受了负反转和正反转改造。 (7)复合改造型 为以上两种或多种改造作用的结果。这类盆地中国普遍存在。 中国的沉积盆地一般都经历了多旋回复杂的演化,并遭受多期次显著的后期改造,中、古生代盆地和中西部各时代盆地的后期改造尤为强烈,因此上述几种类型的改造作用会彼此影响,改造形式有机相联,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复合型为多。此外,较大型盆地改造的作用、形式和强度以及油气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等,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地区都会有区别。 2.原型盆地的恢复 所谓盆地的原型就是一定的地球动力施加在某一岩石圈物质上所产生的沉降结构和沉积实体(张渝昌、徐旭辉,1998)。之所以要对盆地原型进行恢复,是因为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了解古沉积坳陷——可能的生油坳陷的确切分布。盆地原型恢复的内容主要有: (1)盆地充填——充填物质、充填格架; (2)盆地性质——沉积岩组合、火山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析); (3)盆地类型; (4)原生生油坳陷 原型盆地理论提出与发展 盆地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石油地质学家为了解盆地的沉积演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

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 数据输入 地震分析窗口 一维频谱 二维频波谱 观测系统 工作流 一、数据输入 1.1 把数据文件加入Project 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 的数据集,选择,向Project中增加一个新的2-D数据集,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 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地震数据,选择,选择一个SEG-Y数据,即可将该数据文件加入新建的数据集。 1.2 命令流中数据的输入 双击进入如下界面 1.2.1 Input Data List 数据输入列表,选择已加入到Project的数据集,下面的文本框中会显示选择的数据的基本信息。 1.2.2 Data Order 选择输入数据的排列方式,对不同的处理步骤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排列方式 Sort Order a. NO SORT ORDER 输入数据原始排列方式 b. SHOT_POINT_NO 输入数据按炮点排列方式 c. FIELD_STATION_NUMBER d. CMP_NO 输入数据按共中心点排列方式 e. FIELD_STATION_NUMBER 1.2.3 Data Input Control 数据输入控制 右键-->Data Input Control a. Data Input 进入Flow Input Command(见上) b. Data Sort List 查看数据排列方式的种类 c. Data/header Selection 输入数据的选择,可以控制输入数据的道数和CMP道集 查看所有已经选择的数据 如果没有定义任何可选的数据信息,则如下图所示: 可以选择一种选择方式,单击并设置选择信息。定义有可选的数据信息后,在查看,则如下图所示,会显示选择的信息。 选择共炮点集 单击后,会弹出如下界面:

高密度地震映像技术应用实例

高密度地震映像技术应用实例 摘要: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常常采用物探及钻探结合验证的方式,高密度地震映像法是一种采集速度快、数据解释直观的物探方法。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又称地震共偏移距法,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通过对试验剖面进行验证分析,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能得到较好的地质体判断效果。 关键词:地质勘察;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地震波;地质体 Abstract: In the geological survey work, th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the misering combining with validation are offen used. And the high-density seismic imaging is one kind of a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 with fast acquisition speed and intuitive data interpretation. It is also known as seismic co-offset method, using a variety of seismic waves as significant wave to detect. Through verifying and analyzing the test profile, and combini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engineering experience, you can get a better judgment effect of geologic body.Key words: geological survey; high-density seismic imaging method; seismic waves; geologic body 引言 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又称地震共偏移距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在多种地震勘探方法中,仅采集一种地震波的难度和处理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在分离各种波的同时,也造成了有效波的拉伸、畸变。相比其他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映像法数据采集速度较快,资料处理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校正处理,节省了资料处理时间,可以使各种波的动力学特征全部被保留,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不会受影响,这给资料解释带来极大的方便,可直接对资料进行数字解释。 本文所举工程实例是利用多种地震波的信息,综合判断地下地质体,由于每个记录道都采用了相同的偏移距,地震记录上的波的振幅、频率、同相轴变化即为地下地质体的反映。 1方法原理 最佳偏移距选择 在地震映像数据采集中,激发和接收之间的距离一般称为最佳偏移距,最佳偏移距的确定是关系测试成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为了获得具有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地震映像记录,需要使用多道地震仪在一定的接收长度上获得试验剖面,分析试验剖面上各种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确定能够最好地反映探测目标的有效波的偏移距,即为最佳偏移距。因为要利用尽可能多的信息,不同的条件下最佳偏

