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的特殊功能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首先,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地方的历史、地理、社会结构和民族传统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言,这种语言特征可以反映出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方言文化还融入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如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等。
这些方言文化代表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和风格。
其次,方言文化是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方言文化通过语音、词汇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辨认出对方的地域背景。
方言文化是人们对自己地域身份的认同和自豪的表达。
通过使用方言、保留方言语言习惯、传承方言传统等方式,人们可以维护和弘扬自己的地域文化。
在现代社会,方言文化也成为一种城市和地方的品牌和形象,吸引着游客和观光者。
此外,方言文化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说法,这种语言差异不仅仅是在词汇上的变化,更反映了地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方言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形成了特定地区的社会风俗和礼仪。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的思维方式和习俗惯例。
总而言之,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保护至关重要。
浅谈方言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方言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人教高中语文新版教材提高了文言文比重,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探索实践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恰当使用方言这一资源,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便利。
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古汉语语音现象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第一步应该扫清字词障碍,而字音就成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文言文中有些字又比较生僻,学生容易对文言文望而却步。
而语音演变具有不平衡性,它只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
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
而那些没有发生演变的发言语音就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语音现象。
如在《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彘”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搞错它的发音,我告诉学生在宝鸡一带“猪”读作“豸”zhì,这样,学生对“彘”字的读音印象就深刻了。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再举了一个例子。
我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古典诗词读起来似乎并不押韵,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某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已经发生了变化,自然不能押韵了。
而这些音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诗中的韵脚“斜”“家”“花”三个字从现代汉语读音来看不押韵,而在陕西渭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客家话梅县话等南方方言中“斜”读xiá。
例如:“墙上的画贴成斜斜(xiáxiá)子了。
”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这才恍然大悟。
二、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词义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方言,有些词义就会迎刃而解。
浅谈方言

浅谈方言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
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
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
浅谈包头方言的特点

浅谈包头方言的特点我们包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它却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虽然现在包头是以普通话为主,但老包头那独具特色的方言,仍然活跃在人民群众中间,特别是各个旗县和东河区、九原区。
这些方言,是人民群众平日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包头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包头方言是以山西方言为母体而脱胎发展形成的。
这要源于历史上的“走西口”。
发生在明末清初以来的山西民众“走西口”活动,是包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山西移民大量涌入包头地区,彻底地改变了包头的历史面貌,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而且也为包头方言的最终形成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包头方言深深地打上了山西方言的烙印。
但由于在包头地区定居的山西移民,来自山西省的各个地区,所以它的方言又不完全等同于山西方言,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在继承和发展了山西方言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后,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的具有“西口”特色的新方言。
包头方言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首先,包头方言存在着较大的内部差异。
各地方言都有大小不同的差异,但他们大多是以县市或地区为界,而包头方言的差异区域却要小得多。
比如在土默特右旗,黄河沿岸与沿山区之间,一个村与另一个村之间,都存在着语音与词汇的差异。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居民,其祖先来自山西的不同地区。
包头方言的第二个特点是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语和语音。
