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数学教案完整版

中考总复习数学教案完整版
中考总复习数学教案完整版

中考总复习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专题1 有理数及其运算

一、中考要求:

1.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并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二、知识要点:

1.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

2.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3.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4.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5.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乘积为 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7.有理数分类应注意:(1)则是整数但不是正整数;(2)整数分为三类:正整数、零、负整数,易把整数误认为分为二类:正整数、负整数.

8.两个数a、b在互为相反数,则a+b=0.

9.绝对值是易错点:如绝对值是5的数应为士5,易丢掉-5.

10.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1.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3.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14.有理数除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16.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a b

、为任意有理数)

加法结合律:(a+ b)+c=a+(b+c)(a, b,c为任意有理数)

17.有理数加法运算技巧:

(1)几个带分数相加,把它们的整数部分与分数(或小数)部分分别结合起来相加(2)几个非整数的有理数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结合起来相加;

(3)几个有理数相加,把相加得零的数结合起来相加;

(4)几个有理数相加,把正数和负数分开相加;

(5)几个分数相加,把分母相同(或有倍数关系)的分数结合相加.

18.学习乘方注意事项:

(1)注意乘方的含义;

(2)注意分清底数,如:-a n的底数是 a,而不是-a

三、经典例题剖析:

1.-(-4)的相反数是_______,-(+8)是______的相反数.

2.把下面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里.

-3,7,-25

,0,2003,-1.41,0.608,-5 % 正有理数集{ …}; 负有理数{ …};

整 数 集{ …}; 有理 数 { …};

3.计算:|-22|= ; 1-|-2|= ;(-3)3= ;(-2)×(-3) =____ 。

4.数轴上点A 到原点的距离是5,则A 表示的数是_______

5.一个数的倒数的相反数是115

,则这个数是______ 6.今年我市二月份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为-5o C , 最高气温为13 o

C ,那么这一天的最高气温

比最低气温高______

7.比较-1516 与-2932

的大小. 8.若a 的相反数是最大的负整数,b 是绝对值最小的数,则a +b=___________.

9.计算12-|-18|+(-7)+(-15) 22233411110.5+(-)--2-4-(-1)()(-)2232-?÷计算: 10.生物学指出,在生态系统中,每输人一个营养 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流

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H 1→H 2→ H 3→H 4→H 5→H 6这条生物链中,(H n 表示第n 个营养级,n=l ,

2,…,6),要使H 6获得10千焦的能量,需要H 1提供的能量约为( )千焦

A .104

B .105

C 106

D 107

11.(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下面材料:点 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AB|,当A 上两点 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 在原点,如图1-2-4所示,

|AB|=|BO|=|b|=|a -b|;当A 、B 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1-2-5所示,点A 、B 都在

原点的右边,|AB|=|BO|-|OA|=|b|-|a|=b -a=|a -b|; ②如图1-2-6所示,点A 、B

都在原点的左边,|AB|=|BO|-|OA|=|b|-|a|=-b -(-a)=|a -b|;③如图1-2-7所示,

点A 、B 在原点的两边多边,|AB|=|BO|+|OA|=|b|+|a|=a+(-b)=|a -b|

综上,数轴上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a -b|

(1)回答下列问题:

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

离是____,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

②数轴上表示x 和-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如果 |AB|=2,那么x 为

③当代数式|x+1|+|x -2|=2 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专题二:代数式

一、中考要求:

1.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

代数式表示.

3.理解代数式的含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

实世界的联系.

4.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并会进行运算.

5.会求代数式的值,能解释值的实际意义,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推断代数式反映的规律.

6.进一步熟悉计算器的使用,会借助计算器探索数量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二、知识要点:

1、代数式的定义: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以及乘方、开方)把数、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

2、代数式的写法应注意:(1)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简写作“·”或者省略不写,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 ×”号;(2)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3)数字通常写在字母的前面;(4)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

3、代数式的值:一般地,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4、列代数式的技巧:列代数式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作用,要分清运算顺序,一般遵循先高级后低级,必要时加括号.除了和。差、积、商、大小、多、少外,还要掌握下述数量关系: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浓度问题: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浓度)×100%

数字问题: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三位数.

5、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6、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三、经典例题剖析:

1、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钢筋,现要确定其长度,先称出这捆钢筋的总质量为m 千克,再从中截取5米长的钢筋,称出它的质量为n 千克,那么这捆钢筋的总长度为( )米

A 、m n

B 、mn 5

C 、5m 5

D 、(5m n

-5) 2、数轴上点A 所表示的是实数a ,则到原点的距离是( )

A 、a

B .-a

C .±a D.-|a|

3、若ab x 与a y b 2是同类项,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X =2,y=1

B .X=0,y=0

C .X =2,y=0

D 、X=1,y=1

4、x -(2x -y )的运算结果是( )

A .-x+y

B .-x -y

C .x -y

D .3x -y

5、下列各式不是代数式的是( )

A .0

B .4x 2-3x+1

C .a +b= b+a

D 、2y

6、两个数的和是25,其中一个数用字母x 表示,那么x 与另一个数之积用代数式表示为( )

A .x (x +25)

B .x (x —25)

C .25x

D .x (25-x )

7、下列各组的两个代数式是同类项的是( )

A 、-12 x 2与

B 、-a 2与a

C 、-3a 2b 与2ba 2

D 、12

a 2

b 与2ab 2 8、 -2x 3

y 的系数是_____,-2axy 3的系数是____;-a 2b 的系数是____,πR 2的系数是____. 9、观察下列算式: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28

=256,…那么227的未位数字是_______.

