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绘画赏析
中国绘画鉴赏500字

中国绘画鉴赏500字
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
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
《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
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
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
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
题款。
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
让全图神气内敛。
吴昌硕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墨梅、红梅、绿梅兼有,笔酣墨畅,富有情趣。
水仙也常出现在他画中,以突出洁净孤高的性格。
作画时画家喜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并以篆书笔法入画,使画面显得刚劲拙朴有力。
《神仙福寿图》是吴昌硕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书笔法画石,其法草而不率,纵而有节,较好地表现出怪石的秀与拙的韵致,他以篆隶笔法画梅,造型奇崛,苍劲有力;水仙用笔流畅,虽然朝向一样,但并不呆板。
两者对比,更显水仙的空灵松动,飘逸清新,有神仙一样的风姿,与梅花的古朴把画题揭示出来,寄托了画家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昌硕绘画的特点是什么

吴昌硕绘画的特点是什么吴昌硕绘画的特点吴昌硕的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
王森然《吴昌硕先生评传》谈吴昌硕日:“盖师于浩博之自然、俊伟之人格与诚挚之情感,雨承于伟大之精神也。
其经历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气,披读万卷书籍,摄古人之精华.摆脱一切纷靡,养内心之元神.运其奇气元神输送之笔端.留其迹象于纸上。
故其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
”吴昌硕之画震人心魄,其根本关要在重气。
昊昌硕画的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播.以顺应逆,以抽藏,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
他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
”吴昌硕绘画布局,得益于金石篆刻修养甚多。
吴昌硕绘画对色彩运用亦能有所创新。
他使用的西洋红,深红古厚,配合其得益于金石治印的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正如潘天寿所说:“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
”吴昌硕善用复色,在复色中起制约,协调作用的也是红与黑,加上利用宣纸的白色。
但是他的红色与黑色都是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在变化中得到统一,所以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沉稳。
吴昌硕用重色的斑斓浑厚与其大气磅礴的画面极相协调,是形成他画风的重要因素。
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以篆法入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极力发挥书法“写”的表现性,以“意造”为法,“惟任天机外行”,以达到“心神默与造化能”的境界,“宣郁勃开心胸”以泄他胸中浩荡之气。
吴昌硕之画以松梅、兰石以及竹菊杂卉为主,喜画藤本蔓类植物,间作山水、人物、神佛,大都自辟町畦,独立门户。
“梅花性命诗精神”,“苦铁道人梅知已”,吴昌硕喜写梅花,与别人不同。
他的《沈公周书来索画梅》诗,对自己的篆法写梅非常自信。
吴昌硕绘画作品艺术风格浅析

吴昌硕绘画作品艺术风格浅析夏万杰(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1)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为浙江安吉人士,出身于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
他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尤其是在其早年,十七岁时遭遇战乱,一家人流离失所,在外飘泊五年之后才得以重返家乡,到那时全家九口人只剩下了吴昌硕父子二人,父亲迁居安城,开垦荒园,过了近十年的耕种生活。
后来吴昌硕出门游历,以篆刻为生,直至50岁,经友人推荐才做了一个安东知县,但一月便辞官而去。
辞官后久居上海,潜心于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终成清末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观中,把传神写照、笔精墨妙、不似之似、超以象外、迁想妙得等传统审美观点视为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
中国画讲究“神韵”,要求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继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吴昌硕的画中既有传统画风的精髓,同时浓厚的个人情感,用墨用色大胆、运笔流畅、笔力苍劲、独具一格,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选择和表现对象,融合晚清各家之长,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
他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正是“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结果。
他以泼墨写叶,浓墨勾叶筋,淡墨画花卉蔬果,而盘旋往复,贯通全画的则是以书入画,画因书的流动而生意盎然。
设色古朴,用笔豪放,充分表现了吴昌硕古拙、浑重、豪迈的画风。
吴昌硕有着独特的艺术发展道路:先习篆刻、石鼓文,而后学画,致使他的笔法与他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总是以篆籀之法入画,用石鼓文的笔法作画,精心苦练,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自成一家,开拓了宽博厚朴的画风。
他的画作一扫清末画坛的萎靡柔弱之风,将钟鼎金石之力、气、姿、韵融于绘画中,使笔下的蔬果、花卉,绝不飘浮轻滑,而是古茂厚重,色彩斑斓,有一股雄劲苍古的金石之气,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流露出苍茫厚重、雄浑遒劲的古韵。
吴昌硕绘画的评价

