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构图
吴昌硕暌允槿牖,书画并臻牖婊艺术风格

吴昌硕暌允槿牖,书画并臻牖婊艺术风格吴昌硕的花鸟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画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
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1927年卒于上海寓所。
幼年家境清苦,他自学成才,在书画和篆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绘画雅俗共赏,气韵生动。
“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势”,其作品总体注重气势,连每一局部处理都重笔墨法度与技巧,耐人寻味,引人注目。
吴昌硕的金石篆隶苍茫古厚,艺术思想恣意烂漫,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中国文人的笔墨精神。
他的诗寓意美,作品构图有跌宕之美,画中的金石味有古拙的美和篆隶的朴素美,这就是吴昌硕的“缶庐四美”。
本文以吴昌硕的花鸟画艺术为研究对象,从笔墨、章法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吴昌硕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一、苍茫古厚的笔墨(一)潜心金石吴昌硕的早期篆刻学习浙派,规规矩矩,平正规范,《朴巢印存》是他二十七岁自己拓成的印册,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当时的篆刻风格。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养的深厚,作品的面貌有所改变,有一种创新的突破在里面。
他入印采用多种篆法,不恪守汉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个时期也是他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与他潜心研究篆刻、篆刻上的突变是分不开的,两者相得益彰。
(二)精研石鼓吴昌硕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
可谓得石鼓之精华,已经到了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的境界,并能在精心钻研《石鼓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个人艺术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法有着高古的格调,李斯以后篆书早已衰落,他却又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从吴昌硕早期所临《石鼓文》看,阮元本《石鼓文》对其影响颇多,阮元本起笔有圆、有方、有尖,收笔有剑尾、圆尾、尖尾,笔有中间粗两头细、中间细两头粗、前粗后细、前细后粗、粗细相等,吴昌硕三十五岁写的小篆七言对联“司马名高文纪汉,?麋光重字临王”,已具个人特色:用笔含蓄,结体严谨,很具“石鼓”气息。
例如,“纪”字绞丝旁的上部,“汉”字右边中间部分,“麋”“临”“王”字等,人们从中可明显看出他追求“石鼓文”的意识,此时书写的篆书对联,与同类早期的作品比较,显得大方劲健,线条爽利舒展,富有韵致;结体取纵势,呈上下舒展,有些左右结构的字实现左低右高之势。
浅析吴昌硕绘画之菊

浅析吴昌硕绘画之菊作者:张硕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作为承前启后的海派巨匠,吴昌硕在近代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学习古人,并借古开今,他绘画创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初画坛了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
同时,他的绘画艺术创新构筑了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又一高峰,并对现代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笔墨老辣;金石之气;菊花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70-01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琴棋书画”古意指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即“文人四友”。
