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以书入画浅谈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是中国近代艺术界的泰斗,他以篆刻而闻名于世。
在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独特的笔意体现。
吴昌硕的笔意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疏浚之中。
吴昌硕注重用力的轻重与行笔的疏密,这种疏浚之笔意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灵动自然。
他能够凭借深厚的篆刻功力,将刀刻于印章上的文字和图案刀痕布置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充满了空灵之感。
吴昌硕善于运用小刀勾勒出一株株古朴的松树形象,或者表现出山水之间的意境,这些都彰显了他独特的笔意。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审慎之中。
在篆刻这门艺术中,用笔的审慎是至关重要的。
吴昌硕在刀刻之前会用心观察和揣测,先揣摩出刀刻的构思与布局,避免了一刀刻下就无法弥补的错误。
他注重每一笔的用力和方向,用笔之中蕴含着艺术家的思维与心情,是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每一笔划寻求完美的追求,这种审慎之笔意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造型之中。
吴昌硕擅长利用篆刻的传统技法,将笔画的韵味与神韵融入进作品之中。
他善于运用篆书的古朴而厚重的笔画,通过对形体的揣摩和把握,使得他的作品在笔画的形状上充满了力道与张力。
吴昌硕用笔之中的造型,既突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感,又使得作品拥有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笔墨之中。
吴昌硕在篆刻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笔墨变化,这种变化丰富了作品的层次与气韵。
他巧妙地利用了刀痕的厚薄、浓淡、重轻等变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墨色效果。
吴昌硕的笔意通过对用笔的笔墨的重视与驾驭,使得作品在黑白之间展示出丰富的层次感与变化之美。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主要表现在用笔的疏浚之中、用笔的审慎之中、用笔的造型之中以及用笔的笔墨之中。
他的笔意通过这样的体现,使得作品更加富有灵性与意蕴,展示出了他对于篆刻艺术的独特理解与造诣,也是他艺术创作才华的体现。
何谓“画气不画形”——吴昌硕花鸟画对以书入画传统的新开掘

气的第二个重要手段。
以书入画首先是指书写造型手段的移入,绘画的基本手法包括勾
勒、描摹、挥写,吴昌硕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他大大增加了“写”
法在花鸟画中的分量,他写花、写叶、写枝干,“写”成为自己花鸟
图吴 昌
画的一个基本造型手段。吴昌硕的书学积淀深厚,他篆书、草书兼 硕
秋
擅。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面,他以篆书写花木枝干,以草书写花头, 容
吴昌硕把书法不中绳墨的大开大合地布白章法也渗透到花鸟画之 中,经营位置、驾驭空间,强壮了画骨和气格。在他笔下,不同质感 的线条与不同层次的墨色使画面内蕴充实、元气淋漓,生机盎然、意 味隽永,这种章法布白产生的美感更加不可言说,其中的气脉律动全 在虚无之中,吴昌硕对于笔墨和章法的表现的确超越出了形体之上, 所以吴昌硕的大写意花鸟画美在气韵、美在无形。吴昌硕的花鸟画以 笔墨效果为内核,再以整体章法为主导,这是以笔墨和章法为核心的 文人画传统。
匝
用隶书笔意来塑造竹竿,以草书情态来绘写竹枝,楷书意味写出竹 地
叶,把不同书体的笔墨意味融合进入绘画形象之中,线条的气质、个 石
气
性、味道作为艺术形象的底托,这是他长久的书法积淀获得的基质,
凌 天
能使绘画形象之中增加纯熟厚重的意味。比如吴昌硕笔下梅花的树干
125.5cm×47cm 1912
另外,吴昌硕认为任伯年的花鸟画造型天分极高,但是缺乏气 骨和分量,且趋向于俗,这是因为任伯年在画中淡化了墨色的使用。 吴昌硕则有着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对于用墨有着特殊的本能感觉, 他重新引进并保留了墨在画面中的基本地位,以苍劲的渴笔重墨写花 枝,勾筋配石,注重笔法,并把金石意味贯穿于其中,以墨笔为花 鸟画的支撑骨架、厚重稳健,利用浓墨压住艳色火气与跳跃,彩墨并 置、效果强烈,从而使他的花鸟画具备了泼辣刚健的基本格调。这为 其画作赋予了更加沉着厚重的审美品格,使柔美之花鸟更富于内蕴和 气韵,呈现出老辣厚重的艺术格调。
浅议《散氏盘铭》对吴昌硕书法及绘画风格的影响

浅议《散氏盘铭》对吴昌硕书法及绘画风格的影响作者:王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吴昌硕“以书法演画法”。
其书法主要以《石鼓文》为根基,然而,殷周金文对其书法乃至绘画风格的后期最终确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以《散氏盘铭》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
关键词:金文;《散氏盘铭》;吴昌硕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50-01一以书法笔法入画自古就有。
魏晋以前的中国绘画只是工艺或手艺,直到有了书法用笔的参与才凸显出笔情墨趣,使绘画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首次提出“书画异体而同名”,宋代郭熙等人也都论及这一观点,元代赵孟頫、钱选等人分别在各自的理论和实践中主张“以书入画”。
