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第五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28年12月,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的是()
A、张作霖
B、郭松龄
C、张学良
D、张作相
3、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政权
B、小资产阶级政权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D、封建君主专制政权
4、中共八七会议召开的地点在()
A、九江
B、汉口
C、武昌
D、上海
5、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A、反对右倾投降主义
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6、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党领导了()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五卅运动
7、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是在()
A、北京特别会议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古田会议
8、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著名起义是()
A、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B、赣南秋收起义
C、湘南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9、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革命的重心()
A、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C、由大城市转向小城市
D、由南方转向北方
10、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著作是()
A、《战争和战略问题》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反对本本主义》
11、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要靠()
A、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本本
C、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
D、照搬苏联经验
12、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一文,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反对本本主义》
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3、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是()
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B、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人罢工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商人罢市
14、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是()
A、城市
B、农村
C、大城市
D、沿海城市
15、中共领导革命武装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湘赣根据地
B、井冈山根据地
C、湘鄂西根据地
D、陕甘宁根据地
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颁布了()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五四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7、将以前“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土地法是()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五四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土地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使土地归()所有。
A、农民
B、政府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19、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对待富农的正确政策是()
A、限制富农
B、打击富农
C、中立富农
D、保护富农
20、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最大恶果是()
A、使白区革命力量遭到惨重损失
B、使福建反蒋抗日事变失败
C、使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使中国革命丧失了九一八事变后有利的形势
2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开创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井冈山具备开创根据地的良好条件
D、我国的国情和当时形势
22、1935年1月,()的召开,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八七会议
B、党的六大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
23、遵义会议主要纠正了()
A、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王明的“左”倾错误
C、瞿秋白的“左”倾错误
D、李立三的“左”倾错误
24、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当选为主席。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刘少奇
2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性质是()
A、工农民主政权
B、资产阶级政权
C、无产阶级政权
D、地主阶级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