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复习重点(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

问答题

1.疾病的预防观点有哪些? P13、21、22、23的【辨治要领】,自己组织语言

2.新旧同病的治疗原则 P21-22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P21-22

[注释]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3.湿病(寒湿在表、风湿在表)证治异同 P31-32

(1)寒湿在表: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P31 [主症]无汗,身烦疼[治法]解表散寒化湿

(2)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P32 [主症]一身尽疼,发热而日晡所

百脉泛指全身血脉。心主血脉,肺主节而朝百脉,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得所养。如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故“宗”指“心肺”。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

5.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机理 P56、P63

(1)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渦斜为特点。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不同症状:

①在络──营卫不能畅行于肌表────肌肤不仁──感觉障碍──较轻、浅

②在经──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重不胜──肢体运动障碍──较重、较深

③入腑──浊气蒙闭清窍──(昏)不识人──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碍──深、重

④入脏──心窍闭阻(心开窍于舌,诸脏经脉皆与舌相连)──舌即难言,口吐涎──语言功能丧失,神志症状伴肢体障碍──深重、急

另外,邪入脏,神昏之证亦是必备,故入经络浅,入脏腑深。

(2)病机:内虚邪中,经脉痹阻(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责之于内外两端:内因为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为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脏腑功能失常)。

6.治虚劳为何重在脾肾?如何认识虚劳侧重甘温扶阳? P71-73

(1)为何重在脾肾: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则营养之源不继,气血并亏;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则阴阳升降失序。健脾胃、补中气治疗虚劳病是张仲景“治病求本”、重视脾胃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②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内育元阴元阳,肾阴肾阳失调会导致全身阴阳失调。重视补肾是张仲景治疗虚劳病的又一特点。因此,治疗虚劳

重在脾肾。

(2)如何认识:阴阳两虚是虚劳的总病机,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唯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键运功能,则气血自生,升降自调,偏寒偏热的症状才能消失。所以治疗虚劳当侧重甘温扶阳,并在治疗虚劳的方剂中有多首甘温调补之方。 7.肺痈的病理分期及各期临床表现 P81

(1)表证期: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寸口脉浮数,自汗出,发热恶寒,咳嗽(“风中于卫”、“风伤皮毛”)

(2)酿脓期: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咳嗽,喘满,多唾浊沫,或咳痰腥臭,口燥咽干而不渴,时时振寒

(3)溃脓期: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咳吐大量米粥样脓血痰,腥臭异常

9.胸痹的病因病机、治法

P94

(1)病因病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即阳虚阴盛(阳微阴弦),本虚标实。P94 (2)主证:喘息咳嗽,胸背痛,短气。P94 (3)治法:通阳宣痹。P94

10.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 P102

11.实证腹满证治异同 P104-107

(1)里实兼表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厚朴、大黄、枳实)P104

(2)里实兼少阳证(胆胃同病):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P121

(3)里实胀重于积: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厚朴、大黄、枳实)P105

(4)里实胀积俱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芒硝、大黄、枳实、厚

12.何为“肝着”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P119-120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1)病机: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凝滞,着而不行所致。

(2)主症: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

(3)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散结。

(4)方药:旋覆花汤(旋覆花、葱、新绛)

13.“肾着”的成因、主症、治法、方药 P121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做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不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1)成因: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劳动汗出,湿衣贴身),以致寒湿侵袭,阳气痹阻。

(2)主症:腰及腰以下部位冷、痛、沉重、口不渴。

(3)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4)方药: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14.痰饮病的分类、特征、症状(、代表方剂) P128、P132-145

四饮的特征:

痰饮是水饮聚于胃肠,与脾关系致密;悬饮是水饮流注于胁下,累及肝肺;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责之肺脾之脏;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心肺。P128-129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P128

①痰饮: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腹满,呕吐,眩晕──苓桂术甘汤。

②悬饮:饮停两胁,咳唾引痛──十枣汤。

③溢饮:饮停四肢肌表,身体疼痛,无汗──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

④支饮:饮停胸肺,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葶苈大枣泻肺汤。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鉴别:P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