近现代以吴昌硕为主要代表的写意书画大师更是将这一特点演绎到了极至。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也叫“矢人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重21312 克,铭文19行 357字(释文略)。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内容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
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铭文字体的线条宛转灵动,浑朴雄伟,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壮美,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为金文三大瑰宝。
观其结字严谨,字形布局十分朴厚平实,用笔方圆结合,一派端庄凝重的庙堂气象。
《散氏盘铭》属于古文字范畴。
文字古称书契。
相传“古者庖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许慎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汉以前特别是先秦文字对于当今的书坛还是遥远而陌生的,但是我们对我国的古文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古文字象形表意是何等的玄妙莫测和意蕴深厚。
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试论吴昌硕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试论吴昌硕绘画与书法的关系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的艺术巨匠,其诗书画印四者皆精,四者融会贯通,最终自成一家。
吴昌硕在绘画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与其在书法上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论述吴昌硕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吴昌硕书画风格的形成,第二部分论述吴昌硕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吴昌硕对现当代的影响。
吴昌硕把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做到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这是从书画关系角度来进行个案研究的意义,有助于更好的认识书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对当今全球化形势下的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吴昌硕国画书法在中国绘画与书法史上,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说明绘画与书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提出“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这是中国最早说明书画关系的说法。
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曾说“书画本来同”。
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对书法与国画的关系也作过精辟的概述:“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
”吴昌硕则是这样一位能够做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艺术大师。
一、吴昌硕书画风格的形成吴昌硕是中国清末民初的一位诗书画印四者皆精的艺术巨匠。
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出生于浙江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
少年时即喜作书,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
之后来往于江苏、浙江、上海之间,期间有幸见到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和字画,眼界大开。
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
晚年风格突出,声名大振,成为中国近代艺坛上公推的艺术巨匠。
吴昌硕的楷书,初学颜真卿,继而学习钟繇;隶书学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的影响,之后再临写石鼓文后融会贯通;行书得黄庭坚、王铎之欹侧的笔势,得黄道周之严谨的章法,又受北碑书风和篆籀用笔的影响。
论吴昌硕之“引书入画”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图2吴昌硕《雙色梅花》1920年论吴昌硕之“引书入画”伍振华(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重庆400000)摘要:吴昌硕“引书入画”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真正完成了从传统内部将中国画推向现代的发展难题,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书法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书法是吴昌硕绘画的基础和支撑,文中通过对吴昌硕“引书入画”的绘画理念及艺术实践,来寻找吴昌硕书法与绘画的有机内在联系,以及书法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以期待吴昌硕绘画风格的成因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书法演画法;石鼓文;金石书法;花鸟画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038-01吴昌硕(1844-1927年),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今属孝丰县)。
