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生理性病害定稿
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

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引言:塑料大棚栽培番茄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其受环境影响较小、产量较高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
随着大棚栽培番茄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理性病害问题也愈发突出。
生理性病害既给番茄的生长发育带来了困扰,也给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诊断和防治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的生理性病害,成为当前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生理性病害的诊断1. 观察番茄植株叶片颜色变化生理性病害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叶片颜色的变化。
一般来说,番茄植株受到生理性病害影响后,叶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绿,甚至出现黄叶和叶尖枯黄的现象。
有些生理性病害还会导致叶片出现斑点、条纹等不规则的变化。
2. 观察番茄果实形态和颜色番茄果实的形态和颜色是诊断生理性病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番茄受到生理性病害影响时,果实可能会出现变形、裂纹、变色等现象,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3. 观察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情况生理性病害还会影响番茄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
当番茄受到生理性病害的侵害时,植株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减慢,株高、茎粗、叶面积等指标与正常情况相比可能会有所下降。
生理性病害还可能导致植株出现萎蔫、死亡等现象。
4. 化验土壤和植株组织对于诊断生理性病害,化验土壤和植株组织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通过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和养分含量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番茄生长环境的营养状况。
化验植株组织的方式,可以检测番茄的生长情况和代谢状态,更好地判断番茄是否受到生理性病害的影响。
二、防治措施1. 调节土壤养分结构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与土壤养分结构不平衡有一定的关系,调节土壤养分结构非常重要。
通常来说,可采用施肥、换土等方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改善番茄生长环境。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生理性病害的重要手段。
番茄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要根据番茄的生长特点,科学制定施肥方案,避免养分过剩或不足,造成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番茄生理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

研究与探讨Y1992019年7月·下番茄生理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刘同举(山东省单县高韦庄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山东 单县 274300)摘 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番茄的生理性病害,在此基础上,就防治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番茄;生理性病害;防治生理性病害常见于番茄,因此,做好番茄生理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极为重要。
本文主要就番茄的生理性病害的诊断及其有效预防治疗做如下探讨。
1 主要生理性病害症状与造成的原因分析蔬菜生理性病害有很多种,症状各异,其原因有所不同。
自然条件如低温、高温、强光照、寡日照、多阴雨、干旱等,人为条件如施肥不当、浇水过量、用药不对路、栽培措施不合理、农事活动影响等,也有蔬菜自身遗传因素造成的。
裂果果实接近成熟时,在果蒂附近发生放射状裂痕,果肩部出现同心圆状的龟裂。
这是由于果实的肩部受到阳光直射而造成 老化,加之室内温度较高,致使果皮和果肉迅速膨大所致。
另外,土壤中缺少钙和硼也会引起老化,造成裂果。
1.2 日灼果果实受炎热的阳光直射,引起果皮灼伤,使其暴晒的一边变成淡褐色并且革质。
1.3 脐腐果在花朵脱落处变成油浸状,脐部逐步变成褐色凹陷,果实早熟变红。
水分供应失常是诱发此病的主要的原因。
缺钙或钙吸收不良时,一方面会造成植株体内草酸增多,另一方面脐部细胞生理紊乱,也会造成蒂腐发生。
着色不良果光照不足只能使果实着色缓慢,而不是着色不好。
