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俊彬弟子排序

吴俊彬的33弟子排序:
著名画家吴俊彬开创吴门八雅书画派,其弟子有:
大弟子姜连鑫、二弟子郑志强、三弟子丁云峰、四弟子吕普生、五弟子郁宝来、六弟子王克春、七弟子刘学、八弟子钟涛、九弟子曾燕斌、十弟子刘道宏、十一弟子郑文刚、十二弟子徐福灵、十三弟子刘玉锋、十四弟子杨正国、十五弟子雷金乔、十六弟子王天、十七弟子周开畅、十八弟子依兰、十九弟子卫慧强,二十弟子李纪成、二十一弟子辛茂君、二十二弟子宋飞、二十三弟子刘军、二十四弟子吴晗玥、二十五王君浩、二十六弟子王兰州、二十七弟子胡和初、二十八弟子黄海冰、二十九弟子刘聪、三十弟子李中廷、三十一弟子黄世明、三十二弟子扬谋森、三十三郑高军。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作者:云堂主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5年第05期一九一三年的重阳佳节,一个至今在海内外影响巨大的印社——西泠印社成立了,它的首任社长就是吴昌硕。
吴昌硕,原名俊,字昌硕,浙江安吉人,出身于书香世家。
他成年后游历于湖州、杭州、苏州、扬州一带,游历过程中结识了一大批藏书大家和书画印名家。
在苏州期间他还结识了潘祖荫、吴大澂、顾麟士等金石大家。
正是这些名家、大家让吴昌硕眼界大开,使他不断学习创作,从而技艺突飞猛进,奠定了他后来的辉煌。
吴昌硕有过短暂做官的经历,其中一次是他五十六岁时,被推荐做安东县令。
后来,因为他不愿曲意逢迎,仅上任一个月便辞官回家,并刻有“一月安东令”印以作纪念。
吴昌硕的篆刻生涯前后延续了六十多年,从整体风格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四十岁前为早期,这个阶段吴昌硕篆刻格局基本形成,其中三十岁前主要以浙派为师法对象,三十岁后转向皖派并注重对汉印神采的吸收。
在学习汉印的过程中,他与前人不同之处在于“弃形取神”,并在学古中创新。
如“归仁里民”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四十岁至六十岁期间为中期,这个阶段吴昌硕的篆书风格基本成熟。
他将书法融入篆刻,形成了鲜明的篆刻艺术风格,如“泰山残石楼”“冯文蔚印”。
同时,这个时期也确立了他在印坛的领袖地位。
六十岁以后的二十多年为晚期。
他的篆刻进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如“鲜鲜霜中菊”。
吴昌硕的刻刀是有刀锋但不锋利的钝刀,并以冲刀为主。
他在刻印的过程中加入磨、敲、削等手法,突出表达印面的金石气。
同时,吴昌硕把印边连同文字内容一并作为印面,起到别于前人、启发后者的艺术效果。
吴昌硕的篆刻改变了一代印风,也改变了人们的惯性欣赏习惯,从此壮美雄强的印风开始引领风尚。
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著名国画大师程十发,系江苏省松江人氏(现为上海市松江区),青年时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生,解放后为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员,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直至现在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但他怎么会和西泠印社联系起来的,说起来正是源远流长,我作为儿子,从父母处了解了不少祖辈的故事,现让我细述,程十发是怎样和西泠印社攀上亲戚关系的,其中也不乏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
1938年杭州姑娘张金?(21岁)考入上海美术学校国画系,师从吴昌硕得意弟子王个?m先生。
程十发恰为同班同学,程十发时年18岁。
母亲张金?才貌双全,且又十分敬佩程潼(十发)的刻苦勤奋,天长日久,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终于在1940年毕业后结为夫妻。
母张金?,其父张均字子成,曾做过杭州惠新女中教务长,又曾为杭州小车桥监狱教诲师,古文精深。
其弟张坚,字子固,为我母亲之亲叔。
毕业於浙江医科专科学校医疗科(系浙江医科大学前身),曾担任过陆军第一师医疗处医生,又曾担任武林绸缎厂厂医,也做过中文中学校医。
但他除医业之外偏爱书画、篆刻。
在20多岁就成了第一批西泠印社的社员,而且张坚的书法至今还留在西泠印社往四照阁上山的石梯旁,书写二字“横碧”,署名为子固,为后人刻石于此。
张坚的好友中有郑午昌、叶品山、楼辛壶及王福庵诸位大师,他们均和张坚相交甚欢。
张坚虽本人从医,但自己身体极差,后患上肺病,当年称为痨病,无药可医,挑个空气清新处,在西泠印社石阶旁的厢房内养病(现为出售印泥、书画的销售部),时年30岁。
程十发和张金?结婚后,自然成了张坚的侄女婿。
程十发的岳父张均曾亲笔在程十发为张金?拍摄的摄影集上留言,称赞摄影技术为“巧夺天工阿潼(即程十发)之妙术,此册文章阿潼之成绩也,潼为美术名手方家也,与?同窗。
”题字年为庚辰年,程十发刚刚20岁,可见其岳丈慧眼识英雄了。
张坚在西泠印社养病期间,和山同上的楼外楼酒家洪老板兄弟俩十分要好,洪姓兄弟二人虽然开着饭店,但品性十分高雅,且每年冬天下大雪,兄弟俩会在店门口用雪塑造观音像和十八罗汉像,颇为传神,为地方上称道争相观看,而且每年都会在杭州照相馆、二我轩照相馆和活佛照相馆来拍照留影,当时楼外楼酒家楼上都悬挂二人的雪塑佛像照相。
吴超 吴昌硕之缶门一丁

吴超吴昌硕之缶门一丁作者:姜浩峰来源:《财富堂》2015年第03期浦东陆家嘴吴昌硕纪念馆,这是原本约好的访谈地点。
可不巧有人拜访吴超工作室,于是应约来到静安寺万航渡路一幢高层内。
缶丁庐,也就是吴超先生的工作室。
作为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的曾孙,过去的这个甲午年,吴超忙得有些应接不暇,难得有时间坐下与人聊聊天。
“去年,是曾祖父170周年诞辰,官方的、非官方的纪念活动太多,一年到头没有停过。
