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赏析

合集下载

吴昌硕临石鼓文特点

吴昌硕临石鼓文特点

吴昌硕临石鼓文特点吴昌硕,字草泉,号香三。

他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

其中,他的一幅名作《临石鼓文》备受瞩目,被誉为吴昌硕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临石鼓文》的特点。

《临石鼓文》是吴昌硕根据甲骨文而创作的一幅作品。

甲骨文是上古时期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采用楷书风格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吴昌硕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与领悟,将其融入自己的笔墨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在线条处理上,《临石鼓文》展现出了吴昌硕执笔的大师风范。

他运用简练而不失力度的线条勾勒出文字的笔画造型,将甲骨文的神秘与古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擅长运用笔法来表现字形的轮廓,将直线与曲线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

这使得《临石鼓文》显得独特而生动。

其次,在用墨方面,吴昌硕非常擅长运用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画面的层次与纹理。

他善于使用干笔、湿笔的结合,营造出墨色的丰富与变化。

他在字形的描绘上,巧妙地运用浓墨重彩与淡墨轻笔相间的手法,使得整幅作品显得深邃而有层次感。

此外,他对硬笔与软笔的应用也极具造诣,用笔的变化既突出了甲骨文的刚劲之美,又凸显了其篆刻的雅致。

而在布局上,《临石鼓文》突显出吴昌硕在艺术造诣方面的深度。

他将甲骨文笔画的形态进行排列组合,并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微调,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平衡而又和谐的美感。

他在布局布置上的用心,使得每一个文字都显得独特而有力量,进一步凸显了甲骨文的神秘感与魅力。

总的来说,《临石鼓文》具备吴昌硕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技巧特点。

他将甲骨文的内涵与笔墨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既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备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

其细腻而稳重的笔触、浓郁而瑰丽的墨色、独特而和谐的布局,使得《临石鼓文》成为了吴昌硕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

时至今日,吴昌硕的艺术作品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赏识。

而《临石鼓文》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通过对《临石鼓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吴昌硕的艺术修养与造诣,也能感受到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交替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的创作内容涉及书法、篆刻、人物画、山水画、大写意花鸟画等多个领域,成就卓著。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艺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筑了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

吴昌硕长于书法,尤善篆书,其中又尤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

约在光绪十二年(1885年),吴氏得到潘瘦羊所赠《石鼓文》精拓本,令他如获至宝,心追手摹,朝暮不辍。

他写《石鼓文》近六十年,可谓得形神兼备之化境,并扎根于《石鼓文》书法,形成了格调高古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书法史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从吴昌硕的传世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中年时,所创作篆书风格呈现多样化。

清末,习篆者多师杨沂孙、邓石如、吴熙载、吴大等诸家,吴昌硕在初学篆书时也不例外,从他中年的一些篆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杨沂孙是下过一番工夫的,其书风特点是结体工整严谨,圆中带方,方中有圆,婉转流畅,藏头护尾。

此外,吴昌硕开始将金文和刻石书体融入自己的篆书创作当中。

吴昌硕除了擅长篆书外,尚工楷书。

其楷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所书多为小楷;二是所书面貌有馆阁体、钟繇体和魏碑体;三是楷书多见于早中期。

吴昌硕在20岁至50岁期间多有小楷作品,20岁左右的楷书多馆阁体韵味,后其书风又参钟繇体,遒美清秀,圆劲流畅,颇见功力。

清中期以后,魏碑书法受到广泛提倡,吴昌硕虽出生于清末,亦受此书风影响,他在作书时将魏碑糅入钟繇体之中,使字体更显刚劲。

魏碑的学习,对吴昌硕写石鼓字良益颇多。

吴昌硕作魏碑书体仅见于早期作品当中,他到50多岁时虽然仍有小楷作品,但行书作品逐渐增多。

吴昌硕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以篆书居多,行草次之,隶书又少于行草书。

吴昌硕《篆书临石鼓文轴》-吴昌硕71岁篆书临摹石鼓文高清大图赏析

吴昌硕《篆书临石鼓文轴》-吴昌硕71岁篆书临摹石鼓文高清大图赏析

吴昌硕《篆书临石鼓文轴》-吴昌硕71岁篆书临摹石鼓文高清大图赏析《篆书临石鼓文》,近代/1915年年,吴昌硕,立轴,纸本墨笔,纵149.5厘米,横8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篆书临石鼓文》释文:田車孔安鋚勒既簡左驂。