如果氮肥过多,叶绿素就会增多,分解形成番茄红素的过程就会推迟,使果实着色不好。
但在氮、钾肥少时,叶绿素分解形成番茄红素的过程也会受到影响时果实着色不良。
温度也是影响着色不良的原因,高位还会导致形成黄色果实。
1.5 尖头果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4——D 或番茄灵时浓度过高或进行浸花、喷花等处理方法不当时容易形成尖头果,心室较多的番茄品种发病较重。
同时也诱发叶片畸形。
1.6 畸形果一般心室较多的番茄品种易发生畸形果,其中椭圆形、偏心形和菊形果的产生与缺钙和缺硼有关。
番茄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

主要途径。
5综合防治技术5.1合理轮作一般发病地实行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与禾本科作物特别是水稻、小麦轮作效果更好。
青花菜也可以与棉花等作物进行轮作,应避免与其它同科作物轮作或连作。
5.2调节土壤酸度青枯病菌适宜于微酸性土壤环境中生长,可以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石灰,适当调整土壤酸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
根据土壤的酸度,一般每亩施25~50千克。
5.3选择抗性强的品种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控青花菜青枯病较经济有效的方法。
生产中经历年试验,法国的里绿类品种抗性强,如里绿、绿领等品种。
5.4调节播种期青花菜青枯病属高温型病害,通常气温在30-37℃时最有利病害发生;土壤温度也影响青枯菌在土壤中存活,土壤温度低于20℃,病害很少发生,温度升高时,病害发生加重。
因此通过调节作物的播种期,避过高温季节,避开青枯病发病高峰,可以大大减轻青枯病发生。
5.5采用无病床土或营养钵育苗由于青枯菌多从植物的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物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植株萎蔫,因此采用无病床土和营养钵育苗,做到少伤根,对减轻病害发生具有一定作用。
可选用稻田土或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作苗床。
播种前每667m2苗床用90%的恶霉灵处理土壤,移栽时尽量少伤根、减少造成伤口。
5.6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摘叶盖花球时,应及时喷洒药剂,保护叶片基部伤口处,防止病菌侵入。
同时,生产中应做到“勤中耕,细管理”及早发现病株、病叶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病穴处再撒施生石灰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等。
5.7药剂防治青花菜青枯病的化学防治重在发病前预防为主。
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用50%绿乳铜水剂800倍、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药液喷淋植株茎基部,同时可采用14%络氨铜水剂300~4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每株0.3~0.5升,隔7~10天1次,连续灌2~3次,具有较好防效。
欢迎刊发广告,欢迎种业界商家朋友赞助、协办。
番茄生理病害一眼诊断!(附高清图谱)

番茄生理病害一眼诊断!(附高清图谱)一、缺氮【症状】:(1)叶小,上部叶更小。
(2)黄化从下部叶开始,依次向上部叶扩展。
(3)黄化从叶脉开始,而后扩展到全叶。
(4)着果少,过早膨大。
【诊断要点】:(1)尽管叶小,茎细,但还应看叶是否黄化,如果叶呈红紫色,多是缺磷所致。
(2)上部的茎细叶小,下部叶色深,多半是阴天的关系。
(3)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出现明显缺乏氮素的情况不多,因而尽早发现缺氮症是很重要的,就是说要注意下位叶的颜色变化情况。
(4)大量施用稻草会造成氮素的过分缺乏。
(5)下部叶的黄化仅限于叶脉间,叶脉、叶缘仍为绿色,这种情况多属缺镁的症状。
(6)土壤EC值高时,就表明不缺氮。
(7)碎白点状的黄化是由于受螨类为害;如果整株在中午出现萎蔫,黄化现象可能为土壤传染性病害所致。
(8)病毒病为害时,叶也会发黄,注意区别。
缺氮的特征:黄化从叶脉间扩展到全叶,从下部叶向上部叶扩展,整个植株较矮小。
【易发生的条件】:(1)前茬施有机肥和氮肥少,土壤中氮素含量低的情况下易发生。
(2)施用稻草太多时容易发生。
(3)降雨多,氮素淋溶多时易发生。
(4)沙土或沙壤土的阳离子代换量小,这种土壤容易发生。
【对策】:(1)施用氮肥,温度低时施用硝态氮化肥效果更好。
(2)施入腐熟的堆肥及有机肥。
二、缺磷【症状】:初叶背呈紫红色,叶片出现褐点,下部叶片上卷,老叶变黄,茎部细弱,叶尖变褐枯死,结果受到明显抑制。
【诊断要点】:(1)因为低温时容易缺磷,可根据症状发生时是低温还是高温来确定是否因为缺磷所致。
(2)生育初期发生缺磷的可能性大,中后期可能是另外原因。
所以根据生育阶段可诊断缺磷症。
(3)有时药害也会引发类似症状。
要查明在出现症状前是否撒过药,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判断。
(4)移栽时如果有伤根、断根的情况也容易出现缺磷症状。
⑤病毒病为害,叶脉变红褐色,应注意区分。
【缺磷的特征】:(1)生育初期、低温时易缺磷,使生长速度变慢,植株出现轻度硬化。
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

