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富锶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部富锶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锶目前广泛应用于光电管、合金制造、医药、军工等各个领域。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锶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扩大。

我国的锶矿资源相当丰富,其储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青海、云南、陕西、湖北、四川、重庆、江苏七个省(市),其中以青海柴达木盆地最为丰富,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48.4%。自上个世纪50年代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大风山、尖顶山地区发现了大型天青石矿床以来,相继发现了碱山、油泉子、南翼山、茫崖、黄风山、存迹等10多处小型矿床和矿化点。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初步开展了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研究工作,从以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认识目前仍存在两大不足:一是研究工作大多仅限于对大风山矿区的研究,对其它矿床、矿化点的研究比较薄弱,缺乏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成矿系统的整体认识;二是对锶矿的地质科研工作开展得较少,很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对锶矿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的认识尚不统一。因此,开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深入研究,将会为该地区锶矿的勘探、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区地质勘查资料、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前人研究工作的薄弱部分,主要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区富锶地层的沉积环境、锶的物质来源及锶矿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成矿规律,为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冷湖背斜、碱山、大风山、油墩子、清明山、尖顶山、小凉山、南翼山和狮子沟9条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碳、氧、锶同位素特征等方法,结合多个代用指标综合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成矿古环境、物质来源及

成因类型进行了探讨。

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组、狮子沟组和油砂山组三套地层的主量元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SiO2、CaO、

Al2O3含量较高,Na2O、MgO、

K2O含量较低的特征。通过主量元素计算得化学分化指数(CIA)平均值介于47.3656.81,相当于世界范围内的新鲜花岗岩,表明柴达

木盆地西部在七个泉组、狮子沟组和油砂山组沉积时流域内化学风化作用较弱,处于初级风化,反应了当时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

通过主、微量元素多项环境代用指标及同位素特征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西部自上新统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到更新统七个泉组随着地层时代变新,其古气候呈现逐渐干旱的趋势,湖盆水体的盐度也随之增大,在油砂山组沉积时湖盆水体

为微咸水环境,到狮子沟组和七个泉组时水体已经转化为半咸水环境。从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到七个泉组其湖盆的水文环境较稳定,湖盆整体处于封闭状态,沉积水体处于弱的氧化环境。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同位素特征均反应了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到七个泉组三个不同的时期沉积时的物质来源较为一致。稀土元素呈现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稳定,Eu元素负异常的壳源特征,其物质来

源可能主要为上地壳的长英质岩石。

柴达木盆地周围的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均分布有锶异常富集的火山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是研究区锶矿的主要物质来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成因一直以来各个学者持不同观点,主要有地下热水成矿和化学沉积型成矿两种观点。

本次研究通过对热水沉积判断代用指标、锶同位素特征、元素分布特征的综

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应属于非热水成因,为内陆湖相化学沉积型矿床。随着气候逐渐干燥,蒸发作用增强,在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下蒸发作用使湖水浓缩、咸化,湖水中的锶浓度随之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天青石沉淀,形成锶矿。

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矿石类型主要为天青石(SrSO4),也存在少量的菱锶矿和富锶文石。通过锶的富集层位来看,主要的成矿时代应该为第四系更新统七个泉组,其次为上新统狮子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西部延9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西部延9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张海;雷华伟;张涛;白玉彬 【摘要】为了明确靖边油田西部延9油藏石油的来源,采用原油物性、族组成、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等方法,分析了延9原油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比本区长7烃源岩与湖盆中心志丹地区长7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了延9油藏石油的来源.结果表明,延9原油饱和烃含量均在60%以上,正构烷烃单峰分布,主峰碳主要以C21为主;生物标志物中C30藿烷占优势,其次为C29藿烷,规则甾烷以C29为主,C27和C28含量相似,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延9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具有统一的物质来源和演化程度,为淡水条件下弱氧化—还原环境形成的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靖边油田本地长7烃源岩与延9原油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延长组沉积时期位于湖盆中心的志丹地区长7烃源岩地化特征与延9原油差异明显.延9油藏的形成主要为本地区长7烃源岩成熟后,经叠置砂体及裂缝系统输导,主要经垂向运移至延9储层,再经过短距离侧向运移至圈闭聚集成藏.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18(040)006 【总页数】7页(P836-842)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延9原油;长7烃源岩;油源对比;靖边油田;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张海;雷华伟;张涛;白玉彬 【作者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陕西榆林 718500;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1 靖边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其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长6油层组和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组。近年来,在靖边油田西部外围地区勘探时发现延9油藏比较富集,并初步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长期以来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油藏油源问题前人开展的工作较少[1],主要原因是认为延安组不发育有效烃源岩,延安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下部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2-7],其分布面积可达5×104 km2[8]。钻井及地化分析表明,靖边油田西部地区亦发育长7有效烃源岩,其厚度变化范围较大(3~14 m),且由东北部到西南部厚度逐渐增大[9]。已有的研究未能明确延9油藏原油到底是来自本地长7烃源岩还是湖盆中心长7烃源岩的贡献,而这直接影响到延9油藏的分布及运移、富集规律及勘探潜力的认识和评价。本文从分析延9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并将其与本区长7和湖盆中心(志丹地区)长7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探究延9油藏石油来源问题,以期为靖边油田延9油藏下一步勘探和有利区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1 原油族组成特征 10口井原油物性分析表明,本区延9油藏地面原油密度平均为0.853 g/cm3;动力黏度平均为16.8 mPa·s;凝固点集中分布,平均为17.0 ℃,显示延9原油为正常原油物性特征。原油族组成与其化学组成、生油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运移效应等信息密切相关[10]。延9原油饱和烃为61.4%~69.7%,平均为65.5%;芳烃为16.3%~19.9%,平均为18.4%;非烃为11.0%~14.7%,平均为12.5%;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同位素地球化学

