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

合集下载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 养鸡技术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 养鸡技术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养鸡技术鸡传染性贫血病也叫做贫血性皮炎综合征、出血性综合征和蓝翅病等,是由于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而发病,主要是导致雏鸡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还能够由于发生免疫抑制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肉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器官萎缩以及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

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贫血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仅鸡对该病易感,并且所有年龄的鸡都会感染此病,自然感染常见于2~7周龄的雏鸡,1-7日龄的雏鸡是最易感群体。

随着肉鸡年龄的增加,鸡对该病的易感性减少,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

肉鸡要比蛋鸡易感,公鸡比母鸡易感。

该病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其中垂直传播是母鸡在感染后使种蛋带毒,带毒的雏鸡在孵出后就会发病死亡,水平传播则是通过口腔、呼吸道和消化进行传播,一般不会发病。

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一般在感染后的10天发病,1-7日龄的雏鸡感染此病后会出现贫血,同时可眼观到明显的病理变化。

2周龄以上的鸡和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虽然可被感染,但是不会发病,仅成为带毒者。

因该病会造成机体的免疫抵抗,因此易继发或并发多种细菌以及病毒感染而加剧病情,提高病鸡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其特征性的症状是发生贫血,通常在感染10天后发病,在14-16天达到高峰。

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虚弱,皮肤、喙、肉髯以及可视黏膜苍白,羽毛蓬乱无光泽,逐渐的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体重明显下降,翅膀发生皮炎或者出现蓝翅,有的病例头部、颈部、胸前、腹部以及腿部会出现出血点、局部出血,发生水肿,严重者会发生坏死。

病鸡在临死前可见腹泻的现象。

该病一般在发病5-6天后开始出现死亡,一般呈急性经过,死亡率受到饲养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为10%~50%不等,一般仅单纯感染此病的病鸡,尤其是通过水平感染的不会引起高的死亡率,但是该病易继发感染细菌、病毒性疾病,可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养殖:/]。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防制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防制

情复杂化,病理变化多样化,很难作 出准确判断。进行血细胞比容值测定 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一般认 为低于27%就可判定为CIAV感染。 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是可靠的 诊断手段,但费时费力。最常用的方 法是采集可疑病鸡的肝脏、胸腺、骨髓、 脾脏等组织,研磨后滤菌,卵黄囊接 种6~8 tt龄SPF鸡胚。由于病毒对 鸡胚不产生致病变作用,鸡胚可正常 发育,需孵出后观察至14~15日龄, 此时感染雏鸡会发生贫血并导致死亡。 CIAV也可进行细胞分离培养,目前最 常用MDCC—MSBl细胞系,但病毒 在MSBl中增殖缓慢,且效价相对较 低。高效价CIAV接种于MSBl细胞 后2~4d出现细胞病变,感染细胞死 亡;低效价CIAV接种MSBl细胞时, 需经6~8代才能出现细胞病变。 PCR及核酸探针杂交等分子生物 学方法近年来普遍用于CIAV感染的 实验室诊断。PCR方法特异性高,敏 感性好,而核酸探针杂交法则在稳定 性和批景检测方面更具优越性。这两 种方法都具有快速特异的优点,目前 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确诊CIAV感染 的技术手段。
由于具有很强的环境抵抗力,使CIAV 水平传播能力超出一般病原微生物, 特别是在同一鸡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 传播。CIAV的超强水平传播能力还体 现在国内外不同SPF鸡群频频发生的 血清转阳性的相关报道,以及在严格 隔离饲养条件下屡屡出现的鸡群血清 转阳事件。在垂直传播方面,母鸡的 种蛋是CIAV垂直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公鸡的精液也可造成垂直感染,而垂 直感染也可能是导致雏鸡生后随即出 现贫血和造血器官、免疫器官萎缩等 典型症状的主要原因。
30性有关。Fra bibliotek二.ClAV的流行病学
CIAV分布干全球所有养禽国家, 鸡是其主要自然宿主,所有年龄和品 种的鸡均易感,但对本病毒的易感性 随日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l~7日 龄雏鸡最易感,而有完全免疫力的 2—3周龄的雏鸡对本病的易感性迅 速降低,3周龄以上的鸡单独感染, CIAV很少出现I临床症状。已经从日 本鹌鹁中检测到CIAV抗体,从麻雀 中检测到CIAV的核酸,Farkas等 1998年的研究发现日本的乌鸦、鸽子 也可能是CIAV的宿主,这说明鸡可 能并不是CIAV的唯一自然宿主,其 他鸟类在CIAV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 尚有待验证。 CIAV可以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 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造成水平传播。