吴昌硕绘画的评价
吴昌硕认为好的国画作品,应该"画气不画形",中国画为表,在形;传统文化为里,在气。
既具有文人画高雅的格调,又掺入了世俗与平民的因素。
吴昌硕的绘画以气势为主,在画面布局、用笔等方面显得最为突出,不论横幅直幅,所画花木常用对角倾斜之势,梅花、桃花、桂花布局常从下角向上方斜出;画藤茎植物又从上角对向下角,紫藤、葫芦、葡萄,结合笔势,画面产生龙腾蛟舞之气势。
以气取势,因势传神。
吴昌硕的绘画以极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深邃的意境。
吴昌硕写意花鸟的艺术特色

吴昌硕写意花鸟的艺术特色吴昌硕(1844-1927),原名介甫,字硕亭,又字香山,号石田,以字行世,晚号石田居士,又号鲁斋,浙江绍兴人。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自己的艺术创新,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在花鸟画方面,他以其写意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以其潇洒、豪放的笔墨和生动、传神的形象而著称。
他擅长运用水墨、淡彩等材料,善于把握墨色的浓淡变化,使画面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构图方面,他善于运用留白的技巧,使画面更具张力和节奏感。
在表现形态上,他注重捕捉花鸟的神态和动态,通过简练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使画面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传统之美,又融入了近代绘画的艺术精华,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特征,通过勾勒出花鸟的轮廓和神态,使画面更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他的花鸟画作品中,常常有着龙飞凤舞的气势和生动活泼的形象,表现出了他对花鸟的深厚的感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作品,不仅在表现形态上具有独特魅力,在意境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他通过大胆的构图和明快的笔墨,营造出了独具气韵的艺术境界,使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自然界万物的活力和魅力。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使人心情愉悦,情绪舒畅。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一、神态生动。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常常能够捕捉到花鸟的神态和特征,通过简练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使画面生动、传神。
他擅长用笔墨表现花鸟的灵动和活泼,使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花鸟的生命力和魅力。
二、笔墨豪放。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作品,笔墨潇洒豪放,富有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水墨、淡彩等材料,结合留白的技巧,使画面富有变化和张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意境唯美。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仓石、苍石、昌石,69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艺坛巨匠之一,他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对于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走向影响深远。
本次展览共汇聚了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篆刻、诗文信札等代表性作品170件,尤其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吴昌硕书画精品,可谓“倾巢而出”,是近年来国内吴昌硕艺术作品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书? 法篆书十一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赠施少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四条屏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石鼓文、王震荷花扇(赠商言志)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寿”字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七言对联(赠余绍宋)浙江省博物馆藏行楷题画诗卷(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行草王禔润例手卷浙江省博物馆藏行书诗翰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以临写石鼓文称誉于世,石鼓文的风格原本属于比较工稳端正一路,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却写出了一种流动感,更以遒劲老辣、笔墨厚重为其主要特征。
后人学石鼓文者,多以其为圭臬,反倒是学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风格的愈见稀少,由此也足见吴派石鼓文影响之大。
吴昌硕学石鼓文的时间很早,30岁到苏州,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杨岘学金石学和书法,即开始临写石鼓。
吴昌硕晚年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从现存作品看,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笔法受当时另一位篆书大家杨沂孙的影响很大,笔画细廋,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浙江省博物馆藏赠施石墨七言对联,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吴昌硕时年51岁,即具有早年临石鼓文书法的典型特征。
直到60岁以后,他才开始形成自己的面貌。
70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
如展品中的“鹤寿千岁”横幅,是吴昌硕83岁时的作品,用笔老辣,有如枯藤盘旋,荡气回肠。
篆书七言对联(赠施石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鹤寿千岁”横幅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临写石鼓文,注重的是整体气势的强烈突出,他曾说自己写石鼓文是“临气不临形”,正是这种对于“金石气”的执意追求,使得他的书法在当时能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名作细赏●吴昌硕:三千年结实之桃