目录 一、碳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1) 1.碳同位素组成 (1) Ⅰ、碳的同位素丰度 (1) Ⅱ、碳的同位素比值(R) (1) Ⅲ、δ值 (2) 2.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 (2) Ⅰ.交换平衡分馏 (2) Ⅱ.动力分馏 (3) Ⅲ.地质体中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 二、碳同位素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8) 1. 碳同位素地温计 (8) 2.有机矿产的分类对比及其性质的确定 (9) Ⅰ.煤 (9) Ⅱ.石油 (9) Ⅲ. 天然气 (11)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在地质科研中的应用 一、碳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1.碳同位素组成 碳在地球上是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出现的,但分布广泛,在地质历史中有着重要作用。碳的原子序数为6 ,原子量为12.011,属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ⅣA族。碳在地壳中的丰度为2000×10-6,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微量元素。在地球表面的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中,碳是最常见的元素之一,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物质的基本成分馏。碳既可以呈固态形式存在,又能以液态和气态形式出现。它既广泛分馏布于地球表面的各层圈中,也能在地壳甚至地幔中存在。总之,碳可呈多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有机物质和煤、石油中,以还原碳的形式存在,在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溶液中,以氧化碳形式出现。碳还可呈自然元素形式出现在某些岩石中(如金刚石和石墨)。一般用同位素丰度、同位素比值和δ值来表示同位素的组成。 Ⅰ、碳的同位素丰度 同位素丰度指同位素原子在元素总原子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自然界中的碳有2个稳定同位素:12C和13C。习惯采用的平均丰度值分别为98.90%和1.10%。由此可见,在自然界中碳原子主要主要是以12C的形式存在。另外碳还有一个放射性同位素14C,半衰期为5730a。放射性14C的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测定方法,主要应用于考古学和近代沉积物的年龄测定。适合用于作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析的样品包括:石墨、金刚石等自然碳矿物,方解石、文石、白云石、菱铁矿、菱锰矿等碳酸盐矿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全岩样品;各种矿物包裹体中的C O2和CH4气体以及石油、天然气及有机物质中的含碳组分馏等。 Ⅱ、碳的同位素比值(R) 同位素比值R=一种同位素丰度/另一种同位素丰度 对于非放射性成因稳定同位素比值: R=重同位素丰度/轻同位素丰度 由此可见,碳的同位素比值R=1.1%/98.9%=0.011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 征及其构造意义 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摘要】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中构造演化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露头观察与分析,根据不整合面(包括风化铝土层及铁质层)的发育特征,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产状、变质与变形程度等地质信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前中生界沉积地层中共识别出新元古界全吉群?达肯大坂群、下寒武统欧龙布鲁克组?全吉群、泥盆系牦牛山组?下古生界以及中生界?前中生界4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即4个Ⅰ级构造层序界面).这4个角度不整合面的形成均对应着区域性的构造反转事件,与周边大地构造边界的汇聚事件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构造带内地层、不整合的发育及分布特征,结合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明确4个构造层序界面以及其制约的3个构造层序的时间跨度,建立地层(包括不整合面)?时间对应关系,并与前人建立的构造?岩浆?热年代格架进行对比,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卷),期】2018(042)006 【总页数】14页(P974-987)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不整合面;新元古代‒前中生代;构造意义 【作者】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不整合面作为地层接触之间的大陆剥蚀面, 具有明确的构造意义。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地区在不同地质历史中的沉积间断, 并反映了各种尺度沉积单元的缺失, 同时作为划分构造层序及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事实依据, 是盆地原型恢复的关键标志(马云等, 2013; Zhao, 2016)。按照Mitchumhe and Vail的时间跨度划分方案, Ⅰ级层序、也称构造层序, 时间跨度为120~60 Ma, 单一构造层序的底、顶界面均为区域范围构造成因的角度不整合面, 这些不整合面均为构造演化过程中应力场转换的地质响应, 每个Ⅰ级层序均可视作“包括盆地演化各阶段的原形盆地完整的沉积充填序列”(Cross an d Lessenger, 1998; 郑荣才等, 2000)。从构造层序的定义及主要控制因素来看, 一个特定构造层序形成于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具有近乎一致的盆山格局以及沉积充填特征(Lu et al., 2002; Rogers and Santosh, 2002)。通过对关键构造不整合界面的识别进行Ⅰ级层序划分, 以构造层序为基础分析单元, 进一步讨论盆地类型、盆‒山格局及转换, 是初级含油气盆地勘探阶段盆地分析以及构造‒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Potter and Pettijohn, 1963; Allen and Allen, 2005; 陈为佳等, 2014; 田树刚等, 2016)。为此, 本文在大范围野外露头及填图尺 度的Ⅰ级构造层序不整合面识别基础上,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从不同类型造山过程中沉积响应的角度去探讨各不整合面的成因及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包建平;朱翠山;汪立群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油田所产原油在成因上大多属咸水湖相,因而具有咸水湖相成因原油某些共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低的姥植比和正构烷烃的偶碳优势等.对比后发现,柴西南区所产原油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基本都具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较低且伽马蜡烷含量丰富,而柴西北区所产原油则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大多没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偏高且伽马蜡烷含量明显偏低,这表明柴西南区与北区的原油其烃源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依据原油中的nC37优势与姥植比之间负相关、与伽马蜡烷指数之间正相关这一现象,推测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nC37优势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性质,高盐度和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是导致原油中出现nC37优势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10(031)003 【总页数】7页(P353-359) 【关键词】正构烷烃;伽马蜡烷;姥植比;沉积环境;原油;柴达木盆地西部 【作者】包建平;朱翠山;汪立群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在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上形成的由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盆地叠加起来的复合型盆地。柴达木盆地西部面积约40 000 km2,其第三纪属于咸水湖相沉积,发育有优质咸水湖相烃源岩,在岩性上大多属于灰质泥岩或泥灰岩,并生成了大量的油气,目前它是柴达木盆地的主要产油气区。经过几十年的勘探,目前在柴西地区已发现了十多个油气田,它们分布在尕斯库勒、跃进、砂西、花土沟、狮子沟、游园沟、油砂山、乌南、红柳泉、七个泉、咸水泉、油泉子、南翼山、尖顶山和开特米里克等地区。咸水湖相这一特定的沉积环境和在该环境条件下孕育的特殊烃源岩及由此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一直是有机地球化学界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并引起了国内众多研究者的兴趣[1~10]。 链烷烃系列是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馏份中的优势组分,主要包括正构烷烃系列、单甲基取代烷烃系列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系列。其间隐含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特定意义[9~12]。本文在对柴西地区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 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构造单元上的原油在链烷烃系列的分布与组成特征上存在某些特有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暗示着柴西地区第三纪沉积时期烃源岩形成环境的性质包括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性是不同,而且不同构造单元的原油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烃源岩。 尽管柴西地区油气田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油气田的数量众多。图1展示了该地区 主要油气田的平面分布特征。在长期的勘探与研究过程中,发现柴西地区原油在平面上是存在差异的,一般以英雄岭为界(图1中的虚线)把柴西地区分成柴西南 区和柴西北区两个单元。本文所研究的70余个原油样品分别采自这两个地区,其中柴西南区有40余个原油样品,而柴西北区有30余个原油样品,其平面分布特 征涵盖了两个地区的所有油气田,所以它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用正己烷沉淀原油中的沥青质,再采用硅胶/氧化铝柱色层分离法,把脱沥青质原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摘要】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 μm±1σ~(12.58±0.18) 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 【期刊名称】《铀矿地质》 【年(卷),期】2016(032)005 【总页数】7页(P287-293) 【关键词】热演化;砂岩型铀矿;磷灰石裂变径迹;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北缘 【作者】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