从开春就开始,最早是日本京都的一个纪念活动,后来包括中国美术馆也搞过吴昌硕纪念展,杭州西泠印社和浙江博物馆各搞了一场纪念活动,外加一些拍卖行闻风而动。
我粗略算了一下,光国内就办了五十几场研讨、讲座、回顾等。
”在访谈中,吴超曾如此向我透露。
吴氏篆法吴昌硕,别号缶庐。
而在这幢高层建筑不大的一套公寓内,悬挂着高式熊先生题写的“缶丁庐”三字。
吴超,字苏梅,号缶丁,吴长邺长子,吴昌硕曾孙。
缶丁庐这一工作室斋名,意为吴门甲乙丙丁四代,吴超又是正宗的缶门一丁。
或许,正是由于这一血缘关系,使得吴超格外珍视吴昌硕的艺术。
在吴超看来,曾祖父不仅仅画艺精湛,事实上老人家诗、书、画、印样样拿得出手。
“吴昌硕的画,得益于他的书法、篆刻。
其实他的画,是写出来的。
我觉得,写,应该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了。
”1952年生于上海的吴超,7岁不到,就在祖父吴东迈、父亲吴长邺指导下练习毛笔字,由此也结下书缘。
在缶丁庐,悬挂着一幅吴超篆书《不教胡马度阴山》,看上去质朴而气势磅礴。
吴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学时并不理解书法,玩的心思也很重,所以一开始是家里强制学的。
不过,写得好了受到大人表扬,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从楷书入门,我始终认为,书法线条也是国画之源。
”在那个年代,吴超16岁进入纸盒厂工作。
在车间时,右手不慎被机器“咬了一口”,因此调离生产一线。
之后他从宣传岗位做到质量管理。
在手受伤之初,无法伸直,求诊时老医生诊断需要半年恢复。
虽然很痛,但在这期间,吴超每天坚持复健,终于能够重新拿起笔来。
为什么说吴昌硕是开启一代画风的画家

为什么说吴昌硕是开启一代画风的画家吴昌硕,字骏波,号梧橘,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著名画家和教育家。
他于1879年出生在中国浙江宁波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他对文艺作品的爱好和才华便在那时便得以展露。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被他的同代艺术家高度评价,他曾被赞誉为“清代后最有建树的一位画家”,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巨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吴昌硕的艺术风格别树一帜,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风,受到后来的画家所追随和借鉴。
他的画风宛如静水,能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受,能感受到那份宁静的美,能体会到那份勇于探索,他的绘画艺术影响深远,展示了他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和前卫的现代意识。
吴昌硕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国画引向了现代,他的作品具有现代艺术特色,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着他对绘画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由于他对传统中国画的追求与创新,他成为了继年代画院创办人吴大羽之后,开创新文化思潮的人物。
他的绘画艺术使中国画“现代化”,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到现在。
吴昌硕的实践不仅颠覆了中华传统绘画的格蕴,而且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性提供了反思。
他在创作方面深受日本岛村透香山学院的影响,作品中大胆采取色彩运用和特殊构图技法,体现了他独立思考并在创新中扩大古代中国绘画创作的空间。
吴昌硕运用了不稳定的风格、技法和构图,将中国传统画的表现手法与现代艺术思维相结合。
他更多地采取充满艺术手法的将自然景象进行主观描绘,并用形式语言达到超越客观性表象的较高艺术效果。
吴昌硕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提出的“意境”,用来表达作品的情感。
他的“意境”强化了中国画的审美特质,它是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观察所获得的印象,在艺术创作中继承了古人对于对自然的独特领悟和抒发方法,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画美学特点的创新方向。
通过这个思想,吴昌硕产生的当代意识、拓宽的思维和新的层次,令其形成独特的中国画审美。
吴昌硕还最先提出过“造境”,也就是画作的造势和环境。
关于吴昌硕的介绍

关于吴昌硕的介绍关于吴昌硕的介绍(1844-1927)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
吴昌硕与虚⾕、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杭州西泠印社⾸任社长。
初名俊,⼜名俊卿,字昌硕,⼜署仓⽯、苍⽯,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苍、⽼⽸、苦铁、⼤聋、⽯尊者等。
清道光⼆⼗四年(1844)8⽉1⽇⽣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个读书⼈家。
幼时随⽗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
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加以指点,初⼊门径。
咸丰⼗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野⾕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
