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热工基础课件工程热力学加传热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1_2章

6
二、工质
定义: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
工质是实现能量转换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
对工质的要求: 1)膨胀性 2)流动性 3)热容量 4)稳定性,安全性 5)对环境友善 6)价廉,易大量获取
7
物质三态中 气态最适宜。
三、热源
定义:工质从中吸取或向之排出热能的物质系统。 • 高温热源—热源 低温热源—冷源 • 恒温热源 变温热源
热动力装置工作可以概括为:
工质从高温热源吸取热能,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 把另一部分热能传给低温热源。
8
1-2 热力系统(热力系、系统、体系) 外界和边界 一、定义
• 系统 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 研究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 • 外界: 与体系发生质、能交换的物系。 • 边界:
系统与外界的分界面(线)。
比体积
V v m
单位质量工质的体积
m3 /kg
密度
单位体积工质的质量
kg/m3
m V
两者关系:
v
1
35
比体积和密度二者相关,通常以比体积作为状态参数 。
1-4 平衡状态 状态方程 坐标图
一、平衡状态
1、定义: 一个热力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重力场除外), 如果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始终保持不变),则该系 统处于平衡状态。
简单可压缩系只有两个独立参数,所以可用平面坐标上一点 确定其状态,反之任一状态可在平面坐标上找到对应点,如:
p
1
说明:
1)系统任何平衡态可表示在坐标图上 2)过程线中任意一点为平衡态
2
v
常见p-v图和T-s图
3)不平衡态无法在图上用实线表示
p-v图 为压容图 T-s图为温熵图
第二章——工程热力学课件PPT

100 U1A2 60 Q2B1 U 2B1 40
Q2B1 80
第二章 讨论课
2、一个装有2kg工质的闭口系经历了如下 过程:过程中系统散热25kJ,外界对系统 做功100KJ,比热力学能减小15KJ/kg,并 且整个系统被举高1000m。试确定过程中系 统动能的变化。
Q E W
第二章 讨论课
空
Q
调
Q W
T
第二章 讨论课
➢ 计算题
1、对某种理想气体加热100KJ,使其由状 态1沿途径A可逆变化到状态2,同时对外做 功60KJ。若外界对该气体做功40KJ,迫使 它沿途径B可逆返回状态1。问返回过程中该 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热量是多少?
Q1A2 U1A2 W1A2 Q2B1 U 2B1 W2B1
V
1b 2
2c1
状态参数 ( Q W ) ( Q W )
1a 2
1b 2
热力学能及闭口系热一律表达式
定义 dU = Q - W 热力学能U 状态函数
Q = dU + W Q=U+W
闭口系热一律表达式
!!!两种特例 绝功系 Q = dU 绝热系 W = - dU
热力学能U 的物理意义
不可能制成的”
§2-2 热一律的推论热力学能
热力学能的导出 闭口系循环
Q W
( Q W ) 0
热力学能的导出
( Q W ) 0 对于循环1a2c1
p1
( Q W ) ( Q W ) 0
b
1a 2
2c1
a
c
对于循环1b2c1
2
( Q W ) ( Q W ) 0
• u : 比参数 [kJ/kg] • 热力学能总以变化量出现,热力学能零点人 为定
工程热力学 第二章 图文

思考
宏观动能和内动能的区别?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出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达式
加入系统的能量总和—热力系统输出的能量总和 = 热力系总储存能的增量
加入系统的能量总和-热力系统输出的能量总和
= 热力系总储存能的增量
δW
δ mi ei
E
δm jej
E+dE
δQ
d
如果是闭口系,如何简化?
闭口系统的热一律基本表达式
来源:
19世纪30-40年代,迈耶,焦耳等发现并确 定了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恩格斯将这列为19世 纪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定律指出:一切物质都 具有能量。能量既不可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 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 式。而在转换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认识个别、特殊能量 机械能、电能、磁能等有序能的守恒 热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
其它形式的能量都最终转化为热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本质: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在热过程中的应用
18世纪初,工业革命,热效率只有1% 1842年,J.R. Mayer阐述热一律,但没有
引起重视 1840-1849年,Joule用多种实验的一致性
系统的能量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运动有各种不同 的形态,相应的就有各种不同的能量。
系统储存的能量称为储存能,它有内部储 存能与外部储存能之分。系统的内部储存 能即为热力学能
§2-2 热力学能(内能)
Internal energy
定义
系统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称为系 统的热力学能,简称为内能 U。单位质量 的热力学能称为比内能 u。
闭口系, δmi 0 δm j 0 忽略宏观动能Uk和位能Up, E U
《工程热力学》教学课件——第2章