10、研究下列各式,你发现什么规律

将你找到的规律用含n 的等式表示出来__________

11、观察下列数表:

根据数表所反映的规律,猜想第6行与第6列的交叉点上的数应为________,第n 行与第n 列交叉点上的数应为_________(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n 为正整数)

解:11;2n -1 点拨:由已知的四个特例即可得到第n 行与第n 列交叉点上的数满足2n —1.

12、观察下列各等式:

(1)以上各等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某两个实数的一等于这两个实数的___________;如果等号左边的第一个实数用x 表示,第二个实数用y 表示,那么这些等式的共同特征可用含x ,y 的等式表示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以上等式变形,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为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再找出一组满足以上特征的两个实数,并写出等式形式:__________________ 解:

⑴差;商;x -y= x y

(y ≠0,且y =1) ⑵x=2

(0y 1)1

y y y ≠≠-且 ⑶如:1616-4=433÷1616-4=433

÷ 专题三:整式

一、中考要求: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限于一次式相乘,整式的除法只要求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且结果是整式).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 )(a -b )=a 2+b 2,(a±b)2=a 2±2ab+b 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二、知识要点:

1、幂的意义:几个相同数的乘法

2、幂的运算性质:(1)a m ·a n = a

m+n (2)(a m )n = a mn ;(3)(ab )n = a n b n ;

(4)a m ÷a n = a m -n (a≠0,a ,n 均为正整数)

3、特别规定:(1)a 0=1(a≠0);

(2)a -p =1

(0,)p a p a

≠是正整数 4、幂的大小比较的常用方法:

⑴求差比较法:如比较22221021313和的大小,可通过求差2222102-1313<0可知.22

22102>1313

⑵求商比较法:如

9

9999

99999

99

99

99119

9911

9

与,可求=

99099909

9999999990

999911911

1=

91191199

?

?=?=

9

99

,方可知

⑶乘方比较法:如a3=2,b3=3,比较a、b大小可算 a15=(a3)5= 25=32,b15=(b5)3=

33=2 7,可得a15>b15,即a>b.

⑷底数比较法:就是把所比较的幂的指数化为相同的数,然后通过比较底数的大小得出

结果.

⑸指数比较法:就是把所比较的幂的底数化为相同的数,然后通过比较指数的大小,得出结果.

5、单项式: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

式.

6、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7、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8、单项式的欢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9、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10、添括号法则:添括号后,括号前是“+”号,插到括号里的各项的符号都不变;括号前

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1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

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1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

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

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

对于只在被除武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

商的一个因式.

15、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

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16、整式乘法的常见错误:(1)漏乘如(在最后的结果中漏乘字母c.

(2)结果书写不规范在书写代数式时,项的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若有带分数一律要化成假分数或小数形式.

(3)忽略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整式的混合运算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相同,“有乘方,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4)运算结果不是最简形式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化成最简形式.(5)忽略符号而致错在运算过程中和计算结果中最容易忽略“一”号而致错.

17、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18、平方差公式的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19、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等号左边一般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是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项问系数互为相反数,其他因数相同人与这项在因式中的位置无关.等号右边是乘积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20、运用平方差公式应注意的问题:(1)公式中的a和b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2)有些多项式相乘,表面上不能用公式,但通过适当变形后可以用公式.如(a+b-c)(b -a+c)=[(b+a)-c]][b-(a-c)]=b2-(a-c)

21、完全平方式的语言叙述:(1)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乘积的2

倍.字母表示为:(a±b )2=a 2±2ab+b 2;

2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应注意的问题:(1)公式中的字母具有一般性,它可以表示单项式、多项式,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用公式计算;(2)在利用此公式进行计算时,不要丢掉中间项“2ab ”或漏了乘积项中的系数积的“ 2”倍;(3)计算时,应先观察所给题目的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如符合,则可以直接用公式进行计算;如不符合,应先变形为公式的结构特点,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如变形后仍不具备公式的结构特点,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经典例题剖析:

1、计算(-3a 3)2:a 2的结果是( )

A .-9a 2

B 6a 2

C 9a 2

D 9a

4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1262624 x x =x

B.(-a)(-a)=-a ÷÷

C. 2n n 22n n n x

x =x D.(-a)a =a ÷÷ 3、已知a=8131,b=2741,c=961,则a 、b 、c 的大小关系

是( )

A .a >b >c

B .a >c >b

C .a <b <c

D .b >c >a

4、计算(2+1)(22 +1)(23+1)…(22n +1)的值是( )

A 、42n -1

B 、222n

C 、2n -1

D 、22n

-1

5、三个连续奇数,若中间一个为n ,则这三个连续奇数之积为( )

A .4n 2-n B. n 2-4n C .8n 2-8a D .8n 2-2n

6、计算:x 2x 3=_______; ×5101=________;

-m 3·(-m 4)·(-m)=_________ ; (a -2 b )(a+2 b)=________.