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初入“书画”,最早接触的便是四君子“梅兰竹菊”了。
谈起菊花的学习,最早期接触的便是《芥子园画谱之菊谱》一书中对于绘画菊花时的技法认知。
而后期的我却深深的迷恋上了吴昌硕先生的菊花绘画风格。
吴昌硕先生绘画艺术特点是笔墨淋漓、笔力雄浑。
所谓笔力雄浑,指的就是其画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
人们常说吴昌硕绘画的气息很厚、很重,他笔下的气息非常浑厚,一笔下去,浑金璞玉,力透纸背,又意蕴丰富、气象万千。
他用笔采用悬腕中锋,笔力苍劲老辣,力透纸背。
我偏爱吴昌硕笔下的菊花,有书中记载:“吴昌硕特别偏爱画菊,他的故乡芜园、他所住的厅堂外的篱边,都种满了菊花。
”吴昌硕笔下的菊花线条凝练遒劲,刚柔并济;墨色浓淡相间,不落俗格。
或伴以山岩、野石、溪水,或插入孤高细瘦的古瓶,皆与秋菊幽独淡雅、冷逸傲世的情态相映成趣,画幅留白处大量的题咏也使咫尺空间洋溢着抒情的人文气息。
吴昌硕画菊基本有两个阶段。
花鸟画的简单构图法,构图的十要素

花鸟画的简单构图法,构图的⼗要素在中国画中构图也称之为“经营位置”或“章法”,是历代画家通过描绘客观物象产⽣的理解与总结,从⽣活中吸取了极其丰富的形式美,为绘画创作中的构图提供了依据。
学习与继承前⼈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为我们留下的⾮常宝贵的构图是⼗分重要的。
因为构图法有⼀定的原则和规律,只有明⽩与掌握了,才能对构图产⽣指导意义。
在这⾥介绍⼏种简单的构图形式,适合于初学者在学习花鸟画种进⾏布局与构图。
⼀、两线构图天津美院萧朗教授对“两线”构图概括出“⼗六字诀“,即:⼀长⼀短,⼀⼤⼀⼩,⼀多⼀少,⼀纵⼀横。
如下图:每⽇书法视频,交易担保,放⼼买,学习⾏书技法教程⼩程序⼀长⼀短:⼀⼤⼀⼩:⼀多⼀少:⼀纵⼀横:⼆、三线构图:“三线”构图的线路由主线、辅线、破线组成,如画兰草的⼝诀“⼀笔长,⼆笔短,三笔破凤眼”就是讲“主、辅、破”三笔的关系。
在“三线”的构图中,主线是最主要的,它可以是⼀枝,也可以是⼀组,在画⾯中起到定⼤局的作⽤。
辅线起到辅助主线的作⽤,没有辅线则主线孤⽴,但辅线不能强过主线。
破线起到制造⽭盾亦统⼀画⾯的作⽤,没有破线,画⾯呆板⽽不灵动。
画草三线:出枝三线:下垂三线:上仰三线:三、三⾓形构图:在⼀个长⽅形或正⽅形的画⾯中,我们要表现的物象应该避免出现⽅形或圆形的构图,⽽更具美感要求的则是各种不规则的三⾓形,这就是三⾓形构图。
在三⾓形以外的空⽩处要有⼤⼩⾯积的变化。
如下图:四、“之”字形构图:也称之为“S”形构图,是以三条线作不等长的连接,尤其在画静物时的⾃然排列,往往多采⽤此种构图形式。
五、纵横式构图:是由两条以上交叉线组成的,交叉线的夹⾓可根据画⾯需要⽽定,但总的要求则是体现出构图的纵横关系。
两线纵横式构图:三线纵横式构图:六、“三分法”构图:在⽅形画⾯的四边,将每边分成三等分。
如下图,将画⾯中的“主”⾓放在画⾯三分线的位置上,会⽐放在画⾯中央位置上要感觉舒服,且灵动。
花鸟画构图的⼗要素(⼀)宾主分明宾是客体,主是主体。
谈写意花鸟画创作

谈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摘要创造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灵魂。
它绝不是对景描摹的图谱,那种对景写生的花鸟画稿,只能说是创作的素材,创作还需要作者在大量写生素材中进行艺术加工整理后,才能创作成为完整的“新奇”作品。
写意花鸟画强调的是“造境”“写心”,重视意境之美,启发观众的联想,从自然美的角度,展现抒发飘逸玄远美学思想内涵,潜移默化地对情操、情怀起到感化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意境构图激情艺术格调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学习,主要是以创作活动的一般规律、程序为主。
写意指抒发、表达情感、观念,以书入画不拘于表现对象的外在形态和具体细节,发挥物象的风貌和神韵。
古周易有“生生谓之易”的哲理思维,不息也,就是出其新之意,含有出新蜕变之无限生机。
创造性的特征就是“新奇”,“新”要新得有意义、有内涵,“奇”要具有持色。
假如写意花鸟画的笔墨、造型、构图、形式新奇过于超前,新奇变得太古怪,脱离时代与观众的欣赏水平,必定会造成交流勾通的障碍,无法引起大众共鸣。
创新的作品只有经过主客检验后,这样的创新才是创造。
一个成功画家的作品更是成为具有原创性的,八大山人、石涛、潘天寿、齐白石等人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是绝对的原创。
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不只是造型新奇,还是一种艺术才能学识的外化。