原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出生于清末一个书香门第,他饱经世事,到晚年诗书画印融会贯通,独创“大写意画”新风,是中国近代画坛承前启后且有开创性业绩的一位艺术大师。
他的“直从书法演变法”的艺术实践,完成了传统中国画向现代发展的关键一步,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吴昌硕的时代境遇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下几千年,如果以文比武,文人当中可称最后压阵之将才者应推吴昌硕。
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从实际值可以看出书法不仅是画的重要基础,也是篆刻的重要基础,即书、画、篆刻是相同相成的,吴昌硕正是继承了中国画的这种传统并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为后人开了新路。
吴昌硕以书入画和重视绘画中的金石气,是其艺术的重要特色。
他用古朴雄厚的篆书笔法(如图1所示)应用于花鸟画,以气魄雄健的崇高美代替古典的和谐美,也适应了国运飘摇之际国人图强的时代心理,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境界。
吴昌硕以书入画浅谈

国内有关本题研究成果的介绍、综述及评价:
• 1、《吴昌硕及黄宾虹书画同源观研究》一文中徐
海东指出:除了对书法笔法和气势的借鉴,吴昌 硕在绘画的布局上也成功的借鉴了自己书法的章 法,他的绘画构图往往与书法有暗合之处,对角 线的构图,上下纵横的气势无不折射着其书法作 品的影子。
• 评析:从此篇文章观点可以看出,吴昌硕“以书 入画”不仅只是简单的把书法中的用笔用于绘画, 而是全面的把书法与绘画完整的融入到一起,而 又结合的恰到好处,这就使得其作品独树一帜、 特点鲜明。
• (2)关于选题的意义: • ①通过研究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充分了解 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 • ②从吴昌硕的书学渊源、时代氛围、个人际遇、赞助人 等线索所交织成的网络充分了解吴昌硕“以书入画”形 成的必然性及偶然性,对于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艺术 实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③比较吴昌硕和近代名家的作品,对比他们之间的不同, 从而更好的了解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色 • ④当今传统绘画越来越不重视书法在绘画中的地位,使 得绘画的整体性被破坏 ,书法在绘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通过研究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 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明白书法和绘画两者之间的重要性的。 • ⑤作为晚清最有代表性的大家,吴昌硕给我们的影响是 很深远的,同时对于海外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本 课题的研究希望国人对传统绘画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并 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赋予国粹以新的容是: • 通过了解吴昌硕的时代背景、游学经历及自身的努力来对 吴昌硕‚以书入画‛做一个较全面的研究 • 阐述的主要观点: • 1、 吴昌硕‚以书入画‛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 的联系 • 2、 吴昌硕 ‚以书入画‛的成功实践对于当代及海外的 巨大影响 • 本研究的难点:由于本人的阅历和知识的欠缺,对这块内 容的研究涉足还是很浅,加上资料的有限,所以有以下难 点: • 1.文章论述的新意 • 2.当今艺术借鉴的价值与启示
吴昌硕“以书入画”的当代解读

吴昌硕“以书入画”的当代解读作者:牛慧芳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吴昌硕的画作以书、画、印三者的高度结合而独领风骚,讲求书画同源,以书入画。
研究者们对吴昌硕绘画中得力于石鼓文篆籀线条炉火纯青的运用作了粗略的分析,但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对其书法、篆刻如何具体运用于其绘画创作中,尚缺乏细致的研究。
而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为吴昌硕是如何将其书法具体运用于其绘画创作中的研究。
【关键词】吴昌硕;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吴昌硕的绘画走出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道路。
他既精研传统,又力求创新,毕生孜孜不倦地进行画理、画史、画法的研究,诠释了古典的精华并大胆地超越与突破,创作了大量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又富有时代感与生活情趣的全新审美形式的作品。
在绘画技法中,能以书法、篆刻、诗文修养入画,将金石碑学融入中国写意画中,以“重、拙、大、鲜”的笔墨风格与意趣,形成独具特色的金石画风,一改清末画坛的柔美轻巧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一、书画本同源“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和观点。
它是指我国的书法和绘画在起源上是基本相通的,即二者的源头都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各门类的分工已大致确立,书与画的功能已各自独立并分道扬镳,书法朝抽象性上发展,表现性与日俱增;而绘画则朝具象模拟方向演进,再现性越演越烈。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