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摘要】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是影响番茄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从生理性病害的种类和特点、诊断方法、防治措施、调整栽培管理措施、以及生物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在研究中发现,合理的栽培管理和防治措施能有效减轻番茄生理性病害带来的损失。
结论部分提出了针对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的控制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的成果,并展望了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提高番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塑料大棚、番茄、生理性病害、诊断、防治、栽培管理、生物防治、控制建议、研究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是指在番茄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由于内部生理原因而引起的病害。
这些病害通常与环境条件、营养供应、植株生长调节以及病害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在塑料大棚的栽培环境中,番茄植株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生理性病害。
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在番茄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病害不仅会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投入。
对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可以通过调整栽培管理措施、优化营养供应、采用生物防治方法等手段来有效防治。
加强对塑料大棚栽培番茄生理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研究,对提高番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害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在农业生产中,塑料大棚栽培番茄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栽培方式。
塑料大棚具有控制环境和延长生长季节的优势,提高了番茄生长的稳定性和产量。
随着大棚番茄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生理性病害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生理性病害是由于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植物生理代谢障碍导致的病害,其发生通常与环境因素、农艺措施等有关。
番茄常见生理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番茄常见生理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又称蒂腐果、顶腐果,俗称“黑膏药”、“烂脐”。
在番茄上发生较普遍,病果失去商品价值,发病重时损失很大。
通常在花后15d左右,果实核桃大小时发生,随着果实的膨大病情加重。
发病初期,在果实脐部消失暗绿色、水浸状斑点,后病斑扩大,褐色,变硬凹陷。
病部后期常因腐生菌着生而消失黑色霉状物或粉红色霉状物。
幼果一旦发生脐腐病,往往会提前变红。
番茄脐腐果发生的缘由目前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是果实缺钙所致。
为防止脐腐病的发生,可采纳如下措施:土壤中施入消石灰或过磷酸钙作基肥;追肥时要避开一次性施用氮肥过多而影响钙的汲取;定植后勤中耕,促进根系对钙的汲取;准时疏花疏果,减轻果实间对钙的争夺;坐果后30d内,是果实汲取钙的关键时期,此期间要保证钙的供应,可叶面喷施1%的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能有效减轻脐腐病的发生。
筋腐病又称条腐果、带腐果,俗称“黑筋”、“乌心果”等。
筋腐果明显有两种类型:一是褐变型筋腐果,在果实膨大期,果面上消失局部褐变,果面凸凹不平,果肉僵硬,甚至消失坏死斑块。
切开果实,可看到果皮内维管束褐色条状坏死,不能食用。
二是白变型筋腐果,在绿熟期至转色期发生,外观看果实着色不均,病部有蜡样光泽。
切开果实,果肉呈“糠心”状,病果果肉硬化,品质差。
番茄筋腐果病因至今尚有很多不明之处,但普遍认为番茄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不足和碳/氮比值下降,引起代谢失调,致使维管束木质化,是导致褐变型筋腐果的直接缘由。
而白变型筋腐果主要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所致。
生产中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实行配方施肥等方法来防止筋腐病的发生。
空洞果典型的空洞果往往比正常果大而轻,从外表看带棱角,酷似“八角帽”。
切开果实后,可以看到果肉与胎座之间缺少充分的胶状物和种子,而存在着明显的空腔。
