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合集下载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内耳迷路病、颈椎病以及脑部肿瘤等疾病。

起病原因,与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忧思郁怒及饮食辛辣肥甘等有关。

病理表现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心脾气血不足或肝肾阴精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实证为风阳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

【诊断】1详询病史,有无晕船晕车现象、发作情况及既往病史等;检查有无耳病、颈椎病、心血管疾病或眼球震颤等,并测量血压,化验血常规,颈椎X线摄片及耳科检查,以鉴别眩晕的原因。

2 .头晕无外物及自身旋转感,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引起。

3 .眩晕呈阵发性,有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伴恶心呕吐,或眼球震颤,多为内耳迷路、颈椎病或脑部疾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标本虚实。

本虚属肝肾阴精亏损者,宜滋养阴精;属心脾气血不足的,宜补益气血。

标实属风阳上亢的,治予熄风潜阳;属痰浊中阻的,宜化痰和中。

如虚实错杂,当标本兼顾。

1气血不足头晕目花,突然坐起时眩晕加重,平卧低头较缓,耳鸣,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自汗,体倦无力,苔薄质淡,脉细软。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党参或太子参IOg,黄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尊3g,熟地15g,炒枣仁12g,夜交藤15g,柏子仁10g。

加减:食少,大便澹,去熟地黄,加炒白术10g,砂仁壳3g。

妇女崩漏失血引起,去川苜,加制首乌12g,阿胶IOgo4 .肝肾亏损眩晕,午后入晚加重,烦劳思虑则剧,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五心烦热,睡眠不安,形体消瘦,苔少,舌质红,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

地黄12g,制首乌12g,山萸肉IOg,五味子5g,怀山药12g,茯苓10g,枸杞子12g,菊花6g,潼蓑藜10g。

加减:头晕痛,耳鸣,虚阳上亢者,酌加牡蛎、磁石各30g,龟甲15g。

5 .风阳上亢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疼或抽掣痛,性情急躁,常因恼怒而晕痛加重,烦热面赤,失眠多梦,四肢麻木,口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

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

可以辨证选用。

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1)风阳上扰证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

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

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内耳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中医认为晕眩是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所属的证候。

对于晕眩,常用的证候包括:
1. 痰浊证:晕眩伴有头重、恶心、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浊阻塞了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肝阳上亢证:晕眩伴有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阳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影响了头部的正常功能。

3. 脾虚证:晕眩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治疗
中医治疗晕眩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疗效。

常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草药疗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

例如,对于痰浊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草药,如半夏、茯苓等;
对于肝阳上亢证,可以使用清肝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黄芩等。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涌泉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对晕眩有一定疗效。

例如,
对于脾虚证,可以适量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小
米粥等。

总之,中医对于晕眩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辩证治疗眩晕症的方剂

中药辩证治疗眩晕症的方剂

中药辩证治疗眩晕症的方剂眩晕症,这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头晕目眩,想想都让人不舒服。

就像你在玩过山车,突然停下来,世界还在转,自己却傻傻地站在那儿。

这种感觉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说到眩晕症,很多人就开始皱眉头,想要找个好办法解决。

中药辩证治疗,嘿,这可是一门艺术,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用中药来对付这个 pesky 的问题。

想想看,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咱们得从根本上来入手。

眩晕的原因可多了,像是肝阳上亢,脾虚痰湿,或者心肾不交,真是让人头疼。

不过没关系,咱们有办法!比如说,肝阳上亢的朋友们,常常会感觉到头痛、耳鸣,情绪还容易波动。

这个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点“天麻钩藤饮”之类的方子。

天麻可谓是“头脑风暴”的高手,能有效地平息头部的那股热气,简直就是送给眩晕症患者的福音。

再说说脾虚痰湿的情况,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离自己远得很。

其实不然,吃得不规律,生活不规律,痰湿就容易上身,眩晕也就随之而来。

这时候“二陈汤”可就派上用场了。

这个方子里的半夏和陈皮,简直是绝配,像是打击乐和旋律,合奏得特别和谐。

它们能把体内的湿气一扫而空,眩晕的感觉自然也就随之而去,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过,神清气爽。

还有一种情况是心肾不交,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朋友,晚上总是睡不好,早上醒来却觉得晕乎乎的。

这个时候,咱们可以考虑“知柏地黄丸”。

这个方子听起来挺复杂,其实里边儿有滋补肾阴的药材,让你晚上睡得香,早上起得快。

心肾一交融,眩晕也就没了,生活质量瞬间提高,简直是立竿见影。

治疗眩晕,除了方剂,还得搭配一些小技巧。

比如说,咱们平时也得注意饮食,少吃油腻的东西,多吃点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身体自然会轻松不少。

