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作文素材,典型例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声喧哗,莫过度消费屠呦呦
• 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 遭遇。比如,无休止的采访,比如奖金能买多大房子,再比 如故居如何开发……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更好的学 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是否得奖已经 “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老人还说: “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 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 字里行间,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之中,浸润着质朴情怀。 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获不获诺奖,确实称不上大 事,自己所研制的“神药”能够抚平苍生苦痛,才最紧要。 与屠呦呦共事过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评价:“她是个执着 的人。” •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 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 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85岁的“三 无科学家”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 目……
• 青蒿素出自一种名叫青蒿的小草。青 蒿在中国 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此草在中国南、北方通见,真正的贱如草芥,它 成了千古疟魔的克星 。

其三,不要把她打造成道德完人。屠呦呦在青蒿 素的发现上确实居功至伟,但一路走来也颇受争议, 比如有人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 理,与历史不符”。还有人认为屠呦呦或有性格弱 点。这都很正常,屠呦呦有没有冒功的道德瑕疵, 如今已不重要,获奖后她接受采访时已坦承“青蒿 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 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就够了。 • 截至7日,日本科学家连续两天获得诺贝尔奖, 使日本的诺奖得主数量增至24人。据悉,2001年后 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仅次于美 国,位居世界第二。与近邻相比,我们获得的诺贝 尔科学奖并不算多,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正因为 如此,请别过度消费屠呦呦,而应将思考的重心放 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 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 价值贡献:
•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 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 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 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 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 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 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 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 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 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 青蒿素发现于1972年,时过四十年才被授以国际大奖, 原因何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统计:全球 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 亡。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 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 生命。
“三无”科学家” • 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 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 文的科学家。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 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正如此 前有媒体说的,她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 的一流成果。这也投射出中国科技界及人才评价 体系的不足:当下,科研项目申请程序过于复杂 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 重论文数量,包括院士评选亦难逃这些窠臼。相 较之下,屠呦呦于宁静中致远,不啻为对此的鞭 策。


影响:中国籍,诺奖,自然科学……这几 个关键词在诺奖产生交叉,注定会引爆亢奋的 国内舆论:继莫言后,屠呦呦获奖,无疑再度 圆了国人的诺奖梦;作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 国科学家,虑及其“空前”一面,它也令中国 人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情结得到了部分开释。中
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奖,无疑令国人振奋。土生土 长、中医学、“中国制造”等,也触动了人们的自 豪感。这种零的突破,也纾解了不少人的“科学类 诺奖焦虑”。正因如此,欢呼、庆贺、受鼓舞,也 成了公众共有的表情。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显著降低,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 成果无法估量。
• 屠呦呦 •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 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 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或许从未想 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继而 让传统中医药在抗击疟疾方面大放异彩。 目前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一线从事研究工 作
• 人物亮点:屠呦呦等人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 醚制取青蒿素,经过191次实验,才在实验室观 察到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
意试毒。”屠呦呦说。 •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 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 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 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 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称,青蒿素研究成功 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 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 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 对于这位注定彪炳史册的科学家,我们除了抱以 由衷的敬意之外,也许还应该把握一些底线。 • 其一,能不能少打扰一些屠呦呦?屠呦呦获 奖后,她告诫在老家宁波的亲戚“不要宣传”, 这种清醒令人肃然起敬。屠呦呦已是85岁高龄, 她希望不要宣传,我们是不是应尊重她的建议, 起码不那么狂轰滥炸? • 其二,不要造神。据报道,屠呦呦高一高二 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 也有60多分的。高三时急起直追,顺利考入北大。 这说明屠呦呦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因此,更 该还原真实的屠呦呦,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要把她塑造成天纵英才 式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