dU 0
δQ δW
7. 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的适用条件:
q u w
①任何系统;②任何工质;③任何过程
δq δw
17
例1 自由膨胀
如图, 抽去隔板,求 U 解:取气体为热力系
—闭口系?开口系?
Q U W
Q 0 W ? 0 U 0 即U1 U2
强调:功是通过边界传递的能量。
对于微元过程: δQ dU δW 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 15 功:广义的功
注意:
1. 表达式中Q、W、ΔU都是代数值,规定:系统吸热Q为正值,系统对
外作功W为正,反之则为负。系统的热力学能增大时, ΔU为正,反之 为负。
2.对于单位质量工质: 简单可压缩系 3.对于可逆过程:
δq du δw q u w
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的过程 都不可能自动地复原,要使系统从终态回 到初态必需借助外界的作用。
3
●热力学第三定律(即能斯特热定理) 不可能用有限个手段和程序使一个物体 冷却到绝对温度零度。 有效地解决了热力系统中平衡常数计算 问题和许多热动力工业生产难题。
4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9
热力学能的说明
• 热力学能是状态量 state property
• U : 广延参数 [kJ ]
• u : 比参数 [kJ/kg] -比热力学能
对于循环: dU 0 du 0
• 热力学能总以变化量出现,其零点人为定 • 只关心ΔU
10
二、外部储存能(macroscopic forms of energy)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2-2 热力学能和总能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达式 2–4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热工基础第二章

13
对于单位质量工质, 对于单位质量工质,
1 2 q = ∆h + ∆ cf + g ∆z + ws 2
以上两式称为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以上两式称为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对于微元过程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写成
1 2 δQ = dH + mdcf + mgdz + δWs 2 1 2 δq = dh + dcf + gdz + δws 2
q = ∆h + ws
1. 热交换器
( wt = ws )
q = h2 − h1
2. 动力机械
( ws = 0 )
(q = 0)
21
ws = h1 − h2
3. 绝热节流
( q = 0 , ws = 0 )
h1 − h2 = 0
注意:绝热节流过程不是定焓过程 定焓过程。 注意:绝热节流过程不是定焓过程。 本质上存在摩擦和涡流, 不可逆过程, 本质上存在摩擦和涡流 , 不可逆过程 , 工质 处于非平衡状态,节流为不稳定流动。 处于非平衡状态,节流为不稳定流动。 22
5
2-3 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Q ∆U W
Q − W = ∆U = U 2 − U 1 Q = ∆U + W
对于微元过程, 对于微元过程,
δQ = d U + δW
6
对于可逆过程, 对于可逆过程,
δQ = dU + pdV
Q = ∆ U + ∫ pdV
1 2
对于单位质量工质, 对于单位质量工质,
3
2. 宏观动能 :Ek ,单位为J或kJ 单位为J
工程热力学课件 第二章 混合气体