物探方法在上海地区道路塌陷隐患区域探查中的应用

物探方法在上海地区道路塌陷隐患区域探查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6-13T15:42:14.03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3月总第208期作者:王江杰 [导读]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王江杰 (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上海,200436) 【摘要】文章通过上海某段道路塌陷隐患区域探查工程实例,介绍了地质雷达和地震映像两种物探方法在城市道路塌陷隐患区域探测中的运用。并结合区域内的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对塌陷隐患区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后期的塌陷区域处置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道路塌陷;地质雷达;地震映像;工程地质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每天都有道路在翻建或新的道路开工建设,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但与此同时,由于地下工程建设施工或管线施工等诸多原因,引发道路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地面起鼓或凹陷、边坡失稳等,其中危害较大是地面塌陷,此类灾害性事故近几年来时有发生。 在道路塌陷发生前,采取合理的手段探明道路塌陷隐患区域,并查明道路塌陷区域的形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才能真正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1.探测方法原理 1.1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是近年来为适应快速、准确无损探测地下障碍物或对地下工程质量评价而迅速发展的方法技术。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方法是一种广谱电磁技术,是利用特制的天线向下发射高频电磁波,频率一般为几十~几千兆赫兹。这些电磁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其传播速度受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的影响比较大,当遇到介电常数不同的物体或地层时,比如空洞,将产生反射绕射波并返回地面,其旅行时为,当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为已知时,便可知道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根据测到的电磁波的准确旅行时,求出反射体的深度。由于地下介质相当于一个复杂的滤波器,且介质一般横向和纵向的不均匀性比较大,故在地面接受到的信号也有所不同,反映在接受到的信号上,有振幅、频率及相位等的变化。根据这些特征在剖面上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得到地下地层及地质体的分布情况。 1.2 地震映像法 地震映象勘探是通过在地面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即存在波阻抗差异界面),产生一定能量的反射波并返回地面,经布置在地面的检波器接收后输入地震仪,通过地震仪进行信号放大和采样后将波形数据记录储存。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对接收到的地震波的时间,相位和振幅等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地下介质波的速度和埋深,以确定地下异常段的形态和位置。 2.道路塌陷探测 文章以上海某段道路塌陷探测为例,根据现场条件,为了能够有效反应附近区域地下情况,测线布设尽量利用有限工作空间,避开路面障碍物及周围铁磁性物体干扰,探测前进行了相应设备调试、增益调整、滤波等参数设置。探测共布设地质雷达测线14条,地震映像测线4条。部分探测成果如下: (1)图2-1所示地质雷达图像25.0m~41.0m范围内,深度0.5m~1.2m左右,电磁反射波同相轴向下弯曲,且部分区域同相轴错断,表明地下土体存在不均匀沉降。 3.道路塌陷成因分析 结合区域内的地质勘探资料,对道路塌陷的成因分析如下: (1)、浅部路基主要由回填土组成,层厚1.30~2.70m,厚度相对较大,回填土含碎石、砖块、垃圾、植物根茎等,探测显示土质不均匀、不密实、孔隙度大、含水率较高,由于土体自重、地下水长期升降运动,土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缓慢固结沉降。 (2)、地质雷达和地震映像反映①回填土、②3-1层灰黄色粘质粉土及②3-2 层灰色砂质粉土的横向(水平方向)及纵向(深度方向)土质不均匀形成的软硬不同,在固结沉降和地面荷载长期作用下,软弱层沉降要明显大于硬土层,形成软硬之间的差异沉降。道路表层为20cm 厚的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刚度,差异沉降初期表现为回填土层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脱空,随着日积月累,差异沉降逐渐增大,脱空也越来越大;当脱空层达到一定规模时,土层支撑减弱,表层混凝土也逐渐形成差异沉降。 (3)、经现场查勘,该区域地下管线种类较多,主要有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等管线。该道路使用时间已久,雨水、污水等管线使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古地貌是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差异压实、风化剥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构造运动,往往导致盆地面貌的整体变化,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前人对古地貌恢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无论是思路上还是方法上,都有过大胆的尝试,业已形成了丰富的方法和理论,一般主张从构造恢复和地层厚度恢复两个方面着手。目前已有很多专业的软件投入使用,这给古地貌恢复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尤其是构造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古地貌恢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1 构造恢复 2.1.1 构造恢复现状 在盆地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基底沉降才使盆地得以形成和发展。自Sleep 研究得出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基底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规律后,基底沉降分析已成为大陆边缘和板内张性盆地成因研究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基底沉降由构造沉降和负载沉降两部分构成。构造沉降由地球动力作用引起,负载沉降则是指当构造沉降发生之后形成的盆地空间被沉积物充填时,沉积物本身的重量又使基底进一步下沉而形成被动增加的沉降。因此,从基底沉降中剔除负载沉降即为构造沉降。 据现有研究成果,引起沉积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有均衡(Airy,1855)、挠曲[5]和热沉降[6],[7],[8]三种。其中均衡模式基于阿基米德(Archimedes)原理,认为岩石田没有任何弹性,各个沉积柱间相互独立运动,故又称为点补偿模式或局部均衡模式。挠曲模式也基于阿基米德原理,但把基底对负载的响应看成材科力学中受力弯曲的弹性板,认为其均衡补偿不仅发生在负荷点,而且分布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之内,又称为区域均衡模式。热沉降模式认为热效应导致岩石圈发生沉降,因为岩石圈增温快(如岩浆侵入),冷却则慢得多,而冷却岩石的密度和浮力比炽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