青海肯德可克铁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青海肯德可克铁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本文对青海肯德可克铁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与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利于矿床的进一步开发探讨。 标签: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铁多金属矿床 肯德可克矿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西南缘,隶属青海省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管辖,坐标:东经91°45′30″—91°46′15″,北纬37°00′45″-37°01′15″。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T)、局部发育晚泥盆世和晚石炭世地层以及第四纪沉积物。滩间山群与矿床的铁、铜、铅锌、钴,金矿化直接相关,自上而下发育硅质岩夹钙质板岩、大理岩;硅质岩夹碳质钙质板岩和矽卡岩化杂砂岩;大理岩夹白云质大理岩,底部与硅质岩接触部位磁铁矿、铜磁铁矿层接触。总体上上泥盆统不整合于滩间山群之上。 1.2构造 1.2.1褶皱构造 滩间山群(εOT),在地表表现为一单斜构造,组成矿区基底构造层,地表出露部分(矿区中、北部)走向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30°-40°。矿区南部的石炭纪地层则构成一轴向近东西的肯德可克向斜,该向斜挤压紧闭,产状总体上北陡南缓,西端仰起。 肯德可克向斜为矿区北缘东西向区域性逆断层作用的结果。向斜轴部及其靠近轴部的两翼(包括其下的不整合面),形成层间剥离(虚脱)与纵张裂隙。这些都为导矿和控矿提供了通道与空间。控制南矿带石炭纪地层中部分多金属矿的形成。 1.2.2断裂构造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形迹是区域性构造的表现,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区域断裂在矿区内汇合,表现为复合构造特点;另一方面,受长期挤压、推覆作用的影响,韧性剪切作用很强烈。 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组:即东西向断裂组、北东向断裂组及北北西向断裂组。