7、已知代数式2x 2+3x+7的值是8,则代数式4x 2 + 6x+ 200=___________

8、已知x 2+y 2=25,x+y=7,且x >y ,x -y 的值等于________.

9、若x 2-2x+y 2+6y+10=0.则x=_________,y= 。

10、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作8 ×108次运算,它工作 6×102秒可作多少次运算(结果用

科学记数法表示)

11、已知3m ·9m ·27m ·81m =330,求m 的值.

12、证明代数式16+a -{8a -[a -9-(3-6a )]}的值与a 的取值无关.

13、试求不等式(3x+4)(3x -4)≥9(x -2)(x+3)的负整数解.

14、已知x 2+y 2=25,x+y=7,且x >y ,x -y 的值等于________.

解:本题考查了对完全平方公式(a±b )2=a 2±2ab+b 2的灵活运用.由(x+y )2=x 2+2xy+y 2,

可得xy=12.所以(x -y )2=25-24=1.又因为x >y ,所以x —y >0.所以x —y =1

专题四:分解因式

一、中考要求:

1.经历探索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

2.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3、通过乘法公式22()()a b a b a b +-=-,222()2a b a ab b ±=±+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知识要点:

1.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

式.

2.分解困式的方法:

⑴提公团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运用公式法:公式22()()a b a b a b -=+- ;2222()a ab b a b ±+=±

3.分解因式的步骤:分解因式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公因式,一定先提取公团式,然后再考虑是否能用公式法分解.

4.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提公因式时,其公因式应找字母指数最低的,而不是以首项为准.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 1”易漏掉.分解不彻底,如保留中括号形式,还能继续分解等

三、经典例题剖析: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2.把222a -c +b -2ab 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

3.把2m 6+6m 2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

4. 下列各组多项式中没有公因式的是( )

A .3x -2与 6x 2-4x (a -b )2与11(b -a )3

C .mx —my 与 ny —nx

D .ab —ac 与 ab —bc

5. 分解因式:x 2-9=___________, 322a -2a b+ab =___________

6.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ab 2 -2a =____________

7.分解因式的结果是(a 2+2)(a 2-2)的多项式是___________.

8.分解因式: (1)25(a +b )2-9(a -b )2 (2)22222(m +n )-4m n

9.(阅读理解题)分解因式:x 2

-120x+3456

分析:由于常数项数值较大,则采用x 2 -120x 变为差的平方的形式进行分解,这样简

便易行:x 2 -120x+3456 = x 2 -2×60x+3600-3600+3456

= (x -60)2-144=(x -60+12)(x-60-12)=(x -48)(x -72)

请按照上面的方法分解因式:x 2+42x -3526

题五:分式

一、中考要求:

1.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乘除运算法则、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3.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4.能解决一些与分式、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5.通过学习,能获得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能感受学习代数的价值.

二、知识要点:

1.分式:整式A 除以整式B ,可以表示成A B 的形式,如果除式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A B

为分式. 注:(1)若B ≠0,则A B 有意义;(2)若B=0,则A B 无意义;(2)若A=0且B ≠0,则A B

=0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团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4.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

5.分式的加减法法则:(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2)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计算.

6.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7.通分注意事项:(1)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应为各分母系救的最小公倍数与所有相同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2)易把通分与去分母混淆,本是通分,却成了去分母,把分式中的分母丢掉.

8.分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9.对于化简求值的题型要注意解题格式,要先化简,再代人字母的值求值.

10.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11.分式方程的解法: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是大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人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12.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

⑴ 增根的产生:分式方程本身隐含着分母不为0的条件,当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方程中未知数允许取值的范围扩大了,如果转化后的整式方程的根恰好使原方程中分母的值为0,那么就会出现不适合原方程的根l 增根;

⑵ 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出现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

13.分式方程的应用: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但要稍复杂一些.解题时应抓住“找等量关系、恰当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从而正确列出方程,并进行求解.另外,还要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注意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14.通过解分式方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观察分析所给的各个特殊分式或分式方程,灵活应用不同的解法,特别是技巧性的解法解决问题.

三、经典例题剖析:

1、当x____时,分式31-x

有意义.