包头方言是以山西方言为母体而脱胎发展形成的,它不仅从早期的山西方言中继承了众多的古代汉语词语和语音现象,同时,由于山川阻隔和开发较晚,对这些古语词或古音现象的保留甚至还要超过现在的山西方言。
首先,在语音方面,包头方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分音词现象。
就是把一个表示意义的字或者词,读成两个音。
读法是按照反切的读音来表示。
比如:棒子的“棒”,木棒的“棒”,包头方言是“不浪”;麻杆的“杆”,麦杆的“杆”,包头方言是“圪榄”;大街小巷的“巷”,是“黑(he)浪”,等等。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方言可以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和真实感,有人则认为使用方言可能导致理解障碍。
无论如何,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本文将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和真实感。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方言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更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当作家运用当地方言来写作,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具真实性和地域感。
读者可以通过方言了解到作品所在地的特色和风土人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塑造更丰富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方言往往反映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
作家可以通过人物的方言来表现其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不同人物的方言巧妙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黛玉的苛刻与聪慧,宝玉的清新与闲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自然。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情绪。
方言往往更加接近生活,更加贴近人心,因此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情绪。
在描写亲情、爱情等情感方面,方言的使用可以使情感更加真实、动人。
可以运用当地的方言来描绘当地的民俗风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方言的使用可能导致读者理解障碍。
因为不同地方的方言存在很大差异,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作品中使用的方言,从而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方言的使用可能导致作品的流传受到限制。
如果作品中充斥着方言,可能导致作品只在特定地区受欢迎,无法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对于作家来说,在运用方言创作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要根据作品的受众和传播范围来决定是否使用方言,以及使用的程度和方式。
在使用方言时要适当加以注释或解释,以便读者理解和接受。
要注意在作品中使用方言的地方情感和氛围的表达,以达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浅谈方言的价值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浅谈方言的价值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方言重要性概述(一)文化传承的需求方言代表着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与生活习俗,同时方言为探寻我国古老神秘多彩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方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任务,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朴素的表现。
方言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
(二)国家层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及“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保护方言的途径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导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走向衰微,如何有效地保护、如何利用这部分资源、如何把“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要落到实处,需要探索多种实现途径。
其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之一就是将方言引入校园、引入课堂。
二、方言与语文教学结合概述现代汉语既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也包括各地汉语方言。
在语文课堂中适当作用方言,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拉进师生感情。
现以方言教学的作用,语文课堂的特殊性以及方言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优势和不足等三个方面做以下阐述。
(一)语文课堂的特殊性“现汉”教材中提及的如黄廖本、兰邢本等在方言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汉”黄廖本的主编之一廖序东先生非常注重方言研究,20世纪40年代廖先生便写有《汉口音系》的手稿(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申等编校),此外《苏州语音》也是廖先生的一部方言力作。
李如先生也强调,“现代汉语由共同语和众多方言组成,现代汉语的研究应该把现代方言包括在内”。
浅析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浅析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红旗谱》为例摘要:方言的文学功用指的是方言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中所展示出的特定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文化意蕴的有力工具,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表现手段,更是当代语言学家研究历代语言面貌的重要依据。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放眼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失去了它的魅力,虽然方言与国语并不排斥,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使得方言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
方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打破了常规的国语写作。