漠河盆地南缘塔木兰沟组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漠河盆地南缘塔木兰沟组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 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伫民;石绍山;李愈华;王宇利;时建民;江山 【摘要】对大兴安岭北段漠河盆地南缘的塔木兰沟组玄武安山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限定其形成时代以及火山活动和漠河断陷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测年结果显示该地区塔木兰沟组玄武安山岩的形成时代为129~147 Ma,为早白垩世早期.塔木兰沟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岩浆源区为富集型地幔源区,上升过程中可能受上地壳物质混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显示,研究区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环境,与中生代漠河盆地断陷构造有关. 【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 【年(卷),期】2015(024)006 【总页数】6页(P526-531) 【关键词】塔木兰沟组;火山岩;U-Pb锆石定年;地球化学;大兴安岭北段;漠河盆地【作者】李伫民;石绍山;李愈华;王宇利;时建民;江山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14;P597 漠河盆地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大地构造上处于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与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域,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中的额尔古纳地块.漠河盆地中生代自中侏罗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弧后盆地形成、挤压回返、拉张断陷、抬升萎缩等阶段[1],其火山岩形成具有复杂构造背景.前人对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对 其形成时间、成因以及构造背景方面提出如下认识:1)大兴安岭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2-9];2)大兴安岭北部火山岩以碱性岩石系列为主, 南部以钙碱性系列岩石为主,源区为富集型地幔[10-11];3)大兴安岭北段火 山岩构造背景有几种观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12],裂谷作用[13], 大陆根-柱构造[14],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引起的深部地幔热柱上升有关[15],蒙古-鄂霍次克洋演化[16]. 塔木兰沟组火山岩是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最低层位,查明其成因与形成环境,将对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的认识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漠河盆地南 缘的塔木兰沟组玄武安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阐述该地区火山岩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北部,构造位置上归属于额尔古纳地块(图1).该地区基底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花岗岩、基性杂岩,在燕山—印支期NE向伸展构造的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张性断裂构造和断陷盆地,并发育火山作用.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塔木兰沟组(J3t)中基性火山岩熔岩与火