动物传染病-鸡病课件 鸡传染性贫血

动物传染病-鸡病课件  鸡传染性贫血
征、泛骨髓痨、贫血皮炎和蓝翅病等。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环状病毒属,为球形或六角形颗粒状、单链DNA病毒。 • 可在许多组织器官中繁殖,骨髓中的成红细胞母细胞、
网状细胞及胸腺皮质细胞为其繁殖的主要细胞。
• 可在鸡胚中繁殖生长,但不致死鸡胚。也能在部分淋
巴瘤细胞系培养物中增殖。
• 不凝集鸡、猪和绵羊的红细胞。不同毒株的毒力有差
测,严格控制CAA感染鸡进入鸡场。同时要加强卫生防 疫措施,防止CAA的水平感染。
• 免疫接种: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 其发病率取决于鸡的日龄和病毒毒株的毒力。自然感染
的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为5%~10%。IBDV、MDV和
REV均能增加CAA感染所造成的损失。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 特征性症状:严重的免疫抑制和贫血。 • 鸡体苍白,软弱无力,死亡率增加等。死亡高峰发生
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的5~6d,其后逐渐下降,5~6天后
异,但抗原性相同。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三、流行病学
• 存在广泛,某些国家该病在鸡群中的污染率相当高。 • 鸡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几乎
所有的鸡群都会受到感染,但多呈隐性感染。
• CAA可垂直感染,2~3周龄幼雏和中雏易感染发病。通过
孵化种蛋而发生的介卵垂直传播可能是其最重要的传播 途径。也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饮料、工具和设备等发生 水平的间接接触性传播。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科学防控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科学防控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2,2022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科学防控李 肖,曹学香(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聊城252000)摘 要:鸡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机体免疫抑制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各种品种和日龄的鸡都能感染,该病主要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也能经水平方式扩散,应激对该病的流行有促进作用。

感染鸡表现贫血、免疫器官萎缩、生长发育不良、产蛋率下降,雏鸡还会表现较高的死亡率。

从该病的发病特点出发,重点阐述了其诊断方法、临床危害及科学防控。

可通过做好种鸡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鸡群的全程消毒、提升养殖场的细节化管理水平来预防该病。

病鸡采用对症和抗感染用药来进行治疗,严重感染者必须进行淘汰。

关键词:鸡;传染性贫血;表现;危害;防控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2.12.029 引言鸡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萎缩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传染病,能导致感染鸡免疫力低下,故该病也属于免疫抑制病[1]。

该病在20世纪90年代曾在我国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基本被扑灭。

但近些年在对有贫血症状的鸡进行采样检测时,发现有很多潜在的鸡传染性贫血病呈阳性的鸡,使得该病又重新受到重视。

 病原简介该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贫血病毒,表面无囊膜,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电镜下观察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平均粒径在20~30nm,核酸物质为环状单股的DNA,对红细胞无凝集作用。