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4 叠前噪音压制 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

地震映像法及其应用

第32卷第6期物探与化探Vo.l32,N o.6 2008年12月GEOPHY SI CA L&GEOCHE M ICAL EX PLORAT I ON D ec.,2008 地震映像法及其应用 王治华1,仇恒永2,杨振涛1,夏学礼2 (1.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2.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队,安徽 蚌埠233000) 摘要:简述了地震映像法的特点,并列举了在各种浅部不均体探测中的应用实例,指出了提高其应用效果,拓宽其应用领域应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地震映象;浅部不均匀体;散射波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918(2008)06-0696-05 地震映像法是近10年来用于探测浅部介质中纵、横向不均匀体(构造、洞穴、障碍物、非金属管道、岩溶、土坝中白蚁巢及空洞、地裂缝与疏松带、滑坡体等)的有效方法。它不同于常规地震勘探中的折射波法及反射波法有明确的勘查目的层(速度界面、波阻抗界面)。实质上,它采集的是近震源处的弹性波场,在采集的炮记录上能识别的地震波形有直达波、瑞雷面波、绕(散)射波、转换波,在特殊情况下也能采集到反射波;但它和共偏移距反射波法虽在采集方法上是相同的,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共偏移距反射波法在进行正式数据采集前要进行干扰波调查,确定浅层反射波的最佳接收窗口,然后确定偏移距,以共偏移的采集方式采集某一目的层的反射波。共偏移反射波法有明确的勘查目的层及它必须严格遵循浅层反射波的最佳接收窗口技术,是它和地震映像法的根本区别。由于在地震映像图上直达波、面波、绕(散)射波、转换波的干涉现象十分常见,这给波的识别带来困难,目前对复杂波场中各种波的识别尚主要应用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相位、频率),并应用这些特征解释勘探剖面下纵、横向的不均匀体。概括起来该方法有以下特点:数据采集方法简单,共偏移距单道(或2~3道)采集,施工人员需要2~3人即可,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采用小偏移距、小道距采集,地形的影响很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在近震源的面波区采集,锤击震源即可采集到能量较强的弹性波;和常规地震勘探中的反射波法和折射波不同,地震映像法对地下三度体也可探测,可解决常规地震勘查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主要应用弹性波的动力学特征对波场进行解释,没有繁杂的资料处理流程,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简便、快速的工程物探勘查手段。 1应用实例 1.1构造勘查 在地形复杂、松散沉积层覆盖较薄(小于30m)的山区进行地质构造勘查的常用方法是折射波法勘探,但地震映像法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图1是在浙江隧道勘查中的地震映像,图中在桩号100处其波动场特征和两侧明显不同,表现为面波相位发育,后经钻孔验证,该处为一断层破碎带。应当指出,在地震映像图上可以解释断层破碎带的平面位置,至于其埋深、性质等无法提供确切的解释。仅是一种定性、快速的普查方法。它和折射波法相结合在山 区进行构造和破碎带勘查应是行之有效的。 图1断层破碎带处的地震映像 1.2洞穴调查 安徽黄山的花山、烟山一带有数十处洞窟,已开发的花山迷窟成为千古之谜、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旅游价值,为了调查其他尚未开发洞窟的规模,开发旅游资源,笔者曾采用地震映像法进行过调查。图2a 收稿日期:2007-01-30