2、先化简,再求值:231()11x x x x x x

---+g ,其中2x =. 3、先将)11(122x

x x x +?+-化简,然后请你自选一个合理的x 值,求原式的值。 4、把分式方程12121=----x

x x 的两边同时乘以(x-2), 约去分母,得( )

A .1-(1-x)=1

B .1+(1-x)=1

C .1-(1-x)=x-2

D .1+(1-x)=x-2

5、当 k 等于( )时,125k k k k

+--与是互为相反数。 A .65 B. 56 C. 32 D. 23

6、正在修建的西塔(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上,有一段工程,若甲、乙两个工程队单独完成,甲工程队比乙工程队少用10天;若甲、乙两队合作,12天可以完成.若没甲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 天.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

7、解方程:

11111x x -=-+ 8、方程2

13

x x x +=-的解是________ 9、某市今年1月10起调整居民用水价格,每立方米水费上涨25%,小明家去年12月份的水费是18元,而今年5月份的水费是36元,已知小明家今年5月份的用水量比去年12月

份多6 m 3,求该市今年居民用水的价格.

解:设市去年居民用水的价格为x 元/m 3,则今年用水价格为(1+25%) x 元/m 3.根据题

意,得

经检验,x=1.8是原方程的解.所以(1+25%)x=2.25.

答:该市今年居民用水的价格为 2.25 x 元/m 3.

点拨:分式方程应注意验根.本题是一道和收水费有关的实际问题.解决本 题的关键是

根据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今年5月份的用水量一去年12月份的用量=6m 3.

10、就要毕业了,几位要好的同学准备中考后结伴到某地游玩,预计共需费用1200元,后来又有2名同学参加进来,但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少分摊30元,试求原计划结伴游玩的人数.

专题六: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

一、中考要求:

1.在经历数系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数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考点讲解:

1.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即x 2=a 那么这个数a 就叫做x 的平方根(也叫做二

次方根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2.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3.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即x 2=a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

做a 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

4.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即x 3=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

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7.开立方: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8.平方根易错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不分,如 64的平方根为士8,易丢掉-8,而求为64的算术平方根; (2

2,

9.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10.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11.实数的分类:实数0????????正实数有理数或无理数负实数。

1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13.二次根式的化简:

14.最简二次根式应满足的条件:(1)被开方数的因式是整式或整数;(2)被开方数中

不含有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15.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无理数的错误认识:⑴无限小数就是无理数,这种说法错误,因为无限小数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两类.如1.414141···(41 无限循环)是无限循环小数,而

不是无理数;(2

是无理数;(3)两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也还是无

2ππ

都是无理数,但

2ππ却是有理数;(4)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无法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种说法错误,每一个无理数在数轴上都有

是如此;(5)无理数比有理数少,这种说法错误,虽然无理数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用的少一些,但并不能说无理数就少一些,实际上,无理数也有无穷多个.

17.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公式

18、二次根式运算注意事项:(1)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防止:①该化简的没化简;②不该合并的合并;③化简不正确;④合并出错.(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常用乘法公式或除法公式来简化计算,运算结果一定写成最简二次根式或整式.

三、经典例题剖析:

1、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 ,比这个数大3的数为( )

A 、-+3 +3

2______

3、已知(x-2)2,求xyz 的值.

解:48 点拨:一个数的偶数次方、绝对值,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均为非负数,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这几个非负数均为零.

4、327 的平方根是_________

点拨327 =

5、在实数中-23

,0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那么x 取值范围是( )

A 、x ≤2 B. x <2 C. x ≥2 D. x >2

7、下列各式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

8、当a 为实数时,则实数a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 )

A .原点的右侧

B .原点的左侧

C .原点或原点的右侧

D .原点或原点的左侧

9、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有限小数是有理数

B .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C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一一对应

D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小明和小芳解答题目:“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其中a=9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小明的解答:原式-a)=1,小芳的解答:原式= a+(a-1)=2a-1=2×9-1=17

⑴___________是错误的;

⑵错误的解答错在未能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

________

解:(1)小明(2)被开方数大于零

点拨:小明的解答是错的.因为a=9时,1-a<0,,.

化简专题七: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中考要求:

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

3.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5.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6.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字系数人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7.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8.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知识点讲解: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系数不为0,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4.等式的基本性质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a=b,则a±m=b±m

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a=b,则am=bm等式其他性质:若a=b,b=c,则a=c(传递性).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在使用时要注意式性质成立的条件.

5.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6.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7.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人消元法: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一把“二元”变为“一元”,主要步骤是,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人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

的方法称为代人消元法,简称代人法.

(2)减消无法:通过方程两边分别相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9.整体思想解方程组.

(1)整体代入.如解方程组3(1) 5 5(1)3(5) x y y x -=+??-=+?①

②,方程①的左边可化为3(x+5)-18=y+5

③,把②中的 3(x+5)看作一个整体代入③中,可简化计算过程,求得y .然后求出方程组的解.

(2)整体加减,如1+3y 19 313x+y 11 3x ?=????=??①②因为方程①和②的未知数x 、y 的系数正好对调,所以

可采用两个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二元一次方程有两个未知数,而一次函数有两个变量;(2)二元一次方程用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未知数的关系,而一次函数既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用列表或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联系:(1)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描出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这些点都在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上;(2)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10.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联系:在同一直 坐标系中,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的坐标就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反过来,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坐标的点一定是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交点,

11.用作图象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将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改写成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3)观察图象的交点坐标,即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整体相加减求解.利用①+②,得x+y=9③,利用②-①得x -y=3④,可使③、④组成简单的方程组求得x ,y .