“颉有四目,倾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型……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从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法与国画发展至今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无法割裂、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在宋元文人画兴起以后,文人画家们特别重视书法用线与笔墨造型形象构成之间的联系。
郭熙在其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中以王羲之书法执笔用笔为例指出书画之间的密切关系:“故说者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笔以结字。
文人画的最后绝唱也是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绘画浅识

文人画的最后绝唱也是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绘画浅识文人画的最后绝唱来自翰墨斋画廊00:0024:13缘起文人画之产生,众说不一,其所依据之不同,所得出之结论也大相径庭。
然而宋元以后,及至明清,文人画家迭出,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同时,对于文人画之内涵及特征,也无可争议。
文人画,又可称“士大夫写意画”,具有以下几大特征:以写意为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为表现手段,强调诗画一律,书画同源,以笔墨为根本,以书法用笔为依据,达到诗文、书法、绘画、三者之合一,加以篆刻,成为三绝或四绝的综合体,除了在形式观照上三位一体或者四位一体,更讲求精神气脉融汇贯串,以表现个体之审美情趣并达到抒情写意之目的。
虽然今天的研究者以个人思想不断为文人画注入新的内涵,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以上之所依据者,为文人画之根本。
如若以此考察文人画之发展踪迹,则晚清画坛以诗、书、画、印驰骋艺坛、藐视千古的吴昌硕无疑成为文人画之最后绝唱。
吴昌硕 1920年作烂漫紫藤116×51cm乱世文人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创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于一身的近代文人画巨匠。
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后海派领袖。
作为近代清末民初中国画坛主将和书法篆刻艺坛的统帅,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中国文人画最后的高峰,20世纪中国绘画十三大师之首。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
出自香补(香圃)。
又号苍石、昌石、昌硕、苍硕、仓硕。
又别号苦铁、苦铁道人、五湖印丐、缶庐、老缶、缶道人、芜青亭长、破荷亭长、破荷道人。
晚年又号大聋、聋,聋道人、无须老人、无须吴等。
六十九岁后以昌硕字行。
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阳历一八四四年九月十二日)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民国十六年一月初六(阳历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逝于上海。
鸦片战争4年后吴昌硕生,其一生时光,遍历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从太平天国运动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诞生、新文化运动、护法运动等,可谓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生于此世,长于此世,其为人生之影响者大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有关本题研究成果的介绍、综述及评价:
• 1、《吴昌硕及黄宾虹书画同源观研究》一文中徐
海东指出:除了对书法笔法和气势的借鉴,吴昌 硕在绘画的布局上也成功的借鉴了自己书法的章 法,他的绘画构图往往与书法有暗合之处,对角 线的构图,上下纵横的气势无不折射着其书法作 品的影子。
• 评析:从此篇文章观点可以看出,吴昌硕“以书 入画”不仅只是简单的把书法中的用笔用于绘画, 而是全面的把书法与绘画完整的融入到一起,而 又结合的恰到好处,这就使得其作品独树一帜、 特点鲜明。
• (2)关于选题的意义: • ①通过研究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充分了解 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 • ②从吴昌硕的书学渊源、时代氛围、个人际遇、赞助人 等线索所交织成的网络充分了解吴昌硕“以书入画”形 成的必然性及偶然性,对于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艺术 实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③比较吴昌硕和近代名家的作品,对比他们之间的不同, 从而更好的了解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色 • ④当今传统绘画越来越不重视书法在绘画中的地位,使 得绘画的整体性被破坏 ,书法在绘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通过研究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 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明白书法和绘画两者之间的重要性的。 • ⑤作为晚清最有代表性的大家,吴昌硕给我们的影响是 很深远的,同时对于海外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本 课题的研究希望国人对传统绘画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并 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赋予国粹以新的生命力。