个性气质的表现也是创造写意花鸟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灵魂。
创造新奇美妙的作品,必须要有特别的思考造境与构图的能力。
一意境的产生造境,传统的中国写意花鸟画一直在“造境”,它强调的是写心,一切景皆为情语,中国绘画理论中论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这种物我为一的观念是有着深刻的理念的,画家本人须“搜尽奇峰打草稿”,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体验和感受。
艺术家把花鸟草木石成看是有生命有感情之物,相对无言,却有感情交会,花鸟草木是人类自身的映照。
画家创造的画境已经完全摆脱了自然景观的种种束缚,不考虑是否符合自然常理。
可以把高洁的松柏和美丽的仙鹤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把翠绿的竹子画成朱红之色,把优雅的水仙花与雄奇浓郁的墨叶牡丹花构在一图里显出灵巧和秀丽来。
论吴昌硕写意花卉的“统觉共享”

论吴昌硕写意花卉的“统觉共享”作者:王妍来源:《美与时代·下》2024年第04期摘要:诗书画印的通会是文人画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形式,吴昌硕写意花卉的“统觉共享”正是这种多艺通会的具体呈现。
随着明清写意花卉中笔墨抽象性的逐渐加强,画家开始在画外寻求语象与书像的无穷。
吴昌硕通过墨色、笔法、构图的相辅相成,以“象”为媒介,联通诗、书、画间的图文统觉,在“以我为主”的主体介入下表现出金石古意的回环往复,为晚清颓靡的艺术风气注入一股充实雄健之风。
关键词:吴昌硕;写意花卉;图文关系;美学意义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图文关系视域下的吴昌硕‘四艺合一’艺术观研究”(CX20230498)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人画作为极具民族性的文图合体模式,其语图关系问题古今以来一直为学人所津津乐道。
赵宪章提出:“语言和图像关系的核心应当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
因为,语象和图像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的细胞,是二者可能实现‘统觉共享’的主要基因。
”[1]在康德美学体系中,人们将知觉、想象经主体意识的综合处理上升为“统觉”。
换言之,文图媒介的共通正源于人类多种感觉的可通性。
语象与图像作为文图关系的基本单位,其二者通过相互唤起、联想与突破,刺激审美主体的联觉感知,达到“统觉共享”的审美境界。
这也是文人画保持生气与活力的精要所在。
吴昌硕是近代集诗、书、画、印四艺为一身的艺坛巨擘,他善画花卉,尤爱梅兰,风格雄浑古健。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2]148吴昌硕能在群英荟萃的上海画坛开宗立派,一大原因就在于他矢志不渝地打造绘画的艺术通会之境,他也因此被称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在意境与形式两方面使画像与语象、书像呈现同一性:一方面,他以画法入诗,多用色彩感与画面感强烈的视觉性意象,在“象”中联通诗画;另一方面,他以书入画,书画笔墨技法的统一也让画像与书像共鸣叠置。
这种特征在写意花卉画中尤为典型,画幅间含英咀华、气脉贯通,使审美主体产生“统觉共通”之感。
浅谈吴昌硕与齐白石的艺术特点

白石将花鸟人性化,这种拟人化 影子。齐白石篆书得益于《天发神谶碑》,
的表现手法,使画作在表现力方 结体形状为方折,没有石鼓文的圆润。但齐
面更具深意,更加耐人寻味,从 白石的篆书别具情趣,富于创造。白石老人
而达到了神完意足的境界。齐白 的行草书更多取法李北海、徐青藤,其绘画
石花鸟画构图与众不同,使他的 落款给画面带来别样的情趣。齐白石篆刻中
2020/09 No.223
浅谈吴昌硕与齐白石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吴昌硕与齐白石在书画印领域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创 新。分析二者在书画印艺术上的异同,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大师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绘画设色;书法用笔;篆刻取法
文_李小龙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赋予了花鸟画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所以他的 其“力”与“气”的美吸引并感染。吴昌硕 html/202005/09/10015.html.
