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略发展的五个设想

合集下载

卫生员_《军事理论导论》试题

卫生员_《军事理论导论》试题

《军事理论导论》试题一、单选题1、军事的内容主要包括准备战争、实施战争、遏制战争,国防建设和()。

()A、军队建设B、体制建设C、装备建设D、队伍建设2、军队是()的主要成分,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A、阶级B、国家政权C、政治集团D、阶级统治3、积极防御又称()。

()A、攻势防御B、消极防御C、专守防御D、单纯防御4、革命战争年代我军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运动战、阵地战和()。

()A、麻雀战B、游击战C、地道战D、地雷战5、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是()。

()A、武经总要B、武经七书C、孙子兵法D、六韬6、军事思想的核心是()。

()A、国防思想B、战争观C、军队建设思想D、作战指导思想7、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1842年被迫签订的()。

()A、望厦条约B、瑷珲条约C、中英南京条约D、黄埔条约8、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大大扩展了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范围,使战争发展为()。

()A、空地一体B、海空一体C、海陆空一体D、海、陆、空、天、电磁五维一体9、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

()A、政治B、国家C、阶级D、经济10、按战争性质,战争可划分为正义战争和()。

()A、非正义战争B、冷兵器战争C、机械化战争D、局部战争11、按使用的兵器,战争可划分为()。

()A、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B、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C、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D、奴隶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12、按战争规模,战争可划分为()。

()A、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B、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C、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D、奴隶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13、按时间顺序,战争可划分为()。

()A、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B、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C、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战争D、奴隶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14、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其行为主体是()。

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思想5篇主要文章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1)根据地战略。

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

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

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

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

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中国建国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持续到1978年。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国家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建国时期,国防和军事战略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实现发展目标为主要考量。

一、抗战胜利后的初期阶段中国建国初期,国防和军事战略主要集中于解放军的整编和组织,以应对国内外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抗战和建设。

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解放军取得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

二、朝鲜战争与核武器的研发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是建国初期重要的军事行动。

朝鲜战争使中国意识到国家安全的威胁与挑战,并开始重视核武器的研发。

195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国防战略。

三、冷战与三线建设在冷战时期,国际局势紧张,中国积极推进自己的国防和军事战略。

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和压力,中国提出了“三线建设”战略。

该战略强调在国内建设防空工程、地下工程和人民民兵组织,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四、中苏关系恶化与合作友好中苏关系在建国时期起起伏伏,表现为合作友好与敌对对抗之间的交替。

中国与苏联的矛盾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这迫使中国重新评估国防和军事战略。

中国加强了自己的国防建设,独立开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研发,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

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军队建设中国建国后的最后阶段,面临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中国积极进行国防和军事改革,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

军队的结构和装备不断升级,专业化水平提高。

同时,中国开始采取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注重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战略环境。

总结: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初期的整编和组织,到朝鲜战争和核武器研发,再到冷战时期的三线建设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最终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军队建设。

这些战略的调整和发展,使中国保持了国家安全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权威资料]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权威资料]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后,国共两党才就合作抗日达成协议,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这支刚刚经过长征的疲惫之师,武器装备极其落后,面对的是骄横凶悍且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而且还要时时提防蒋介石的居心叵测的算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北洛川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的最后五分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两支队伍相加,总兵力也只有1万余人。

这里地贫人稀、物资匮乏,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

此时,蒋介石虽然没有以嫡系中央军围困红军,可是红军仍然处在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军事威胁之中。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把统战工作的重点放在张学良、杨虎城等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将领的身上,力促“西北大联合”的建立,以寻求红军的生存空间。

1936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为红军起草的布告中呼吁:“凡属爱国军人,不论积极地与本军联合抗日,或消极地不反对本军及爱国人民抗日者,本军均愿与之进行协商、协定或谅解。

”不久,又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向蒋介石进言:“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

”张、杨原本也不想打内战,消耗自己的力量,在中共的劝导下,也有意促成“西北大联合”。

红军因此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

在此期间,毛泽东分别给国民党上层人物,给各地方实力派去函,进一步阐述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以求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他们是高桂慈、杨虎城、宋哲元、宋子文、傅作义、王以哲、宋庆龄、张学良、蔡元培和冯玉祥等。

仅1936年,毛泽东给他们的信函即达70多封。

在给杨虎城的信中说:“目前日本进攻绥远,陕甘受其威胁。

覆巢之下,将无完卵。

”在给宋哲元的信中说:“鲁韩绥傅晋阎三处,弟等甚愿与之发生关系,共组北方联合战线。

”在给傅作义的信中说:“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战争战略各国的战略思考

战争战略各国的战略思考

战争战略各国的战略思考战争战略是军事行动的总体规划,是一种复杂而关键的决策过程,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不同国家对于战争战略的思考和实践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各国的战略目标、国际环境、国家实力等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将以不同国家为例,探讨各国在战争战略上的思考和做法。