后⼜与家⼈失散,替⼈做短⼯、打杂度⽇,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
耕作之余,苦读不辍。
同时钻研篆刻书法。
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县)知县,仅⼀⽉即去,⾃刻“⼀⽉安东令”印记之。
同治⼗⼀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
结婚后不久,为了谋⽣,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
光绪⼋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量⾦⽯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开。
后定居上海,⼴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振,公推艺坛泰⽃,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代巨匠。
⼆⼗⼆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县)县令,到任⼀个⽉便辞官南归。
三⼗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培、王等⼈聚于杭州西湖⼈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吴昌硕被推为⾸任社长,艺名益扬。
七⼗岁后⼜署⼤聋。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
民国16年⼗⼀⽉(1927年11⽉6⽇),吴昌硕突患中风,⼗⼀⽉初六(1927年11⽉29⽇)病逝沪寓,享年84。
清代国画家吴昌硕生平简介

清代国画家吴昌硕生平简介要介绍吴昌硕简介,主要就是介绍吴昌硕的一生和他的成就。
想必大家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吧,他是我国“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吴昌硕简介吧。
吴昌硕,1844年出生在浙江孝丰县鄣吴村,也就是今天的湖州安吉人。
他的原名叫俊,字昌硕,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在书画艺术发展过度时期的中国人物。
他与任伯年、蒲华、虚谷一起被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艺术的尊贵之处是因为他的创作,他最擅长的也是写意。
吴昌硕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他父亲的熏陶,在他父亲的潜移默化下,吴昌硕也喜欢作书、刻印。
他很擅长模仿,其中他的楷书,楷书的时候是学颜鲁公,后来学钟元常;而他的隶书开始是学汉石刻等等。
吴昌硕也很擅长于绘画,而他的绘画中最善长的便是写意花卉,这个他是受徐渭和八大山人的影响,因为他有深厚的书法和篆刻的功底,所以在学绘画时更是容易,而且他把他书法的笔法融入到了绘画之中,使他的画具有他自己独特的韵味。
吴昌硕在诗文方面也很有成就,他在诗人施愚山、郑板桥等的影响下,感受到了他们诗中所反映出的现实社会已经他们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受过浓厚知识熏陶的人,吴昌硕会在诗文方面有所成就也是在意料之中。
吴昌硕有著名的诗文代表作《缶庐集》。
吴昌硕,字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他衔接了中国近现代的书画艺术,是发展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他的艺术别辟蹊径,有创意独特的味道。
他将书法的柔美,篆刻的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了他独有的柔中带刚的独特画风。
他的笔力敦厚老辣,雄健古拙。
吴昌硕作品有《瓜果》、《灯下观书》、《姑苏丝画图》等。
吴昌硕绘画以泼墨花卉和蔬菜果实为主题,但也时常兼顾人物上水。
他学画较晚,在前期受他人指导受惠甚多之后在40岁以后才将画示人。
他的作品被公认为“重、拙、大”,用笔沉着有力有着他内心的稚气和天真,而更多的也表现了气势磅礴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吴昌硕与王一亭上海浦东。
陆家嘴东路15号,寸土寸金,大厦林立。
一栋古旧老宅,局促其中,却独有一番韵味。
一百年前,陆家嘴还叫烂泥渡路,吴昌硕租下这几间破屋子,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活。
他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门。
他的十三个徒弟,齐白石、张大千···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大师级别。
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日本称之为印圣。
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齐名。
弟子齐白石,60岁后方修成正果。
而老师吴昌硕,得名更晚。
40岁的时候,吴昌硕拜海上名师任伯年为师,学习画画。
而40岁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
上扣无顶戴红缨帽,一身葵黄色官袍。
他刚刚交官回来,袍服未去,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
这副穷酸相,被任伯年碰个正着,画家大笔一挥,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
潜行仕途多年,他从未有过任何风光。
倒是在纸笔刀石间,活出了真我。