柴达木西北缘大通沟北山闪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柴达木西北缘大通沟北山闪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研究孙小攀;杨春雷;高毅;齐耀辉;李树雷;张轲;刘卫博 【摘要】大通沟北山闪长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缘,侵位于新元古代地层,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中等Al2 O3,低MgO等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属轻稀土富集型,富集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负铕异常较明显.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初始岩浆可能以地幔物质为主,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地壳混染.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其形成年龄为 (362.3±4.9)Ma,为晚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总体平稳持续的陆内演化伸展阶段.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18(032)004 【总页数】9页(P686-694) 【关键词】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柴达木西北缘 【作者】孙小攀;杨春雷;高毅;齐耀辉;李树雷;张轲;刘卫博 【作者单位】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咸阳西北有色七一二总队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12+2;P597+.3 0 引言 柴达木西北缘位于柴达木地块与阿尔金构造带交界处,为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交汇部位。阿尔金断裂从其北侧穿过,次级构造发育,成矿条件优越。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1-6]。 近十几年来,柴北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蛇绿岩研究方面[7-20],使其成为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热点地区[12]。而区域上大规模俯冲作用的存在可能引发深部地幔热流的上涌,引起大陆地壳的重熔,进而形成各类花岗质岩体[21]。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目前对该地区岩浆作用过程研究较为薄弱,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工作加强研究。 选取大通沟北山地区闪长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锆石U-Pb定年,以期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为区内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约束和资料。 1 区域地质背景 大通沟北山地区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缘与阿尔金构造带交界处,介于塔里木盆地及柴达木盆地之间,构造位置处于柴北缘岩浆岩带中的阿尔金亚带。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平洼沟组、小泉达坂组和第四系(图1)。平洼沟组为一套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出露岩性主要为白云质大理岩、结晶灰岩、大理岩、蚀变安山岩等。小泉达坂组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主要为灰色云母石英片岩、钙质硅质板岩、绿泥石英片岩、浅灰色大理岩、结晶灰岩、硅质大理岩。区内岩浆活动以加里东晚期至华力西期最为强烈,岩浆岩大面积侵入于青白口系,主要为酸性、中酸性侵入岩,次为基性-超基性岩体、中酸性脉岩。由于NE向阿尔金大断裂的影响,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发育大通沟等次级断裂,总体构

渤海海域西部馆陶组沉积环境及其地质意义

渤海海域西部馆陶组沉积环境及其地质意义 李新琦;高曦龙;冯冲;步少峰;王广源 【摘要】利用丰富的古生物、钻井、岩心、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依据层序地层、古生物组合、岩电、元素变化等特征,对渤海海域西部馆陶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分 析认为,馆陶组垂向呈现\"粗—细—粗\"的\"三段式\"沉积特征,不同层段沉积时期 经历了\"热—凉—热\"的气候变化及\"浅—深—浅\"的古水体旋回.沉积环境的变化控制储层特征的差异,温凉水深的环境导致馆陶组中段储层孔喉结构复杂,束缚水含 量高,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黏土矿物和泥质含量高,使得储层导电性和断层面侧封能 力变强,是控制馆陶组低阻油层发育和垂向上油气丰度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9(034)002 【总页数】8页(P10-17) 【关键词】沉积环境;低阻油层;断层侧封;馆陶组;渤海西部 【作者】李新琦;高曦龙;冯冲;步少峰;王广源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引言 渤海海域西部的馆陶组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石油工作者在凸起背斜区获亿吨级油田[1-5],勘探成效良好。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本世纪人们逐步将目标转向断裂发育带的断块圈闭,勘探成功率随之大幅降低,不同断块油气丰度差异明显,显示该区复杂断裂带馆陶组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实钻表明,渤海海域西部馆陶组靠近物源,以巨厚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6-7],是整个渤海海域馆陶组含砂率最高的区域,砂岩体积分数最高可达90%。在非凸起区的断裂发育带,断层面两盘多为砂岩-砂岩对接,油气能够在不同断块、不同层段差异成藏,这是传统的岩性封闭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同时,馆陶组中部普遍存在一套低阻油层,其他层系并无类似现象。以上问题制约了研究区馆陶组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需要从沉积环境和断层封闭性入手,分析制约成藏的关键因素。前人对于渤海西部馆陶组沉积环境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沉积相划分,笼统归为辫状河沉积体系[2]。国内关于断层侧封的研究多为传统的岩性对接封闭模式(Allan图)[8],无法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为此,本文从古生物、地球化学、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数据出发,剖析渤海西部海域馆陶组沉积环境,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馆陶组中部低阻油层的成因,并应用学界“砂砂对接封闭”领域的前沿理论,明确研究区馆陶组不同层段油气丰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对渤海西部馆陶组下步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1 地质概况 渤海西部主要指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渤中凹陷以西、南堡凹陷以南的一系列次级构造单元,包括沙垒田凸起、渤中凹陷西环带、沙南凹陷、歧口凹陷东环带、埕北低凸起等(图1),研究区处在黄骅—东明断裂带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交汇处,主要发育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3组断裂体系[9-10]。大量钻井揭示渤海海域西