旙旙右驂騝騝以于原。

止宮車其寫秀弓寺射。

麋豕孔庶麀鹿雉兔其又。

何其大出各亞旲執而。

勿射庶麋豕君子逌樂右臨。

獵碣第三。

吾家賴父先生嘗謂:臨石鼓宜重嚴不(而)不滯,宜虛宕而不弱,近時作者唯臯文張先生能之,缶願學焉而已。

乙卯夏五月客滬上,吳昌碩。

本幅《篆书临石鼓文》“田车”篇,末款“吳昌碩”,下钤“俊卿之印”、“昌碩”印二方。

此轴书于1915年,吴昌硕时年71岁。

本幅无藏印。

此轴笔法沉厚浑朴,笔力雄健,线条粗细富于变化,既师原文之意,得其形,又独具风骨。

近人向燊评其书云:“昌硕以邓法写石鼓文,变横为纵,自成一派。

”此轴结字以上下左右参差取姿,用笔遒劲,气息沉郁雄壮,自具新意。

吴昌硕题泠印社匾吴昌硕西泠印社外景吴昌硕七言联释文:独鹤不知何事舞赤鲤腾出如有神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俊卿,字仓石,昌硕,号缶庐等,浙江安吉人。

官安东县(今江苏涟水)知县,一月后便辞官,后卖书画为生,是“海上画派”代表,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书、画、诗、印,时称四绝。

以篆书笔意写花卉,凝重朴拙,开花鸟写意的新气象。

篆刻摆脱浙皖诸派面目,独辟蹊径,其格调可谓前无古人,自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从其书法来看,也能领略其独特新意。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1844-1927),字伯仁,号抱山居士,江苏启东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吴氏篆"。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在厚重中透露着清新,造型雄浑而不失灵动,被誉为“笔意中的体现”。

接下来,本文将就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进行深入的探讨。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酷爱硬笔书法,在硬笔书法的临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意境和风格。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刻,能够将笔墨的韵味和意境融入到篆刻之中。

他的笔法憨厚豪放,刚柔相济,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昌硕对于篆刻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对于篆刻的传统和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模仿,更多的是对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内在的理念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备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生动活泼。

吴昌硕的作品形神兼备,清新自然,有着很强的笔墨韵味和生动的表现力。

他的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和生命力,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吴昌硕对于自然界的仔细观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他以笔墨表现出来的自然生动和秀美清逸,使得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生机。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豪放洒脱。

吴昌硕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张力与韵律美,他擅长用一笔生动刚健的构成,再点睛于犹如大隐于市的山水,富有鲜明的个性风采。

他的笔墨豪放洒脱,一气呵成,充满了阳刚之气,让人在品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仿佛在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其中流动,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这种豪放洒脱的笔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的作品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吴昌硕字画鉴定方法

吴昌硕字画鉴定方法

吴昌硕字画鉴定方法
《吴昌硕字画鉴定方法》
一、线条和调和
1、线条:吴昌硕的书法线条一般厚重大气,能够体现出其非凡
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端正的仄仄笔或是华丽的横折笔,均能表现出吴昌硕的风格和特色。

线条的粗细也充分体现了吴昌硕不同书法风格的特点,从笔势的行进节奏,到笔画的出入,都具有鲜明的风格。

2、调和:吴昌硕作品的写意极具动感,从题材到风格,他能够
巧妙地调和创造出独特的现代书法风格。

他能够采用油墨织锦的技法,以特殊的调和变化,把文字和图像融于一体,形成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

二、结构与空间
1、结构:吴昌硕一般以端正和排列适度的方式,将书法作品构
筑出来。

由于他的书法作品结构稳定而有序,使其受到艺术专家的追捧。

2、空间:吴昌硕的书法作品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情怀。

他能够在
结构上有序的形成空间,以此达到深刻表达的效果。

由此看来,他对书法空间的把握非常到位,令其作品十分活泼、有趣。

三、工艺
吴昌硕多用油墨织锦的技法来书写其作品,他能够巧妙地结合技法、线条和调和,把文字和图像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