一、美国战略思考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之一,其战略思考主要基于全球霸权的维护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美国的战略思考充分体现了其军事实力优势、经济实力及全球利益考量。

美国重视海空力量的建设,注重利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注重发展先进的情报技术和网络战略,以确保在信息时代的军事优势。

在反恐战争领域,美国也充分发挥了其特种作战队伍的优势,采取秘密行动和精确打击等手段来对付恐怖组织。

二、中国战略思考中国作为拥有庞大军队和经济实力的大国,其战略思考主要围绕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展开。

中国一直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致力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和平。

中国注重发展陆军力量,特别是海军和导弹部队,以应对地区冲突和突发事件,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自身的网络战略能力,关注信息领域的安全和发展。

中共军队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俄罗斯战略思考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丰富经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其战略思考主要围绕领土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展开。

俄罗斯注重发展核武器和战略导弹,以维护国家的核威慑力量。

此外,俄罗斯还加强了军事技术领域的研发,发展了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以应对地区冲突和国际挑战。

俄罗斯也以自身的亚洲地缘优势,参与了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

四、以色列战略思考以色列是一个处于持续冲突的地缘环境中的国家,其战略思考主要以国家安全和防御为核心。

以色列积极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实力,特别是空军和特种部队,以应对周边威胁和恐怖主义活动。

以色列还注重情报收集和研发先进的军事技术,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中国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史  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2024年战备方案示范文

2024年战备方案示范文

2024年战备方案示范文一、背景介绍战备是指为了应对潜在冲突或紧急情况而采取的一系列准备措施。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

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维护我国利益的综合性需求,制定2024年战备方案至关重要。

二、总体目标2024年战备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国家安全防护能力:强化军事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和公众安全意识提升等,提高国家安全防护能力。

2. 建设现代化军队:加大军事科研力度,提高作战能力和军队整体素质,适应当今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3. 扎实稳定发展: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重点任务1. 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加大军备投入,提升武器装备质量和数量,加强军事科技创新,加强军队人才培养和后备力量建设。

2. 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健全国家安全机制,规范国家安全工作程序,加强安全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

3. 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和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和维稳工作。

4. 加强军事科研力度:加大军事科研投入,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和研发,提升我军军事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5. 促进国内外稳定发展: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国家内外安全环境的稳定。

四、实施措施1. 提高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加大军队装备更新和军事训练力度,提高作战能力、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军队的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才培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调动和应对。

2. 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经验交流和合作。

3. 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和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开展全民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军事战略发展的五个设想10月12日,济南军区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接受解放军总部的命令,齐装满员从驻地出发,采取铁路输送和摩托化行军两种方式远程机动,开往总部指定的一个协同战术训练基地,“确山-2006”军事演习拉开了帷幕。

此次军演共分五个阶段:1·战备等级转换,完成出动准备;2·远程快速机动,迅速完成集结;3·制定作战预案,完成作战准备;4·调整作战方案,完成攻击部署;5·综合火力突击,攻歼防御之敌。

最特别的是,这次军演重点是由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四总部机关直接对步兵师进行整建制实兵实弹检验性演习考核,目的是考核摩托化步兵师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应急作战行动和综合保障能力。

结果出人意料,代表中国军队的红军落败沙场。

10月18日,确山军演的总导演崔亚峰少将在演习讲评会上做了30分钟的总结,其中用了28分钟的时间直陈演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八大问题。

崔将军列举的事例包括:师级主官先后三次推迟发起进攻,致使一梯队攻击部队在敌前沿停留时间长达五十分钟;师申请上级火力支持,却没有提供打击的具体时间和区域;某新型导弹打击五个目标只命中两个。

此外,个别分队在演习中没有架设电台,而是用对讲机和军用手机进行通信,等等。

由此,分析得出解放军存在指挥决策准确性不够,实战化演练程度不高,通信联络不畅,官兵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不足,消极防守等现象。

确山军演及其戏剧性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次军演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中国军队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

同时,由总部直接对步兵师进行整建制演习考核,也被观察家解读为中国军队变革的一个重要信号。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其军事现代化不仅关系到东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并且将改变全球军事格局的。

江泽民主政时代,中国总结当前的军事战略统称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我们可以对中国的国防做出若干设想。

一·国防战略:由国土防御延伸到海洋权益保障中国的国防战略,自中共建政之后,根据国际国内局势,历经数次调整,从早期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到1990年代的“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再到目前的“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这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军队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上的不同,可以说基本把握住了形势的变化。

目前,中国军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9·11事件的发生和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世界各主要国家加紧进行新的军事战略调整;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主流;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加深,周边安全环境有所改善,面临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台独行动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权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已进入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和加速发展的战略风险期。