经典例题剖析:

1.若代数式2354x+322n m 3

x m n +-与是同类项,则x=__________. 2.已知2x+5y =3,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则x=___________;当y=1时,x=________

3.当k=_______时,方程5x -k=3x +8的解是-2.

4.有一个数,十位数字是a ,个位数字是b ,十分位数字是c ,那么这个数可表示为_______.

5.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5,那么其中最大的奇数为_______.

6

.若x+y+4则 3x+2y =_______

7.方程x+y=22x+2y=3

???没有解,由此一次函数y=2-x 与y= 32 -x 的图象必定( ) A .重合 B .平行 C .相交 D .无法判断

8.已知点(2,-1)是方程y=kx +1的一个解,则直线y=kx+l 的图象不经过的象限是_______

9.若a+b 4b 与3a+b 是同类二次根式,求a 、b 的值.

10.解方程组:⑴2x+5y=53x+2y=5 3x-5y=102x+5y=7???

???⑵

11.若x=-2y=1??? 是方程组ax+by=1bx+ay=7???

的解,则(a+b )(a -b )的值为_______. 12.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2岁,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就35岁了,请你算算老师、学生各多少岁

13.今年我省荔枝又喜获丰收. 目前市场价格稳定,荔枝种植户普遍获利. 据估计,今年全省荔枝总产量为50 000吨,销售收入为61 000万元. 已知“妃子笑”品种售价为万元/吨,其它品种平均售价为万元/吨,求“妃子笑”和其它品种的荔枝产量各多少吨. 如果设“妃子笑”荔枝产量为x 吨,其它品种荔枝产量为y 吨,那么可列出方程组

为 .

解:x+y=500001.5x+0.8y=61000

??? 14.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共n0元,商店老板为获取利润,决定将甲服装按50%利润定价,乙服装接40%的利润定价.在实际出售时,应顾客要求,两件服装均按9折出售,这样商店共获利157元,求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各是多少元

答: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分别为300元,200元.

15.已知x=-3是方程1mx=2x-34

的一个根,(1)求m 的值;⑵求代数式22001(m -13m+11)的值.

16.一个由父亲、母亲、叔叔和x 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

原价的34

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100元.试比较随着孩子人数的变化,哪家旅行社的收费额更优惠

解:甲旅行社的收费总额为:y 1=400+50(x -1)= 50x +350,乙旅行社的收费总额为:y 2=75(x+3)-75x+225. (1)当孩子数x<5时,乙旅行社的收费优惠;(2)当孩子数x=5时,两旅行社的收费相同;(3)当孩子数x >5时,甲旅行社的收费优惠.

专题八: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中考要求: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3.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在数轴上确定其解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6.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二、知识点讲解: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6.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为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7.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易错点:(1)不等式两边部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这是同学们经常忽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2)在不等式两边不能同时乘以0.

8.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②去话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

9.求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可负整数解等特解,可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所有解,再从中找出所需特解.

10.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12.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13.不等式组的分类及解集(a<b

1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的解。

15.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求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16.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非负整数解等特解.

17.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特征:列不等式解应用题,一般所求问题有“至少”“最多”“不低于”“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要正确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18.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基本相似,其步骤包括:①设未知数;②找不等关系;③列不等式(组)④解不等式(组)⑤检验,其中检验是正确求解的必要环节.

三、经典例题剖析:

1、如图⑴所示,天平右盘中的每个破码的质量都是1g,则物体 A的质量m(g)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图⑵中的()

解:A 点拨:由图可观察到 A的质量大于 1(g)小于 2(g)

.

2、关于x的不等式2x-a≤-1的解集如图所示,则a的取值是()

B.-3

C.-2

D.-1

解:D。

3、不等式2x≥x+2的解集是_________.

解:x≥2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因为2x≥x+2,移项,得x≥2.

4、不等式2(x-2)≤x—2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解:C 点拨:先求出不等式2(x—2)≤x-2的解集为x≤2.因为x≤2的非负整数解有 0,l,2三个,所以选 C.

5、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有()

①若a>b,则a+1>b+1;②若a>b,则a-l>b –1 ③若a>b,则-2a<-2b;④若

a>b,则2a<2b.

A.l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C 点拨: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知①②③正确.故选C

6、不等式

2x-3<1

x>-1

?

?

?

’的解集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图中的()

7、不等式组

2x-3<0

3x+2>0

?

?

?

’的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

解:0, 1 点拨:要求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可先求出不等式组

2x-3<0

3x+2>0

?

?

?

的解集为-

2

3<x<

3

2

的整数有0、1,故答案为0、1.

8、若不等式组的

2x-1

>1

3

x>a

?

?

?

??