作品堪称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欣赏群体。 篆书承古开今,面貌古朴,姿态俊美,行草 齐白石敢于运用红、黑两种对比鲜明的颜 书一气呵成,铁笔直书,落纸纵横,可以说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齐白石的绘画宗旨是以 他自己曾说过“我金石第一,书法第二,花 位大师的艺术精神土壤培育了大量的书画印
实物为基础。由于出身贫寒,有着丰富的乡 卉第三,山水外行”的话,笔下的山水构 大家,他们遗留给后世的精神之光将继续发
村生活经历,所以齐白石对于富有乡村气息 图、笔墨较为传统,但也是独树一帜。齐白 扬,为后世带来无尽的艺术滋养。
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食粮。
息,设色也都比较浓丽。不过二者还是有所
从绘画角度来说,两位大师的大写意 区别的。比如,齐白石在用色的时候,采用
如何点评花鸟画

如何点评花鸟画解读花鸟画⽤笔--分出中侧锋。
⽤墨--分出浓淡。
⽤⾊--分出深浅。
⽤⽔--分出⼲湿。
构图⽅法,花叶疏密聚散,笔墨⾊彩运⽤都很得当画⾯均衡,花卉枝叶穿插合理,构图独具特点。
笔墨运⽤熟练,⾊彩⾊墨搭配合理。
笔墨技法熟练很具有功⼒。
题款,⽤印恰当合理。
主题鲜明,笔墨酣畅,层次分明,构图有创意,独具个⼈风格题款,⽤印于画⾯风格统⼀。
先⽣多年来致⼒于花鸟画的研磨与探索以画牡丹闻名画界与市场。
他画的牡丹⼤胆设⾊,不拘泥于造物本⾝的⾊泽与形态,所以他笔下的牡丹既见⾃然的⽣机与活⼒,⼜有中国⽔墨的情韵与内涵,呈现出⼀种富丽⽽不浓艳,⾼贵⽽不孤单的风姿与⽓质。
近来看李凤岐先⽣其他题材的花鸟作品,感觉⽔墨表现与情感抒发的契合很有味,⽆论是⼭花野卉的纯真烂漫,还是傲霜秋菊的雍容舒展,均给⼈不由⾃主的吸引与感染,留下⽆穷的想象。
由此可见,李凤岐的艺术⽣命正涌动着⼀股爆发的⼒量,令⼈充满期待。
我以为⼤写意花鸟画是禅,禅是不⽴⽂字,说中⼀物即不是的,⼈们常问:禅是什么?禅在哪?犹如鱼在⽔⾥问:⽔在哪? 观赏画仅⽤眼睛就是不懂画,夸赞画家把⽼虎的⽑⽪画得多逼真,或者画螳螂的双臂抱着知了,知了的翅膀在飞动挣扎,⼀只黄雀紧盯在后;其实这根本不是美术,是⽂学。
⽤语⾔⽂字可以表达,为什么⽤笔墨呢?纯美术话题是很⾼级的禅境,进⼊不到此地,你即使画了⾼⼭⼤河的万⽶长卷,抽象的符号语⾔创造的世界也与你相隔千⾥,进⼊此境则依靠岁久功深的修练以达⾃⾝感觉潜能的开拓,懂不懂画、会不会画、作品格调的⾼低以此论,这是知识与智慧的分野。
陈鹏是深得禅意者,⽂学性被他所消解,造型准确严谨却绝不逼真,犹如他性格中潇散的作风,⼀切⼜都在感觉之中,⼀切⼜都超乎其外,⼀种写意性的⽣活观念和思维⽅式。
消解了传统绘画中⽂学所占的表⾯成分,陈鹏游刃于禅境之中,在纯美术话语上给我们展⽰了什么呢? ⼀个新世纪在我们眼前拉开了帷幕。
这是⼀幅与我们的祖先和前⼈看到的从本质意义上完全不同的画⾯。
《荷花鸳鸯图》吴昌硕赏析

《荷花鸳鸯图》吴昌硕赏析《荷花鸳鸯图》屏是任薰《四季花鸟》屏之一,另外三屏分别为春景《牡丹孔雀》屏、秋景《芙蓉鹭鸶》屏、冬景《竹石雪鸡》屏,此屏乃为夏景。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中,似乎很早就认识到艺术对于时空的超越意义。
唐王维画花往往将四时景物杂陈于一图,沈括评为“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梦溪笔谈》)。
迟至宋,以春夏秋冬为题的四条屏之类,无论在山水还是花鸟画中,都已经广为流行。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到:“一种画春夏秋冬各有始终,晓暮之类,品意物色,便当分解,况其间各有趣哉!”四条屏其实是一套组画,因此,其超越的涵容与王维的造境出于同一机杼。
从这一意义上,历代画家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四季画题(例如四季花鸟屏中的夏景,绝大多数选择《荷花鸳鸯》),正是这种审美意识的深层积淀使然。
此图的构想并无别致的地方。