该病毒变异的频率较低,目前为止只发现一种血清型,根据病毒外壳的三面折叠对称与五面折叠对称特征,将其分为2种类型的病毒粒子。

临床从不同病鸡体内分离的病毒毒力有较大差别,但抗原性基本保持一致。

病毒对氧化剂类消毒剂敏感,漂白粉消毒过的地面该病毒几乎能完全被杀灭,50%苯酚中浸泡病料,一般不到5min即可失去感染力,过氧乙酸、过硫酸氢钾、双氧水等都是良好的消毒剂。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研究进展
例 平 均 阳 性 率 为 2 .4 三 黄 鸡 的 阳 8 3 %;
了一 个新 病毒 科 ,命名 为 圆环病毒 科
( icvr a ) C ro ii e。但 三者 之 间并 没有 相 d
同 的 抗 原 决 定簇 , 且 P V、P F V 并 C B D
C A 与 猪 圆环 状 病 毒 ( V) 和 鹦 鹉 IV PC
三 流 行病 学
鸡 是 C AV 的 唯 一 自然 宿 主 , 至 I 今 未 发 现 其 他 禽 类 对 本 病 易 感 , 肉 鸡
啄 羽 病 毒 (B D 归 为 一 类, 成 立 P F V)
贫血 病 毒核 酸的 检测 。结果 检测 的病
蛋 白存 在 一 些 差 异 。T0 d 等 发 现 来 自 d 不 同 国 家 的 C A 分 离 株 之 间 其 限 制 IV 性 酶 切 位 点 存 在 差 异 ,但 绝 大 多数 毒
的趋 势。杨克礼 等 2 0 04年 报道安徽 省 所 检 测 的 9 个 病 例 中 , 结 果 C AV 5 I
鸡传染性贫血病 的研 究进 展
王 亮 ’ 王 刚 ,常维 山 ’ 64O 1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 院 .山东泰 安 2 1 1 2 山东 7O 8
鸡 传染 性 贫血 病 ( I 是 由鸡 传 C A) 染性 贫血病毒 ( I V) c A 引起 的一种以雏
显 的 贫 血 病 变 , 但 可 引 起 不 同 程 度 的
缩 为 主要特 征 的病毒 性 传染病 。它 和 马立克 氏病 病毒 ( MDV) 、传染 性法 氏 囊病病 毒 ( D 、网状 内皮 增生症 病 I V) B 毒 ( V) RE 、禽 白血病病毒 ( V)和禽 AL
呼 肠孤 病毒 ( V) 是 危 害 养 鸡 业 最 常 AR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症状有哪些?用什么药治-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症状有哪些?用什么药治-

鸡沾染性贫血病的症状有哪些?用什么药治?鸡沾染性贫血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鸡精神萎靡、头部皮肤明显发黄和怕冷等等,对于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医治药物,只能进行对症医治,控制疾病发展和着落死亡率。

鸡沾染性贫血病的症状有哪些?1、临床症状发病鸡由于机体血细胞数量少,携氧能力不足,机体表现广泛性缺氧,病鸡呼吸加快加深,畏寒怕冷,爱好独卧于暖和地方,双眼迷离,精神不振,不爱好活动。

鸡冠、肉髯、鼻孔、面部皮肤等处表现贫血发黄,严重的能在翅下部位,胸部和腿部肌肉处发觉有出血点,发病后的 24 小时,皮肤表现溃烂、坏死,久之形成坏疽性皮炎。

血液检测可发觉红细胞数目和血红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也减少,皮肤如果有伤口则会流血不止,伤口不易凝固。

有些鸡发病后能耐过,但后期易显现发育不良。

2、病理变化病鸡表现全身广泛性出血,皮下、肌肉等处尤为严重,血液明显淡薄如水,血管变脆,遭到机械性刺激后很容易破裂出血,伤口血液凝固不良,血液色彩发暗。

免疫器官胸腺产生萎缩,骨髓呈粉红色或淡黄色,脂肪含量升高,造血功能降落。

法氏囊表现萎缩,囊外壁呈半透亮状,有时能看到里面的褶皱,肝脏肿大,表面有土黄色或惨白色坏死灶,表现出贫血性坏死的病理变化,脾脏和肾脏因贫血而显得惨白,胃粘膜也有出血。

鸡沾染性贫血病用什么药治?1、本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医治药物。

临床产生后只能对症医治,可对病鸡使用电解多维、矿物盐和具有补血作用的中药,增进血液生成,增强机体代谢,有效减少死亡率。

2、由于本病能引发免疫系统的抑制,因此,产生本病的鸡群抗病能力非常弱,很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

通常可用广谱的抗生素控制与CIA相干的细菌继发感染。

抗菌素只能控制继发感染,已经证明,这种病主要是由亲代传给子代,并且主要是在产种蛋的早期。

传染性贫血在蛋鸡生产中的危害

传染性贫血在蛋鸡生产中的危害

传染性贫血在蛋鸡生产中的危害摘要:蛋鸡生产中传染性贫血属于鸡免疫抑制性疾病中的一类,它是由于蛋鸡受到传染性贫血症病毒的影响而导致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国内主要是区域性的。