解集为x>2,则a的取得范围是()

A. a<2

B. a≤2

C. a>2

D. a ≥2

解:B 点拨:原不等式组可化为

x>2

x>a

?

?

?

根据“同大取大”的规律,得a<2已而当a=2时,

原不等式组变为

x>2

x>2

?

?

?

’解集也为x>2.所以正解应为x≤2.选 B.

9、某次“迎奥运”知识竞赛中共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了得10分,答错了或不答扣5分,选手至少要答对()道题,其得分才会不少于95分

A.14 B.13 C.12 D.11

解:B 点拨:可设至少要答对x道题,得分才不会少于95分,则10x-5(20-x)≥95.解得x≥13.

10、一次普法知识竞赛共有30道题,规定答对一道题得4分,答错或不答一道题得-1分,在这次竞赛中,小明获得优秀(90分或 90分以上)则小明至少答对了______道题.

解:24 点拨:可设小明至少答对了x道题,则4x+(30-x)×(-1)≥90, 则x≥24 11、光明中学9年级甲、乙两班在为“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两班捐款的总数相同,均多于300元且少于400元.已知甲班有一人捐6元,其余每人都捐9元;乙班有一人捐13元,其余每人都捐8元.求甲、乙两班学生总人数共是多少人

解:设甲班人数为x人,乙班人数为y人,由题意,可得

因为x为整数,所以x=34,35,36,37,38,39,40,41,42,43,44.又因为y也是整数,所以x 是8的倍数.所以x=40.则y=44.所以总人数是 84.

答:甲、乙两班学生总人数共是84人.

点拨:此题中取整数是难点和关键,应根据实际,人数都为整数来确定甲、乙两班的人数.

专题九:一元二次方程

一、中考要求:

1.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数字系数人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4.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 0,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ax2+bx+c=0(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⑴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以配方为手段,以开平方为基础的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用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k≠0)的一般步骤是: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即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②移项,即使方程的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③配方,即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

项系数的绝对值一半的平方;④化原方程为(x+m)2=n的形式;⑤如果n≥0就可以用两边开平方来求出方程的解;如果n=<0,则原方程无解.

⑵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通过配方推导出来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

a ac

b

b

x

2

4 2-

±

-

=(b2-4ac≥0)

⑶因式分解法: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它的理论

根据是两个因式中至少要有一个等于0,因式分解法的步骤是:①将方程右边化为0;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个因式等于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3.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⑴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要注意,强调a≠0.因当a=0时,不含有二次项,即不是

一元二次方程.如关于x的方程(k2-1)x2+2kx+1=0中,当k=±1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

⑵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注意:①化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②确定

a、b、c的值;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代人求根公式,求出x1,x2.若

b2-4a<0,则方程无解.

⑶方程两边绝不能随便约去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如-2(x+4)2=3(x+4)中,不能随便

约去(x+4

⑷注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不使用配方法(除特别要求外)但又必须熟练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顺序是: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

4.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通过审题弄清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5.注重.解法的选择与验根: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恰当的选择解法,以保证解题过程简洁流畅,特别要对方程的解注意检验,根据实际做出正确取舍,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三、经典例题剖析:

1、下列方程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2、若22324x ( )x x +-与互为相反数,则的值为

A .12

B 、2

C 、±2

D 、±12

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2m x x m m +++-30-=,则m 的值为( )

A .m=3或m=-1 B. .m=-3或m= 1

C .m=-1

D .m=-3

4、方程22(1)280m x x -+-=的一个根是2,则另一个根是_____________.

5、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 2

+2x -8=0的一根是2,则另一个根是______________.

6、解方程:x 2+2x -3=0

解:x 2+2x -3=0,x 2+2x =3,即x+l=2或x+1=2.所以x 1=1,x 2 =3.

点拨:考查解方程的知识,还可用公式法或因式分解法解.

7、已知方程5x 2+kx -10=0一个根是-5,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

解:设方程的另一根是x ,那么,11055x -=-12222,x =,+(-5),5[5555k =-=--所以又因为所以+(-5)=-k 5 ,所以k=-5×[25

+(-5)]=23.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25

,k 的值是23.点拨: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 8、某水果批发商场经销一种高档水果 如果每千克盈利10元,每天可售出500千克,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售量将减少20千克,现该商场要保证每天盈利6000元,同时又要使顾客得到实惠,那么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

解:设每千克水果应涨价x 元,依题意,得(500-2 0 x)(10+x )=6000.整理,得x 2-

15x +50=0.解这个方程,x 1=5,x 2=10.要使顾客得到实惠,应取x=5.答:每千克应涨价5元..

点拨:应抓住“要使顾客得到实惠”这句话来取舍根的情况.

9、课外植物小组准备利用学校仓库旁的一块空地,开辟一个面积为130平方米的花圃(如图1-2-1),打算一面利用长为15米的仓库墙面,三面利用长为33米的旧围栏,求花圃的长和宽.