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晚三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晚三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 析 张洪美;李海平;冯乔;焦鑫;薛成 【期刊名称】《西北地质》 【年(卷),期】2011(44)4 【摘要】Elashan volcanic rocks from late Triassic Elashan Group in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are mainly consisted of a set of medium and acid volcanics combination, including rhyolite and dacite primarily, followed by andesit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on principal elements, rare-earth elements and trace elements show that Rittman index (δ) of the samples are all below 4, and belongs to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s; the average of SiO2 is 71. 95% , most of the samples have a characteristic of low aluminum, alkali content is higher, and that belongs to the sub-alkaline volcanic rocks. The ratios between LREE and HREE are large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 are obvious, so they have the typical late rare earth fractio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The samples display a characteristic of LREE enrichment. The discriminant diagram of tectonic environment shows its environment is volcanic arc-within plate volcanic region. This feature may reflect this volcanic activity happened i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 underthrusting to Qaidam block.%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主要为一套中一酸性火山岩组合,以流纹岩、英安岩为主,其次为安山岩.主量元素、

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地质特征研究

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地质特征研究 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的地质特征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这些岩 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演化的历程以及盆地发育的规律。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的地质特征。 首先,从岩性来看,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具有多样性。在地质记录中,可以发 现沉积岩层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砂岩、泥岩、次生碳酸盐岩等。这些岩性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物质组成和沉淀条件。例如,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等矿物组成,其粒度较粗,多见于高能环境下的河流和海浪作用。而泥岩则由较细的颗粒物质组成,多见于低能环境下的湖泊和深海盆地。次生碳酸盐岩则表示了碳酸盐岩沉积物在后期经过某种改变而形成的。通过对不同岩性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中生代盆地的古环境特征。 其次,从地层的结构来看,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呈现出明显的层序性。层序性 是指地层中具有一定规律的堆积层序和层序边界。这种特征是由沉积物的波动性以及沉积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例如,海侵和海退过程中的潮汐作用、气候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堆积模式。通过层序分析,可以识别出不同期次的沉积序列,以及识别出盆地演化的主控因素。这对于油气勘探、构造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还具有很强的存在性和延续性。由于中生代盆地发 育时间相对较长,沉积岩层普遍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这使得我们有机会通过地质剖面和钻探等手段对这些岩层进行观测和研究。通过对剖面中不同单元的对比和对比地质地质图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断层的活动特征、构造演化历史等信息。 最后,中生代盆地沉积岩层的地质特征还可以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来进行研究。 地球化学分析可以通过分析沉积岩层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同位素组成等数据,来推测出不同岩石来源的变化、沉积物的赋存环境等信息。例如,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可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地层水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地层水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胡鹏;于兴河;王娇;周进松;韩小琴;李亚龙;史新;徐丽强;方德凱 【摘要】通过对本溪组地层水性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层水呈弱酸性,总矿化度介于50.68~ 391.74 g/L,阴、阳离子分别以Cl- ,Ca2+,K++Na+含量占优势为特征,水型为单一CaCl2型;钠氯系数(rNa/rCl)介于0.18 ~0.49,平均为0.35;脱硫酸系数(100×rSO4/rCl)在0~0.53,平均为0.1,指示其经历了强烈的浓缩变质与脱硫酸作用的改造.研究后认为,纵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层水各特征参数的化学剖面在宏观上呈现出3种变化类型:先增后减型、增减交替型、波状递增型;整体上TDS(本2)<TDS(本1),rNa/rCl(本2)>rNa/rC1(本1),rSO4×100/rcl(本2)>rSO4×100/rCl(本1),这表明在流体(气、水)运移过程中,作为优势通道的不整合面使得与其相邻的本2段较本1段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且储层砂岩次生孔隙更为发育{rCa/rMg(本2)>rca/rMg(本1)}.平面上天,然气在整体自西南向北、东向运移的路径上,其组分中CH4含量逐渐增高,而N2含量逐渐降低,呈现出较强的水溶气运聚特征.在运移过程中,天然气遇到合适的圈闭,则逐渐聚集起来形成气藏,且地层趋于封闭的还原环境,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7)001 【总页数】10页(P92-100,109) 【关键词】地层水化学特征;天然气成藏;本溪组;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作者】胡鹏;于兴河;王娇;周进松;韩小琴;李亚龙;史新;徐丽强;方德凱

