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底黑字炫出五彩画面

让白底黑字炫出五彩画面
让白底黑字炫出五彩画面

让白底黑字炫出五彩画面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福鼎秦屿中心小学陈秀英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文中的一行行文字变成可见、可听、可触的多彩世界,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紧扣关键词,引发想象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关键词句不可忽视。课文中的有些关键词句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发想象,感悟文字,可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如《灰椋鸟》一课的第4自然段精彩地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热闹的场面,其中“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词语准确而富有感召力地突显了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让人惊叹,震撼。在教学这个片段时,我紧紧抓住了这几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想象说话。首先我在学生充分自读整个片段的基础上,让他们圈找体现壮观的这些词语。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然后全班交流: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读着‘整群整群’时仿佛看到许许多多的鸟儿,从远处飞来。”有的说:“我读着‘浩浩荡荡’时仿佛看到整个天空都是灰椋鸟,

他们挤挤挨挨飞回来。

”有的说:“我读‘排空而至’时,就好像抬头看见天空乌云密布,再定睛一看,原来是灰椋鸟太多了,竟然遮天蔽日了。”……最后再把这些词放入句子中齐读,有了前面的想象,学生自然能把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声情并茂的表现出来。

教学鸟儿归林时呼朋引伴、相亲相爱的和谐画面时,我紧扣“倾诉”、“呼唤”、“应和”这三个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归林的灰椋鸟,你听,鸟妈妈正在呼唤她的孩子呢!“孩子,妈妈已到家了,你在哪儿呀?”鸟儿们会怎么应和呢?

生1:妈妈,我在这呢!

生2:妈妈,我想和伙伴再玩一会儿,等下回家。

师:听,鸟儿们叽叽喳喳,正在相互倾诉一天的见闻,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1:我今天发现东面的山林里有很多野果,我采了一大袋回来。

生2:我今天看到南面的山头发生火灾,好可怕!

生3:我在回来的路上听到林木工人正哼着歌回家呢!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凭借语言材料启发想象,演绎了一段鸟儿归林时呼朋引伴、倾诉交流的热闹场面。

二、填充留白处,展开想象。

艺术家的创作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些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空白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画面。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我反复阅读大

堤抢险这一段时,发现“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这个画面是最感人,最能体现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可课文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画面。这是一个很值得教师引领学生拓展想象,再现画面的空白点。为了让学生想像的画面能更清晰、丰满、立体,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塌陷的堤岸用沙包、用石头已抵挡不住一个个巨浪,眼看堤岸就要决口了,怎么办,怎么办?

生齐读: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

师:战士们一个个跳入水中,手挽着手伫立在江水中。这一站不是十分钟,半个小时,而是几个小时。同学们如果让我们站在平整的水泥地上,你有什么感觉?

生1:双脚麻木,身体无力。

生2:头晕,两眼直冒金星。

生3:身体很沉重,要昏倒了。

师:是呀,何况战士们是站在江水中,此时江水是清澈见底的吗?(不是)那是什么样的?

生1:是浑浊的,有很多沙石。

生2:房屋倒塌,江水里有瓦片、玻璃。

生3:也可能有铁钉、木头。

师:此时江水是风平浪静的吗?(不是)那是什么样的?

生1:是浑浊咆哮的。

生2:惊涛骇浪

生3:巨浪滔天

师:下面老师要播放一段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战士们几个小时站在这滔滔江水中的情景。

(播放狂风暴雨、巨浪拍打的声音)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一个个巨浪带着树枝,瓦片打在战士们身上,战士们身体被划得伤痕累累。.

生2:一个个巨浪拍打着战士,有的战士摔倒了,他爬起,又摔倒,再爬起。

生3:巨浪一个紧接着一个打在战士们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

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画面描述得多么感人。听着他们动情的描述,我知道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三、续编小故事,创造想象

小学语文有不少课文的结尾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构思出新的画面,培养创新性想

象。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课文结尾是:“狐狸只好说:‘这些葡

萄是酸的,肯定不好吃。’”教学时我先问:“狐狸说完后会怎样

呢?”不少学生回答说狐狸说完后就灰溜溜的回家了。我肯定了学生

的回答后,又反问:“难道就不会出现别的可能吗?”稍微思索后,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狐狸在回家的路上,他发现小猴子和小松鼠都

在吃葡萄,于是便故装友好的请求到:‘亲爱的朋友

,能帮我也摘串葡萄吗?’小猴子和小松鼠听了,笑着说:‘你刚才不是说这些葡萄是酸的,肯定不好吃。为什么还叫我们帮忙摘呀?’狐狸听了红着脸垂头丧气的走了。”。这时,又有学生先后站起来说:“狐狸心里很沮丧,但是还是不死心,它又想请长颈鹿帮忙。到了长颈鹿家它很诚恳的说:‘长颈鹿姐姐,我刚才看到一个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晶莹剔透的葡萄。我想一定很好吃。我们一起去摘吧。’长颈鹿高兴说:‘太好了,你带路,我们一起去摘葡萄吧! ’”孩子们续编的故事不但合乎情理,而且富有创意。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孩子们的想象力无疑会得到提升。

诚然,教师的有效引导,犹如触发了学生脑子里的“火花塞”,他们想象的火花光芒四射,这些想象是那么丰富,那么奇异,让白底黑字炫出了五彩画面。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

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