解:设与墙相接的两边长都为x 米,则另一边长为()332x -米,依题意得()332130x x -= 22331300x x -+=∴110x = 2132

x =

又∵ 当110x =时,()33213x -= 当2132

x =时,()33220x -=>15 ∴132

x =不合题意,舍去.∴10x =

答:花圃的长为13米,宽为10米.

专题九

一次函数

【基础知识回顾及典型例题精讲】

一、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 = kx +b ( k 、b 是常数,k ≠ 0),那么y 叫做x 的一次函数. 当b =0时,y = kx ,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二、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 = kx ( k 是常数,k ≠0)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 叫做比例系数.

三、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 kx (k 为常数,k ≠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 = kx . 当k > 0时,直线y = kx 经过第一、三象限,随着x 的增大,y 也增大;当k < 0时,直线y =kx 经过第二、四象限,随着x 的增大y 反而减小.

四、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和性质与k 、b 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五、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 =kx 平移|b |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b >0时,向上平移;当b <0时,向下平移).

六、直线y 1=kx +b 与y 2=kx 图象的位置关系:

(1)当b >0时,将y 2=kx 图象向x 轴上方平移b 个单位,就得到y 1=kx +b 的图象.

(2)当b <0时,将y 2=kx 图象向x 轴下方平移|b |个单位,就得到y 1=kx +b 的图象.

七、直线l 1:y 1=k 1x +b 1与l 2:y 2=k 2x +b 2的位置关系可由其解析式中的比例系数和常数来确定:

???=≠2

121b b k k ? 1l 与2l 相交于y 轴上同一点(0,b 1)或(0,b 2); 12121l b b k k ????≠=与2l 平行; 121

21l b b k k ????==与2l 重合。 八、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一般步骤:一设,二代,三解,四代入:

(1)设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x +b ;

(2)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解方程(组);

(3)求出k 与b 的值;

(4)将k 、b 的值带入y =kx +b ,得到函数表达式。

例如: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1,-3)求此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解:设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 =kx +b (k ≠0),

由题意可知,???+-=-+=,3,21b k b k 解???

????-==.35,34b k ∴此函数的关系式为y=3534-x . 九、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 +b =0(a ,b 为常数,a ≠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 =ax +b 确定它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十、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 +b >0或ax +b <0(a ,b 为常数,a ≠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训练:2016年山西省中考指导p49--55

专题10

《反比例函数》

一、复习目标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

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主要

性质性质。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难点:反比例图像的性质

二、复习过程

★知识点一、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k 为常数,k ≠0)叫做反比例函数,即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x 为自变量,y 为因变量,其中x 不能为零)

※反比例函数的等价形式: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 ←→ ←→ ←→ 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比例系数为k.

※反比例函数性质:

①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③双曲线的两支会无限接近坐标轴(x 轴和y 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如图1所示)

点P(x,y)在双曲线上都有

★知识点二、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例1 下面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有 .(填入序号即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y =;⑦ ; ⑧; ⑨;⑩y =1+x 2

.

例2:k 为何值时,函数y =是反比例函数

★知识点三、反比例图像性质

例3若双曲线y =-6x 经过点A (m ,-2m ),则m 的值为

例4已知函数的图象两支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的范围是_________

例5如图,点A是双曲线与直线y=-x-(k+1)在第二象限内的交点,AB⊥x 轴于B ,且S△ABO =.

(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2)求直线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A、C的坐标

(3)x 取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4)求△AOC 的面积.

训练:2016年山西省中考指导p56--60

专题11

二次函数

〖知识点〗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大纲要求〗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

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 会平移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 =a(ax +m)2+k 的图象,了解

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4.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

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内容

(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ax 2+bx+c(a,b,c 是常数,a ≠0),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可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抛物线y=ax 2

+bx+c(a ≠0)的顶点是)44,2(2a b ac a b --,对称轴是a b x 2-=,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抛物线y=a (x+h )2+k(a ≠0)的顶点是(-h ,k ),对称轴是x=-h.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 考查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

已知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y =(m -2)x 2+m 2-m -2额图像经过原点,

则m 的值是

2. 综合考查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习题的特点是在同一直角

坐标系内考查两个函数的图像,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如:

如图,如果函数y =kx +b 的图像在第一、二、三象限内,那么函数

y =kx 2+bx -1的图像大致是( ) y y y y 1 1

0 x o-1 x 0 x 0 -1 x A B C D 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关习题出现的频率很高,档解答题和选拔性的综合题,如:

已知一条抛物线经过(0,3),(4,6)两点,对称轴为x =53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4. 考查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二次函数的极值,有关试题为解答题,

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二 教学目的: 1、知道平行四边形、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会说出并熟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性质。 2、会度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行有 关的论证和计算。 3、在由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 的联系和发展,培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从具体到抽象、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5、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教学 难点:探索、寻求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自学法、练习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 2.讲解 练一练:课本例1后练习第1、2题。 说明和建议:要求学生在解答时先画出图形,写出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求解的过 程 猜一猜:如图4.3-3,∥,线段AB∥CD∥EF,且点A、C、E 在上,B、D、F在上,则AB、CD、EF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还能画出与AB等长的线 段吗?试一试可以画出几条?