他的书法作品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极具观赏性。

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吴昌硕书法研究.doc(8)

吴昌硕书法研究.doc(8)

试论吴昌硕在《石鼓文》上的研究与其影响内容摘要::近百年来论及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艺术的文章比比皆是,他的艺术成就之卓然是有目共睹的,石鼓文对于吴昌硕来说就是“活水源头”,所以本文着重于梳理吴先生的时代背景、身世、追求、以及后人的评价来分析吴昌硕的《石鼓文》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并且分析《石鼓文》的基本笔法、结体、章法等技法以及吴昌硕的《石鼓文》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关键字:石鼓文吴昌硕碑派书法清代书法篆法引言:。

清嘉庆、道光年间,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为清代碑学的中兴竖起了第一面鲜明的旗帜。

石鼓文作为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形态在碑学中占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吴昌硕选取石鼓文作为一生学习的范本,在篆法入画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吴昌硕的生平背景吴昌硕(1844—1927),(附图1)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香补、香圃,中年字苍石、昌硕、昌石、仓硕,因得友人所赠古缶,故号缶庐、缶道人,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70岁后又署大聋。

吴昌硕幼年在鄣吴村度过,小时求知欲很强,好学不辍。

起初跟着他父亲念书,后来每天走十多里路往邻村的一个私塾中去就学。

他十多岁即嗜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他父亲见他近于此道便加以指引,遂得门径,益乐此疲。

17岁那年,太平军从安徽直指浙西,清军尾随而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人民流离颠沛,他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杂差过日子,时常以野生植物和树皮草根充饥。

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到21岁那年才回到家乡,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

22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以后,就绝意场屋,不再赴考,一直依游幕和鬻艺为生。

到了53岁那年,他一度被举为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因不惯于逢迎长官、鞭挞百姓,到任只一个月,便毅然辞去。

从此他就厌弃官场生活。

而致力于对于碑派书法的创作中去,并且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

吴昌硕篆书书法

吴昌硕篆书书法

吴昌硕篆书书法
吴昌硕(1845-1927),原名为吴景畴,字昌硕,号白石居士,是晚清著名的
书法家、画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以篆书为主,被誉为“吴氏篆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书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昌硕的篆书作品以刚劲有力、线条流畅为特点,笔法凝重严谨,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在传统篆刻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创新和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人生理念。

吴昌硕的篆书作品被誉为“一笔千斤”,寓意着他的书法之力量。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不仅在书法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绘画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擅长山水画,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富有诗意和意境。

他的书法作品常常与绘画结合,相得益彰,展现出他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

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备受推崇。

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览,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吴昌硕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篆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吴昌硕的书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

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

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

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

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

耕作之余,苦读不辍。

同时钻研篆刻书法。

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

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

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

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

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

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

七十岁后又署大聋。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

国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

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

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

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

"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

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

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

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

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吴昌硕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巨匠。

他真正从事绘画艺术较晚,但却能一起步便直入文人画的殿堂,逐步攀登上绘画艺术巅峰,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开启了新纪元。

其艺术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其一,吴昌硕生长在诗书之家,自幼家庭熏陶自不待言。

其二,吴昌硕在金石、篆刻及书法方面的深厚功力,是其绘画艺术能借古开今的重要条件,也是他绘画艺术面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三,吴昌硕深通画理,主张“画当出己意”,重创造精神。

其四,广泛交游,切磋相长。

篆刻作品:《寿山老坑巧色雕狮钮》、《作了天下事》、《读遍千古书》、《好学为福》、《黑青田》、《一月安东令》、《湖州安吉县》、《泰山残石楼》、《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暴书》、《千寻竹斋》、《千寻竹斋》3刻、《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安吉吴俊章》、《雷浚》、《鲜鲜霜中菊》、《归仁里民》。

吴昌硕的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

王森然《吴昌硕先生评传》谈吴昌硕日:“盖师于浩博之自然、俊伟之人格与诚挚之情感,雨承于伟大之精神也。

其经历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气,披读万卷书籍,摄古人之精华.摆脱一切纷靡,养内心之元神.运其奇气元神输送之笔端.留其迹象于纸上。