该病毒仅对鸡具有传染性,但对不同种类和日龄的鸡都有可能感染,日龄愈低,病死率愈高。

该病主要表现为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对疫苗的免疫力下降,很可能导致免疫失效。

当前尚无此种病毒的疫苗,暂无特效药物可以针对其进行治疗,这将对蛋鸡的生产养殖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需要通过强化管理与消菌杀毒的一体化生产管理进行防控工作。

关键词:传染性贫血;蛋鸡;防控措施前言最近几年,我国居民饮食习惯逐渐改变,人们对蛋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蛋鸡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然而在蛋鸡的生产和养殖管理中,有时会由于各类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等,例如蛋鸡传染性贫血,则是因为受到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感染所引发的鸡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症,因此严重影响到蛋鸡产蛋的品质和数量,这会对蛋鸡生产养殖的经济收益造成极大的危害。

1传染性贫血主要症状1.1流行特征蛋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传染性贫血病毒所导致感染的病毒性传染疾病,并且无论何种品种和年龄阶段的鸡都存有被感染的风险,蛋鸡和肉鸡等均能被其所感染,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但在正常自然情况下,鸡只对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易感度随鸡只日龄的增长而显著下降,一般在一至三周龄的雏鸡中易于出现这种感染病毒发生的情况,在六周以上的雏鸡若有混合感染可引起发病症状。

幼龄雏鸡在一周龄内可能就会被该传染性疾病所感染,一般并不会出现死亡的状况,并且通常在超过二周日龄的雏鸡可能不会在感染上传染性贫血病毒之后立刻出现感染症状,通常是有着潜伏期,并成为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蛋鸡传染性贫血疾病主要以垂直传播为主,并且当被传染性贫血病毒所感染的母鸡在三至十四天所产出的种蛋也带有此类病毒,此类携带传染性病毒的鸡胚被孵化后会的雏鸡通常也会出现感染症状和死亡的状况。

第七节 鸡传染性贫血

第七节   鸡传染性贫血
• 二、流行病学 • 1、发病年龄: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 1—4周龄的雏鸡易感,随着日龄的整加, 易感性迅速下降。 •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垂直传播,也可以 通过水平方式传播。
第七节 鸡传染性贫血
• 三、症状 • 1、雏鸡多在2周龄内发病,有母源抗体的 多在3—6周发病。 • 2、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是贫血——病鸡表现 精神不振、虚弱、羽毛粗乱、面部和可视 黏膜苍白。 • 3、羽部有出血灶、发绀 • 4、产蛋鸡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但可通过种 蛋传播病毒。
第七节 鸡传染性贫血
• 一、概述:鸡传染性贫血是由圆环病毒引 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性淋巴组织 萎缩性传染病。与法氏囊、马立克、白血 病、网状内皮增生症一样,是一种严重的 免疫抑制病。本病常并发或继发病毒、细 菌和真菌性感染,危害非常大。该病曾称 为“蓝翅病”、“出血性综合征或出血性 皮炎”。
第七节 鸡传染性贫血
• 六1、球虫病:血便、场道有点状出血和坏死。 病鸡消瘦、贫血。 • 2、磺胺药物中毒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肌肉和肠道有点状出血,骨髓黄染,有用 药史。 • 3、白冠病:鸡贫血、血凝时间长,鸡吐血, 内脏器官有突出的出血点。
第七节 鸡传染性贫血
• 六、防制措施 • 1、育成鸡接种活毒疫苗可防止雏鸡的发病,种鸡 于90—100日龄用传染性贫血活疫苗饮水免疫。 • 2、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措施,防止环境及传 染病导致的免疫抑制,做好马立克、法氏氏囊等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制。 • 3、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细菌病。 • 注意:产蛋鸡在产蛋期不能接种该活疫苗。
第七节 鸡传染性贫血
• 四、病变 • 1、贫血—肌肉及内脏器官苍白,肝脏、肾 肿大并退色,血液稀薄如水,凝血时间延 长。 • 2、骨髓呈黄白色,胸腺和法氏囊萎缩 • 3、皮下出血,多见于翅部。病变部位常发 生细菌感染,导致严重的皮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