自幼好石,十四岁就开始治印。
“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对于刻印,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
家境清贫,村前小溪的石头,破旧的方砖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废铁破钉就是刻刀。
一次刻刀划破了手指,伤口很深。
乡间缺医少药,烂了很久,左手无名指竟少了一截。
钝刀刻印极需功夫。
吴昌硕十几年修炼,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为其日后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
拜任伯年为师的时候,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
吴昌硕没学过不敢画,在老师执意下随意几笔,竟落笔非凡,用墨浑厚。
任伯年只说:“你已经在我之上了。
为官不达,酸寒一生,但他的书画却从不酸寒。
再艰难困顿,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
他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
有人讥笑他,他不理会,越发随心去画,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
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红画花卉。
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未重彩。
他的荷花,古拙、腴润。
他的梅花,冷艳、浑穆。
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
历经宦海沉浮,家仇国恨,走过兵荒马乱的吴昌硕是个文人,他的画却不似旧代士大夫那般纤弱。
他的画饱满向上,苍茫有力,金石之气迸发,一派磅礴气象。
65岁,吴昌硕的画自成面目。
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成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68岁,他再一次重启人生。
上海光复后的深秋,这个前朝遗老,一身长袍,扎个小髻,靠着画艺闯荡上海。
69岁,他在西子湖畔,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
以印为主,兼及书画,西泠印社保有12000件文物,107件国家一级文物。
其中镇社之宝《三老碑》,就是吴昌硕募集8000银元,从日本人手里赎回。
这个“以汇流穷源,无门户之派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天下第一名社,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昌硕及其著名弟子1,吴昌硕(1844-1927,终年84岁,1872年初到上海,1912年正式定居上海。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
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岁朝清供图》轴,清,吴昌硕作,纸本,设色,纵151.6cm,横80.7cm《荷花图》轴,清,吴昌硕绘,纸本,设色,纵163.4cm,横47.5cm右上方以篆书自题:“石师泼墨,往往如此。
乙巳秋中吴俊卿。
”钤“吴俊之印”白文印。
乙巳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吴昌硕时年62岁。
吴昌硕牡丹水仙图轴《牡丹水仙图》轴,清,吴昌硕绘,洒金,设色,纵174.7cm,横47.5cm。
本幅款署:“梅生沈老伯大人德配伯母周夫人七十双寿。
俊卿敬画。
”吴昌硕玉兰图轴《玉兰图》轴,清,吴昌硕绘,纸本,设色,纵174.8cm,横47.5cm。
吴昌硕富贵牡丹设色纸本1919年作(403.2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吴昌硕花卉四条屏纸本设色甲辰(1903年)作(1725万元,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1915年作篆书七言联立轴等作品选2,齐白石(1864-1957,终年95岁,1903年初到上海,1909年到上海卖画。
)当代中国著名的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原名齐纯芝,号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后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
齐白石也和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
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
齐白石《水草小虾》中国美术馆藏齐白石作品《知了三贝叶》《枯荷蜻蛉》——此作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形神兼备,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齐白石《农园小品》两幅齐白石书法3,王一亭(1867-1938,终年72岁,1881年初到上海,1913年投拜吴昌硕门下。
)王一亭作品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意识。
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师从任伯年,画艺大进,继承任派风格。
晚与金石派大师吴昌硕亦师亦友,趋向阔笔写意,设色浓艳,笔墨酣畅,气势雄阔而不失写实本色。
构图讲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