名作细赏●吴昌硕:三千年结实之桃吴昌硕《三千年结实之桃》96.5×44.5cm1918年三千年结实之桃阴澍雨以桃子比喻长寿在传统花鸟画中很常见,也是吴昌硕所热衷于表现的。
吴昌硕以阔笔大写的手法来表现花卉蔬果,并不适用于所有题材,这是技法的特点所致。
一般来讲,在写意画中客观物象越复杂,笔墨自由发挥的空间越小,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越不易体现出来。
此类蔬果造型并不复杂,组合关系较为灵活,适用于写意点厾的用笔方式,同时枝干果实形成的点、线、体块关系,也与取势、开合的章法构图相切合。
所以吴昌硕选取这一题材,将写意语言发挥到极致。
《三千年结实之桃》(局部)吴昌硕此类以寿桃为主题的作品,从绘画技法来看,集中反映了吴昌硕的用色特点,这是吴昌硕对大写意花鸟画技法推进的贡献之一。
吴昌硕自己认为“色难”,很显然并不是指客观地去描绘对象的颜色难以做到,而是以色承载古雅奇丽的审美品位很难。
相对于纯粹的水墨表现,如果用色不恰当,很容易趋向于俗媚,从而降低画的品格。
以此幅《三千年结实之桃》来分析,吴昌硕的用色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纯色与复色结合使用,尽量不将复色调均匀。
吴昌硕以纯色的藤黄点画果实,混以胭脂、洋红,又以胭脂纯色就势点在果实上,颜色的叠加是在纸上完成的,在水分的作用下使其渗化调和。
如果将不同纯色与墨充分调和后再下笔,颜色易灰、易平,很难达到浓丽的色彩关系。
其二,强调墨与色的对比关系,以重墨突出色的浓艳。
此图中,寿桃的藤黄颜色与纸的明度关系很接近,在用胭脂色点醒后,变得突出。
但这远远不够,吴昌硕用浓重的笔墨画枝叶、勾叶筋。
将色与墨并置在一起,使果实的颜色更为鲜亮。
而且点叶勾筋时,吴昌硕很好地处理了主次关系,以叶子的形态来塑造果实,使寿桃的外形感觉很结实。
这种用色墨对比映衬表现对象的手法在后来的大写花卉中被大量运用,特别是海派花鸟画家的作品中。
其三,强调水的作用,使色墨的融合更加润泽、鲜活。
泼墨技法的源流久远,自明以后,青藤白阳在写意花卉中加大用水的总量,结合纸的特性,而得到墨色淋漓的效果。
吴昌硕绘画的评价