在表现力方面更加生动和贴近生活,从而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本文拟从作品叙述语言的表现的角度,结合《红旗谱》为实例,探讨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方言文学作用《红旗谱》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nge to snakes in the mystery novelsAbstract:the function of tongues literature in literature is dialect means of creation and literary works show particular role. Literature works of literary works dialect is depicted the characters, to express feelings, reveals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is also a powerful tool expression means not negligible, more modern linguist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in language outlook.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putonghua, looking in daily life is losing itscharm, although dialect and mandarin does not repel, but more and more people didn't speak his hometown dialect, makes dialect in an awkward situation. Dialect appear in literary works, broke the conventional mandarin writing. In expressive force of more vivid and close to life, thus easier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o accept. This article, from the works of narrative language performance, combined with the Angle for song of the examples, it is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tongues main function.Key words:Dialect Literature function KEEP RED FLAG FLYING前言对于方言的界定,中国语言学界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那么的统一,一般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方言是指地域上特有的语言或者某一种语言的特定变体。
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同时也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和背景,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增强真实感和生动性。
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通过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地方方言,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代入感。
中国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通过运用陕西方言,生动地再现了西部地区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读者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境和情感。
方言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背景。
每个人的语言方式都会受到所处地域、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所使用的方言,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物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
比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通过使用南部美国俚语,生动地勾画出了贫穷少年哈克的天真善良和反叛精神,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与遭遇。
方言的使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不同地域的方言不仅在发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更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方言,可以为作品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方言也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感受。
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我的天才女友》中,作者运用那不勒斯方言,精准地捕捉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方言的特殊功能
方言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但要细细说起来却一言难尽。据我观察,许多人讲方言是有“特
殊”原因的。一般而言,谈方言多半与乡情联系在一起,而方言的其他一些特殊功能却很少
引起关注。
我是英语专业的,由于家庭原因对学习外语有特殊爱好或者说能力。学习任何外语或者潜意
识里把它当作“外语”的少数民族语言都很快。只要我想学,基本上3-5天就足以达到“听
懂”或者“读懂”的地步。我这里所说的所谓“听懂”是指能够理解日常用语,基本理解讲
这种语言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正是这个原因才使我的孟加拉语口语比我学与用了大半辈子
的英语还要强。因为我在孟加拉国工作过两年,在英语国家待的时间最多才一个多月。
但是我学汉语方言的能力却比较差,虽然能够听懂绝大多数方言,但一个也讲不好。比如我
的青少年时代基本上在洛阳度过,但却因为生活在工业区(涧西区),小学读的是拖拉机厂
第三子弟小学。邻居、同学、老师以及父母所来往的大多是江浙沪人、北京人或东北人,出
家门也主要去的是整体搬迁来的“上海市场”、“广州市场”和流行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市中心
区(西工区)。所以直至上中学(洛阳市第五中学)之前,我听不懂河南话。进中学后我们
几位拖研所子弟因为不讲河南话而备受歧视。那种情景现在想起来又好气又好笑。
方言的特殊功能
方言是一种现实存在,值得深入研究。研究方言其实也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情。从宏观上来看,
通过对不同方言的研究可以找出人类迁徙的路线图;微观上看,可以从一个人的方言推测出
他的许多情况。
假如一个人日常讲的是方言或者精于一种或数种方言,大致可以判断出他的祖籍、生长地或
者常住地,甚至可以推测他的爱好或所从事的职业。可以说,方言具有某些“特殊功能”。
有一年我在西藏采访40天,其中许多时间都是和军警同行,既有安全考虑,也是出于工作
