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研究文献 (1)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字怎么写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时期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
次重要军事冲突。
此次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其起因可以追溯至清朝政
府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争夺以及朝鲜民族的反抗。
通过探讨这场战争,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关系。
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力图维持其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致力于控制朝鲜半岛。
然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后逐渐崛起,也希望在该地区扩展势力范围。
朝鲜半岛成为了中日争夺的焦点,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开战
1894年7月,中日两国正式爆发战争。
由于清朝军队屡战屡败,日本军队很
快在海陆战中取得优势,占领了朝鲜。
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群岛,并赔款二亿两白银。
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惨败导致清朝政府
对外弱势,国内形势更加动荡。
日本则因此增强了其在东亚地区的地位,被欧美列强认可为一流强国。
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揭示了中国当时的国家薄弱和政治腐败,也为中国近
代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对中国人民而言,这场战争是一个警醒,促使他们意识到国家要强大必须进行改革,这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军事冲突,对中日两国关系及近
代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上为甲午中日战争论文内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甲午战争史百年研究综述

甲午战争史百年研究综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超级重要的战争。
中国在这场战争的失败结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阻碍。
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的一大热点。
一百年来,专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甲午战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功效。
一、解放前的研究概况由于甲午战争的结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阻碍,因此在甲午战争方才终止后,国内就开始有人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从甲午战争终止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时刻里,中国学者就出版了关于甲午战争研究的专著、资料、译著就达二十余种之多,产生了最初的一批有必然学术价值的研究功效。
在战争方才终止的1895年,就有王柄耀的6卷本《中日战辑》出版发行。
1896年刊行的有蔡尔康的8卷本《中东战纪本末》;易鼎顺的14卷本《盾墨拾余》;侍读学士文廷式的《闻尘偶记》。
1897年,曾任驻日领事的姚锡光出版了5卷本的《东方兵事纪略》1903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了英国人爱特华斯的《中东战史》(史悠明和程履祥译)。
1929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德国人佛朗克的《三国干与还辽》(王光祈译)。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钟麒的《中日战争》。
1931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编辑并出版了《甲午中日战争摄影集》。
1932年,故宫博物院编辑并出版了88卷本的《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上海南京书店出版了日本人田保桥法的《甲午战前日本挑战史》(王仲廉译)。
1934年,南昌内外通信社出版了日本人鹿岛守之助的《三国干与还辽》(吴宿光译)。
1937年,清华大学出版了王信忠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
1938年,重庆青年书店出版了陈诚的《中日战争之始末与教训》;重庆正中书局出版了朱国定的《甲午之战》;重庆北新书局出版了曾毓钊的《中日血债》。
1939年,重庆正中书局出版了钱安毅的《甲午战争的教训》。
1943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出版了《甲午中东战事之回溯及余评》。
194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吴敬恒的《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文献 (1)