在清末民初海上画派中影响仅次于吴昌硕[1] 。
吴昌硕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4,赵云壑(1874-1955,终年82岁,1904年投吴昌硕门下。
)善绘花卉,山水,兼擅篆刻,亦能草书。
书、画、篆刻皆得吴昌硕之神韵而不徒袭其貌,博采徐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法,是以画益豪迈,声誉日隆。
吴昌硕赞曰:“子云作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加修饰”。
5,陈师曾(1876-1923,终年48岁,1910年始从吴昌硕学画。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
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
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陈师曾佛手图轴陈师曾秋花图轴陈师曾墨笔山水图轴陈师曾设色山水图轴6,陈半丁(1876-1970,终年95岁,1894年初到上海,后拜吴昌硕为师。
)陈半丁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
写意花卉师承任伯年、吴昌硕,又师法陈淳、徐渭、石涛、李复堂、赵之谦诸家。
书法以行草见长。
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
陈半丁《松菊图》陈半丁好音静言联陈半丁篆刻7,李苦李(1877-1929,终年53岁,1916年从吴昌硕为师。
)李先生早年学习工笔,亦能山水、人物、花卉。
后师法青藤、扬州八家与赵撝叔。
尤擅画松,虬枝苍干,状屈曲若腾攫,间以怪石,崭然崚嶒,与先生高旷兀岸之性相副。
四十岁后由诸壮贞引荐,曾从吴昌硕为师,艺术风格深受缶老影响。
其篆刻从刀法、篆法、章法上都恪守缶师,先生印作,缶老曾有题跋:“观诸作俱见苦心,白文佳处已能达到。
朱文宜加学力,封泥蜕本当时时玩之,必有进步,刻印只求平实,不求纤巧,巧则去古雅远矣,吾知苦李胸中必谓然也。
”缶老此跋,诚对治印者的至理名言。
8,朱屺瞻(1892-1996,终年105岁,1908年考入上海实业学堂。
)屺瞻,男,汉族,江苏太仓人,1892年生,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
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生前历任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授,西画系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
弟子有潘玉良、邢少兰、倪衍诚、尹光华等。
9,潘天寿(1897-1971,终年75岁,1923年结识吴昌硕,画风向吴昌硕靠近。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
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10,王个簃(1897-1988,终年92岁,1925年到上海,拜吴昌硕为师,成为吴晚年得意门生。
)29岁时,他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授业。
吴昌硕往往喜欢在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
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
王个簃先生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他的作品笔墨酣畅,古朴醇厚,画面气势博大,构图严谨,变化多样。
11,吴茀之(1900-1977,终年78岁,1922年考入上海美专,受业于吴昌硕等。
)吴茀之(1900-1977),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
初名士绥,改名溪(溪),以字行,号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号逸道人。
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人。
吴茀之的写生观及其对花鸟画的理念,是以革新与个人品格为根基的,体现出关照自然、高逸灵秀的人文情怀。
吴先生擅长写意花鸟,间作山水、人物,亦自气格不凡。
12,沙孟海(1900-1992,终年93岁,1922年初到上海,1925年拜为吴昌硕弟子。
)沙孟海1900年生于浙江鄞县。
二十世纪书坛泰斗。
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
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3,诸乐三(1902-1984,终年83岁,1922年拜缶翁为师。
)目录:一、吴昌硕及其著名弟子名单二、吴昌硕及其著名弟子作品三、缶翁画派年表一、吴昌硕及其著名弟子名单二、吴昌硕及其著名弟子作品观画随感设定吴昌硕作品100分,其弟子学分为:齐白石:130分潘天寿:110分赵云壑:90分诸乐三:90分陈半丁:85分朱屺瞻:85分王个簃:85分王一亭:80分沙孟海:80分朱复戡:80分吴茀之:75分陈师曾:70分李苦李:70分吴昌硕(1844-1827,终年84岁,1872年初到上海,1912年正式定居上海。
)1,齐白石(1864-1957,终年95岁,1903年初到上海,1909年到上海卖画。
)2,王一亭(1867-1938,终年72岁,1881年初到上海,1913年投拜吴昌硕门下。
)3,赵云壑(1874-1955,终年82岁,1904年投吴昌硕门下。
)4,陈师曾(1876-1923,终年48岁,1910年始从吴昌硕学画。
)5,陈半丁(1876-1970,终年95岁,1894年初到上海,后拜吴昌硕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