故其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

”吴昌硕之画震人心魄,其根本关要在重气。

昊昌硕画的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播.以顺应逆,以抽藏,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

他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

”吴昌硕绘画布局,得益于金石篆刻修养甚多。

吴昌硕绘画对色彩运用亦能有所创新。

他使用的西洋红,深红古厚,配合其得益于金石治印的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正如潘天寿所说:“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

”吴昌硕善用复色,在复色中起制约,协调作用的也是红与黑,加上利用宣纸的白色。

但是他的红色与黑色都是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在变化中得到统一,所以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沉稳。

吴昌硕用重色的斑斓浑厚与其大气磅礴的画面极相协调,是形成他画风的重要因素。

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以篆法入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极力发挥书法“写”的表现性,以“意造”为法,“惟任天机外行”,以达到“心神默与造化能”的境界,“宣郁勃开心胸”以泄他胸中浩荡之气。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

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

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

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

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

吴昌硕之画以松梅、兰石以及竹菊杂卉为主,喜画藤本蔓类植物,间作山水、人物、神佛,大都自辟町畦,独立门户。

“梅花性命诗精神”,“苦铁道人梅知已”,吴昌硕喜写梅花,与别人不同。

他的《沈公周书来索画梅》诗,对自己的篆法写梅非常自信。

吴昌硕画梅求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要冰肌铁骨绝世姿”。

吴昌硕喜画竹,且突破古法,并以竹寄托节操之意。

文人画家惯写松、竹、梅、菊、兰之属以寄怀抱,竹是常用题材,吴昌硕与之相同处是自然的,所与相异处是其“纵横破古法”。

以书法写竹,有元人柯九思的“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法”,南唐后主的金错刀法画竹,倪云林画竹之“逸笔草草”等等,各有独到处。

而吴昌硕画竹,多写风雨之竹,发挥“写”的线条意趣,充溢着浑厚的金石意味。

吴昌硕画《松》题画诗云:“笔端飒飒生清风,解衣盘礴吾画松。

是时春暖冻初解,砚池墨水腾蛟龙。

”诗中能看到画家画松的取向及其与“造化相通”的蓬勃之气。

布局取顶天立地稳定之势态,枝干盘虬,大气磅礴,寄托画家诗人浩然之气。

晚年常画的藤蔓植物,如藤萝、葡萄、葫芦、南瓜等,其布局之中求气势,以书入画的特色得以充分体现。

虽乱头粗服,却气足墨酣,内蕴深厚,多书法意味,富金石之气。

综观吴昌硕从艺的一生,国衰家难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民族之心的积聚的郁勃之气,在吴昌硕这个操守高洁正派的文人身上,在这个诗人、每篆刻巨匠、大书家、写意画大师的艺术中积聚喷涌而出。

吴昌硕震人心魄的大写意画风,是他个人涵蓄深厚的文人精神,是他在诗文、金石、书画领域汲取化用前人丰富各界所体现的主体精神、主观体验的具体表现,也应国运衰微、民族积弱时代,民族之心向往倔强劲健、大气磅礴的艺术的应运产物,所谓“时势之推移,生活之反映”。

加之吴昌硕所具备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大要素,遂有吴昌硕开创文人画新纪元之举。

吴昌硕大气磅礴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国画笔墨所达到的境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民族魂魄,创造了近代中国画艺术史上的高峰,为光辉的中国艺术史立一丰碑,昭示后来者应不懈奋进,再创造中国画的新境界,使其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吴昌硕是一位开创了一代艺术风气的大师,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齐白石(1863-1957)、王震(1867-1938)、赵子云(1874-1955)、陈师曾(1876-1923)、陈半丁(1877-1970)、朱屺瞻(1892-1996)、刘海粟(1896-1994)、钱瘦铁(1897-1967)、王个簃(1897-1988)、潘天寿(1898-1971)、吴茀之(1900-1977)、诸乐三(1902-1984)、来楚生(1904-1975)、朱宣咸(1927-2002)等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也对于阐释,承袭与引领近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传统中国画历来重视摹仿师承,吴昌硕的传人在对吴昌硕的研究中,反映了对其技法和观念的评价,其成败得失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研究具有的实践与引领一代风尚的意义。

参考文献:《吴昌硕》作者:杨建峰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