四、论文写作提纲 四、论文写作提纲
浅议吴昌硕‚以书入画‛ 第一章 吴昌硕简介 一、社会时代背景 二、艺术道路及背景 第二章 吴昌硕‚以书入画”的来源及成功的必然性
一、深厚的书法功底 二、既师既友的任伯年 三、‚以篆籀入画‛自成一家 第三章吴昌硕 ‚以书入画‛对国内外的影响 一、吴昌硕对当代画坛的影响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 施(思路)/论文主体纲要
• • • • 研究步骤: 1.搜集论题相关的图像资料 2. 查找于本论题相近的参考文献 3. 查找关于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成 果资料 • 3.对参考文献、图像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 4.提出个人观点与认识 • 研究方法:整理法、分析法、归纳法、比 较法、总结法
•
• •
[10]徐海东.吴昌硕及黄宾虹书画同源观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卷第4期
[11]丁羲元. 吴昌硕艺术论[J]. 西泠艺丛,1984. [12]林树中. 吴昌硕年谱[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
[13]吴长邺.我的祖父吴昌硕[K].山海:上海出版社,1997据
•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补, 或作香圃中年后改字昌硕,亦署仓硕、 苍石,别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 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芜青亭长、 五湖印丐等。晚年以字行。1844年9月 12日(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生 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今属孝丰县 管辖)一处穷山沟里,1927年11月29 日(农历丁卯年十一月初六)卒于上 海,享年84岁。作为海上画派后期领 袖,是晚清明初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他以诗、书、画、印四艺合一的整体 艺术成就享誉海外,并对近百年来中 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 4、陈晓曦在《浅析吴昌硕写意花卉的艺术特色》中写道: “画难画之境,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 这句说明了诗画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诗画的圆满结合, 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风格。 • 诗意在画内,即“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吴昌硕 把诗意演化成画意,他以诗人的情怀来描绘景物,画面充 满着诗的意境。他在作画前先对物象构成诗意,然后在诗 情勃发时挥笔作画,诗情牵动着画意,用诗的凝练、概括 来推敲画面。若要读吴昌硕的画,一定要深深体会他的题 诗,沉浸到那诗画交融的情界中,才能得其真味。 • 评析:这里陈晓曦以其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 吴昌硕不仅仅是书画家、篆刻家更是一位诗人。他的画不 仅仅是书、画、印的结合应该说是诗书画印四者的结合。 他是是一位正真的文人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文 人画家。这也提示我们,在研究吴昌硕绘画的时候应该全 面完整的进行研究。
艺术道路及背景
• 三十二岁至三十八岁是他游学阶段。主要到 过湖州、嘉兴、杭州、上海、苏州。所接触之人 主要有金杰、陆心源、杨见山、凌霞、施补华、 李仲康、丁葆元、吴云以及书画界之高邕之、胡 公寿、吴伯滔、杜小舫、金树本、蒲华等等。其 中,三十二岁于湖州陆心源家做馆二年。于苏州 从杨见山研习诗文、书法,并与杨订交,成为师 友。三十七岁于苏州知府吴云家假馆授餐二年。 其间,他不仅广交友人,得识很多诗文书画、金 石界名流,大开眼界,使其文艺学养进一步提高, 也为其后来定居苏州及宦游打下基础。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你解决的主要问题
•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 通过了解吴昌硕的时代背景、游学经历及自身的努力来对 吴昌硕‚以书入画‛做一个较全面的研究 • 阐述的主要观点: • 1、 吴昌硕‚以书入画‛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 的联系 • 2、 吴昌硕 ‚以书入画‛的成功实践对于当代及海外的 巨大影响 • 本研究的难点:由于本人的阅历和知识的欠缺,对这块内 容的研究涉足还是很浅,加上资料的有限,所以有以下难 点: • 1.文章论述的新意 • 2.当今艺术借鉴的价值与启示
• 3、梅墨生在《吴昌硕》一书中如是评价吴昌硕的 写意花卉:吴昌硕的写意花卉,一是重气尚势, 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值从书法演画法”(吴诗 句),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 如拓,高古凝重。比之于白阳,更显得磅礴;比 之于徐渭,更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显得 烂漫;比之于李复堂,更沉雄;比之于赵之谦, 更老辣。吴昌硕不仅高阳了文人写意尚气的大气, “不似之似聊象形”(吴诗句)的观念,他的价 值在于他用绘画实践,印证了这一理论,拓宽了 审美将于,有独特的美感创造。 • 评析:吴昌硕之画震人心魄,其根本关要在重气。 通过梅墨生对吴昌硕的绘画的高度而凝练的评价 我们充分了解了吴昌硕绘画的精髓。也说明了金 石修养在吴昌硕绘画上起的重要帮助,也使得他 能在中国花坛独领风骚。