说明和建议:学生不难猜得结论并加以证明,让学生经历合情推理到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画图可以进一步感知: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问题:如图4.3-3中,线段AB、CD、EF都与直线垂直,那么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与建议:学生由AB∥CD∥EF,得到AB=CD=EF。教师接着可指出:这说明夹在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即一条直线上的任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量一量:在图4.3-4中,AB∥CD,量出AB与CD之间的距离。 建议:要求学生先画出表示AN、CD间距离的线段,再量出它的长度。 例题解析 例:即课本例1说明:1因为图中的平行线段多,因此可引导学生用“化繁为简”的方法,从图4.3-5l中分解出图2、3、4。2在例中的第2小题,还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的推论来证明,证明如下: ∵A′B′∥BA,BA′∥AC, ∴BA′=AC′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BC∥B′C′,AC∥BC′, ∴AC=BC′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B′A=BC′.∴点B是A′C′的中点。 同理可证C′A=B′A,B′C=A′C。 ∴点A、C分别是B′C′和A′B′的中点。课堂小结:师生合作总结 目前,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中,由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隐含的条件?关于边和角的关系 跟踪练习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交BD于O,则AO=OB=OC=OD。 2、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一组对边的距离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 创新练习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它的边,可以组成对全等三角形。

初二数学上册数学教案

初二数学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 关的角有内角、外角。 0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 和等于180的基础上,进 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 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 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 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0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 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 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 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 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 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3、使学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初二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简案模版及教学设计范例】 柯城初中数学组备课简案模板(试行稿) 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教学内容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知识内容、技能和方法等)、数学思考目标(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问题解决目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等)、情感态度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特点,养成学习习惯等),可以参考教参和新课标。 注意:书写目标时应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书写,浙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多是知识技能类的,备课时请予以完善。重点: 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知识技能方面的重点,可以参考教参。注意:教学的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所以教参是主要依据。难点: 这一部分主要写较难达成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的内容,可以参考教参和本班学生学情。 注意:教学的难点由内容和学情共同决定,所以不应一味照搬教参难点。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 这一部分可以是新课的引例或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还可以是前一课的复习等内容。 注意:不同基础的班可以有区别,基础弱的班问题情境可以简单些、直接些,基础好的班可以融入更多的数学实际应用性问题。二、课本导学

采用“阅读+思考问题+归纳”的形式进行。每个例题的学习分为:阅读、思考、练习、归纳四个部分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新课知识内容的自主阅读和学习,每一节课都要确保留给学生一部分阅读和思考时间,切忌一讲到底。 1.“阅读+思考”环节主要针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尽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如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提升等。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基础选择恰当的阅读 内容,比如一段引例、一个定理、一个题的解答等等。 3.“问题+归纳”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理清自主学习中困难的问题,归纳解题步骤、学习的思想方法、积累学习经验等。 注意:教材中的例题的题目可以不抄写,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例题主要重在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写出学生难理解、易混淆、易出错、易遗漏等注意点。归纳必要的步骤。揭示例题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4. “练习”部分,例题和练习的选择以教材的例、习题为主,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调整呈现顺序,教材中的习题的题目可以不抄写,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配套习题主要写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情况。 注意:课本上的练习一般要求在课内完成“课内练习”、“做一做”、“作业题a组”三个部分的内容。三、盘点收获 盘点本课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问题解决方法等。 注意:基础好的班通常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础弱的班可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逐渐引导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 四、学习检测 基础好的班级尽量安排简短的3-5分钟当堂检测。检测的习题可以来源于课本作业题等,可以在课堂最后进行。五、作业布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 册 教 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丰富的实例,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识别.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是什么方程? (1)3x+4=1;(2)6x-5y=7;(3)-=0;(4)y=5;(5)x2-70x +825=0;(6)7+=4;(7)x(x+5)=150;(8)-=0. 3.什么是“元”?什么是“次”?

活动二: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 自学教材第2~3页,思考教师所提下列问题: 1.问题1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2.问题2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为什么要乘?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3.观察上面化简后的方程,会发现:等号两边都是________,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4.任何一个方程都要化成它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a≠________).为什么? 5.说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在确定各个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排除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的障碍,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设问也给学生学习探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活动三:尝试练习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2=4;(3)3x2-=0;(4)x2-4=(x+2)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九年级数学(下)(配人教地区使用)(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就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函数,掌握如何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就是最基本的函数之一,就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教材中从几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使学生逐步从对具体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的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的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反比例函数y=k x(k 为常数,k≠0)的图象分布在两个象限,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第二节的内容就是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意做好与已学内容的衔接,还要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 本章的重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图象就是直观地描述与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例子,用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本章的难点就是对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时在这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教学约需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6.1反比例函数3课时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课时 26.1反比例函数 26.1、1反比例函数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篇一:实用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实用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