清空中一枝芦苇轻微摆动,显示出景的平静;荷花丛下,一对鸳鸯亲昵地依偎着,显示出情的平静。
情和景就在这平静的氛围中和谐地交融成一片,令人联想起宋词中的意境。
这是从“雅”的角度观照。
如果换一个视角,从“俗”的角度,又可以很快地联系到鸳鸯是“爱情”的象征,荷花则是“和好”的谐音,等等。
总之,这类题材的主题涵义具有很强的宽泛性和延伸性,它们深受历代画家和雅俗观者的共同珍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画法用勾勒填彩法。
勾线如铁划银勾,赋彩浓淡并用,花朵、荷叶的正面和鸳鸯均用重彩浓涂,五彩的鸳鸯色泽斑斓,更显醒目,荷叶的反面、荷梗和蒲草则以相对轻清的水色渲染,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花鸟的造型异常饱满,略呈图案化,尤其是鸳鸯的处理更富于装饰性,可以看出受到民间美术的影响。
整个描绘,明显地继承了陈洪绶画派的风规,虽没有陈的高古、清逸之趣,却显得通俗、平易,能收雅俗共赏之效。
本幅上自识“阜长任薰”,钤白文“任薰”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昌硕写意花鸟画构图探究 (浅析吴昌硕写意花鸟画构图特点)
中(外)文摘要: 在近代中国书画史上,吴昌硕当之无愧为声震四海的一代宗师。他的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又各有千秋,体现在作品中,形成气势磅礴,标新立异的独特风格。吴昌硕的人品高于艺品,他以勤奋而内敛、朴实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艺术成为海派后人前赴后继的标的,驰誉海内外,影响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走向,历久弥馨。 本文主要从研究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构图入手,分析其花鸟画构图风格特点,以及其风格对后代画家创作的影响。对于吴昌硕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掌握、表达形式美,对于国画创作有很好的借鉴和学习作用。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独特的构图风格,从布局、题款几个方面开拓了花鸟画的艺术境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吴昌硕 花鸟画 构图 风格 目录 一:写意花鸟画 1.1写意花鸟画含义 1.2写意花鸟画的构图及构图特点
二: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构图探究分析(结合作品) 2.1吴昌硕简介 2.2多变的构图样式(对角构图、直线型构图、四边形构图、曲线构图、V型构图) 2.3个性的题款(矩形题款、线型题款)
三:吴昌硕花鸟画构图的影响 3.1对后世花鸟画创作的影响 3.2对当代花鸟画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资料 致谢
引言: 一:写意花鸟画 1.1写意花鸟画的含义: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写意花鸟画是花鸟画的一种。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而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一种画法。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写意”一词有二义,缘于“写”字之多义。据《辞源》,“写”字起码有移置、宣洩书写、描摹等各种意思,故“写意”一词有两个辞条:一曰“表露心意”,有文“忠可以写意”,有诗“酒可销闲时得醉,诗凭写意不求工”为证;二曰“国画的一种画法,以精炼之笔勾勒物之神意,不以工细形似见长,此义有画史为证:宋僧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清方薰将“写意”与“写生”相对应,认为“今人画蔬果、草虫随手点簇者,谓之写意;细笔勾染者,谓之写生,以为意乃随意为之,生乃像生而肖物者,率不知古人立法命名之义焉。写意、写生,即写是物之生意也。工细之笔,只貌其形;写意之法,盖遗形而取神耳,”由此看来,“写意”代表着中国画以意为先,重视精神表现的美学传统。