甲午中日战争研究主要资料解放前:资料文献1、《李文忠公全书》2、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光绪二十三年刊(1897)3、蔡尔康《中东战纪本末》,光绪二十二年刊(1896)4、《翁同和日记》5、故宫博物院《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88卷,1932年(丛刊选录80万,为50%)6、岛居正幸《日本帝国会议志》东京昭和五年出版(明治二十八年至昭和三年)7、《日清战争实记》东京博物院明治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出版,期刊8、伊藤博文《秘书类纂》昭和十一年出版9、陆奥宗光《蹇蹇录》昭和四年、商务印书馆1929年(《日本侵略中国外交秘史》)论著1、王钟麒《中日战争》商务印书馆1929年2、张荫麟《甲午中国海军战绩考》清华大学学报1935年第10卷第一期3、王信忠《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清华大学1937年出版4、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争全史》东京1904年5、川崎紫山《日清陆战史》东京1896年6、平田胜马《黄海大海战》东京1896年7、川崎三郎《日清战史》东京1897年8、日本海军军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东京1905年解放后资料文献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1-12册》1955年至80年代2、陈旭麓《甲午中日战争——盛宣怀档案选编之三》,1980年3、文廷式《闻尘偶记》,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一期4、张侠《清末海军史料》论著1、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2、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1957年3、戚其章《中日甲午威海之战》1962年4、戴逸《北洋水师》5、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战争海战史、陆战史》1981、19846、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19847、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8、戚其章《甲午战争的国际关系》9、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10、戚其章《走近甲午》2006年11、姜鸣:《龙旗飘扬下的舰队》12、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水师》2008校订版13、王宜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海军世家》2007年14、《甲午中日战争和近代中国与世界》15、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16、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17、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史》18、辑西光速等《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63年19、《甲午战争图录》研究的问题1、甲午战争的根源日本海外扩张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本利多明——桥本左内——吉田松阴——胜海舟——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福泽喻吉(帝国主义者)日本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需求2、甲午战争的过程李鸿章御敌于渤海门户的思想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和后勤补给日本侵华的设想和策略3、甲午战争人物丁汝昌方伯谦海战陆战将领群体研究日本对华战争军事体制和决策人物4、甲午战争结局和影响李鸿章的以夷制夷殖民地研究索款赔款研究。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及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
一、战争的起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包括了中国广东与日本的交恶、朝鲜问题、及中国政府内部腐朽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19世纪末的局势下,中国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矛盾尖锐,这成为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过程甲午战争中,日本先后取得了许多战争胜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战役是海战中的黄海海战和陆战中的旅顺攻坚战。
在这些战役中,日本海军和陆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战争的结果最终,甲午中日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终。
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款二万五千万两白银,开辟了旅顺港等多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四、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打破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没有外敌入侵的局面,使中国各方面面临了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同时,对于日本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加强了其在远东地区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其帝国主义扩张的基础。
总的来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教训,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在两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结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其影响深远。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更能够理解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两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日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源流入手,探讨甲午战争的根源和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历史源流(一)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公元4世纪,中国的中原文明开始向东传播到日本。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量引进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字和佛教。
这些元素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字的传播方面,中文成为了日本的官方语言。
日本的书法和绘画技艺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为日本社会的律令制度和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源。
这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在近代,日本逐渐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展了“西化”的改革,学习了欧洲的政治、经济等现代化制度,从而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国家。
此后,日本不断向外扩张,统一琉球、侵略朝鲜半岛、侵略中国台湾、侵略中国东北和台湾等地。
在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本采取了各种强制手段,包括强征折纳、迫害中国人、劫持人质等等。
这些行为让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资源及人民都被中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短暂tethered。
(三)甲午战争成为中日矛盾的导火索甲午战争的发生,是中日两国的矛盾逐渐升级的结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治经济系统越来越腐败,而日本则在不断地扩展领土和势力范围,两国之间的战争背景逐渐形成。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的领土和经济进行瓜分。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系统越来越崩溃。
这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让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和人口。
二、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一)清廷内部的政治腐败在清朝的晚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清朝的朝廷和官员们贪污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
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
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
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
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
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
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
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
”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
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
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
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
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
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
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
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
当时,清朝一位御史就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
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
……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
”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
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
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
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
”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
”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
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
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
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

是传 统 的研 究 重 点 。 社 会 史领 域 方 面 始 于 1 9 9 0 年 代 中期 , 至今 E l趋 成 熟 且 是 热 点 。 主 要 的 学 术 观 点 有 :战前 的 “ 二
① 《 历史研 究》2 0 0 0年 第 1期 。该论 文对世界各 国的甲午战争研 究进行 了梳 理和评述 ,其 内容至今仍 是 了解 日本学界
甲午 战 争 的 宝贵 参 考 ,梳 理 对 象 自 1 8 9 5至 1 9 9 5年 。 ② 日本研 究》2 0 0 9 年第 1 期 。该 论 文 整 理 了 日本 学 术 界 战 前 和 战 后 甲 午 战 争研 究 的 特 点 、倾 向 以 及取 得 的 学 术 成 果 , 对 学 术 动 态 和 存 在 的 问题 进行 了评 述 ,梳 理 对 象 自战 前 至 2 0 0 1年 。
经纬。 7 0
甲午 战争 研 究状况 发 生 了一些 变化 ,特 别 是近 几年 涌现 出 的一批 年轻 学者 ,通 过发 掘新 史料 及对 已有 史料 和 既往 研 究进 行 了再 检讨 ,陆 续发 表许 多有学 术价 值 的论文 。遗 憾 的是 ,这些 研 究成果 至今 尚未 被介 绍到 中 国。有 鉴于此 ,笔者 将在 吸 收和 借鉴 前人 研 究成 果 的基础 上 ,从研 究史 回顾 、研 究领 域 、最近 研究 动态 三个 方面 ,对 日本学 界 的 甲午战 争研 究状况进 行梳 理和补充 ,以期 对 国 内学者 的研究有所 裨益 。 二 、研 究史 回顾
日本 学 术 界 的 甲午 战争 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