空洞果的形成是由于花期授粉受精不良或果实发育期养分不足造成的。
生产中选择心室数多的品种,不易产生空洞果;同时生长期间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养分生长和生殖生长平衡进展,正确使用生长调整剂进行保花保果处理等措施均可防止空洞果的发生。
番茄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番茄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摘要介绍了番茄畸形果、空洞果、筋腐病、脐腐病、裂果、卷叶等6种主要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以期减少番茄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确保品质。
关键词番茄生理病害;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436.412.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9-0136-01近几年来在番茄生产过程中,由于栽培管理不当,极易在番茄结果期造成畸形果、空洞果、裂果、筋腐病、脐腐病、卷叶等多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从而影响番茄的结果质量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现将番茄常见的几种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番茄畸形果(1)症状。
在低温下分化的花芽,往往产生多心皮的子房,由这种多心皮子房形成的果实便成为畸形果,有变形果、脐裂果、瘤状果3个类型。
(2)发生原因。
番茄在花芽分化前后,遇到几天6~8℃的低温就会出现畸形果。
因为花芽分化之前,由于呼吸所消耗的养分减少,营养物质从叶向花的输送增多,碳水化合物在花中累积使心皮数量形成增多,或植株生长过于旺盛、生殖生长缓慢,造成畸形果。
(3)防治方法。
一是在第1花序花芽分化前,避免出现连续10d以上的6~8℃低温;二是用激素时,浓度不宜过高;三是及时疏掉已出现的畸形果;四是注意肥水管理,苗的生长势不要太强,避免枝叶过于繁茂,合理施肥,使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发展。
2空洞果(1)症状。
空洞果往往比正常果大而轻。
切开果实后可见果肉与胎座之间缺少充足的胶状物和种子,而存在着明显的空腔。
(2)发生原因。
过多的施用氮肥、灌水过多、植株生长过旺,或低温、光照不足,光和作用所制造的碳水化合物积累少等,均能产生空洞果。
另外,使用浓度过高的激素处理番茄或激素处理时遇高温,也都易形成空洞果。
(3)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不易出现空洞果的品种。
一般心室多的品种空洞果少;二是做好温、光调控,开花期白天要避免出现35℃以上的高温,使果实良好发育;三是摘心不要过早,摘心过早易使茎叶与果实发育不协调而出现空洞果;四是蘸花时,药液浓度要准确,每花蘸药液不要过多,不能重复。
番茄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 蔬菜种植技术

番茄生理性病害的防治-蔬菜种植技术李琳1李桃2魏雪松2(1.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秦都分校712000)(2.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农广校)近年来在番茄生产过程中,由于栽培管理不当,无论果实和茎叶上,生理病害越来越多,这对番茄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1脐腐病(黑肚脐)果实发育初期到着色之间,在果顶以柱头底部为中心,初期发生呈水状暗绿色,以后变成褐色乃至黑褐色病斑,但不腐烂,并向内凹陷。
受害果实转色快,但没有商品价值。
1.1原因:果实膨大期间,特别是开花后对果实供给钙素不足所致。
土壤过干,地温过高,氮肥过多及酸日土壤均使根系对钙的吸收受阻,都能引起此病的发生。
1.2防治:多施有机肥,氮、磷、钾肥要合理搭配,勿过多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钙素肥料,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酸性土壤可用石灰调节(每667平方米50—100千克),除此以外,在幼苗期可用0.5%氯化钙溶液喷叶及果实,每10天一次,共2-3次。
2脐裂裂果(露籽病)果实发育最初期,在果实部位果皮无规则形裂开,胎座组织及种子外露,随着果实的膨大,脐裂部位也增大。
2.1原因:主要是花芽分化期间温度过低(8℃以下)形成畸形花的花柱开裂所造成,但品种间差异很大。
2.2防治:要选择耐低温的品种,花芽分化期间防止温度过低,要求日温20℃以上,夜温10℃以上。
3空洞果(空腔果)果皮部与果实内部的发育不平衡,也就是说果实胚座发育不良与果壁间产生空洞。
空洞果果实外形有棱角,不周正果实内果胶少,果胶物质不发达,几乎没有种子。
3.1原因:高温使不稔花粉增多,无法正常受精,导致只有果壁发育而胚座发育不良形成无籽番茄。
使用生长激素方法不当,不顾植株长势和坐果情况,用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花或开花坐果期间土壤过于干旱等,造成果实肥大而水分供应受阻,就会增加空洞果的发生。
3.2防治:施用生长素浓度要适量,方法要得当,开花期间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授粉受精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