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省格尔木市第一中学安冉 81600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培

训观念,注重教师专业需求的多样性、整体性,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渐进性。强调参与互动,拓展师生合作空间,鼓励教师审视并提升自己的经验。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专业培训专业发展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理解和实施,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成败的关键。当代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正在经历一个连续不断适应、改进、变革的过程。“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所以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及整体素质,都将极影响课程实施的成效。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理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无法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要义。

一、教师应积极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具体化,是指导和规学校教育的基本文件,他是推行新课程的重要工具,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物,应该以此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其次,教师要理解自己所教授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要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把握、领会其基本精神,才能为实施新课程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教师要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并表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和与学生的交往中。课程改革是否真正推行,就是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让教师改变长期以来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的权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新

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本次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主体,学生主动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弊端提出来的。本次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的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

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研究,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在这种对话关系中,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知识应该由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教师也不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答案需要学生去探索和思考,而且答案往往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师生的观点要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讨

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

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知水平、洞察能力等方面都要具备较高的修养。

3.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

长期以来,盛行的是一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模式,于是教育实践就变成“验证教育理论”或“运用教育理论”的活动。而许多学者都质疑这一假设,因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相互作用方面,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领域,专业知识不能与专业经验分离。实际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都非常复杂,而理论知识往往是单纯的、概括的、简化的。教师要坚持面向实践,把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丰富理论辨证统一起来,使教师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观念更加充实和丰满,更富有活力。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更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三、教师专业发展

综观国外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因素往往成为左右课改的关键。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要通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表现出课改带来的效果。课程

改革的经验都表明,任何课程都必须包括对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把教师专业化看成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已成为共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主题和核心容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关于教师的“专业化”,并不仅仅以学历或或对业务提出的要求为标准,它是由于职业性之相关的综合性要求来决定的。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少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并以次作为自己的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结构,多方面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按照霍例等人对教师专业化容的界定,除了关注教师的专业特征和专业地位,就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部的合作方向,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与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

1.重视教师素质的整体性

当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几乎涉及到教师素质的各个方面,如专业知识、能力、动机、情感态度等。我国的教育学者一般倾向于把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看成是专业素质的基本成分。这几个方面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整体性存在。教师应当重视这种专业素质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从课程的同时教育入手,围绕学科课程实践的决策训练和问题解决,发展自身情意、道德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