地震数据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时间: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30日

目录 一、设计内容……………………………………………………………… (1)褶积滤波……………………………………………… (2)快变滤波……………………………………………… (3)褶积滤波与快变滤波的比较………………………… (4)设计高通滤波因子…………………………………… (5)频谱分析……………………………………………… (6)分析补零对振幅谱的影响…………………………… (7)线性褶积与循环褶积………………………………… (8)最小平方反滤波……………………………………… (9)零相位转换…………………………………………… (10)最小相位转换………………………………………… (11)静校正………………………………………………… 二、附录………………………………………………………………………… (1)附录1:相关程序…………………………………… (2)附录2:相关图件……………………………………

【附录1:有关程序】 1.褶积滤波 CCCCCCCCCCCCCCCCC 褶积滤波CCCCCCCCCCCCCCCCC PROGRAM MAIN DIMENSION X(100),H1(-50:50),H2(-50:50),Y_LOW(200),Y_BAND(200) PARAMETER (PI=3.141592654) CCCCCCCC H1是低通滤波因子,H2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 REAL X,H1,H2,Y_LOW,Y_BAND REAL dt,F,F1,F2 INTEGER I dt=0.002 F=70.0 F1=10.0 F2=80.0 OPEN(1,FILE='INPUT1.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X(I),I=1,100) CCCCCCCCCCCCCCCCCC低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 DO 10 I=-50,50 IF (I.EQ.0)THEN H1(I)=2*F*PI/PI ELSE H1(I)=SIN(2*PI*F*I*dt)/(PI*I*dt) END IF 10 CONTINUE CCCCCCCCCCCCCCCC输出低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 OPEN(2,FILE='H1_LOW.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2,*)(H1(I),I=-50,50) CLOSE(2) CALL CON(X,H1,Y_LOW,100,101,200) CCCCCCCCCCCCCCCC输出滤波后的数据CCCCCCCCCCCCCCCC OPEN(3,FILE='Y_LOW.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Y_LOW(I),I=51,150) CLOSE(3) CCCCCCCCCCCCCCCCCC带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CCC DO 20 I=-50,50 IF(I.EQ.0)THEN H2(I)=140 ELSE H2(I)=SIN(2*PI*F2*I*dt)/(PI*I*dt)-SIN(2*PI*F1*I*dt)/(PI*I*dt) END IF 20 CONTINUE CCCCCCCCCCCCCCC输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C OPEN(4,FILE='H2_BAND.DAT',FORM='FORMA TTED',STATUS='UNKNOWN')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以L2二维勘探线为例 第一步:建立新的项目、工区、测线。 (1) 在终端相应用户下输入focus打开软件。如图: (2) 单击新建项目,弹出New Project对话框。 在PG_SURVEY_ROOT…(大工区根路径选择)中输入相应存储路径。在Project Name(项目名称)中输入此次项目的名称。 在Title(标题)中输入该项目下此次任务的名称。 在Location(路径)中输入此次任务的路径。

单击OK。弹出Select Register Host(选择存储主机)对话框,选择服务器t7400。 (4): 单击OK。弹出对话框GeoDepth Survey(地下堪区)。系统默认相应参数。

弹出Qustion对话框。提示新的路径不存在,是否要创建。选择YES。 (6): 同步骤(3)。选择t7400主机。单击OK。

在弹出Input Datapath(输入数据路径)对话框中,路径系统已给。单击Add将之加载到Seismic Data Path List(地震数据路径列表)中。 (8): 单击OK。弹出DISK or SDB(磁盘还是缓存)对话框。 在这里我们选择SDB。

创建新的测线。单击YES。 (10): 在弹出New Line对话框中,选填Line Name为l2,GeoDepth Name为l2。

第二步:加载道头数据 单击OK。回到主界面,选择Applications下的Production开始。 在弹出的新工作区可以看到,左边为具体的处理步骤,右边为相应步骤下的具体参数设置。(1)首先导入库函数,使用命令GIN。 在右边填入参数(具体可使用VeiwData查看SEGY文件): LENGTH(数据长度)2499; DT(采样率)1; MAXNTR(最大道头数)300; ENSEMBL(数据记录顺序样式)ffid;另外两项为系统默认值。 在右下方Options一栏中还需选填部分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