• 2、在《“引书入画”的吴昌硕》中 孙登成写道: 吴昌硕学画于伯年,时昌硕年近五十矣。伯年为写 梅竹,寥寥数笔以示之,昌硕携归,日夕临摹,积 若干纸,请伯年改定。视之,则竹差得形似,梅则 臃肿大不类。伯年曰:子工书,不妨以篆籀写花, 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其奥诀也。吴昌硕从此 作画甚勤,每日必至伯年处谈画理。 • 。 • 评析: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吴昌硕‛ 以书入画‛这一构想的来源,这也印证了他和任伯 年的师友关系。同时启示我们,任何一个大师的诞 生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没 有后天的努力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空想。
吴昌硕的书法艺术生涯可 分为三个阶段,即早年师从钟 体,中年师黄山谷楷法,晚年 转改行草。但篆书、石鼓文是 他数十年追摹的目标,贯穿于 他早、中、晚各个时期,也是 他书法上的最大成就。并坚持 刻苦临习,几十年如一日。
。
•
任伯年曾对他说:‘‘子工 书,不妨以籀写花,草书作干, 变化贯通,不难其奥绝也。’’ 这正中吴昌硕的下怀,从此也开 辟了吴昌硕独特的艺术风格。
• 5、乃泉在其《海上巨擘吴昌硕与二十世纪诸画派》文中 如是评价吴昌硕对于日本画界的影响:另外还值得一提的 是,吴昌硕的书画艺术不仅在中国广受好评,影响颇深, 日本友人也远度重洋,向其讨教。日下部鸣鹤是日本著名 的书法篆刻家,他早年师从当时任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随 员的金石学者杨守敬学习金石书法,后于1891年来华,在 苏州结识吴昌硕,他俩彼此倾慕,吴昌硕对这位被称为 “东海来的书圣”十分尊重,日下部鸣鹤也从吴处学到不 少东西,并把他的艺术带到日本宣传,还让其学生河井仙 郎来华,求教于吴氏。昌老的大量作品也由来华的日人携 带回国,并颇受日本艺坛的重视和赏识。为其出版了多个 版本的书法篆刻暨绘画集,访临研习者也随之日广,对日 本书画界影响巨大。 • 评析:从此篇文章观点可以看出吴昌硕的影响不仅在中国 更远传日本、韩国、朝鲜,并深的海内外学者的欢迎。这 也说明了吴昌硕的绘画成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时代和一个名 族,它的影响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而作为传人的我们更 应将其发扬光大。
二、吴昌硕对国外的影响
时代背景
•
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影响的1840年的鸦片战 争,就发生在吴昌硕出生的前四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 始,太平天国运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 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张勋 复辟、袁世凯复辟、护法运动,以至军阀混战直到蒋介石动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可谓中国近代天翻地覆的时代。而 吴昌硕就是这一时代的目睹者。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本土 文化的教会及其变革也是吴昌硕这一代人所亲历的。
•
吴昌硕作画多用长毫中锋善于借长锋的 缓急转折自然生成的苍润笔韵而描写藤蔓 枝节盘旋的自然之趣,极大的丰富了笔墨 之间的自然融合。 • 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他 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 于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 • • • • • • • • • •
五、主要参考文献 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本人收集了大量与论题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筛选,最后给论文写作奠定了基 础。虽然这些资料只是查阅书籍的一部分,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给自己写作带来很大的便利。现将这些文 献资料目录罗列如下: [1]吴晶.百年一缶翁-吴昌硕传[K].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季平.吴昌硕和他的故里[K].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 [3]边平恕.吴昌硕[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郎朗书房•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2003. [4]梅墨生.吴昌硕[J].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王家诚.吴昌硕传[K].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6]孙登成.“引书入画”的吴昌硕[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0年第一期 [7]乃泉. 海上巨擎吴昌硕与与二十世纪诸画派[J].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二期 [8]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9]陈晓曦.浅析吴昌硕写意花卉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年第13期