生活要有规律,尽量早睡早起,别熬夜。

熬夜可是个大敌,让你第二天起来就像被拖着走一样,头脑昏沉。

情绪也会影响眩晕,比如说压力大,焦虑症状出来,眩晕也会跟着上场。

这个时候,心情的调节尤为重要。

可以试试做一些轻松的运动,像散步、瑜伽,这些都能让你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经方治疗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经方治疗

眩晕的中医辨证与经方治疗眩晕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久坐后站立、感冒等而出现头晕、眼花,当两种症状同时出现,就可有认定为发生了眩晕症。

在中医概念领域,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风”主要指肝气不调,是情绪波动后出现血压升高、心烦易怒等表现的一种概括;“痰”主要指聚湿生痰,常与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肥甘厚味、暴饮暴食等行为联系,此类人群容易出现头重头晕、反酸胀气等表现;“虚”主要对应肾虚、气血亏虚,在虚证的影响下,人体可出现脑髓空虚,并最终诱发眩晕。

通俗地讲,饮食方面没有节制,体内存在虚弱或脏腑损伤现象,情绪的大幅波动是导致眩晕症的主要原因。

“经方”的涵义是“经验之方”,狭义的“经方”主要指汉朝以前被记录在各类医学名著上的药方,后“经方”的概念逐步拓宽,名医开具的、疗效经过验证的药方,也可作为“经方”。

经方治疗的优势有见效快、药味少、药量低、疗效确切等,根据问诊掌握的信息,初步判断病种类型与治则,合理选择经方,结合个体的症状与症候特征增减用药,基本能够满足我们的治疗需求。

对眩晕症患儿而言,病因主要有风、火、痰、瘀等,选择经方时,主要考虑熄风、清火、化痰、活血等治法,有时会兼用有滋养肝肾、健脾等功效的药物,以改善实际疗效。

各证型辩证及经方治疗如下:1. 肝阳上亢证特征:此类人群的肝阳过于旺盛,常在生活事件的刺激作用下发病,主要特征有性格急躁、睡眠不佳、头目胀痛、多梦等症状,心神烦躁、过度劳累以及恼怒情绪的出现,可加重疼痛症状。

我们将这种证型的病机归结为肝气郁结,风火上扰按中医理论,肝阳上亢型眩晕症的治则为滋养肝肾。

经方:《杂病证治新义》中的天麻钩藤饮是广泛使用的治风剂,具熄风、补益肝肾等功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对肝风上扰之证有显著疗效。

方剂中主要含天麻、石决明、钩藤等,天麻主治肝风内动,有息风止痉、通络等效果;石决明主治头痛眩晕,有平肝潜阳、明目之功效;钩藤有清热、平肝等作用,主治肝风内动。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 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5.肾精不足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6.痰瘀阻窍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俗称“头晕”。

目前对于眩晕,西医常靠输液扩张血管来缓解一时之急,但很容易反复;而经中医辨证施治,多疗效不错。

可导致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压、贫血、颈椎病、腰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前庭神经元炎、内听动脉阻塞、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眼屈光不正、劳累过度、化学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晕。

眩晕患者除单纯头晕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头脸麻木、潮热盗汗、胸闷恶心、神疲倦怠;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对此中医中药也能及时改善。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

病位虽在脑,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主。

在眩晕的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常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证后用药。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

治疗宜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可以选用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约4克),每日3次。

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

对于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有效(糖尿病患者忌用,下同)。

气血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纳少腹胀等。

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可以选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可补气养血。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久发不愈,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

治疗宜滋肝养肾、益精填髓。

中成药选用锁阳固精丸,口服,每次1丸(大蜜丸),每日2次。

可温肾固精。

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痰浊中阻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

治疗宜燥湿化痰。

可以选用中成药眩晕宁颗粒,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约8克),每日3~4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作者:徐大平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7期
眩晕,通常称为头旋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轻者如坐舟车之状,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呕恶,甚或仆倒。

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 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下面逐一论之。

1.风火上扰头晕: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玄
机原病式·五运生病》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症是: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宜清火熄风,平肝潜阳。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桅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

若中老年眩晕较甚,应警惕是否为中风之兆,及时监测。

2.痰浊中阻头晕: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失常,湿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正如《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

主要表现: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宜祛痰化湿,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若痰郁化热,则表现为头目胀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应清热化痰,用温胆汤加黄莲、黄芩。

3.阴虚阳亢眩晕: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阴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