混合气体各组成气体的 容积成分之和等于1
r1=
V1 V
; r2 =
V2
r1+r2+……+ rn=
V V1 V
…… rn =
V2 V
Vn
V
Vn V
+
+……+
=1
r1+r2+……+ rn =
Σ
n
ri= 1
i=1
三、摩尔数成分表示方法 G1 G2 M1= μ M2= …… Mn=
1
Gn μn Mn M
μ2
V xV V
i i
容积成分 =摩尔成分
pV nRMT
p T V
p T V
p T V
p T V
pVi ni RMT
分容积Vi
第三节 混合气体成分的 表示方法
一、重量成分
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的重量成分 之和等于1
g1+g2+……+ gn=
Σ
n
gi =1
(2-3)
i=1
二、容积成分
分压定律和分容积定律
分压力定律 Dalton’s law of partial pressure
p T V
p T V
p T V 分压力pi
p T V
第二节 分容积和总容积
混合气体的总容积等于 所有各组成气体的分容积之和
V=V1+V2+……+ Vn=
Σ
n
Vi
(2-2)
i=1
分容积定律
i
Vi V ni n xi Vi xiV
6、某混合气体是由1.3m3的空气和1m3的发生炉煤气组成,在物理标准 状态下发生炉煤气的重度为1.2kg/Nm3 ,试求此可燃混合气体的气 体常数。 7、燃烧1kg重油所产生的烟气共重20kg,其中包括3.16kg的二氧化碳、 1.15kg的氧、1.24kg的水蒸气,其余均为氮气。烟气中的水蒸气可作 为理想气体计算,试求烟气的:(1)重量成分;(2)气体常数: (3)容积成分:(4)假想的平均分子量:(5)燃烧1kg重油所产生 的烟气的标准容积。 8、以50kg的废气和75kg空气相混合,废气中各组成气体的重量成分为: gCO2=14%; gO2=6%; gH2O=7%; gN2=75%. 空气中的氧和氮的重量成分为: rO2=23.2%; rN2=76.8%; 当混合 气体的压力为3绝对大气压时,求该混合气体的(1)重量成分;(2) 气体常数;(3)假想平均分子量;(4)容积 成分;(5)各组成气 体的分压力。
传热学第二章1精品PPT课件

沿 z 轴方向导入与导出微元体净热量: ( z)z ( z)z d z q z zd x d y d z
[导入与导出净热量]:
[ 1 ] [ d Q x d Q x d x ] [ d Q y d Q y d y ] [ d Q z d Q z d z ] [1](qx qy qz)dxdydz x y z
水和甘油等强缔合液体,分子量变化,并随温度而变 化。在不同温度下,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不一样
液体的热导率随压力p的升高而增大
p
3、固体的热导率
(1) 金属的热导率:
金 属 1 2 ~ 4 1 8W (m K )
纯金属的导热:依靠自由电子的迁移和晶格的振动 主要依靠前者
金属导热与导电机理一致;良导电体为良导热体:
有些天然和人造材料,如:石英、木材、叠层塑料板、叠层 金属板,其导热系数随方向而变化 —— 各向异性材料
各向异性材料中:
qx
xx
t x
xy
t y
xz
t z
qyBiblioteka yxt xyy
t y
yz
t z
qz
zx
t x
zy
t y
zz
t z
三、热导率
q
grad t
— 物质的重要热物性参数
热导率的数值:就是物体中单位温度梯度、单位时间、通过 单位面积的导热量
第二章 稳态热传导
本章着重讨论稳态导热问题。首先引出导热基本定律的 最一般的数学表达式,然后介绍导热微分方程及相应的初始 与边界条件,他们构成了导热问题的完整的数学描写。在此 基础上,针对几个典型的一维导热问题进行分析求解,以获 得物体中的温度分布和热流量的计算式。
§2-1 导热基本定律
[导入与导出净热量]:
[ 1 ] [ d Q x d Q x d x ] [ d Q y d Q y d y ] [ d Q z d Q z d z ] [1](qx qy qz)dxdydz x y z
水和甘油等强缔合液体,分子量变化,并随温度而变 化。在不同温度下,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不一样
液体的热导率随压力p的升高而增大
p
3、固体的热导率
(1) 金属的热导率:
金 属 1 2 ~ 4 1 8W (m K )
纯金属的导热:依靠自由电子的迁移和晶格的振动 主要依靠前者
金属导热与导电机理一致;良导电体为良导热体:
有些天然和人造材料,如:石英、木材、叠层塑料板、叠层 金属板,其导热系数随方向而变化 —— 各向异性材料
各向异性材料中:
qx
xx
t x
xy
t y
xz
t z
qyBiblioteka yxt xyy
t y
yz
t z
qz
zx
t x
zy
t y
zz
t z
三、热导率
q
grad t
— 物质的重要热物性参数
热导率的数值:就是物体中单位温度梯度、单位时间、通过 单位面积的导热量
第二章 稳态热传导
本章着重讨论稳态导热问题。首先引出导热基本定律的 最一般的数学表达式,然后介绍导热微分方程及相应的初始 与边界条件,他们构成了导热问题的完整的数学描写。在此 基础上,针对几个典型的一维导热问题进行分析求解,以获 得物体中的温度分布和热流量的计算式。
§2-1 导热基本定律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二十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