吴昌硕(1844年-1927年)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画家,他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继齐白石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
以下是吴昌硕绘画的一些评价和特点:
1. 创新与传统结合:
吴昌硕在画风上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韵味,又进行了不少创新尝试。
他善于融合传统笔墨技法,如泼墨、翠染等,同时引入写意和写生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2. 山水画精湛造诣:
以山水画为主的吴昌硕,被认为是清末民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之一。
他的山水画笔墨潇洒,构图独特,注重表达自然山水的意境和神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技法独到:
吴昌硕擅长运用泼墨、拓印、渲染等技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变化和层次感。
他的画作常常用墨色淡雅、清新,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4. 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他的画作除了技法上的精湛,更以其意境深远、含蓄而富有诗意而著称。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5. 艺术成就和影响: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就备受推崇,对后来的画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山水画的探索和创新,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启示,对中国画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吴昌硕的绘画作品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艺术贡献被广泛认可,作品也一直备受收藏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简介及作品赏析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
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同时,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
“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
用色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
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
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
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他的篆刻成就确实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他的篆刻先从“浙派”入手,后攻汉印,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
搞篆刻的人都知道,要刻好字首先要写好字,所谓七分写三分刻,而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成就尤甚。
他喜临石鼓,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他的篆书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
有这样的书法功底,篆刻自然不同凡响,细细品味吴昌硕的印章,会感觉到有种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秦汉,下挹明清,创造性地以厚重的钝刀,用切、冲两种刀法结合治印,这样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
处见厚朴,小小一方印章所诠释的美学意义是巨大的。
二十世纪初叶,杭州西泠印社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西泠印社从此风光无限,现在仍是中国艺术家的雅集。
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疾俗的心情。
又喜作兰花,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格,作画时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显得刚劲有力。
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
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
他画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
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
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
晚年较多画牡丹,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
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
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
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对于近世花鸟画有很大的影响。
.前一页为在网上搜索的吴昌硕简介,下一页为我自己写的吴昌硕的《牡丹水仙图》的鉴赏。
.牡丹水仙图吴昌硕
立轴纸本没色纵137.5厘米横
67.7厘米
xx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xx的《xx水仙图》,
此画为左下至右上构图,另右下角有块小石和水仙补住空白;左上为诗句补空白。
这幅画主体总共为三个部分构成,最顶上是红牡丹,最下面是水仙,中间是石头。
首先,说说红牡丹,吴昌硕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且每幅画作上都提有诗词,所以说,吴昌硕也是一位文人画家;但自古文人画家如王维,徐渭,郑板桥,都独钟四君子梅、兰、竹、松,却不屑于为常人所喜爱和崇拜的花中之
王,也是富贵花的牡丹。
可是,同样作为文人画家的吴昌硕作品中为什么很多次的出现艳丽的花中之王呢?
其中一个原因,不得不从他所处的环境来说,吴昌硕晚年大多以卖画为生,而世俗之人往往喜欢象征大富大贵的牡丹,为了卖画,他不得不画一些为俗人所好的牡丹,所以说,吴昌硕画牡丹并不是他的本意和喜好。
那么,吴昌硕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呢?
原因其二,他自己在画中题有一首诗:
“红时槛外春风拂,香处毫端水佩横。
富贵神仙全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
”全诗如是解:
槛外的春风,吹着艳丽的牡丹,水仙的香味把我这个画水仙的笔都染得有香味了;第三句“富贵神仙全不羡”这句很重要,“富贵”指牡丹,“神仙”指的呢?当然是水仙;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
牡丹和水仙我全都不羡慕,最后一句“自高唯有石先生”意思很明显,就是讲石头才是作者所好之物,所推崇之物。
在他的笔名仓石、苍石当中也可以体现。
所以说,此画上下两部分是给世俗之人,也就是卖画的人看的,而作为文人画家的作者看的却是中间那面积很小的,却意义很大的石头。
此画以淡墨写石,略点枯笔。
水仙勾花填色,色彩浓厚、盖压墨线。
而牡丹则以大写意手法点写而成。
二者被山石分开。
水仙斜坡生长取斜势,而牡丹取直势,直、斜之姿,让画面富有变化,情趣盎然。
而右下角的水仙小石,起到填补空白、均衡画面的作用。
画面看似随意,却处处不离法度。
而其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
而此画以泼墨法写出牡丹花叶,着墨线勾经写脉,笔法却简洁传神。
然牡丹之红、水仙之粉绿、树干之黄,以及山石之淡墨枯笔构成了整幅画画面的浓淡变化和虚实变化。
牡丹用浓丽对比大的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而水仙用恬淡的粉绿,温和而又典雅;石头只用黑墨来画,深厚稳重,而淡浓而适宜,让
山石活泼而不沉重。
所有部分组合在一起使画气势奔放、纵逸飞扬,掺入书法用笔,行笔迅疾、苍劲有力,势不可止,表现了吴昌硕大写意花卉的神韵气质。
构图疏密有致,雄浑恣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空间美感。
用笔苍老遒劲,设色古艳清新,实系精妙之作也。
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荷花、水仙、紫藤等,金碧辉煌,鲜艳夺目的牡丹也时常出现在大师的作品中。
他画的紫藤、葡萄、葫芦等犹如狂草,笔笔可见深厚的书法功底。
他的画作中,石头、题跋、印章、花卉顾盼生辉,有机和谐,用墨用笔浓淡干湿,轻重缓急,挥洒自如。
用色也十分大胆,鲜艳的重色如西洋红也经常出现在画作中。
他的画生意盎然,浑厚古拙但同时不乏书卷气,在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等大写意绘画传统基础上,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
正如此画,吴昌硕的画里往往有水仙,有石头也有牡丹。
水仙与梅兰竹菊一样高雅为文人所推崇,而石头坚硬的个性吴昌硕十分喜欢。
金碧辉煌,鲜红娇嫩的牡丹吴昌硕并不喜欢,但为了迎合市场,为了迎合世俗大师也将其融入了画中,因此整幅画常常上面是牡丹,中间是石头,下面是水仙。
雅与俗终于在吴昌硕的作品中和谐相处了,吴昌硕之后的文人画终于走上了一条雅俗共赏的道路,吴昌硕也成了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