右江盆地泥盆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右江盆地泥盆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周倩玉;侯明才;黄虎;吴超伟 【摘要】探讨右江盆地泥盆纪盆地演化.对盆地东南缘六强、那洋地区泥盆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硅质岩的SiO2质量分数为88.40%~97.89%,具有较高的硅化程度.多数样品具有较低的Eu/Eu*值和较高的Al/(Al+ Fe+ Mn)值,指示硅质岩主要为非热液成因.上泥盆统榴江组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Ce/Ce*值为0.37~0.57),中下泥盆统平恩组和坛河组具有中等Ce负异常值(Ce/Ce*值分别为0.55~0.57和0.55~0.71).3组样品均具有明显的Y正异常.除去SiO2稀释作用的影响后,榴江组硅质岩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REE+Y含量相当于PAAS组成的2~5倍),暗示其形成于相对远离陆源供应的环境.综合其他地区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泥盆纪右江盆地具有逐渐伸展的演化趋势.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9(046)003 【总页数】10页(P280-289) 【关键词】右江盆地;泥盆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盆地演化 【作者】周倩玉;侯明才;黄虎;吴超伟 【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244 右江盆地位于桂西、黔南及滇东交接部位,地处特提斯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汇部位[1-2]。有关盆地演化的研究对认识该地区地质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不同的学者对于该地区泥盆纪的大地构造性质和演化存在不同认识,包括陆内裂谷[3-4]、被动大陆边缘裂谷[5]、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一部分[6-7]、大陆边缘裂谷[8]等不同的观点。 硅质岩由于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受风化及后期成岩作用影响。其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热液沉积、火山碎屑及陆源碎屑等的含量变化,对恢复古环境具有指示意义[9-10]。前人通过对右江盆地不同地区硅质岩的研究,探讨了晚泥盆世-晚二叠世盆地演化的特征[11-14]。然而,受地层出露和研究程度的限制,目前仍缺少有关右江盆地泥盆纪早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本文拟通过对右江盆地东南缘南宁六强、那洋地区泥盆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结合其他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泥盆纪右江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1 地质背景及样品 研究区位于南宁和崇左交汇处,其北部和南部分别为隆林-百色-南宁和钦州裂陷槽[8]。区内主要发育北西向的上冲断层和北东向的走滑断层。泥盆系在研究区零散分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西两侧(图1)。其中,下泥盆统主要为一套滨岸相碎屑岩,中上泥盆统主要为深水相的硅质岩和泥岩以及浅水相的碳酸盐岩[15]。 本次研究共采集六强上泥盆统榴江组和中下泥盆统平恩组10件硅质岩样品以及那洋中下泥盆统坛河组6件硅质岩样品(图2)。六强剖面位于南宁东部那隆乡六强村乡村公路旁(地理坐标:22°47′9″N,107°38′45″E)。该剖面下段为下泥盆统郁江

青海碱山地区七个泉组鲕粒灰岩鲕粒特征及成因分析

青海碱山地区七个泉组鲕粒灰岩鲕粒特征及成因分析 林浩;李善平;赵东;白宗海;陈静;陈秉芳;白建海 【摘要】为了研究碱山地区鲕粒灰岩特征及成因,对鲕粒灰岩的光薄片鉴定及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碱山地区鲕粒灰岩主要由鲕粒、豆粒、团块、不透明矿物和胶结物组成,鲕粒可划分为表鲕、球形鲕、椭球鲕、破裂鲕、复鲕以及豆鲕等,其中以球形鲕为主,椭球鲕次之.多数鲕粒的鲕核直径小于鲕壳厚度,鲕壳同心层圈数多,具有形成于高能水体动荡环境的特征.鲕粒灰岩ΣREE值较 低,LREE/HREE=5.73~7.81,平均为6.07,呈轻稀土略显富集性特征,δEu与δCe均小于1,Eu和Ce呈略亏损性特征,表明鲕粒灰岩的形成与开放体系的氧化作用有关.另外,该地区早更新世时期,沉积中心由西向东迁移,碱山等地区处于浅湖相沉积环境.由此,认为碱山地区鲕粒灰岩形成于浅湖相氧化沉积环境. 【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5)006 【总页数】8页(P94-101) 【关键词】碱山;七个泉组;鲕粒灰岩;稀土元素;沉积环境 【作者】林浩;李善平;赵东;白宗海;陈静;陈秉芳;白建海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砂西采油作业区,青海茫崖816400;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