需要。有一次陪我们去边防采访的是一位武警。他满口四川话,所以我认定他是四川人,聊
起来才知道他是陕北人。我感到很奇怪,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四川话竟然是驻藏部队的“普通
话”。这让我想起来了学术上所谓的“军语”。由于屯兵的原因,在国内许多偏僻的地方都存
在“军语”。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某些军语甚至可能上升为方言甚至国语,由“军语”
升格为国语的世界级典型要算巴基斯坦国语乌尔都语。杭州话很可能是由“军语”升格为方
言的。关于杭州话的来历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只是一种推测。如果哪位朋友有研究不妨拿出
来分享。
方言也存在“圈子”现象。某种方言是由某个行业、阶层的人“重点使用”甚至“创造”的。
比如藏语普通话就是有八廓街的回族商人“创造”并使用的,后来渐渐成为藏语普通话。在
比如许多讲上海话的外地人曾经在上海上过大学,其中许多人学的是理工科。其中一些人喜
欢讲上海话。科学界的人讲上海话的比较多。许多讲上海话的中央领导人细究起来几乎都不
是上海人,但他们讲上海话的兴趣远远超过讲普通话。
被迫学粤语
因为家庭环境和职业原因,我对许多方言都比较熟悉,有些是“被迫”熟悉的。比如广东话。
尽管粤语歌曲那么流行,我却一直比较抵制粤语。潜意识里觉得粤语比较土,当然这种想法
可能会让讲粤语的朋友很不高兴,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粤语是“大老板语言”和许多年轻人的
时髦用语。1999年澳门回归,各大新闻单位都派了大量记者前往报道,我们许多人都在澳
门待了一个月左右。由于澳门实在太小(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MACAO, SMALL IS
BEAUTIFUL的英文稿,发了没有忘记了。那段日子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大群的记者走在
澳门的大街小巷里,我们神气活现地逛大街,附近常常突然冒出招呼声,扭头一看十有八九
是外国妓女。在葡京采访时,更是受到妓女的“夹道欢迎”。“去不去?去不去?”不绝于耳。
我常开玩笑说:“澳门回归的时候,大街上除了记者就是‘鸡’。”当然还有大批装扮成当地
警察的内地公安。由于那时我对粤语一窍不通,遇到澳门警察我一般不打招呼。但有一次经
过两位警察身旁意外地听见他们在讲普通话。定睛一瞧是两个北京警官装扮的澳门警察。我
乐了。实际上当时澳门的“制高点”全部被大陆武装人员控制了。那个阵势吓得一些澳门黑
社会分子半夜往外面的边角旮旯里扔枪。
扯远了。言归正传,接着谈方言。
在澳门参加的第一次采访就让我冒出一头冷汗。那天是时任广东省公安厅厅长陈绍基和澳门
保安部门负责人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谈澳门回归期间的治安问题。现场人头攒动并没有让
我感到有任何异样,待到两位“领导”开口说话时我才傻眼了:二位讲的都是“鸟语”,陈
讲粤语,保安官也讲粤语或者葡语(印象不深了)。现场翻译只有葡粤互译。多亏我急中生
智,挤到一位香港记者身旁抄她的英语笔记。那时什么也顾不上了,好在香港记者多见不怪。
采访归来途中我赶紧跑进一家书店买了粤语和葡语的语法书和附赠磁带的口语课本。回到酒
店恶补粤语和葡语,同时没事就待在房间里看粤语电视节目。葡语我主要是研究了语法,发
现跟英语的差别小于西语,很快就可以“读懂”了。我还向同事介绍“经验”呢:“葡语其
实就是写错了的英语。”后来我写稿时有时需要澳门政府部门提供材料,他们电话里常说只
有葡语。我说:葡语就葡语吧,请赶紧发给我。没想到我在澳门回归期间写的许多有关澳门
的英文稿参考的竟主要是葡语资料。
关于上海话
汉语方言里我最熟悉的要数上海话。许多人对上海人和上海话有偏见,存在争议我觉得很正
常。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不是本文想谈的内容。
但有一点大家很少提及,在外地,上海话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即江浙沪人之间的“普通
话”。所以在外地听到讲上海话,讲话的人不一定是上海人。老一辈人讲普通话好的不多,
所以他们这种年龄的江浙沪人大凡会讲上海话的,凑在一起与其讲各自的方言不如上海话方
便。这也是上海话在外地“流行”的原因。工业城市尤其如此。我家就是这种典型:母亲是
无锡人但生在上海,父亲是宜兴人却在包括上海和苏北在内的许多地方生活过。我和弟弟都
在上海出生,但青少年时代都在北方城市度过。父母单位里的江浙沪人聚在一起主要讲上海
话,我们家来客中大多讲上海话。父母之间以及跟我们兄弟俩也讲上海话,但我们兄弟却只
会讲普通话,听得懂许多方言却一个也不会讲。我下乡插队的时候跟村民也只能讲普通话,
让我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我虽然东奔西走,外语会得不少,但任何方言也讲不了。这也是
一件怪事。还有更怪的,我学许多种外语甚至少数民族语言都很容易,但学越南话和朝鲜话
却因为潜意识里觉得他们像“中国人”而很抵触,现在出现一个新情况:年轻一代上海人以
普通话为主,他们的父辈祖辈讲上海话,孩子们讲普通话。倒是许多“外地上海人”包括年
轻一代坚持讲上海话。讲上海话其实主要是一种情结。
父亲的语言天才
我父亲其实才是个语言天才。他是俄语专业的,英语相当好,日语和德语等小语种也会一些。
反正我小时候的“闲书”大多数父亲的语言类书籍,其中除了外语也包括不少汉语语言语法
研究方面的书。可惜我父亲一辈子没当过老师,只会自己学,不会讲课。我考大学时他讲给
我听我也不太理解,最后只能请他给我出了一本子作业题,我自己找了一本郑义里的英汉小
词典和一本英文的中国小说《南瓜生蛋的秘密》,回到插队的村子自学去了。
说我父亲是语言天才并非指他的外语,而是指方言。父亲很善于学习方言,他能够流利地讲
上海话、苏北话和基本标准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还基本上能讲无锡话、南京话、宜兴话
和湖南话。换句话说,凡是他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的方言都基本上都能讲。但也有例外。比
如他虽然在东北读书和工作过多年却毫无东北口音,在北大读书也没让他讲一句“京腔”。
我推测应该是“小环境”的原因,他很少有机会跟当地人接触。
我渐渐发现父亲是怎么学方言的了。他有个最大的本事,见什么人说什么方言,而且敢讲。
比如他其实不太会河南话,但遇见河南人他也尽量跟对方讲河南话。我在旁边听了好笑。有
时我也嫌父亲啰嗦。记得有一次父亲把一些空瓶子卖给收旧货的。那个人捡出几个瓶子说:
“这几个瓶子不收。”我父亲还想用河南话跟他解释什么,我过去抄起瓶子全部砸到围墙上
了。
方言是“玩笑话”
相声小品里常常拿方言开玩笑,现实中我虽然不会完整地讲任何方言,但也喜欢用方言来开
完或者想表达某些特殊的意思。比如我在兰州上的大学,跟兰州人或者在兰州待过的人提起
与兰州有关的事情时我会有意识地带几句兰州话。许多城市有类似“满福楼”这样的餐馆,
每当看见这个名字我会不由自主地用兰州话来说“满福”这两个字。“满福”在兰州话里含
义深刻,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
驻外时,环球化工驻孟办的一位好友老家是开封。他其实是讲普通话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们
在一起常常故意讲河南话。大家都觉得非常有趣。虽然我的河南话乱七八糟,讲得颠三倒四,
但确确实实地在国外过了一把河南话的瘾。这是过去怎么也想不到的。
迄今为止我还讲过一次上海话。那也是“被迫”的。80年代我在北京跟一个捷克代表团谈
判。吃饭时才发现在座的同胞基本上会讲上海话,而捷克人当中有一位是生于上海17岁才
离开的犹太人。他只会讲上海话,不会讲普通话。因为不是谈判,气氛很轻松。我们大家干
脆统统讲上海话。那是我唯一一次讲上海话,熟悉我的亲朋好友听了肯定都会感到意外。
虽然我不讲上海话,但我对上海话的了解却比较深。因为小时候常在上海无锡跟表兄弟姐妹
们一起玩儿。遇到年轻的上海人我有时会故意考他们的上海土话用词儿。比如有种小动物的
上海话发音接近“噎死它”,上海年轻一代有几个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类似知了但比
它小的动物,颜色偏绿、褐或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