中国花鸟画可谓历史源远流长,从五代开始逐渐兴起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国水墨画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画种而存在。随着中国画的出现到不断兴起,关于他的画论也在各个朝代都有出现。从《论语论画》(论语)、《庄子论画》(战国 庄周),到《画记》(唐白居易),再到《历代名画记》(唐 张彦远)都凝结着古人对中国画研究的结晶。其中关于中国画的构图——作为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一非常重要的部分被不断地提起,讨论和研究。
1.2构图的含义: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叫做“章法”或者“布局”,是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即创作者为了阐述作品主题思想和实现整体美感的效果,在一定的空间中合理布局一些人、人和物、物和物,将其逐次摆放,实现个体和局部的有机配合,构建具有艺术气息的画面。 历代画论都重章法布局的研究,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 其中一法是“ 经营 位置”。就是说画中的物象位置应该通过“ 经营”来确定。“ 经 营”包含了“ 思考”、“ 推敲”、“ 分析”与“ 研究”之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 论六法”中提到“ 至于经营位置, 则画之总要”,元代饶自然在他所著的《绘宗十二忌》中也谈到了构图问题。清释原济所著的《苦瓜和尚语录》,在“境界”“蹊跷”两章中也着重讲述了构图的重要。古人论画经常谈到取势的问题,取势指的也是构图,其对中国花鸟画来说极为重要。王微的《叙画》曰:“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总之,取势就是在构图中注意开合布意,才能层层掩映,生发无穷。 1.3而构图中要注意的是: 1 、宾与主 宾主是指表现的对象要有主次关系。元·汤垕在《画鉴》中说, 画有宾主, 不可使宾胜主.分清主次并抓住主体是构图的首要任务, 主体作为画面最主要的部分, 既是形式、内容上的主要部分, 又是题材表现的重点和画面的中心.。要突出主体可考虑以下因素: 形体对比、疏密聚散、大小比例、笔墨繁简、浓淡强弱、阴阳向背、距离远近、色彩冷暖等。 2 、虚与实 在写意花鸟画中, 虚实包含轻重关系。既要有对比, 又要有平衡, 在平衡中有对比, 对比中求平衡。所谓轻重, 是画面具体物象给人的视觉影响力。但形成画面的虚实因素是复杂的。形象的视觉重量、动静以及表现它的笔、墨、色感、题款印章等都是构成虚实的因素。古人对虚实关系的认识是这样的:“ 深处必消一淡, 密处要间以疏。如写一浓点树, 则写双钩夹叶间之, 然后再用点叶。如写一浓黑石, 则写一淡赭山间之。然后再叠黑石。或树外间水, 山脚间云, 所谓虚实实虚, 虚实相生, 相生不尽,如此作法, 虽千山万树, 全幅写满, 岂有见其迫塞者耶? ”( 清·郑绩跋画)。虚和实是相对的, 在画面上起到调节和变化的作用, 其处理原则是, 实则虚之, 虚则实之, 虚实的对比关系也就产生了。而多与少, 疏与密, 聚与散, 浓与淡, 轻与重, 藏与露是 虚实关系的具体体现。 3 、疏密、聚散 一幅写意花鸟画, 疏密聚散关系到画面的全局。疏密聚散关系实质上也是虚实关系的一个方面, 疏中有密, 密中有疏, 聚中有散, 散中有聚。疏与密, 聚与散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密和聚,就谈不上疏和散。