依据这一判断,可以想见,在未来的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中国国防的战略仍然是:立足国土防御,应对局部战争,保卫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根据这种战略的调整,海军将是未来中国重点发展的一个兵种。

二·军队结构与设置的巨大调整虽然近年来中国军队正在从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但目前的设置,依然基本沿袭陆海空三军各自为政的传统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联合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相对较弱。

这样的军队设置,其实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

中国目前实行的大军区制度,军区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本区内陆军、海军、空军三军部队的联合作战行动和演习,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的组织建设、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下辖有若干陆军集团军和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并指挥军区空军和海军舰队在本区的联合作战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军区仍然是建立在陆军为主的基础之上,同时,军区虽然可以组织和指挥区内陆海空三军的联合作战行动,但海军、空军又同时接受海、空司令部的指挥,解放军四总部又同时对军区进行归口管理,战略部队由总部直接指挥。

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积极稳妥调整体制编制,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裁撤大军区,建立一个由解放军总部到集团军的军队架构,将是解放军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调整,不过,这种调整不仅仅具有军事上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调整将改变军队地位,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这一点,可以在不久的未来显现端倪。

中国军队的现行指挥架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的流程:总部—军区—集团军—师旅团等下级建制。

这样的指挥架构,在和平时期是可行的,但是在战争状态之下,其机动应变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此次确山军演,由总部直接调动、指挥整建制师,其意义非同寻常,是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中“指挥灵便”的一次重要尝试。

指挥系统的庞杂和重复,与中国军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是一个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把指挥灵便作为未来军队指挥系统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正确的选择。

确山军演指挥方式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三·中国军队的信息化进程将大大加快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军队还属于半机械化的传统型军队,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提并论,尚不完全具备打赢一场现代战争的充要条件。

因此,中国军队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并以此作为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准备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是抓住了军队变革的核心问题。

建设一支信息化军队,可以提升军队的质素,也可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一方面是国防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军费也有所增加。

2006年国防预算为2838亿元人民币,约合351亿美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4.7%。

军费支出预算占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7.43%,所占的比重几年来大体持平。

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军费相比,仍然是一个较低的水平。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防的实际需要,中国未来的军费开支会有一个可以预见的持续增长,而这一增长,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说法,“完全是为了改善军队的条件和提高自卫的能力”。

可以想见,中国有限的军费会着重投放于军队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是建立新型军队的条件毛泽东时代强调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

但是,核武器出现之后,武器的重要性已经远远大于士兵的作用。

即便是现代的常规战争,武器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伊拉克战争的实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因此,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一个国家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条件。

中国目前有较为完备的武器生产系统,但是,军队的武器装备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面临国防装备不足的困难。

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康·马基延科就此问题进行过深入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1、当战后第三、甚至第四代武器系统在中国军队中占主导地位时,美军已开始获得第五代装备了,因此,美国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绝对的军事优势;2、俄罗斯的军售只是将中国与美国的军事技术差距缩小到一代半;3、中国军工科研在关键领域并没有取得任何举世瞩目的重大进步,因此中国的军事技术水平在整体上依然落后。

因此,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除依靠自主创新、独立生产之外,仍需从可能的渠道获得足够的军购来装备军队,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

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科研先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健全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这恰恰说明中国军队未来在武器装备上将有选择的发展。

同时,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发展武器装备所需要的军费开支。

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傅秉耀中将认为,现在的军费开支主要是用在生活上,军队吃、穿、生活、保障等,占了军费相当大的比重。

当中国军队在未来实现了其“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目标,可以预见,其常规军的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大为削减,节省下来的军费开支将转向武器装备。

五·中国军队可能面临的对手冷战结束后,国家外部安全和国防问题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虽然世界不会变得像田园诗一般美好,仍将处于长期且激烈的国家间竞争状态,但是,国家间竞争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占领或吞并他国领土、因为意识形态分歧侵犯他国主权或武力颠覆他国政治制度的行为,越来越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竞争已经转移到争夺对全球财经、信息和管理资源的控制权,以及建立更有吸引力和更文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模式上。

相应地,在实现外交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武装力量的作用也在下降。

但是,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结论是: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主流;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加深,周边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台独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主权权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已进入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和加速发展的战略风险期。

根据上述中国国防战略和地缘政治的因素,并依据这个结论分析,未来中国军队可能面临的对手大致有这样几个:1、台独之后的台湾;2、威胁海洋权益的日本;3、存在领土争议的印度;4、南海主权纠纷的东南亚国家。

与这些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其形态基本上属于局部战争,但是在台海、中日之间,??心翼翼地避免成为战争的对手。

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现时的世界,大国之间直接的战争可能性很小,一旦爆发冲突,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而这种状况是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