埃达克岩、TTG岩系与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综述埃达克岩、TTG岩系与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 其构造意义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酸性岩浆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研究,还有利用更加发达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的成果,国内外学术界在中酸性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新兴的中酸性岩名词也随即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其中埃达克岩、赞岐岩与TTG岩系都成为近些年地质学家们津津乐道的研究对象,它们都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它们的定义、特征、研究程度、成因与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等作了简要的总结。下面将分别介绍埃达克岩、赞岐岩与TTG岩系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意义等方面的特征。 1 埃达克岩 1.1 埃达克岩的发现与定义 20世纪70年代,Kay在美国阿留申岛弧火山链西部的Adak岛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镁质安山岩,它以很高的Mg含量、明显低的FeO*/MgO比值以及很高的Sr含量和Sr/Y、La/Sr 比值区别于常见的岛弧安山岩。 Defant(1990)将Kay在Adak岛发现的显生宙板片熔融事件相关的岛弧火山岩组合称为埃达克岩(adakite),其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可以出现黑云母、辉石和不透明矿物。该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际地质学行业的广泛关注。埃达克岩没有明显的岩相学标志,根据Castillo(2006)的归纳,它包括一系列火山岩和侵入岩。从初始熔体形成的富硅贫镁的中酸性岩(Defant and Drummond,1990)到板片熔体与地幔楔平衡形成的富镁安山岩(Kay,1978),再到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形成的富镁安山岩(Martin et al.,2005)都属于埃达克岩的范畴。 1.2 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埃达克岩最初指的是发育于岛弧地区年轻的(<25Ma)大洋板片熔融产生的具有特定地球化学特征的一套中酸性侵入岩或火山岩。因此,埃达克岩一开始命名是与构造环境相联系的。其地球化学标志是:SiO2≥56%、w(Al2O3)≥15%、w(MgO)<3%(很少>6%);高Sr(>400μg/g)、低Y和Yb(分别<18μg/g和1.9μg/g);LREE富集,Eu无异常;87Sr/86Sr 比值常小于0.704。此外,埃达克岩还具有如下特征:富钠,一般Na2O>K2O,Na2O含量约4%,K2O含量约1~2%;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Ti、P等)含量较低,具有正的Eu和Sr异常;其87Sr/86Sr比值常小于0.704(Defant and Drummond,1990)。 1.3 埃达克岩的形成环境 埃达克岩概念提出以后,人们确实在很多新生代岛弧中发现了该类岩石。如:阿留申群岛的Komandorsky、美国西北部的Cascade与St.Helens、安第斯的Austral、墨西哥的Baja、中美洲的Panama和Costa Rica、智利的Cerro Pampa、菲律宾、日本西南部、俄罗斯堪察加等地区(Martin,1999)。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不只年轻的、热的俯冲板片可以形成埃达克

毕业设计(论文)-云南省龙陵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毕业设计(论文)-云南省龙陵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地质地球 化学特征 成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云南省龙陵地区中酸性岩浆岩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姓名:马福专业班级:200601050315 指导老师:李佑国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云南省龙岭地区区域地层、构造地质、岩浆岩等地质背景,较详细的论述了该区中酸性岩浆岩蚌渺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岩浆岩的侵入时代及形成环境,并且较准确的确定了蚌渺岩体的侵入时代。 区内中酸性-酸性岩浆岩位于怒江断裂带东西分支之间,出露了花桃林岩体、蚌渺岩体、龙新乡岩体、平坡岩体、凡家坪岩体、雪山岩体6个岩体,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多呈侵入接触。 本次主要通过对研究内蚌渺岩体规模、分布、主要岩石类型及造岩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成因构造环境等分析,以提高区内岩浆地质研究程度,查清奥陶纪的主要岩浆岩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构造环境,为区内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和演化规律和找寻与岩浆岩有关的矿产提供岩浆岩方面的基础资料。服务于大理-瑞丽铁路工程,为大理-瑞丽铁工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岩浆岩;地球化学;云南龙陵 i 成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ratigraphy, structural geology, igneous rocks and other geological backgrounds in LongLing ,Yunnan province,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on the geologic feature an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about acidic magmatic rock- Bang Miao rock. In add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imes of magmatic rocks intrusion and 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determines accurately the times of intrusion for BangMiao rock . In this area, the acidic - acid rock are located in the Nu River faulted zone between East and West branches. There are finding six sorts of rock mass, such as Hua Taolin rock, Bang Miao rock, Longxin Xiang rock, Ping Po rock, Fanjiaping rock, Xue Shan rock. On the northeast extension, there are mainly two long granite, alkali feldspar granite, syenite granite, and most of them are intrusive contacts. By analysing the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Bang Miao rock, major types of rock and rock-forming minerals, lithogeochemistry , tectonic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 the thesis lays firm fou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ing regional magma ,figuring ou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major magmatic rock in ordovician period, providing the basic data on magmati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