一幅作品要有疏有密, 有聚有散, 才能破其平衡。所谓“疏密有致, 聚散得体”,“疏可跑马, 密不透风”就是传统绘画虚实对比的法则。潘天寿先生说, 虚实是有画无画的问题, 无画为虚, 有画为实。疏密是画材与画材的排比问题, 疏密不能无画, 无虚则不能显实, 无实则不能存虚。无密不能见疏, 无疏不能见密。 4 、穿插、交错、重叠 在写意花鸟画作品中, 要使表现对象有聚有散, 就必须相互穿插、交错和重叠, 这样才能使画面前后层次分明。穿插和重叠主要是要使画面前后有层次。如在创作中, 以粗枝衬细枝, 细枝衬粗枝, 浓叶衬淡叶, 淡叶衬浓叶; 交错是使物象发生联系,着重相互配合与呼应, 其实处理交错穿插的过程也是疏密聚散的处理过程。清·华翼纶在《画说》中说, 画有一横一竖: 横者以 竖者破之, 竖者以横者破之, 便无一顺之弊。由此可见,写意花鸟画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制造矛盾并统一矛盾的过程。高冠军华先 生提出画面的交叉有两种: 实交和虚交。实交指的是两个物体相交一点, 虚交是指画面上两个物体本身没有相交, 但它的引长线相交一点, 也就是不交而交的情况。当遇实交太实, 而又不 得不画时, 就必须用虚交代替来解决画面实中有虚的矛盾了。 5 、空白、呼应 在写意花鸟中作品中除了笔墨外, 其余皆是空白, 这些空白大小不同, 形状各异, 它们既是虚处, 也是实处。人们常说的“ 计白当黑”就是这个意思。而知白守黑的构图规律, 其实质是指画面的空白处要形成大大小小的不等边三角形, 大空和小空要有区别和联系; 空白位置的安排不能对称、均衡、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 要有大小、疏密、高低、多少、远近的变化; 大面积浓墨中要留有小的空白, 即“ 气眼”。空白在画面上具有重要的构成作用并可丰富画面的形式感。它衬托处主体使笔墨更清晰、色彩更鲜明; 使虚幻的空间与具体实形形成对比等...... 在写意花鸟画中, 呼应关系的处理, 一是可以通过彼此的动势来体现; 二是通过墨色的联系使画面中的物象之间产生顾盼协调的关系。比如红花和印章的红呼应、墨色物象和题款之间呼应等。
二: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构图探究分析(结合作品) 2.1吴昌硕个人简介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湖州人,。 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出身书香门第 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成年后即逢乱世,为避战火,与父亲吴辛甲流离失所数年,复回安吉时已是满目疮痍,他与父迁至城中,辟地数亩,名曰芜园,开始了耕读生活。 他苦读数载,中了秀才,与施氏联姻后,开始了游学生涯,做过家庭教师,当过幕僚,30余岁在友人劝说下开始习画,55岁时被荐任安东(今涟水)知县,但为官仅一月便弃官而去。吴昌硕后半生多往来于苏州和上海之间,在此期间多为小吏、幕僚,直至终老。1927年11月29日因中风卒于上海寓所,享年84岁。 吴昌硕最初从学于潘芝畦门下,后在交游中结识了许多当时的著名书画家,如杨岘、蒲华、任伯年等人,皆与其为师友。他在向当时名师学画的同时,还善于向古人学习,对明代的写意花鸟画大师陈道复、徐渭,清初的八大、石涛以及中期的扬州画家都悉心宗学,取其所长为己所用。更由于他有着坚实的书法和篆刻功底,能够将它们与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色上大胆创新,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2.2吴昌硕绘画构图分析 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1.多变的构图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